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儀禮 禮記 大戴禮記 周禮

關燈
坊民,列舉多事為證。

     《中庸》第三十一 此篇為孔門最高哲學。

    讀篇首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三語可見。

    唯中間論舜及文、武、周公一節,暨“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一節,太涉粗迹,疑亦他篇簡錯也。

     《表記》第三十二 鄭雲:“此篇論君子之德,見于儀表者,故名。

    ” 《缁衣》第三十三 以上四篇,文體相類。

    《釋文》引劉雲:“《缁衣》為公孫尼子作。

    ”《隋書·音樂志》,謂《中庸》《表記》《坊記》《缁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

    今按《初學記》引《公孫尼子》:“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

    ”《意林》引《公孫尼子》:“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皆見今《學記》;《意林》引《子思子》十餘條,一見于《表記》,再見于《缁衣》;則《隋志》之言信矣。

     《奔喪》第三十四 此篇記居于他國,聞喪奔歸之禮。

    鄭雲:此篇與《投壺》皆為逸禮,見《疏》。

     《問喪》第三十五 《服問》第三十六 《閑傳》第三十七 《三年問》第三十八 此四篇皆釋喪禮之義,及喪服輕重所由,實亦《儀禮》之傳也。

     《深衣》第三十九 此篇記深衣之制。

    深衣為古者天子達于庶人之服,若能深明其制,則其餘服制,皆易明矣。

     《投壺》第四十 此篇記投壺之禮,為古人一種遊戲。

     《儒行》第四十一 此篇記孔子對哀公,列舉儒者之行。

    與《墨子·非儒》《荀子·非十二子》等篇對看,可見當時所謂儒者之情形。

     《大學》第四十二 此篇論學以治國之理。

    與《學記》篇合看,可見古代學與政相關。

     《冠義》第四十三 《昏義》第四十四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射義》第四十六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此六篇皆《儀禮》之傳。

    但讀《禮經》諸篇,殊覺其幹燥無味;一讀其傳,則覺妙緒環生。

    此吾所以雲今日治禮,當以言義理者為主,言節文者為注腳也。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此篇亦《喪服》之傳也。

     今之《大戴記》,雖未必為戴德之舊,然其中有若幹篇,則确為大戴所有。

    如許慎《五經異義》引《盛德》記,已謂為今《戴禮》說是也。

    此書《隋志》作十三卷。

    司馬貞言亡四十七篇,存者三十八篇。

    今存者實三十九篇;蓋由《夏小正》一篇,嘗摘出别行之故。

    《中興書目》《郡齋讀書志》謂存者四十篇,則因其時《盛德》記已析為兩故也。

    此書《盛德》篇中論明堂之處,古書征引,皆稱為《盛德》篇,不知何時析出,别标明堂之名。

    宋時諸本篇題,遂或重七十二,或重七十三,或重七十四,《四庫》校本仍合之,篇題亦皆校正,具見《四庫書目提要》。

     此書《哀公問》《投壺》兩篇,篇名及記文皆同《小戴》,已見前。

    此外尚有同《小戴》及諸書處,具見下。

    蓋《戴德》舊本阙佚,後人取諸書足成之也。

    《漢志》所載《曾子》十八篇,《孔子三朝記》七篇,今多存此書中。

    不知為《大戴》之舊,抑後人所為。

    記本纂次古籍,以備參稽,患其阙,不患其雜。

    此書雖非《大戴》原本,然所采皆古籍,其功用亦與《禮記》無殊。

    史繩祖《學齋畢》,謂宋時嘗以此書與《小戴》并列,稱十四經,誠無愧色,非如以《周書》與《尚書》并列之拟不于倫也。

    舊注存者十四篇,王應麟《困學紀聞》謂出盧辯。

    事見《周書》,說蓋可信。

     《王言》第三十九 此書今自三十八篇以上皆亡。

    此篇記孔子閑居,曾子侍,孔子告以王天下之道,亦頗涉治制。

    此篇與《家語》大同小異。

     《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此篇記孔子告哀公人有五等,與《荀子》《家語》略同。

     《哀公問于孔子》第四十一 此篇同《小戴·哀公問》。

    《家語》亦襲之,而分《大昏》《問禮》兩篇。

     《禮三本》第四十二 此篇略同《荀子·禮論》。

     《禮祭》第四十六 四十三至四十五阙。

    此篇同《小戴·經解》及賈誼《新書》。

     《夏小正》第四十七 此篇與《周書·周月》篇大同。

    《小戴記·禮運》:“孔子曰:吾得夏時焉。

    ”鄭注謂夏時存者有《夏小正》,則此篇确為古書也。

    《北史》:魏孝武釋奠太學,诏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則南北朝時,此篇确在本書中。

    《隋志》:《夏小正》一卷,戴德撰;則隋時有别行本矣。

     《保傅》第四十八 此篇與《漢書·賈誼傳疏》同。

    《新書》分為《傅職》《保傅》《容經》《胎教》四篇。

    按此本古制,誼蓋祖述之也。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中第五十五、下第五十六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曾子天圓》第五十八 《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十八篇。

    朱子曰:世稱《曾子》書,取《大戴》十篇充之。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雲《曾子》二卷十篇,具《大戴》。

    蓋《漢志》原書之亡久矣。

    《立事》《制言》《疾病》三篇,皆恐懼修省之意,與他書載曾子之言,意旨相合。

    《大孝》篇同《小戴·祭義》;《立孝》《事父母》,意亦相同。

    《天圓》篇:“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

    近人皆取之,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