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嘉言

關燈
離,意眷戀而不舍。

    今子孫與祖考形容日接,身體相依,及當奉祭之日,尚無愛敬之誠,況夫人于祖考,既無骨肉之情,豈曾親炙之素,乃能恭謹依栖②,如生如在,可謂孝矣。

    近世婦女,當祭之日,猶身不下庖廚③,手不親笾豆④者,此詩可以觀矣。

     ┃呂語今譯┃ 諸侯的夫人盡心盡意地進行祭祀活動。

    家裡的人作了《采蘩》這首詩歌來贊美她。

    詩中說:夫人采摘池沼裡面的白蒿,用來充當宗廟的祭品。

    她的内心誠摯恭敬,不可用言語來形容。

    隻見她早晚在宮殿之中,負責進獻祭品的工作。

    她頭上裝飾用的發髻高聳而肅敬,猶如祖先真的在天上看着,她的心意虔誠而不敢略忽。

    祭祀結束之後,也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

    那高聳的發髻舒張遲緩地離開宗廟,猶猶如舍不得離開祖先。

     如今的為人子孫者,祖輩在世時每天都會見面,身體也相互依存。

    待到祖輩過世之後,要對他們舉行祭祀,這些不肖子孫對曾經生活在一起的祖輩尚且沒有一點親愛畏敬的誠心。

    而詩中的諸侯夫人和丈夫的祖輩既沒有骨肉之情,平常也沒有親身受到他們的教誨,卻依然能在祭祀的時候恭敬謹慎,就像祖輩們就活生生地在現場一樣,這真可謂是孝順啊! 現在的婦女們,在祭祀祖宗當天,不親自下廚房準備祭品,也不親手供奉祭祀用的禮器,從《采蘩》這首詩可以看她們的不當之處。

     ┃簡注┃ ①首飾僮僮而竦敬:首飾是指頭上裝飾用的發髻。

    僮僮是發髻高聳的樣子。

    發髻高聳意指諸侯夫人頭容端正,合乎禮儀,因而表現出内心的恭敬,故雲“首飾僮僮而竦敬”。

    下文“首飾祁祁而舒遲”,其實也是用發髻指代諸侯夫人,說她遲遲不肯歸家。

     ②依栖:指女子在夫家安居。

     ③庖廚:廚房。

     ④笾(biān)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禮器。

    竹制為笾,木制為豆。

     ┃實踐要點┃ 古代嫡長子妻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協助丈夫主掌祖宗祭祀活動。

    呂坤指出《采蘩》詩中的諸侯夫人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雖然從沒見過丈夫的祖考,和他們也沒有骨肉之親,但在祭祀他們的時候卻能恭敬虔誠,仿如祖考在前,極盡孝意。

    這體現了諸侯夫人虔誠恭敬地盡好了自己的協助祭祀的職責,也表明諸侯夫人能做到愛屋及烏,敬愛丈夫的祖考。

     在現代社會,城市裡面大多數家庭不再舉行像古代一樣隆重的祭祀祖宗活動,即使開展(如清明節墓祭),祭祀的儀式也有所改革。

    因此,不能強求現代女子仍然要親自去為丈夫的祖考準備、進獻祭品。

    但始終夫人誠敬以奉祭祀所體現的對長輩的孝敬之心則是值得現代女子學習的。

    尤其對于尚在人世的公公、婆婆,為人妻者要待之以誠敬,主動處理好婆媳關系。

     ◎于以采①,南澗之濱。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音老]②。

     于以盛之,維筐[方器]及筥[音舉,圓器]③。

    于以湘[烹也]之,維锜[音以,有足]及釜[音府,無足]④。

     于以奠[陳設]之,宗室[大夫家廟]牗下[西南隅]⑤。

     誰其屍[主豆]⑥之,有齊[音齋,敬也]季女[少婦]。

     此詩美大夫妻誠敬以奉祭祀,與《采蘩》意同。

     ┃呂語今譯┃ 《采》這首詩贊美大夫的妻子誠心恭敬地祭祀祖先,和《采蘩》的意旨相同。

     ┃簡注┃ ①:水上浮萍。

     ②行潦(lǎo):路上的流水。

     ③維筐及筥(jǔ):盛物用的竹器,方形為筐,圓形為筥。

     ④維锜(qí)及釜:烹煮用的鍋具,有足為锜,無足為釜。

     ⑤牗(yǒu)下:房室的西南隅。

     ⑥屍:主持祭祀之意,即呂坤所釋的“主豆”。

    豆為禮器,指代祭祀儀式,“主豆”即主持祭祀。

     ┃實踐要點┃ 參見《采蘩》的實踐要點。

     ◎厭[音葉]浥[音邑]①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音汝]無家[聘體],何以速[緻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大齒],何以穿我墉②?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葉松]?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當纣之時,強暴之男橫行,貞節之女無主,恐被辱陵,先為絕語③,自言孤身不敢早行,隻恐多露濕衣,非畏露也,畏強暴之男也。

