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
關燈
小
中
大
《詩》,今文有魯、齊、韓三家;古文有毛。
鄭玄初學《韓詩》,後就《毛傳》作箋,間用韓義。
(《采蘋》《賓之初筵》兩詩皆難毛)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
《齊詩》亡于曹魏;《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存,無傳之者;于是三家與毛之争,一變而為鄭、王之争。
諸儒或申鄭難王,或申王難鄭,紛紛不定。
至唐修《五經正義》,用《毛傳鄭箋》,而其争乃息(王肅之書,今亦已亡。
然毛、鄭相違處,《正義》中申毛難鄭之言,實多用王說)。
讀《詩》第一當辨明之事,即為《詩序》。
按釋《詩》之作,凡有三種:(一)釋《詩》之字句者,如今之《毛氏诂訓傳》是也。
(二)釋《詩》之義者,如今之《詩序》是也。
(三)推演《詩》義者,如今之《韓詩外傳》是也。
(三家诂訓及釋《詩》義之作,今皆已亡。
三家詩亦有序,見《詩古微·齊魯韓毛異同論》)魏、晉而後,《毛詩》專行者千餘年。
學者于《詩序》,率皆尊信。
至宋歐陽修作《詩本義》,蘇轍作《詩傳》,始有疑辭。
南渡而後,鄭樵作《詩辨妄》,乃大肆攻擊。
朱子作《詩集傳》,亦宗鄭說;而《集傳》與毛、鄭之争又起。
《小序》之義,誠有可疑;然宋儒之疑古,多憑臆為說,如暗中相搏,勝負卒無分曉,亦不足取也。
清儒初宗毛、鄭而攻《集傳》,後漸搜采及于三家。
始知毛、鄭而外,說《詩》仍有古義可征;而《集傳》與毛、鄭之争,又漸變而為三家與毛之争。
時則有為調停之說者,謂《詩》有“作義”“誦義”;三家與毛所以異同者,毛所傳者作義,三家所傳者誦義;各有所據,而亦兩不相悖也。
其激烈者,則徑斥《小序》為杜撰,毛義為不合。
二者之中,子頗左袒後說。
此非偏主今文,以事理度之,固如是也。
何則?《詩》分《風》《雅》《頌》三體。
《雅》《頌》或有本事可指;《風》則本民間歌謠,且無作者可名,安有本義可得?而今之《詩序》,于《風詩》亦篇篇皆能得其作義,此即其不可信之處也。
《詩序》究為誰作,說極紛纭。
宋以後之說,亦多憑臆測度,不足為據。
其傳之自古者,凡有四說: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鄭玄《詩譜》也。
《正義》引沈重說。
以為子夏作者,王肅《家語注》也。
以為衛宏作者,《後漢書·儒林傳》也。
以為子夏首創,而毛公及衛宏,加以潤飾增益者,《隋書·經籍志》也。
肅說不足信,《隋志》亦系調停之辭;所當辨者,獨《後漢書》及《詩譜》兩說耳。
予謂兩說之中,《後漢書》之說,實較可信。
今《毛傳》之義,固有與《小序》不合者。
如《靜女》。
且其序文義平近,亦不似西漢以前人手筆也(《毛傳》之義,所以與《小序》無甚抵牾者,非毛先有《序》為據,乃《序》據《毛傳》而作耳。
《序》語多不可信,絕非真有傳授。
鄭樵謂其采掇古書而成,最為近之)。
《詩序》有大小之别。
今本《小序》分别列諸詩之前,而《大序》即接第一首《小序》之下。
自“風,風也”以下,據《正義》《小序》之不足信,前已言之,《大序》亦系雜采諸書而成,故其辭頗錯亂。
但其中頗有與三家之義不背者。
(魏源說,見《詩古微》)今姑據之,以定《風》《雅》《頌》之義。
《大序》雲:“風,風也,教也。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又雲:“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諷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此其言《風》之義者也。
又雲:“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此其言《雅》之義者也。
又雲:“《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此其言《頌》之義者也(按:《詩序》言《風》與《頌》之義,皆極允惬,唯其言《大/小雅》,則似尚欠明白。
