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善行 婦人之道

關燈
婦人者,伏①于人者也。

    溫柔卑順,乃事人之性情;純一堅貞,則持身之節操。

    至于四德②,尤所當知。

    婦德尚靜正,婦言尚簡婉,婦功尚周慎,婦容尚閑雅。

    四德備,雖才拙性愚,家貧貌陋,不能累其賢。

    四德亡,雖奇能異慧,貴女芳姿,不能掩其惡。

    今采古人之賢者,分為八類,得六十三人。

     一、兼德。

    婦人備有衆善,一長不足以盡之也,故列諸首,凡五人: 明德馬後魯季敬姜晉羊叔姬樂羊子妻張氏求夫 二、孝婦。

    萬善百行,惟孝為尊,故孝婦先焉,凡六人: 陳寡孝姑唐氏乳姑龐氏感泉趙婦感火俞新之妻韓太初妻 三、死節之婦。

    身當兇變,欲求生必至失身,非捐軀不能遂志。

    死乎不得不死,雖孔孟亦如是而已。

    惟越姬可以不死,而以死明信,以正成死,所以愧徇情苟死者也。

    凡十三人: 楚昭越姬杞梁之妻皇甫規妻荀采歸陰京婦代夫周迪之妻梁氏重生譚氏八磚撒合辇妻潘氏投火趙運使妾翠哥代死善歌婦人 四、守節之婦。

    視死者之難,不啻十百,而無子女之守為尤難。

    餘列之死者之後,愍死者之不幸也。

    天地常經,古今中道,惟守為正。

    餘甚重之,凡十人: 共世子妻衛宣夫人梁寡割鼻令女毀形行義桓嫠房氏截耳李氏斷臂王氏毀容李氏恨夢江文鑄妻 五、賢婦。

    愛夫以正者也,成其德,濟其業,恤其患難,皆正之謂也。

    凡八人: 晉文齊姜晉伯宗妻齊相禦妻陶答子妻蓋将之妻高睿之妻晉弓工妻漢馮昭儀 六、守禮之婦。

    謹勅身心,慎修名節,一言一動,必合于禮而不苟。

    凡五六人: 楚昭貞姜宋恭伯姬齊孝孟姬荊信公主(二人) 韓氏家法 七、明達之婦。

    見理真切,論事精詳,有獨得之識,有濟變之才,亦婦人之所難也。

    凡十人: 齊桓衛姬晉圉懷嬴楚野辯女齊女徐吾狄仁傑姨符承祖姨徐氏誅妫魯婦守砦餘洪敬妻淮帥仆妻 八、文學之婦。

    文學之婦,史傳所載,班班脍炙人口。

    然大節有虧,則衆長難掩,無論蔡文姬③、李易安④、朱淑貞⑤輩,即回文絕技⑥,詠雪高才⑦,過而知悔,德尚及人,餘且不錄焉,他可知矣。

    然亦有貞女節婦,詩文不錄者,彼固不以文學重也。

    凡五人: 班氏婕妤班氏惠姬徐妃疏谏秦宣文君管仲妾婧 ┃呂語今譯┃ 所謂婦人,就是服從别人的意思。

    溫和陰柔、謙卑和順,這是婦人事奉家人時應有的性情;純潔專一、堅定貞正,這是婦人持守己身時應有的節操。

    至于四德,婦人尤其應該知道。

    婦人的德性崇尚娴靜中正,婦人的言語崇尚簡潔委婉,婦人的事功崇尚周密謹慎,婦人的容貌崇尚安閑文雅。

    女子若是具備這四種德行,即使她的才華拙劣、天性愚鈍,家境貧窮、相貌醜陋,也不會拖累她的賢惠。

    若沒有這四種德行,即使她有令人稱奇的才能、異于常人的智慧,或是富貴人家的閨女、有絕代芳華的姿色,也不能掩蓋她的不足。

    現在采錄古代賢惠的婦人,分成八類,共六十三人。

     一、兼德。

    下列的婦人具有衆多長處,僅說其中一種長處的話不足以概括總體的德行,因此把她們列在首位,共五人: 明德馬後魯季敬姜晉羊叔姬樂羊子妻張氏求夫 二、孝婦。

    萬種善事、百種善行之中,以孝順為最尊貴,因此孝婦也列在前面,共六人: 陳寡孝姑唐氏乳姑龐氏感泉趙婦感火俞新之妻韓太初妻 三、死節之婦。

    面對兇險變故,想保存生命的話必然會失去自身的節操,(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之下)不舍棄身軀不能遂順心志。

