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子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儒學專行,諸子之書,治之者少;非特鮮疏注可憑,抑且乏善本足據。
校勘訓釋,為力已疲;故于大義,遂罕探讨。
善夫章太炎之言曰:“治經治子,校勘訓诂,特最初門徑然。
大略言之:經多陳事實,諸子多明義理。
校勘訓诂而後,不得不各有所主。
故賈、馬不能理諸子,而郭象、張湛不能治經。
”(《與章行嚴論墨學第二書》,見《華國月刊》第四期)胡适之亦謂“治古書之法有三:(一)校勘,(二)訓诂,(三)貫通。
清儒精于校勘訓诂,于貫通工夫,尚有未逮”,(見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第一篇)誠知言之選也。
今諸子之要者,經清儒校勘訓釋之後,近人又多有集解之本,初學披覽,已可粗通。
若求訓釋更精,及以其所述制度,互相比較,并與群經所述制度相比較,制度以儒家為詳,故以諸子所述制度與經比較尤要。
則非初學所能。
故當先求其大義。
諸家大義,有彼此相同者,亦有相異者。
相同者無論矣,即相異者,亦仍相反而相成,宜深思而求其會通;然後讀諸子書,可謂能得其要。
至于校勘疏解,偶有所得,亦宜随時劄記,以備他日之精研。
讀書尚未終卷,即已下筆千言,诋排先儒,創立異說,此乃時人習氣,殊背大器晚成之道,深願學者勿效之也(凡人著書,有可速成者,有宜晚出者。
創立新義,發前人所未發,造端宏大,欲求詳密,斷非一人之力所能;隻可姑引其端,而疏通證明,則望諸異人,或俟諸後日。
此可早出者也。
此等新義之發明,恒曆數百千年而後一見;乃時會為之,非可強求,亦決非人人可得。
至于校勘考證之學,正由精詳,乃能得闡,必宜随時改訂,以求完密;苟為未定之說,不可輕出誤人。
今人好言著書,而其所談者,皆校勘考證之事,此則私心期期以為不可者也)。
讀古書固宜嚴别真僞,諸子尤甚。
(秦漢以後之書,僞者較少,辨别亦較易,古書則不然。
古書中之經,治者較多,真僞已大略可睹,子又不然也)然近人辨諸子真僞之術,吾實有不甚敢信者。
近人所持之術,大要有二:(一)據書中事實立論,事有非本人所能言者,即斷為僞。
如胡适之摘《管子·小稱篇》記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嫱、西施,《立政篇》辟寝兵兼愛之言,為難墨家之論是也。
(二)則就文字立論,如梁任公以《老子》中有偏将軍、上将軍之名,謂為戰國人語;(見《學術講演集》評胡适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又或以文字體制之古近,而辨其書之真僞是。
予謂二法皆有可采,而亦皆不可專恃。
何則?子為一家之學,與集為一人之書者不同,前已言之。
故讀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時人語,忽為戰國人之言,而疑其書之出于僞造;猶之讀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述墨家之論,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
先秦諸子,大抵不自著書。
今其書之存者,大抵治其學者所為;而其纂輯,則更出于後之人。
書之亡佚既多,輯其書者,又未必通其學;(即謂好治此學,然既無師授,即無從知其書之由來,亦無從正其書之真僞;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過而存之矣)不過見講此類學術之書共有若幹,即合而編之,而取此種學派中最有名之人,題之曰“某子雲”耳。
然則某子之标題,本不過表明學派之詞,不謂書即其人所著;與集部書之标題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集中記及其人身後之事,及其文詞之古近錯出,固不足怪。
至于諸子書所記事實,多有訛誤,此似誠有可疑。
然古人學術,多由口耳相傳,無有書籍,本易訛誤;而其傳之也,又重其義而輕其事。
如胡适之所摘莊子見魯哀公,自為必無之事。
然古人傳此,則但取其足以明義,往見者果為莊子與否,所見者果為魯哀公與否,皆在所不問;豈唯不問,蓋有因往見及所見之人,不如莊子及魯哀公之著名,而易為莊子與魯哀公者矣。
