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子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iddot時則訓》所述之制,所謂一切政令,皆出明堂也。
明堂既與清廟合,以孝視天下,說自易明。
《論語》:“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緻孝乎鬼神”,“緻美乎敝冕”,則宗祀嚴父之說也;卑宮室,則茅屋采椽之謂也。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
”所謂《夏時》者,《鄭注》以《夏小正》之屬當之,而亦不能質言。
竊以《月令》諸書所載,實其遺制。
夏早于周千餘歲,生計程度尚低,政治制度亦簡,一切政令,皆出明堂,正是其時。
周之明堂,即唐虞之五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乃祀五帝之所。
(《史記·五帝本紀》索隐引《尚書·帝命驗》)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怒,主夏長;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紀,主冬藏;而中央黃帝含樞紐,則寄王四時。
以四時化育,亦須土也。
蓋以天地萬物,同為自然之力所成,乃進化以後之說。
其初則誠謂有一天神焉,“申出萬物”,“陰骘下民”;繼又本“卑者親視事”之義,造為所謂五帝,以主四時化育;而昊天上帝耀魄寶,則“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而已。
君德之貴無為,其遠源蓋尚在此。
夫學說之變遷,必較制度為速。
以孔子之睿智,豈尚不知五行災變之不足憑?然其删訂六經,仍過而存之者,則以其沿襲既久,未可驟廢故也。
然則夏之遺制,猶存于周之明堂,正不足怪。
墨子所取之說,雖與諸家異,又是考見未進化時之哲學矣(墨子救世之志,誠可佩仰;然其學不久即絕,亦未始不由于此。
以是時哲學業已大進,而墨子顧欲逆行未進化時之說故也)。
諸子派别,《史記·太史公自序》述其父談之論,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漢志·諸子略》,益以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為十家;其中去小說家,為九流。
此外兵家、數術、方技,《漢志》各自為略,而後世亦入子部。
按兵家及方技,其為一家之學,與諸子十家同;數術與陰陽家,尤相為表裡。
《漢志》所以析之諸子之外者,以本劉歆《七略》;《七略》所以别之者,以校書者異其人。
《七略》固書目,非論學術派别之作也。
十家之中,陰陽家為專門之學,不易曉。
小說家無關宏旨。
(九流之學,皆出王官,唯小說家則似起民間。
《漢志》所謂“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闾裡小知者之所及”也。
《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幹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
”《荀子·正名篇》:“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願皆衰矣。
”所謂“飾小說”及“小家珍說”,似即《漢志》之小說家。
蓋九流之學,源遠流長,而小說則民間有思想、習世故者之所為。
當時平民,不講學術,故雖偶有一得,初不能相與講明,逐漸改正,以蕲進于高深;亦不能同條共貫,有始有卒,以自成一統系。
故其說蒙“小”之名,而其書乃特多;《漢志》小說家之《虞初周說》,至九百四十三篇,《百家》至百三十九卷是也。
其說固未嘗不為諸家所采,如《禦覽》八百六十八引《風俗通》,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本出《百家》書是。
然徒能為小說家言者,則不能如蘇秦之遍說六國,孟子之傳食諸侯;但能飾辭以幹縣令,如後世求仕于郡縣者之所為而已。
墨家上說之外,更重下教。