    在必須死的時候不得不去死,即使是孔子、孟子遇到同樣的情況也會選擇就義。

    而楚昭越姬在不必送死的情況下,卻以死亡來表明自己的忠信,以正道而死,她的做法可以讓狥于私情、苟且送死的人感到慚愧。

    共十三人: 楚昭越姬杞梁之妻皇甫規妻荀采歸陰京婦代夫周迪之妻 梁氏重生譚氏八磚撒合辇妻潘氏投火趙運使妾翠哥代死 善歌婦人 四、守節之婦。

    (守節)比死節的難度要大得多,不僅是十倍百倍,而沒有子女的守節婦人尤為困難。

    我把守節婦人列在死節婦人之後,是憐憫死者的不幸。

    天地之間的恒常之規,古今以來的中庸之道,惟有堅守節操是正确的。

    我甚為重視守節的婦女,共十人: 共世子妻衛宣夫人梁寡割鼻令女毀形行義桓嫠房氏截耳 李氏斷臂王氏毀容李氏恨夢江文鑄妻 五、賢婦。

    (賢婦即懂得)以正确的方式敬愛丈夫,成就他的德性,輔助他的事業,體恤他的患難,這都是所說的“正”。

    共八人: 晉文齊姜晉伯宗妻齊相禦妻陶答子妻蓋将之妻高睿之妻 晉弓工妻漢馮昭儀 六、守禮之婦。

    (守禮之婦)能誠謹地整饬自己的身和心,敬慎地修持自身的名節,一言一動,必定合于禮法而不苟且。

    共五、六人: 楚昭貞姜宋恭伯姬齊孝孟姬荊信公主(二人)韓氏家法 七、明達之婦。

    (明達之婦)真切地明白事理,談論事情的時候精到詳盡,有獨到的見識,有懂得應變的才華,也是一般婦人所難做到的。

    共十人: 齊桓衛姬晉圉懷嬴楚野辯女齊女徐吾狄仁傑姨符承祖姨 徐氏誅妫魯婦守砦餘洪敬妻淮帥仆妻 八、文學之婦。

    文學之婦,史傳有所記載,事迹顯著、脍炙人口。

    然而大節有所虧損的話,則長處雖多也難以掩蓋,不要說蔡文姬、李易安、朱淑貞那些人,即使有回文詩的絕技、詠雪詩的高才,有過錯而知悔改,(改過後)德行比得上别人,我尚且不摘錄,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然而也有些貞正的女子、守節的婦人,她們的詩文沒被著錄,她們本來就不以文學而為世所重也。

    共五人: 班氏婕妤班氏惠姬徐妃疏谏秦宣文君管仲妾婧 ┃簡注┃ ①伏:服。

    《白虎通義·三綱六紀》:“婦者,服也,以禮屈服。

    ” ②四德:即下文所說的婦德、婦言、婦功、婦容。

     ③蔡文姬: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

    她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才女。

    她一生經曆坎坷,先是嫁給衛仲道,夫亡無子,歸甯于家。

    後又被胡人騎兵所獲,在胡人之地生活了十二年,給南匈奴左賢王生下了兩個孩子。

    曹操素來與蔡邕關系很好,不想看到他沒有子嗣,于是派遣使者将蔡文姬贖回,并把她改嫁給董祀。

     ④李易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

    李清照先是嫁給了趙明誠,才子佳人,天作之合,可惜趙明誠早死。

    其後,據說李清照又改嫁給張汝舟,不久之後又離了婚。

     ⑤朱淑貞:又作朱淑真、朱淑珍,号幽栖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

    她與丈夫的婚姻生活不如意,抑郁不得志,作詩多憂怨之思,以寫其心中不平之憤,最終抱恚而死。

     ⑥回文絕技:回文,即以一定形式排列、回環往複均可誦讀的詩文。

    據王士祯《池北偶談·談藝五》,朱淑貞撰有《〈璇玑圖〉記》,是解讀回文詩《璇玑圖》的作品。

     ⑦詠雪高才:朱淑貞曾寫詠雪詩:六出花飛四面來,連山接水皓皚皚。

    玲珑天地蒼茫合,的皪園林爛漫開。

    庾嶺臘梅寒散亂,章台風柳絮萦回。

    自言空有孤吟癖,覽竟慚無謝氏才。

     ┃實踐要點┃ 上文的“夫婦之道”主要摘錄模範夫妻的事迹,彰顯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而“婦人之道”則摘錄模範婦人的事迹,側重展示為人婦者所應具有的品行。

