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善行 母道
關燈
小
中
大
,陳氏盡以其産②與前妻二子。
翼年十五,使遊學四方。
翼在外十五年,成進士③以歸,迎母入官。
後二子貧困,又收養而存恤之。
呂氏曰:繼母每私其所生,能均産業,足矣,況夫産盡讓前子?既貧而又恤之,即親母何加焉?均産,中道也;讓産,賢道也。
天下無過慈之繼母,吾于陳氏所深取焉。
┃呂語今譯┃ 繼母總是偏袒自己所生的孩子,能讓前妻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平均分配家中的産業,這已經是很好的了,更何況把丈夫的财産全都讓給前妻的孩子呢?後來看到前妻的孩子還是過得很貧困,又憐憫收養他們,即使是親生母親也沒能做得比她更好的了。
平均家中财産,這是中庸之道;辭讓财産,這是賢人之道。
天下間沒有比她更慈祥的繼母了,我對陳氏的行為有很深的贊歎。
┃簡注┃ ①建陽:地名,今屬福建省。
②産:家中财産。
③進士:宋朝的科舉制度開設進士科考試,通過考試被錄取的考生稱為進士。
┃實踐要點┃ “芒卯之妻”“親子代死”“珠崖争死”“程文钜妻”“餘楚之妻”五條都講述了模範繼母的故事。
對現代人的啟發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繼母要關愛丈夫前妻的子女。
若是和丈夫前妻子女一同生活,繼母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在他們的身上。
前妻子女容易認為繼母取代了生母的位置,或多或少會有抗拒排斥的情緒,加之生母不在身邊,更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作為繼母,要敞開心扉,主動親近和關愛他們,用實際的行動取得他們的信任和親愛。
若前妻子女有逆反的行為,切勿對之嚴加管教,而應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策略,用真誠去打動他們。
二是繼母要不懼诽謗。
人們通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繼母會虧待前妻子女。
因此,作為繼母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不懼别人的诽謗,盡心盡力地做好母親的本分。
若是自己也有親生子女的話,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公平對待自己的子女和前妻子女,甚至要把前妻子女看得比自己的親生子女更為重要。
隻要自己做好了,诽謗自然消失。
三是慎重處理好财産分配問題。
家庭成員往往會因為财産分配不公而産生矛盾,涉及前妻子女的話更加容易出問題。
因而繼母在處理财産分配問題時應當格外謹慎,要以公平為原則,不能偏私親生子女。
魏節乳母 ◎秦攻魏,破之,殺魏主瑕[音霞],誅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令魏國曰:“得公子者賜金千镒,匿之者夷三族①。
”乳母與公子俱逃,魏故臣見乳母而識之,曰:“公子安在?”母曰:“不知。
雖知之,不可以言。
”故臣曰:“國破族滅,子尚誰為乎?且千金,重利也;夷族,極刑也。
汝其圖之②。
”母曰:“見利而反上者,逆也。
畏死而棄義者,亂也。
今持逆亂而求利,吾不為。
且為人養子者,務生之,非為殺之也。
豈可利賞畏誅,廢正義而行逆節哉?”遂逃公子于澤③中。
故臣以告,秦軍争射之。
乳母以身蔽公子,遂同死焉。
秦王聞之,以卿禮葬乳母,祠之太牢,寵其兄為五大夫,賜金百镒。
呂氏曰:魏之故臣,可寸斬,可族誅矣!吾又歎乳母短于料人也。
設見故臣,号泣而問之曰:“公子安在?”或故臣有問,告以被難,又安知公子不能免乎?彼乳母者,固望故臣協力共謀,以免公子也,讵知又一秦哉!君子貴忠,又貴有智以成其忠。
誠而不明,保身以濟事,難矣哉。
┃呂語今譯┃ 魏國的這個舊臣,應當被拿去碎屍萬段,誅殺全族!我又歎惜乳母不懂得預料别人的想法。
假設她看到舊臣,大聲痛哭而問他說:“公子在哪裡?”或者當舊臣問她的時候,回答說公子已經遭逢禍難,這樣做的話又怎麼知道公子不能免于禍難呢?這個乳母,本來是希望舊臣可以和她齊心協力、共同謀劃,幫助公子避免死禍,哪裡知道他又是一個秦人的奸細呢!君子以忠心為貴,又貴乎有智慧來實現他的忠義之舉。
真誠卻不明智的話,想要保全自身用以成就事業,這是很難的。
┃簡注┃ ①夷三族:誅殺父親、母親、妻子三族的族人。
②汝其圖之:你要好好地思考要怎麼做。
③澤:沼澤。
魯孝義保 ◎義保①者,魯孝公②之保母也,姓臧氏,與其子俱入宮養孝公。
魯人作亂,求孝公将殺之。
義保乃令其子,衣公之衣,卧公之處,魯人殺之。
義保遂抱公子以出,遇公舅魯大夫于外,遂托以公而逃,魯人高之③。
《論語》曰:“可以托④六尺之孤⑤。
”義保之謂也。
呂氏曰:臧氏賢乎哉!魯不滅國,不絕嗣,臧氏之力也。
魯之卿大夫愧矣。
┃呂語今譯┃ 臧氏是多麼的賢良啊!魯國不至于滅亡,沒有斷絕子嗣,都是憑借臧氏的一人之力。
魯國的卿大夫們應該感到慚愧了。
┃簡注┃ ①義保:有仁義之行的保母。
②魯孝公:名稱,魯武公之子。
③高之:敬重她。
④托:托付。
⑤六尺之孤:年幼的君主。
┃實踐要點┃ “魏節乳母”“魯孝義保”大意相同,都是講述了乳(保)母竭力護主的故事。
故事中乳母、保母和所托養的孩子沒有血緣之親,然而卻為了大義,奮不顧身地保護養子,這種敬業負責的精神實在值得後人敬佩。
如上文提到,在現代社會,家庭保姆、保育員、醫院照料新生兒的護士等都可以看作是保母,而父母在選擇保母照料孩子時,不但要考察她們的業務能力,更要注重考察她們的品德和責任心,避免所托非人。
姊妹之道 虞帝之妹 ◎姚系,舜①妹也,與象②同母。
每以慈谏其親,以弟道規象,不從。
凡父母惡③舜,則密告二嫂以挽回之。
實井焚廪之謀④,皆預洩⑤于舜,故舜先防,得免于死。
終始調護維持,允若之功⑥,寔默賴之⑦。
呂氏曰:浚井完廪,事出卒然;匿孔兩笠,計必先定。
向使舜無所聞,其不為井中之泥、廪上之灰者,幾希矣。
孰謂異母而有斯妹哉!孰謂濟惡滿門而有斯人哉! ┃呂語今譯┃ 讓舜去挖井、修理倉庫的屋頂,這些事情都是突然讓他去做的;舜挖井時預留了通道、修理倉庫屋頂時帶着兩個鬥笠,這樣的計策必定是提前準備好的。
