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易
關燈
小
中
大
言《易》之書,不外理、數兩派。
漢之今文家,言理者也;今文别派京氏,及東漢傳古文諸家,言數者也。
晉王弼之學,亦出漢古文家,然舍數而言理,宋邵雍、劉牧之徒,則又舍理而求諸數;唯程頤言理不言數。
古今易學之大别,如此而已。
漢今文《易》立于學官者四家,施、孟、梁丘及京氏是也。
《漢書·儒林傳》謂“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據傳所載:田何傳王同、周王孫、丁寬、齊服生。
王同傳楊何,(即司馬談所從受《易》者;見《太史公自序》)丁寬傳田王孫,田王孫傳施雠、孟喜、梁丘賀。
授受分明,本無異派也。
然《傳》又雲:“丁寬至洛陽,複從周王孫受古誼。
”周王孫與寬,同學于田何,安所别得古誼,而寬從受之,已不免矛盾矣。
《賀傳》又雲:“從京房受《易》。
房者,楊何弟子也。
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房傳》雲:“受《易》梁人焦延壽。
焦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
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
翟牧白(生孟喜授《易者》)不肯,皆曰:非也。
’”則糾紛彌甚。
按《喜傳》:“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
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于施雠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博士缺,衆人共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則喜蓋首為異說,以變亂師法者。
然《京房傳》言:“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家皆祖田何。
楊叔、丁将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
延壽獨得隐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
”則又似孟氏之學,本無異說,而為京房所依托者。
今按京氏易學,專言災異,實出于中葉以後;丁寬當景帝時,安得有此?劉向謂為僞托,說蓋可信。
梁丘賀初學于京氏,丁寬更問于田王孫,蓋亦造作之詞也。
漢古文《易》傳于後者為費氏,《傳》雲:“《費氏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則其學亦應舉大誼,不雜術數。
然鄭玄、荀爽,皆傳《費氏易》者,其學顧多言象數,實與京氏為同黨。
何哉?蓋古文《易》又有高氏。
高氏亦無章句,而傳言其專言陰陽災異,正與京氏同。
蓋漢初《易》家,皆僅舉大誼,不但今文如此,即初出之《費氏古文》,亦尚如此。
其後術數之學浸盛,乃一切附會經義;不徒今文之京氏然,即古文之高氏亦然矣。
東漢傳《費氏易》者,蓋特用其古文之經。
(《漢志》雲:“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當時蓋有費氏經優于施、孟、梁丘經之說。
至其說,則久非費氏之舊。
此所以王弼亦治《費氏易》,而其說顧與鄭、荀諸家,判然不同也。
《孟易》嫡傳,厥唯虞氏。
然《三國志·虞翻傳》注載翻奏,謂“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于經疏闊”。
此實虞氏叛孟氏之明證。
今所傳《孟氏易》說,蓋亦非孟氏之舊矣。
東漢易學,至王弼而一變。
弼學亦出費氏,然與鄭、荀等大異,能舉漢人象數之說,一掃而空之。
蓋還費氏以《彖》《象》《系辭》說經之舊,不可謂無廓清摧陷之功也。
自是以後,鄭、王之學并行,大抵河北主鄭,江南行王。
至唐修《五經正義》用王氏,而《鄭易》亦亡。
唐李鼎祚作《周易集解》,獨不宗王,而取漢人象數之說,所搜輯者三十餘家。
後人得以考見漢《易》者,獨賴此書之存而已。
至于宋代,則異說又興,宋儒言《易》,附會圖、書。
其學實出陳抟,而又分二派:(一)為劉牧之《易數鈎隐》,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
(二)為邵雍,說正相反。
後邵說盛行,而劉說則宗之者頗希。
程頤獨指邵說為《易》外别傳;所著《易傳》,專于言理。
朱子學出于頤,所作《易本義》,亦不涉圖學,而卷首顧附以《九圖》,王懋謂考諸《文集》《語類》,多相抵牾,疑為後人依附。
然自此圖附于《本義》後,圖、書之學,又因之盛行者數百年。
至于明末,疑之者乃漸多。
至清胡渭作《易圖明辨》,而圖、書為道家之物,說乃大明。
(疑圖、書者始于元陳應潤。
應潤著《爻變義蘊》,始指先天諸圖為道家修煉之術。
明、清之際,黃宗羲著《易學象數論》,宗羲弟宗炎著《圖書辨惑》,毛奇齡著《圖書原舛編》,而要以胡氏書為最詳核。
以此書與惠棟之《明堂大道錄》并讀,頗可考見古今術數之學之大略也)自此以後,漢《易》大興,舍宋人之象數,而言漢人之象數矣。
從來治《易》之家,言理者則诋言數者為誣罔,言數者則诋言理者為落空。
平心論之,皆非也。
漢儒《易》說,其初蓋實止傳大義;陰陽災異之說,不論今古文,皆為後起;已述如前。
宋人之圖,實出道家;在儒家并無授受;經清儒考證,亦已明白。
然謂漢初本無象數之說,圖、書亦無授受之征,則可;謂其說皆與《易》不合,則不可。
西諺雲;“算賬隻怕數目字。
”漢、宋象數之說,果皆與《易》無關,何以能推之而皆合乎?參看論《淮南子》。
蓋古代哲學,導源宗教,與數、術本屬一家。
其後孔門言《易》,庸或止取大義。
然為三代蔔筮之書之《易》,則因未嘗不通于數術。