    在古代社會,婦人的職責主要在于掌管家庭事務,侍奉丈夫舅姑、照料孩子,要遵循“三從四德”的教誨。

    “三從”在上文中已多有涉及,在現代社會談不上有任何實踐指導意義。

    然而,若抛開對“三從四德”桎梏婦女的刻闆印象,重新審視“四德”(婦德尚靜正、婦言尚簡婉、婦功尚周慎、婦容尚閑雅),現代讀者仍然能從中得到有益啟發。

    在現代社會,若女子能做到德性娴靜中正、言語簡潔委婉、做事周密謹慎、容貌安閑文雅,她必定會被認為是一名氣質優雅、大方得體的淑女佳人。

    因而呂坤所說的“至于四德,尤所當知”這句話,在現代社會依然是适用的。

     若說“四德”是所有女性(無論未婚已婚)都應當追求的基本品行,那麼對于已婚婦女而言,她們作為妻子所體現出來的獨特品行又體現在行孝、守節、相夫、守禮等方面。

    呂坤在此把模範婦人的事迹分成了八類,其中兼德、孝婦、賢婦、守禮之婦、明達之婦、文學之婦的事迹對現代讀者而言有指導實踐的意義。

    至于死節之婦、守節之婦,對現代讀者而言其義可鑒、其心可憫,但其行偏頗,不宜照例而行。

     婦人之道 明德馬後 ◎明帝①後馬氏,伏波将軍援②之女也,能誦《易》,善讀《春秋》《楚辭》,尤善《周官》。

    初為貴人③,後正位中宮④,謙抑節儉,不私所親。

    肅宗⑤即位,欲封⑥諸舅,太後不聽。

    明年夏,大旱,言事者以為不封外戚之故。

    太後乃下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希恩⑦耳。

    昔王氏同日五侯⑧,其時黃霧四塞⑨,不聞澍[音住,甘雨]雨之應。

    田、窦[田蚡⑩、窦嬰?]貴寵橫恣,傾覆之禍,為世所傳。

    故先帝慎防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

    諸子之封,裁[才同]令半楚、淮、揚諸國,嘗謂‘我子不得與先帝子等’。

    今有司奈何欲以馬氏比陰氏?乎?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粗熟絹帛],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布帛,無香熏之飾者,欲以身率下也,以為外戚見之,當傷心自敕。

    但笑言太後素好儉。

    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馬氏]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蒼頭衣綠褠?[音溝,裈衣],領袖正白,顧視禦者[馬後侍從],不及遠甚。

    故不加譴怒?,但絕歲用而已。

    冀以默愧其心,而猶懈怠無憂恐心。

    知臣莫若君,況親屬乎?吾豈可上負先帝之命,下虧先人之德,重襲西京敗亡之禍?哉?”帝省诏,悲歎。

     呂氏曰:士庶人女,莫不私其所親,況太後耶?明德懲田、窦、五王之橫,裁抑外家,不令封侯。

    身為天下母,而衣大練之衣,無三味之膳,敦節儉以為天下先,非甚盛德,何能割恩任怨,約己率人若此哉?吾首錄之,以為婦道倡。

     ┃呂語今譯┃ 出身于士庶人家庭的女子,沒有不偏私袒護自己的親戚的,更何況是太後呢?明德馬皇後擔心會出現田、窦、五王等外戚專橫的局面,于是削減抑制外家的勢力,不讓他們封得侯爵。

    她身為天下人的母親,卻穿着樸素的大練之衣,不吃美味的飯食,笃行節儉的行為以倡導于天下,若不是有高尚的德性,怎能做到割舍親戚的恩情而任由他們怨恨,約束自己去作為天下人的表率呢?我首先摘錄她的事迹,來作為婦道的倡導。

     ┃簡注┃ ①明帝:東漢孝明帝劉莊,光武帝之子,年号永平。

     ②伏波将軍援:伏波将軍馬援,字文淵,東漢著名将領。

     ③貴人:女官官職名,地位次于皇後。

     ④正位中宮:即成為皇後。

     ⑤肅宗:東漢孝章皇帝劉炟,漢明帝第五子。

     ⑥封:分封土地爵位。

     ⑦希恩:希望得到恩寵。

     ⑧王氏同日五侯:漢成帝在同一日冊封太後的弟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為關内侯。

    從此,外戚勢力日益強大,其後更有王莽篡漢稱帝,颠覆劉氏政權。

     ⑨黃霧四塞:黃色的霧氣充塞四方。

    古人以之為天降異象,是人君有所過錯的征兆。

     ⑩田蚡(fén):漢景帝王皇後同母弟武安侯,官至丞相。

     ?窦嬰:漢文帝窦皇後從兄之子魏其侯,官至丞相。

     ?陰氏:漢光武帝皇後陰麗華。

     ?濯龍:漢宮苑名。

     ?褠:據《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注,同“韝”,臂衣、臂套。

    呂坤解為“裈衣”,即褲子,未知何據。

     ?譴怒:譴責。

     ?西京敗亡之禍:西漢因外戚專權而遭受了王莽篡漢的禍亂。

     ┃實踐要點┃ 本條主要講述了馬皇後不私所親、為天下社稷着想的事迹。

    對于現代婦女而言,本條的啟發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應妥善處理好自己與夫家人以及娘家人(外戚)之間的關系,不能偏私娘家人。

