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經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書,于今古之别,已可了然,亦但觀其采摭之博可矣。
此數書日讀一小時,速則三月,至遲半年,必可卒業。
然後以讀其餘諸書,即不慮其茫無把握矣。
古代史書,傳者極少。
古事之傳于後者,大抵在經、子之中。
而古人主客觀不甚分明;客觀事實,往往夾雜主觀為說;(甚有全出虛構者,是為寓言。
參看後論讀子之法)而其學問,率由口耳相傳,又不能無訛誤;古書之傳于今者,又不能無阙佚。
是以随舉一事,辄異說蜂起,令人如堕五裡霧中。
治古史之難以此。
苟知古事之茫昧,皆由主客觀夾雜使然,即可按其學術流别,将各家學說,分别部居;然後除去其主觀成分而觀之,即古事之真相可見矣。
然則前述分别今古文之法,不徒可施之儒家之今古文,并可施之諸子也。
此當于論讀子方法時詳之。
唯有一端,論讀經方法時,仍不得不先述及者,則“既知古代書籍,率多治其學者東鱗西爪之談,并無有條理系統之作,而又皆出于叢殘掇拾之餘;則傳之與經,信否亦無大分别”是也。
世之尊經過甚者,多執經為孔子手定,一字無訛;傳為後學所記,不免有誤。
故于經傳互異者,非執經以正傳,即棄傳而從經,幾視為天經地義。
殊不知尼山删訂,實在晚年,焉能字字皆由親筆。
即謂其字字皆由親筆,而孔子與其弟子,亦同時人耳,焉見孔子自執筆為之者,即一字無訛?言出于孔子之口,而弟子記之,抑或推衍師意者,即必不免有誤哉。
若謂經難私造,傳可妄為,則二者皆漢初先師所傳,經可信,傳亦可信;傳可僞,經亦可僞也。
(若信今文之學,則經皆漢代先師所傳,即有訛阙,後人亦無從知之。
若信古文之學,謂今文家所傳之經,以别有古經,可資核對,所異唯在文字,是以知其可信;則今文先師,既不僞經,亦必不僞傳也)是以漢人引用,經、傳初不立别。
崔适《春秋複始》,論“漢儒引《公羊》者皆謂之《春秋》;可見當時所謂《春秋》者,實合今之《公羊傳》而名之”甚詳。
餘謂不但《春秋》如此,即他經亦如此。
《太史公自序》,引《易》“失之毫厘,缪以千裡”。
(此二語漢人引者甚多,皆謂之《易》)今其文但見《易緯》。
又如《孟子·梁惠王下篇》,載孟子對齊宣王好勇之問曰:“《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對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唯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唯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此文王之勇也”,“此武王之勇也”,句法相同;自此以上,皆當為《詩》《書》之辭;然“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實為後人評論之語。
孟子所引,蓋亦《書》《傳》文也。
舉此兩事,餘可類推。
(近人過信經而疑傳者甚多。
予去歲《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曆》一文,曾力辨之。
見《東方雜志》第二十卷第二十冊,可以參觀。
又如《北京大學月刊》一卷三号,載朱君希祖整理中國最古書籍之方法論,謂欲“判别今古文之是非,必取立敵共許之法。
古書中無明文。
今古文家之傳說,一概捐除。
唯《易》十二篇,《書》二十九篇,《詩》三百五篇,《禮》十七篇,《春秋》《論語》《孝經》七書,為今古文家所共信。
因欲取為判别二家是非之準。
”朱君之意,蓋欲棄經說而用經文,亦與梁君同蔽。
姑無論經、傳信否,相去不遠。
即謂經可信,傳不可信,而經文有不能解釋處,勢必仍取一家傳說,是仍以此攻彼耳,何立敵共許之有?今古說之相持不決者,固各有經文為據,觀許慎之《五經異義》及鄭駁可見也。
決嫌疑者視諸聖,久為古人之口頭禅,豈有明有經文可據,而不知援以自重者哉?大抵古今人之才智,不甚相遠。
經學之所以聚訟,古事之所以茫昧,自各有其原因。
此等疑難,原非必不可以祛除,然必非一朝所能驟決。
若有如朱君所雲直截了當之法,前此治經之人,豈皆愚騃,無一見及者邪?) 治經之法,凡有數種:(一)即以經為一種學問而治之者。
此等見解,由昔日尊經過甚使然,今已不甚适合。
又一經之中,所包甚廣,人之性質,各有所宜,長于此者不必長于彼。
因治一經而遍及諸學,非徒力所不及,即能勉強從事,亦必不能深造。
故此法在今日不甚适用。
(二)則視經為國故,加以整理者。
此則各本所學,求其相關者于經,名為治經,實仍是治此科之學,而求其材料于古書耳。
此法先須于所治之學,深造有得,再加以整理古書之能,乃克有濟。
此篇所言,大概為此發也。
(三)又有因欲研究文學,而從事于讀經者。
其意亦殊可取。
蓋文學必資言語,而言語今古相承,不知古語,即不知後世言語之根源。
故不知最古之書者,于後人文字,亦必不能真解。
經固吾國最古之書也。
但文學之為物,不重在死法,而貴能領略其美。
