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嘉言
關燈
小
中
大
我周焉。
是以窈窕之德,配徽柔④之聖,鐘靈毓秀,笃生聖德之武王焉。
愚謂天欲昌人之後,必配以賢聖之妻。
子有象德之光,必鐘于賢聖之母。
文王之聖,太任之子也;武王之聖,太姒之子也。
堯、舜之朱、均⑤,瞽、鲧⑥之舜、禹,此千古萬一事耳,豈常理哉? ┃呂語今譯┃ (《大明》這一章講的是)太姒是莘國國君的大女兒,生來便有聖賢般的品德,如上天的妹妹一樣。
周文王既已選取了吉日行文定之禮,又親自迎娶于渭河之畔,以船隻相連為橋,迎娶這個賢淑的女子。
豈不是光輝顯耀于朝廷上下嗎?上天既然已将平天下的重大使命寄托在周文王身上,現在莘國的大女兒能繼承太任的德行,嫁給了周文王,這是把有娴靜美好品德的女子許配給了有美善溫和品德的聖人。
如同天地聚集靈氣能夠作育出精英之才,周文王和太姒兩德相合,便生下了有聖賢德性的周武王。
我看上天若是想昌盛一個人的子孫後代,必定會許配給他一個賢良聖明的妻子。
先下來的孩子有德性的光彩,必定是源于賢良聖明的母親。
周文王有聖賢之德,因為他是太任的兒子;周武王有聖賢之德,因為他是太姒的兒子。
至于說堯、舜生下了不肖子朱和均,瞽、鲧生下了聖人舜和禹,這是千古以來萬分之一事情,怎麼會是常理呢? ┃簡注┃ ①伣(qiàn)天之妹:譬如上天的妹妹,指她的德性和上天相仿。
②文定厥祥:即傳統婚禮的禮節之一,男方問得女方名字之後,占蔔得吉,而行納币之禮,定其吉祥。
③缵(zuǎn)女維莘(shēn):缵,繼承。
意謂莘國長女太姒嫁給周文王之後,能繼承太任的事務。
④徽柔:徽,美善。
柔,溫和。
⑤朱、均:朱,即丹朱,堯的兒子。
均,即商均,舜的兒子。
史傳稱朱、均都是不肖子,因而堯、舜禅讓天下。
⑥瞽(gǔ)、鲧(gǔn):瞽為舜父,有頑劣之名。
鲧為禹父,治水無功。
┃實踐要點┃ 本條緊接着上條,強調了在家庭教育環節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指出了母親的教育對孩子而言尤其關鍵,即所謂“子有象德之光,必鐘于賢聖之母”。
這提示現代讀者,必須重視母親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現代社會大多數家庭父母都要上班工作,有的母親更是職場的女強人,為了事業往往犧牲了陪伴、教育孩子的時間。
如此一來,便會對孩子的成長産生不利的影響,可謂是得不償失。
因而,作為母親,無論上班多苦多累,都應當多抽空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學習,并且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明德守禮的人。
◎思齊[音齋]太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太王之妃],京室之婦。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尼寅切]。
婦人之德,每病于輕浮,莫難于端莊。
子婦于姑,每病于疏薄,莫難于親愛。
彼齋①莊之太任,乃文王之母也,實能親媚②周姜,稱我京室之婦。
太任徽美之音如此,難乎其繼。
而太姒又能幽閑貞靜,親媚大任而繼其美德之聲名焉。
恩及衆妾,子盛百男,聖母賢妻,周家三世如此,可謂盛矣。
┃呂語今譯┃ 婦人的德性,總是因為舉止輕浮而出問題,而往往難以做到行為端莊。
兒媳對待婆婆,總會出現疏遠淡薄的情況,而難以做到親近敬愛。
(《思齊》這一章講的是)那位誠敬端莊的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确實能做到親近順悅婆婆周姜,堪稱是我們國都婦人的典範。
太任美好的名聲傳遍國中,後人難以為繼。
而太姒又能做到幽深娴淑、貞正文靜,親近順悅婆婆,而繼承了她的美好名聲。
她們恩惠遍及衆妾,因而子孫衆多。
既有聖明的母親,又有賢良的妻子,周家三代都這樣美滿,可算得上是家族興盛了。
┃簡注┃ ①齋:敬。
②媚:愛,親順。
┃實踐要點┃ 此條提示現代讀者關于處理好婆媳關系的重要性。
婆媳關系處理好了,一家人就能和順安樂。
要處理好婆媳關系,首先需要為人兒媳婦的端正好自己的行為态度,謙虛恭敬而不輕佻浮躁,并主動親近關心婆婆。
而為人婆婆的,也應将心比心(畢竟自己也有過為人兒媳的經曆),善待媳婦。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枭[音哓]為鸱[音癡]。
婦有長舌,維厲之階[葉基],亂匪降自天[葉鐵因],生自婦人。
周幽王寵褒姒,生伯服,聽其谮言,廢申後及太子宜臼。
其後犬戎殺幽王,虜褒姒,詩人傷之。
言丈夫聰明,則國家賴以成;婦人智巧,則國家因之敗。
美哉褒姒,真哲①婦也,言出其口皆成禍,猶鸱、枭②鳴處皆為兇耳。
婦人靜默,禍安從生?褒姒巧辯能言,真是長舌之婦,實造禍亂之梯。
人皆曰禍自天降,天何心于禍人哉?乃生自長舌之婦人耳。
赫赫宗周,以萬乘之尊,四海之大,不能當一女子三寸舌,竟至滅亡,可畏哉!蓋婦人以多言為兇,以謹口為德。
世俗婦人,對丈夫則道兄弟妯娌短長,見父母則言舅姑姊妹是非。
蹑[音聶]足附耳,詭态佯聲,言則戒人慎密,聽者深為掩覆,嫌成怨結,家破人亡,而彼立身于不敗之地。
故先王七出③,多言居其一焉,為鑒深矣。
嗚呼!言者之禍,成于聽者;聽者之罪,大于言者。
世有不喜聽言之人哉?世有聽言而能察之人哉?世有能察而罪言者之人哉?彼固癡為人役,而猶悅其厚己也。
故堲④讒莫如勿聽,止謗莫如自修。
諺雲:耳硬舌結,目硬舌滅。
┃呂語今譯┃ 周幽王寵愛褒姒,生下了兒子伯服,後來又聽信了她的讒言廢黜了申後和太子宜臼。
後來犬戎殺了周幽王,擄走了褒姒,詩人于是作了《瞻卬》這首詩歌來傷悼周朝的國運。
詩中說:丈夫聰明,則國家賴以有所成就;婦人智巧,則國家因之而敗亡。
褒姒是那麼的美麗啊,是明哲的婦人。
她口中說出的話都會招來禍害,猶如鸱枭啼叫的地方都會有兇事。
婦人保持安靜沉默的話,禍害哪裡會産生呢?褒姒能言善辯,真可謂是長舌之婦,着實是禍害踏來的階梯。
人們都說禍害從天而降,其實上天哪會有禍害人們的心思呢?禍害乃是源于長舌的婦人。
顯赫的周朝,有兵車萬乘的尊貴,富有四海之内的廣大土地,卻不能抵擋一個女人的三寸不爛之舌,終至滅亡,這是多麼的可怕啊!所以說婦人以話多為兇,以謹慎言語為德行。
世俗的婦人,對着丈夫則說兄弟妯娌之間的短長,見到父母則說公公婆婆以及姐妹的是非。
走到别人身邊腳挨腳、耳貼耳地說人長短,還擺出一副煞有其事的姿态,發出裝模作樣的聲音,說完之後還告誡别人要保密,讓聽的人為她作掩護。
等到别家嫌隙已成、相互結怨,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而她自己卻置身事外,仿佛立于不敗之地。
為此,先王制定的允許休妻的七個條款當中,多言便是其中一種罪過,這多麼有遠見啊! 嗚呼!言者招來的禍患,在聽者那裡實現。
聽者的責任要比言者大。
世界上有不喜歡聽信讒言的人嗎?有聽到讒言卻能考察其真實性的人嗎?有能考察讒言真僞而責罪進讒者的人嗎?那些聽信讒言的人,本來就愚癡地任人擺布,還心生喜悅,以為言者厚愛自己。
因此,厭惡讒言不如不要聽信讒言,要制止别人的诽謗不如自修其身。
諺語說:耳朵硬的人聽不進讒言,則進讒者的舌頭便會打結(說不出讒言);目光銳利的人明辨是非,那麼長舌之言便會滅絕。
┃簡注┃ ①哲:聰明,有智慧。
②鸱枭(chīxiāo):貓頭鷹一類的猛禽。
③七出: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詳見下文“古語”部分的“婦有七去”條。
④堲(jí):疾惡。
┃實踐要點┃ 呂坤于此生動地描寫了長舌婦人的醜态。
長舌,即搬弄是非。
有的婦人喜歡背後道人是非,挑撥離間,給别人帶來不良的影響,有的時候甚至害人終害己。
因此,女子應該引以為戒,謹慎言語。
此外,呂坤借用周幽王、褒姒的事例,指出聽信讒言的人理應為讒言所招緻的禍患負責。
因為親昵之情而不考察言語真僞,這是沒能做到以理禦情。
夫妻之間切忌因對對方的溺愛而混淆是非、喪失理智。
春秋 左傳 《左傳》屬辭,皆比于事,摘語則意不明,故辭事并錄。
┃呂語今譯┃ 《左傳》的文辭都和史事相關,隻摘錄隻言片語的話,文意便晦暗不明,因此文辭、史事一并摘錄。
◎魯桓公十八年,與夫人姜氏如齊,申[須如二音]曰:“男有室,女有家,無相渎[亂雜]也,謂之有禮,易[慢易此禮]此,必敗。
”不聽,公薨于齊[姜氏至齊,與其兄襄公通。
桓公知之,不悅。
姜與襄公謀,遂殺桓公]。
親如兄妹,可以無嫌矣。
魯桓公一犯而有彭生之禍①,況在他人?《泉水》《竹竿》《載馳》諸女,卒守禮畏義,而不敢歸甯歸唁者,有文姜為之覆車②也。
文姜之罪,不容誅矣,而猶祔③于魯廟,可恨哉! ┃呂語今譯┃ 按常理說,作為親生骨肉的兄妹之間應該不會存在什麼有嫌疑的事情。
然而魯桓公一違反了禮法的規定,馬上就招緻了彭生之禍。
貴族之間尚且會發生這種事情,更何況其他人呢?《泉水》《竹竿》《載馳》詩中的女子,遵守禮法、敬畏道義,而不敢回家省親吊唁,是因為有文姜的覆車之鑒。
文姜犯下的過錯不容不誅,卻仍把她的靈位放在魯國宗廟祔祭,實在可恨啊! ┃簡注┃ ①彭生之禍:彭生,齊國公子,受齊襄公指使殺害魯桓公。
其事詳見《春秋公羊傳》:夫人谮公于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
”齊侯怒,與之飲酒。
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于其乘焉,搚幹而殺之。
②覆車:翻車,比喻失敗的經驗教訓。
③祔(fù):《說文解字》:“祔,後死者合食于先祖。
”即與先祖合祭。
┃實踐要點┃ 此前提到諸侯夫人在父母過世後不得回娘家省親的禮法,其制定的原意在于防微杜漸,避免諸侯夫人回娘家後與他人通奸的情況。
現代人對此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女子回娘家怎麼會與通奸聯系起來呢?本條便提到了一個亂倫通奸的實例:魯桓公到齊國會見齊襄公,其妻文姜随同前往。
結果,文姜回娘家之後便與兄長齊襄公私通,而魯桓公也因而被殺于齊國。
此事被載入史冊,成為了當時貴族的一大醜聞。
前文述及,禮緣人情而作,女子思念父母兄長是人情之正,而男女亂倫是人情之僻,順遂人情之正而澤止一家,防禁人情之僻則惠遍天下,因此,甯取防禁之禮而不遂女子思歸之情,如此亦是以理禦情。
現代讀者于此記取慎防男女之别即可。
◎魯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自齊初嫁魯],公使宗婦[大夫妻]觌[音狄,見也]。
用币,非禮也。
禦孫曰:“男贽①,大者玉帛[公、侯、伯、子、男用玉,世子、附庸②、孤卿③用帛],小者禽鳥[雉雁之類],以章物[别貴賤以物]也。
女贽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敬]也。
今男女同贽,是無别也。
男女之别,國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④不可乎?”⑤ ┃簡注┃ ①贽(zhì):同“摯”,執物以為相見之禮,即見面時所帶的禮物。
②附庸:附屬于大國的小國的君主。
③孤卿:少師、少傅、少保的合稱。
④無乃:豈不是,表達委婉的語氣。
⑤本條目呂坤作了簡注,沒有按語。
下文《禮記》“婦人之摯”條目與本條目相關,可相互參看。
┃實踐要點┃ 見下文《禮記》“婦人之摯”條。
◎楚令尹[上卿]子元,欲蠱[音古]文夫人[息妫,文王夫人,子元欲誘淫之],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舞名]焉。
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①也。
今令尹不尋諸仇雠②而于未亡人[夫死自稱]之側,不亦異乎?”子元曰:“婦人不忘襲仇,我乃忘之?”秋,子元伐鄭。
婦人喜視聽而駭③新奇,故挑誘婦女者,多以新奇之視聽惑之。
宋諺雲:美女莫觀燈,美男莫觀春,知此道矣。
然人心正,則所見皆觸其正念;人心邪,則所見皆觸其邪念。
子元之邪謀,不足以動息妫,而息妫之正論,乃足以愧子元。
息妫,息侯夫人也,為楚文王所擄,生堵敖、成王二子。
息仇雖報④,而婦節已失。
然持正之語,猶足以息邪臣之奸,而化于正。
況端謹淑身之婦,孰敢萌不肖之心哉! ┃呂語今譯┃ 婦人喜歡視聽之娛而為新鮮奇怪的事物而感到好奇。
因此,挑逗引誘婦人的人多半會用新奇的視聽去誘惑她們。
宋代的諺語說“美女不要去看燈會,美男不要去看春天”,這正是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然而,若人心正直,那麼所看到的東西都會觸發他正直的念頭。
人心邪僻,那麼所看到的東西都會觸發他邪惡的念頭。
子元的邪惡圖謀,不足以誘動息妫。
而息妫的正直言論,卻足以讓子元感到羞愧。
息妫本是息侯的夫人,被楚文王俘虜,生下了堵敖、成王兩個兒子。
息國的仇恨雖然已經報複了,而她的婦人貞節也失掉了。
然而她秉持正道的言語,足以息止邪惡臣子的奸計,并使他受到感化而歸于正道。
更何況那些端莊謹慎、賢淑自身的婦女呢?誰敢對她們萌生不軌的念頭呢? ┃簡注┃ ①習戎備:戎備,即武備。