    尤其在涉及家族成員的事務上,要平衡好兩方的關系,對兩方的成員都要有同樣程度的用心。

    例如,婦人在給自己父母慶祝生日的同時,也要想到給公公婆婆慶祝生日;娘家人找自己幫忙時盡力而為,夫家人找自己幫忙時同樣也要盡力而為;給娘家的小孩準備禮物時,也要想到為夫家的小孩準備禮物。

    當然,這并非是簡單地給予兩方完全一緻的對待,而是綜合平衡好自己與兩方的關系,避免因為過分偏心其中一方而引起另外一方的非議。

    尤其不要因為過分偏心娘家人而引起夫家人的非議,因為這會影響到自己和丈夫的關系,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影響和傷害。

     魯季敬姜 ◎敬姜者,魯大夫穆伯①之妻,文伯②之母,季康子③之從祖叔母④也,博達知禮。

    穆伯先死,敬姜守志,文伯出學⑤而還,敬姜側目盻之⑥,見其友上堂而從後,降級而卻行⑦,奉劍而正履,若事父兄,文伯自以為成人⑧矣。

    敬姜召而數之曰:“昔者桓公⑨,坐友⑩三人,谏臣五人,日舉過者三十人,故能成霸業。

    周公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所執贽而見于窮闾隘巷者,七十餘人,故能存周室。

    今子年少位卑,而所與遊皆為服役?,子之不益,亦已明矣。

    ”文伯謝罪,乃擇嚴師賢友而事之。

     文伯相魯,退朝,敬姜方績?,文伯曰:“此歜[音出,文伯名]之家而主[大夫之妻稱主]猶績,懼幹季孫之怒?,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敬姜歎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聖王之于民也,擇瘠[音即]土而處之,勞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沃[音屋]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公、侯、王後、夫人,莫不旦暮憂勤,各修其職業[省文]。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虔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敢怠耶?” 文伯卒,敬姜戒其妻妾曰:“吾聞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

    今吾子夭死,吾惡其以好内聞也。

    二三婦毋瘠面,毋揮涕,毋陷膺[捶胸],毋憂容,有降服,毋加服?,從禮而行,是昭吾子。

    ”敬姜之處喪也,朝哭穆伯,暮哭文伯?。

    仲尼聞之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

    ” 敬姜嘗如季氏,康子與之言朝,不應。

    從之及寝門,不應而入?。

    康子拜曰:“肥[康子名]也不得聞命,無乃罪耶?”敬姜曰:“天子諸侯,合?民事于内朝,自卿大夫以下,合官職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