假使舜不知道他父親和弟弟的圖謀,要想不成為井中的泥土、倉庫上面的死灰,這是不可能的。
誰會想到異母能生出這麼好的妹妹呢!誰會想到一家人都這麼邪惡卻有這麼正義的人呢! ┃簡注┃ ①舜:上古時期的帝王。
②象:舜的同父異母弟。
③惡:加害。
④實井焚廪之謀:舜的父親和弟弟象想謀害舜,讓他去挖井(浚井),等他挖得很深的時候往下面填土,想活埋舜,此即實井之謀。
但舜事先挖了另一條逃生的同道,得以逃生,此即呂坤在贊述中所說的匿孔之計。
此外,舜的父親和弟弟象讓舜去修治倉庫的屋頂(完廪),他們在下面防火,想把舜燒死,此即焚廪之謀。
舜則手持兩個鬥笠跳下倉庫,得免葬身火海,此即呂坤在贊述中所說的兩笠之計。
⑤預洩:提前洩露。
⑥允若之功:允,信。
若,順。
允若之功,指舜敬事其父瞽瞍,瞽瞍受到感化,也信任順從舜。
⑦寔(shí)默賴之:這(允若之功)暗中有賴于姚系的幫忙。
穆姬救晉 ◎穆姬,晉獻公①女,惠公②之姊也。
初,惠公為秦所納,食言背惠③,秦穆公伐之。
戰于韓原④,獲惠公。
晉大夫反首⑤拔[音薄]舍從之。
穆姬聞惠公将至,以太子、次子弘與女簡璧,登台[示有罪也]而履薪[示焚死也]焉。
使以免[音問,初喪之冠]服衰绖[音牒]逆[迎穆公],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不以玉帛相見⑥,而以興戎。
晉君朝以入,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惟君裁⑦之。
”大夫不從,穆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
既而喪,歸焉用之⑧?大夫其何有焉?”乃許晉平[和也]。
呂氏曰:穆姬托賈君,而惠公烝之;托群公子,而惠公殺之,固穆姬所深恨者⑨。
韓原被執,率子女以死救,兄弟之情厚矣哉。
要之,鄰國構兵,無誅君滅祀之禮,穆公許平不為過,穆姬之救不為私也。
┃呂語今譯┃ 穆姬囑托惠公要照顧賈妃,而他卻與賈妃通奸;穆姬勸說惠公要接納其他幾個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而惠公卻要殺死他們,因此穆姬本來就該深深地怨恨惠公。
然而當惠公在韓原被秦人俘獲,穆姬卻帶着子女用自殺來威脅秦穆公,以此營救惠公,她對自己兄弟的情誼是多麼的深厚啊。
總言之,鄰國之間交戰,按照禮法不能誅殺對方的君主、斷絕對方的宗廟祭祀,因此秦穆公和晉國講和沒有過錯,而穆姬營救惠公也算不上是偏私。
┃簡注┃ ①晉獻公:名詭諸,晉武公之子。
②惠公:晉惠公,名夷吾,晉獻公之子,晉文公之弟。
③食言背惠:不遵守諾言,背棄恩惠。
④韓原:地名,今屬山西省。
⑤反首:反首,披頭散發。
⑥以玉帛相見:以禮相見。
⑦裁:裁斷。
⑧歸焉用之:大意是說本來俘獲晉惠公是件好事,但穆姬因之而自殺的話,則沒有必要,所以說把晉惠公抓回來沒有什麼用處。
⑨“穆姬托賈君”句:賈君,《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杜預注以之為晉獻公的次妃;一說為太子申生(穆姬之弟、晉惠公之兄)的妃子。
托群公子,晉國自晉惠公即位之後,穆姬勸說惠公把公子重耳等流亡在外的兄弟招納回國。
對于穆姬的勸言,惠公都沒有接納,所以穆姬怨恨他。
┃實踐要點┃ “虞帝之妹”“穆姬救晉”兩條都講述了姐妹解救自己兄弟的故事。
姚系不從父母兄長的惡念,暗中向嫂子透露他們謀殺舜的計謀;穆姬則不計前嫌,冒死營救惠公。
這都體現出了兄弟姐妹之間有着深厚的情誼,而這些情誼都是合乎正道的。
這提醒現代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多加關懷,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要積極伸出援助之手。
魯義姑姊 ◎齊攻魯,至郊,望見一婦人,抱一兒,攜①一兒。
軍且及矣,棄其所抱,抱其所攜而走。
兒随而啼,婦人不顧。
齊将問兒:“走②者誰?”曰:“吾母也。
”齊将追而問婦,對曰:“所抱者兄子,所棄者妾之子也。
軍至,力不能兩存③,甯棄妾子耳。
”齊将曰:“兄子與己子孰親?”婦人曰:“己之子,私也;兄之子,公也。
子雖痛乎,獨謂義何?”于是齊将按兵④而止,使言于君曰:“魯未可伐也。
山澤婦人,猶知行義,而況士大夫乎?”遂還。
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号曰“義姑姊”。
君子曰:義其大哉!雖在匹婦,國猶賴之。
呂氏曰:義則義矣,然而未聞道也。
己之子,夫之子也,非婦人所得專也。
設夫有衆子,或夫在可以複生,兄先亡,或遺孤而為父後,如義姑者可矣。
不則雖以義奪情,終非萬世之常經也。
然則奈何?曰:兩存之以乞生于齊将。
不得,則死之。
孰存孰亡,惟兒所值耳。
至于齊将之料,則可悲矣,魯士大夫如義姑者幾人哉? ┃呂語今譯┃ 義姑是挺有義氣的,然而她不懂得正道。
自己的兒子,也是丈夫的兒子,他的生死不是自己所能擅自決定的。
假設丈夫有幾個孩子,或者丈夫還在世,可以再生孩子,而兄長已經去世了,或者這是娘家中的孤兒、自己父親的唯一後裔,在以上三種情況之下,義姑的做法是可取的。
不然的話,雖然她能為了公義而不顧親生骨肉之情,但也不能作為後世的常法。
那麼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正确的做法是什麼呢?回答是,兩個孩子都同時保存,并向齊将乞求,能讓他們都活下來,不被允許的話,則通過自殺來感動齊将。
兩個小孩誰能生存下去,就看他們各自的命運了。
至于說齊将的推測,則是可悲的,魯國的士大夫能像義姑那麼講義氣的,能有幾個呢? ┃簡注┃ ①攜:用手拉着。
②走:逃跑。
③力不能兩存:按照自己的能力不能同時保存兩個小孩。
④按兵: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實踐要點┃ 義姑姊為了保存兄長兒子的性命,甯願放棄自己的兒子,這是大公無私的表現。
但這種做法是否妥當,呂坤對之進行了詳細的辨析。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啟發在于,婦人應對侄子和外甥關懷備至、視如己出,例如,給自己子女買禮物時,也要想到給自己的侄、甥買禮物;參與家族活動時,不要偏私自己的子女,要同時料理好侄、甥;當自己的子女和侄、甥鬧矛盾時,要首先教訓批評自己的子女,同時安撫好侄、甥的情緒。