前文所說的萬舞兼武舞與文舞,其中跳武舞時舞者需使用幹、戚等兵器。
因而排練萬舞能讓士兵熟習兵器,做好戰鬥的準備。
②雠(chóu):同“仇”。
③駭:驚。
④息仇雖報:《春秋左傳·莊公十四年》雲:“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妫以語楚子。
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
以息妫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問之。
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
”繩,贊譽。
楚文王因為蔡哀侯對息國夫人息妫的贊譽,滅掉了息國,擄走了息妫;後來又為了讨好息妫而攻伐蔡國。
由于息國覆亡的罪魁禍首是蔡哀侯,因而說息國滅亡之仇已報。
┃實踐要點┃ 本條值得現代讀者思考的有以下三點: 一、呂坤指出,女子大多喜歡滿足視聽之娛,容易被新奇好玩的事物所吸引。
而别有用心的男子往往會利用這一點去引誘女子。
這提示現代讀者,女子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要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而蒙蔽理智,落入男子設下的圈套。
二、呂坤提出“人心正,則所見皆觸其正念;人心邪,則所見皆觸其邪念”,這是說人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判斷,進而影響他的行為。
如息妫看到士兵跳萬舞時,想到的是練兵複仇而非放縱逸樂,遂以義正言辭打消了子元的邪念。
現代社會光怪陸離,女子也要端正内心,念念皆正,如此才能避免堕入邪行。
三、女子若是恪守貞德、謹慎言行,身邊的人也能受到感化。
本條中子元感于息妫之言而攻鄭,便為其證。
此外,在夫妻日常生活之中,妻子言行合度,也能端正丈夫的行為。
如沈複在《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中回憶道: 芸作新婦,初甚緘默,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處下以和,然未嘗稍失。
每見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餘雖戀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沈複的妻子陳芸敬以立身,行有德容,沈複也受之影響,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由此可見,妻子的行為合乎法度,丈夫也能化歸于正。
◎鄭文夫人芈[音米,楚姓]氏、姜氏,勞①楚子于柯澤[鄭地]。
楚子[伐宋救鄭]使師缙[樂官]示之俘[音浮]馘[音國,截耳]。
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逆[迎也]不出門,見兄弟不踰阈[門限],戎事不迩[近也]女器[戒事兇勇,不近女物]。
” ┃簡注┃ ①勞:慰勞。
┃實踐要點┃ 本條的大意是:楚國伐宋救鄭,鄭文公夫人芈氏、姜氏在柯澤慰勞楚王。
楚王派師缙把俘虜的耳朵切下來給她們看。
在古代的君子看來,這是不符合禮法規定的,因為古代婦人送迎客人不出房門,會見兄弟不出門檻,而芈氏、姜氏竟然出宮慰勞楚王。
此外,女子慰勞軍隊會導緻軍心渙散,因而芈氏、姜氏的行為并不合适。
本條實際上也是強調男女有别之禮。
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發是,女子在向異性緻謝時,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出現不恰當的語言或行為導緻對方産生誤解。
◎周襄王以狄伐鄭,取栎[音立,鄭邑]。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隗氏]為後。
富辰谏曰:“不可。
臣聞之,報者倦[竭力]矣,施者未厭[無足]。
狄固貪惏[音藍,不足],王又啟之。
女德無極[近之則情無足],婦怨無終[遠之則怨無窮],狄必為患。
”弗聽。
王竟以狄女為後。
後通于襄王之母弟①子帶。
王疏後。
子帶以狄伐周,大敗周師,王出适鄭,處②于汜。
┃呂語今譯┃ 周襄王最終還是娶了狄人的女子作為王後。
王後與襄王同母之弟子帶私通。
襄王于是疏遠王後。
子帶勾結狄人攻伐周室,大敗周人的軍隊。
襄王被迫出逃至鄭國,住在汜水邊上。
┃簡注┃ ①母弟:同母之弟。
周襄王的繼母為惠後,惠後後來又生下了子帶,因此子帶是周襄王的同母之弟。
②處:居處。
┃實踐要點┃ 本條又是貴族之間通奸的案例,這次受害的是周天子。
看了這些案例,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男女有别的禮法。
在家國一體的古代社會,若不嚴防男女之别,容易引起紛争,導緻政局混亂,家國覆亡。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無論男女都應該謹守男女有别的意識,避免自身的不當行為破壞了自己或别人的家庭幸福。
◎鄭徐吾犯[鄭之大夫]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楚之堂兄]又使強委禽[奠雁]焉。
犯懼[未知所與],告子産。
子産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與。
”犯請于二子,使女擇焉,皆許之[二子皆許來聘]。
子晳[黑]盛飾入,布币[陳設聘币]而出。
子南[楚]戎服入,左右射[張弓作射狀],超乘[車走而登]而出。
女自房觀之,曰:“子晳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剛健豪雄,丈夫之道],夫夫婦婦[夫象夫,以剛健為德;婦象婦,以柔順為良],所謂順也。
”适子南氏。
徐妹可謂知夫道矣。
世之狡童,學妖态以惑女,而女亦悅其豐标①,遂不有躬②。
此倡家蕩子,豔調邪情,彼此相悅以濟其欲者也。
不知居室之道③,男當嚴毅而剛方,女當溫柔而靜正。
童心媚态,一毫不形,然後消人窺觊④之心,獲免亂亡之禍。
室家之道,莫良于此。
乃徐妹又有微意焉,貞一之心,不更初聘,蓋借此以絕子晳耳。
不然,以信美之容,上大夫之貴,即盛飾布币,亦婚禮之常,何至非夫哉?心與始從,而言與道合,讀其傳者,當知之。
┃呂語今譯┃ 徐妹可說是懂得擇夫之道。
世俗的輕狂男子,學習妖媚的容态來誘惑女子,而女子也喜歡他們美好的外表,于是自己的貞操也失掉了。
這是猶如娼優一般浪蕩邪僻的人,以豔色調弄不正的情欲,雙方互相媚悅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他們不懂得居室之道,男子應當嚴厲堅毅而剛直方正,女子應當溫順柔和而娴靜貞正。
童稚之心、妖媚之态分毫不形于外,然後打消别人窺探觊觎的念頭,免于喪亂覆亡的禍患。
室家自處之道,沒有比這樣更好的了。
此外,徐妹又有微細的心思,她貞正從一之心,不想改變最初的聘約,于是借機來回絕子晳。
不然的話,子晳既有英俊美好的容貌,又身居上大夫的尊貴職位,還穿着華麗盛大的服飾、攜同布币聘禮,符合婚禮的正常做法,何至于說不是做丈夫的合适人選呢?徐妹的心意和初始之時相一緻,而言語合乎道義,讀這段傳記的人應當知道當中的含意。
┃簡注┃ ①豐标:風度、神采。
②遂不有躬:躬,身體。
遂不有躬即失身,意謂女子失去貞節。
③居室之道:泛指夫婦、男女相處之道。
下文“室家之道”相類。
④窺觊(jì):窺探觊觎。
┃實踐要點┃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啟示在于:婚姻的目的并不在于滿足情欲,因此女子在選擇夫婿時不應該看夫婿是否擁有俊俏的外表以及富貴權勢,而應該看對方是否有嚴毅剛方的德性(夫象夫,以剛健為德)。
而女子也應當培養自己溫柔靜正的德性(婦象婦,以柔順為良),隻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
此外,無論男女,也都應當堅定自己的心志,選定了合适的對象就從一而終,切忌花心。
禮記 曲禮 ◎男女不雜出[交錯混行],不同椸枷[音移,架搭衣者],不同巾栉[音即,梳栊],不親授[親手與物],嫂叔不通問[不親問安否],諸母庶母不潄[音嗽,洗也]裳[近身亵服,一敬父,二遠嫌]。
◎外言不入于梱[音,門限],内言不出于梱[男聚不言内,女聚不言外]。
◎女子許嫁,纓[項下結帶,示有系也]。
非有大故[如喪、祭、水、火、疾、盜],不入其門[父、兄、子弟亦然]。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回家],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不通名]。
非受币[已許聘],不交不親。
故日月以告君[娶期],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别也。
行媒,然後名相通;受币,然後情相及。
告君告廟,示不敢專也。
召鄉黨僚友①,示不敢私也。
凡若此者,皆所以重男女之倫,以明遠别之道,不苟親就如此。
近世納币之禮,亦召親族,但女子加髻而登筵②遍拜,雖缙紳之家間有,甚為陋俗,好禮者宜改之。
┃呂語今譯┃ 通過媒人然後兩方家庭才拿到對方的姓名和生辰字;女方接收了聘禮,然後兩家的婚姻情誼才算是定了下來。
婚姻之事必須禀告尊長以及宗廟,表示不敢自己擅作主張。
召集鄉黨同僚朋友來參加婚禮,表示不敢私自成婚。
上述的這些禮節,都是為了重視男女之間的倫理常道,用以彰明男女之間應當疏遠有别的道理,不能苟且親近将就。
近來的納币之禮,也會召集親戚族人參加,但新娘髻上頭發之後就到各個筵席之上拜見親戚族人,即使鄉紳士族的婚禮也會偶爾出現這種情況,這是甚為粗陋的風俗,好守禮法的人應該改掉它。
┃簡注┃ ①僚友:同事。
②筵:竹席,此處指婚宴時的席位。
┃實踐要點┃ 上述諸條是男女有别之禮的具體規定,現代讀者可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采用。
其中的關鍵即是保持男女之間的距離。
◎取妻不取同姓[不止一族,但姓同便是],買妾不知其姓[恐有同姓],則蔔之[但吉即可]。
◎寡婦之子,非有見[即無家教,必無識見]焉,弗與為友。
若才能卓異,則不可槩①論矣。
于此見母教亦不可無,否則人将棄其子矣,故寡婦姑息②易,教誨難。
┃呂語今譯┃ 寡婦的兒子若是才能卓立、異于他人的話也不可一概而論。
由此可見母親的教導不可或缺,不然的話,别人将會嫌棄她的兒子。
所以說寡婦容易姑息縱容自己的兒子,難于管教誨導。
┃簡注┃ ①槩(gài):同“概”。
②姑息:縱容溺愛。
┃實踐要點┃ “取妻不取同姓”條,即為防止亂倫,明男女有别之禮。
“寡婦之子”條,誠如呂坤所說,體現出母教的重要性。
為人母親者本來就容易溺愛自己的孩子,而寡婦的處境更為難堪,一方面要承擔家庭生計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要演繹父親的角色去管教孩子,還可能會受到别人的非議。
在這種情況之下,寡婦要教育好孩子便要付出更多的辛勞。
盡管如此,縱觀曆史,由寡婦撫養成才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如孔子、孟子、歐陽修均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其後均德建名立,成為後人所敬仰的聖賢之士。
在現代社會,單親家庭不在少數,本條對單親媽媽的啟示便是要從嚴管教孩子,不能過于溺愛。
◎君不名[不呼其名]卿老[大臣]、世婦[兩媵],大夫不名世臣[父之老臣]、侄[妻兄弟女]娣[妻妹皆從嫁者],士不名家相[掌家]、長妾[或年長或有子]。
◎天子之妃[音配]曰後[主後宮],諸侯曰夫人[扶助君子],大夫曰孺人[弱子不敢強壯],士曰婦人[婦,伏也,服于丈夫也],庶人曰妻[齊也,與夫敵體①]。
◎婦人之摯[音至,與贽同,初見人所執者],椇[音矩,果名]、榛、脯[音甫]、修、棗、栗。
婦人卑細,不當執大摯②,故果則椇③、榛、棗、栗,果之小者。
肉則修脯,肉之幹者。
魯莊公娶哀姜,使婦人④觌見夫人,皆用币,春秋譏之,以為亂男女之禮,而哀姜卒不允于魯⑤。
此禮之衰久矣,君子不可不講也。
┃呂語今譯┃ 婦人地位卑下,不應該拿厚重的禮物行見面禮。
因此,給婦女送果品的話就送椇、榛子、棗子、栗子,這些都是細小的果實。
送肉的話就送肉脯,這是風幹的肉類。
魯莊公迎娶哀姜,讓大夫的妻子(宗婦)帶着币作見面禮,而《春秋》譏諷這件事,認為這樣會擾亂男女有别之禮,而哀姜死的時候也不得在魯國善終。
這種禮法已經衰敗了很長的時間了,有道德的君子不可以不講究。
┃簡注┃ ①與夫敵體:敵,相當之意,意謂妻子的尊卑地位與丈夫相當。
與之相關的是,妾的地位則較低,不能與夫敵體。
②大摯:《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觌用币,非禮也。
