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史學嗎?
關燈
小
中
大
說到此,就覺得舊有史學的無用。
把史部的書翻開來,自然全部都是記載。
為之羽翼的,則從性質上言之,大緻可分為三種:(一)注釋:因前人書中之名物、訓诂,後人不易明了而為之說明;(自隋以前,史學并有專門傳授;唐初猶然,即由于此。
《隋書·經籍志》說:正史“惟《史記》《漢書》,師法相傳并有解釋。
《三國志》及範晔《後漢》雖有音注,既近世之作,并讀之可知”,可見其注釋專為文義。
此為注釋之正宗;若裴松之之注《三國志》,廣搜佚聞,則實屬補克一類矣。
名物、訓诂,時代相近之作,雖大體易知;然一時代特殊之語,亦有相隔稍遠,即不易了解者,官文書及方俗語皆有之,實亦需要解釋也)(二)考證:前人書有誤處,為之糾正;(三)補充:任何一部書,不能将應有的材料搜集無遺,于其所未備的,為之補足。
如清人所補各史表、志即是。
這種著作,往往費掉很大的精力,其成績亦誠可欽佩,但亦隻是希羅多德所謂尋出真确的事實而已;尋出其間理法之處實甚少;更不必說如馬克思般,能發明社會發展的公例了。
然則飽讀此等書,亦不過多知道些已往的事實而已,于現在究有何用?無怪近來論者說中國史料雖多,卻并不能算有史學了。
這話似是,其實亦不盡然。
一切書籍,從其在心理上的根據說來,亦可分為三種:即(一)根于理智的,是為學術;(二)根于情感的,是為文辭;(三)根于記憶的,是為記載。
中國書籍,舊分經、史、子、集四部。
經、子雖分為兩部,乃由後世特尊儒學而然;其實本系同類之物,此在今日,為衆所共喻,無待于言。
經、子自然是屬于理智的。
史部之書,與屬于記憶者相當,亦無待言。
集部之書,多數人都以為屬于文辭,其起源或系如此;但至後來,事實上即大不然。
我國學術,秦以前與漢以後(此以大緻言之,勿泥),有一個大變遷,即古為專門,後世為通學。
(此四字本多用于經學,今用為泛指一般學術之辭。
即:專門二字,本指治經而墨守一家之說者,通學則兼采諸家;今所用:專門指專守經、子中一家之說,通學則指兼采諸家也)在古代,研究學問的人少,學問傳布的機會亦少,有研究的人,大都隻和一種學說接觸,所以不期而成為專門;直到東周的末年,始有所謂雜家者出現。
(此就學術流别言,非指今諸子書。
若就今諸子書而論,則因(一)古書編纂錯亂;(二)有許多人,又特别為著書之人所喜附會,殆無不可成為雜家者。
如《晏子春秋》,兼有儒、墨之說,即因儒、墨二家,并欲依托晏子;管子名高,更為諸家所欲依托,則其書中,儒、道、法、兵、縱橫家之言,無所不有矣。
其一篇中諸說雜糅者,則編纂之錯亂為之:蓋古簡牍難得,有所聞皆著之一編,傳錄者亦不加分别,有以緻之也)至後世則不然了,除西漢經生锢蔽的,還或墨守一先生之說外;其大多數,無不成為通學,即無不成為雜家。
一人的著述中,各種學說都有,實跨據經、子兩部;(此為學術上一大進步,前人泥于尊古之見,以為今不如古,誤矣。
後世分别子、集,亦自謂以其學專門與否為标準,然其所謂專門者,則其書專論一種事物耳,非古所謂專門也)而同時,這種人又可系熱心搜輯舊聞的人,遇有機會,即行記載。
又集部的編纂,以人為主,其人自己的行事,亦往往收入其中。
(如《諸葛忠武集》等即此類,實無其人執筆自作之文字也。
後世之名臣奏議等,尚多如此。
文人之集,固多但載其作品;然注家亦多搜考行事,務求詳實,與其自己的作品,相輔而行)如此,則集部之書,又與史部無異。
所以前人的文集,譬以今事,實如綜合性雜志然,其内容可以無所不有。