    我不從汝,汝必訟我。

    汝雖訟我于官,實無聘定之禮,任汝誣我,我萬萬其不從汝矣。

    夫女子苟從,豈非從一,而婚禮不備,則貞女不行。

    重禮所以重身,重身所以重節,女子萬善之長,不足以掩一節之失。

    《行露》詩人,可以為法矣。

     ┃呂語今譯┃ 在商纣王掌政的時候,強蠻粗暴的男子橫行無忌。

    (《行露》這首詩歌講的是:)有位持守貞節的女子尚未出嫁,她害怕自己會被别人欺陵受辱,于是首先說出了自己的誓言:她說自己單獨一人的話不敢在清晨出行,怕露水很多會沾濕自己的衣裳。

    其實,并非畏懼露水,是畏懼強蠻粗暴的男子。

    (若是遇到了這樣的男子),我不順從你,你必定會起訴我。

    你雖然在官府起訴我,但實際上你沒有給我下聘禮。

    任由你誣蔑我,我萬萬不會順從你。

     沒有夫婿的女子若苟且順從(許身于男子),豈不也算得上是從一夫而終嗎?然而,如果婚禮不完備,那麼貞正的女子也不會同意出嫁。

    重視婚禮,用以重視自己的身體。

    重視自己的身體,用以重視自己的節操。

    女子縱然有一萬個優點,也不足以掩蓋一次失節的行為。

    《行露》詩人的觀點可以為女子所效法。

     ┃簡注┃ ①厭浥:潮濕。

     ②墉:牆。

     ③絕語:決斷之語,即發誓非禮不嫁,決不苟且委身他人。

     ┃實踐要點┃ 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詩中女子為了保護自己的貞節,早晨不敢獨自出門,也明示了自己非禮不嫁的決心。

    此女子守禮重節的做法也值得現代人借鑒。

    現代社會,治安環境相對較好,但女子若不加防備的話也有可能遭遇歹徒的暴行。

    最好的防備莫過于以禮修身,做到内心敬慎而不僥幸,舉止沉穩而不輕佻,衣着得體而不暴露,與他人保持合适的社交距離,避免獨自一人外出夜行。

     ◎嘒[音惠,微明]彼小星,三五在東[初昏将旦]。

    肅肅宵[夜也]征,[行也]夙夜在公,寔①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卯,葉留]②。

    夙夜在公,抱衾[被也]與禂[音酬,單也]③,寔命不猶④。

     後夫人當夕⑤,衆妾無一人當夕之禮。

    衆妾分夕,後夫人無每夕獨專之禮。

    當時夫人多妒,衆妾不得進禦,南國夫人被後妃之化,推逮下之恩,衆妾朝夕,得抱衾禂侍寝于君所,故喜而作此詩。

    以貫魚之寵,感夫人寬厚之恩;以往來之勤,安自家賦命之賤。

    夫下能安分,則上易于為情;下欲難盈,則上必至失所。

    小星衆妾,可謂得知足知止之義矣。

     ┃呂語今譯┃ 後夫人當夕侍寝,陪同君王一整個晚上。

    随後夫人侍寝的其他妾侍們則不能獨自一人陪侍君王一整個晚上,需要和其他妾侍當夕之夜分時段輪流值守奉事君王。

    後夫人也不可每天晚上都獨自侍寝,要把親近君王的機會與其他妾侍分享。

    這是合乎禮法規定的。

     然而,當時的各諸侯國的夫人多有嫉妒之心,一衆妾侍無法入侍國君。

    南國夫人被受文王後妃的感化,推廣文王後妃顧及妾侍的恩惠之情,允許妾侍們奉事國君。

    妾侍們輪流當夕,晚上抱着被衾、床單入侍,第二天早上抱着離開,以便輪換。

    衆妾們得幸國君,因此心生喜悅而創作了《小星》這首詩。

    (詩中描述衆妾)能輪流得到國君寵幸,用以感懷夫人寬廣仁厚的恩情;(描述衆妾)每天都輪換出入國君寝宮,用以表達安于接受自己作為妾侍的卑下命運。

     若在下位者能安守本分,那麼,在上位者就容易生發對下屬的關愛之情。

    下位者若是欲求過多、難以滿足的話,在上位者必然會失掉他們寬厚處事的原則。

    《小星》詩中描述的一衆妾侍,可謂是深谙知足、知止的道理。

     ┃簡注┃ ①寔:實,确實。

     ②維參與昴:參、昴,西方二宿之名。

     ③禂:《毛詩傳》:“禂,禅被也。

    ”《鄭箋》釋之為“床帳”。

    呂坤釋為“單”。

    現折中譯為床單。

     ④猶:同。

     ⑤當夕:妻妾輪值為丈夫侍寝。

     ┃實踐要點┃ 本條呂坤側重于從妾侍的角度分析如何能處理好妻妾關系,他指出妾侍若能安守本分、知足不貪,便容易觸發正妻的關愛之情。

    抛開妻妾關系不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又何嘗不如此呢?人若是知道安守本分、不過分貪求,自然會受到他人的友好對待。

