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子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吾國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而集為後起之物,古代隻有經、史、子三者。
經、子為發表見解之書,史為記載事物之書。
”已見前。
逮于後世,則子亡而集代興。
集與子之區别,集為一人之著述,其學術初不專于一家;子為一家之學術,其著述亦不由于一人。
勉強設譬,則子如今之科學書,一書專講一種學問;集如今之雜志,一書之中,講各種學問之作皆有也。
子書之精者,訖于西漢。
東漢後人作者,即覺淺薄。
然西漢子書之精者,仍多祖述先秦之說;則雖謂子書之作,訖于先秦,可也。
然遠求諸西周以前,則又無所謂子。
然則子者,春秋、戰國一時代之物也。
其故何邪?予謂專家之學興而子書起,專家之學亡而子書訖。
春秋戰國,專家之學興起之時也。
前乎此,則渾而未分;後乎此,則又裂而将合。
故前此無專家之學,後此亦無專家之學也。
請略言之。
諸子之學之起源,舊說有二:(一)出《漢志》,謂其源皆出于王官。
(二)出《淮南·要略》,謂皆以救時之弊。
予謂二說皆是也。
何則?天下無無根之物;使諸子之學,前無所承,周秦之際,時勢雖亟,何能發生如此高深之學術?且何解于諸子之學,各明一義,而其根本仍複相同邪?見下。
天下亦無無緣之事,使非周秦間之時勢有以促成之,則古代渾而未分之哲學,何由推衍之于各方面,而成今諸子之學乎?此猶今人好言社會主義,謂其原出于歐洲之馬克思等可;謂由機械發明生财之法大變,國民生計受外國之侵削,而國内勞動資本階級亦有劃分之勢,因而奮起研究者多,亦無不可也。
由前則《漢志》之說,由後則《淮南》之說也。
各舉一端,本不相背。
胡适之撰《諸子不出于王官論》,極诋《漢志》之誣,未免一偏矣。
人群淺演之時,宗教哲學,必渾而不分;其後智識日進,哲學乃自宗教中蛻化而來。
吾國古代,亦由是也。
故古代未分家之哲學,則諸子之學所同本;而未成哲學前之宗教,則又古代不分家之哲學之根源也。
必明乎此,然後于諸子之學,能知其源;而後讀諸子書,乃有入處。
宇果有際乎?宙果有初乎?此在今日,人人知非人智所逮,哲學家已置諸不論不議之列。
然此非古人所知也。
今人競言“宇宙觀”“人生觀”,其實二者本是一事。
何則?我者,宇宙間之一物;以明乎宇宙之真理,然後我之所以自處者,乃皆得其道矣。
故古人之所研究,全在哲學家所謂宇宙論上也。
吾國古代之宇宙論,果如何乎?曰:古之人本諸身以為推。
見夫人之生,必由男女之合也,則以為物亦如此;而仰觀、俯察,适又有蒼蒼者天,與抟抟者地相對;有日月之代明,有寒暑之疊更—在在足以堅其陰陽二元之思想。
于是以為天地之生物,亦如是而已矣。
故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禮記·郊特牲》) 然哲學所求之原因,必為“最後”,為“唯一”。
求萬物之原因,而得陰陽二元,固猶非“一”;非“一”,則非其“最後”者也。
然則陰陽之源,又何物耶?夫謂萬物厘然各别,彼此不能相通者,乃至淺之見;不必證以科學,而亦能知其非是者也。
人日食菽飲水而後生,又或豕承為酒以為食。
方其未飲食時,菽自菽,水自水,豕自豕,酒自酒,人自人也;及其既飲食之後,則泯然不複見其迹焉。
人三日不食則憊,七日不食則死。
然則人與動植礦物,異乎?不異乎?且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
骨肉斃于下,蔭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蒿凄怆。
”(《禮記·祭義》)然則人與天地,是一乎?是二乎?(古以天為積氣所成)故謂萬物厘然各别,彼此不能相假者,至淺之見;稍深思之,而即知其非是者也。
此固不待證之以科學也;古之人亦知此也,乃推求萬物之本原,乃以為天地萬物皆同一原質所成,乃名此原質曰“氣”。
