中國有史學嗎?
關燈
小
中
大
是藏庋上的方便,并非學術上的分類。
章實齋的《校雠通義》,全部不過發揮此一語而已。
(要作學術上的分類,除編類書莫由)所以我們要治史,所讀的書,并不能限于史部。
在後世不能不兼考集部,正和治古史不能不兼考經、子相同。
向來治史的人,于集部,隻取其與史部性質相同,即屬于記載的一部分;而不取其對于社會、政治……發表見解,與經、子相同的一部分。
那自然翻閱史部之書,隻見其羅列事實,而不覺得其有何發明,使人疑中國隻有史料,并無史學了。
所以如此,亦有其由。
前人著述,或其議論為他人所記錄,涉及曆史的,大緻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所謂别有會心。
即其人之言論,雖涉及古事;然不過因此觸發,悟出一種道理,與古事的真相,并不相合。
此等言論,雖亦極有價值,然另是一種道理,初不能用以解釋或評論史事。
(如蘇子瞻論荀卿,謂李斯之焚書,原于卿之放言高論,此特鑒于當時黨争之愈演愈烈,有所感而雲然;事實之真相,并非如此。
後來姚姬傳作《李斯論》,又說斯之焚書,特以逢迎始皇,使其所遇非始皇,斯之術将不出于此,亦特鑒于當時風氣之詭随,立朝者多無直節,“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而雲然;史事之真相,亦并非如此也。
此即兩先生亦自知之,其意原不在論古,特借以寄慨、托諷而已。
若據此以論荀卿、李斯,便成笨伯了。
第二種則綜合史事,而發明出一種道理來。
有專就一類事實,加以闡發的;亦有綜合多種事實,觀其會通的;又有綜合某一時代、某一地域的各種事實,以說明該時代、該地域的情形的。
其内容千差萬别,要必根據事實,有所發明,而後足以語于此。
空言闊論無當也)這正和希羅多德所謂尋出事實間之理法者相當,在史學中實為難能可貴。
然第三種專從事實上着眼。
即前所雲注釋、考證、補充三類,力求事實之明了、正确、完備,與希羅多德所謂尋出真确之事實相當者,亦未可輕。
因第二種之發明,必以此為根據,此實為史學之基礎也。
此即所謂章句之學。
“章句之學”或“章句之士”四字,習慣用為輕視之辭;然欲循正當之途轍以治學問者,章句之學,又卒不能廢,實由于此。
(“章句”二字,最初系指古書中之符号;其後古書日漸難明,加以注釋,亦仍稱為章句;注釋之範圍日廣,将考證、補充等一概包括在内,章句之稱,仍曆時未改〈說出拙撰之《章句論》,曾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後又收入其《國學小叢書》中〉。
今且勿論此等詳細的考據。
“章句之學”四字,看做正式治學者與随意泛濫者不同的一種較謹嚴的方法;“章句之士”,則為用此方法以治學的人,就夠了。
此等人,大抵隻會做解釋、考證、補充一類的工作,而不能有所發明,所以被人輕視。
然非此不能得正确的事實,所以其事卒不能廢。
異于章句之士,能尋出事實間的理法者,為世所謂“通才”,其人亦稱為“通人”。
天下章句之士多而通人少;故能為章實齋所謂“比次之業”者多,而能著作者少。
近數十年來,專題論文,佳篇不少;而中國通史,實無一佳作,并稍可滿意之作而亦無之,亦由于此。
章句之學和通才,實應分業,而難兼擅:因大涵者不能細入,深入者不易顯出,不徒性不相同,甚至事或相克也。
劉子玄歎息于才、學、識之不易兼長,實未悟分業之理。
然人宜善用所長,亦宜勤攻己短。
性近通才者,于學不可太疏;性善章句者,于識亦不可太乏也)中國人的史學,實在第二、第三兩種都有的。
向來書籍的分類,隻把性質屬于第三種之書,編入史部;其屬于第二種的,則古代在經、子二部,後世在集部中。
淺人拘于名義,以為中國史學,限于史部之書,就謂其隻有史料而無史學了,這實在是冤枉的。