    若受了别人恩惠,還不知道滿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話,自然會受人唾棄。

     ◎江有汜[四,葉杞。

    水出複入],之子[嫡也]歸,不我以[同行]。

    不我以,其後也悔。

     江有渚[音主,水中高地],之子歸,不我與。

    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音跎,水之别流],之子歸,不我過[音戈]。

    不我過,其嘯[音笑,去聲,長出氣聲]也歌。

     諸侯一娶九女,二國媵之①;嫡妻未嫁,媵妾守待;嫡妻出嫁,挾媵同行。

    此諸侯之禮也。

    是時有一夫人,出嫁不挾媵行,後聞《樛木》《螽斯》之風,深自愧悔,仍迎媵妾。

    媵妾喜其能改過也,而作詩以美之。

    人不患于有過,而患于遂非。

    棄媵而行,嫡妻之恥也,良心不泯,悔過而自新焉,何害其為賢人哉?悔者,茫然自失也;處者,即自改圖也。

    嘯歌者,恨其從前之錯,喜其猶及改正也。

    婦人之性,多睽異而不和諧,執迷而不自反,觀于此詩,可以悟矣。

     ┃呂語今譯┃ 古代諸侯國國君娶妻,一娶九女,兩個諸侯國派媵妾陪嫁;正妻未出嫁時,媵妾守在家裡等待;正妻出嫁之日,攜同兩個媵妾一起同行。

    這便是諸侯的婚娶之禮。

     當時有一位諸侯夫人,出嫁時不攜媵妾同行。

    後來聽到《樛木》《螽斯》這兩首詩歌,深感慚愧,于是把媵妾迎接過來。

    媵妾看到夫人能及時改過,心生歡喜,所以創作了《江有汜》這首詩歌來贊美她。

    做人不怕有過錯,怕的是知錯不改。

    抛棄媵妾,這是正妻的恥辱行為。

    然而,她的良心還沒泯滅,後悔自己的過錯而改正自身,這怎麼會妨害她成為一個賢良的人呢?詩中所說的“悔”,是說她茫然失神;所說的“處”,是說她自己改變了想法;“嘯歌”,是怨恨她之前的過錯,而為她能及時改過而感到欣喜。

    婦人的天性,多半是不能與其他女子和諧相處,固執自己的過錯而不知道改正,看了這首詩應能有所感悟。

     ┃簡注┃ ①諸侯一娶九女,二國媵(yìng)之:關于古代諸侯的婚娶制度,《春秋公羊傳》載雲:“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侄從。

    侄者何?兄之子也。

    娣者何?弟也。

    諸侯一聘九女,諸侯不再娶。

    ”古代諸侯國國君娶妻,夫人入門的時候,除了夫人的侄(夫人哥哥的女兒)、娣(夫人的妹妹)要陪嫁以外,與夫人同姓的兩個諸侯國也要派女子前來陪嫁,這兩個女子即為媵妾,而媵妾的也要跟着陪嫁,所以說“諸侯一娶九女”。

     ┃實踐要點┃ “人不患于有過,而患于遂非”,這是本條值得後人所借鑒的警句。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弟子子貢也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然而,真正的君子并不總是一塊無瑕的玉璧,而是知錯能改,日新其德,以止于至善為終極追求。

    因而,改過實際上是修身功夫的着手處。

    王陽明在《寄諸弟》中更是以改過為貴,現摘錄其文供讀者參考: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

    人孰無過?改之為貴。

    蘧伯玉,大賢也,惟曰“欲寡其過而未能”。

    成湯、孔子,大聖也,亦惟曰“改過不吝,可以無大過”而已。

    有皆曰人非堯舜,安能無過?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

    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聖人矣。

    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彼其自以為人心之惟危也,則其心亦與人同耳。

    危即過也,惟其兢兢業業,嘗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執厥中”而免于過。

    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與果與人異也。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

     如王陽明所說,聖人尚且要“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我們普通人就更應該在改過之上下功夫了。

     ◎何彼秾矣①,唐棣[音弟,栘木]之華。

    曷不肅[敬也]雍[和也]②,王姬之車[尺鴉切]。

     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葉獎裡]。

     其釣伊何,維絲[單]伊缗[音民,合絲]。

    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天子之女,下嫁為諸侯夫人,車服雖盛,不敢挾貴以驕其夫家。

    見者作詩以美之,言王姬下嫁之車,宛然有和敬之象,不以平王之孫驕己,不以齊侯之子卑夫。

    故兩貴相匹,則如桃李之并盛;兩情相得,則如雙絲之合綸。

    皆由王姬之肅雍成之也。

    後世婦女,恃富則驕貧,倚貴則陵賤,止見己之獨盛,安得如桃李之争榮?遂緻夫之乖違,安得如絲綸之交合?豈富貴過于王姬耶?讀此可以愧矣。

     ┃呂語今譯┃ 周天子的女兒下嫁而為諸侯國的夫人。

    出嫁時陪嫁的車馬服裝雖然很華麗,但她卻不敢仗侍自己高貴身份而傲慢自己的夫家。

    看到這種情況的人便創作了《何彼秾矣》這首詩歌去贊美她。

    詩中說:天子女兒下嫁時使用的車馬,看上去有和順恭敬的氣象,她沒有因為自己是周平王的孫女而感到驕傲,也沒有因為丈夫是齊侯的公子而加以輕視。

    因此,兩個貴人相互匹配,像桃花、李花同時盛放;兩人情感和睦,就如兩根絲線合為一綸。

    這都是由于天子女兒的恭敬謙和所成就的。

     後世的婦人,仗侍自家富有就看不起夫家的貧困;倚賴自家高貴就欺淩位卑的夫家。

    隻看見自己獨自興旺,怎能讓夫妻雙方像桃李争榮一樣相得益彰呢?最終緻使丈夫反叛背離,怎能得到絲綸交合、夫妻同心的美滿婚姻呢?後世女子的富貴程度難道能超過天子之女嗎?讀到這首詩可以心生愧疚了。

