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善行 母道

關燈
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溺愛姑息,教所難也。

    繼母不責其教而責其慈,忌嫌憎惡,慈所難也。

    慈母不傳,而慈繼母傳,為繼母者,可以省矣。

    乳保列于八母①,故亦附焉。

    為類九,得三十二人。

     一、禮母。

    教子以禮、正家以禮者也。

    若孟母,禮不足以盡之,而事歸于禮,故以禮名。

    凡二人: 孟母三遷魯之母師 二、正母。

    望子以正者也。

    無兒女子之情,惟道義是責。

    凡五人: 楚子發母王孫氏母陸續之母範滂之母劉安世母 三、仁母。

    以慈祥教子者也。

    一念陰德,及于萬姓。

    凡三人: 隽不疑母嚴延年母歐陽公母 四、公母。

    責子而不責人者也。

    世皆私其女,而尤人無已,不公甚矣。

    今取其可法者二人: 張婦戒驕魯氏戒食 五、廉母。

    以貪戒子者也。

    婦人廉,世所希,故錄。

    凡四人: 齊田稷母晉陶侃母吳孟仁母崔玄母 六、嚴母。

    威克厥愛者也,有父道焉。

    凡五人: 吳賀之母陳堯咨母李景讓母二程之母呂榮公母 七、智母。

    達于利害之故者也。

    凡四人: 密康公母孫叔敖母嬰母知廢陵母知興 八、慈繼母。

    恩及前子者也。

    凡五人: 芒卯之妻親子代死珠崖争死程文巨妻餘楚之妻 九、慈乳母。

    乳母所保,他人子也。

    隻以受人之托,遂盡親母之情,或身與俱死,或以子代死,為人保子,義當如是耳。

    錄二人。

    嗟嗟!匹婦之愚,奶妪②之賤,受人之托,猶不忍相負。

    國家重守令③,俾之保民,乳母之托也。

    環郡邑士大夫父老,既名之曰父母父母矣,讀此傳,亦忸怩④否乎?嗚呼,奈何! 魏節乳母魯孝義保 ┃呂語今譯┃ 對于母親而言,不求取她能慈祥,而求取她能教導孩子,一般做母親的都會溺愛孩子,姑息縱容他們的過錯,正确地教導孩子是為人母者所難做到的。