今《漢志》小說家有《宋子》十八篇,實治墨學者宋钘所為;蓋采小說家言特多也。
古之所謂小說家者如此;後世寄情荒怪之作,已非其倫;近世乃以平話屍小說之名,則益違其本矣)農家亦專門之學,可暫緩。
縱橫家《鬼谷子》系僞書。
其真者《戰國策》,今已歸入史部。
所最要者,則儒、墨、名、法、道及雜家六家而已。
儒家之書,最要者為《孟子》,又《禮記》中存儒家諸子實最多,今皆已入經部。
存于子部者,唯一《荀子》。
此書真僞,予頗疑之。
然其議論,固有精者;且頗能通儒法之郵,固仍為極要之書也。
墨家除《墨子》外,更無傳書。
(《晏子春秋》,雖略有墨家言,而無甚精義)名家《經》及《經說》見《墨子》;其餘緒論,散見《莊子》《荀子》及法家書中。
法家《商君書》精義亦少;間有之,實不出《管》《韓》二子之外。
道家又分二派:(一)明“欲取姑與”“知雄守雌”之術,《老子》為之宗,而法家之《管》《韓》承其流。
(二)闡“萬物一體”“乘化待盡”之旨,其說具于《莊子》。
《列子》書晚出,較《莊子》明白易解;然其精深,實不逮《莊子》也。
而雜家之《呂覽》《淮南》,兼綜九流,實為子部瑰寶。
《淮南王書》,雖出西漢,然所纂皆先秦成說,精卓不讓先秦諸子也。
兵家精義,略具《荀子·議兵》《呂覽·孟秋/仲秋二紀》《淮南·兵略》,及《管子》中言兵法諸篇。
醫經、經方,亦專門之學,非急務。
然則儒家之《荀》,墨家之《墨》,法家之《管》《韓》,道家之《老》《莊》,雜家之《呂覽》《淮南》,實諸子書中最精要者;苟能先熟此八書,則其餘子部之書,皆可迎刃而解;而判别其是非真僞,亦昭昭然白黑分矣(讀此八書之法,宜先《老》,次《莊》,次《管》《韓》,次《墨》,次《荀》,殿以《呂覽》《淮南》。
先《老》《莊》者,以道家專言原理,為諸家之學所自出也;次《管》《韓》者,以法家直承道家之流也;次《墨》,以見哲學中之别派也;《荀子》雖隸儒家,然其書晚出,于諸家之學皆有論難,實兼具雜家之用,以之與《呂覽》《淮南》,相次并讀,可以綜覽衆家,考見其異同得失也)。
讀諸子書者,宜留意求其大義。
昔時治子者,多注意于名物訓诂、典章制度,而于大義顧罕研求。
此由當時偏重治經,取以與經相證;此仍治經,非治子也。
諸家固亦有知子之大義足貴,從事表章者。
然讀古書,固宜先明名物制度;名物制度既通,而義乃可求。
自漢以後
明堂既與清廟合,以孝視天下,說自易明。
《論語》:“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緻孝乎鬼神”,“緻美乎敝冕”,則宗祀嚴父之說也;卑宮室,則茅屋采椽之謂也。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
”所謂《夏時》者,《鄭注》以《夏小正》之屬當之,而亦不能質言。
竊以《月令》諸書所載,實其遺制。
夏早于周千餘歲,生計程度尚低,政治制度亦簡,一切政令,皆出明堂,正是其時。
周之明堂,即唐虞之五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乃祀五帝之所。
(《史記·五帝本紀》索隐引《尚書·帝命驗》)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怒,主夏長;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紀,主冬藏;而中央黃帝含樞紐,則寄王四時。
以四時化育,亦須土也。
蓋以天地萬物,同為自然之力所成,乃進化以後之說。
其初則誠謂有一天神焉,“申出萬物”,“陰骘下民”;繼又本“卑者親視事”之義,造為所謂五帝,以主四時化育;而昊天上帝耀魄寶,則“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而已。
君德之貴無為,其遠源蓋尚在此。
夫學說之變遷,必較制度為速。
以孔子之睿智,豈尚不知五行災變之不足憑?然其删訂六經,仍過而存之者,則以其沿襲既久,未可驟廢故也。
然則夏之遺制,猶存于周之明堂,正不足怪。
墨子所取之說,雖與諸家異,又是考見未進化時之哲學矣(墨子救世之志,誠可佩仰;然其學不久即絕,亦未始不由于此。
以是時哲學業已大進,而墨子顧欲逆行未進化時之說故也)。