     ┃簡注┃ ①秾(nóng):茂盛的樣子。

     ②雍(yōng):和順。

     ┃實踐要點┃ 本條指出了女子不應仗侍娘家的強勢而去欺負夫家。

    實踐要點可參見上文《書經》“嶽曰瞽子父頑”條。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音地],不可選也。

     婦人不得于夫,而自道其德如此。

    言石可轉,而我貞确之心不可轉;席可卷,而我直方之心不可卷。

    威儀動靜之間,氣象豁綽,禮節熟閑,無一可擇嫌處。

    雖夫之棄我,我不敢辭,而我心之不變如故,我儀之不忒①如故也。

    以如是之人而棄之,夫也昏惑可知;以如是之棄而安之,婦也賢淑可見矣。

     ┃呂語今譯┃ (《柏舟》這首詩講的是)婦人不得丈夫歡心而遭抛棄,自述自己的德操和心志:石頭可以轉動,而我貞正不移的心不會改變。

    席子可以卷起來,而我正直方正的心不可以卷起來。

    (我自問自己的)儀容動作有豁達寬綽的氣度,也熟悉禮節,沒有一處可加以指責的地方。

    雖然丈夫休棄我,我不敢推辭。

    但我的心不變如故,我的行為舉止也一如往常地貞正。

     對于這樣貞正的妻子也甘心休棄,可知她的丈夫是那麼的昏庸迷惑;遭受不合理的休棄仍然安于其分,可見這個婦人是那麼的賢良貞淑。

     ┃簡注┃ ①不忒(tè):不變。

     ┃實踐要點┃ 詩中女子被丈夫狠心抛棄,然而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坦然接受,行為舉止依舊合乎禮儀。

    其堅強獨立、恭敬守禮的品格實在值得後人敬服。

     ◎綠兮衣兮,綠[間色]衣[在外]黃[正色]裡[在内]。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在上]黃裳[在下]。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新美],女所治[音持,織造]兮。

    我思古人[亦有遭妾之見寵者],俾[使我法古自勵]無[音尤,不至有過]兮。

     兮绤兮[秋已過時],凄其[音基]以風[又遇寒風],我思古人[亦有遭嫡之見棄者],實獲[得也]我心。

     衛莊公惑于嬖妾①,夫人莊姜賢而見疏,乃作此詩。

    言綠之雜色,為衣為表;黃之正色,為裳②為裡。

    尊卑失序,貴賤逆施,使我憂心,何時能止。

    今妾如綠絲然,本美少而汝又寵之,益驕恣以陵人,使我嫉妒,不免有。

    我思古人之善處妾者,以為師焉,求免我身之而已。

    彼之有,吾如彼何哉?我如秋葛然,本過時而汝又棄之,益凄涼而失所,使我怨尤,是謂迷心。

    我思古人之善處身者以為師焉,已得我心之同然矣。

    彼之迷心,吾如彼何哉?夫不能不憂者,有家之兇;不得不安者,婦人之分。

    莊姜其賢矣乎!世俗婦人以妒忌失恩,不自悔過,而忿狠以貪兇,甯滅其身,所甘心焉,不思古人矣。

    彼莊公之昏惑,又何足道哉? ┃呂語今譯┃ 衛莊公深受嬖妾迷惑。

    夫人莊姜雖然賢良卻日益遭到莊公的疏遠,于是作了《綠衣》這首詩歌。

    詩中說:綠色是雜色,卻被用來制成外衣穿在外面。

    黃色是正色,卻被制成下裳裹在了裡面。

    這種做法是尊卑失掉了秩序,貴賤反過來施行。

    這使我心中充滿憂慮,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這種錯誤的做法呢?現在,那個得寵的妾侍就像綠色絲線,本來就年輕美麗而你又寵愛她。