聶政之姊 ◎齊勇士聶政①之姊也。
聶政母終,獨有姊在,乃為嚴仲子②刺韓相俠累③[代嚴仲子報俠累之仇],所殺者數十人,恐禍及姊,因自披其面④,抉其目⑤,屠腸⑥而死[使人不識為誰]。
韓暴其屍于市,購以千金,莫知為誰。
姊曰:“吾不忍自愛以滅弟名。
”乃之韓,哭聶政屍,謂吏曰:“殺韓相者,妾之弟,轵[音止]深井裡[地名]⑦聶政也!”亦自殺于屍下。
晉、趙、楚、衛聞之曰:“非獨聶政勇,乃其姊亦烈女也。
”君子謂聶政姊仁而有勇,《詩》雲:“死喪之威,兄弟孔懷⑧。
”此之謂也。
呂氏曰:政死友,其姊死弟,皆賢者之過也。
身者,親之枝也。
姊與弟,一體之分也。
聶政既愛姊,何不自愛其身?姊與其殺身以成弟名,孰若善規以免弟禍?《離騷》雲:“女媭[音須]之婵[音蟬]媛[音院]兮,申申其罵餘⑨。
”賢姊不當如是耶? ┃呂語今譯┃ 聶政為友人而死,他的姐姐為了弟弟而死,這都是賢良的人犯下的過錯。
身體,是父母雙親的分枝。
姐姐和弟弟,是同出于一母的分枝。
聶政既然愛護自己的姐姐,為什麼不愛護自己的身體呢?他的姐姐與其自殺以成就弟弟的名聲,為什麼不善于規勸弟弟以免釀成殺身之禍呢?《離騷》說:“女之婵媛兮,申申其罵餘。
”賢明的姐姐不是應當這樣做嗎? ┃簡注┃ ①聶政:韓國人,著名刺客。
聶政為逃避仇人,在齊國隐匿為屠夫,故前文謂之“齊勇士”。
②嚴仲子:名遂,字仲子。
據《戰國策·韓傀相韓》記載,韓傀(即俠累)相韓,而嚴遂受到韓國國君的重用,因此二人有間。
嚴遂曾在議政的時候直接指出韓傀的過錯,韓傀在朝堂之上對他大加叱責。
嚴遂于是拔劍走向韓傀,後被衆人制止。
嚴遂害怕被誅殺,于是逃亡在外,并尋找刺客刺殺韓傀。
③俠累:名傀,韓列侯的叔父,任韓國國相。
④披其面:《史記·刺客列傳》作“皮面”,用刀割破面上的皮膚,讓人認不出是誰。
⑤抉(jué)其目:把眼睛挖出來。
⑥屠腸:《史記·刺客列傳》作“自屠出腸”,切開肚皮把腸子挖出來。
⑦轵深井裡:轵,縣名。
深井裡,裡名。
今屬河南省。
⑧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出自《詩經·小雅·常棣》。
威,畏。
孔懷,很關心。
大意是說兄弟之間很關心對方的生死。
⑨女(xū)之婵媛兮,申申其罵餘:出自《楚辭·離騷經》。
女,屈原的姐姐。
婵媛,眷戀牽持。
申申,舒緩的樣子。
本意是屈原的姐姐擔心屈原過于剛烈正直會遭遇禍害,故責罵屈原。
此處呂坤取其規勸之意。
┃實踐要點┃ 呂坤摘錄聶政之姊的事迹,其用意并非嘉獎聶政之姊成弟之名的壯烈,而是用以指出姐姐若是愛護自己弟弟的話,應當敢于指出他的過錯,使之避免禍害。
這提醒現代讀者,不能縱容自己的弟妹恣意妄為,當他們有過錯時要及時規勸。
此外,平時也要多和自己的弟妹交流,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當他們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幫忙。
季宗之妹 ◎季兒者,郃[音合]陽①任延壽之妻,季宗之妹也。
延壽怨季宗而陰②殺之,會赦免,乃告③季兒。
季兒曰:“嘻,乃語我乎。
”遂振衣求去。
延壽曰:“汝其殺我。
”季兒曰:“殺夫不義,事兄之仇亦不義。
”延壽曰:“願以車馬家赀,聽汝所之④。
”季兒曰:“吾當安之?與子同枕席而使殺吾兄,又縱兄之仇,何面目戴天立地乎!”乃告其女曰:“汝父殺吾兄,義不可留,又無所往,善視汝兩弟。
”遂自經而死。
馮翊[音逸,地名]王聞之⑤,令縣複⑥其三子,而表⑦其墓。
呂氏曰:季兒可謂賢且烈矣!當是時,使季宗有子耶,則歸宗而撫遺孤;季宗無子耶,則自出而絕延壽,亦足全其義矣。
遂至自經,無乃過乎?設季宗殺延壽,則季兒又當何如?吾錄之,以為薄于骨肉者之勸。
孰謂婦人外父母兄弟家,至生死不相關耶? ┃呂語今譯┃ 季兒可以說是賢良而且剛烈啊!在那個時候,假使季宗有兒子,她可以去季宗的家裡撫養孤兒;若季宗沒有兒子,她可以自己提出離婚而斷絕與延壽的夫妻關系,這樣也足以保全她的節義。
但她最後選擇了自殺,這樣不是做得有點過頭嗎?假設是季宗殺了延壽,那季兒又應當怎樣做呢?我摘錄這件事,用來規勸薄視骨肉親情的人。
誰說婦人出嫁之後便是父母兄弟家中的外人,娘家人的生死和她都不相關呢? ┃簡注┃ ①郃陽:地名,今屬山西省。
②陰:暗中。
③告:告訴。
④願以車馬家赀,聽汝所之:願意把家裡的車馬錢财都交給你,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⑤馮翊王聞之:劉向《列女傳·郃陽友娣》作“馮翊王讓聞之”。
馮翊,地名,今屬陝西省。
王讓,人名。
⑥複:免除賦稅徭役。
⑦表:旌表。
┃實踐要點┃ 季兒面對的是一個道德兩難的境地,丈夫把自己的兄長殺掉了,出于夫妻的情義,她不得狀告丈夫;出于兄弟姐妹之情,她又不能繼續侍奉殺兄的仇人。
最終,她隻能選擇自殺。
呂坤并不完全贊同季兒自殺的做法,而且還進一步追問,若是她的兄長把她丈夫殺掉了,她又應該怎麼辦呢?面對這個兩難的境地,很難給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碰到類似的兩難境地,不一定是丈夫把兄長殺了,而是丈夫和兄弟之間鬧了矛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夾在丈夫和兄長之間的婦女又該如何處理呢?遇到這種問題,婦女首先應争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一起勸導自己的丈夫和兄弟,盡到身為人妻和姐妹的義務。
若是矛盾大得不可開交,那麼便應從身為人母的角度出發,考慮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充分權衡利弊之後再決定該支持丈夫還是自己的兄弟。
文姬保弟 ◎李文姬者,趙伯英妻,漢太尉固①之女也。
固為梁冀②所殺,二子俱死獄中。
少子燮[音雪],為文姬所匿,密托③固門生④王成曰:“李氏一脈,惟此兒在。
君執義先公,有古人之節,今以六尺奉托,生死惟足下。
”成遂引燮浮江⑤,入徐州界,變姓名為酒家傭[音容]⑥。
酒家異之,以女妻燮。
後遇赦得還,文姬敕⑦之曰:“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⑧,慎無一言及梁氏。
