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呂氏春秋
關燈
小
中
大
(予别有論)。
《仲秋紀》 下标四目:曰《論威》,言立威之道。
其言曰:“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三軍一心,則令無敵。
士民未合,而威已谕,敵已服,此之謂至威。
”又曰:“兵欲急疾捷先,并氣專精,心無有慮,一諸武而已。
”皆兵家極精之論。
曰《簡選》,言簡選不可專恃,然因此遂謂市人可勝教卒則非。
曰《決勝》,言“民無常勇,亦無常怯。
有氣則實,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兵有本幹,必義,必智,必勇”,“兵貴因,因敵之險,以為己用;因敵之謀,以為己事”,“兵貴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彼;必在己,不必在彼”者,亦兵家極精之論也。
曰《愛士》,言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樂為君死。
《季秋紀》 下标四目:曰《順民》,曰《知士》,義如其題。
曰《審已》,言凡物之然也必有故;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
(此言做事當通其原理,不可恃偶合)曰《精通》,言精神相通之理。
聖人所以行德乎己,而四荒鹹饬其仁。
秋主則殺,故論用兵之事。
《順民》《知士》,乃用兵之本;《審已》則慎戰之理;《精通》亦不戰屈人之意也。
《孟冬紀》 下标四目:曰《節喪》,曰《安死》,皆言厚葬之禍,可考古代厚葬及發墓者情形。
曰《異寶》,言古人非無寶也,所寶者異耳,以破世俗之惑。
曰《異用》,言人之所以用物者不同,為治亂、存亡、死生所由判。
意承上篇。
(蓋人之愚,皆由為物所惑;不為物所惑,而且能用物,則所為皆成矣)此亦哲學家極精之論。
《仲冬紀》 下标四目:曰《至忠》,言忠言逆耳,非明主莫能聽。
曰《忠廉》,言忠廉之士難得。
曰《當務》,言辯而不當論,(同倫)信而不當理,勇而不當義,法而不當務;大亂天下,必此四者。
即《孟子》“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之說,亦所以惡“執中而無權”也。
曰《長見》,言知愚之異,在所見之短長。
審今可以知古,審古亦可以知後。
故為後人所非之事不當做,因知而推之于行也。
《季冬紀》 下标四目:曰《士節》,言定天下國家,必由節士,不可不務求。
曰《介立》,言貴富有人易,貧賤有人難。
晉文公貧賤時能有介之推,而貴富時不能有,所以不王。
曰《誠廉》,言誠廉之士,視誠廉重乎其身,出乎本性。
曰《不侵》,言尊富貴大,不足以來士,必知之然後可。
冬主閉藏,故言喪葬之理。
(墨家固主節葬,儒家、道家亦戒厚葬。
然此特道術之士然,至于習俗,蓋皆主厚葬;秦始皇等,特其尤甚者耳。
故戒厚葬之談,實其時當務之急也)人能多所蓄藏則必智,而智莫大于知人。
故諸篇多論求智之事,及知人之方焉。
《序意》 此篇為全書自序。
《十二紀》本列《六覽》《八論》之後;此書在《十二紀》之後,亦即在全書之末;今本升《紀》于《覽》《論》之前,故序亦在《紀》與《覽》《論》之間也。
《序語》似專指《十二紀》者,以其已非完篇也。
見前。
《有始覽》 首節言天地開辟。
中與《淮南·地形訓》同。
末言“天地萬物,大同衆異”。
與《莊子·天下篇》引惠施之說同。
可見此為古代哲學家之公言,非莊、列、惠施等二三人之私論也。
下标七目:曰《應同》,言祯祥感應之理。
曰《去》,言心有則聽必悖,故必去之,然後能聽言。
曰《聽言》,言聽言者必先習其心于學問。
曰《謹聽》,戒人自以為智。
曰《務本》,言人臣當反身自省,不可徒取祿。
曰《谕大》,言小之安必恃大,大之安必恃小,小大貴賤交相恃;然意偏于務大,則因人之蔽于小而不知大者多,故以是戒之也。
古人論政,原諸天道;而一國之政,君若臣實共司之。
此篇因論天地開辟之宇宙論,而及于君若臣所以自處之道,及其所當務也(此篇從天地開辟說起,亦可見《八覽》當列全書之首)。
《孝行覽》 言為天下國家必務本,本莫貴于孝,多同《孝經》及《禮記·祭義》。
下标七目:曰《本味》,言功名之本在得賢。
曰《首時》,言成功在于得時。
曰《義賞》,言一事之成,皆有其外緣使之。
賞罰之柄,上之所以使下也。
賞罰所使然,久則成習,而安之若性;故賞罰之所加,不可不慎也。
曰《長攻》,言治亂存亡,安危強弱,亦有外緣。
湯、武非遇桀、纣不王,桀、纣非遇湯、武不亡。