    她日益驕傲放縱,欺淩别人,讓我心生嫉妒,不免會讓我犯錯。

    我思惟古時候善于處理妻妾關系的賢良婦人,向她們學習,是為了避免自己因嫉妒而犯下過錯。

    若是她犯了過錯,我又能拿她怎麼辦呢?我就如同秋天的殘敗蔓草,本來就年老色衰,而你又遺棄我。

    我日益悲慘凄涼而失去地位,這使我心生怨恨,這算是讓我迷失了心性。

    我思惟古時候善于自處其身的婦人,向她們學習,已經讓我的内心能像她們一樣學會了自我排解。

    但若是她迷了本心,我能拿她怎麼辦呢?我不得不憂心忡忡,因為這種尊卑失序的情況可能會為家裡帶來禍害。

    我不得不安于這種情況,因為我要遵守婦人的本分。

     莊姜是那麼的賢淑啊!世俗的婦人因為嫉妒失去了丈夫的恩寵,不反思自己的過錯,卻忿怒狠心、兇惡不止,甯願毀滅自己也心甘情願,不懂得取法古人。

    至于說莊公的昏庸迷惑,又哪值得去說呢? ┃簡注┃ ①嬖(bì)妾:受寵愛的妃妾。

     ②裳:遮蔽下身的衣裙為裳。

     ┃實踐要點┃ 現代社會奉行一夫一妻制度,此條講的是妻妾之間的事情,似乎對現代讀者提供不了啟發。

    然而,現代社會也難免會出現男女朋友關系或婚姻關系被第三者破壞的情況。

    對于現代女子而言,若被第三者破壞了男女朋友關系或婚姻關系,該如何處理呢?有的人或者會選擇以各種方式對第三者以及男方進行報複,以洩其忿,即使以身試法也在所不辭。

    如此一來,害人害己,甚為不值。

    而本條則提醒我們,若出現此類問題,首先要反思自己和男方的交往之中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若是因為自己沒做好而導緻男方出軌,那麼就要改過自新,無謂過多地怪罪别人。

    若是自己已經盡到了本分,沒有什麼過錯,那麼便說明男方是個負心漢,不值得托付終身。

    這樣的話,也無謂為了負心漢繼續傷心。

     ◎燕燕于飛,差池[不齊]其羽。

    之子[戴妫]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二三章意同。

     仲氏[第二]任隻[以心相信],其心塞[實也]淵[深也]。

    終溫[和也]且惠[有恩],淑[善也]慎[謹也]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音籲,勸勉]寡人。

     莊姜無子,以陳女戴妫之子完為己子。

    莊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籲,弑之,故戴妫大歸①于陳,莊姜作此詩以送之。

    君亡家破,死别生離,舊與同心,異國永隔。

    分手傷情,兩淚如雨。

    想仲氏②平日之與我也,一心相信,兩無嫌疑。

    其立心也,既極誠實,又不淺露;其處人也,既極溫和,又有恩惠;其持身也,既極貞淑,又不苟且。

    臨别之時,又丁甯寡人③,說道先君雖是薄德,夫人不可不思。

    如此賢人,如此成别,徒極望眼,如何為情?讀此詩者,觀戴妫之德與莊姜之情,二人之賢,宛然在目矣。

     ┃呂語今譯┃ 莊姜沒有自己的兒子,把陳國女子戴妫的兒子完認作自己的兒子。

    莊公死後,公子完繼承君位。

    莊公生前寵妾生下的兒子州籲弑殺了新君,為此,戴妫回去娘家陳國,永不歸還。

    莊姜作了《燕燕》這首詩歌送别她。

    國君死了,家庭也被破壞了,剛送别了死去的國君,現在又要和在世的戴妫離别。

    舊時兩人同心,現在馬上就要永遠隔絕于異國。

    (兩人)離别分手時,心情哀傷,兩眼淚下如雨。

    (莊姜)回想仲氏(戴妫)平日與自己相處時,大家同心互信,兩人沒有猜疑。

    她立心既極其誠實,又不輕易表露。

    她對待别人,既極其溫柔和順,又多有恩惠。

    她修持自身,既極其貞正賢淑,又不苟且行事。

    兩人快将離别的時候,她又叮囑我說:“先君莊公雖然薄德,但作為他的夫人不可不思念他。

    ”戴妫這麼賢良的人啊,竟然要這般别離,今後相隔兩地,隻能看着遠方徒然地思念她了,這是多麼的傷感啊! 讀到這首詩的人,從中能看出戴妫的德行以及莊姜的感懷之情,她們賢良的品德,仿佛就在眼前出現。

     ┃簡注┃ ①大歸:已出嫁的婦人永歸母家。

     ②仲氏: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為“仲”。

    《毛詩傳》以“仲”為戴妫的字。

     ③丁甯寡人:丁甯,即叮囑。

    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王侯、王侯夫人自稱的謙辭。

     ┃實踐要點┃ 上文《綠衣》詩中,莊姜被嬖妾奪愛,心生嫉妒,不禁苦訴衷腸;而本詩中,莊姜、戴妫分屬妻妾而情同姊妹,臨别時又依依泣别。

    同是妾侍,為何莊姜對待二人的态度如此不同呢?依照呂坤的說法,《綠衣》詩中的嬖妾“益驕恣以陵人”,即仗侍寵愛而不安守妾侍的本分,盛氣淩人。

    而本詩中的戴妫則以大局為重,将自己的兒子交給無子嗣的莊姜作為兒子,平時立身處事、言行舉止又合乎禮法,德容彰顯。

    嬖妾無義而戴妫有德,無怪乎莊姜或恨或愛。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品行是那麼的重要,有德則招人歡喜,無德則遭人厭惡。

     戴妫的德行值得現代女子借鑒,而“其立心也,既極誠實,又不淺露;其處人也,既極溫和,又有恩惠;其持身也,既極貞淑,又不苟且”的德容可以與上文《關雎》詩中的實踐要點對照參看。

