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關燈
小
中
大
言隻字,皆深信不疑,幾即視為紀事之史,不複以為文辭;而于某《詩》作于何時,系因何事,則又往往偏據毛、鄭,甚者憑臆為說,其法實未盡善也。
(一)以為博物之學而治之者。
《論語》所謂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也。
此當精研疏注,博考子部有關動植物諸書。
(一)用以證小學者。
又分訓诂及音韻兩端。
《毛傳》與《爾雅》,訓诂多合,實為吾國最古之訓诂書。
最初言古韻者,本自《詩》人;今日言古韻,可據之書,固猶莫如《詩》也。
(一)以為文學而研究之者。
當先讀疏注,明其字句。
次考《詩》義,觀《詩》人發憤之由(司馬遷雲:《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由作),及其作《詩》之法。
《詩》本文學,經學家專以義理說之,誠或不免迂腐。
然《詩》之作者,距今幾三千年;作《詩》之意,斷非吾擠臆測可得。
通其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者,是為善讀書。
若如今人所雲:“月出皎兮,明明是一首情詩”之類,羌無證據,而言之斷然,甚非疑事無質之義也。
《王制》述天子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何君言采《詩》之義曰:(《公羊》宣十五年注)“五谷畢入,民皆居宅。
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
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其重之也如此。
夫人生在世,孰能無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社會之中,束縛重重,豈有言論自由之地?斯義也,穆勒《群己權界論》嚴複譯。
言之詳矣。
故往往公然表白之言,初非其人之真意;而其真意,轉托諸謠詠之間。
古代之重詩也以此。
夫如是,《詩》安得有質言其事者?而亦安可據字句測度,即自謂能得作詩之義邪?《漢書·藝文志》曰:“漢興,魯申公為《詩》訓诂。
而齊轅固生、燕韓生皆為之傳。
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
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此乃古學家攻擊三家之辭,其端已肇于班固時。
其後乃采取古書,附會《詩》義,而别制今之《詩序》。
謂三家皆不知《詩》之本義,而古學家獨能得之也。
其實《詩》無本義。
太師采詩而為樂,則隻有太師采之之意;孔子删《詩》而為經,則隻有孔子取之之意耳。
猶今北京大學,編輯歌謠,豈得謂編輯之人,即知作此歌謠者之意邪?三家于詩,間有一二,能指出其作之之人,及其本事者(如《芣苢》《柏舟》之類),此必确有所據。
此外則皆付阙如。
蓋《詩》固隻有誦義也。
以隻有誦義故,亦無所謂斷章取義。
我以何義誦之,即為何義耳。
今日以此意誦之,明日又以彼義誦之,無所不可也。
以為我誦之之意,則任舉何義皆通;必鑿指為詩人本義,則任舉何義皆窒。
《詩》義之葛藤,實自鑿求其本義始也。
治詩切要之書,今約舉如下: 《毛詩注疏》 今所傳《十三經注疏》,乃宋人所集刻。
其中《易》《書》《詩》《三禮》《左》《谷》,皆唐人疏。
疏《公羊》之徐彥,時代難确考,亦必在唐以前。
《論語》《孝經》《爾雅》,皆宋邢疏,亦多以舊疏為本。
唯《孟子疏》題宋孫,實為邵武士人僞托,見《朱子語錄》。
其疏極淺陋,無可取耳。
唐人所修《正義》,誠不能盡滿人意;然實多用舊疏,為隋以前經說之統彙,仍不可不細讀也。
特于此發其凡,以後論治諸經當讀之書,即不再舉注疏。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宋人說《詩》之書甚多,讀之不可遍。
此書多駁宋人之說,讀之可以知其大略。
馬瑞辰《傳箋通釋》 陳奂《詩毛氏傳疏》 以上兩書為毛、鄭之學。
陳喬枞《三家詩遺說考》 魏源《詩古微》 以上兩書為三家之學。
魏書駁毛、鄭,有極警快處;其立說亦有不可據處。
魏氏之學,通而不精也。
輯三家《詩》者,始于宋之王應麟,僅得一小冊。
陳氏此書,乃十倍之而不止。
清儒輯逸之精,誠足令前人俯首矣。
三家之中,《齊詩》牽涉緯說。
如欲明之,可觀迮鶴壽《齊詩翼奉學》,及陳喬枞《詩緯集證》兩書。
意在以《詩》作史讀者,于《詩》之地理,亦須考究,可看朱右曾《詩地理征》。
意在研究博物者,《毛傳鄭箋》而外,以吳陸玑《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為最古,與《爾雅》《毛傳》,可相參證也。