禦孫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贽,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
’”大摯即玉帛、币等貴重的見面禮。
③椇(jǔ):《禮記正義》疏雲:“椇,枳也。
即今之白石李,形如珊瑚,味甘美。
” ④婦人:此處指宗婦,大夫的妻子。
⑤哀姜卒不允于魯:《春秋左傳·文公四年》有雲:“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魯也。
”章炳麟《春秋左傳讀》曰:“允當借為遂,終也,此謂出姜不終于魯,還複歸齊耳。
”據此,“不允于魯”即不得善終于魯。
哀姜、出姜并非同一人,但兩人死的時候都不在魯國,因而都是“不允于魯”。
哀姜因私通亂國,被迫出奔邾國,後被齊桓公召至齊國鸩而殺之。
哀姜死後,其屍體才被運回魯國安葬。
┃實踐要點┃ “君不名卿老、世婦”條,其中“君不名卿老、世婦”按今本《禮記》應為“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不直呼其名,實質是表示對他人的尊敬。
現代讀者也應注意,對于尊長者,不能直呼其名。
“天子之妃曰後”講的是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妻子有不同的稱謂,而這些稱謂的背後有其相關含義。
孔子主張“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些稱謂的背後實質上就包含了在其位者應盡到的本分。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也要重視自己的家庭地位角色,作為丈夫就該盡到做丈夫的職責,不能愧對“丈夫”的稱謂,妻子亦然。
“婦人之摯”條,呂坤強調送婦人見面禮時要強調男女有别的禮法,禮品不宜厚重。
事實上,行見面禮的主要目的在于向陌生人表達心中的尊敬,而講究禮品的豐厚反而容易失卻了“禮主敬”的本義。
這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示在于,在拜見陌生人時應帶上見面禮,而禮品不必過于貴重,能夠表達敬意即可。
檀弓 ◎文伯之喪,敬姜據[音具,依也]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入其從政之處觀其所行],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于禮矣[見善行]①。
” ◎季康子之母死,陳亵衣[裡服]②。
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
将有四方之賓[疏于舅姑]來,亵衣何為陳于斯?”命撤之。
近世婦人之喪,以影堂③當人之拜。
年高而輩尊者,猶可。
若卑幼,則不惟失内外之體,又失尊卑之倫。
夫禮也者,通于生死者也。
都下缙紳,妻喪不受吊奠,亦此義與。
┃呂語今譯┃ 近來婦人的喪事,設置影堂讓吊唁者前去祭拜。
對于年事已高而輩分尊貴的逝者,這樣做是可以的。
若逝者的地位卑微或年齡幼小,這樣做的話不僅會失掉了内外有别的體統,又失掉了尊卑有等的倫常。
禮法是貫通于人的生存和死亡之中的,活的時候要講究,去世了也得講究。
京都裡的士大夫,妻子死了不接受别人的吊唁祭奠,和這裡講的内外有别、尊卑有等是一個意思。
┃簡注┃ ①在下文卷三“善行”部分有“魯季敬姜”條目,詳述敬姜的事迹。
②亵(xiè)衣:貼身的内衣。
③影堂:古人在親人去世之後會立木主(木制的神位)進行祭祀,即今人所謂的“神主牌”,上面或會用文字刻上逝者的尊稱。
後來又出現了設置影堂拜祭先人的做法,即在堂内放置逝者的畫像以供祭祀。
┃實踐要點┃ “文伯之喪”條,敬姜“未嘗以就公室”,實質是男女有别之禮,男主外、女主内,婦人主中饋,不得預政事。
“季康子之母死”條,實際上講的也是男女有别之禮,亵衣為貼身之衣物,前來吊唁者為四方之賓客,故不宜示衆。
關于為逝者設置影堂,呂坤在其著作《四禮疑·通禮》中有專門的讨論,當中提到宋代大儒程頤不贊成設置影堂,而呂坤則認為孝子慈孫為先人設置木主和影堂都是出于心中的思慕之情,因而不必有,也不必無。
此處呂坤不贊成為年輕早折的婦人設立影堂,實質也是強調男女有别之禮。
女子在世時尚且不輕易出門見人,死後又怎能設立畫像供人參拜呢?這就是所謂的内外有别的體統。
◎子思之母[為伯魚所出而更嫁者]死于衛,赴[報喪]于子思,子思哭于廟。
門人至,曰:“庶氏之母[言他人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母出與廟絕]?”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于他室。
出母不嫁,尚不敢複入子家,況嫁乎?子,吾子也。
生不得享其養,死不得受其哭,祭不得食其餘①,出母亦可哀矣。
故婦人不可不修德,一遭遣斥,是夫子兩絕,生死永隔也。
可不慎哉! ┃呂語今譯┃ 被休棄的人母若不改嫁,尚且不敢再次進入兒子的家裡,更何況已經改嫁的呢?兒子是自己的,在生的時候不能享用他的奉養,死了之後也不能接受他的恸哭吊唁,家廟舉行祭祀時候也不能享用餘下的祭品。
為人母者若被休棄的話,是那麼的可悲啊!所以婦人不可以不修德,否則一旦被抛棄,便與丈夫、兒子兩兩斷絕來往,生死永隔一方。
可以不慎重對待嗎? ┃簡注┃ ①祭不得食其餘:在古人看來,被休棄的人母,與家廟斷絕了關系,因而死後靈位不得放入家廟之内,在天之靈不能享用祭祀的貢品。
┃實踐要點┃ 在古代社會,被丈夫休棄的妻子要遭受和親生兒子生離之痛。
這對現代讀者的啟示是,無論男女,都要重視維護好夫妻之間的關系,若雙方關系破裂,便有可能要遭受與至親骨肉離别之苦楚。
月令 ◎是月[三月]也,命野虞[主田野山林之官]毋伐桑柘[可飼蠶],鳴鸠拂其羽[以翼拍身],戴勝[織纴之鳥]降于桑。
具曲[薄也]植[架薄]籧[音舉,圓器]筐[方器],後妃齊[音齋]戒,親東鄉[音向,東迎春氣]躬桑[親來]。
禁婦女毋觀[音貫,妝飾],省[生上聲,減也]婦使[針線縫制之類]以勸蠶事。
蠶事既登,分繭,稱絲[分繭于衆,稱絲之多少],効功①,以供郊廟之服②,毋有敢惰。
古人重桑,與農事等。
皇後諸侯夫人,莫不親蠶,況其下乎?針線縫制,一切停止,況其他乎?後世婦人,冶容以美衆觀,厭勞而恥力作,觀此而不猛省者,真下愚矣。
┃呂語今譯┃ 古人重視蠶桑之事,其重要性和農耕之事相等同。
皇後、諸侯夫人們都會親自參與蠶桑之事,何況地位比她們要低下的婦女呢?到了采桑養蠶的時節,針線縫紉的工作都會停止,何況其他的事情呢?後世的婦人,重視打扮容顔來取得别人的贊美,厭惡勞動而以親力親為為恥辱,倘若她們看到這段經典仍不猛然醒悟的話,真可謂是下愚之人。
┃簡注┃ ①効功:通過稱量蠶絲的重量考核婦女養蠶缫絲的工作效果,以勸勉蠶事。
②以供郊廟之服:郊是祭祀天地,廟是祭祀宗廟。
養蠶缫絲是為了提供縫制天子祭天祭祖時用的禮服。
┃實踐要點┃ 本條意在勸導婦人要勤于勞動,不要過多地浪費時間在打扮妝容等不能為家庭帶來實際利益的事情之上。
實踐要點可參看上文《孟子》中的“五畝之宅”條。
曾子問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音利]也。
取[音趣]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①。
三月而廟見[三月之内稱女,三月後見于祖廟,始執婦功],稱來婦[某氏來為婦]也。
擇日而祭于祢[音你,父廟②],成婦之義也。
”③ 婚禮,女道之終,婦道之始也。
先王重之,故其禮隆,其義詳。
乃入門之後,驕惰頑恣,見惡于舅始,見薄于夫子,見笑于姻族④,反而思之,足以當此禮否乎?故三月之内,有過出,無過則反焉而後廟見,言許其為婦也。
┃呂語今譯┃ (對于女子而言)婚禮昭示着女子之道的終結,婦人之道的開端。
先王對之十分重視,因此婚禮的儀節十分隆重盛大,當中意義十分詳細。
當新婦入門之後,若因為驕傲懶惰、頑劣自恣而被公公婆婆所厭惡、被丈夫所薄待、被親戚族人所嘲笑,那便要回頭反思一下,她對得起這麼隆重的婚禮嗎?所以新婦入門三月之内,如果犯了大的過錯,就要被休棄。
若無過錯,則再反思一下是否确定讓她入門,可以的話就帶她去宗廟拜見祖先,這就是說準許她入門為婦。
┃簡注┃ ①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男子娶妻意味着要傳宗接代、生兒育女,這昭示着家族代謝,父輩、祖輩即将年老凋零。
娶婦之家念此而悲哀傷感,三日不奏樂。
②父廟:祭祀亡父的宗廟。
③三月而廟見……成婦之義也:關于三月而廟見之禮,《禮記正義》疏解如下:依鄭玄的注,這是在公公婆婆已過世的情況下所應當奉行的禮節;但按照賈逵、服虔的說法,大夫以上,無論公公婆婆是否在世,均需要待三月廟見之後才能正式成婚。
④姻族:有婚姻關系的雙方家族。
┃實踐要點┃ 現代人舉辦婚禮多有弊病,或講排場、重攀比,或設置各種低俗、惡趣味的迎接新娘、鬧洞房儀式,貪圖虛榮、肆意放縱,沒能深入地領會婚禮的含義。
通過本條,現代讀者可以看到,婚禮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它昭示着女子社會角色的轉變、家族傳承的疊代更新,莊嚴肅穆才是婚禮應該有的基本氛圍。
此外,古人的三月廟見之禮提醒了現代讀者,經曆了隆重的婚禮儀式之後,夫妻雙方都要意識到自己必須盡好自己的家庭責任,以禮修身,敬慎行事,否則會被對方家族所唾棄。
禮器 ◎太廟之内敬矣,君親牽牲[迎牲牽入宰所],大夫贊币而從[告殺]。
君親制祭[既殺牲,君親制肝以祭],夫人薦盎[盆也,盛熟牲];君親割牲[割熟牲],夫人薦酒。
卿大夫從君,命婦[卿大夫妻]從夫人,洞洞[表裡無間]乎其敬也,屬屬[音竹,始終無間]乎其忠[至誠無僞]也,勿勿[懇切]乎其欲其飨①之也。
宗廟之祭,夫婦親之,與生養同,子婦各伸其敬也。
祭祀之禮,馔②設而祖考③未嘗食,酒設而祖考未嘗飲,惟是一腔誠敬之心,思無再養行孝之時,盡吾追養繼孝之念耳。
若心昏忽而事苟且,物簡略而禮虛文,則何以祭為哉!商纣謂祭無益,葛伯④放而不祀,皆以虛文視祭祀故耳。
衆婦⑤不得薦豆⑥,衆妾不得陪祭,惟諸侯夫人、大夫士妻,得與宗廟之祭,亦重矣。
而又不盡誠敬,不惟不稱子孫之婦,而神且降之殃矣,可不慎乎! ┃呂語今譯┃ 在宗廟祭祀祖先時,夫婦二人要親力親為,和祖先在生時親自奉養他們一樣,兒子、媳婦各自申明他們心中的敬愛之意。
祭祀的儀式當中,祭品擺放在那裡但祖先并不食用,祭祀用酒擺放在那裡而祖先也并不飲用,準備這些祭品其實僅僅是出于子女們的一腔誠實敬慎的心意,想到祖先逝世後,自己再也沒有奉養盡孝的機會了,于是通過祭祀儀式窮盡自己繼續向祖先表達孝敬的念頭罷了。
如若祭祀時,子女的心神昏沉疏忽而行事苟且,祭品過于簡單而儀式隻講求形式,那祭祀還有什麼意義呢?商纣王說祭祀沒有益處,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祖先,他們都是把祭祀看作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虛文。
祭祀時,衆婦不得進獻祭品,衆妾侍不能陪同參與祭祀,隻有諸侯的夫人、大夫和士的正妻可以參加宗廟的祭祀,可見這是件重大的事情。
而祭祀時若不極盡心中的誠敬之意,不但不能勝任子孫之婦的職責,而神祇也将會降下災殃,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簡注┃ ①飨(xiǎng):接受獻祭的祭品。
②馔:祭祀用的食品。
③祖考:祖先。
④葛伯:夏朝時人,因不祀先祖等惡行遭到成湯的攻伐,其事詳見《孟子·滕文公下》。
⑤衆婦:嫡長子之妻為冢婦,諸子之妻為衆婦。
⑥薦豆:薦,進獻。
豆,盛祭品的禮器。
┃實踐要點┃ 本條意在強調祭祀活動的重要性,并指出祭祀祖先時夫妻雙方都要親力親為,用以表達對祖先的誠敬之心。
若說祭祀先人時要竭盡誠敬,那雙親在世時就更加應該盡力奉養了。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積極意義在于提醒夫妻雙方要竭誠事奉雙親。
尤其在現代社會,子女成家之後往往會與父母分居,容易疏忽對父母的關懷和照料。
在這種情況下,夫妻雙方就更應該時時檢點自己的孝親行為是否做到了位。
郊特牲 ◎昏禮,萬世之始也①。
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别也。
币必誠,辭無不腆[音忝,厚也],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
同姓男女近,則嫌于無别,故附托于異姓之遠,厚其别也。
币豐潔②,又親緻币,則誠。
辭謙謹,又數緻辭,則腆。
此皆直信之禮,欲告女子以誠直忠信,使以此事舅姑夫子,以此修婦人之德。
┃呂語今譯┃ 同姓的男女相親近,則有男女無别的嫌疑,因此結婚的對象要從疏遠的異姓家庭中尋得,這是把男女之别看得很重要。
聘禮要豐盛潔淨,又由男方親自送上,這樣便能體現心中的誠意。
男方言辭謙虛謹慎,又多次緻辭,這能體現心中的厚意。