及梁氏,則及主上,是再掇[音奪]禍⑨也。
”燮從其言。
靈帝時為河南尹。
呂氏曰:文姬之友愛,無庸言矣。
托王成,是謂知人;不怨梁氏,是謂審勢。
倘梁氏可仇也,彼必甘心之矣,固也宜有是女哉! ┃呂語今譯┃ 文姬對弟弟的愛,就不用說了。
她把弟弟托付給王成,可說是知人善用;不怨恨梁氏,可說是懂得審時度勢。
倘若當時的形勢允許去找梁氏報仇的話,她必定會心甘情願地報仇,忠臣李固應當有這樣明智的女兒啊! ┃簡注┃ ①漢太尉固:太尉,官職名,秦至西漢設置,主掌軍政事務,與丞相、禦史大夫并稱三公。
李固,字子堅,東漢名臣。
②梁冀:字伯卓,東漢時外戚,任大将軍,在任期間把持朝政,專橫無度,有頑嚚兇暴的惡名。
③密托:秘密托付。
④門生:漢朝時再傳弟子稱為門生。
⑤浮江:渡江。
⑥變姓名為酒家傭:改名換姓,稱為酒家的傭人。
⑦敕(chì):告誡。
⑧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大意是說李固雖然死了,但他的忠義精神長存于世。
⑨掇禍:招緻禍害。
┃實踐要點┃ 本條提醒現代讀者,關愛自己的弟妹時要目光長遠,用心地扶持他們茁壯成才,不能隻停留在小恩小惠的施與之上。
同時也要積極地為他們出謀劃策,協助他們規避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困難險阻。
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唐肅宗女也,下嫁柳潭。
安祿山陷京師,甯國公主其姊也,方嫠居①。
主曰:“天子蒙塵②,甯國獨處,其誰攜之?”乃寄三子于所親,以潭馬乘甯國。
主與潭徒步而驅之,跋涉日百裡,潭供薪水③,主供炊[音吹]滌[音迪]④,以事甯國,卒免于難。
肅宗有疾,主朝夕左右,甚謹。
诏賜田,以女弟寶章公主未有賜也,固辭讓以與寶章,帝從之。
呂氏曰:和政恩撫孤侄⑤,遠避朝權⑥,授矢平賊⑦,仗義谕盜⑧,輸财助國⑨,上疏恤民⑩,憐布思之妻?,策社稷之計?,善行不可悉述。
餘取其友愛,以愧姊妹之薄者。
┃呂語今譯┃ 和政公主恩寵撫養失去雙親的孤侄,遠遠地避開當朝權貴,把弓箭交給驸馬去蕩平叛賊,依仗正義谕教盜賊,輸送錢财以救助國家,上疏勸谏皇帝體恤人民百姓,憐憫布思的妻子,謀劃安定社稷的計謀,她的善行多得不可盡述。
我摘錄她關愛姐妹的事迹,用來讓那些薄待姐妹的人感到慚愧。
┃簡注┃ ①嫠(lí)居:寡居。
②天子蒙塵:指天子逃亡在外,蒙受風塵。
③薪水:砍柴、打水。
④炊滌:煮飯、洗衣服。
⑤恩撫孤侄:和政公主的侄兒失去雙親後,她把侄兒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
⑥遠避朝權:和政公主驸馬的兄長的妻子是楊貴妃的姐姐,是當時朝中的權貴,但和政公主沒有借此攀附權貴。
⑦授矢平賊:唐玄宗時,郭千仞叛變,和政公主親自把弓箭交給驸馬柳潭殺賊平亂。
⑧仗義谕盜:吐蕃人侵犯京師時,和政公主出逃避險,路上遇到一群盜賊,公主以禍福之道教谕盜賊,使他們臣服。
⑨輸财助國:安祿山兵變之後,國家軍費大增,采用耗竭,和政公主用貿易的方式為國家籌措軍費。
⑩上疏恤民:唐代宗剛即位時,和政公主屢陳人間利病、國家盛衰事。
?憐布思之妻:其事見上文“女子之道”中“上刑官詩”條。
?策社稷之計:在唐朝廣德年間,和政公主針對吐蕃人的入侵,提出了邊疆防備的計策。
┃實踐要點┃ 本條講述了和政公主和姐妹甘苦與共、情深義重的故事。
這提醒現代讀者,當自己和兄弟姐妹一起面對困難時,要相互扶持,不能隻顧自己的死活;當自己有所收獲時,要樂于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分享,不能隻顧着和丈夫共樂,忘卻自己的骨肉至親。
姒娣之道 章嫂讓兒 ◎昌化①章氏,兄弟二人,皆未有子。
兄先抱族人子育之,未幾②,其妻生子诩[音許],弟曰:“兄既有子,安用所抱之兒為③,幸以與我。
”兄告其妻,妻曰:“無子而抱之,有子而棄之,人謂我何④?”弟固請,嫂曰:“無已⑤,甯與吾所生者。
”弟不敢當,嫂竟與之。
後二子皆成立,長曰栩[音許],季曰诩。
栩之子樵、槱[音由],诩之子鑄[音注]、鑒,皆相繼登第⑥,遂為名族⑦。
呂氏曰:世俗兄弟可笑也。
借馬而饑渴在懷,借衣而揉[音紐]涴[音鴛]⑧是囑,況乏嗣始得之兒,分以與弟,無德色,無吝心,顧不難哉?要之嫂氏之賢,不可及矣。
割肉相與,雖舅姑難強之從,況意不出于夫子耶?天昌其後,殆和氣所召與。
┃呂語今譯┃ 世俗的兄弟很可笑。
借了馬給兄弟卻想着自己的馬會不會饑餓口渴,借了衣服給兄弟卻囑咐不要揉皺弄髒,何況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分給弟弟,而且還沒有做了好事的神色,也沒有吝惜之心,要做到這樣不是一件難事嗎?總言之,嫂子的賢良,無人能及。
要婦人割舍親生骨肉讓給别人,就算是公公婆婆也難以強迫她去遵從,何況這個主意不是丈夫想出來的呢?上天昌盛她的後人,大概是她的和氣所招緻的吧。
┃簡注┃ ①昌化:地名,今屬浙江省。
②未幾:沒過多久。
③安用所抱之兒為:懷中所抱的孩子還有什麼用呢? ④人謂我何:别人會怎樣說我。
⑤無已:不得已。
⑥登第:考中科舉。
⑦名族:有名的氏族。
⑧涴:弄髒。
┃實踐要點┃ 本條章氏嫂主動把自己親生兒子讓給了丈夫的弟弟,一來是出于道義,不忍棄去養子;二來是妯娌之間沒有隔閡,充分信任弟嬸能将孩子視如己出、盡心撫養。
正如呂坤所說,“嫂氏之賢,不可及矣”。
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要求每個人都能做到章氏嫂這樣割舍骨肉的親情,但她的事迹提醒了現代讀者,兄弟妯娌之間應該彼此相互扶持、不分你我。
要處好妯娌關系,最關鍵的是要把對方真正地當作自家親人看待:面對利益時,切勿相互争奪,而要互相謙讓;面對問題時,切勿互相猜疑,而要坦誠交流;面對過失時,切勿相互推诿,而要反省自身;面對患難,切勿隻求自保,而要共度難關。
少娣化嫂 ◎蘇少娣,姓崔氏,蘇兄弟五人,娶婦者四矣,各聽女奴①語,日有争言②,甚者阋[音倪]牆操刃③。
少娣始嫁,姻族④皆以為憂。
少娣曰:“木石鳥獸,吾無如彼何矣⑤。
世豈有不可與之人哉?”入門,事四嫂執禮甚恭。
嫂有缺乏,少娣曰:“吾有。
”即以遺之。
姑有役其嫂者,嫂相視不應命⑥,少娣曰:“吾後進⑦當勞,吾為之。