    對于繼母而言,不責求她能教導孩子,而責求她能對孩子慈祥,一般做繼母的都會嫉妒嫌棄、憎恨厭惡丈夫前妻所生的子女,慈祥繼母是所難做到的。

    慈母的事迹不摘錄傳述,而慈祥的繼母則傳述,身為繼母的,可以于此有所反省。

    乳母列于八母之中,因此也附上。

    分成九類,共三十二人。

     一、禮母。

    用禮法來教導子女、端正家風的母親,即是禮母。

    像孟子的母親,僅用“禮”字的話,雖然不足以盡顯她的德行,但她的事迹多是屬于遵守禮法的範疇,因此還是用“禮”來命名。

    共兩人: 孟母三遷魯之母師 二、正母。

    寄望子女端正做人的母親,即是正母。

    沒有溺愛子女的私情,隻責成子女成就道義。

    共五人: 楚子發母王孫氏母陸續之母範滂之母劉安世母 三、仁母。

    用慈祥之道來教導子女的母親,即是仁母。

    仁母暗中行德的一個念頭,能造福于萬家百姓。

    共三人: 隽不疑母嚴延年母歐陽公母 四、公母。

    責備自己的子女而不責備别人子女的母親,即是公母。

    世上的人大都偏私袒護自己的子女,而不停地怨恨别人,十分地不公平。

    現摘錄可效法的兩人: 張婦戒驕魯氏戒食 五、廉母。

    告戒子女不能有貪欲的母親,即是廉母。

    婦人廉潔,世上很少見,因此摘錄。

    共四人: 齊田稷母晉陶侃母吳孟仁母崔玄母 六、嚴母。

    能用威嚴去管教自己心愛的子女的母親,即是嚴母,她們能體現父道的尊嚴。

    共五人: 吳賀之母陳堯咨母李景讓母二程之母呂榮公母 七、智母。

    能通達明察利害關系的母親,即是智母。

    共四人: 密康公母孫叔敖母嬰母知廢陵母知興 八、慈繼母。

    能恩惠前妻所生的子女的繼母,即是慈繼母。

    共五人: 芒卯之妻親子代死珠崖争死程文巨妻餘楚之妻 九、慈乳母。

    乳母所保養的,是其他人的子女。

    僅僅因為受了别人的托付,于是盡到了親生母親的情感,或者自己和他人子女一起赴死,或者用自己親生的子女去代替别人的子女去送死,為了别人保養子女,理應這樣去做。

    現在摘錄兩個人。

    嗟嗟!以區區一個婦人的愚昧無知,做着乳母這樣低賤的工作,一旦受了别人的委托,尚且不忍心有負于人。

    而國家重視太守、縣令等地方官員,讓他們去保護子民百姓,就像托付給乳母一樣。

    郡邑及其周圍的士大夫和鄉親父老們,都把地方官員叫做父母官,他們讀到這些傳記,也會感到慚愧嗎?嗚呼,能怎麼辦呢! 魏節乳母魯孝義保 ┃簡注┃ ①八母:古人把嫡母、繼母、養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稱八母。

     ②奶妪(nǎiyù):奶,乳。

    妪,年老的婦女。

    奶妪即乳母。

     ③守令:太守、縣令等地方官員。

     ④忸怩(niǔní):慚愧,難為情。

     ┃實踐要點┃ 女性在婚後除了要扮演妻子的角色,還要做一名稱職的母親。

    作為一名母親應當盡到哪些職責、追求培養哪些品質呢?呂坤指出,作為母親,首要做到的職責是教育孩子。

    所謂“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溺愛姑息,教所難也”,每一個母親都有慈愛子女的天性,然而慈母的過分溺愛往往會适得其反,讓子女養成不良的習慣。

    因而,身為母親最重要的職責除了撫養子女之外,就是教育子女。

    呂坤的教誨在現代社會尤其适用,因為現代家庭往往是獨生子女或是二胎家庭,子女會特别受到家人的寵愛。

    在這種情況之下,母親要嚴格教育子女,必須狠下決心。

    下了決心以後,該如何管教子女呢?呂坤對模範母親的分類值得現代家長借鑒:正、仁、公、廉、嚴、智。

    換言之,作為母親的現代讀者,要在這幾個德目之上做涵養工夫。

    除了親生母親以外,呂坤還選取了繼母和乳母的事迹。

    “繼母不責其教而責其慈,忌嫌憎惡,慈所難也”,對于繼母,呂坤認為真正難以做到的是慈祥地對待前妻所生的子女,這對于現代社會也同樣适用。

    至于乳母,這種職業在現代社會較為罕見,但與之相似的保母在現代社會仍然是熱門的職業,從廣泛的意義上說,家庭保姆、保育員、醫院照料新生兒的護士等都可以看作是保母一類。

    而呂坤關于“不忍負人所托”的教誨對保姆行業的從業人員有着正面積極的意義。

     姊妹之道 姊妹,女兄弟也。

    氣分一體,情自相關。

    先王以婦人内夫家也,每割恩焉。

    然親愛出于天性,則休戚豈同路人?今取其笃情重義者,凡七人,不敢盡以中道律之也。

     虞帝之妹穆姬救晉魯義姑姊聶政之姊季宗之妹文姬保弟和政公主 ┃呂語今譯┃ 姊妹是女子之間的兄弟關系。

    姊妹分有同一父母的氣禀,情感本來就互相關聯。

    先王制定禮法,把婦人納入于丈夫的家族之中,姊妹之間的恩情往往會被割斷。

    然而,姊妹之間的親愛出于本性,當中的憂樂怎麼會和路上的陌生人一樣呢?現在摘錄重情重義的姊妹,共七人,不敢說她們的事迹都符合中庸之道。

     虞帝之妹穆姬救晉魯義姑姊聶政之姊季宗之妹文姬保弟 和政公主 ┃實踐要點┃ 姐妹之間的親愛出于天性,無論出嫁與否都應相親相愛、互相幫助。

    然而,在現代社會,兄弟姐妹成家立室之後也許分隔各地,即使生活在同一城市,因為工作家庭生活繁忙,聯系也會有所減少、感情會慢慢變淡。

    在這種情況之下,呂坤摘錄的笃情重義的模範姐妹,為現代讀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姒娣之道 姒娣,今所謂妯娌也。