這些都是體現正直誠信的禮節,用以告誡女子要誠實正直、貞忠守信,讓她用這些品德去奉事公公婆婆和丈夫,從而修持婦人的德性。
┃簡注┃ ①昏禮,萬世之始也:昏禮即婚禮。
男女以婚禮結合,然後可以繁衍子孫後代,所以說婚禮是血脈連綿萬世的開端。
②币豐潔:币,泛指财物,用于聘禮。
豐潔,即豐盛潔淨。
┃實踐要點┃ 古人創設的婚禮儀式,其背後都有深遠的寓意。
本條指出通過婚禮儀式告誡女子要以誠直忠信為品德。
對于現代女子而言,若能修持自身誠直忠信的德性,在家庭或者職場當中都能無往而不利。
◎一與之齊①,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一夫一婦,敵體相齊,衆妾不得與夫齊矣。
┃呂語今譯┃ 一夫一婦,尊卑地位相等,而衆妾侍不得與丈夫地位相等。
┃簡注┃ ①齊:《禮記正義》注雲:“齊,謂共牢而食,同尊卑也。
”婚禮時夫妻共食一牲,是為共牢之禮。
┃實踐要點┃ 本條的經典原文強調了妻子要從一而終、丈夫死後也不改嫁。
在現代社會,不如此,女子自行決定即可。
有意思的是,呂坤對本條的按語則強調夫婦之間的尊卑地位是相等的,而妾侍則不得如此。
值得現代讀者注意的是,根據經典的說法,夫妻的地位應該是相等同的,而非丈夫尊貴、妻子卑賤,這和現代提倡的男女平等的進步思想是一緻的。
◎男子親迎[音映],男先[音羨]于女,剛柔[剛倡柔從]之義也。
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
◎執摯[音至]以相見[奠雁],敬章别也[行敬以明夫婦之别]。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皆有别之道也],然後父子親[有男女而後有父子],父子親,然後義生,義生,然後禮作,禮作,然後萬物安[皆始于男女之有别]。
無别無義,禽獸之道也[禽獸男女淫雜,故無禮義]。
◎婿親禦,授綏[音雖,引車繩],親之也。
親之也者,親之也。
敬而親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
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
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夫也者,夫[音扶]也。
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
禮,丈夫親迎于女家,親禦婦車,其輪三周,為我先祖繼嗣,敬之也。
親以手授婦綏,親之也。
女子無先親男子之禮,故先親以倡之。
合卺①先獻,脫衣先婦,凡三親而後婦應,所以全女子之貞,盡陽倡之道②也。
先王之得天下,不出“愛”“敬”兩字,特舉閨門而推之耳。
夫也者,扶助婦人,為之依也。
曰帥人以智,則不智不可以為夫矣。
┃呂語今譯┃ 根據禮法,丈夫親自到女方家裡迎娶妻子,丈夫親自駕禦婚車,并且要圍繞車子走三圈,這是因為新婦将來能為自己的祖先生育子嗣,所以藉此表達對新婦的敬意。
丈夫親手把拉車的繩子交給新婦,這是表示對她的親愛。
女子沒有主動親近男子的道理,所以丈夫先采取主動來倡導親近。
合卺交杯時,丈夫先敬酒,脫衣服的時候丈夫先脫。
丈夫三次主動親近然後新婦才随之響應,這是為了保全女子的貞節,盡到陽倡陰和的道理。
先王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原因不外乎“愛”和“敬”兩個字,這裡也不過是特别舉出閨門夫婦之道而推廣出去罷了。
丈夫的“夫”字,是指要扶助妻子,成為她的依靠。
這裡說丈夫要憑智慧來統帥妻子,那麼,沒有智慧的人就不可以成為别人的丈夫了。
┃簡注┃ ①合卺(jǐn):匏瓜一分為二剖開而制成的酒器為卺,婚禮時夫妻各執一卺喝酒,是為合卺之禮。
②陽倡之道:意謂在婚姻關系中,男方應采取主動,即呂坤在經文簡注之中所謂的“剛倡柔從”。
《白虎通義·嫁娶》有雲:“禮男娶女嫁何?陰卑不得自專,就陽而成之,故《傳》曰:‘陽倡陰和,男行女随。
’” ┃實踐要點┃ 以上諸條經典原文講述了古代婚禮儀式背後的具體含義。
如呂坤所指出的,迎親儀式所體現的是丈夫對妻子的尊敬和親愛,而婚禮儀式中的多個環節丈夫要主動親近妻子,這體現出“陽倡之道”。
所謂的“陽倡之道”,實際就是要求丈夫要在婚姻關系中發揮主動性,帶頭承擔家庭職責、履行家庭義務,成為家庭當中的表率。
因而,當古人講婦人在家要從夫的時候,往往沒有講清楚“從夫”的前提是丈夫盡到了做丈夫的職責,有丈夫應當有的樣子,如有主見、有擔當精神、有責任感、有智慧、敬愛妻子等等。
若丈夫出現胸中毫無主見、喜歡推卸責任、愚昧無知、對妻子頤指氣使等情況,可以說是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職責,甚至有愧于“丈夫”的稱謂。
如此一來,婦人又如何能“從夫”呢?這便提醒了現代讀者,男子作為丈夫,應該尊敬、親愛自己的妻子,并主動成為妻子一生的依靠;而女子若是覓得一個有擔當、有智慧又疼愛自己的夫婿的話,難道不願意聽從他的意見嗎?所以說,要做到夫妻和睦,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夫夫婦婦,即夫妻雙方都各自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玄冕齋戒,鬼神陰陽也,将以為社稷主,為先祖後,而可以不緻敬乎? 夫婦者,陰陽之人,玄冕①齋戒而告鬼神,陰陽之義也。
一娶婦耳,而敬慎如此者何?有子,則社稷②有主,先祖有後,可不敬乎? ┃呂語今譯┃ 夫婦是一陰一陽的兩個人。
婚禮時要提前齋戒并穿着玄冕服去宗廟裡禀告鬼神,這是合乎陰陽之道的做法。
娶婦這件事情,為何要如此恭敬謹慎呢?這是因為,婦人有了孩子,那麼天下社稷便後繼有主,祖先也有了後代,這樣的話可以不敬慎嗎? ┃簡注┃ ①玄冕:祭祀時所穿的禮服。
②社稷:社為五土之神,稷為谷神,均能生養萬物,君主祀之。
後泛指天下國家。
┃實踐要點┃ 在古人眼中,夫妻成婚的意義之一,便是能夠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為宗族開枝散葉。
因而,婚姻不僅僅是夫妻雙方的事情,而是一整個家族的大事。
而現代人大多傾向于把婚姻看作是個人的事情,因而對婚姻的重視程度不高,有的人甚至将之視作兒戲,導緻社會出現了閃婚閃離、單親家庭、婚外情等現象,對夫妻雙方、子女以及家族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若現代人能效法古人敬慎婚姻之事,那麼夫妻關系定能更加地和諧,家庭成員也能更加地幸福美滿。
◎共牢[俎①也]而食,同尊卑也,故婦人無爵②,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③。
夫尊婦卑,共牢,同尊卑之義,通其情也。
婦從夫,故爵以夫為尊卑,坐以夫為長幼。
┃呂語今譯┃ 丈夫地位尊貴,婦人地位卑下。
夫婦婚禮時所行的共牢之禮,有齊同他們尊卑地位的含義,促進兩人的情感相通。
婦人随從丈夫,因此婦人的尊卑身份由丈夫的爵位所決定,參加宴會時的座次也以丈夫的年齡長幼來确定。
┃簡注┃ ①俎(zǔ):用以放置祭品的禮器。
②爵:爵位。
③齒:年齡。
《春秋左傳正義·隐公十一年》疏雲:“《禮記·文王世子》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
然則齒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為齒,故雲齒列也。
’”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了夫妻之間的尊卑地位是平等的,不僅在外人看來妻子與丈夫有相等爵位,更重要的是夫妻内部之間的地位也是平等,因而能做到情感相通。
這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示在于,夫妻之間要互相敬重,那些強調妻子要絕對服從丈夫、任勞任怨的“大男子主義”既不符合傳統婚義、又不符合現代精神,應當加以摒棄。
◎厥明,婦盥[音貫,洗手]饋[進食],舅姑卒食[食畢],婦馂[音俊]餘[食舅姑餘食],私之也[親愛]。
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音做,東階]階,授之室也①。
此待長子婦之禮也。
舅姑主家,故升降皆由東階。
今長婦代我者也,故以東階與婦,而自由西階以下。
代我則主家,故以室家之事付之。
┃呂語今譯┃ 這是對待嫡長子的妻子的禮節。
婆婆主持家事,因此進入廳堂時上下都走東邊的台階。
現在,嫡長子的妻子替代了我(婆婆),所以把東邊的台階留給她,而自己從西邊的台階走。
替代我便是由她主持家事,因此把家裡的事務都交付給她。
┃簡注┃ ①授之室也:把主持家室事務的職責交托給嫡長子的妻子。
┃實踐要點┃ 本條講的是婆婆對待嫡長子妻的禮節。
在古代社會,公公過世之後,若婆婆的年紀比較大,就要把主持家事的權力和職責移交給嫡長子妻。
對于現代人來說,婆媳關系是婚姻之中的一大難題。
産生婆媳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媳婦進門之後婆婆還繼續幹涉夫妻兩人的家事,導緻婆媳争吵不止。
本條啟發現代讀者,作為婆婆,若媳婦進門了,就要主動、安心地把自己的兒子交給兒媳婦照顧,控制好自己對兒子及家庭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不要主動幹預夫妻之間的事情。
◎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
樂,陽氣也。
① ┃簡注┃ ①古人認為音樂能鼓動人的意志情感,因此說是“陽氣也”。
“昏禮不用樂”是為了讓婦人體會到婦道應該以含蓄娴靜為正,因而避免用音樂去擾動婦人的情志。
┃實踐要點┃ 現代人喜歡在婚禮環節設置迎親、鬧洞房等活動,希望看到場面熱鬧。
好事者則趁機設置低俗的遊戲,動蕩新人以及在場親友的情志,鄙陋尤甚。
本條婚禮不用樂的要求不必盡守,但其背後避免擾動婦人情志的思想則值得今人借鑒。
内則 此篇論事親,則恭敬之意多而和樂之情少。
乃寒不敢襲,則近于君臣矣。
至于酒食諸品,極口腹之欲,盡鮮之美,與聖王菲飲食、養生家薄滋味之理,大相悖謬。
吾取婦人之事舅姑者以示法焉,蓋禮節雖繁,皆孝子之道也。
┃呂語今譯┃ 這篇談論如何侍奉親人,更多地注重恭敬的心意,而少談和順快樂的情感。
裡面講到冬天寒冷也不敢多穿衣服,這便是接近君臣之間的禮節了。
至于講到酒食飯菜要滿足口腹的欲望、極盡鮮美醇厚的佳肴,這和先王、養生家淡薄飲食滋味的道理大相違背。
我取用婦人侍奉公公婆婆的禮節來展示正确的行孝之法,雖然禮節繁瑣,但這些都是孝子所應遵行的道理。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
雞初鳴[五更],鹹盥[洗面]、潄[淨口]、栉[理發]、縰[音灑,黑缯①包發作髻]、笄[以簪固髻]、總[又以缯括發而垂餘于髻後曰總],衣紳[大帶]。
左佩紛[以拭器]、帨[音瑞,拭手]、刀[小刀]、砺[磨石]、小觽[音揮,錐屬。
解結]、金燧[取火于日]。
右佩箴[即針字]、管[針在管中]、線、纩[音曠]②,施縏[音盤]袠[音緝]③;大觽、木燧④。
衿[結也]纓[香囊]、綦[音忌]屦⑤。
以适舅姑之所。
及所,下氣[氣降]怡聲[聲和],問衣燠[音郁,溫也]寒,疾痛疴癢,而敬抑搔之。
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孝子省而不問,問者修文,省者修心。
親安不安,形氣自别,似不必于安寝之時,瑣瑣驚動。
親所有侍者,至旦問侍者可也。
┃呂語今譯┃ 孝順之婦省察公公婆婆的氣色而不必細問。
口頭上問雙親安否是修持外在的文教,而省察雙親的氣色則是修持自己的内心。
雙親身體安然與否,通過他們的形體氣色自然能夠辨别出來,似乎不必在雙親安寝睡眠的時候繁瑣地細問、驚動他們休息。
他們身邊有侍從,等到第二天天明的時候詢問待從即可。
┃簡注┃ ①缯(zēng):帛的總稱。
②纩(kuàng):棉絮。
③施縏袠(pánzhì):縏袠是小囊袋。
施縏袠,是指把上述的箴、管、線、纩四物放置在小囊袋裡面。
④木燧(suì):木制的取火用具。
⑤綦屦(jù):綦,鞋帶,于此用作動詞,意謂系鞋帶。
屦,鞋子。
這是指系上鞋帶,穿好鞋子。
◎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音屋]盥。
盥卒,授巾。
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饴[音怡,饧也]蜜以甘之,滫[音修,上聲]瀡[音髓]以滑之①,脂[音之]膏[音高]以膏[音告]之②[皆調和飲食之味],舅姑必嘗之而後退。
┃簡注┃ ①滫瀡(xiǔsuǐ)以滑之:滫,淘米水。
瀡,滑。
古人的一種烹饪方式,用淘米水讓食物變得口感軟滑。
②脂膏以膏之:把動物的油脂加入食物之中,讓食物變得口感香美。
◎父母舅姑将坐,奉[上聲]席,請何鄉[即向字]。
将祍[音忍,卧席,此将寝之時],長者奉席,請何趾[足何向]。
少者執床與坐[執床與舅姑坐],禦者舉幾[音紀,與舅姑憑],斂席[此既起之後]與簟,縣[即懸字]衾[音勤,被