     ◎終風且暴①,顧我則笑。

    谑[希虐切]浪笑敖,中心是悼②。

     莊公為人狂蕩暴疾,莊姜為人正靜幽閑。

    莊公之見莊姜也,笑語輕狂,動容谑戲,既無閨門相接之禮,又無夫婦溫雅之情。

    莊姜不敢言,又不敢拒,但中心傷悼而已。

    今男女居室之間,以淫狎戲谑為相愛,以老成淡雅為薄情,讀此詩者,可以識性情之正矣。

     ┃呂語今譯┃ 衛莊公狂妄放蕩、暴戾疾躁。

    莊姜貞正娴靜,清幽閑雅。

    莊公看到了莊姜,嬉皮笑臉地說話,舉止輕狂,行為動作戲谑放蕩。

    既沒有閨房之内相見的禮儀,又沒有夫妻間溫和雅正的情感。

    莊姜不敢說什麼,又不敢抗拒,隻是在自己心中默默地傷心哀悼而已。

     現在的夫婦在家裡,把親近狎昵、玩笑調情看作是相愛的表現,把穩重老成、清淡雅緻的相處方式看作是感情缺失。

    讀了《終風》這首詩歌,可以知道怎麼樣才是夫妻間正當的情感表達方式。

     ┃簡注┃ ①終風且暴:狂風終日怒吹、勁疾不止,用以比喻衛莊公狂暴的性格。

     ②悼(dào):哀傷。

     ┃實踐要點┃ 上兩首詩都從側面提到了衛莊公對莊姜的寡情薄幸,本詩則正面描寫衛莊公與莊姜的日常生活。

    衛莊公對待莊姜輕慢無禮、戲谑放蕩,好色而不好德。

    恐怕在他的眼中,妻妾都不過是自己遂欲之具,因而待莊姜年老色衰之後又另寵新歡。

    此處帶給讀者的啟發是,女子在擇偶時必須弄清楚,男子是因為欣賞自己的人品、才華才來追求自己的呢,還是說僅僅看上了自己的美色。

    若是後者的話,相信兩個人的關系也維持不了多久。

     此外,呂坤指出“今男女居室之間,以淫狎戲谑為相愛,以老成淡雅為薄情,讀此詩者,可以識性情之正矣”。

    這也是值得現代讀者反思的。

    有的人認為夫婦居家之際不用講究行為是否合乎禮儀。

    而夫婦之間表達愛意的正确方式,應以互相尊敬為前提,以共同成就德性為目的。

    因而,夫婦居家日常,應努力做到以禮修身、以善互勸,好德如好色,惡惡如惡臭。

     ◎雄雉于飛,洩洩[音異,安緩]其羽。

    我之懷[所思]矣,自诒[音夷]伊阻。

     雄雉于飛,下上[飛鳴自得]其音。

    展[信也]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往來]悠悠[長也]我思。

    道[路也]之雲遠,曷雲能來? 百[凡也]爾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音至,嫉害]不求[貪取],何用不藏[善也]? 婦人以夫久役于外而思念之,一章言雄雉之飛,安緩從容,而我懷人久勞于外也。

    二章言雄雉之鳴,高下自得,而我懷人身不自由也。

    三章言終年見日月往來,使我心常常憂念,路途遙遠,何能便還也。

    四章言早還固不敢望,而保身實所當知。

    凡爾君子,豈不知德行為保身之道乎?但不存害人之心,無貪得之念,則随在而宜人,安往而不善乎?此詩哀而不傷,情不廢義,可謂愛夫以正者矣。

    處人之道,有外于‘不忮不求①’四字者乎? ┃呂語今譯┃ (《雄雉》這首詩歌講的是)婦人因為丈夫長期服役于外而思念他。

    第一章說雄山雞在林中慢悠悠地飛着,而我懷念的人則久久勞役在外。

    第二章說雄山雞高聲鳴叫,聲音忽高忽低、悠然自得,而我懷念的人則身不由己。

    第三章說全年每天都看見日月往來,日複一日,使我心中常常憂慮思念:路途遙遠,怎能一下子就回來呢?第四章說固然不敢奢望丈夫能提前回來,但希望他能懂得如何保全自身。

    凡是善良的君子,怎麼會不知道德行是保全自身的方法呢?隻要心中不存傷害别人的想法,沒有貪得的念頭,那麼,在任何地方都能和别人相處得很好,去哪裡會不适宜呢?這首詩歌悲哀而不過度,不以情感廢棄道義,這算得上是用正确的方式去表達對丈夫的愛。

    和别人相處之道,有超乎不“不忮不求”這四個字的嗎? ┃簡注┃ ①不忮不求:即上文所謂不存害人之心,無貪得之念。

     ┃實踐要點┃ 此處的關鍵是“愛夫以正”。

    如上文所述,夫婦之間應該以正确的方式去表達愛意。

    所謂愛情,不是甜言蜜語、卿卿我我,而是處處為對方着想,希望對方能安然無恙、成就自我。

    如詩中女子訴說思念之情的同時,也不忘告誡丈夫“不忮不求”的處世之道。

    這點值得後人效法。

    此外,“德行為保身之道”“但不存害人之心,無貪得之念,則随在而宜人,安往而不善”,這些處世之法本身也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毖[音閉,泉欲出而不暢達]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水、淇水異出合流]。