    異姓而處人骨肉之間,構釁起争,化同為異,兄弟之斧斤也。

    古今賢妯娌不多有,今錄三人: 章嫂讓兒少娣化嫂王木叔妻 ┃呂語今譯┃ 姒娣,即今天所說的妯娌。

    她們來自不同姓氏的家族,而處于兄弟骨肉至親之間,往往會鈎心鬥角、挑釁相争,把同心的兄弟化作相異的路人,是砍斷兄弟之情的斧頭。

    古今以來賢惠的妯娌不多見,現在摘錄三人: 章嫂讓兒少娣化嫂王木叔妻 ┃實踐要點┃ 妯娌關系是女子嫁入大家庭之後所要面臨解決的一大難題。

    呂坤摘錄的賢惠妯娌能為現代讀者提供有益的啟發。

     姑嫂之道 舅姑之女,兄弟之妻,分莫親,情莫厚者也。

    然二人者,每不相得,則女過為多焉。

    父母無終身之依,姊妹非緩急之賴,繼父母而親我者誰也?獨奈何恃目前城社①,傷後日松蘿②哉?夫君子言古道,不計世情,餘雲雲,為兒女子說也。

    錄三人: 歐陽賢嫂陳氏堂前鄒媖引過 ┃呂語今譯┃ 公公婆婆的女兒,兄弟的妻子,沒有親戚名分比她們之間更加親近的了,也沒有恩情比她們之間更加深厚的了。

    然而她們兩人之間,總是不能很好地相處,這是女子的過失比較多的緣故。

    女子不可能終身依賴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姊妹也不是緊急關頭所能依賴的,接替父母去親愛我的人是誰呢?為什麼要仗恃眼下的靠山,來傷害以後的姑嫂關系呢?君子談論古人的道理,很少會考慮世俗之情,我說的這些,都是為婦孺之輩說的。

    摘錄三人: 歐陽賢嫂陳氏堂前鄒媖引過 ┃簡注┃ ①城社:本意為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壇,此處用于比喻有靠山。

     ②松蘿:女蘿,附生于其他樹木之上的植物,此處用于比喻姑嫂關系。

     ┃實踐要點┃ 女子嫁入夫家,要真正融入丈夫的大家庭,除了侍奉好公公婆婆以外,還要處理好和丈夫姐妹之間的關系。

    現代人大多不再以大家族的方式聚居,姑嫂關系較為疏遠,但處理好姑嫂關系也有利于維護家族的團結和諧。

    呂坤摘錄的事例也可作借鑒。

     嫡妾之道 有家之兇,嫡妾居其九。

    堯于舜,既曆試諸艱矣,猶以二女難之。

    彼二女者,何煩舜難哉?況夫非舜,嫡妾非同胞之親,無英、皇①之賢,而欲其志同行也,不亦難乎?是故夫道嚴正,嫡道寬慈,妾道柔順,三善合而太和②在閨門之内矣。

    今錄嫡妾之交賢者二人,賢嫡二人,賢妾二人: 晉趙衰妻衛宗二順宋鮑女宗楚莊樊姬蜀主之女孫氏全孤 ┃呂語今譯┃ 家中的兇事,十有其九是嫡妻和妾侍之間的矛盾所産生的。

    堯對于舜,已經用各種艱難的任務去考驗他了,最後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給他出難題。

    她們兩姐妹,哪裡會讓舜感到煩擾困難呢?何況一般的丈夫不是舜,嫡妻和妾侍之間沒有同胞親情,也沒有娥皇、女英的賢德,卻想讓她們志同道合、行事一緻,不是很困難嗎?所以丈夫應該做到嚴肅端正,嫡妻應該做到寬容仁慈,妾侍應該做到溫柔和順,三方能做到善美和合的話,家門之内就能做到一團和氣、和樂融融了。