吾侪今日
漢之今文家,言理者也;今文别派京氏,及東漢傳古文諸家,言數者也。
晉王弼之學,亦出漢古文家,然舍數而言理,宋邵雍、劉牧之徒,則又舍理而求諸數;唯程頤言理不言數。
古今易學之大别,如此而已。
漢今文《易》立于學官者四家,施、孟、梁丘及京氏是也。
《漢書·儒林傳》謂“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據傳所載:田何傳王同、周王孫、丁寬、齊服生。
王同傳楊何,(即司馬談所從受《易》者;見《太史公自序》)丁寬傳田王孫,田王孫傳施雠、孟喜、梁丘賀。
授受分明,本無異派也。
然《傳》又雲:“丁寬至洛陽,複從周王孫受古誼。
”周王孫與寬,同學于田何,安所别得古誼,而寬從受之,已不免矛盾矣。
《賀傳》又雲:“從京房受《易》。
房者,楊何弟子也。
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房傳》雲:“受《易》梁人焦延壽。
焦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
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
翟牧白(生孟喜授《易者》)不肯,皆曰:非也。
’”則糾紛彌甚。
按《喜傳》:“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
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于施雠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博士缺,衆人共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則喜蓋首為異說,以變亂師法者。
然《京房傳》言:“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家皆祖田何。
楊叔、丁将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
延壽獨得隐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
”則又似孟氏之學,本無異說,而為京房所依托者。
今按京氏易學,專言災異,實出于中葉以後;丁寬當景帝時,安得有此?劉向謂為僞托,說蓋可信。
梁丘賀初學于京氏,丁寬更問于田王孫,蓋亦造作之詞也。
漢古文《易》傳于後者為費氏,《傳》雲:“《費氏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則其學亦應舉大誼,不雜術數。
然鄭玄、荀爽,皆傳《費氏易》者,其學顧多言象數,實與京氏為同黨。
何哉?蓋古文《易》又有高氏。
高氏亦無章句,而傳言其專言陰陽災異,正與京氏同。
蓋漢初《易》家,皆僅舉大誼,不但今文如此,即初出之《費氏古文》,亦尚如此。
其後術數之學浸盛,乃一切附會經義;不徒今文之京氏然,即古文之高氏亦然矣。
東漢傳《費氏易》者,蓋特用其古文之經。
(《漢志》雲:“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當時蓋有費氏經優于施、孟、梁丘經之說。
至其說,則久非費氏之舊。
此所以王弼亦治《費氏易》,而其說顧與鄭、荀諸家,判然不同也。
《孟易》嫡傳,厥唯虞氏。
然《三國志·虞翻傳》注載翻奏,謂“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于經疏闊”。
此實虞氏叛孟氏之明證。
今所傳《孟氏易》說,蓋亦非孟氏之舊矣。
東漢易學,至王弼而一變。
弼學亦出費氏,然與鄭、荀等大異,能舉漢人象數之說,一掃而空之。
蓋還費氏以《彖》《象》《系辭》說經之舊,不可謂無廓清摧陷之功也。
自是以後,鄭、王之學并行,大抵河北主鄭,江南行王。
至唐修《五經正義》用王氏,而《鄭易》亦亡。
唐李鼎祚作《周易集解》,獨不宗王,而取漢人象數之說,所搜輯者三十餘家。
後人得以考見漢《易》者,獨賴此書之存而已。
至于宋代,則異說又興,宋儒言《易》,附會圖、書。
其學實出陳抟,而又分二派:(一)為劉牧之《易數鈎隐》,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
(二)為邵雍,說正相反。
後邵說盛行,而劉說則宗之者頗希。
程頤獨指邵說為《易》外别傳;所著《易傳》,專于言理。
朱子學出于頤,所作《易本義》,亦不涉圖學,而卷首顧附以《九圖》,王懋謂考諸《文集》《語類》,多相抵牾,疑為後人依附。
然自此圖附于《本義》後,圖、書之學,又因之盛行者數百年。
至于明末,疑之者乃漸多。
至清胡渭作《易圖明辨》,而圖、書為道家之物,說乃大明。
(疑圖、書者始于元陳應潤。
應潤著《爻變義蘊》,始指先天諸圖為道家修煉之術。
明、清之際,黃宗羲著《易學象數論》,宗羲弟宗炎著《圖書辨惑》,毛奇齡著《圖書原舛編》,而要以胡氏書為最詳核。
以此書與惠棟之《明堂大道錄》并讀,頗可考見古今術數之學之大略也)自此以後,漢《易》大興,舍宋人之象數,而言漢人之象數矣。
從來治《易》之家,言理者則诋言數者為誣罔,言數者則诋言理者為落空。
平心論之,皆非也。
漢儒《易》說,其初蓋實止傳大義;陰陽災異之說,不論今古文,皆為後起;已述如前。
宋人之圖,實出道家;在儒家并無授受;經清儒考證,亦已明白。
然謂漢初本無象數之說,圖、書亦無授受之征,則可;謂其說皆與《易》不合,則不可。
西諺雲;“算賬隻怕數目字。
”漢、宋象數之說,果皆與《易》無關,何以能推之而皆合乎?參看論《淮南子》。
蓋古代哲學,導源宗教,與數、術本屬一家。
其後孔門言《易》,庸或止取大義。
然為三代蔔筮之書之《易》,則因未嘗不通于數術。
吾侪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