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論語 孟子 孝經 爾雅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書》《禮》《易》《春秋》,乃漢人所謂《五經》。
《論語》《孝經》,漢人皆以為傳。
(《孝經》雖蒙經名,亦在傳列)《孟子》在儒家諸子中,《爾雅》則漢人所輯之訓诂書也。
自宋代以此諸書,與“五經”“三傳”及《小戴禮記》合刻,乃有“十三經”之名;朱子取《禮記》中之《大學》《中庸》,以配《論語》《孟子》,乃又有“四書”之名。
經與傳之别,自西漢專門之學亡後,實已不能深知;今日研究,傳且更要于經,說見前。
亦不必更嚴其别也。
今就此諸書,略論其讀法如下。
《四書》之名,定自朱子;懸為令申,則始元延。
然《漢志》《禮記》之外,有《中庸說》二篇,《隋志》有戴《中庸說》二卷,梁武帝有《中庸講疏》一卷;則《禮記》外有别行之本,由來已久。
《大學》,唐以前無别行本,而《書錄解題》有司馬光《大學中庸廣義》各一卷;亦在二程之前。
王安石最尊《孟子》,司馬光、晁公武卻非議之,未免意氣用事。
宋《禮鄭韻略》所附條式,元中即以《論》《孟》試士,則尊《孟》亦不始朱子矣。
又朱子所定《四書》,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次。
後人移《中庸》于《大學》之後,則專以卷帙多少論耳。
朱子于四書皆有注,乃一生精力所萃。
其于義理,誠有勝過漢儒處,不可不細讀也。
欲窺宋學之藩者,讀此四書之注亦甚好。
朱子注四書,《大學》分經傳,颠倒原次;《中庸》雖無颠倒,分章亦不從鄭氏,故皆謂之“章句”。
《論》《孟》則聚衆說,為之注解,故稱“集注”。
朱子注此四書之意,别著《或問》以發明之;然其後于《集注》又有改定,而《或問》于《大學》外未及重編。
故《或問》與《四書注》,頗多抵牾;《文集》《語類》中,有言及注四書之意者,亦不能盡合,不得據《或問》以疑四書之注也。
《論語》有《魯論》《齊論》及《古論》之别。
《魯論》篇次與今本同。
《齊論》别有《問王》《知道》二篇。
二十篇中,章句亦頗多于《魯論》。
《古論》雲出孔壁,分《堯曰》後半“子張問”以下,别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次亦不與《齊論》《魯論》同。
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号曰《張侯論》,已亂《齊》《魯》之别;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則并《齊》《魯》《古》三者之别而泯之矣。
魏何晏集諸家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盛行于世;即今《十三經注疏》所采之本也。
梁時,皇侃為之作疏。
宋邢疏,即系據《皇疏》删其支蔓,附以義理者。
《梁疏》後亡佚,迄清代乃得之日本焉。
《古論》雲有孔安國注,今見《集解》所引,蓋亦王肅所僞,其後此注亦亡;清時,歙縣鮑氏,雲得其書于日本,重刻之,則又六朝以來僞物也。
《論語》一書,皆記孔子及孔門弟子言行,說頗平易可信。
書系雜記,無條理。
《正義》篇篇皆言
《論語》《孝經》,漢人皆以為傳。
(《孝經》雖蒙經名,亦在傳列)《孟子》在儒家諸子中,《爾雅》則漢人所輯之訓诂書也。
自宋代以此諸書,與“五經”“三傳”及《小戴禮記》合刻,乃有“十三經”之名;朱子取《禮記》中之《大學》《中庸》,以配《論語》《孟子》,乃又有“四書”之名。
經與傳之别,自西漢專門之學亡後,實已不能深知;今日研究,傳且更要于經,說見前。
亦不必更嚴其别也。
今就此諸書,略論其讀法如下。
《四書》之名,定自朱子;懸為令申,則始元延。
然《漢志》《禮記》之外,有《中庸說》二篇,《隋志》有戴《中庸說》二卷,梁武帝有《中庸講疏》一卷;則《禮記》外有别行之本,由來已久。
《大學》,唐以前無别行本,而《書錄解題》有司馬光《大學中庸廣義》各一卷;亦在二程之前。
王安石最尊《孟子》,司馬光、晁公武卻非議之,未免意氣用事。
宋《禮鄭韻略》所附條式,元中即以《論》《孟》試士,則尊《孟》亦不始朱子矣。
又朱子所定《四書》,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次。
後人移《中庸》于《大學》之後,則專以卷帙多少論耳。
朱子于四書皆有注,乃一生精力所萃。
其于義理,誠有勝過漢儒處,不可不細讀也。
欲窺宋學之藩者,讀此四書之注亦甚好。
朱子注四書,《大學》分經傳,颠倒原次;《中庸》雖無颠倒,分章亦不從鄭氏,故皆謂之“章句”。
《論》《孟》則聚衆說,為之注解,故稱“集注”。
朱子注此四書之意,别著《或問》以發明之;然其後于《集注》又有改定,而《或問》于《大學》外未及重編。
故《或問》與《四書注》,頗多抵牾;《文集》《語類》中,有言及注四書之意者,亦不能盡合,不得據《或問》以疑四書之注也。
《論語》有《魯論》《齊論》及《古論》之别。
《魯論》篇次與今本同。
《齊論》别有《問王》《知道》二篇。
二十篇中,章句亦頗多于《魯論》。
《古論》雲出孔壁,分《堯曰》後半“子張問”以下,别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次亦不與《齊論》《魯論》同。
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号曰《張侯論》,已亂《齊》《魯》之别;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則并《齊》《魯》《古》三者之别而泯之矣。
魏何晏集諸家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盛行于世;即今《十三經注疏》所采之本也。
梁時,皇侃為之作疏。
宋邢疏,即系據《皇疏》删其支蔓,附以義理者。
《梁疏》後亡佚,迄清代乃得之日本焉。
《古論》雲有孔安國注,今見《集解》所引,蓋亦王肅所僞,其後此注亦亡;清時,歙縣鮑氏,雲得其書于日本,重刻之,則又六朝以來僞物也。
《論語》一書,皆記孔子及孔門弟子言行,說頗平易可信。
書系雜記,無條理。
《正義》篇篇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