    現在摘錄嫡妻和妾侍相處都能做到賢惠的二人,賢惠的嫡妻二人,賢惠的妾侍二人: 晉趙衰妻衛宗二順宋鮑女宗楚莊樊姬蜀主之女孫氏全孤 ┃簡注┃ ①英、皇:帝堯的兩個女兒,大的叫娥皇,小的叫女英。

     ②太和:太和之氣,比喻家庭和睦相親。

     ┃實踐要點┃ 在提倡一夫一妻制的現代社會,嫡妾之道沒有實踐指導意義。

    為保持《閨範》一書原貌,下文保留嫡妾之道的事例,僅作[呂語呂語今譯]和[簡注],不作[實踐要點]。

     婢子之道 婢也賤,何以錄?錄賢也。

    論勢分,則大夫士庶人妻不相齒;論道義,則溝壑餓莩①可與堯舜共一堂,何言貴賤哉?今錄二人: 周主忠婢翟青代死 ┃呂語今譯┃ 婢女身份低賤,為什麼要摘錄呢?為了摘錄賢良的事迹。

    論家勢名分,則大夫、士、庶人之間的妻子不能排在同一等級;論道義,則溝壑之中餓死的人可以和堯舜共處一堂,哪裡需要分貴賤呢?現在摘錄兩人: 周主忠婢翟青代死 ┃簡注┃ ①餓莩(èpiǎo):餓死的人。

     ┃實踐要點┃ 此處談論的婢子之道,實際是倡導婢女對主人的絕對忠誠,主人有過錯也要吞聲忍氣,主人遇到禍患時要敢于為之而死。

    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了主人婢女的階級之分,因而婢子之道沒有實踐指導意義。

    為保持《閨範》一書原貌,下文保留婢子之道的事例,僅作呂語今譯和簡注,不作實踐要點。

     母道 孟母三遷 ◎孟母仉[音掌]氏舍近墓,孟子少,嬉戲為墓間事①,母曰:“此非吾所居。

    ”乃去,舍市傍。

    孟子嬉戲為賈[音古]人衒賣事②,母曰:“此非吾所居。

    ”複徙舍學宮③之傍。

    孟子嬉戲,乃設俎豆④,揖讓進退,母曰:“可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長,學六藝⑤而歸。

    母方績,問學所至,孟子曰:“自若也⑥。

    ”母以刀斷其織,曰:“子廢學,若吾斷斯織也。

    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奈何廢之?”孟子懼,旦夕勤學。

     既娶,入私室⑦,其婦袒[露臂],孟子不悅。

    婦辭母請去⑧,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⑨焉。

    妾竊惰在室,而夫子勃然不悅,是客妾⑩也。

    婦人之義,不客宿,請歸父母。

    ”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将入門,問孰存,所以緻敬也;将上堂,聲必揚,所以誡人也;将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

    今子不察于禮而責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

     孟子處齊有憂色,母問之,對曰:“道不行于齊,欲去而母老?,是以憂也。

    ”母曰:“婦人之禮,精五飯?,幂[音密]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

    有閨内之修,無境外之志?。

    《易》曰:‘在中饋,無攸遂。

    ’《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

    ’言婦人無專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

    今子成人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何以憂為?” 呂氏曰:教子若孟母,古今稱賢焉。

    世俗婦人,姑息以養子之惡,掩護以格父之教?,長也不才,乃深自忿恨,付之無可奈何,不亦晚乎? ┃呂語今譯┃ 像孟母這樣教導子女的話,無論古今都會被稱作是賢良的母親。

    世俗的婦人,對子女姑息縱容使得他們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還掩護子女以抵擋父親嚴厲的訓導,緻使子女長大了也不能成才,這時才深深地怨恨自己,面對子女也無可奈何,這不是太晚了嗎? ┃簡注┃ ①嬉戲為墓間事:在玩耍的時候模仿墳墓邊上的人做的事情。

     ②賈人衒賣事:商人叫賣之事。

     ③學宮:學校。

     ④設俎豆(zǔdòu):設,擺放。

    俎豆,祭祀儀式用的禮器。

     ⑤六藝: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或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技藝。

