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冠子

關燈
此書曆代著錄,篇數頗有異同。

    《漢志》:道家,“《冠子》一篇。

    楚人,居深山,以為冠。

    ”《隋/唐志》皆三卷。

    《四庫》所著錄,為宋《陸佃注本》,卷數同。

    《提要》雲:“此本凡十九篇。

    《佃序》謂韓愈讀此稱十六篇,未睹其全。

    佃北宋人,其時《韓文》初出,當得其真。

    今本《韓文》乃亦作十九篇,殆後來反據此書,以改《韓集》。

    此注則當日已不甚顯,唯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名。

    晁公武《讀書志》則但稱有八卷一本,前三卷全同《墨子》,後兩卷多引漢以後事;公武削去前後五卷,得十九篇。

    殆由未見《佃注》,故不知所注之本,先為十九篇欤。

    ”按《漢志》隻一篇,韓愈時增至十六,陸佃注時,又增至十九;則後人時有增加,已絕非《漢志》之舊。

    然今所傳十九篇,皆詞古義茂,絕非漢以後人所能為;蓋雖非《漢志》之舊,又确為古書也。

    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四、第十五諸篇,皆稱龐子問于冠子,第十六篇稱趙卓(悼之借字)襄王問于龐暖,第十九篇稱趙武靈王問于龐暖;則龐子即龐暖,冠子者,龐暖之師也。

    全書宗旨,原本道德,以為一切治法,皆當随順自然。

    所言多明堂陰陽之遺。

    儒道名法之書,皆資參證,實為子部瑰寶。

     《博選》第一 此篇言君道以得人為本,得人以博選為本。

     《著希》第二 此篇言賢者處亂世必自隐,戒人君不可不察。

     《夜行》第三 此篇言天文地理等,皆有可驗。

    “有所以然者:然,成也。

    随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成功遂事,莫知其狀。

    故聖人貴夜行。

    ”夜者,暗昧之意。

    第十九篇“《陰經》之法,夜行之道”,同義。

    《管子·幼官篇》,“若因夜虛守靜”之夜,亦當如此解。

     《天則》第四 此篇言“天之不違,以不離一;天若離一,反還為物”。

    “人有分于處,處有分于地,地有分于天,天有分于時,時有分于數,數有分于度,度有分于一。

    ”“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寒者得衣,饑者得食,冤者得理,勞者得息;聖人之所期也。

    ”“同而後可以見天,異而後可以見人,變而後可以見時,化而後可以見道。

    ”蓋言天地萬物,同出一源;然既為萬物,則各有其所當處之分;各當其分,斯為至治。

    物所當處之分,出于自然;能知其所當處之分,而使之各當其分,斯為聖人。

    合天然與人治為一貫,乃哲學中最古之義也。

     《環流》第五 此篇言“有一而有氣,有氣而有意,有意而有圖,有圖而有名,有名而有形。

    ”“物無非類,動靜無非氣。

    ”“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蓋古哲學中宇宙淪。

    又雲:“一之法立,而萬物皆來屬”,“言者,萬物之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