文學之美,隻可直覺;非但徒講無益,抑亦無從講起。
今姑定一簡明之目,以為初學誦
此數書日讀一小時,速則三月,至遲半年,必可卒業。
然後以讀其餘諸書,即不慮其茫無把握矣。
古代史書,傳者極少。
古事之傳于後者,大抵在經、子之中。
而古人主客觀不甚分明;客觀事實,往往夾雜主觀為說;(甚有全出虛構者,是為寓言。
參看後論讀子之法)而其學問,率由口耳相傳,又不能無訛誤;古書之傳于今者,又不能無阙佚。
是以随舉一事,辄異說蜂起,令人如堕五裡霧中。
治古史之難以此。
苟知古事之茫昧,皆由主客觀夾雜使然,即可按其學術流别,将各家學說,分别部居;然後除去其主觀成分而觀之,即古事之真相可見矣。
然則前述分别今古文之法,不徒可施之儒家之今古文,并可施之諸子也。
此當于論讀子方法時詳之。
唯有一端,論讀經方法時,仍不得不先述及者,則“既知古代書籍,率多治其學者東鱗西爪之談,并無有條理系統之作,而又皆出于叢殘掇拾之餘;則傳之與經,信否亦無大分别”是也。
世之尊經過甚者,多執經為孔子手定,一字無訛;傳為後學所記,不免有誤。
故于經傳互異者,非執經以正傳,即棄傳而從經,幾視為天經地義。
殊不知尼山删訂,實在晚年,焉能字字皆由親筆。
即謂其字字皆由親筆,而孔子與其弟子,亦同時人耳,焉見孔子自執筆為之者,即一字無訛?言出于孔子之口,而弟子記之,抑或推衍師意者,即必不免有誤哉。
若謂經難私造,傳可妄為,則二者皆漢初先師所傳,經可信,傳亦可信;傳可僞,經亦可僞也。
(若信今文之學,則經皆漢代先師所傳,即有訛阙,後人亦無從知之。
若信古文之學,謂今文家所傳之經,以别有古經,可資核對,所異唯在文字,是以知其可信;則今文先師,既不僞經,亦必不僞傳也)是以漢人引用,經、傳初不立别。
崔适《春秋複始》,論“漢儒引《公羊》者皆謂之《春秋》;可見當時所謂《春秋》者,實合今之《公羊傳》而名之”甚詳。
餘謂不但《春秋》如此,即他經亦如此。
《太史公自序》,引《易》“失之毫厘,缪以千裡”。
(此二語漢人引者甚多,皆謂之《易》)今其文但見《易緯》。
又如《孟子·梁惠王下篇》,載孟子對齊宣王好勇之問曰:“《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對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唯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唯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此文王之勇也”,“此武王之勇也”,句法相同;自此以上,皆當為《詩》《書》之辭;然“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實為後人評論之語。
孟子所引,蓋亦《書》《傳》文也。
舉此兩事,餘可類推。
(近人過信經而疑傳者甚多。
予去歲《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曆》一文,曾力辨之。
見《東方雜志》第二十卷第二十冊,可以參觀。
又如《北京大學月刊》一卷三号,載朱君希祖整理中國最古書籍之方法論,謂欲“判别今古文之是非,必取立敵共許之法。
古書中無明文。
今古文家之傳說,一概捐除。
唯《易》十二篇,《書》二十九篇,《詩》三百五篇,《禮》十七篇,《春秋》《論語》《孝經》七書,為今古文家所共信。
因欲取為判别二家是非之準。
”朱君之意,蓋欲棄經說而用經文,亦與梁君同蔽。
姑無論經、傳信否,相去不遠。
即謂經可信,傳不可信,而經文有不能解釋處,勢必仍取一家傳說,是仍以此攻彼耳,何立敵共許之有?今古說之相持不決者,固各有經文為據,觀許慎之《五經異義》及鄭駁可見也。
決嫌疑者視諸聖,久為古人之口頭禅,豈有明有經文可據,而不知援以自重者哉?大抵古今人之才智,不甚相遠。
經學之所以聚訟,古事之所以茫昧,自各有其原因。
此等疑難,原非必不可以祛除,然必非一朝所能驟決。
若有如朱君所雲直截了當之法,前此治經之人,豈皆愚騃,無一見及者邪?) 治經之法,凡有數種:(一)即以經為一種學問而治之者。
此等見解,由昔日尊經過甚使然,今已不甚适合。
又一經之中,所包甚廣,人之性質,各有所宜,長于此者不必長于彼。
因治一經而遍及諸學,非徒力所不及,即能勉強從事,亦必不能深造。
故此法在今日不甚适用。
(二)則視經為國故,加以整理者。
此則各本所學,求其相關者于經,名為治經,實仍是治此科之學,而求其材料于古書耳。
此法先須于所治之學,深造有得,再加以整理古書之能,乃克有濟。
此篇所言,大概為此發也。
(三)又有因欲研究文學,而從事于讀經者。
其意亦殊可取。
蓋文學必資言語,而言語今古相承,不知古語,即不知後世言語之根源。
故不知最古之書者,于後人文字,亦必不能真解。
經固吾國最古之書也。
但文學之為物,不重在死法,而貴能領略其美。
文學之美,隻可直覺;非但徒講無益,抑亦無從講起。
今姑定一簡明之目,以為初學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