     ⑥自若也:《太平禦覽·資産部六》摘錄本段孟子和孟母的對話,注雲:“言未能博。

    ”即學業未成,ú如未學之前的樣子。

     ⑦私室:個人休寝的房間。

     ⑧婦辭母請去:孟子妻子辭别孟母,請求離開。

     ⑨夫婦之道,私室不與:夫婦有别的禮法,在夫妻的寝室之中不适用。

     ⑩客妾:妾,孟子妻子的自謙之辭。

    客妾,意謂孟子把自己當做客人,沒有當做自己的妻子。

     ?“夫禮,将入門”句:大意是,根據禮法,将要進門的時候要先問誰人在家,用以表示尊敬;将要走上廳堂的時候,要發出聲音,用以提醒别人;将要走進房門的時候,眼睛要往下看,怕會看到别人的過失。

     ?謝:認錯道歉。

     ?欲去而母老:想要離開齊國而母親年紀太大,怕會不方便。

     ?精五飯:懂得用五谷(稻、黍、稷、麥、菽)做飯。

     ?幂酒漿:用布蓋上酒漿。

     ?有閨内之修,無境外之志:有閨房之内的修持,沒有閨房以外的志向。

     ?專制之義:專橫獨斷的處事方式。

     ?三從之道:《儀禮·喪服》有雲:“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三從”的本意是指女子的服喪方式因應已嫁和未嫁而有所區别,未出嫁的話以父親的喪事為最高标準,為父親服三年之喪;出嫁之後則改為以丈夫的喪事為最高标準,為丈夫服三年之喪,為父親服一年之喪;丈夫死了則以兒子為最高标準。

    其後,“三從”被解釋為對父親、丈夫、兒子的順從。

     ?掩護以格父之教:保護子女以抵擋父親嚴厲的教訓。

     ┃實踐要點┃ 孟母以一己之力撫養教育出被儒家稱為“亞聖”的孟子,曆來被視為人母的典範。

    本條展示了孟母教導兒子的幾個場景,對現代讀者的啟示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對于孟母三遷的故事,現代讀者想必耳熟能詳。

    在現代社會,一般家庭要簡單複制孟母三遷的做法似乎不太現實,但至少在買房、租房之前要考慮好孩子的上學的問題,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置業或租房。

    此外,現代人更多地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獲取信息。

    為人父母者要注意管控子女的網絡學習環境,引導子女正确、健康上網,防止浏覽不良網頁、沉迷網絡遊戲、網上結交損友等不良行為。

     二、要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

    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為人父母者常常要加班,下了班也要操持家務,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學習情況。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提醒現代父母,無論工作多麼忙碌、家務多麼繁忙,每天也要抽出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

    對于就讀低年級的子女,父母可以花時間輔導孩子完成作業,并從小培養孩子閱讀學習的習慣。

    對于就讀高年級的子女,父母要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學會合理地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

    對于就讀高中和大學的子女,父母在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以外,要注重引導他們立下遠大的志向,探尋今後的人生目标。

     三、要勸導子女維持和諧的家庭關系。

    孟子和妻子鬧矛盾,孟母沒有偏袒自己的兒子,而是指出孟子的過失,最終挽留了孟子的妻子。

    在現代社會,夫妻之間鬧矛盾,有的父母總是袒護自己的子女而責備子女的配偶,這樣往往使得夫妻之間勢成水火,更有甚者不歡而散。

    事實上,夫妻之間的争吵,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雙方都認為自己有理。

    在這情況之下,父母若是為了子女的婚姻家庭着想的話,應該充當和事佬的角色,指出自己子女的過錯,勸導他們不要責備對方,并給予子女的配偶以理解和支持,從而平息雙方的怒火,保持家中的一團和氣。

     四、要為子女的前途着想,支持子女的正确決定。

    古代婦女“三從之道”要求婦女老來要“從子”。

    然而,所謂“從子”,并非聽從兒子恣意妄為而不加勸谏,而是當兒子做正當的事情時要充分地理解和支持。

    如孟子打算離開齊國推行“仁政”,孟母充分理解支持,為孟子免去了後顧之憂。

    在現代社會,人們為了事業發展可能要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城市甚至國外發展,作為父母自然會有依依不舍之情,但為了子女的事業着想,應當對他們充分地理解和支持,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魯之母師 ◎母師者,魯九子之母也。

