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論語 孟子 孝經 爾雅

關燈
其總旨及章次,殊屬不必也。

    清儒作新疏者,有劉寶楠《論語正義》。

     《孟子》一書,存儒家大義實多。

    他姑勿論,民貴君輕之義,非《孟子》即幾于泯殁不傳。

    此外道性善、明仁義,亦皆孔門大義,至可寶貴。

    康有為謂《孟子》傳孔門大同之義,荀卿隻傳小康;合否今姑勿論,要其為書,則遠出荀卿之上,非他儒書所得比并,真孔門之馬鳴龍樹矣。

    又《孟子》書中,存古經說甚多。

    其言《春秋》處,今人已多知之;言《尚書》處,則知者較鮮。

    予按《萬章上》篇,言堯舜禅讓事,無一不與《書大傳》合者;蓋今文書說,亦民貴君輕之大義也。

    若無此義,則《堯典》一篇,誠乃極無謂之物矣。

    古有趙岐注,頗無味。

    阮氏《校勘記》指其注“摩頂放踵”處,與《文選注》所引不合,疑亦有竄亂也。

    疏題宋孫,實邵武士人所僞,已見前。

    清儒作新疏者,有焦循《正義》,博而精。

     《孝經》一書,無甚精義。

    姚際恒《古今僞書考》以為僞書。

    然其書在漢時,實有傳授,且《呂覽》即已引之,則姚說未當。

    此書于甚精義,而漢儒顧頗重之者,漢時社會宗法尚嚴,視孝甚重。

    此書文簡義淺,人人可通,故用以教不能深造之人。

    如後漢令期門、羽林之士通《孝經》章句是也。

    (緯書雲:“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六藝論》雲:“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原,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可見漢人重此之心理)此書亦有今、古兩本。

    今文注出鄭玄,傳自晉荀昶;古文出于劉炫,多《閨門章》四百餘字。

    唐《開元禦注》用今文,元行沖為之作疏。

    宋邢《疏》,即以《元疏》為藍本。

    清儒治此者,有皮錫瑞《孝經鄭注疏》。

    此書無甚深義,一覽可也(孔門言孝之義,長于《孝經》者甚多)。

     《爾雅》乃訓诂書,後人亦附之于經。

    其實非也。

    張楫《上廣雅表》謂“周公著《爾雅》一篇。

    釋文以為釋诂。

    今俗所傳二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雲叔孫通所補,或雲沛郡梁文所考”,要之皆無确據。

    予按古人字書,共有三種:(一)四言或三七言韻語,自《史籀篇》以下皆然。

    王國維說。

    乃古人識字之書,與今私塾教學童讀《三字經》《千字文》同法。

    (此事蓋沿之自古,予别有論)(二)以字形分部,如今之字典,始于許慎之《說文解字》。

    (三)《爾雅》,今之詞典也。

    此本抄撮以備查檢,後人相傳,亦必有增改,無所謂誰作。

    今此書訓诂,幾全同《毛傳》,《釋樂》同《周官·大司樂》,九州異《禹貢》而同《周官》,則古學既出後之物。

    《釋獸》中狻麂即獅子,出西域;鸠出北方沙漠,翠生郁林,出樂浪、潘國,蝦出穢邪頭國;皆非戰國前所有,明為後人增益。

    正如《神農本草經》有漢郡縣名耳。

    此書專治小學者,宜熟讀之;否但粗加涉獵,随時查檢即可。

    清儒新疏,有郝懿行《義疏》、邵晉涵《正義》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