然此尚實有其事,至如孔子往見盜跖等,則可斷并其事而無之。
不過作者胸中有此一段議論,乃托之孔子、盜跖耳;此則所謂“寓言”也。
此等處若據之以談史實,自易謬誤;然在當時,固人人知為“寓言”。
故諸子書中所記事實,乖謬者十有七八;而後人于其書,仍皆信而傳之。
胡适之概斷為當時之人,為求利而僞造;又譏購求者之不能别白,亦未必然也。
(誤之少且小者,後人或不能辨;今諸子書皆罅漏百出,謬誤顯然,豈有概不能辨之理)設事如此,行文亦然。
今所傳《五千言》,設使果出老子,則其書中偏将軍、上将軍,或本作春秋以前官名,而傳者乃以戰國時之名易之。
此則如今譯書者,于書中外國名物,易之以中國名物耳。
雖不免失真,固與僞造有别也。
又古人之傳一書,有但傳其意者,有兼傳其詞者。
兼傳其詞者,則其學本有口訣可誦,師以是傳之徒,徒又以是傳之其徒;如今瞽人業算命者,以命理之書口授其徒然。
此等可傳之千百年,詞句仍無大變。
但傳其意者,則如今教師之講授,聽者但求明其意即止;造其傳之其徒,則出以自己之言。
如是三四傳後,其說雖古,其詞則新矣。
故文字、氣體之古近,亦不能以别其書之古近也,而況于判其真僞乎?今各家學術,據其自言,皆有所本;說誠未必可信,《淮南子·修務訓》已言之。
然亦不能絕無關系。
如管夷吾究但長于政事,抑兼長于學問,已雜質言。
即謂長于學問,亦終不似著書之人。
然今《管子·戒篇》載流連荒亡之說,實與孟子引晏子之言同,(《梁惠王》下篇)《晏子春秋》亦載之;則此派學術,固出于齊;既出于齊,固不能斷其與管仲無關也。
(《中小匡篇》所述治制,即或為管仲之遺。
其他自謂其學出于神農、黃帝者視此。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梁任公謂其足為諸子托古之鐵證。
其意謂許行造作言語,托之神農也。
然此語恐非如此解法。
《禮記·曲禮》下篇:“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疏》引又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雲夫子脈訣。
”然則“神農本草”四字,乃一學科之名。
今世所傳《神農本草經》,非謂神農氏所作之《本草經》;乃謂神農本
校勘訓釋,為力已疲;故于大義,遂罕探讨。
善夫章太炎之言曰:“治經治子,校勘訓诂,特最初門徑然。
大略言之:經多陳事實,諸子多明義理。
校勘訓诂而後,不得不各有所主。
故賈、馬不能理諸子,而郭象、張湛不能治經。
”(《與章行嚴論墨學第二書》,見《華國月刊》第四期)胡适之亦謂“治古書之法有三:(一)校勘,(二)訓诂,(三)貫通。
清儒精于校勘訓诂,于貫通工夫,尚有未逮”,(見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第一篇)誠知言之選也。
今諸子之要者,經清儒校勘訓釋之後,近人又多有集解之本,初學披覽,已可粗通。
若求訓釋更精,及以其所述制度,互相比較,并與群經所述制度相比較,制度以儒家為詳,故以諸子所述制度與經比較尤要。
則非初學所能。
故當先求其大義。
諸家大義,有彼此相同者,亦有相異者。
相同者無論矣,即相異者,亦仍相反而相成,宜深思而求其會通;然後讀諸子書,可謂能得其要。
至于校勘疏解,偶有所得,亦宜随時劄記,以備他日之精研。
讀書尚未終卷,即已下筆千言,诋排先儒,創立異說,此乃時人習氣,殊背大器晚成之道,深願學者勿效之也(凡人著書,有可速成者,有宜晚出者。
創立新義,發前人所未發,造端宏大,欲求詳密,斷非一人之力所能;隻可姑引其端,而疏通證明,則望諸異人,或俟諸後日。
此可早出者也。
此等新義之發明,恒曆數百千年而後一見;乃時會為之,非可強求,亦決非人人可得。
至于校勘考證之學,正由精詳,乃能得闡,必宜随時改訂,以求完密;苟為未定之說,不可輕出誤人。
今人好言著書,而其所談者,皆校勘考證之事,此則私心期期以為不可者也)。
讀古書固宜嚴别真僞,諸子尤甚。
(秦漢以後之書,僞者較少,辨别亦較易,古書則不然。
古書中之經,治者較多,真僞已大略可睹,子又不然也)然近人辨諸子真僞之術,吾實有不甚敢信者。
近人所持之術,大要有二:(一)據書中事實立論,事有非本人所能言者,即斷為僞。
如胡适之摘《管子·小稱篇》記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嫱、西施,《立政篇》辟寝兵兼愛之言,為難墨家之論是也。