《史記·司馬相如傳》:“《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
鄭玄初學《韓詩》,後就《毛傳》作箋,間用韓義。
(《采蘋》《賓之初筵》兩詩皆難毛)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
《齊詩》亡于曹魏;《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存,無傳之者;于是三家與毛之争,一變而為鄭、王之争。
諸儒或申鄭難王,或申王難鄭,紛紛不定。
至唐修《五經正義》,用《毛傳鄭箋》,而其争乃息(王肅之書,今亦已亡。
然毛、鄭相違處,《正義》中申毛難鄭之言,實多用王說)。
讀《詩》第一當辨明之事,即為《詩序》。
按釋《詩》之作,凡有三種:(一)釋《詩》之字句者,如今之《毛氏诂訓傳》是也。
(二)釋《詩》之義者,如今之《詩序》是也。
(三)推演《詩》義者,如今之《韓詩外傳》是也。
(三家诂訓及釋《詩》義之作,今皆已亡。
三家詩亦有序,見《詩古微·齊魯韓毛異同論》)魏、晉而後,《毛詩》專行者千餘年。
學者于《詩序》,率皆尊信。
至宋歐陽修作《詩本義》,蘇轍作《詩傳》,始有疑辭。
南渡而後,鄭樵作《詩辨妄》,乃大肆攻擊。
朱子作《詩集傳》,亦宗鄭說;而《集傳》與毛、鄭之争又起。
《小序》之義,誠有可疑;然宋儒之疑古,多憑臆為說,如暗中相搏,勝負卒無分曉,亦不足取也。
清儒初宗毛、鄭而攻《集傳》,後漸搜采及于三家。
始知毛、鄭而外,說《詩》仍有古義可征;而《集傳》與毛、鄭之争,又漸變而為三家與毛之争。
時則有為調停之說者,謂《詩》有“作義”“誦義”;三家與毛所以異同者,毛所傳者作義,三家所傳者誦義;各有所據,而亦兩不相悖也。
其激烈者,則徑斥《小序》為杜撰,毛義為不合。
二者之中,子頗左袒後說。
此非偏主今文,以事理度之,固如是也。
何則?《詩》分《風》《雅》《頌》三體。
《雅》《頌》或有本事可指;《風》則本民間歌謠,且無作者可名,安有本義可得?而今之《詩序》,于《風詩》亦篇篇皆能得其作義,此即其不可信之處也。
《詩序》究為誰作,說極紛纭。
宋以後之說,亦多憑臆測度,不足為據。
其傳之自古者,凡有四說: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鄭玄《詩譜》也。
《正義》引沈重說。
以為子夏作者,王肅《家語注》也。
以為衛宏作者,《後漢書·儒林傳》也。
以為子夏首創,而毛公及衛宏,加以潤飾增益者,《隋書·經籍志》也。
肅說不足信,《隋志》亦系調停之辭;所當辨者,獨《後漢書》及《詩譜》兩說耳。
予謂兩說之中,《後漢書》之說,實較可信。
今《毛傳》之義,固有與《小序》不合者。
如《靜女》。
且其序文義平近,亦不似西漢以前人手筆也(《毛傳》之義,所以與《小序》無甚抵牾者,非毛先有《序》為據,乃《序》據《毛傳》而作耳。
《序》語多不可信,絕非真有傳授。
鄭樵謂其采掇古書而成,最為近之)。
《詩序》有大小之别。
今本《小序》分别列諸詩之前,而《大序》即接第一首《小序》之下。
自“風,風也”以下,據《正義》《小序》之不足信,前已言之,《大序》亦系雜采諸書而成,故其辭頗錯亂。
但其中頗有與三家之義不背者。
(魏源說,見《詩古微》)今姑據之,以定《風》《雅》《頌》之義。
《大序》雲:“風,風也,教也。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又雲:“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諷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此其言《風》之義者也。
又雲:“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此其言《雅》之義者也。
又雲:“《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此其言《頌》之義者也(按:《詩序》言《風》與《頌》之義,皆極允惬,唯其言《大/小雅》,則似尚欠明白。
《史記·司馬相如傳》:“《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