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經之法

關燈
吾國舊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由來已久。

    而四者之中,集為後起。

    蓋人類之學問,必有其研究之對象。

    書籍之以記載現象為主者,是為史;就現象加以研求、發明公理者,則為經、子。

    固無所謂集也。

    然古代學術,皆專門名家,各不相通。

    後世則漸不能然。

    一書也,視為記載現象之史一類固可,視為研求現象、發明公理之經、子一類,亦無不可。

    論其學術流别,亦往往兼搜并采,不名一家。

    此等書,在經、史、子三部中,無類可歸;乃不得不别立一名,而稱之曰“集”。

    此猶編新書目錄者,政治可雲政治,法律可雲法律,至不專一學之雜志,則無類可歸;編舊書目錄者,經可曰經,史可曰史,至兼包四部之叢書,則不得不别立叢部雲爾。

     經、子本相同之物,自漢以後,特尊儒學,乃自諸子書中,提出儒家之書,而稱之曰經。

    此等見解,在今日原不必存。

    然經之與子,亦自有其不同之處。

    孔子稱“述而不作”,其書雖亦發揮己見,顧皆以舊書為藍本。

    故在諸家中,儒家之六經,與前此之古書,關系最大。

    (古文家以六經皆周公舊典,孔子特補苴綴拾,固非;今文家之偏者,至謂六經皆孔子手著,前無所承,亦為未是。

    六經果皆孔子手著,何不明白曉暢,自作一書;而必僞造生民、虛張帝典乎?)治之之法,亦遂不能不因之而殊。

    章太炎所謂“經多陳事實,諸子多明義理;賈、馬不能理諸子,郭象、張湛不能治經”是也。

    (《與章行嚴論墨學第二書》,見《華國月刊》第四期)按此以大較言之,勿泥。

    又學問之光大,不徒視前人之唱導,亦視後人之發揮。

    儒學專行二千年,治之者多,自然日益光大。

    又其傳書既衆,疏注亦詳,後學鑽研,自較治諸子之書為易。

    天下本無截然不同之理;訓诂名物,尤為百家所同。

    先明一家之書,其餘皆可取證。

    然則先經後子,固研求古籍之良法矣。

     欲治經,必先知曆代經學變遷之大勢。

    今按吾國經學,可大别為漢、宋二流;而細别之,則二者之中,又各可分數派。

    秦火之後,西漢之初,學問皆由口耳相傳,其後乃用當時通行文字,著之竹帛,此後人所稱為“今文學”者也。

    末造乃有自謂得古書為據,而訾今文家所傳為阙誤者,于是有“古文之學”焉。

    今文學之初祖,《史記·儒林傳》所列,凡有八家:所謂“言《詩》,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言《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災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母生,于趙自董仲舒”是也。

    東京立十四博士:《詩》魯、齊、韓;《書》歐陽、大小夏侯;《禮》大小戴;《易》施、孟、梁丘、京;《春秋》嚴、顔;皆今文學。

    古文之學:《詩》有毛氏,《書》有《古文尚書》,《禮》有《周禮》,《易》有費氏,《春秋》有左氏,皆未得立。

    然東漢末造,古文大盛,而今文之學遂微。

    盛極必衰,乃又有所謂僞古文者出。

    僞古文之案,起于王肅。

    肅蓋欲與鄭玄争名,乃僞造古書,以為證據—清儒所力攻之僞古文《尚書》一案是也。

    參看後文論《尚書》處。

    漢代今古文之學,本各守專門,不相通假。

    鄭玄出,乃以意去取牽合,盡破其界限。

    王肅好攻鄭,而其不守家法,亦與鄭同(二人皆糅雜今古,而皆偏于古)。

    鄭學盛行于漢末;王肅為晉武帝外祖,其學亦頗行于晉初;而兩漢專門之學遂亡。

    此後經學乃分二派:一以當時之僞書玄學,羼入其中,如王弼之《易》,僞孔安國之《書》是。

    一仍笃守漢人所傳,如治《禮》之宗鄭氏是。

    其時經師傳授之緒既絕,乃相率緻力于箋疏。

    是為南北朝義疏之學。

    至唐代纂《五經正義》,而集其大成。

    (南北朝經學不同。

    《北史·儒林傳》:“其在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

    其在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

    《詩》則并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

    ”是除《詩》《禮》外,南方所行者,為魏、晉人之學;北方所守者,則東漢之古文學也。

    然逮南北統一,南學盛而北學微,唐人修《五經正義》,《易》取王,《書》取僞孔,《左》取杜,而服、鄭之學又亡)以上所述,雖派别不同,而同導源于漢,可括之于漢學一流者也。

     北宋之世,乃異軍蒼頭特起。

    宋人之治經也,不墨守前人傳注,而兼憑一己所主張之義理。

    其長處,在能廓清摧陷,一掃前人之障翳,而直湊單微;其短處,則妄以今人之意見測度古人,後世之情形議論古事,遂至不合事實。

    自南宋理宗以後,程、朱之學大行。

    元延科舉法,諸經皆采用宋人之書。

    明初因之。

    永樂時,又命胡廣等修《四書五經大全》,悉取宋、元人成著,抄襲成書。

    自《大全》出,士不知有漢、唐人之學,并不複讀宋、元人之書;而明代士子之空疏,遂于曆代為最甚。

    蓋一種學問之末流,恒不免于流蕩而忘反。

    宋學雖未嘗教人以空疏,然率其偏重義理之習而行之,其弊必至于此也。

    物窮則變,而清代之漢學又起。

     清儒之講漢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