    寝門之内,婦人治其職焉,上下同之。

    夫外朝,子将業官職;内朝,子将庀[音敝,治也]家政,皆非吾所當言,又何應焉?”康子嘗至,敬姜?[音委,斜開]門而與之言,不踰阈[音域,門限]。

    仲尼謂敬姜别于男女之禮矣。

     呂氏曰:敬姜之内教備矣,無一而不善,可為婦人持身之法。

     ┃呂語今譯┃ 敬姜在閨門之内的教化很完備,沒有一件事情是處理不好的,敬姜的做法可作為婦人修持己身的法則。

     ┃簡注┃ ①魯大夫穆伯:公父穆伯,季悼子之子。

     ②文伯:季悼子之孫,公父穆伯之子,魯國大夫。

     ③季康子:名肥,季桓子之子,為魯國大夫,專掌國政。

     ④從祖叔母:祖父兄弟的妻子。

     ⑤出學:卒業。

    《禮記正義·王制》注雲:“出學,謂九年大成,學止也。

    ” ⑥側目盻(xì)之:側目,斜眼。

    盻,看。

     ⑦降級而卻行:降級,下階級。

    卻行,倒退而行,以表示敬意。

     ⑧成人:成年。

     ⑨桓公: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⑩坐友:坐,對理、對質。

    坐友,即互相辯論質疑的朋友。

     ?服役:服勞仆之役。

     ?方績:方,正在。

    績,把麻揉成線,泛指紡織之事。

     ?幹季孫之怒:幹,幹犯。

    季孫,據《國語·魯語下》韋昭注,季孫指季康子。

    論輩分,文伯輩分較季康子高,但季康子身居尊位,又為季孫氏的大宗,因而文伯懼怕會惹怒季康子。

     ?事主:主,指敬姜。

    意謂事奉自己母親。

     ?不材:不能成材。

     ?“好内”句:好于閨門之内的女色,則女子願意為之而死。

    好于家門之外的政事,則有識之士願意為之而死。

     ?有降服,毋加服:古代禮法對于守喪期間的服飾有相應的規定,若輕于禮法所規定的為“降服”,重于禮法所規定的為“加服”。

     ?朝哭穆伯,暮哭文伯:《禮記·檀弓下》有雲:“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

    ”《禮記正義》注雲:“喪夫不夜哭,嫌思情性也。

    ”意謂寡婦不在晚上痛哭思念亡夫,用以遠離情欲。

     ?“敬姜嘗如季氏”句:《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與之言,弗應,從之及寝門,弗應而入。

    ”敬姜到季康子家裡,季康子正在朝堂之上與家臣讨論政事,見到從祖叔母敬姜來了,就和她說話。

    但由于男女内外之别,敬姜在朝堂之上沒有應答季康子,而是直接進入寝門之内。

    這裡體現的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預政事的禮法精神。

     ?合:考合,即研究讨論。

     ┃實踐要點┃ 本條展示了敬姜教化家人的幾個場景,充分展現了敬姜家教有方、持身有道,因此呂坤認為“無一而不善,可為婦人持身之法”。

    現代讀者從中可汲取以下智慧: 一是引導孩子結交良朋益友。

    看到兒子文伯的朋友阿谀奉承(若事父兄),滋長了文伯驕傲自滿之心(自以為成人),敬姜用齊桓公、周公的事例教導他,使之“嚴師賢友而事之”。

    在現代社會,子女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較長,老師、同學對子女會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要注重選取學風優良、師生素養較高的學校。

    此外,也要引導子女在課餘時間謹慎交友,尤其要警惕預防子女在網絡上結交不良的損友。

    這裡的關鍵是,讓子女知道那些能促進自身進步、規勸自身改過的朋友才值得結交。

     二是教育孩子要努力工作,不要好逸惡勞。

    敬姜以身作則,辛勤紡織,告誡文伯不能淫逸怠工。

    在現代社會,有的人好逸惡勞,幻想不勞而獲,最終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詐騙、傳銷等圈套,甚至自己也走上了犯罪道路。

    因此,現代家長也要從小教育子女美好的生活不是免費午餐,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必須通過勤勞奮鬥才能創造幸福的人生。

     三是嚴守男女有别之禮。

    敬姜處文伯之喪,告誡其妻妾從禮而行、不要過于悲痛,目的是為了讓文伯遠離“好女色”的不良名聲。

    她丈夫去世時,不在晚上痛哭思念亡夫,目的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男女之情。

    這些都是謹守男女有别之禮的體現。

    如上文已多次述及,男女有别之禮對現代社會也有積極的作用,讀者可以借鑒敬姜以禮守身的精神,踐行男女有别之禮。

     晉羊叔姬 ◎叔姬者,羊舌子①之妻,叔向[名肹]、叔魚[名鲋]之母也。

    羊舌子好正,不容于晉,去而之三室之邑②。

    三室邑人,相與攘羊③而遺之,羊舌子不受。

    叔姬曰:“夫子居晉不容,去之三室之邑,又不容,不如受。

    ”羊舌子受之,曰:“為肹與鲋享之。

    ”叔姬曰:“不可。

    南方有鳥,名曰‘幹吉’,食其子不擇肉,子常不義。

    今肹與鲋,童子也,随大人而化,不可食以不義之肉,不若埋之。

    ”于是乃盛以甕,埋垆[竈也]陰。

    後二年,攘羊之事發,吏至,羊舌子曰:“吾受之,不敢食也。

    ”發而視之,羊舌尚存,吏曰:“君子哉羊舌子,不與攘羊之事矣。

    ” 申臣氏④之女美,夏姬生也,叔向欲娶之。

    叔姬曰:“子靈[巫臣]之妻,殺三大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矣⑤。

    且吾聞之,有奇福者,必有奇禍;有甚美者,必有甚惡。

    是鄭穆少妃姚[姓]之子,子辂之妹也⑥。

    子辂早死無後,而天鐘愛于是人,将必大有敗也已。

    昔有仍氏⑦生女,發黑而甚美,光可鑒[照人]人,名曰玄妻。

    樂正夔⑧娶之,生伯封,實有豕心⑨,忿戾無期⑩,貪婪[音蘭]無餍,謂之‘封豕’?。

    有窮後羿[音異]滅之,夔用不祀?。

    且三代之亡,共太子之廢,皆是物也?,汝何以為哉?夫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

    ”叔向懼,不敢娶。

    平公強使娶之,生楊食我?。

    叔姬往視之,聞其号[音毫,哭也]也,而還,曰:“豺狼之聲也。

    狼子野心,滅羊舌氏必矣。

    ”遂不見。

    及長,與祁勝為亂,晉人殺食我,羊舌氏以亡。

     叔魚之生也,叔姬曰:“是虎目而豕喙[音惠,嘴也],鸢眉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賂死。