    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娈[上聲,情容美好]彼諸姬[同嫁之女],聊與之謀。

     [想我來時]出宿于泲[赍上聲],飲餞于祢[音你]。

    女子有行[出嫁],遠[音怨]父[音甫]母[畝偶切]兄弟[音底]。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如今得去時]出宿于幹,飲餞于言。

    載脂[音之,膏車]載轄[音匣,車軸],還[音旋]車言邁。

    遄[音船,速也]臻于衛,不瑕有害[瑕,玷也。

    言不玷于德乎?有害于理乎?]。

     我思肥泉,茲之永[長也]歎[音貪]。

    思須與漕,我心悠悠。

    [安得]駕言出遊[此地],以寫[除也]我憂。

     衛女嫁于諸侯,父母終,思歸而不得。

    一章言衛水尚合流,而衛女乃不得歸衛,與諸姬而謀歸計也。

    二章言始嫁已遠兄弟,今父母既終,顧①可歸乎?三章言今日歸衛甚易,有害于理否乎?四章言果不可歸,而我思不忘,安得一往以遂此心乎?夫以父母之家,兄弟之親,歸心迫切,莫可形容。

    而禮有所制②,迎者不敢迎,往者不敢往。

    甚者魯女一歲再歸甯,為父母也,而《春秋》猶譏之,先王男女之别,其嚴如此。

     ┃呂語今譯┃ (《泉水》這首詩歌講的是)衛國之女嫁給了一個諸侯。

    她的父母過世了,她想回去哀悼而不得。

    第一章說泉水尚且可以與淇水彙合,而衛女卻不能回去衛國,于是她和陪嫁的侄、娣商量回國的計劃。

    第二章說自己一出嫁就已經遠離了自己的兄弟,現在父母既然已經去世了,想來應該可以回去吧?第三章說現在回去衛國其實是很方便的,但要是真的回去的話會不會敗壞禮法?第四章說,果真不可歸去,而我思鄉之情又久久不能釋懷的話,怎麼能用出遊為借口,到須、漕等衛國的城邑,去遂順我思歸的心願呢? (詩中的女子惦記着)父母所在的家鄉、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因而心中迫切地想要回到故國,這種心情實在難以形容。

    然而,禮法有所限制,因此故鄉的人也不敢出迎,想回去的人也不敢回去。

    更有甚者,魯國有女子一年回了兩次娘家,為了看望自己的父母,而《春秋》尚且要譏諷她。

    先王關于男女之别的禮法,就是這麼的嚴格。

     ┃簡注┃ ①顧:考慮。

     ②禮有所制:關于諸侯國夫人歸甯的禮法,諸家有不同的說法。

    鄭玄箋雲:“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甯,沒則使大夫甯于兄弟。

    ”按照鄭玄的說法,詩中女子的父母已經去世,因此不能回國。

     ┃實踐要點┃ 諸侯夫人不得歸家省親,主要是為了防止女子回娘家的時候與他人私通。

    下文還将涉及諸侯夫人歸甯與男女有别的話題。

    呂坤在此表達了對詩中女子盼歸不得的同情,同時也強調了男女有别的禮法的嚴肅性。

    在現代社會,不允許婦女歸甯的這種禮法固然不可取,但其背後蘊含的嚴防男女之别的精神,對于保護女性人身安全、免遭歹徒侵犯,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舟依于河]。

    髧[音耽]彼兩髦①,實維我儀[匹也]。

    之[至也]死矢[誓也]靡[無也]他[别心]。

    母也天隻[音止],不諒[體信]人隻。

     第二章意同。

     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共姜作此詩以自誓。

    言共伯自兩髦垂結之時,即為我之匹耦,自今以及死之年,誓無他适②之志。

    母也我之天也③,何不信我之心乎?夫堅貞之志,父母不可奪,豈他人所得而搖惑哉? ┃呂語今譯┃ 衛國太子共伯死得早,他的妻子共姜守節義不再嫁人。

    她的父母要剝奪她的志願,讓她改嫁他人。

    共姜于是創作了《柏舟》這首詩來發誓,用以表明自己的決心。

    詩中說:共伯自年少的時候,便是我的配偶。

    從今天開始,到我死的那一天,我發誓不會有改嫁他人的心志。

    母親像上天一樣對我有養育之恩,卻為什麼不能體諒我的心志呢? (共姜)有如此堅定貞正的心志,即使是親生父母也難以剝奪,又豈是其他人所能動搖迷惑得了的呢? ┃簡注┃ ①髧(dàn)彼兩髦(máo):髧,頭發垂下的樣子。

    髦,下垂至眉毛的頭發。

    此為古代男子奉事父母時留的頭發樣式,父母過世之後才能更換。

    意謂男子時值青少年時期。

     ②他适:女子改嫁。

     ③母也我之天也:母親對我的養育之恩深廣無垠,像天空一樣無邊無際,深不可探。

     ┃實踐要點┃ 詩中女子對心中所愛堅貞不移的精神着實令人敬佩。

    當談及古代社會重視女子的貞節、提倡女子從一而終的時候,現代人往往先入為主地認為這都是禮教吃人,用節操、名譽束縛女子。

    不可置疑的是,某些情況下,要求婦人從一而終确實是違背了女子要改嫁他人的心志。

    然而,有的女子是心甘情願地為了崇高的愛情、為了昔日的山盟海誓而矢志不渝、守身如玉。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