”母家有果肉之饋,召諸子侄分與之,嫂
翼年十五,使遊學四方。
翼在外十五年,成進士③以歸,迎母入官。
後二子貧困,又收養而存恤之。
呂氏曰:繼母每私其所生,能均産業,足矣,況夫産盡讓前子?既貧而又恤之,即親母何加焉?均産,中道也;讓産,賢道也。
天下無過慈之繼母,吾于陳氏所深取焉。
┃呂語今譯┃ 繼母總是偏袒自己所生的孩子,能讓前妻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平均分配家中的産業,這已經是很好的了,更何況把丈夫的财産全都讓給前妻的孩子呢?後來看到前妻的孩子還是過得很貧困,又憐憫收養他們,即使是親生母親也沒能做得比她更好的了。
平均家中财産,這是中庸之道;辭讓财産,這是賢人之道。
天下間沒有比她更慈祥的繼母了,我對陳氏的行為有很深的贊歎。
┃簡注┃ ①建陽:地名,今屬福建省。
②産:家中财産。
③進士:宋朝的科舉制度開設進士科考試,通過考試被錄取的考生稱為進士。
┃實踐要點┃ “芒卯之妻”“親子代死”“珠崖争死”“程文钜妻”“餘楚之妻”五條都講述了模範繼母的故事。
對現代人的啟發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繼母要關愛丈夫前妻的子女。
若是和丈夫前妻子女一同生活,繼母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在他們的身上。
前妻子女容易認為繼母取代了生母的位置,或多或少會有抗拒排斥的情緒,加之生母不在身邊,更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作為繼母,要敞開心扉,主動親近和關愛他們,用實際的行動取得他們的信任和親愛。
若前妻子女有逆反的行為,切勿對之嚴加管教,而應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策略,用真誠去打動他們。
二是繼母要不懼诽謗。
人們通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繼母會虧待前妻子女。
因此,作為繼母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不懼别人的诽謗,盡心盡力地做好母親的本分。
若是自己也有親生子女的話,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公平對待自己的子女和前妻子女,甚至要把前妻子女看得比自己的親生子女更為重要。
隻要自己做好了,诽謗自然消失。
三是慎重處理好财産分配問題。
家庭成員往往會因為财産分配不公而産生矛盾,涉及前妻子女的話更加容易出問題。
因而繼母在處理财産分配問題時應當格外謹慎,要以公平為原則,不能偏私親生子女。
魏節乳母 ◎秦攻魏,破之,殺魏主瑕[音霞],誅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令魏國曰:“得公子者賜金千镒,匿之者夷三族①。
”乳母與公子俱逃,魏故臣見乳母而識之,曰:“公子安在?”母曰:“不知。
雖知之,不可以言。
”故臣曰:“國破族滅,子尚誰為乎?且千金,重利也;夷族,極刑也。
汝其圖之②。
”母曰:“見利而反上者,逆也。
畏死而棄義者,亂也。
今持逆亂而求利,吾不為。
且為人養子者,務生之,非為殺之也。
豈可利賞畏誅,廢正義而行逆節哉?”遂逃公子于澤③中。
故臣以告,秦軍争射之。
乳母以身蔽公子,遂同死焉。
秦王聞之,以卿禮葬乳母,祠之太牢,寵其兄為五大夫,賜金百镒。
呂氏曰:魏之故臣,可寸斬,可族誅矣!吾又歎乳母短于料人也。
設見故臣,号泣而問之曰:“公子安在?”或故臣有問,告以被難,又安知公子不能免乎?彼乳母者,固望故臣協力共謀,以免公子也,讵知又一秦哉!君子貴忠,又貴有智以成其忠。
誠而不明,保身以濟事,難矣哉。
┃呂語今譯┃ 魏國的這個舊臣,應當被拿去碎屍萬段,誅殺全族!我又歎惜乳母不懂得預料别人的想法。
假設她看到舊臣,大聲痛哭而問他說:“公子在哪裡?”或者當舊臣問她的時候,回答說公子已經遭逢禍難,這樣做的話又怎麼知道公子不能免于禍難呢?這個乳母,本來是希望舊臣可以和她齊心協力、共同謀劃,幫助公子避免死禍,哪裡知道他又是一個秦人的奸細呢!君子以忠心為貴,又貴乎有智慧來實現他的忠義之舉。
真誠卻不明智的話,想要保全自身用以成就事業,這是很難的。
┃簡注┃ ①夷三族:誅殺父親、母親、妻子三族的族人。
②汝其圖之:你要好好地思考要怎麼做。
③澤:沼澤。
魯孝義保 ◎義保①者,魯孝公②之保母也,姓臧氏,與其子俱入宮養孝公。
魯人作亂,求孝公将殺之。
義保乃令其子,衣公之衣,卧公之處,魯人殺之。
義保遂抱公子以出,遇公舅魯大夫于外,遂托以公而逃,魯人高之③。
《論語》曰:“可以托④六尺之孤⑤。
”義保之謂也。
呂氏曰:臧氏賢乎哉!魯不滅國,不絕嗣,臧氏之力也。
魯之卿大夫愧矣。
┃呂語今譯┃ 臧氏是多麼的賢良啊!魯國不至于滅亡,沒有斷絕子嗣,都是憑借臧氏的一人之力。
魯國的卿大夫們應該感到慚愧了。
┃簡注┃ ①義保:有仁義之行的保母。
②魯孝公:名稱,魯武公之子。
③高之:敬重她。
④托:托付。
⑤六尺之孤:年幼的君主。
┃實踐要點┃ “魏節乳母”“魯孝義保”大意相同,都是講述了乳(保)母竭力護主的故事。
故事中乳母、保母和所托養的孩子沒有血緣之親,然而卻為了大義,奮不顧身地保護養子,這種敬業負責的精神實在值得後人敬佩。
如上文提到,在現代社會,家庭保姆、保育員、醫院照料新生兒的護士等都可以看作是保母,而父母在選擇保母照料孩子時,不但要考察她們的業務能力,更要注重考察她們的品德和責任心,避免所托非人。
姊妹之道 虞帝之妹 ◎姚系,舜①妹也,與象②同母。
每以慈谏其親,以弟道規象,不從。
凡父母惡③舜,則密告二嫂以挽回之。
實井焚廪之謀④,皆預洩⑤于舜,故舜先防,得免于死。
終始調護維持,允若之功⑥,寔默賴之⑦。
呂氏曰:浚井完廪,事出卒然;匿孔兩笠,計必先定。
向使舜無所聞,其不為井中之泥、廪上之灰者,幾希矣。
孰謂異母而有斯妹哉!孰謂濟惡滿門而有斯人哉! ┃呂語今譯┃ 讓舜去挖井、修理倉庫的屋頂,這些事情都是突然讓他去做的;舜挖井時預留了通道、修理倉庫屋頂時帶着兩個鬥笠,這樣的計策必定是提前準備好的。
假使舜不知道他父親和弟弟的圖謀,要想不成為井中的泥土、倉庫上面的死灰,這是不可能的。
