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儀禮 禮記 大戴禮記 周禮

關燈
國早知地圓之證。

    然天圓地方,本以理言,(猶言天動地靜。

    然天動地靜,亦以理言也)非以體言。

    古代天文家,無不言地圓者,亦不待此篇為證也。

    下文論萬有皆成于陰陽二力,萬法皆本于陰陽,頗同《淮南子·天文訓》。

    《事父母》篇:“若夫坐如屍,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

    ”或謂《小戴·曲禮》上篇“若夫坐如屍,立如齊。

    ”實與此篇文同,而下文脫去。

    《鄭注》讀“夫”“如”字,乃即就脫文釋之也。

     《武王踐阼》第五十九 此篇記師尚父以《丹書》诏武王,武王于各器物皆為銘,以自儆。

    前半亦見《六韬》。

     《衛将軍文子》第六十 此篇記衛将軍文子問子貢以孔子弟子孰賢。

    子貢曆舉顔淵、冉雍諸人以對。

    子貢見孔子,孔子又告以伯夷、叔齊諸賢人之行。

    略同《家語·弟子行》。

     《五帝德》第六十二 《帝系》第六十三 前篇略同《史記·五帝本紀》,後篇蓋同《世本》。

    按《五帝本紀》既謂“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弗能征”,又謂“炎帝欲侵陵諸侯”,其詞未免矛盾。

    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蚩尤戰于涿鹿。

    據《索隐》引皇甫谧,《集解》引張晏說,二者又皆在上谷,事尤可疑。

    今此篇隻有與炎帝戰于阪泉之文,更無與蚩尤戰于涿鹿之說。

    炎帝,姜姓;蚩尤,九黎之君(《書·呂刑》僞孔傳,《釋文》引馬融說,《戰國策·秦策》高誘注)。

    苗民亦九黎之君,《小戴記·缁衣》疏引《呂刑》鄭注。

    此苗民為九黎之君之貶稱,非謂人民也。

    三苗亦姜姓,得毋炎帝、蚩尤,實一人,阪泉、涿鹿實一役耶?此等處,古書誠隻字皆至寶也。

     《勸學》第六十四 此篇略同《荀子》。

    後半又有同《荀子·宥坐》篇處。

     《子張問入官》第六十五 論官人之道,略同《家語》。

     《盛德》第六十六 此篇前半論政治,後半述明堂之制。

    略同《家語》《五刑》《執辔》三篇。

     《千乘》第六十七 此篇論治國之道,有同《王制》處。

    此下四篇及《小辨》《用兵》《少閑》,《困學記聞》謂即《孔子三朝記》。

     《四代》第六十八 《虞戴德》第六十九 《诰志》第七十 此三篇亦論政治。

     《文王官人》第七十一 此篇同《逸周書》。

     《諸侯遷廟》第七十二 《諸侯釁廟》第七十三 此兩篇亦《逸禮》之類,後篇在《小戴·雜記》中。

     《小辨》第七十四 此篇戒“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發明“主忠信”之旨。

     《用兵》第七十五 此篇言人生而有喜怒之情,兵之作,與民之有生以俱來。

    聖人利用而弭亂,亂人妄用以喪身。

    與《呂覽》《淮南》之說相似,實儒家論兵宗旨所在也。

    參看論彼二書處。

     《少閑》第七十六 此篇論分民以職之道,與法家消息相通。

     《朝事》第七十七 同《小戴·聘義》,《周官》《典命》《大行人》。

     《投壺》第七十八 同《小戴》而少略。

     《公冠》第七十九 此篇述諸侯冠禮,後附成王漢昭祝辭。

    《士冠禮》:“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

    ”可見公冠禮自古有之,特以非達禮故,孔子定《禮經》,不取之耳。

    然仍在二《戴記》中。

    解此,可無訾今文家所傳之不備,亦不必盡斥古文家之《逸禮》為僞造也。

     《本命》第八十 《易本命》第八十一 此兩篇為古代哲學,推究萬物原本,一切以數說之。

    但其中又有論及男女之義處,又有一段同《喪服四制》。

    蓋古代倫理,亦原本哲學,故連類及之也。

     禮之為物,最為煩瑣。

    欲求易明,厥有二法:(一)宜先通其例。

    通其例,則有一條例為憑,可以互相鈎考,不至茫無把握矣。

    看淩廷堪《禮經釋例》最好。

    (二)宜明其器物之制。

    江永《儀禮·釋宮注》、任大椿《深衣釋例》二書最要。

    器物必參看實物,動作必目驗實事,乃更易明。

    古物不可得,則宜看圖。

    張臯文《儀禮圖》最便。

    動作可以身演,阮元發其議,陳澧嘗行之,(見《東塾讀書記》)可法也。

    若喜考究治政制度者,則《周禮》重于《儀禮》。

    其中牽牽大端,如沈彤之《周官祿田考》、王鳴盛之《周禮軍賦說》等,皆可參閱。

    《考工記》關涉制造,戴震有《考工記圖》,阮元又有《車制圖考》(《考工記》于各種工業最重車)。

     “三禮”舊疏皆好。

    清儒新疏,《儀禮》有胡培之《正義》,《周禮》有孫诒讓之《正義》,唯《禮記》無之。

    然古書皆編次錯雜,任舉一事,皆散見各處,鈎稽非易,通貫自難。

    實當以類相從,另行編次。

    朱子之《儀禮經傳通解》,即準此例而作。

    江永之《禮書綱目》,沿用其例;而後起更精,多足訂正《通解》之失,不可不一閱也。

    若宋陳祥道之禮書,則該貫古今,更為浩博。

    清秦慧田《五禮通考》,蓋沿其流;卷帙太繁,非專門治禮者,但資翻檢足矣。

     《禮記》之注,以宋衛提《禮記集說》,搜采為最多。

    宋以前諸儒之說《禮記》者,今日猶可考見,皆賴此書之存也。

    清杭世駿《續禮記集說》,搜采逮于清初,亦稱浩博。

    然卷帙太巨,且中多空論,未免泛濫無歸。

    初學欲求簡明,讀清朱彬《禮記訓纂》卻好。

    此書參考博,而頗能反之于約也。

    《大戴記》久訛舛,清盧文、戴震,始厘正其文字。

    其後汪照有《大戴禮注補》,孔廣森有《大戴禮記補注》,王聘珍有《大戴禮記解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