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春秋
關燈
小
中
大
《春秋》一書,凡有“三傳”。
昔以《公羊》《谷梁》為今文,《左氏》為古文。
自崔适《春秋複始》出,乃考定《谷梁》亦為古文。
《春秋》之記事,固以《左氏》為詳;然論大義,則必須取諸《公羊》。
此非偏主今學之言也。
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若如後儒之言,《春秋》僅以記事,則《孟子》所謂義者,安在哉?大史公曰:“《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今《春秋》全經,僅萬七千字,安得雲數萬?且若皆作記事之書讀,則其文相同者,其義亦相同。
讀毛奇齡之《春秋屬辭比事表》,已盡《春秋》之能事矣,安得數千之指乎?《春秋》蓋史記舊名。
(韓起适魯,見《易象》與《魯春秋》,見左昭二年。
孟子曰:“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而《晉語》:司馬侯謂羊舌肸習于《春秋》,《楚語》:申叔論傳太子,曰:教以春秋。
蓋《乘》與《梼杌》為列國異名,而《春秋》則此類書之通名也。
《墨子》載《周春秋》記杜伯事,《宋春秋》記觀辜事,《燕春秋》記莊子儀事,亦皆謂之《春秋》)孔子修之,則實借以示義。
《魯春秋》之文,明見《禮記·坊記》。
孔子修之,有改其舊文者,如莊七年“星隕如雨”一條是也;有仍而不改者,如昭十二年“納北燕伯于陽”一條是也。
故子女子曰:“以《春秋》為《春秋》。
”闵元年。
《傳》曰:“定、哀多微辭。
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
”定元年。
封建之時,文網尚密,私家講學,尤為不經見之事;況于非議朝政、譏評人物乎?聖人“義不讪上,知不危身”,托魯史之舊文,傳微言于後學,蓋實有所不得已也,曷足怪哉! 《易》與《春秋》,相為表裡。
蓋孔門治天下之道,其原理在《易》,其辦法則在《春秋》也。
今試就“元年春王正月”一條,舉示其義。
按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君《解诂》曰:“《春秋》變一為元。
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故上無所系,而使春系之也。
不言公言君者,所以通其義于王者。
《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故因以錄即位。
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春者,天地開關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
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
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
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與後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統者,總系之辭。
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雲政教之始。
即位者,一國之始。
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按中國古代哲學,最尊崇自然力。
此項自然力,道家名之曰“道”,儒家謂之曰“元”。
(參看論讀子之法)《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之“元”,即《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元”。
為宇宙自然之理,莫知其然而然,隻有随順,更無反抗。
人類一切舉措,能悉與之符,期為今人所謂“合理”;人類一切舉措而悉能合理,則更無餘事可言,而天下太平矣。
然空言一切舉措當合理甚易,實指何種舉措為合理則難;從現在不合理之世界,蕲至于合理之世界,其間一切舉措,一一為之拟定條例,則更難。
《春秋》一書,蓋即因此而作。
故有據亂、升平、太平三世之義。
二百四十年之中,儒家蓋以為自亂世至太平世之治法,皆已畢具,故曰:“《春秋》易為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
”曰:“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曰:“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也。
(“物”“事”古通訓)《春秋》之為書如此。
其所說之義,究竟合與不合,姑措勿論。
而欲考見孔子之哲學,必不能無取乎是,則正極平易之理,非怪迂之談矣。
《公羊》一書,自有古學後,乃抑之與《左》《谷》同列,并稱“三傳”。
其實前此所謂《春秋》者,皆合今之《經》與《公
昔以《公羊》《谷梁》為今文,《左氏》為古文。
自崔适《春秋複始》出,乃考定《谷梁》亦為古文。
《春秋》之記事,固以《左氏》為詳;然論大義,則必須取諸《公羊》。
此非偏主今學之言也。
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若如後儒之言,《春秋》僅以記事,則《孟子》所謂義者,安在哉?大史公曰:“《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今《春秋》全經,僅萬七千字,安得雲數萬?且若皆作記事之書讀,則其文相同者,其義亦相同。
讀毛奇齡之《春秋屬辭比事表》,已盡《春秋》之能事矣,安得數千之指乎?《春秋》蓋史記舊名。
(韓起适魯,見《易象》與《魯春秋》,見左昭二年。
孟子曰:“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而《晉語》:司馬侯謂羊舌肸習于《春秋》,《楚語》:申叔論傳太子,曰:教以春秋。
蓋《乘》與《梼杌》為列國異名,而《春秋》則此類書之通名也。
《墨子》載《周春秋》記杜伯事,《宋春秋》記觀辜事,《燕春秋》記莊子儀事,亦皆謂之《春秋》)孔子修之,則實借以示義。
《魯春秋》之文,明見《禮記·坊記》。
孔子修之,有改其舊文者,如莊七年“星隕如雨”一條是也;有仍而不改者,如昭十二年“納北燕伯于陽”一條是也。
故子女子曰:“以《春秋》為《春秋》。
”闵元年。
《傳》曰:“定、哀多微辭。
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
”定元年。
封建之時,文網尚密,私家講學,尤為不經見之事;況于非議朝政、譏評人物乎?聖人“義不讪上,知不危身”,托魯史之舊文,傳微言于後學,蓋實有所不得已也,曷足怪哉! 《易》與《春秋》,相為表裡。
蓋孔門治天下之道,其原理在《易》,其辦法則在《春秋》也。
今試就“元年春王正月”一條,舉示其義。
按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君《解诂》曰:“《春秋》變一為元。
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故上無所系,而使春系之也。
不言公言君者,所以通其義于王者。
《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故因以錄即位。
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春者,天地開關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
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
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
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與後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統者,總系之辭。
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雲政教之始。
即位者,一國之始。
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按中國古代哲學,最尊崇自然力。
此項自然力,道家名之曰“道”,儒家謂之曰“元”。
(參看論讀子之法)《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之“元”,即《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元”。
為宇宙自然之理,莫知其然而然,隻有随順,更無反抗。
人類一切舉措,能悉與之符,期為今人所謂“合理”;人類一切舉措而悉能合理,則更無餘事可言,而天下太平矣。
然空言一切舉措當合理甚易,實指何種舉措為合理則難;從現在不合理之世界,蕲至于合理之世界,其間一切舉措,一一為之拟定條例,則更難。
《春秋》一書,蓋即因此而作。
故有據亂、升平、太平三世之義。
二百四十年之中,儒家蓋以為自亂世至太平世之治法,皆已畢具,故曰:“《春秋》易為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
”曰:“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曰:“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也。
(“物”“事”古通訓)《春秋》之為書如此。
其所說之義,究竟合與不合,姑措勿論。
而欲考見孔子之哲學,必不能無取乎是,則正極平易之理,非怪迂之談矣。
《公羊》一書,自有古學後,乃抑之與《左》《谷》同列,并稱“三傳”。
其實前此所謂《春秋》者,皆合今之《經》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