誰會想到異母能生出這麼好的妹妹呢!誰會想到一家人都這麼邪惡卻有這麼正義的人呢! ┃簡注┃ ①舜:上古時期的帝王。
②象:舜的同父異母弟。
③惡:加害。
④實井焚廪之謀:舜的父親和弟弟象想謀害舜,讓他去挖井(浚井),等他挖得很深的時候往下面填土,想活埋舜,此即實井之謀。
但舜事先挖了另一條逃生的同道,得以逃生,此即呂坤在贊述中所說的匿孔之計。
此外,舜的父親和弟弟象讓舜去修治倉庫的屋頂(完廪),他們在下面防火,想把舜燒死,此即焚廪之謀。
舜則手持兩個鬥笠跳下倉庫,得免葬身火海,此即呂坤在贊述中所說的兩笠之計。
⑤預洩:提前洩露。
⑥允若之功:允,信。
若,順。
允若之功,指舜敬事其父瞽瞍,瞽瞍受到感化,也信任順從舜。
⑦寔(shí)默賴之:這(允若之功)暗中有賴于姚系的幫忙。
穆姬救晉 ◎穆姬,晉獻公①女,惠公②之姊也。
初,惠公為秦所納,食言背惠③,秦穆公伐之。
戰于韓原④,獲惠公。
晉大夫反首⑤拔[音薄]舍從之。
穆姬聞惠公将至,以太子、次子弘與女簡璧,登台[示有罪也]而履薪[示焚死也]焉。
使以免[音問,初喪之冠]服衰绖[音牒]逆[迎穆公],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不以玉帛相見⑥,而以興戎。
晉君朝以入,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惟君裁⑦之。
”大夫不從,穆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
既而喪,歸焉用之⑧?大夫其何有焉?”乃許晉平[和也]。
呂氏曰:穆姬托賈君,而惠公烝之;托群公子,而惠公殺之,固穆姬所深恨者⑨。
韓原被執,率子女以死救,兄弟之情厚矣哉。
要之,鄰國構兵,無誅君滅祀之禮,穆公許平不為過,穆姬之救不為私也。
┃呂語今譯┃ 穆姬囑托惠公要照顧賈妃,而他卻與賈妃通奸;穆姬勸說惠公要接納其他幾個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而惠公卻要殺死他們,因此穆姬本來就該深深地怨恨惠公。
然而當惠公在韓原被秦人俘獲,穆姬卻帶着子女用自殺來威脅秦穆公,以此營救惠公,她對自己兄弟的情誼是多麼的深厚啊。
總言之,鄰國之間交戰,按照禮法不能誅殺對方的君主、斷絕對方的宗廟祭祀,因此秦穆公和晉國講和沒有過錯,而穆姬營救惠公也算不上是偏私。
┃簡注┃ ①晉獻公:名詭諸,晉武公之子。
②惠公:晉惠公,名夷吾,晉獻公之子,晉文公之弟。
③食言背惠:不遵守諾言,背棄恩惠。
④韓原:地名,今屬山西省。
⑤反首:反首,披頭散發。
⑥以玉帛相見:以禮相見。
⑦裁:裁斷。
⑧歸焉用之:大意是說本來俘獲晉惠公是件好事,但穆姬因之而自殺的話,則沒有必要,所以說把晉惠公抓回來沒有什麼用處。
⑨“穆姬托賈君”句:賈君,《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杜預注以之為晉獻公的次妃;一說為太子申生(穆姬之弟、晉惠公之兄)的妃子。
托群公子,晉國自晉惠公即位之後,穆姬勸說惠公把公子重耳等流亡在外的兄弟招納回國。
對于穆姬的勸言,惠公都沒有接納,所以穆姬怨恨他。
┃實踐要點┃ “虞帝之妹”“穆姬救晉”兩條都講述了姐妹解救自己兄弟的故事。
姚系不從父母兄長的惡念,暗中向嫂子透露他們謀殺舜的計謀;穆姬則不計前嫌,冒死營救惠公。
這都體現出了兄弟姐妹之間有着深厚的情誼,而這些情誼都是合乎正道的。
這提醒現代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多加關懷,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要積極伸出援助之手。
魯義姑姊 ◎齊攻魯,至郊,望見一婦人,抱一兒,攜①一兒。
軍且及矣,棄其所抱,抱其所攜而走。
兒随而啼,婦人不顧。
齊将問兒:“走②者誰?”曰:“吾母也。
”齊将追而問婦,對曰:“所抱者兄子,所棄者妾之子也。
軍至,力不能兩存③,甯棄妾子耳。
”齊将曰:“兄子與己子孰親?”婦人曰:“己之子,私也;兄之子,公也。
子雖痛乎,獨謂義何?”于是齊将按兵④而止,使言于君曰:“魯未可伐也。
山澤婦人,猶知行義,而況士大夫乎?”遂還。
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号曰“義姑姊”。
君子曰:義其大哉!雖在匹婦,國猶賴之。
呂氏曰:義則義矣,然而未聞道也。
己之子,夫之子也,非婦人所得專也。
設夫有衆子,或夫在可以複生,兄先亡,或遺孤而為父後,如義姑者可矣。
不則雖以義奪情,終非萬世之常經也。
然則奈何?曰:兩存之以乞生于齊将。
不得,則死之。
孰存孰亡,惟兒所值耳。
至于齊将之料,則可悲矣,魯士大夫如義姑者幾人哉? ┃呂語今譯┃ 義姑是挺有義氣的,然而她不懂得正道。
自己的兒子,也是丈夫的兒子,他的生死不是自己所能擅自決定的。
假設丈夫有幾個孩子,或者丈夫還在世,可以再生孩子,而兄長已經去世了,或者這是娘家中的孤兒、自己父親的唯一後裔,在以上三種情況之下,義姑的做法是可取的。
不然的話,雖然她能為了公義而不顧親生骨肉之情,但也不能作為後世的常法。
那麼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正确的做法是什麼呢?回答是,兩個孩子都同時保存,并向齊将乞求,能讓他們都活下來,不被允許的話,則通過自殺來感動齊将。
兩個小孩誰能生存下去,就看他們各自的命運了。
至于說齊将的推測,則是可悲的,魯國的士大夫能像義姑那麼講義氣的,能有幾個呢? ┃簡注┃ ①攜:用手拉着。
②走:逃跑。
③力不能兩存:按照自己的能力不能同時保存兩個小孩。
④按兵: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實踐要點┃ 義姑姊為了保存兄長兒子的性命,甯願放棄自己的兒子,這是大公無私的表現。
但這種做法是否妥當,呂坤對之進行了詳細的辨析。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啟發在于,婦人應對侄子和外甥關懷備至、視如己出,例如,給自己子女買禮物時,也要想到給自己的侄、甥買禮物;參與家族活動時,不要偏私自己的子女,要同時料理好侄、甥;當自己的子女和侄、甥鬧矛盾時,要首先教訓批評自己的子女,同時安撫好侄、甥的情緒。
聶政之姊 ◎齊勇士聶政①之姊也。