    ”長,為國贊理,邢侯與雍子争田,雍子入其女于叔魚以求直,邢侯殺叔魚與雍子于朝?。

    韓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請殺其生者,而戮其死者。

    ”乃殺邢侯,而屍叔魚、雍子于市?。

     呂氏曰:叔姬之識,卓乎不可及矣。

    受盜遺,懼禍也;不以食子,教義也;埋之以甕,懷刑也。

    懲夏姬之女,知不善之餘殃也。

    甚美必有甚惡,明氣化之無全盛也。

    惟是叔魚食我之前知,則不可解矣。

    豈善惡前定于聲容,教化不能轉移耶? ┃呂語今譯┃ 叔姬的見識卓絕高遠,其他人恐怕難以企及。

    接受盜賊的饋贈,是因為畏懼禍敗;不把贓物給兒子吃,是教導他們要講求正義;把贓物埋在甕中,是敬畏刑罰。

    戒止叔向迎娶夏姬的女兒,這是深知不善之物會繼續帶來禍害。

    知道甚為美好的事物必定會有甚為醜惡的一面,這是明白化生萬物的天地之氣的變化運行沒有全盛不衰的道理。

    隻是提前預知叔魚、食我将以悲劇告終,這一點則讓人不能理解。

    難道說人的善惡由他先天的聲音容貌就提前确定下來了,後天的教育感化不能起到改變的作用嗎? ┃簡注┃ ①羊舌子:羊舌職,春秋時晉國大夫。

    其子羊舌肹(xī)、羊舌鲋,即叔向和叔魚,均為晉國大夫。

     ②三室之邑:三室,即祖宗三廟。

    三室之邑,即祖宗三廟所在的城邑。

     ③攘(rǎng)羊:偷羊。

     ④申臣氏:申公巫臣,本名屈巫,字子靈,原為楚國大夫,後攜夏姬出奔晉國。

     ⑤“子靈之妻”句:子靈之妻,即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以美色而聞名,列國貴族争相聘娶,經曆了多段婚姻。

    據《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殺三大夫”應為“殺三夫”。

    殺三夫、一君、一子,指夏姬的三任丈夫(陳禦叔、楚襄老、巫臣)、陳靈公(與夏姬通奸,被夏徵舒射殺)以及她的兒子夏徵舒都因她而被殺害。

    亡一國、兩卿,指陳國因夏姬與陳靈公、公孫甯(陳國大夫)、儀行父(陳國大夫)通奸的事情而覆亡,陳靈公、公孫甯也在陳靈公被射殺之後放棄卿大夫的職位而出奔楚國。

    相關故事詳見劉向《列女傳·陳女夏姬》。

     ⑥“是鄭穆少妃姚之子”句:據《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是鄭穆少妃姚之子”應為“是鄭穆少妃姚子之子”。