章實齋的《校雠通義》,全部不過發揮此一語而已。
(要作學術上的分類,除編類書莫由)所以我們要治史,所讀的書,并不能限于史部。
在後世不能不兼考集部,正和治古史不能不兼考經、子相同。
向來治史的人,于集部,隻取其與史部性質相同,即屬于記載的一部分;而不取其對于社會、政治……發表見解,與經、子相同的一部分。
那自然翻閱史部之書,隻見其羅列事實,而不覺得其有何發明,使人疑中國隻有史料,并無史學了。
所以如此,亦有其由。
前人著述,或其議論為他人所記錄,涉及曆史的,大緻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所謂别有會心。
即其人之言論,雖涉及古事;然不過因此觸發,悟出一種道理,與古事的真相,并不相合。
此等言論,雖亦極有價值,然另是一種道理,初不能用以解釋或評論史事。
(如蘇子瞻論荀卿,謂李斯之焚書,原于卿之放言高論,此特鑒于當時黨争之愈演愈烈,有所感而雲然;事實之真相,并非如此。
後來姚姬傳作《李斯論》,又說斯之焚書,特以逢迎始皇,使其所遇非始皇,斯之術将不出于此,亦特鑒于當時風氣之詭随,立朝者多無直節,“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而雲然;史事之真相,亦并非如此也。
此即兩先生亦自知之,其意原不在論古,特借以寄慨、托諷而已。
若據此以論荀卿、李斯,便成笨伯了。
第二種則綜合史事,而發明出一種道理來。
有專就一類事實,加以闡發的;亦有綜合多種事實,觀其會通的;又有綜合某一時代、某一地域的各種事實,以說明該時代、該地域的情形的。
其内容千差萬别,要必根據事實,有所發明,而後足以語于此。
空言闊論無當也)這正和希羅多德所謂尋出事實間之理法者相當,在史學中實為難能可貴。
然第三種專從事實上着眼。
即前所雲注釋、考證、補充三類,力求事實之明了、正确、完備,與希羅多德所謂尋出真确之事實相當者,亦未可輕。
因第二種之發明,必以此為根據,此實為史學之基礎也。
此即所謂章句之學。
“章句之學”或“章句之士”四字,習慣用為輕視之辭;然欲循正當之途轍以治學問者,章句之學,又卒不能廢,實由于此。
(“章句”二字,最初系指古書中之符号;其後古書日漸難明,加以注釋,亦仍稱為章句;注釋之範圍日廣,将考證、補充等一概包括在内,章句之稱,仍曆時未改〈說出拙撰之《章句論》,曾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後又收入其《國學小叢書》中〉。
今且勿論此等詳細的考據。
“章句之學”四字,看做正式治學者與随意泛濫者不同的一種較謹嚴的方法;“章句之士”,則為用此方法以治學的人,就夠了。
此等人,大抵隻會做解釋、考證、補充一類的工作,而不能有所發明,所以被人輕視。
然非此不能得正确的事實,所以其事卒不能廢。
異于章句之士,能尋出事實間的理法者,為世所謂“通才”,其人亦稱為“通人”。
天下章句之士多而通人少;故能為章實齋所謂“比次之業”者多,而能著作者少。
近數十年來,專題論文,佳篇不少;而中國通史,實無一佳作,并稍可滿意之作而亦無之,亦由于此。
章句之學和通才,實應分業,而難兼擅:因大涵者不能細入,深入者不易顯出,不徒性不相同,甚至事或相克也。
劉子玄歎息于才、學、識之不易兼長,實未悟分業之理。
然人宜善用所長,亦宜勤攻己短。
性近通才者,于學不可太疏;性善章句者,于識亦不可太乏也)中國人的史學,實在第二、第三兩種都有的。
向來書籍的分類,隻把性質屬于第三種之書,編入史部;其屬于第二種的,則古代在經、子二部,後世在集部中。
淺人拘于名義,以為中國史學,限于史部之書,就謂其隻有史料而無史學了,這實在是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