《易大傳》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精”者,凝集緊密之謂。
《公羊》莊十年:“确者曰侵,精者曰伐”,注“粗,粗也。
精,猶密也”是也。
魂者,人氣。
蓋同一氣也,古人又以為有陰陽之分。
陽者性動,輕清而上升;陰者性靜,重濁而下降。
(《左》昭七年疏引《孝經說》曰:“魂,芸也。
”“芸”芸動也。
《廣雅·釋天》:“三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
”)其在于人,則陽氣成神,是曰魂;陰氣成形,是曰魄。
故魂亦氣也。
上言氣,下言魂,變詞耳。
“遊”者,遊散。
《韓注》。
構成萬有之原質,循一定之律,而凝集緊密焉,則成人所知覺之物,是曰“精氣為物”;循一定之律而分離遊散焉,則更變化而成他物,是曰“遊魂為變”而已矣。
此其在人,則為生死。
然非獨人也,一切物之成毀莫不如是,即天地亦然。
故古人論天地開辟,亦以氣之聚散言之。
《易正義八論》引《乾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是也。
職是故,古人乃以萬物之原質即氣。
凝集之疏密,分物質為五類,是為“五行”。
五行之序,以微著為漸。
《尚書·洪範》疏所謂“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也。
(益以(一)有形無形;(二)有質無質;(三)同是有質也,而剛柔大小不同,為分類之準。
猶今物理學分物為氣體、液體、固體也)然則宇宙間一切現象,無所謂有無,亦無所謂生死,隻是一氣之變化而已。
氣之變化,無從知其所以然,隻可歸之于一種動力。
然則此種動力,乃宇宙之根源也。
故曰“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也(《易·系辭》)。
故此種動力,古人視為偉大無倫。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公羊》何注曰:“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皆指此種動力言之。
夫如是,則天
經、子為發表見解之書,史為記載事物之書。
”已見前。
逮于後世,則子亡而集代興。
集與子之區别,集為一人之著述,其學術初不專于一家;子為一家之學術,其著述亦不由于一人。
勉強設譬,則子如今之科學書,一書專講一種學問;集如今之雜志,一書之中,講各種學問之作皆有也。
子書之精者,訖于西漢。
東漢後人作者,即覺淺薄。
然西漢子書之精者,仍多祖述先秦之說;則雖謂子書之作,訖于先秦,可也。
然遠求諸西周以前,則又無所謂子。
然則子者,春秋、戰國一時代之物也。
其故何邪?予謂專家之學興而子書起,專家之學亡而子書訖。
春秋戰國,專家之學興起之時也。
前乎此,則渾而未分;後乎此,則又裂而将合。
故前此無專家之學,後此亦無專家之學也。
請略言之。
諸子之學之起源,舊說有二:(一)出《漢志》,謂其源皆出于王官。
(二)出《淮南·要略》,謂皆以救時之弊。
予謂二說皆是也。
何則?天下無無根之物;使諸子之學,前無所承,周秦之際,時勢雖亟,何能發生如此高深之學術?且何解于諸子之學,各明一義,而其根本仍複相同邪?見下。
天下亦無無緣之事,使非周秦間之時勢有以促成之,則古代渾而未分之哲學,何由推衍之于各方面,而成今諸子之學乎?此猶今人好言社會主義,謂其原出于歐洲之馬克思等可;謂由機械發明生财之法大變,國民生計受外國之侵削,而國内勞動資本階級亦有劃分之勢,因而奮起研究者多,亦無不可也。
由前則《漢志》之說,由後則《淮南》之說也。
各舉一端,本不相背。
胡适之撰《諸子不出于王官論》,極诋《漢志》之誣,未免一偏矣。
人群淺演之時,宗教哲學,必渾而不分;其後智識日進,哲學乃自宗教中蛻化而來。
吾國古代,亦由是也。
故古代未分家之哲學,則諸子之學所同本;而未成哲學前之宗教,則又古代不分家之哲學之根源也。
必明乎此,然後于諸子之學,能知其源;而後讀諸子書,乃有入處。
宇果有際乎?宙果有初乎?此在今日,人人知非人智所逮,哲學家已置諸不論不議之列。