是以窈窕之德,配徽柔④之聖,鐘靈毓秀,笃生聖德之武王焉。
愚謂天欲昌人之後,必配以賢聖之妻。
子有象德之光,必鐘于賢聖之母。
文王之聖,太任之子也;武王之聖,太姒之子也。
堯、舜之朱、均⑤,瞽、鲧⑥之舜、禹,此千古萬一事耳,豈常理哉? ┃呂語今譯┃ (《大明》這一章講的是)太姒是莘國國君的大女兒,生來便有聖賢般的品德,如上天的妹妹一樣。
周文王既已選取了吉日行文定之禮,又親自迎娶于渭河之畔,以船隻相連為橋,迎娶這個賢淑的女子。
豈不是光輝顯耀于朝廷上下嗎?上天既然已将平天下的重大使命寄托在周文王身上,現在莘國的大女兒能繼承太任的德行,嫁給了周文王,這是把有娴靜美好品德的女子許配給了有美善溫和品德的聖人。
如同天地聚集靈氣能夠作育出精英之才,周文王和太姒兩德相合,便生下了有聖賢德性的周武王。
我看上天若是想昌盛一個人的子孫後代,必定會許配給他一個賢良聖明的妻子。
先下來的孩子有德性的光彩,必定是源于賢良聖明的母親。
周文王有聖賢之德,因為他是太任的兒子;周武王有聖賢之德,因為他是太姒的兒子。
至于說堯、舜生下了不肖子朱和均,瞽、鲧生下了聖人舜和禹,這是千古以來萬分之一事情,怎麼會是常理呢? ┃簡注┃ ①伣(qiàn)天之妹:譬如上天的妹妹,指她的德性和上天相仿。
②文定厥祥:即傳統婚禮的禮節之一,男方問得女方名字之後,占蔔得吉,而行納币之禮,定其吉祥。
③缵(zuǎn)女維莘(shēn):缵,繼承。
意謂莘國長女太姒嫁給周文王之後,能繼承太任的事務。
④徽柔:徽,美善。
柔,溫和。
⑤朱、均:朱,即丹朱,堯的兒子。
均,即商均,舜的兒子。
史傳稱朱、均都是不肖子,因而堯、舜禅讓天下。
⑥瞽(gǔ)、鲧(gǔn):瞽為舜父,有頑劣之名。
鲧為禹父,治水無功。
┃實踐要點┃ 本條緊接着上條,強調了在家庭教育環節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指出了母親的教育對孩子而言尤其關鍵,即所謂“子有象德之光,必鐘于賢聖之母”。
這提示現代讀者,必須重視母親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現代社會大多數家庭父母都要上班工作,有的母親更是職場的女強人,為了事業往往犧牲了陪伴、教育孩子的時間。
如此一來,便會對孩子的成長産生不利的影響,可謂是得不償失。
因而,作為母親,無論上班多苦多累,都應當多抽空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學習,并且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明德守禮的人。
◎思齊[音齋]太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太王之妃],京室之婦。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尼寅切]。
婦人之德,每病于輕浮,莫難于端莊。
子婦于姑,每病于疏薄,莫難于親愛。
彼齋①莊之太任,乃文王之母也,實能親媚②周姜,稱我京室之婦。
太任徽美之音如此,難乎其繼。
而太姒又能幽閑貞靜,親媚大任而繼其美德之聲名焉。
恩及衆妾,子盛百男,聖母賢妻,周家三世如此,可謂盛矣。
┃呂語今譯┃ 婦人的德性,總是因為舉止輕浮而出問題,而往往難以做到行為端莊。
兒媳對待婆婆,總會出現疏遠淡薄的情況,而難以做到親近敬愛。
(《思齊》這一章講的是)那位誠敬端莊的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确實能做到親近順悅婆婆周姜,堪稱是我們國都婦人的典範。
太任美好的名聲傳遍國中,後人難以為繼。
而太姒又能做到幽深娴淑、貞正文靜,親近順悅婆婆,而繼承了她的美好名聲。
她們恩惠遍及衆妾,因而子孫衆多。
既有聖明的母親,又有賢良的妻子,周家三代都這樣美滿,可算得上是家族興盛了。
┃簡注┃ ①齋:敬。
②媚:愛,親順。
┃實踐要點┃ 此條提示現代讀者關于處理好婆媳關系的重要性。
婆媳關系處理好了,一家人就能和順安樂。
要處理好婆媳關系,首先需要為人兒媳婦的端正好自己的行為态度,謙虛恭敬而不輕佻浮躁,并主動親近關心婆婆。
而為人婆婆的,也應将心比心(畢竟自己也有過為人兒媳的經曆),善待媳婦。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枭[音哓]為鸱[音癡]。
婦有長舌,維厲之階[葉基],亂匪降自天[葉鐵因],生自婦人。
周幽王寵褒姒,生伯服,聽其谮言,廢申後及太子宜臼。
其後犬戎殺幽王,虜褒姒,詩人傷之。
言丈夫聰明,則國家賴以成;婦人智巧,則國家因之敗。
美哉褒姒,真哲①婦也,言出其口皆成禍,猶鸱、枭②鳴處皆為兇耳。
婦人靜默,禍安從生?褒姒巧辯能言,真是長舌之婦,實造禍亂之梯。
人皆曰禍自天降,天何心于禍人哉?乃生自長舌之婦人耳。
赫赫宗周,以萬乘之尊,四海之大,不能當一女子三寸舌,竟至滅亡,可畏哉!蓋婦人以多言為兇,以謹口為德。
世俗婦人,對丈夫則道兄弟妯娌短長,見父母則言舅姑姊妹是非。
蹑[音聶]足附耳,詭态佯聲,言則戒人慎密,聽者深為掩覆,嫌成怨結,家破人亡,而彼立身于不敗之地。
故先王七出③,多言居其一焉,為鑒深矣。
嗚呼!言者之禍,成于聽者;聽者之罪,大于言者。
世有不喜聽言之人哉?世有聽言而能察之人哉?世有能察而罪言者之人哉?彼固癡為人役,而猶悅其厚己也。
故堲④讒莫如勿聽,止謗莫如自修。
諺雲:耳硬舌結,目硬舌滅。
┃呂語今譯┃ 周幽王寵愛褒姒,生下了兒子伯服,後來又聽信了她的讒言廢黜了申後和太子宜臼。
後來犬戎殺了周幽王,擄走了褒姒,詩人于是作了《瞻卬》這首詩歌來傷悼周朝的國運。
詩中說:丈夫聰明,則國家賴以有所成就;婦人智巧,則國家因之而敗亡。
褒姒是那麼的美麗啊,是明哲的婦人。
她口中說出的話都會招來禍害,猶如鸱枭啼叫的地方都會有兇事。
婦人保持安靜沉默的話,禍害哪裡會産生呢?褒姒能言善辯,真可謂是長舌之婦,着實是禍害踏來的階梯。
人們都說禍害從天而降,其實上天哪會有禍害人們的心思呢?禍害乃是源于長舌的婦人。
顯赫的周朝,有兵車萬乘的尊貴,富有四海之内的廣大土地,卻不能抵擋一個女人的三寸不爛之舌,終至滅亡,這是多麼的可怕啊!所以說婦人以話多為兇,以謹慎言語為德行。
世俗的婦人,對着丈夫則說兄弟妯娌之間的短長,見到父母則說公公婆婆以及姐妹的是非。
走到别人身邊腳挨腳、耳貼耳地說人長短,還擺出一副煞有其事的姿态,發出裝模作樣的聲音,說完之後還告誡别人要保密,讓聽的人為她作掩護。
等到别家嫌隙已成、相互結怨,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而她自己卻置身事外,仿佛立于不敗之地。
為此,先王制定的允許休妻的七個條款當中,多言便是其中一種罪過,這多麼有遠見啊! 嗚呼!言者招來的禍患,在聽者那裡實現。
聽者的責任要比言者大。
世界上有不喜歡聽信讒言的人嗎?有聽到讒言卻能考察其真實性的人嗎?有能考察讒言真僞而責罪進讒者的人嗎?那些聽信讒言的人,本來就愚癡地任人擺布,還心生喜悅,以為言者厚愛自己。
因此,厭惡讒言不如不要聽信讒言,要制止别人的诽謗不如自修其身。
諺語說:耳朵硬的人聽不進讒言,則進讒者的舌頭便會打結(說不出讒言);目光銳利的人明辨是非,那麼長舌之言便會滅絕。
┃簡注┃ ①哲:聰明,有智慧。
②鸱枭(chīxiāo):貓頭鷹一類的猛禽。
③七出: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詳見下文“古語”部分的“婦有七去”條。
④堲(jí):疾惡。
┃實踐要點┃ 呂坤于此生動地描寫了長舌婦人的醜态。
長舌,即搬弄是非。
有的婦人喜歡背後道人是非,挑撥離間,給别人帶來不良的影響,有的時候甚至害人終害己。
因此,女子應該引以為戒,謹慎言語。
此外,呂坤借用周幽王、褒姒的事例,指出聽信讒言的人理應為讒言所招緻的禍患負責。
因為親昵之情而不考察言語真僞,這是沒能做到以理禦情。
夫妻之間切忌因對對方的溺愛而混淆是非、喪失理智。
春秋 左傳 《左傳》屬辭,皆比于事,摘語則意不明,故辭事并錄。
┃呂語今譯┃ 《左傳》的文辭都和史事相關,隻摘錄隻言片語的話,文意便晦暗不明,因此文辭、史事一并摘錄。
◎魯桓公十八年,與夫人姜氏如齊,申[須如二音]曰:“男有室,女有家,無相渎[亂雜]也,謂之有禮,易[慢易此禮]此,必敗。
”不聽,公薨于齊[姜氏至齊,與其兄襄公通。
桓公知之,不悅。
姜與襄公謀,遂殺桓公]。
親如兄妹,可以無嫌矣。
魯桓公一犯而有彭生之禍①,況在他人?《泉水》《竹竿》《載馳》諸女,卒守禮畏義,而不敢歸甯歸唁者,有文姜為之覆車②也。
文姜之罪,不容誅矣,而猶祔③于魯廟,可恨哉! ┃呂語今譯┃ 按常理說,作為親生骨肉的兄妹之間應該不會存在什麼有嫌疑的事情。
然而魯桓公一違反了禮法的規定,馬上就招緻了彭生之禍。
貴族之間尚且會發生這種事情,更何況其他人呢?《泉水》《竹竿》《載馳》詩中的女子,遵守禮法、敬畏道義,而不敢回家省親吊唁,是因為有文姜的覆車之鑒。
文姜犯下的過錯不容不誅,卻仍把她的靈位放在魯國宗廟祔祭,實在可恨啊! ┃簡注┃ ①彭生之禍:彭生,齊國公子,受齊襄公指使殺害魯桓公。
其事詳見《春秋公羊傳》:夫人谮公于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
”齊侯怒,與之飲酒。
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于其乘焉,搚幹而殺之。
②覆車:翻車,比喻失敗的經驗教訓。
③祔(fù):《說文解字》:“祔,後死者合食于先祖。
”即與先祖合祭。
┃實踐要點┃ 此前提到諸侯夫人在父母過世後不得回娘家省親的禮法,其制定的原意在于防微杜漸,避免諸侯夫人回娘家後與他人通奸的情況。
現代人對此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女子回娘家怎麼會與通奸聯系起來呢?本條便提到了一個亂倫通奸的實例:魯桓公到齊國會見齊襄公,其妻文姜随同前往。
結果,文姜回娘家之後便與兄長齊襄公私通,而魯桓公也因而被殺于齊國。
此事被載入史冊,成為了當時貴族的一大醜聞。
前文述及,禮緣人情而作,女子思念父母兄長是人情之正,而男女亂倫是人情之僻,順遂人情之正而澤止一家,防禁人情之僻則惠遍天下,因此,甯取防禁之禮而不遂女子思歸之情,如此亦是以理禦情。
現代讀者于此記取慎防男女之别即可。
◎魯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自齊初嫁魯],公使宗婦[大夫妻]觌[音狄,見也]。
用币,非禮也。
禦孫曰:“男贽①,大者玉帛[公、侯、伯、子、男用玉,世子、附庸②、孤卿③用帛],小者禽鳥[雉雁之類],以章物[别貴賤以物]也。
女贽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敬]也。
今男女同贽,是無别也。
男女之别,國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④不可乎?”⑤ ┃簡注┃ ①贽(zhì):同“摯”,執物以為相見之禮,即見面時所帶的禮物。
②附庸:附屬于大國的小國的君主。
③孤卿:少師、少傅、少保的合稱。
④無乃:豈不是,表達委婉的語氣。
⑤本條目呂坤作了簡注,沒有按語。
下文《禮記》“婦人之摯”條目與本條目相關,可相互參看。
┃實踐要點┃ 見下文《禮記》“婦人之摯”條。
◎楚令尹[上卿]子元,欲蠱[音古]文夫人[息妫,文王夫人,子元欲誘淫之],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舞名]焉。
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①也。
今令尹不尋諸仇雠②而于未亡人[夫死自稱]之側,不亦異乎?”子元曰:“婦人不忘襲仇,我乃忘之?”秋,子元伐鄭。
婦人喜視聽而駭③新奇,故挑誘婦女者,多以新奇之視聽惑之。
宋諺雲:美女莫觀燈,美男莫觀春,知此道矣。
然人心正,則所見皆觸其正念;人心邪,則所見皆觸其邪念。
子元之邪謀,不足以動息妫,而息妫之正論,乃足以愧子元。
息妫,息侯夫人也,為楚文王所擄,生堵敖、成王二子。
息仇雖報④,而婦節已失。
然持正之語,猶足以息邪臣之奸,而化于正。
況端謹淑身之婦,孰敢萌不肖之心哉! ┃呂語今譯┃ 婦人喜歡視聽之娛而為新鮮奇怪的事物而感到好奇。
因此,挑逗引誘婦人的人多半會用新奇的視聽去誘惑她們。
宋代的諺語說“美女不要去看燈會,美男不要去看春天”,這正是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然而,若人心正直,那麼所看到的東西都會觸發他正直的念頭。
人心邪僻,那麼所看到的東西都會觸發他邪惡的念頭。
子元的邪惡圖謀,不足以誘動息妫。
而息妫的正直言論,卻足以讓子元感到羞愧。
息妫本是息侯的夫人,被楚文王俘虜,生下了堵敖、成王兩個兒子。
息國的仇恨雖然已經報複了,而她的婦人貞節也失掉了。
然而她秉持正道的言語,足以息止邪惡臣子的奸計,并使他受到感化而歸于正道。
更何況那些端莊謹慎、賢淑自身的婦女呢?誰敢對她們萌生不軌的念頭呢? ┃簡注┃ ①習戎備:戎備,即武備。
前文所說的萬舞兼武舞與文舞,其中跳武舞時舞者需使用幹、戚等兵器。