曰《慎人》,承上篇,言功名之成,雖由
《仲秋紀》 下标四目:曰《論威》,言立威之道。
其言曰:“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三軍一心,則令無敵。
士民未合,而威已谕,敵已服,此之謂至威。
”又曰:“兵欲急疾捷先,并氣專精,心無有慮,一諸武而已。
”皆兵家極精之論。
曰《簡選》,言簡選不可專恃,然因此遂謂市人可勝教卒則非。
曰《決勝》,言“民無常勇,亦無常怯。
有氣則實,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兵有本幹,必義,必智,必勇”,“兵貴因,因敵之險,以為己用;因敵之謀,以為己事”,“兵貴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彼;必在己,不必在彼”者,亦兵家極精之論也。
曰《愛士》,言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樂為君死。
《季秋紀》 下标四目:曰《順民》,曰《知士》,義如其題。
曰《審已》,言凡物之然也必有故;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
(此言做事當通其原理,不可恃偶合)曰《精通》,言精神相通之理。
聖人所以行德乎己,而四荒鹹饬其仁。
秋主則殺,故論用兵之事。
《順民》《知士》,乃用兵之本;《審已》則慎戰之理;《精通》亦不戰屈人之意也。
《孟冬紀》 下标四目:曰《節喪》,曰《安死》,皆言厚葬之禍,可考古代厚葬及發墓者情形。
曰《異寶》,言古人非無寶也,所寶者異耳,以破世俗之惑。
曰《異用》,言人之所以用物者不同,為治亂、存亡、死生所由判。
意承上篇。
(蓋人之愚,皆由為物所惑;不為物所惑,而且能用物,則所為皆成矣)此亦哲學家極精之論。
《仲冬紀》 下标四目:曰《至忠》,言忠言逆耳,非明主莫能聽。
曰《忠廉》,言忠廉之士難得。
曰《當務》,言辯而不當論,(同倫)信而不當理,勇而不當義,法而不當務;大亂天下,必此四者。
即《孟子》“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之說,亦所以惡“執中而無權”也。
曰《長見》,言知愚之異,在所見之短長。
審今可以知古,審古亦可以知後。
故為後人所非之事不當做,因知而推之于行也。
《季冬紀》 下标四目:曰《士節》,言定天下國家,必由節士,不可不務求。
曰《介立》,言貴富有人易,貧賤有人難。
晉文公貧賤時能有介之推,而貴富時不能有,所以不王。
曰《誠廉》,言誠廉之士,視誠廉重乎其身,出乎本性。
曰《不侵》,言尊富貴大,不足以來士,必知之然後可。
冬主閉藏,故言喪葬之理。
(墨家固主節葬,儒家、道家亦戒厚葬。
然此特道術之士然,至于習俗,蓋皆主厚葬;秦始皇等,特其尤甚者耳。
故戒厚葬之談,實其時當務之急也)人能多所蓄藏則必智,而智莫大于知人。
故諸篇多論求智之事,及知人之方焉。
《序意》 此篇為全書自序。
《十二紀》本列《六覽》《八論》之後;此書在《十二紀》之後,亦即在全書之末;今本升《紀》于《覽》《論》之前,故序亦在《紀》與《覽》《論》之間也。
《序語》似專指《十二紀》者,以其已非完篇也。
見前。
《有始覽》 首節言天地開辟。
中與《淮南·地形訓》同。
末言“天地萬物,大同衆異”。
與《莊子·天下篇》引惠施之說同。
可見此為古代哲學家之公言,非莊、列、惠施等二三人之私論也。
下标七目:曰《應同》,言祯祥感應之理。
曰《去》,言心有則聽必悖,故必去之,然後能聽言。
曰《聽言》,言聽言者必先習其心于學問。
曰《謹聽》,戒人自以為智。
曰《務本》,言人臣當反身自省,不可徒取祿。
曰《谕大》,言小之安必恃大,大之安必恃小,小大貴賤交相恃;然意偏于務大,則因人之蔽于小而不知大者多,故以是戒之也。
古人論政,原諸天道;而一國之政,君若臣實共司之。
此篇因論天地開辟之宇宙論,而及于君若臣所以自處之道,及其所當務也(此篇從天地開辟說起,亦可見《八覽》當列全書之首)。
《孝行覽》 言為天下國家必務本,本莫貴于孝,多同《孝經》及《禮記·祭義》。
下标七目:曰《本味》,言功名之本在得賢。
曰《首時》,言成功在于得時。
曰《義賞》,言一事之成,皆有其外緣使之。
賞罰之柄,上之所以使下也。
賞罰所使然,久則成習,而安之若性;故賞罰之所加,不可不慎也。
曰《長攻》,言治亂存亡,安危強弱,亦有外緣。
湯、武非遇桀、纣不王,桀、纣非遇湯、武不亡。
曰《慎人》,承上篇,言功名之成,雖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