    臘日休作①,召諸子謂曰:“婦人之義,非有大故不出門。

    但吾父母家幼稚,歲事不理②,吾往理之。

    ”諸子皆頓首許諾。

    又召諸婦曰:“諸子許我歸視私家,雖踰正禮,願與少子俱,以備婦人出入之制③。

    諸婦慎守家,吾夕而反。

    ” 及其反也,天陰,先期至④,止于闾[音驢,裡門]外,俟夕乃入⑤。

    魯大夫問之,母曰:“妾不幸蚤⑥寡,與九子居。

    臘事禮畢,間⑦從少子歸視私家,與諸婦孺子⑧期夕而反。

    妾恐其逸樂醉飽,情所有也⑨,妾反過早,不欲遽入⑩,故止闾外。

    ”大夫言于穆公?,賜号“母師”。

     呂氏曰:謹而信,母師之謂乎? ┃呂語今譯┃ 處事嚴謹而信守承諾,這說的就是母師吧? ┃簡注┃ ①臘日休作:古時在歲末臘祭之日時要停止勞作,進行祭祀活動。

     ②歲事不理:籌備過年的事情沒有人處理。

     ③以備婦人出入之制:大意是帶上小兒子一起回娘家,作為婦人出門時候的監督約束,以避免嫌疑。

     ④先期至:比約定的時間早到。

     ⑤俟夕乃入:等到傍晚才進去。

     ⑥蚤:同“早”。

     ⑦間:空閑的時候。

     ⑧孺子(rúzǐ):小孩子。

     ⑨情所有也:指家中子孫趁長輩不在而逸樂醉飽是人之常情。

     ⑩遽(jù)入:忽然進入。

     ?穆公:魯穆公,名顯,魯元公之子。

     ┃實踐要點┃ 母師言動合禮、信守承諾,并以之言傳身教,固然值得現代母親學習。

    而她體諒子女兒孫的逸樂之情,适當讓他們飲宴放松而不提前回家大掃其興,這實在是通情達理。

    這啟發現代母親,在嚴格教育子女之餘,也要注意讓他們勞逸結合,不能時刻緊繃着神經。

    尤其現代社會升學競争激烈,許多父母會在子女課餘時間讓他們繼續報讀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甚至連周末時間也被安排了滿滿的學習任務,這種望子成龍的迫切之心容易造成反效果,讓子女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因而,父母要引導子女合理地安排好學習、鍛煉和娛樂休閑的時間。

     楚子發母 ◎楚将子發攻秦,絕糧①,使人請于王,因使問母②。

    母問使者曰:“士卒無恙乎?”對曰:“分菽粒③而食之。

    ”又問:“将軍無恙乎?”對曰:“朝夕刍豢④。

    ”子發破秦而歸,其母閉門不納⑤,使人數⑥之曰:“勾踐伐吳,客有獻醇酒一器,王使人注江上流,使士卒下流飲之。

    味不加美,而士卒戰自五⑦也。

    異日有獻一囊糗糒[幹糧]者,王又以賜軍士,分而食之。

    甘不踰嗌[音一,咽也],而士卒戰自十也。

    今子為将,士卒分菽粒而子獨刍豢,雖幸而勝,非其術⑧矣。

    子非吾子也,無入吾門。

    ”子發叩首謝⑨,然後納之。

     呂氏曰:子發之母,善教子發哉!今之為子發者滔滔也,不獨士分菽粒,又從而剝削之矣;不獨己食刍豢,又充溢于囊槖⑩,狼戾?于苞苴?矣。

    噫!豈獨将?将何足責哉?!讀此可愧也夫。

     ┃呂語今譯┃ 子發的母親,多麼善于教導子發啊!今天有很多像子發那樣的人,不僅隻給士兵分發菽粒,還從中進行剝削;不僅自己吃刍豢,還把好的東西放滿在自己的口袋當中,貪得無厭地接受賄賂。