諸子派别,《史記·太史公自序》述其父談之論,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漢志·諸子略》,益以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為十家;其中去小說家,為九流。
此外兵家、數術、方技,《漢志》各自為略,而後世亦入子部。
按兵家及方技,其為一家之學,與諸子十家同;數術與陰陽家,尤相為表裡。
《漢志》所以析之諸子之外者,以本劉歆《七略》;《七略》所以别之者,以校書者異其人。
《七略》固書目,非論學術派别之作也。
十家之中,陰陽家為專門之學,不易曉。
小說家無關宏旨。
(九流之學,皆出王官,唯小說家則似起民間。
《漢志》所謂“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闾裡小知者之所及”也。
《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幹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
”《荀子·正名篇》:“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願皆衰矣。
”所謂“飾小說”及“小家珍說”,似即《漢志》之小說家。
蓋九流之學,源遠流長,而小說則民間有思想、習世故者之所為。
當時平民,不講學術,故雖偶有一得,初不能相與講明,逐漸改正,以蕲進于高深;亦不能同條共貫,有始有卒,以自成一統系。
故其說蒙“小”之名,而其書乃特多;《漢志》小說家之《虞初周說》,至九百四十三篇,《百家》至百三十九卷是也。
其說固未嘗不為諸家所采,如《禦覽》八百六十八引《風俗通》,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本出《百家》書是。
然徒能為小說家言者,則不能如蘇秦之遍說六國,孟子之傳食諸侯;但能飾辭以幹縣令,如後世求仕于郡縣者之所為而已。
墨家上說之外,更重下教。
今《漢志》小說家有《宋子》十八篇,實治墨學者宋钘所為;蓋采小說家言特多也。
古之所謂小說家者如此;後世寄情荒怪之作,已非其倫;近世乃以平話屍小說之名,則益違其本矣)農家亦專門之學,可暫緩。
縱橫家《鬼谷子》系僞書。
其真者《戰國策》,今已歸入史部。
所最要者,則儒、墨、名、法、道及雜家六家而已。
儒家之書,最要者為《孟子》,又《禮記》中存儒家諸子實最多,今皆已入經部。
存于子部者,唯一《荀子》。
此書真僞,予頗疑之。
然其議論,固有精者;且頗能通儒法之郵,固仍為極要之書也。
墨家除《墨子》外,更無傳書。
(《晏子春秋》,雖略有墨家言,而無甚精義)名家《經》及《經說》見《墨子》;其餘緒論,散見《莊子》《荀子》及法家書中。
法家《商君書》精義亦少;間有之,實不出《管》《韓》二子之外。
道家又分二派:(一)明“欲取姑與”“知雄守雌”之術,《老子》為之宗,而法家之《管》《韓》承其流。
(二)闡“萬物一體”“乘化待盡”之旨,其說具于《莊子》。
《列子》書晚出,較《莊子》明白易解;然其精深,實不逮《莊子》也。
而雜家之《呂覽》《淮南》,兼綜九流,實為子部瑰寶。
《淮南王書》,雖出西漢,然所纂皆先秦成說,精卓不讓先秦諸子也。
兵家精義,略具《荀子·議兵》《呂覽·孟秋/仲秋二紀》《淮南·兵略》,及《管子》中言兵法諸篇。
醫經、經方,亦專門之學,非急務。
然則儒家之《荀》,墨家之《墨》,法家之《管》《韓》,道家之《老》《莊》,雜家之《呂覽》《淮南》,實諸子書中最精要者;苟能先熟此八書,則其餘子部之書,皆可迎刃而解;而判别其是非真僞,亦昭昭然白黑分矣(讀此八書之法,宜先《老》,次《莊》,次《管》《韓》,次《墨》,次《荀》,殿以《呂覽》《淮南》。
先《老》《莊》者,以道家專言原理,為諸家之學所自出也;次《管》《韓》者,以法家直承道家之流也;次《墨》,以見哲學中之别派也;《荀子》雖隸儒家,然其書晚出,于諸家之學皆有論難,實兼具雜家之用,以之與《呂覽》《淮南》,相次并讀,可以綜覽衆家,考見其異同得失也)。
讀諸子書者,宜留意求其大義。
昔時治子者,多注意于名物訓诂、典章制度,而于大義顧罕研求。
此由當時偏重治經,取以與經相證;此仍治經,非治子也。
諸家固亦有知子之大義足貴,從事表章者。
然讀古書,固宜先明名物制度;名物制度既通,而義乃可求。
自漢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