因而排練萬舞能讓士兵熟習兵器,做好戰鬥的準備。
②雠(chóu):同“仇”。
③駭:驚。
④息仇雖報:《春秋左傳·莊公十四年》雲:“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妫以語楚子。
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
以息妫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問之。
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
”繩,贊譽。
楚文王因為蔡哀侯對息國夫人息妫的贊譽,滅掉了息國,擄走了息妫;後來又為了讨好息妫而攻伐蔡國。
由于息國覆亡的罪魁禍首是蔡哀侯,因而說息國滅亡之仇已報。
┃實踐要點┃ 本條值得現代讀者思考的有以下三點: 一、呂坤指出,女子大多喜歡滿足視聽之娛,容易被新奇好玩的事物所吸引。
而别有用心的男子往往會利用這一點去引誘女子。
這提示現代讀者,女子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要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而蒙蔽理智,落入男子設下的圈套。
二、呂坤提出“人心正,則所見皆觸其正念;人心邪,則所見皆觸其邪念”,這是說人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判斷,進而影響他的行為。
如息妫看到士兵跳萬舞時,想到的是練兵複仇而非放縱逸樂,遂以義正言辭打消了子元的邪念。
現代社會光怪陸離,女子也要端正内心,念念皆正,如此才能避免堕入邪行。
三、女子若是恪守貞德、謹慎言行,身邊的人也能受到感化。
本條中子元感于息妫之言而攻鄭,便為其證。
此外,在夫妻日常生活之中,妻子言行合度,也能端正丈夫的行為。
如沈複在《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中回憶道: 芸作新婦,初甚緘默,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處下以和,然未嘗稍失。
每見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餘雖戀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沈複的妻子陳芸敬以立身,行有德容,沈複也受之影響,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由此可見,妻子的行為合乎法度,丈夫也能化歸于正。
◎鄭文夫人芈[音米,楚姓]氏、姜氏,勞①楚子于柯澤[鄭地]。
楚子[伐宋救鄭]使師缙[樂官]示之俘[音浮]馘[音國,截耳]。
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逆[迎也]不出門,見兄弟不踰阈[門限],戎事不迩[近也]女器[戒事兇勇,不近女物]。
” ┃簡注┃ ①勞:慰勞。
┃實踐要點┃ 本條的大意是:楚國伐宋救鄭,鄭文公夫人芈氏、姜氏在柯澤慰勞楚王。
楚王派師缙把俘虜的耳朵切下來給她們看。
在古代的君子看來,這是不符合禮法規定的,因為古代婦人送迎客人不出房門,會見兄弟不出門檻,而芈氏、姜氏竟然出宮慰勞楚王。
此外,女子慰勞軍隊會導緻軍心渙散,因而芈氏、姜氏的行為并不合适。
本條實際上也是強調男女有别之禮。
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發是,女子在向異性緻謝時,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出現不恰當的語言或行為導緻對方産生誤解。
◎周襄王以狄伐鄭,取栎[音立,鄭邑]。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隗氏]為後。
富辰谏曰:“不可。
臣聞之,報者倦[竭力]矣,施者未厭[無足]。
狄固貪惏[音藍,不足],王又啟之。
女德無極[近之則情無足],婦怨無終[遠之則怨無窮],狄必為患。
”弗聽。
王竟以狄女為後。
後通于襄王之母弟①子帶。
王疏後。
子帶以狄伐周,大敗周師,王出适鄭,處②于汜。
┃呂語今譯┃ 周襄王最終還是娶了狄人的女子作為王後。
王後與襄王同母之弟子帶私通。
襄王于是疏遠王後。
子帶勾結狄人攻伐周室,大敗周人的軍隊。
襄王被迫出逃至鄭國,住在汜水邊上。
┃簡注┃ ①母弟:同母之弟。
周襄王的繼母為惠後,惠後後來又生下了子帶,因此子帶是周襄王的同母之弟。
②處:居處。
┃實踐要點┃ 本條又是貴族之間通奸的案例,這次受害的是周天子。
看了這些案例,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男女有别的禮法。
在家國一體的古代社會,若不嚴防男女之别,容易引起紛争,導緻政局混亂,家國覆亡。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無論男女都應該謹守男女有别的意識,避免自身的不當行為破壞了自己或别人的家庭幸福。
◎鄭徐吾犯[鄭之大夫]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楚之堂兄]又使強委禽[奠雁]焉。
犯懼[未知所與],告子産。
子産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與。
”犯請于二子,使女擇焉,皆許之[二子皆許來聘]。
子晳[黑]盛飾入,布币[陳設聘币]而出。
子南[楚]戎服入,左右射[張弓作射狀],超乘[車走而登]而出。
女自房觀之,曰:“子晳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剛健豪雄,丈夫之道],夫夫婦婦[夫象夫,以剛健為德;婦象婦,以柔順為良],所謂順也。
”适子南氏。
徐妹可謂知夫道矣。
世之狡童,學妖态以惑女,而女亦悅其豐标①,遂不有躬②。
此倡家蕩子,豔調邪情,彼此相悅以濟其欲者也。
不知居室之道③,男當嚴毅而剛方,女當溫柔而靜正。
童心媚态,一毫不形,然後消人窺觊④之心,獲免亂亡之禍。
室家之道,莫良于此。
乃徐妹又有微意焉,貞一之心,不更初聘,蓋借此以絕子晳耳。
不然,以信美之容,上大夫之貴,即盛飾布币,亦婚禮之常,何至非夫哉?心與始從,而言與道合,讀其傳者,當知之。
┃呂語今譯┃ 徐妹可說是懂得擇夫之道。
世俗的輕狂男子,學習妖媚的容态來誘惑女子,而女子也喜歡他們美好的外表,于是自己的貞操也失掉了。
這是猶如娼優一般浪蕩邪僻的人,以豔色調弄不正的情欲,雙方互相媚悅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他們不懂得居室之道,男子應當嚴厲堅毅而剛直方正,女子應當溫順柔和而娴靜貞正。
童稚之心、妖媚之态分毫不形于外,然後打消别人窺探觊觎的念頭,免于喪亂覆亡的禍患。
室家自處之道,沒有比這樣更好的了。
此外,徐妹又有微細的心思,她貞正從一之心,不想改變最初的聘約,于是借機來回絕子晳。
不然的話,子晳既有英俊美好的容貌,又身居上大夫的尊貴職位,還穿着華麗盛大的服飾、攜同布币聘禮,符合婚禮的正常做法,何至于說不是做丈夫的合适人選呢?徐妹的心意和初始之時相一緻,而言語合乎道義,讀這段傳記的人應當知道當中的含意。
┃簡注┃ ①豐标:風度、神采。
②遂不有躬:躬,身體。
遂不有躬即失身,意謂女子失去貞節。
③居室之道:泛指夫婦、男女相處之道。
下文“室家之道”相類。
④窺觊(jì):窺探觊觎。
┃實踐要點┃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啟示在于:婚姻的目的并不在于滿足情欲,因此女子在選擇夫婿時不應該看夫婿是否擁有俊俏的外表以及富貴權勢,而應該看對方是否有嚴毅剛方的德性(夫象夫,以剛健為德)。
而女子也應當培養自己溫柔靜正的德性(婦象婦,以柔順為良),隻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
此外,無論男女,也都應當堅定自己的心志,選定了合适的對象就從一而終,切忌花心。
禮記 曲禮 ◎男女不雜出[交錯混行],不同椸枷[音移,架搭衣者],不同巾栉[音即,梳栊],不親授[親手與物],嫂叔不通問[不親問安否],諸母庶母不潄[音嗽,洗也]裳[近身亵服,一敬父,二遠嫌]。
◎外言不入于梱[音,門限],内言不出于梱[男聚不言内,女聚不言外]。
◎女子許嫁,纓[項下結帶,示有系也]。
非有大故[如喪、祭、水、火、疾、盜],不入其門[父、兄、子弟亦然]。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回家],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不通名]。
非受币[已許聘],不交不親。
故日月以告君[娶期],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别也。
行媒,然後名相通;受币,然後情相及。
告君告廟,示不敢專也。
召鄉黨僚友①,示不敢私也。
凡若此者,皆所以重男女之倫,以明遠别之道,不苟親就如此。
近世納币之禮,亦召親族,但女子加髻而登筵②遍拜,雖缙紳之家間有,甚為陋俗,好禮者宜改之。
┃呂語今譯┃ 通過媒人然後兩方家庭才拿到對方的姓名和生辰字;女方接收了聘禮,然後兩家的婚姻情誼才算是定了下來。
婚姻之事必須禀告尊長以及宗廟,表示不敢自己擅作主張。
召集鄉黨同僚朋友來參加婚禮,表示不敢私自成婚。
上述的這些禮節,都是為了重視男女之間的倫理常道,用以彰明男女之間應當疏遠有别的道理,不能苟且親近将就。
近來的納币之禮,也會召集親戚族人參加,但新娘髻上頭發之後就到各個筵席之上拜見親戚族人,即使鄉紳士族的婚禮也會偶爾出現這種情況,這是甚為粗陋的風俗,好守禮法的人應該改掉它。
┃簡注┃ ①僚友:同事。
②筵:竹席,此處指婚宴時的席位。
┃實踐要點┃ 上述諸條是男女有别之禮的具體規定,現代讀者可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采用。
其中的關鍵即是保持男女之間的距離。
◎取妻不取同姓[不止一族,但姓同便是],買妾不知其姓[恐有同姓],則蔔之[但吉即可]。
◎寡婦之子,非有見[即無家教,必無識見]焉,弗與為友。
若才能卓異,則不可槩①論矣。
于此見母教亦不可無,否則人将棄其子矣,故寡婦姑息②易,教誨難。
┃呂語今譯┃ 寡婦的兒子若是才能卓立、異于他人的話也不可一概而論。
由此可見母親的教導不可或缺,不然的話,别人将會嫌棄她的兒子。
所以說寡婦容易姑息縱容自己的兒子,難于管教誨導。
┃簡注┃ ①槩(gài):同“概”。
②姑息:縱容溺愛。
┃實踐要點┃ “取妻不取同姓”條,即為防止亂倫,明男女有别之禮。
“寡婦之子”條,誠如呂坤所說,體現出母教的重要性。
為人母親者本來就容易溺愛自己的孩子,而寡婦的處境更為難堪,一方面要承擔家庭生計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要演繹父親的角色去管教孩子,還可能會受到别人的非議。
在這種情況之下,寡婦要教育好孩子便要付出更多的辛勞。
盡管如此,縱觀曆史,由寡婦撫養成才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如孔子、孟子、歐陽修均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其後均德建名立,成為後人所敬仰的聖賢之士。
在現代社會,單親家庭不在少數,本條對單親媽媽的啟示便是要從嚴管教孩子,不能過于溺愛。
◎君不名[不呼其名]卿老[大臣]、世婦[兩媵],大夫不名世臣[父之老臣]、侄[妻兄弟女]娣[妻妹皆從嫁者],士不名家相[掌家]、長妾[或年長或有子]。
◎天子之妃[音配]曰後[主後宮],諸侯曰夫人[扶助君子],大夫曰孺人[弱子不敢強壯],士曰婦人[婦,伏也,服于丈夫也],庶人曰妻[齊也,與夫敵體①]。
◎婦人之摯[音至,與贽同,初見人所執者],椇[音矩,果名]、榛、脯[音甫]、修、棗、栗。
婦人卑細,不當執大摯②,故果則椇③、榛、棗、栗,果之小者。
肉則修脯,肉之幹者。
魯莊公娶哀姜,使婦人④觌見夫人,皆用币,春秋譏之,以為亂男女之禮,而哀姜卒不允于魯⑤。
此禮之衰久矣,君子不可不講也。
┃呂語今譯┃ 婦人地位卑下,不應該拿厚重的禮物行見面禮。
因此,給婦女送果品的話就送椇、榛子、棗子、栗子,這些都是細小的果實。
送肉的話就送肉脯,這是風幹的肉類。
魯莊公迎娶哀姜,讓大夫的妻子(宗婦)帶着币作見面禮,而《春秋》譏諷這件事,認為這樣會擾亂男女有别之禮,而哀姜死的時候也不得在魯國善終。
這種禮法已經衰敗了很長的時間了,有道德的君子不可以不講究。
┃簡注┃ ①與夫敵體:敵,相當之意,意謂妻子的尊卑地位與丈夫相當。
與之相關的是,妾的地位則較低,不能與夫敵體。
②大摯:《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觌用币,非禮也。