(二)則就文字立論,如梁任公以《老子》中有偏将軍、上将軍之名,謂為戰國人語;(見《學術講演集》評胡适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又或以文字體制之古近,而辨其書之真僞是。
予謂二法皆有可采,而亦皆不可專恃。
何則?子為一家之學,與集為一人之書者不同,前已言之。
故讀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時人語,忽為戰國人之言,而疑其書之出于僞造;猶之讀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述墨家之論,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
先秦諸子,大抵不自著書。
今其書之存者,大抵治其學者所為;而其纂輯,則更出于後之人。
書之亡佚既多,輯其書者,又未必通其學;(即謂好治此學,然既無師授,即無從知其書之由來,亦無從正其書之真僞;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過而存之矣)不過見講此類學術之書共有若幹,即合而編之,而取此種學派中最有名之人,題之曰“某子雲”耳。
然則某子之标題,本不過表明學派之詞,不謂書即其人所著;與集部書之标題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集中記及其人身後之事,及其文詞之古近錯出,固不足怪。
至于諸子書所記事實,多有訛誤,此似誠有可疑。
然古人學術,多由口耳相傳,無有書籍,本易訛誤;而其傳之也,又重其義而輕其事。
如胡适之所摘莊子見魯哀公,自為必無之事。
然古人傳此,則但取其足以明義,往見者果為莊子與否,所見者果為魯哀公與否,皆在所不問;豈唯不問,蓋有因往見及所見之人,不如莊子及魯哀公之著名,而易為莊子與魯哀公者矣。
然此尚實有其事,至如孔子往見盜跖等,則可斷并其事而無之。
不過作者胸中有此一段議論,乃托之孔子、盜跖耳;此則所謂“寓言”也。
此等處若據之以談史實,自易謬誤;然在當時,固人人知為“寓言”。
故諸子書中所記事實,乖謬者十有七八;而後人于其書,仍皆信而傳之。
胡适之概斷為當時之人,為求利而僞造;又譏購求者之不能别白,亦未必然也。
(誤之少且小者,後人或不能辨;今諸子書皆罅漏百出,謬誤顯然,豈有概不能辨之理)設事如此,行文亦然。
今所傳《五千言》,設使果出老子,則其書中偏将軍、上将軍,或本作春秋以前官名,而傳者乃以戰國時之名易之。
此則如今譯書者,于書中外國名物,易之以中國名物耳。
雖不免失真,固與僞造有别也。
又古人之傳一書,有但傳其意者,有兼傳其詞者。
兼傳其詞者,則其學本有口訣可誦,師以是傳之徒,徒又以是傳之其徒;如今瞽人業算命者,以命理之書口授其徒然。
此等可傳之千百年,詞句仍無大變。
但傳其意者,則如今教師之講授,聽者但求明其意即止;造其傳之其徒,則出以自己之言。
如是三四傳後,其說雖古,其詞則新矣。
故文字、氣體之古近,亦不能以别其書之古近也,而況于判其真僞乎?今各家學術,據其自言,皆有所本;說誠未必可信,《淮南子·修務訓》已言之。
然亦不能絕無關系。
如管夷吾究但長于政事,抑兼長于學問,已雜質言。
即謂長于學問,亦終不似著書之人。
然今《管子·戒篇》載流連荒亡之說,實與孟子引晏子之言同,(《梁惠王》下篇)《晏子春秋》亦載之;則此派學術,固出于齊;既出于齊,固不能斷其與管仲無關也。
(《中小匡篇》所述治制,即或為管仲之遺。
其他自謂其學出于神農、黃帝者視此。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梁任公謂其足為諸子托古之鐵證。
其意謂許行造作言語,托之神農也。
然此語恐非如此解法。
《禮記·曲禮》下篇:“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疏》引又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雲夫子脈訣。
”然則“神農本草”四字,乃一學科之名。
今世所傳《神農本草經》,非謂神農氏所作之《本草經》;乃謂神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