聶政母終,獨有姊在,乃為嚴仲子②刺韓相俠累③[代嚴仲子報俠累之仇],所殺者數十人,恐禍及姊,因自披其面④,抉其目⑤,屠腸⑥而死[使人不識為誰]。
韓暴其屍于市,購以千金,莫知為誰。
姊曰:“吾不忍自愛以滅弟名。
”乃之韓,哭聶政屍,謂吏曰:“殺韓相者,妾之弟,轵[音止]深井裡[地名]⑦聶政也!”亦自殺于屍下。
晉、趙、楚、衛聞之曰:“非獨聶政勇,乃其姊亦烈女也。
”君子謂聶政姊仁而有勇,《詩》雲:“死喪之威,兄弟孔懷⑧。
”此之謂也。
呂氏曰:政死友,其姊死弟,皆賢者之過也。
身者,親之枝也。
姊與弟,一體之分也。
聶政既愛姊,何不自愛其身?姊與其殺身以成弟名,孰若善規以免弟禍?《離騷》雲:“女媭[音須]之婵[音蟬]媛[音院]兮,申申其罵餘⑨。
”賢姊不當如是耶? ┃呂語今譯┃ 聶政為友人而死,他的姐姐為了弟弟而死,這都是賢良的人犯下的過錯。
身體,是父母雙親的分枝。
姐姐和弟弟,是同出于一母的分枝。
聶政既然愛護自己的姐姐,為什麼不愛護自己的身體呢?他的姐姐與其自殺以成就弟弟的名聲,為什麼不善于規勸弟弟以免釀成殺身之禍呢?《離騷》說:“女之婵媛兮,申申其罵餘。
”賢明的姐姐不是應當這樣做嗎? ┃簡注┃ ①聶政:韓國人,著名刺客。
聶政為逃避仇人,在齊國隐匿為屠夫,故前文謂之“齊勇士”。
②嚴仲子:名遂,字仲子。
據《戰國策·韓傀相韓》記載,韓傀(即俠累)相韓,而嚴遂受到韓國國君的重用,因此二人有間。
嚴遂曾在議政的時候直接指出韓傀的過錯,韓傀在朝堂之上對他大加叱責。
嚴遂于是拔劍走向韓傀,後被衆人制止。
嚴遂害怕被誅殺,于是逃亡在外,并尋找刺客刺殺韓傀。
③俠累:名傀,韓列侯的叔父,任韓國國相。
④披其面:《史記·刺客列傳》作“皮面”,用刀割破面上的皮膚,讓人認不出是誰。
⑤抉(jué)其目:把眼睛挖出來。
⑥屠腸:《史記·刺客列傳》作“自屠出腸”,切開肚皮把腸子挖出來。
⑦轵深井裡:轵,縣名。
深井裡,裡名。
今屬河南省。
⑧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出自《詩經·小雅·常棣》。
威,畏。
孔懷,很關心。
大意是說兄弟之間很關心對方的生死。
⑨女(xū)之婵媛兮,申申其罵餘:出自《楚辭·離騷經》。
女,屈原的姐姐。
婵媛,眷戀牽持。
申申,舒緩的樣子。
本意是屈原的姐姐擔心屈原過于剛烈正直會遭遇禍害,故責罵屈原。
此處呂坤取其規勸之意。
┃實踐要點┃ 呂坤摘錄聶政之姊的事迹,其用意并非嘉獎聶政之姊成弟之名的壯烈,而是用以指出姐姐若是愛護自己弟弟的話,應當敢于指出他的過錯,使之避免禍害。
這提醒現代讀者,不能縱容自己的弟妹恣意妄為,當他們有過錯時要及時規勸。
此外,平時也要多和自己的弟妹交流,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當他們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幫忙。
季宗之妹 ◎季兒者,郃[音合]陽①任延壽之妻,季宗之妹也。
延壽怨季宗而陰②殺之,會赦免,乃告③季兒。
季兒曰:“嘻,乃語我乎。
”遂振衣求去。
延壽曰:“汝其殺我。
”季兒曰:“殺夫不義,事兄之仇亦不義。
”延壽曰:“願以車馬家赀,聽汝所之④。
”季兒曰:“吾當安之?與子同枕席而使殺吾兄,又縱兄之仇,何面目戴天立地乎!”乃告其女曰:“汝父殺吾兄,義不可留,又無所往,善視汝兩弟。
”遂自經而死。
馮翊[音逸,地名]王聞之⑤,令縣複⑥其三子,而表⑦其墓。
呂氏曰:季兒可謂賢且烈矣!當是時,使季宗有子耶,則歸宗而撫遺孤;季宗無子耶,則自出而絕延壽,亦足全其義矣。
遂至自經,無乃過乎?設季宗殺延壽,則季兒又當何如?吾錄之,以為薄于骨肉者之勸。
孰謂婦人外父母兄弟家,至生死不相關耶? ┃呂語今譯┃ 季兒可以說是賢良而且剛烈啊!在那個時候,假使季宗有兒子,她可以去季宗的家裡撫養孤兒;若季宗沒有兒子,她可以自己提出離婚而斷絕與延壽的夫妻關系,這樣也足以保全她的節義。
但她最後選擇了自殺,這樣不是做得有點過頭嗎?假設是季宗殺了延壽,那季兒又應當怎樣做呢?我摘錄這件事,用來規勸薄視骨肉親情的人。
誰說婦人出嫁之後便是父母兄弟家中的外人,娘家人的生死和她都不相關呢? ┃簡注┃ ①郃陽:地名,今屬山西省。
②陰:暗中。
③告:告訴。
④願以車馬家赀,聽汝所之:願意把家裡的車馬錢财都交給你,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⑤馮翊王聞之:劉向《列女傳·郃陽友娣》作“馮翊王讓聞之”。
馮翊,地名,今屬陝西省。
王讓,人名。
⑥複:免除賦稅徭役。
⑦表:旌表。
┃實踐要點┃ 季兒面對的是一個道德兩難的境地,丈夫把自己的兄長殺掉了,出于夫妻的情義,她不得狀告丈夫;出于兄弟姐妹之情,她又不能繼續侍奉殺兄的仇人。
最終,她隻能選擇自殺。
呂坤并不完全贊同季兒自殺的做法,而且還進一步追問,若是她的兄長把她丈夫殺掉了,她又應該怎麼辦呢?面對這個兩難的境地,很難給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碰到類似的兩難境地,不一定是丈夫把兄長殺了,而是丈夫和兄弟之間鬧了矛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夾在丈夫和兄長之間的婦女又該如何處理呢?遇到這種問題,婦女首先應争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一起勸導自己的丈夫和兄弟,盡到身為人妻和姐妹的義務。
若是矛盾大得不可開交,那麼便應從身為人母的角度出發,考慮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充分權衡利弊之後再決定該支持丈夫還是自己的兄弟。
文姬保弟 ◎李文姬者,趙伯英妻,漢太尉固①之女也。
固為梁冀②所殺,二子俱死獄中。
少子燮[音雪],為文姬所匿,密托③固門生④王成曰:“李氏一脈,惟此兒在。
君執義先公,有古人之節,今以六尺奉托,生死惟足下。
”成遂引燮浮江⑤,入徐州界,變姓名為酒家傭[音容]⑥。
酒家異之,以女妻燮。
後遇赦得還,文姬敕⑦之曰:“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⑧,慎無一言及梁氏。
及梁氏,則及主上,是再掇[音奪]禍⑨也。
”燮從其言。
靈帝時為河南尹。
呂氏曰:文姬之友愛,無庸言矣。