    子辂,鄭靈公。

     ⑦有仍氏:上古時代的諸侯。

     ⑧樂正夔(kuí):樂正,官職名,典樂之官。

    夔是帝舜的典樂之官。

     ⑨豕心:豬心,意謂貪婪而無恥。

     ⑩忿戾無期:忿怒暴戾,無有期度。

     ?封豕:封,大。

    封豕即大豬。

     ?“有窮後羿(yì)滅之”句:有窮後羿,夏代有窮國的君主羿,善射術。

    不祀,絕後。

     ?“且三代之亡”句:三代之亡,指夏以妹喜而覆亡,商以妲己而覆亡、周以褒姒而覆亡。

    共太子之廢,指晉國申生本為太子,但遭到其父晉獻公的寵妾骊姬的陷害,最終太子之位被廢、自殺身亡。

    皆是物也,指上述的禍亂都是因為絕色美女所造成的。

     ?“平公強使娶之”句:平公,即晉平公。

    楊食我,叔向之子伯石,楊為叔向所封之城邑。

     ?鸢(yuān)眉而牛腹:《國語·晉語》作“鸢肩而牛腹”。

    鸢,鷹科猛禽。

     ?“為國贊理”句:贊理,佐理。

    當時晉國負責訟獄之事的官員士景伯到楚國出訪,讓叔魚來代攝其官。

    邢侯,巫臣之子,巫臣出奔晉國時,晉君把邢(地名)賜給了巫臣。

    雍子,原楚國的大夫,出奔晉國。

     ?韓宣子患之:韓宣子,名起,晉國六卿之一。

    患之,即不知該如何判決涉及這三個人的案件。

     ?三奸同罪:叔魚收受賄賂(雍子之女)而判決不公,雍子以女兒作賄賂妨害司法公正,邢侯非司寇之官而濫殺叔魚和雍子,均為犯罪行為。

     ?屍叔魚、雍子于市:把叔魚、雍子的屍體放在市中示衆。

     ┃實踐要點┃ 本條體現了叔姬卓越的見識,對于現代讀者而言,啟發在于以下方面: 一、處事要考慮長遠的後果。

    叔姬勸谏羊舌子收下盜羊者的饋贈,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收下之後她又預料不義之事遲早會東窗事發,于是埋而不食,最終禍不及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理事務時也要謹慎考慮後果,尤其有的時候明知道不好的後果不可避免,那麼便要提前想好應對補救的辦法。

     二、娶婦時要慎重選擇。

    一般而言,男子娶妻看重女子的美色。

    但正如叔姬所說:“夫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

    ”對于平庸的男子而言,娶了美貌如花的妻子,一方面可能會沉迷美色淫欲,怠于德業,甚至影響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又要時常提心吊膽,提防其他男子的勾引。

    因此,平庸的男子迎娶絕色的妻子并非是一件好事。

    而作為父母,在兒子娶婦時要提醒忠告,謹慎地選擇婚嫁對象,不要僅僅因為對方長得好看就迎娶進門。

     樂羊子妻 ◎樂羊子妻,不知何氏女。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①一餅,與其妻。

    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金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于野。

    嘗遠尋師學,一年來歸,妻跪問故。

    羊子曰:“久行懷思,無他意也。

    ”妻乃引刀就機②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之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斷斯織也,則捐成功③,廢時月。

    夫子積學,當日有成,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還就學,七年不反。

    妻躬勤養姑,又遠饋④羊子,俾之卒業。

    嘗有盜入其家,欲犯之。

    不得,乃劫其姑。

    妻聞,操刀而出,盜曰:“速從我。

    不從,我殺汝姑。

    ”妻仰天恸哭,舉刀自刎頸而死。

    盜大慚,舍其姑而去。

    太守聞之,賜錢帛,以禮葬之,号曰“貞義”。

     呂氏曰:賢哉樂羊子之妻乎!遺金不受,臨财之義也;樂守寂寥,愛夫之正也;甘心自殺,處變之權也。

    值此節孝難全之會,一死之外無他圖矣。

    史逸其名,惜哉! ┃呂語今譯┃ 樂羊子的妻子是多麼的賢惠啊!不收受别人遺失的金子,這是對待财物的正義之舉;甘于獨守寂寥的閨房(而不願影響丈夫求學),這是敬愛丈夫的正道;(面對歹徒)甘心自殺,這是應對突發情況的權宜之計。

    在這貞節、孝道難以兩全的時刻,除了自殺以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史書沒有記下她的名字,多麼讓人痛惜啊! ┃簡注┃ ①遺金:别人遺失的金子。

     ②機:織布機。

     ③捐成功:捐,放棄。

    成功,已成之功。

     ④遠饋:給遠方求學的丈夫饋送物品。

     ┃實踐要點┃ 樂羊子妻以廉潔大義規勸丈夫,又甘心獨守空房、讓丈夫安心學習,實在是個賢惠的妻子。

    現代讀者從中可得到以下啟發: 一、夫妻應以道義相互規勸。

    在日常生活之中,人們總是容易犯錯誤。

    人在小時候犯了錯誤,有父母和師長勸導指正。

    但成年之後,父母、師長不在身邊,犯了錯誤就隻能靠自己或者身邊的伴侶檢點指正。

    因此,夫妻之間要互相扶持、互相規勸,最終共同進步,成就德性。

     二、不要苟且于兒女私情。

    現代社會有人會把愛情看作是生命當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了愛情可以放棄一切。

    然而,生命中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愛情并非當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且,真正的愛情也不是占有對方,而是希望對方能實現自我、變得更加完善。

    如樂羊子妻鼓勵丈夫在外安心學習便是愛情的正确表達方式,而不是汲汲于朝夕相對的兒女私情。

    現代人容易把兒女私情當作是真正的愛,有的妻子還想方設法地占有丈夫的所有時間,如要求丈夫随時回複自己發的信息、不允許丈夫參加朋友的聚會、到外地出差時要随時視頻“報到”等,如此種種無益于夫妻之間情感的增進,還會讓丈夫感到厭煩,實在是有弊而無利。