禦孫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贽,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
’”大摯即玉帛、币等貴重的見面禮。
③椇(jǔ):《禮記正義》疏雲:“椇,枳也。
即今之白石李,形如珊瑚,味甘美。
” ④婦人:此處指宗婦,大夫的妻子。
⑤哀姜卒不允于魯:《春秋左傳·文公四年》有雲:“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魯也。
”章炳麟《春秋左傳讀》曰:“允當借為遂,終也,此謂出姜不終于魯,還複歸齊耳。
”據此,“不允于魯”即不得善終于魯。
哀姜、出姜并非同一人,但兩人死的時候都不在魯國,因而都是“不允于魯”。
哀姜因私通亂國,被迫出奔邾國,後被齊桓公召至齊國鸩而殺之。
哀姜死後,其屍體才被運回魯國安葬。
┃實踐要點┃ “君不名卿老、世婦”條,其中“君不名卿老、世婦”按今本《禮記》應為“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不直呼其名,實質是表示對他人的尊敬。
現代讀者也應注意,對于尊長者,不能直呼其名。
“天子之妃曰後”講的是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妻子有不同的稱謂,而這些稱謂的背後有其相關含義。
孔子主張“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些稱謂的背後實質上就包含了在其位者應盡到的本分。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也要重視自己的家庭地位角色,作為丈夫就該盡到做丈夫的職責,不能愧對“丈夫”的稱謂,妻子亦然。
“婦人之摯”條,呂坤強調送婦人見面禮時要強調男女有别的禮法,禮品不宜厚重。
事實上,行見面禮的主要目的在于向陌生人表達心中的尊敬,而講究禮品的豐厚反而容易失卻了“禮主敬”的本義。
這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示在于,在拜見陌生人時應帶上見面禮,而禮品不必過于貴重,能夠表達敬意即可。
檀弓 ◎文伯之喪,敬姜據[音具,依也]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入其從政之處觀其所行],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于禮矣[見善行]①。
” ◎季康子之母死,陳亵衣[裡服]②。
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
将有四方之賓[疏于舅姑]來,亵衣何為陳于斯?”命撤之。
近世婦人之喪,以影堂③當人之拜。
年高而輩尊者,猶可。
若卑幼,則不惟失内外之體,又失尊卑之倫。
夫禮也者,通于生死者也。
都下缙紳,妻喪不受吊奠,亦此義與。
┃呂語今譯┃ 近來婦人的喪事,設置影堂讓吊唁者前去祭拜。
對于年事已高而輩分尊貴的逝者,這樣做是可以的。
若逝者的地位卑微或年齡幼小,這樣做的話不僅會失掉了内外有别的體統,又失掉了尊卑有等的倫常。
禮法是貫通于人的生存和死亡之中的,活的時候要講究,去世了也得講究。
京都裡的士大夫,妻子死了不接受别人的吊唁祭奠,和這裡講的内外有别、尊卑有等是一個意思。
┃簡注┃ ①在下文卷三“善行”部分有“魯季敬姜”條目,詳述敬姜的事迹。
②亵(xiè)衣:貼身的内衣。
③影堂:古人在親人去世之後會立木主(木制的神位)進行祭祀,即今人所謂的“神主牌”,上面或會用文字刻上逝者的尊稱。
後來又出現了設置影堂拜祭先人的做法,即在堂内放置逝者的畫像以供祭祀。
┃實踐要點┃ “文伯之喪”條,敬姜“未嘗以就公室”,實質是男女有别之禮,男主外、女主内,婦人主中饋,不得預政事。
“季康子之母死”條,實際上講的也是男女有别之禮,亵衣為貼身之衣物,前來吊唁者為四方之賓客,故不宜示衆。
關于為逝者設置影堂,呂坤在其著作《四禮疑·通禮》中有專門的讨論,當中提到宋代大儒程頤不贊成設置影堂,而呂坤則認為孝子慈孫為先人設置木主和影堂都是出于心中的思慕之情,因而不必有,也不必無。
此處呂坤不贊成為年輕早折的婦人設立影堂,實質也是強調男女有别之禮。
女子在世時尚且不輕易出門見人,死後又怎能設立畫像供人參拜呢?這就是所謂的内外有别的體統。
◎子思之母[為伯魚所出而更嫁者]死于衛,赴[報喪]于子思,子思哭于廟。
門人至,曰:“庶氏之母[言他人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母出與廟絕]?”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于他室。
出母不嫁,尚不敢複入子家,況嫁乎?子,吾子也。
生不得享其養,死不得受其哭,祭不得食其餘①,出母亦可哀矣。
故婦人不可不修德,一遭遣斥,是夫子兩絕,生死永隔也。
可不慎哉! ┃呂語今譯┃ 被休棄的人母若不改嫁,尚且不敢再次進入兒子的家裡,更何況已經改嫁的呢?兒子是自己的,在生的時候不能享用他的奉養,死了之後也不能接受他的恸哭吊唁,家廟舉行祭祀時候也不能享用餘下的祭品。
為人母者若被休棄的話,是那麼的可悲啊!所以婦人不可以不修德,否則一旦被抛棄,便與丈夫、兒子兩兩斷絕來往,生死永隔一方。
可以不慎重對待嗎? ┃簡注┃ ①祭不得食其餘:在古人看來,被休棄的人母,與家廟斷絕了關系,因而死後靈位不得放入家廟之内,在天之靈不能享用祭祀的貢品。
┃實踐要點┃ 在古代社會,被丈夫休棄的妻子要遭受和親生兒子生離之痛。
這對現代讀者的啟示是,無論男女,都要重視維護好夫妻之間的關系,若雙方關系破裂,便有可能要遭受與至親骨肉離别之苦楚。
月令 ◎是月[三月]也,命野虞[主田野山林之官]毋伐桑柘[可飼蠶],鳴鸠拂其羽[以翼拍身],戴勝[織纴之鳥]降于桑。
具曲[薄也]植[架薄]籧[音舉,圓器]筐[方器],後妃齊[音齋]戒,親東鄉[音向,東迎春氣]躬桑[親來]。
禁婦女毋觀[音貫,妝飾],省[生上聲,減也]婦使[針線縫制之類]以勸蠶事。
蠶事既登,分繭,稱絲[分繭于衆,稱絲之多少],効功①,以供郊廟之服②,毋有敢惰。
古人重桑,與農事等。
皇後諸侯夫人,莫不親蠶,況其下乎?針線縫制,一切停止,況其他乎?後世婦人,冶容以美衆觀,厭勞而恥力作,觀此而不猛省者,真下愚矣。
┃呂語今譯┃ 古人重視蠶桑之事,其重要性和農耕之事相等同。
皇後、諸侯夫人們都會親自參與蠶桑之事,何況地位比她們要低下的婦女呢?到了采桑養蠶的時節,針線縫紉的工作都會停止,何況其他的事情呢?後世的婦人,重視打扮容顔來取得别人的贊美,厭惡勞動而以親力親為為恥辱,倘若她們看到這段經典仍不猛然醒悟的話,真可謂是下愚之人。
┃簡注┃ ①効功:通過稱量蠶絲的重量考核婦女養蠶缫絲的工作效果,以勸勉蠶事。
②以供郊廟之服:郊是祭祀天地,廟是祭祀宗廟。
養蠶缫絲是為了提供縫制天子祭天祭祖時用的禮服。
┃實踐要點┃ 本條意在勸導婦人要勤于勞動,不要過多地浪費時間在打扮妝容等不能為家庭帶來實際利益的事情之上。
實踐要點可參看上文《孟子》中的“五畝之宅”條。
曾子問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音利]也。
取[音趣]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①。
三月而廟見[三月之内稱女,三月後見于祖廟,始執婦功],稱來婦[某氏來為婦]也。
擇日而祭于祢[音你,父廟②],成婦之義也。
”③ 婚禮,女道之終,婦道之始也。
先王重之,故其禮隆,其義詳。
乃入門之後,驕惰頑恣,見惡于舅始,見薄于夫子,見笑于姻族④,反而思之,足以當此禮否乎?故三月之内,有過出,無過則反焉而後廟見,言許其為婦也。
┃呂語今譯┃ (對于女子而言)婚禮昭示着女子之道的終結,婦人之道的開端。
先王對之十分重視,因此婚禮的儀節十分隆重盛大,當中意義十分詳細。
當新婦入門之後,若因為驕傲懶惰、頑劣自恣而被公公婆婆所厭惡、被丈夫所薄待、被親戚族人所嘲笑,那便要回頭反思一下,她對得起這麼隆重的婚禮嗎?所以新婦入門三月之内,如果犯了大的過錯,就要被休棄。
若無過錯,則再反思一下是否确定讓她入門,可以的話就帶她去宗廟拜見祖先,這就是說準許她入門為婦。
┃簡注┃ ①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男子娶妻意味着要傳宗接代、生兒育女,這昭示着家族代謝,父輩、祖輩即将年老凋零。
娶婦之家念此而悲哀傷感,三日不奏樂。
②父廟:祭祀亡父的宗廟。
③三月而廟見……成婦之義也:關于三月而廟見之禮,《禮記正義》疏解如下:依鄭玄的注,這是在公公婆婆已過世的情況下所應當奉行的禮節;但按照賈逵、服虔的說法,大夫以上,無論公公婆婆是否在世,均需要待三月廟見之後才能正式成婚。
④姻族:有婚姻關系的雙方家族。
┃實踐要點┃ 現代人舉辦婚禮多有弊病,或講排場、重攀比,或設置各種低俗、惡趣味的迎接新娘、鬧洞房儀式,貪圖虛榮、肆意放縱,沒能深入地領會婚禮的含義。
通過本條,現代讀者可以看到,婚禮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它昭示着女子社會角色的轉變、家族傳承的疊代更新,莊嚴肅穆才是婚禮應該有的基本氛圍。
此外,古人的三月廟見之禮提醒了現代讀者,經曆了隆重的婚禮儀式之後,夫妻雙方都要意識到自己必須盡好自己的家庭責任,以禮修身,敬慎行事,否則會被對方家族所唾棄。
禮器 ◎太廟之内敬矣,君親牽牲[迎牲牽入宰所],大夫贊币而從[告殺]。
君親制祭[既殺牲,君親制肝以祭],夫人薦盎[盆也,盛熟牲];君親割牲[割熟牲],夫人薦酒。
卿大夫從君,命婦[卿大夫妻]從夫人,洞洞[表裡無間]乎其敬也,屬屬[音竹,始終無間]乎其忠[至誠無僞]也,勿勿[懇切]乎其欲其飨①之也。
宗廟之祭,夫婦親之,與生養同,子婦各伸其敬也。
祭祀之禮,馔②設而祖考③未嘗食,酒設而祖考未嘗飲,惟是一腔誠敬之心,思無再養行孝之時,盡吾追養繼孝之念耳。
若心昏忽而事苟且,物簡略而禮虛文,則何以祭為哉!商纣謂祭無益,葛伯④放而不祀,皆以虛文視祭祀故耳。
衆婦⑤不得薦豆⑥,衆妾不得陪祭,惟諸侯夫人、大夫士妻,得與宗廟之祭,亦重矣。
而又不盡誠敬,不惟不稱子孫之婦,而神且降之殃矣,可不慎乎! ┃呂語今譯┃ 在宗廟祭祀祖先時,夫婦二人要親力親為,和祖先在生時親自奉養他們一樣,兒子、媳婦各自申明他們心中的敬愛之意。
祭祀的儀式當中,祭品擺放在那裡但祖先并不食用,祭祀用酒擺放在那裡而祖先也并不飲用,準備這些祭品其實僅僅是出于子女們的一腔誠實敬慎的心意,想到祖先逝世後,自己再也沒有奉養盡孝的機會了,于是通過祭祀儀式窮盡自己繼續向祖先表達孝敬的念頭罷了。
如若祭祀時,子女的心神昏沉疏忽而行事苟且,祭品過于簡單而儀式隻講求形式,那祭祀還有什麼意義呢?商纣王說祭祀沒有益處,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祖先,他們都是把祭祀看作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虛文。
祭祀時,衆婦不得進獻祭品,衆妾侍不能陪同參與祭祀,隻有諸侯的夫人、大夫和士的正妻可以參加宗廟的祭祀,可見這是件重大的事情。
而祭祀時若不極盡心中的誠敬之意,不但不能勝任子孫之婦的職責,而神祇也将會降下災殃,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簡注┃ ①飨(xiǎng):接受獻祭的祭品。
②馔:祭祀用的食品。
③祖考:祖先。
④葛伯:夏朝時人,因不祀先祖等惡行遭到成湯的攻伐,其事詳見《孟子·滕文公下》。
⑤衆婦:嫡長子之妻為冢婦,諸子之妻為衆婦。
⑥薦豆:薦,進獻。
豆,盛祭品的禮器。
┃實踐要點┃ 本條意在強調祭祀活動的重要性,并指出祭祀祖先時夫妻雙方都要親力親為,用以表達對祖先的誠敬之心。
若說祭祀先人時要竭盡誠敬,那雙親在世時就更加應該盡力奉養了。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積極意義在于提醒夫妻雙方要竭誠事奉雙親。
尤其在現代社會,子女成家之後往往會與父母分居,容易疏忽對父母的關懷和照料。
在這種情況下,夫妻雙方就更應該時時檢點自己的孝親行為是否做到了位。
郊特牲 ◎昏禮,萬世之始也①。
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别也。
币必誠,辭無不腆[音忝,厚也],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
同姓男女近,則嫌于無别,故附托于異姓之遠,厚其别也。
币豐潔②,又親緻币,則誠。
辭謙謹,又數緻辭,則腆。
此皆直信之禮,欲告女子以誠直忠信,使以此事舅姑夫子,以此修婦人之德。
┃呂語今譯┃ 同姓的男女相親近,則有男女無别的嫌疑,因此結婚的對象要從疏遠的異姓家庭中尋得,這是把男女之别看得很重要。
聘禮要豐盛潔淨,又由男方親自送上,這樣便能體現心中的誠意。
男方言辭謙虛謹慎,又多次緻辭,這能體現心中的厚意。
這些都是體現正直誠信的禮節,用以告誡女子要誠實正直、貞忠守信,讓她用這些品德去奉事公公婆婆和丈夫,從而修持婦人的德性。
┃簡注┃ ①昏禮,萬世之始也:昏禮即婚禮。