托王成,是謂知人;不怨梁氏,是謂審勢。
倘梁氏可仇也,彼必甘心之矣,固也宜有是女哉! ┃呂語今譯┃ 文姬對弟弟的愛,就不用說了。
她把弟弟托付給王成,可說是知人善用;不怨恨梁氏,可說是懂得審時度勢。
倘若當時的形勢允許去找梁氏報仇的話,她必定會心甘情願地報仇,忠臣李固應當有這樣明智的女兒啊! ┃簡注┃ ①漢太尉固:太尉,官職名,秦至西漢設置,主掌軍政事務,與丞相、禦史大夫并稱三公。
李固,字子堅,東漢名臣。
②梁冀:字伯卓,東漢時外戚,任大将軍,在任期間把持朝政,專橫無度,有頑嚚兇暴的惡名。
③密托:秘密托付。
④門生:漢朝時再傳弟子稱為門生。
⑤浮江:渡江。
⑥變姓名為酒家傭:改名換姓,稱為酒家的傭人。
⑦敕(chì):告誡。
⑧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大意是說李固雖然死了,但他的忠義精神長存于世。
⑨掇禍:招緻禍害。
┃實踐要點┃ 本條提醒現代讀者,關愛自己的弟妹時要目光長遠,用心地扶持他們茁壯成才,不能隻停留在小恩小惠的施與之上。
同時也要積極地為他們出謀劃策,協助他們規避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困難險阻。
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唐肅宗女也,下嫁柳潭。
安祿山陷京師,甯國公主其姊也,方嫠居①。
主曰:“天子蒙塵②,甯國獨處,其誰攜之?”乃寄三子于所親,以潭馬乘甯國。
主與潭徒步而驅之,跋涉日百裡,潭供薪水③,主供炊[音吹]滌[音迪]④,以事甯國,卒免于難。
肅宗有疾,主朝夕左右,甚謹。
诏賜田,以女弟寶章公主未有賜也,固辭讓以與寶章,帝從之。
呂氏曰:和政恩撫孤侄⑤,遠避朝權⑥,授矢平賊⑦,仗義谕盜⑧,輸财助國⑨,上疏恤民⑩,憐布思之妻?,策社稷之計?,善行不可悉述。
餘取其友愛,以愧姊妹之薄者。
┃呂語今譯┃ 和政公主恩寵撫養失去雙親的孤侄,遠遠地避開當朝權貴,把弓箭交給驸馬去蕩平叛賊,依仗正義谕教盜賊,輸送錢财以救助國家,上疏勸谏皇帝體恤人民百姓,憐憫布思的妻子,謀劃安定社稷的計謀,她的善行多得不可盡述。
我摘錄她關愛姐妹的事迹,用來讓那些薄待姐妹的人感到慚愧。
┃簡注┃ ①嫠(lí)居:寡居。
②天子蒙塵:指天子逃亡在外,蒙受風塵。
③薪水:砍柴、打水。
④炊滌:煮飯、洗衣服。
⑤恩撫孤侄:和政公主的侄兒失去雙親後,她把侄兒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
⑥遠避朝權:和政公主驸馬的兄長的妻子是楊貴妃的姐姐,是當時朝中的權貴,但和政公主沒有借此攀附權貴。
⑦授矢平賊:唐玄宗時,郭千仞叛變,和政公主親自把弓箭交給驸馬柳潭殺賊平亂。
⑧仗義谕盜:吐蕃人侵犯京師時,和政公主出逃避險,路上遇到一群盜賊,公主以禍福之道教谕盜賊,使他們臣服。
⑨輸财助國:安祿山兵變之後,國家軍費大增,采用耗竭,和政公主用貿易的方式為國家籌措軍費。
⑩上疏恤民:唐代宗剛即位時,和政公主屢陳人間利病、國家盛衰事。
?憐布思之妻:其事見上文“女子之道”中“上刑官詩”條。
?策社稷之計:在唐朝廣德年間,和政公主針對吐蕃人的入侵,提出了邊疆防備的計策。
┃實踐要點┃ 本條講述了和政公主和姐妹甘苦與共、情深義重的故事。
這提醒現代讀者,當自己和兄弟姐妹一起面對困難時,要相互扶持,不能隻顧自己的死活;當自己有所收獲時,要樂于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分享,不能隻顧着和丈夫共樂,忘卻自己的骨肉至親。
姒娣之道 章嫂讓兒 ◎昌化①章氏,兄弟二人,皆未有子。
兄先抱族人子育之,未幾②,其妻生子诩[音許],弟曰:“兄既有子,安用所抱之兒為③,幸以與我。
”兄告其妻,妻曰:“無子而抱之,有子而棄之,人謂我何④?”弟固請,嫂曰:“無已⑤,甯與吾所生者。
”弟不敢當,嫂竟與之。
後二子皆成立,長曰栩[音許],季曰诩。
栩之子樵、槱[音由],诩之子鑄[音注]、鑒,皆相繼登第⑥,遂為名族⑦。
呂氏曰:世俗兄弟可笑也。
借馬而饑渴在懷,借衣而揉[音紐]涴[音鴛]⑧是囑,況乏嗣始得之兒,分以與弟,無德色,無吝心,顧不難哉?要之嫂氏之賢,不可及矣。
割肉相與,雖舅姑難強之從,況意不出于夫子耶?天昌其後,殆和氣所召與。
┃呂語今譯┃ 世俗的兄弟很可笑。
借了馬給兄弟卻想着自己的馬會不會饑餓口渴,借了衣服給兄弟卻囑咐不要揉皺弄髒,何況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分給弟弟,而且還沒有做了好事的神色,也沒有吝惜之心,要做到這樣不是一件難事嗎?總言之,嫂子的賢良,無人能及。
要婦人割舍親生骨肉讓給别人,就算是公公婆婆也難以強迫她去遵從,何況這個主意不是丈夫想出來的呢?上天昌盛她的後人,大概是她的和氣所招緻的吧。
┃簡注┃ ①昌化:地名,今屬浙江省。
②未幾:沒過多久。
③安用所抱之兒為:懷中所抱的孩子還有什麼用呢? ④人謂我何:别人會怎樣說我。
⑤無已:不得已。
⑥登第:考中科舉。
⑦名族:有名的氏族。
⑧涴:弄髒。
┃實踐要點┃ 本條章氏嫂主動把自己親生兒子讓給了丈夫的弟弟,一來是出于道義,不忍棄去養子;二來是妯娌之間沒有隔閡,充分信任弟嬸能将孩子視如己出、盡心撫養。
正如呂坤所說,“嫂氏之賢,不可及矣”。
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要求每個人都能做到章氏嫂這樣割舍骨肉的親情,但她的事迹提醒了現代讀者,兄弟妯娌之間應該彼此相互扶持、不分你我。
要處好妯娌關系,最關鍵的是要把對方真正地當作自家親人看待:面對利益時,切勿相互争奪,而要互相謙讓;面對問題時,切勿互相猜疑,而要坦誠交流;面對過失時,切勿相互推诿,而要反省自身;面對患難,切勿隻求自保,而要共度難關。
少娣化嫂 ◎蘇少娣,姓崔氏,蘇兄弟五人,娶婦者四矣,各聽女奴①語,日有争言②,甚者阋[音倪]牆操刃③。
少娣始嫁,姻族④皆以為憂。
少娣曰:“木石鳥獸,吾無如彼何矣⑤。
世豈有不可與之人哉?”入門,事四嫂執禮甚恭。
嫂有缺乏,少娣曰:“吾有。
”即以遺之。
姑有役其嫂者,嫂相視不應命⑥,少娣曰:“吾後進⑦當勞,吾為之。
”母家有果肉之饋,召諸子侄分與之,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