(一)以為博物之學而治之者。
《論語》所謂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也。
此當精研疏注,博考子部有關動植物諸書。
(一)用以證小學者。
又分訓诂及音韻兩端。
《毛傳》與《爾雅》,訓诂多合,實為吾國最古之訓诂書。
最初言古韻者,本自《詩》人;今日言古韻,可據之書,固猶莫如《詩》也。
(一)以為文學而研究之者。
當先讀疏注,明其字句。
次考《詩》義,觀《詩》人發憤之由(司馬遷雲:《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由作),及其作《詩》之法。
《詩》本文學,經學家專以義理說之,誠或不免迂腐。
然《詩》之作者,距今幾三千年;作《詩》之意,斷非吾擠臆測可得。
通其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者,是為善讀書。
若如今人所雲:“月出皎兮,明明是一首情詩”之類,羌無證據,而言之斷然,甚非疑事無質之義也。
《王制》述天子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何君言采《詩》之義曰:(《公羊》宣十五年注)“五谷畢入,民皆居宅。
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
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其重之也如此。
夫人生在世,孰能無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社會之中,束縛重重,豈有言論自由之地?斯義也,穆勒《群己權界論》嚴複譯。
言之詳矣。
故往往公然表白之言,初非其人之真意;而其真意,轉托諸謠詠之間。
古代之重詩也以此。
夫如是,《詩》安得有質言其事者?而亦安可據字句測度,即自謂能得作詩之義邪?《漢書·藝文志》曰:“漢興,魯申公為《詩》訓诂。
而齊轅固生、燕韓生皆為之傳。
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
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此乃古學家攻擊三家之辭,其端已肇于班固時。
其後乃采取古書,附會《詩》義,而别制今之《詩序》。
謂三家皆不知《詩》之本義,而古學家獨能得之也。
其實《詩》無本義。
太師采詩而為樂,則隻有太師采之之意;孔子删《詩》而為經,則隻有孔子取之之意耳。
猶今北京大學,編輯歌謠,豈得謂編輯之人,即知作此歌謠者之意邪?三家于詩,間有一二,能指出其作之之人,及其本事者(如《芣苢》《柏舟》之類),此必确有所據。
此外則皆付阙如。
蓋《詩》固隻有誦義也。
以隻有誦義故,亦無所謂斷章取義。
我以何義誦之,即為何義耳。
今日以此意誦之,明日又以彼義誦之,無所不可也。
以為我誦之之意,則任舉何義皆通;必鑿指為詩人本義,則任舉何義皆窒。
《詩》義之葛藤,實自鑿求其本義始也。
治詩切要之書,今約舉如下: 《毛詩注疏》 今所傳《十三經注疏》,乃宋人所集刻。
其中《易》《書》《詩》《三禮》《左》《谷》,皆唐人疏。
疏《公羊》之徐彥,時代難确考,亦必在唐以前。
《論語》《孝經》《爾雅》,皆宋邢疏,亦多以舊疏為本。
唯《孟子疏》題宋孫,實為邵武士人僞托,見《朱子語錄》。
其疏極淺陋,無可取耳。
唐人所修《正義》,誠不能盡滿人意;然實多用舊疏,為隋以前經說之統彙,仍不可不細讀也。
特于此發其凡,以後論治諸經當讀之書,即不再舉注疏。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宋人說《詩》之書甚多,讀之不可遍。
此書多駁宋人之說,讀之可以知其大略。
馬瑞辰《傳箋通釋》 陳奂《詩毛氏傳疏》 以上兩書為毛、鄭之學。
陳喬枞《三家詩遺說考》 魏源《詩古微》 以上兩書為三家之學。
魏書駁毛、鄭,有極警快處;其立說亦有不可據處。
魏氏之學,通而不精也。
輯三家《詩》者,始于宋之王應麟,僅得一小冊。
陳氏此書,乃十倍之而不止。
清儒輯逸之精,誠足令前人俯首矣。
三家之中,《齊詩》牽涉緯說。
如欲明之,可觀迮鶴壽《齊詩翼奉學》,及陳喬枞《詩緯集證》兩書。
意在以《詩》作史讀者,于《詩》之地理,亦須考究,可看朱右曾《詩地理征》。
意在研究博物者,《毛傳鄭箋》而外,以吳陸玑《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為最古,與《爾雅》《毛傳》,可相參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