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經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習參考之資。
蓋凡事熟能生巧,治文學者亦不外此。
後世文學,根源皆在古書。
同一熟誦,誦後世書,固不如誦古書之有益。
而欲精研文學,則數十百篇熟誦之文字,固亦決不能無也。
詩 此書近今言文學者必首及之,幾視為第一要書。
鄙意少異。
韻文視無韻文,已覺專門;談韻文而及于《詩經》,則其專門更甚。
何者?四言詩自漢魏後,其道已窮;非專治此一種文學者,不易領略其音節之美,一也。
詩之妙處,在能動人情感;而此書距今太遠,今人讀之,實不能知其意之所在,二也。
(詩義之所以聚訟莫決者,其根源在此。
若現在通行之歌謠,其有寓意者,固人人能知之也)故此書除專治古代韻文者外,但略事泛覽,知其體例;或擇所好熟誦之即可。
書 書之文學,别為一體。
後世作莊嚴典重之文字者,多仿效之。
若細分之,仍有三種:(一)最難通者,如《周诰》《殷盤》是。
(二)次難通者,通常各篇皆是。
(三)最易通者,如《甘誓》《牧誓》《金滕》諸篇是。
第一種存古書原文蓋最多;第三種則十之八九,殆皆孔子以後人所為也。
此書文字雖不易解,然既為後世莊嚴典重之文字所從出,則亦不可不熟誦而求其真了解。
《洪範》《無逸》《顧命》(兼今本《康王之诰》)、《秦誓》四篇,文字最美,如能熟誦更妙。
《禹貢》一篇,為後世地志文字體例所自出,須細看。
儀禮 禮記 周禮 《儀禮》《周禮》,皆記典制之書,不必誦讀;但須細看,知其體例。
凡記述典制之文皆然。
《禮記》一書,荟萃諸經之傳及儒家諸子而成,見後。
文學亦極茂美。
論群經文學者,多知重左氏,而罕及小戴,此皮相之論也。
左氏所叙之事,有與《檀弓》同者;二者相較,左氏恒不如《檀弓》。
其餘論事說理之文,又何一能如《戴記》之深純乎?不可不擇若幹篇熟誦之也。
今更舉示篇名如下:《檀弓》為記事文之極則,風韻獨絕千古,須熟讀;《王制》為今文學之結晶,文字亦極茂美,可熟讀。
既有益于學問,又有益于文學也。
《文王世子》,文最流暢;《禮運》《禮器》,文最古雅;《學記》《樂記》,文最深純;《祭義》,文最清麗;《坊記》《表記》《缁衣》,三篇為一類,文極清雅;《儒行》,文極茂美;《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六篇,為《儀禮》之傳,文字亦極茂美。
以上諸篇,皆可熟讀。
然非謂《戴記》文字之美者遂盡于此,亦非謂吾所指為最美者必能得當,更非敢強人之所好以同于我也,聊舉鄙意,以供讀者之參考耳。
易 此書《卦辭》《爻辭》,知其體例即可。
《彖辭》《文言》《系辭傳》,文學皆極美,可擇所好者熟誦之;《序卦》為一種序跋文之體,可一看。
春秋 《三傳》文字,自以《左氏》為最美。
其文整齊研練,自成風格,于文學上關系極巨。
《左氏》系編年體,其文字一線相承,無篇目,不能列舉其最美者。
大抵長篇詞令叙事,最為緊要;但短節叙事,寥寥數語,亦有極佳者,須細看。
《公羊》為《春秋》正宗,講《春秋》者,義理必宗是書;論文學則不如《左氏》之要。
讀一過,知其體例可矣。
(《公羊》之文字為傳體,乃所以解釋經文,與《儀禮》之傳同。
後人無所釋之經,而抑或妄效其體,此大謬也。
此等皆不知義例之過。
故講文學,亦必須略知學問)《谷梁》文體與《公羊》同。
論語 孟子 此兩書文極平正,有極簡潔處,亦有極反複排處,(大抵《論語》,簡潔者多,然亦有反複排奡者,如“季氏将伐颛臾”章是;孟子反複排奡者多,然亦有極簡潔者,如各短章皆是)于文學極有益。
凡書之為大多數人所習熟者,其義理,其事實,其文法,其辭句,即不期而為大多數人所沿用,在社會即成為常識。
此等書即不佳,亦不可不一讀,況其為佳者乎?《論語》《孟子》,為我國極通行之書,必不可不熟誦也。
此外,《爾雅》為訓诂書,當與《說文》等同類讀之,與文學無關。
《孝經》亦《戴記》之流。
但其說理并不甚精,文字亦不甚美。
一覽已足,不必深求也。
六經排列之次序,今、古文不同。
今文之次,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古文之次,則為《易》《書》《詩》《禮》《樂》《春秋》。
蓋今文家以六經為孔子别作,其排列之次序,由淺及深。
《詩》《書》《禮》《樂》,乃普通教育所資;(《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
”蓋《詩》《書》《禮》《樂》四者,本古代學校中教科,而孔子教人,亦取之也)而《易》與《春秋》,則為“性與天道”“經世之志”所寄;故其次序如此也。
古文家以六經皆周公舊典,孔子特修而明之。
故其排列之次序,以孔子作六經所據原書時代先後為序。
愚謂今言整理國故,視凡古書悉為史材則通;謂六經皆史則非。