     張氏求夫 ◎李五妻張氏,濟南鄒平縣人。

    年十八,夫戍福建之福甯州,死于戍①。

    時舅姑老,家貧無子,張蠶績以為養。

    及舅姑殁,張歎曰:“夫死數千裡外,不能歸骨以葬者,以舅姑無依,不能遠離也。

    今大事盡矣②,而夫骨終棄遠土,妾何以生?”乃卧積冰上,誓曰:“使妾若能歸夫骨以葬,即幸不凍死。

    ”卧月餘,不死。

    鄉人異之,乃相率贈以錢糧,大書其事于衣以行。

    由鄒平至福甯,五千餘裡,不四十日而至。

    其侄補戌在焉,張氏見之,問夫葬處,已忘之矣。

    張哀号欲絕,忽其夫降神,道别及死狀③,且指骨所④。

    張如言求之,果得以歸。

    有司上其事旌表焉。

     呂氏曰:張氏孝節,可謂審于先後矣。

    夫死而舅姑無依,則我身重于夫,故代夫為子,而夫死若忘。

    舅姑死而夫為客鬼,則夫身重于我,故忍死間關⑤而夫屍竟得,孰謂貧婦而有斯人! ┃呂語今譯┃ 張氏孝順舅姑、堅守名節,在處事先後方面可以說得上是精審周密了。

    丈夫死了而公公婆婆生活沒有依靠,那麼自己比丈夫更為重要,于是代替丈夫履行人子奉養雙親的義務,似乎忘掉了要處理丈夫的身後事。

    公公婆婆死了而丈夫的屍骨魂魄客留他鄉,那麼丈夫的屍骨比自己重要,于是不畏死亡、曆經艱險(去尋找丈夫屍骸),最終如願尋得,誰說貧窮的婦女當中沒有像這樣賢淑的人啊! ┃簡注┃ ①死于戍:在戍守期間死去。

     ②大事盡矣:大事,即孝養公公婆婆。

    公公婆婆既已去世,則孝養的義務也完成了。

     ③道别及死狀:與妻子道别,并說出了自己死時的具體情況。

     ④骨所:自己骸骨所在之處。

     ⑤間關:崎岖艱險的路途。

     ┃實踐要點┃ 抛卻丈夫降神的迷信情節不論,本條值得現代讀者借鑒的是處事要分清本末緩急。

    如張氏在丈夫死後先侍奉好公公婆婆,等他們百年終老再去尋覓丈夫遺骸。

    現代人工作繁忙,往往把事業放在了第一位,卻缺少時間去陪伴照料家人。

    很多人養育孩子的職責尚未做好,更遑論去侍奉雙親了。

    更有甚者,不僅沒時間侍奉雙親,還得勞煩雙親來幫忙照料家務、接送孩子,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我們要時刻謹記,無論工作多少忙碌,都要關懷父母和家人、關愛自己的健康,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陳寡孝姑 ◎孝婦者,陳①之少寡婦也。

    甫②嫁而夫當戍,将行,屬③孝婦曰:“我生死未可知,幸有老母,無他兄弟備養,吾不還,汝肯養吾母乎?”婦應曰:“諾。

    ”夫果死不還。

    婦無子,養姑,慈愛愈固,紡績以為業,終無嫁意。

    居喪三年,其母将取而嫁之④,孝婦曰:“妾聞信者人之幹也,義者行之節也。

    妾始嫁時,受嚴命⑤而事夫。

    夫行,屬妾以母,妾既諾之矣。

    受人之托,豈可棄哉?棄托不信,背死不義。

    ”母百計勸之,孝婦曰:“所貴乎人,貴其行也。

    生子而娶之婦,非以托此身乎?姑老矣,夫不幸,不得終為子,而妾又棄之,是負夫之心,而傷妾之行也。

    行之不修,将何以立于世?”欲自殺,父母懼而從之。

    養姑二十八年,姑死,終奉祭祀。

    淮陽太守以聞漢文帝,高其義,賜黃金四十斤,複⑥其家,号曰“孝婦”。

     呂氏曰:孝婦夫亡時,年甫十八耳。

    别時一諾,持以終身,既守婦節,又盡子道,艱苦幾經,不二其心。

    設非孝婦,母也不為溝壑之枯骨乎?古孤子不從軍。

    文帝,漢英君也,仁心宜無不及,而絕人之嗣、寡人之妻、獨人之母,為勾踐⑦所悲。

    豈非德政之累哉?盛世之民,何其幸與! ┃呂語今譯┃ 孝婦的丈夫死亡時,年齡才剛到十八歲。

    對于夫妻别離時的一句諾言,孝婦終身守持,既守了婦節(不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