然此非古人所知也。
今人競言“宇宙觀”“人生觀”,其實二者本是一事。
何則?我者,宇宙間之一物;以明乎宇宙之真理,然後我之所以自處者,乃皆得其道矣。
故古人之所研究,全在哲學家所謂宇宙論上也。
吾國古代之宇宙論,果如何乎?曰:古之人本諸身以為推。
見夫人之生,必由男女之合也,則以為物亦如此;而仰觀、俯察,适又有蒼蒼者天,與抟抟者地相對;有日月之代明,有寒暑之疊更—在在足以堅其陰陽二元之思想。
于是以為天地之生物,亦如是而已矣。
故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禮記·郊特牲》) 然哲學所求之原因,必為“最後”,為“唯一”。
求萬物之原因,而得陰陽二元,固猶非“一”;非“一”,則非其“最後”者也。
然則陰陽之源,又何物耶?夫謂萬物厘然各别,彼此不能相通者,乃至淺之見;不必證以科學,而亦能知其非是者也。
人日食菽飲水而後生,又或豕承為酒以為食。
方其未飲食時,菽自菽,水自水,豕自豕,酒自酒,人自人也;及其既飲食之後,則泯然不複見其迹焉。
人三日不食則憊,七日不食則死。
然則人與動植礦物,異乎?不異乎?且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
骨肉斃于下,蔭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蒿凄怆。
”(《禮記·祭義》)然則人與天地,是一乎?是二乎?(古以天為積氣所成)故謂萬物厘然各别,彼此不能相假者,至淺之見;稍深思之,而即知其非是者也。
此固不待證之以科學也;古之人亦知此也,乃推求萬物之本原,乃以為天地萬物皆同一原質所成,乃名此原質曰“氣”。
《易大傳》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精”者,凝集緊密之謂。
《公羊》莊十年:“确者曰侵,精者曰伐”,注“粗,粗也。
精,猶密也”是也。
魂者,人氣。
蓋同一氣也,古人又以為有陰陽之分。
陽者性動,輕清而上升;陰者性靜,重濁而下降。
(《左》昭七年疏引《孝經說》曰:“魂,芸也。
”“芸”芸動也。
《廣雅·釋天》:“三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
”)其在于人,則陽氣成神,是曰魂;陰氣成形,是曰魄。
故魂亦氣也。
上言氣,下言魂,變詞耳。
“遊”者,遊散。
《韓注》。
構成萬有之原質,循一定之律,而凝集緊密焉,則成人所知覺之物,是曰“精氣為物”;循一定之律而分離遊散焉,則更變化而成他物,是曰“遊魂為變”而已矣。
此其在人,則為生死。
然非獨人也,一切物之成毀莫不如是,即天地亦然。
故古人論天地開辟,亦以氣之聚散言之。
《易正義八論》引《乾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是也。
職是故,古人乃以萬物之原質即氣。
凝集之疏密,分物質為五類,是為“五行”。
五行之序,以微著為漸。
《尚書·洪範》疏所謂“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也。
(益以(一)有形無形;(二)有質無質;(三)同是有質也,而剛柔大小不同,為分類之準。
猶今物理學分物為氣體、液體、固體也)然則宇宙間一切現象,無所謂有無,亦無所謂生死,隻是一氣之變化而已。
氣之變化,無從知其所以然,隻可歸之于一種動力。
然則此種動力,乃宇宙之根源也。
故曰“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也(《易·系辭》)。
故此種動力,古人視為偉大無倫。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公羊》何注曰:“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皆指此種動力言之。
夫如是,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