    噫!難道僅僅是将領才這樣做嗎?将領又哪裡值得責怪呢?讀到這個傳記應該感到慚愧。

     ┃簡注┃ ①絕糧:糧食吃完了。

     ②因使問母:托使者去問候母親。

     ③菽(shū)粒:豆子。

     ④刍豢(chúhuàn):豬牛羊等牲畜。

     ⑤不納:不讓進門。

     ⑥數:數落,責備。

     ⑦士卒戰自五:士兵的戰鬥力增強了五倍。

    下文“自十”類此。

     ⑧非其術:不是用兵之術,指行軍作戰時将領和士兵應甘苦與共。

     ⑨謝:道歉。

     ⑩囊槖(tuó):袋子。

     ?狼戾:像狼一樣暴戾貪狠。

     ?苞苴(bāojū):包裝魚肉用的草袋,此處指代賄賂。

     ?将何足責哉:大意是将領不值得責備,該受到責備的應該是貪奢昏庸的君主和風氣腐敗的朝廷。

     ┃實踐要點┃ 本條提醒現代父母要教導子女正直不貪,學會與他人分享,從而更好地與别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現代社會特别講究團隊合作精神,隻有懂得與他人互助互利,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尤其是作為團隊領導者,更應與下屬同甘共苦,上下一心。

    當然,講求團隊合作要避免沆瀣一氣、同流合污,正直不阿是與他人共事時應當堅守的底線。

     王孫氏母 ◎王孫賈①年十五,事齊闵王②。

    國亂,闵王見③殺,國人不讨賊。

    王孫母謂賈曰:“汝朝出而不還④,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汝。

    今汝事王,王出走,汝不知其處,尚何歸乎⑤?”賈乃入市中令百姓曰:“淖[音鬧]齒⑥亂國殺王,欲與我誅之者右袒⑦!”市人從者四百人,刺淖齒而殺之。

    君子謂王孫母義而能教。

    《詩》雲:“教誨爾子,式谷似之⑧。

    ”此之謂也。

     呂氏曰:世之愛子者,多欲保全其身,至見危授命,則深悲而固止之。

    豈知不義而生,不若成仁而死哉?王孫母以求君望其子,甯失倚門之望焉,賢哉母也!善用愛矣。

     ┃呂語今譯┃ 世上愛護子女的母親,大多是想子女保全好自己的生命,到了臨危授命的時刻,往往心感悲痛而阻止他們就義赴死。

    這些母親怎麼會懂得,不講道義而苟且偷生,不如殺身成仁而死的道理呢?王孫母寄望她的兒子能為國君報仇,甯願失去倚門盼望兒子歸家的機會,這個母親是多麼的賢良啊!她善于運用對兒子的愛。

     ┃簡注┃ ①王孫賈:齊國大夫。

     ②齊闵王:齊宣王之子,其人其事可參看上文“女子之道”中的“齊宿瘤女”條。

     ③見:被。

     ④汝朝出而不還:《戰國策·齊策六》《列女傳·王孫氏母》均作:“汝朝出而晚來。

    ” ⑤尚何歸乎:王孫母責問兒子君王被殺,為什麼要回家。

    言下之意即是要王孫賈報殺君之仇。

     ⑥淖齒:原為楚國将領,奉楚王之命出兵援救齊闵王,被齊闵王任命為國相。

    後因圖謀與燕國瓜分齊國,遂殺害齊闵王。

     ⑦右袒(tǎn):袒露右肩。

     ⑧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出自《詩經·小雅·小宛》。

    式,語助詞。

    谷,善。

    似,通“嗣”,繼續。

    大意是,教誨你的孩子,讓他得以繼承美善的品德。

     ┃實踐要點┃ 古往今來的父母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希望子女能夠出人頭地、光耀門楣。

    然而,真正的人中龍鳳,不能以權勢、地位、财富去衡量,而應當是德性極高的人。

    本條王孫氏母激勵兒子舍身成仁,是希望兒子能以道義為重,成為鐵骨铮铮、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

    對于現代父母而言,教育子女時同樣要注重引導他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