故今從今文家之次,分論諸經源流及其讀法如下。
蓋凡事熟能生巧,治文學者亦不外此。
後世文學,根源皆在古書。
同一熟誦,誦後世書,固不如誦古書之有益。
而欲精研文學,則數十百篇熟誦之文字,固亦決不能無也。
詩 此書近今言文學者必首及之,幾視為第一要書。
鄙意少異。
韻文視無韻文,已覺專門;談韻文而及于《詩經》,則其專門更甚。
何者?四言詩自漢魏後,其道已窮;非專治此一種文學者,不易領略其音節之美,一也。
詩之妙處,在能動人情感;而此書距今太遠,今人讀之,實不能知其意之所在,二也。
(詩義之所以聚訟莫決者,其根源在此。
若現在通行之歌謠,其有寓意者,固人人能知之也)故此書除專治古代韻文者外,但略事泛覽,知其體例;或擇所好熟誦之即可。
書 書之文學,别為一體。
後世作莊嚴典重之文字者,多仿效之。
若細分之,仍有三種:(一)最難通者,如《周诰》《殷盤》是。
(二)次難通者,通常各篇皆是。
(三)最易通者,如《甘誓》《牧誓》《金滕》諸篇是。
第一種存古書原文蓋最多;第三種則十之八九,殆皆孔子以後人所為也。
此書文字雖不易解,然既為後世莊嚴典重之文字所從出,則亦不可不熟誦而求其真了解。
《洪範》《無逸》《顧命》(兼今本《康王之诰》)、《秦誓》四篇,文字最美,如能熟誦更妙。
《禹貢》一篇,為後世地志文字體例所自出,須細看。
儀禮 禮記 周禮 《儀禮》《周禮》,皆記典制之書,不必誦讀;但須細看,知其體例。
凡記述典制之文皆然。
《禮記》一書,荟萃諸經之傳及儒家諸子而成,見後。
文學亦極茂美。
論群經文學者,多知重左氏,而罕及小戴,此皮相之論也。
左氏所叙之事,有與《檀弓》同者;二者相較,左氏恒不如《檀弓》。
其餘論事說理之文,又何一能如《戴記》之深純乎?不可不擇若幹篇熟誦之也。
今更舉示篇名如下:《檀弓》為記事文之極則,風韻獨絕千古,須熟讀;《王制》為今文學之結晶,文字亦極茂美,可熟讀。
既有益于學問,又有益于文學也。
《文王世子》,文最流暢;《禮運》《禮器》,文最古雅;《學記》《樂記》,文最深純;《祭義》,文最清麗;《坊記》《表記》《缁衣》,三篇為一類,文極清雅;《儒行》,文極茂美;《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六篇,為《儀禮》之傳,文字亦極茂美。
以上諸篇,皆可熟讀。
然非謂《戴記》文字之美者遂盡于此,亦非謂吾所指為最美者必能得當,更非敢強人之所好以同于我也,聊舉鄙意,以供讀者之參考耳。
易 此書《卦辭》《爻辭》,知其體例即可。
《彖辭》《文言》《系辭傳》,文學皆極美,可擇所好者熟誦之;《序卦》為一種序跋文之體,可一看。
春秋 《三傳》文字,自以《左氏》為最美。
其文整齊研練,自成風格,于文學上關系極巨。
《左氏》系編年體,其文字一線相承,無篇目,不能列舉其最美者。
大抵長篇詞令叙事,最為緊要;但短節叙事,寥寥數語,亦有極佳者,須細看。
《公羊》為《春秋》正宗,講《春秋》者,義理必宗是書;論文學則不如《左氏》之要。
讀一過,知其體例可矣。
(《公羊》之文字為傳體,乃所以解釋經文,與《儀禮》之傳同。
後人無所釋之經,而抑或妄效其體,此大謬也。
此等皆不知義例之過。
故講文學,亦必須略知學問)《谷梁》文體與《公羊》同。
論語 孟子 此兩書文極平正,有極簡潔處,亦有極反複排處,(大抵《論語》,簡潔者多,然亦有反複排奡者,如“季氏将伐颛臾”章是;孟子反複排奡者多,然亦有極簡潔者,如各短章皆是)于文學極有益。
凡書之為大多數人所習熟者,其義理,其事實,其文法,其辭句,即不期而為大多數人所沿用,在社會即成為常識。
此等書即不佳,亦不可不一讀,況其為佳者乎?《論語》《孟子》,為我國極通行之書,必不可不熟誦也。
此外,《爾雅》為訓诂書,當與《說文》等同類讀之,與文學無關。
《孝經》亦《戴記》之流。
但其說理并不甚精,文字亦不甚美。
一覽已足,不必深求也。
六經排列之次序,今、古文不同。
今文之次,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古文之次,則為《易》《書》《詩》《禮》《樂》《春秋》。
蓋今文家以六經為孔子别作,其排列之次序,由淺及深。
《詩》《書》《禮》《樂》,乃普通教育所資;(《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
”蓋《詩》《書》《禮》《樂》四者,本古代學校中教科,而孔子教人,亦取之也)而《易》與《春秋》,則為“性與天道”“經世之志”所寄;故其次序如此也。
古文家以六經皆周公舊典,孔子特修而明之。
故其排列之次序,以孔子作六經所據原書時代先後為序。
愚謂今言整理國故,視凡古書悉為史材則通;謂六經皆史則非。
故今從今文家之次,分論諸經源流及其讀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