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經之法

關燈
始之以參稽博考,擇善而從,尚隻可稱為漢、宋兼采。

    其後知憑臆去取,雖極矜慎,終不免于有失,不如專重客觀之為當也。

    其理見下。

    于是屏宋而專宗漢,乃成純粹之漢學。

    最後漢學之中,又分出宗尚今文一派,與前此崇信賈馬許鄭者立别。

    蓋清儒意主複古,剝蕉抽繭之勢,非至于此不止也。

     經學之曆史,欲詳陳之,數十萬言不能盡。

    以上所雲,不過因論讀經之法,先提挈其綱領而已。

    今請進言讀經之法。

     治學之法,忌偏重主觀。

    偏重主觀者,一時似惬心貴當,而終不免于差缪。

    能注重客觀則反是。

    (今試設一譬:東門失火,西門聞之,甲乙丙丁,言人人殊。

    擇其最近于情理者信之,則偏重主現之法也。

    不以己意定其然否,但考其人孰為親見,孰為傳聞;同傳聞也,孰親聞諸失火之家,孰但得諸道路傳述;以是定其言之信否,則注重客觀之法也。

    用前法者,說每近情,而其究多誤;用後法者,說或遠理,而其究多真。

    累試不爽)大抵時代相近,則思想相同。

    故前人之言,即與後人同出揣度,亦恒較後人為确。

    況于師友傳述,或出親聞;遺物未湮,可資目驗者乎?此讀書之所以重“古據”也。

    宋人之經學,原亦有其所長;然憑臆相争,是非難定。

    自此入手,不免失之汗漫。

    故治經當從漢人之書人。

    此則治學之法如是,非有所偏好惡也。

     治漢學者,于今、古文家數,必須分清。

    漢人學問,最重師法,各守專門,絲毫不容假借。

    (如《公羊》宣十五年何注,述井田之制,與《漢書·食貨志》略同,然《漢志》用《周官》處,《解诂》即一語不采)凡古事傳至今日者,率多東鱗西爪之談。

    掇拾叢殘,往往苦其亂絲無緒;然苟能深知其學術派别,殆無不可整理之成兩組者。

    夫能整理之成兩組,則紛然淆亂之說,不啻皆有線索可尋。

    (今試舉一實例。

    如三皇五帝,向來異說紛如,苟以此法馭之,即可分為今、古文兩說。

    三皇之說,以為天皇十二頭,地皇十一頭,立各一萬八千歲;人皇九頭,分長九州者,河圖、三五曆也。

    以為燧人、伏羲、神農者,《尚書大傳》也。

    以為伏羲、神農、燧人,或曰伏羲、神農、祝融者,《白虎通》也。

    以為伏羲、女娲、神農者,鄭玄也。

    以為天皇、地皇、泰皇者,始皇議帝号時秦博士之說也。

    除緯書荒怪,别為一說外,《尚書大傳》為今文說,鄭玄偏重古文。

    伏生者,秦博士之一。

    《大傳》雲:“遂人以火紀,陽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羲皇于人;神農悉地力,種谷蔬,故托農皇于地。

    ”可見儒家所謂三皇者,義實取于天、地、人。

    《大傳》與秦博士之說,即一說也。

    河圖、三五曆之說,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列為或說;其正說則從鄭玄。

    《補三皇本紀》述女娲氏事雲:“諸侯有共工氏,與祝融氏戰,不勝,而禮。

    乃頭角蟲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缺。

    女娲乃煉五色石以補天”雲雲。

    上言祝融,下言女娲,則祝融即女娲。

    《白虎通》正說從今文,以古文備或說;或古文說為後人竄入也。

    五帝之說,《史記》《世本》《大戴禮》,并以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當之;鄭玄說多一少昊。

    今按《後漢書·賈逵傳》,逵言:“五經家皆言颛顼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

    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谶所謂帝宣也。

    如令堯不得為火德,則漢不得為赤。

    ”則左氏家增入一少昊,以六人為五帝之情可見矣。

    《史記》《世本》《大戴禮》,皆今文說,左氏古文說也)且有時一說也,主張之者隻一二人;又一說也,主張之者乃有多人,似乎證多而強矣。

    然苟能知其派别,即可知其輾轉祖述,仍出一師。

    不過一造之說,傳者較多;一造之說,傳者較少耳。

    凡此等處,亦必能分清家數,乃不至于聽熒也。

     近人指示治學門徑之書甚多,然多失之浩博。

    吾今舉出經學人入簡要之書如下: 皮錫瑞《經學曆史》。

    此書可首讀之,以知曆代經學變遷大略。

     廖平《今古文考》。

    廖氏晚年著書,頗涉荒怪。

    早年則不然。

    分别今古文之法,至廖氏始精确。

    此書必須次讀之。

     康有為《新學僞經考》。

    吾舉此書,或疑吾偏信今文,其實不然也。

    讀前人之書,固可以觀其事實,而勿泥其議論。

    此書于重要事實,考辨頗詳,皆前列原書,後抒己見;讀之,不啻讀一詳博之兩漢經學史也。

    此書今頗難得;如能得之者,讀廖氏《今古文考》後,可續讀之。

     《禮記·王制注疏》《周禮注疏》、陳立《白虎通疏證》、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

    今古文同異重要之處,皆在制度。

    今文家制度,以《王制》為大宗;古文家制度,以《周禮》為總彙。

    讀此二書,于今古文同異,大緻已可明白。

    兩種皆須連疏注細看,不可但讀白文,亦不可但看注。

    《白虎通義》,為東京十四博士之說,今文學之結晶也。

    《五經異義》,為許慎所撰,列舉今古文異說于前,下加按語,并有鄭駁,對照尤為明了。

    二陳疏證,間有誤處;以其時今古文之别,尚未大明也。

    學者既讀前列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