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隻
把史部的書翻開來,自然全部都是記載。
為之羽翼的,則從性質上言之,大緻可分為三種:(一)注釋:因前人書中之名物、訓诂,後人不易明了而為之說明;(自隋以前,史學并有專門傳授;唐初猶然,即由于此。
《隋書·經籍志》說:正史“惟《史記》《漢書》,師法相傳并有解釋。
《三國志》及範晔《後漢》雖有音注,既近世之作,并讀之可知”,可見其注釋專為文義。
此為注釋之正宗;若裴松之之注《三國志》,廣搜佚聞,則實屬補克一類矣。
名物、訓诂,時代相近之作,雖大體易知;然一時代特殊之語,亦有相隔稍遠,即不易了解者,官文書及方俗語皆有之,實亦需要解釋也)(二)考證:前人書有誤處,為之糾正;(三)補充:任何一部書,不能将應有的材料搜集無遺,于其所未備的,為之補足。
如清人所補各史表、志即是。
這種著作,往往費掉很大的精力,其成績亦誠可欽佩,但亦隻是希羅多德所謂尋出真确的事實而已;尋出其間理法之處實甚少;更不必說如馬克思般,能發明社會發展的公例了。
然則飽讀此等書,亦不過多知道些已往的事實而已,于現在究有何用?無怪近來論者說中國史料雖多,卻并不能算有史學了。
這話似是,其實亦不盡然。
一切書籍,從其在心理上的根據說來,亦可分為三種:即(一)根于理智的,是為學術;(二)根于情感的,是為文辭;(三)根于記憶的,是為記載。
中國書籍,舊分經、史、子、集四部。
經、子雖分為兩部,乃由後世特尊儒學而然;其實本系同類之物,此在今日,為衆所共喻,無待于言。
經、子自然是屬于理智的。
史部之書,與屬于記憶者相當,亦無待言。
集部之書,多數人都以為屬于文辭,其起源或系如此;但至後來,事實上即大不然。
我國學術,秦以前與漢以後(此以大緻言之,勿泥),有一個大變遷,即古為專門,後世為通學。
(此四字本多用于經學,今用為泛指一般學術之辭。
即:專門二字,本指治經而墨守一家之說者,通學則兼采諸家;今所用:專門指專守經、子中一家之說,通學則指兼采諸家也)在古代,研究學問的人少,學問傳布的機會亦少,有研究的人,大都隻和一種學說接觸,所以不期而成為專門;直到東周的末年,始有所謂雜家者出現。
(此就學術流别言,非指今諸子書。
若就今諸子書而論,則因(一)古書編纂錯亂;(二)有許多人,又特别為著書之人所喜附會,殆無不可成為雜家者。
如《晏子春秋》,兼有儒、墨之說,即因儒、墨二家,并欲依托晏子;管子名高,更為諸家所欲依托,則其書中,儒、道、法、兵、縱橫家之言,無所不有矣。
其一篇中諸說雜糅者,則編纂之錯亂為之:蓋古簡牍難得,有所聞皆著之一編,傳錄者亦不加分别,有以緻之也)至後世則不然了,除西漢經生锢蔽的,還或墨守一先生之說外;其大多數,無不成為通學,即無不成為雜家。
一人的著述中,各種學說都有,實跨據經、子兩部;(此為學術上一大進步,前人泥于尊古之見,以為今不如古,誤矣。
後世分别子、集,亦自謂以其學專門與否為标準,然其所謂專門者,則其書專論一種事物耳,非古所謂專門也)而同時,這種人又可系熱心搜輯舊聞的人,遇有機會,即行記載。
又集部的編纂,以人為主,其人自己的行事,亦往往收入其中。
(如《諸葛忠武集》等即此類,實無其人執筆自作之文字也。
後世之名臣奏議等,尚多如此。
文人之集,固多但載其作品;然注家亦多搜考行事,務求詳實,與其自己的作品,相輔而行)如此,則集部之書,又與史部無異。
所以前人的文集,譬以今事,實如綜合性雜志然,其内容可以無所不有。
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