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宗旨今昔異同
關燈
小
中
大
之。
又今日奉佛之人,喜援佛經之寓言,侈陳佛之靈迹;信孔教者,亦喜引谶緯怪說,以見孔子之殊異于人。
此皆予所親見者也,其智與撰《蒙古源流考》、造白馬馱經之說者何異?此等事,在今世,誠不甚多,有之亦不足惑衆;然在往昔,則惑世誣民甚深。
并有更無正史,欲考行事,惟有求之教中經典者矣。
中國信教,不如外國之深。
教徒奸亂曆史亦不如外國之甚;然其崇古,亦略帶迷信性質。
如劉知幾《疑古》《惑經》兩篇,往昔論者,多诋為非聖無法是也。
一曰偏重生計。
此弊舊日無之,隻病視之過輕耳;今之過信唯物史觀者,則頗有此弊。
史事因果至為繁複,誠有如釋家所謂帝網重重者,偏舉一端,縱極重要,必非真相。
況于戴藍眼鏡者,則所見物無一非藍;戴黃眼鏡者,則所見物無一非黃。
意有偏主,讀一切書,觀一切事,皆若足為吾說之證,實則未足深信乎?孔子之講大同,老子之慕郅治,所慨想者,實皆隆古部落共産之世。
今日社會學者所慨慕,夫豈古人所不知,然終不謂生計制度一變,天下遂可臻于大同郅治;以社會之事,經緯萬端,故非偏舉一端,所可概也。
一曰偏重文學。
史之源出于傳述,傳述之語,必求新奇可喜,感慨動人,而事之真髓因之而隐。
《荷馬史詩》,本類唱本者,無論矣;即學者所傳,亦多不免此弊。
《管子》述桓公之威,北懾離枝,西臣大夏。
夫離枝即後世之鮮卑,大夏極近,亦當在今山西境。
齊桓盟會,晉獻訖未嘗與,獻公死而國亂,齊桓亦未能正,安能暴師徒以征并北之遠夷?《左氏》謂山戎病燕,不過在今北平境;《公羊》謂其旗獲而過魯,則并在今山東境矣,安能遠及長城之外乎?此由口耳相傳,茲不谛。
先秦兩漢,多有此病;魏晉而降,務華飾而失真;趙宋以還,好學古而不切;近世文字,雖稍平實,然好講史法,務求簡潔雅馴,失實處仍不少也。
以上所舉,皆史家之弊。
至于近世,又有教育之家,因兒童不能了解,曲說史事,緻失真相者。
學究固非史家,生徒亦難言史學;然其人數甚多,影響頗巨,則亦不可不慎也。
(今日粗識之無之輩,以及耳食之徒,論三國事,無不誤以演義為史實者,可知通俗教育,影響之大。
) 偏重之弊,厥有三端:一曰不重之事,易于漏略。
二曰所重之事,易于擴大;無論有意無意。
三曰原因結果,易于誤認,而史事之真相失矣。
史籍無論如何詳博,斷不能舉天下事一一記載,終不能無所去取。
去取必憑史家之意,意向稍歧,而史籍之誤滋多矣。
此古人所以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也。
今日史家,異于往昔者,有一語焉,曰:求情狀,非求事實。
何謂“求情狀非求事實”?曰:梅定九氏言之矣。
梅氏之言曰:曆之最難知者有二,其一裡差,其一歲差。
是二差者,有微有着,非積差而至于著,雖聖人不能知,而非其距之甚遠,則所差甚微,非目力可至,不能入算。
故古未有知歲差者,自晉虞喜,宋何承天、祖沖之,隋劉焯,唐一行始覺之。
或以百年差一度,或以五十年,或以七十五年,或以八十三年,未有定說。
元郭守敬,定為六十六年有八月;回回、泰西,差法略似。
而守敬又有上考下求,增減歲餘天周之法,則古之差遲,而今之差速,是謂歲差之差,可謂精到。
若夫日月星辰之行度不變,而人所居有東西南北,正視、側視之殊,則所見各異,謂之裡差,亦曰視差。
自漢至晉,未有知之者,北齊張子信,始測交道有表裡,此方不見食者,人在月外,必反見食。
《宣明曆》本之,為氣刻時三差,而《大衍曆》有九服測食定晷漏法,元人四海測驗七十二所。
而近世歐邏巴,航海數萬裡,以身所經山海之程,測北極為南北差,測日食為東西差,裡差之說,至是而确。
是蓋合數十年之積測,以定歲差;合數萬裡之實驗,以定裡差。
距數愈遠,差積愈多,而曉然易辨。