男女以婚禮結合,然後可以繁衍子孫後代,所以說婚禮是血脈連綿萬世的開端。
②币豐潔:币,泛指财物,用于聘禮。
豐潔,即豐盛潔淨。
┃實踐要點┃ 古人創設的婚禮儀式,其背後都有深遠的寓意。
本條指出通過婚禮儀式告誡女子要以誠直忠信為品德。
對于現代女子而言,若能修持自身誠直忠信的德性,在家庭或者職場當中都能無往而不利。
◎一與之齊①,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一夫一婦,敵體相齊,衆妾不得與夫齊矣。
┃呂語今譯┃ 一夫一婦,尊卑地位相等,而衆妾侍不得與丈夫地位相等。
┃簡注┃ ①齊:《禮記正義》注雲:“齊,謂共牢而食,同尊卑也。
”婚禮時夫妻共食一牲,是為共牢之禮。
┃實踐要點┃ 本條的經典原文強調了妻子要從一而終、丈夫死後也不改嫁。
在現代社會,不如此,女子自行決定即可。
有意思的是,呂坤對本條的按語則強調夫婦之間的尊卑地位是相等的,而妾侍則不得如此。
值得現代讀者注意的是,根據經典的說法,夫妻的地位應該是相等同的,而非丈夫尊貴、妻子卑賤,這和現代提倡的男女平等的進步思想是一緻的。
◎男子親迎[音映],男先[音羨]于女,剛柔[剛倡柔從]之義也。
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
◎執摯[音至]以相見[奠雁],敬章别也[行敬以明夫婦之别]。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皆有别之道也],然後父子親[有男女而後有父子],父子親,然後義生,義生,然後禮作,禮作,然後萬物安[皆始于男女之有别]。
無别無義,禽獸之道也[禽獸男女淫雜,故無禮義]。
◎婿親禦,授綏[音雖,引車繩],親之也。
親之也者,親之也。
敬而親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
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
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夫也者,夫[音扶]也。
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
禮,丈夫親迎于女家,親禦婦車,其輪三周,為我先祖繼嗣,敬之也。
親以手授婦綏,親之也。
女子無先親男子之禮,故先親以倡之。
合卺①先獻,脫衣先婦,凡三親而後婦應,所以全女子之貞,盡陽倡之道②也。
先王之得天下,不出“愛”“敬”兩字,特舉閨門而推之耳。
夫也者,扶助婦人,為之依也。
曰帥人以智,則不智不可以為夫矣。
┃呂語今譯┃ 根據禮法,丈夫親自到女方家裡迎娶妻子,丈夫親自駕禦婚車,并且要圍繞車子走三圈,這是因為新婦将來能為自己的祖先生育子嗣,所以藉此表達對新婦的敬意。
丈夫親手把拉車的繩子交給新婦,這是表示對她的親愛。
女子沒有主動親近男子的道理,所以丈夫先采取主動來倡導親近。
合卺交杯時,丈夫先敬酒,脫衣服的時候丈夫先脫。
丈夫三次主動親近然後新婦才随之響應,這是為了保全女子的貞節,盡到陽倡陰和的道理。
先王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原因不外乎“愛”和“敬”兩個字,這裡也不過是特别舉出閨門夫婦之道而推廣出去罷了。
丈夫的“夫”字,是指要扶助妻子,成為她的依靠。
這裡說丈夫要憑智慧來統帥妻子,那麼,沒有智慧的人就不可以成為别人的丈夫了。
┃簡注┃ ①合卺(jǐn):匏瓜一分為二剖開而制成的酒器為卺,婚禮時夫妻各執一卺喝酒,是為合卺之禮。
②陽倡之道:意謂在婚姻關系中,男方應采取主動,即呂坤在經文簡注之中所謂的“剛倡柔從”。
《白虎通義·嫁娶》有雲:“禮男娶女嫁何?陰卑不得自專,就陽而成之,故《傳》曰:‘陽倡陰和,男行女随。
’” ┃實踐要點┃ 以上諸條經典原文講述了古代婚禮儀式背後的具體含義。
如呂坤所指出的,迎親儀式所體現的是丈夫對妻子的尊敬和親愛,而婚禮儀式中的多個環節丈夫要主動親近妻子,這體現出“陽倡之道”。
所謂的“陽倡之道”,實際就是要求丈夫要在婚姻關系中發揮主動性,帶頭承擔家庭職責、履行家庭義務,成為家庭當中的表率。
因而,當古人講婦人在家要從夫的時候,往往沒有講清楚“從夫”的前提是丈夫盡到了做丈夫的職責,有丈夫應當有的樣子,如有主見、有擔當精神、有責任感、有智慧、敬愛妻子等等。
若丈夫出現胸中毫無主見、喜歡推卸責任、愚昧無知、對妻子頤指氣使等情況,可以說是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職責,甚至有愧于“丈夫”的稱謂。
如此一來,婦人又如何能“從夫”呢?這便提醒了現代讀者,男子作為丈夫,應該尊敬、親愛自己的妻子,并主動成為妻子一生的依靠;而女子若是覓得一個有擔當、有智慧又疼愛自己的夫婿的話,難道不願意聽從他的意見嗎?所以說,要做到夫妻和睦,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夫夫婦婦,即夫妻雙方都各自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玄冕齋戒,鬼神陰陽也,将以為社稷主,為先祖後,而可以不緻敬乎? 夫婦者,陰陽之人,玄冕①齋戒而告鬼神,陰陽之義也。
一娶婦耳,而敬慎如此者何?有子,則社稷②有主,先祖有後,可不敬乎? ┃呂語今譯┃ 夫婦是一陰一陽的兩個人。
婚禮時要提前齋戒并穿着玄冕服去宗廟裡禀告鬼神,這是合乎陰陽之道的做法。
娶婦這件事情,為何要如此恭敬謹慎呢?這是因為,婦人有了孩子,那麼天下社稷便後繼有主,祖先也有了後代,這樣的話可以不敬慎嗎? ┃簡注┃ ①玄冕:祭祀時所穿的禮服。
②社稷:社為五土之神,稷為谷神,均能生養萬物,君主祀之。
後泛指天下國家。
┃實踐要點┃ 在古人眼中,夫妻成婚的意義之一,便是能夠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為宗族開枝散葉。
因而,婚姻不僅僅是夫妻雙方的事情,而是一整個家族的大事。
而現代人大多傾向于把婚姻看作是個人的事情,因而對婚姻的重視程度不高,有的人甚至将之視作兒戲,導緻社會出現了閃婚閃離、單親家庭、婚外情等現象,對夫妻雙方、子女以及家族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若現代人能效法古人敬慎婚姻之事,那麼夫妻關系定能更加地和諧,家庭成員也能更加地幸福美滿。
◎共牢[俎①也]而食,同尊卑也,故婦人無爵②,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③。
夫尊婦卑,共牢,同尊卑之義,通其情也。
婦從夫,故爵以夫為尊卑,坐以夫為長幼。
┃呂語今譯┃ 丈夫地位尊貴,婦人地位卑下。
夫婦婚禮時所行的共牢之禮,有齊同他們尊卑地位的含義,促進兩人的情感相通。
婦人随從丈夫,因此婦人的尊卑身份由丈夫的爵位所決定,參加宴會時的座次也以丈夫的年齡長幼來确定。
┃簡注┃ ①俎(zǔ):用以放置祭品的禮器。
②爵:爵位。
③齒:年齡。
《春秋左傳正義·隐公十一年》疏雲:“《禮記·文王世子》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
然則齒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為齒,故雲齒列也。
’”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了夫妻之間的尊卑地位是平等的,不僅在外人看來妻子與丈夫有相等爵位,更重要的是夫妻内部之間的地位也是平等,因而能做到情感相通。
這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示在于,夫妻之間要互相敬重,那些強調妻子要絕對服從丈夫、任勞任怨的“大男子主義”既不符合傳統婚義、又不符合現代精神,應當加以摒棄。
◎厥明,婦盥[音貫,洗手]饋[進食],舅姑卒食[食畢],婦馂[音俊]餘[食舅姑餘食],私之也[親愛]。
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音做,東階]階,授之室也①。
此待長子婦之禮也。
舅姑主家,故升降皆由東階。
今長婦代我者也,故以東階與婦,而自由西階以下。
代我則主家,故以室家之事付之。
┃呂語今譯┃ 這是對待嫡長子的妻子的禮節。
婆婆主持家事,因此進入廳堂時上下都走東邊的台階。
現在,嫡長子的妻子替代了我(婆婆),所以把東邊的台階留給她,而自己從西邊的台階走。
替代我便是由她主持家事,因此把家裡的事務都交付給她。
┃簡注┃ ①授之室也:把主持家室事務的職責交托給嫡長子的妻子。
┃實踐要點┃ 本條講的是婆婆對待嫡長子妻的禮節。
在古代社會,公公過世之後,若婆婆的年紀比較大,就要把主持家事的權力和職責移交給嫡長子妻。
對于現代人來說,婆媳關系是婚姻之中的一大難題。
産生婆媳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媳婦進門之後婆婆還繼續幹涉夫妻兩人的家事,導緻婆媳争吵不止。
本條啟發現代讀者,作為婆婆,若媳婦進門了,就要主動、安心地把自己的兒子交給兒媳婦照顧,控制好自己對兒子及家庭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不要主動幹預夫妻之間的事情。
◎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
樂,陽氣也。
① ┃簡注┃ ①古人認為音樂能鼓動人的意志情感,因此說是“陽氣也”。
“昏禮不用樂”是為了讓婦人體會到婦道應該以含蓄娴靜為正,因而避免用音樂去擾動婦人的情志。
┃實踐要點┃ 現代人喜歡在婚禮環節設置迎親、鬧洞房等活動,希望看到場面熱鬧。
好事者則趁機設置低俗的遊戲,動蕩新人以及在場親友的情志,鄙陋尤甚。
本條婚禮不用樂的要求不必盡守,但其背後避免擾動婦人情志的思想則值得今人借鑒。
内則 此篇論事親,則恭敬之意多而和樂之情少。
乃寒不敢襲,則近于君臣矣。
至于酒食諸品,極口腹之欲,盡鮮之美,與聖王菲飲食、養生家薄滋味之理,大相悖謬。
吾取婦人之事舅姑者以示法焉,蓋禮節雖繁,皆孝子之道也。
┃呂語今譯┃ 這篇談論如何侍奉親人,更多地注重恭敬的心意,而少談和順快樂的情感。
裡面講到冬天寒冷也不敢多穿衣服,這便是接近君臣之間的禮節了。
至于講到酒食飯菜要滿足口腹的欲望、極盡鮮美醇厚的佳肴,這和先王、養生家淡薄飲食滋味的道理大相違背。
我取用婦人侍奉公公婆婆的禮節來展示正确的行孝之法,雖然禮節繁瑣,但這些都是孝子所應遵行的道理。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
雞初鳴[五更],鹹盥[洗面]、潄[淨口]、栉[理發]、縰[音灑,黑缯①包發作髻]、笄[以簪固髻]、總[又以缯括發而垂餘于髻後曰總],衣紳[大帶]。
左佩紛[以拭器]、帨[音瑞,拭手]、刀[小刀]、砺[磨石]、小觽[音揮,錐屬。
解結]、金燧[取火于日]。
右佩箴[即針字]、管[針在管中]、線、纩[音曠]②,施縏[音盤]袠[音緝]③;大觽、木燧④。
衿[結也]纓[香囊]、綦[音忌]屦⑤。
以适舅姑之所。
及所,下氣[氣降]怡聲[聲和],問衣燠[音郁,溫也]寒,疾痛疴癢,而敬抑搔之。
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孝子省而不問,問者修文,省者修心。
親安不安,形氣自别,似不必于安寝之時,瑣瑣驚動。
親所有侍者,至旦問侍者可也。
┃呂語今譯┃ 孝順之婦省察公公婆婆的氣色而不必細問。
口頭上問雙親安否是修持外在的文教,而省察雙親的氣色則是修持自己的内心。
雙親身體安然與否,通過他們的形體氣色自然能夠辨别出來,似乎不必在雙親安寝睡眠的時候繁瑣地細問、驚動他們休息。
他們身邊有侍從,等到第二天天明的時候詢問待從即可。
┃簡注┃ ①缯(zēng):帛的總稱。
②纩(kuàng):棉絮。
③施縏袠(pánzhì):縏袠是小囊袋。
施縏袠,是指把上述的箴、管、線、纩四物放置在小囊袋裡面。
④木燧(suì):木制的取火用具。
⑤綦屦(jù):綦,鞋帶,于此用作動詞,意謂系鞋帶。
屦,鞋子。
這是指系上鞋帶,穿好鞋子。
◎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音屋]盥。
盥卒,授巾。
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饴[音怡,饧也]蜜以甘之,滫[音修,上聲]瀡[音髓]以滑之①,脂[音之]膏[音高]以膏[音告]之②[皆調和飲食之味],舅姑必嘗之而後退。
┃簡注┃ ①滫瀡(xiǔsuǐ)以滑之:滫,淘米水。
瀡,滑。
古人的一種烹饪方式,用淘米水讓食物變得口感軟滑。
②脂膏以膏之:把動物的油脂加入食物之中,讓食物變得口感香美。
◎父母舅姑将坐,奉[上聲]席,請何鄉[即向字]。
将祍[音忍,卧席,此将寝之時],長者奉席,請何趾[足何向]。
少者執床與坐[執床與舅姑坐],禦者舉幾[音紀,與舅姑憑],斂席[此既起之後]與簟,縣[即懸字]衾[音勤,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