且其為法,既推之
又今日奉佛之人,喜援佛經之寓言,侈陳佛之靈迹;信孔教者,亦喜引谶緯怪說,以見孔子之殊異于人。
此皆予所親見者也,其智與撰《蒙古源流考》、造白馬馱經之說者何異?此等事,在今世,誠不甚多,有之亦不足惑衆;然在往昔,則惑世誣民甚深。
并有更無正史,欲考行事,惟有求之教中經典者矣。
中國信教,不如外國之深。
教徒奸亂曆史亦不如外國之甚;然其崇古,亦略帶迷信性質。
如劉知幾《疑古》《惑經》兩篇,往昔論者,多诋為非聖無法是也。
一曰偏重生計。
此弊舊日無之,隻病視之過輕耳;今之過信唯物史觀者,則頗有此弊。
史事因果至為繁複,誠有如釋家所謂帝網重重者,偏舉一端,縱極重要,必非真相。
況于戴藍眼鏡者,則所見物無一非藍;戴黃眼鏡者,則所見物無一非黃。
意有偏主,讀一切書,觀一切事,皆若足為吾說之證,實則未足深信乎?孔子之講大同,老子之慕郅治,所慨想者,實皆隆古部落共産之世。
今日社會學者所慨慕,夫豈古人所不知,然終不謂生計制度一變,天下遂可臻于大同郅治;以社會之事,經緯萬端,故非偏舉一端,所可概也。
一曰偏重文學。
史之源出于傳述,傳述之語,必求新奇可喜,感慨動人,而事之真髓因之而隐。
《荷馬史詩》,本類唱本者,無論矣;即學者所傳,亦多不免此弊。
《管子》述桓公之威,北懾離枝,西臣大夏。
夫離枝即後世之鮮卑,大夏極近,亦當在今山西境。
齊桓盟會,晉獻訖未嘗與,獻公死而國亂,齊桓亦未能正,安能暴師徒以征并北之遠夷?《左氏》謂山戎病燕,不過在今北平境;《公羊》謂其旗獲而過魯,則并在今山東境矣,安能遠及長城之外乎?此由口耳相傳,茲不谛。
先秦兩漢,多有此病;魏晉而降,務華飾而失真;趙宋以還,好學古而不切;近世文字,雖稍平實,然好講史法,務求簡潔雅馴,失實處仍不少也。
以上所舉,皆史家之弊。
至于近世,又有教育之家,因兒童不能了解,曲說史事,緻失真相者。
學究固非史家,生徒亦難言史學;然其人數甚多,影響頗巨,則亦不可不慎也。
(今日粗識之無之輩,以及耳食之徒,論三國事,無不誤以演義為史實者,可知通俗教育,影響之大。
) 偏重之弊,厥有三端:一曰不重之事,易于漏略。
二曰所重之事,易于擴大;無論有意無意。
三曰原因結果,易于誤認,而史事之真相失矣。
史籍無論如何詳博,斷不能舉天下事一一記載,終不能無所去取。
去取必憑史家之意,意向稍歧,而史籍之誤滋多矣。
此古人所以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也。
今日史家,異于往昔者,有一語焉,曰:求情狀,非求事實。
何謂“求情狀非求事實”?曰:梅定九氏言之矣。
梅氏之言曰:曆之最難知者有二,其一裡差,其一歲差。
是二差者,有微有着,非積差而至于著,雖聖人不能知,而非其距之甚遠,則所差甚微,非目力可至,不能入算。
故古未有知歲差者,自晉虞喜,宋何承天、祖沖之,隋劉焯,唐一行始覺之。
或以百年差一度,或以五十年,或以七十五年,或以八十三年,未有定說。
元郭守敬,定為六十六年有八月;回回、泰西,差法略似。
而守敬又有上考下求,增減歲餘天周之法,則古之差遲,而今之差速,是謂歲差之差,可謂精到。
若夫日月星辰之行度不變,而人所居有東西南北,正視、側視之殊,則所見各異,謂之裡差,亦曰視差。
自漢至晉,未有知之者,北齊張子信,始測交道有表裡,此方不見食者,人在月外,必反見食。
《宣明曆》本之,為氣刻時三差,而《大衍曆》有九服測食定晷漏法,元人四海測驗七十二所。
而近世歐邏巴,航海數萬裡,以身所經山海之程,測北極為南北差,測日食為東西差,裡差之說,至是而确。
是蓋合數十年之積測,以定歲差;合數萬裡之實驗,以定裡差。
距數愈遠,差積愈多,而曉然易辨。
且其為法,既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