    驅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音薄,草行]涉[水行],我心則憂[宣姜之女,為許穆公夫人,闵衛之亡,馳驅歸吊。

    方行而許大夫追之,夫人知其必以不可歸之義來告也,故憂之而作此詩]。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回衛]。

    視爾不藏[善也],我思不遠[思不離心]。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藏,我思不[音蔽,止也。

    大夫既至,果不以我歸為善,而我亦不能濟水而還衛矣,爾雖不以我為善,而我心終不能止也]。

     陟[音直,登也]彼阿丘,言采其蝱[音蒙,貝母]。

    女子善懷[好思],亦各有行[道理]。

    許人尤之[罪我],衆稚[音緻,少年]且狂[既不得歸,而思終不已,故其在途,或登高以舒想,或采蝱以解郁。

    女子苦思如此,亦各有道,許人但以我為非,蓋少不更事,且狂妄自是耳]。

     我行其野,芃芃[音蓬]其麥。

    控[告訴]于大邦,誰因[何人可托]誰極[何邦可至]?大夫君子[哀告],無我有尤[幸無罪我]。

    百爾所思[為我百方謀慮],不如我所之。

     按衛懿公為狄所殺而滅其國,其子戴公,廬于漕①,許夫人之兄弟也。

    國滅君亡,同胞骨肉,不得歸家一吊,情可悲矣!先王之制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甯;沒,則使大夫甯于兄弟。

    未嘗思及于大變也。

    許人泥經,不害其為守禮之過。

    而夫人竟不敢歸,可謂以義裁②情矣。

     ┃呂語今譯┃ (《載馳》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是)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而他的國家也覆滅了。

    他的兒子戴公,移居在漕邑,是許夫人的兄弟。

    國家滅亡,國君被殺,同胞兄弟在漕邑,許夫人也不可以去吊唁安慰,實在十分的悲涼。

     先王訂立的禮制規定:對于諸侯國國君的夫人,她的父母尚在世的時候可以回娘家省親;若父母都過世了,則隻能派大夫回娘家慰問自己的兄弟。

    這樣的規定是未曾考慮到出現重大變故的特殊情況。

    許國人拘泥經文,因而過分地固守禮法。

    而許夫人最終也不敢回去,可以說是用義理來節制情感。

     ┃簡注┃ ①廬于漕:漕為衛國城邑。

    衛懿公死後,國人分散,宋桓公協助衛國遺民渡河,轉移到漕邑,并擁立戴公。

     ②裁:制裁,節制。

     ┃實踐要點┃ 此條再次涉及諸侯夫人的歸省之禮,呂坤亦再次表達了憐憫之情,指出了制定歸省之禮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可參看上文《泉水》的實踐要點。

     ◎誰謂河廣,一葦杭[渡也]之。

    誰謂宋遠,跂[音企,立足]予望[音王]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小船]。

    誰謂宋遠,曾不崇朝①。

     宣姜之女,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歸于衛。

    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義不可往,蓋母出與廟絕,不可私反。

    嗣君承父重②,不敢往迎。

    故夫人作此詩,言河非廣,宋非遠,卒死于衛而不敢歸者,禮不可也。

    守禮如夫人,則出必非其罪矣。

    其詩思深而不怨,意慘而不言,讀之令人凄怆。

     ┃呂語今譯┃ 宣姜的女兒成為了宋桓公的夫人。

    她生下了宋襄公之後就被休棄出門,回到了衛國。

    (後來)襄公繼承了君位,夫人思念他,可是按照禮法,她不能去宋國看望他。

    因為為人母者被休棄了,就和宗廟斷絕了關系,不能私自返回。

    襄公繼承了父親的君位,不敢去衛國接回自己的母親。

    為此,夫人作了《河廣》這首詩歌。

    詩中說:黃河并非寬廣不可渡,宋國并非遙遠不可及。

     夫人最終在衛國死去,不敢回到宋國,因為禮法并不許可。

    夫人如此嚴格地遵守禮,可見當初她被休棄,必定不是由于她犯了什麼過錯。

    這首詩歌思慮深厚而不怨天尤人,意旨悲慘而不明言,讓人讀過之後心生悲怆。

     ┃簡注┃ ①崇朝:崇,終。

    意謂回去宋國不用一個早上就能到達,可見宋國并不遙遠。

     ②嗣君承父重:按照古人的觀念,襄公繼承了父親的君位,便與祖宗同為一體,而其母被休棄,必須與宗廟斷絕關系,因而母子不能相見。

     ┃實踐要點┃ 宋襄公作為一國之君,應當以身作則,怎可随便破壞禮法的規定呢?為此,宋桓公夫人顧全大局,嚴守禮法,甯願忍受思念孩兒之苦也不敢回國,其精神實在值得後人敬佩。

    後來宋襄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母親遵禮而行的身教想來也是功不可沒的。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本條的啟示在于要懂得理性地權衡問題,不能因為一時的情感沖動或一己之私而做出違反法紀的行為。

     ◎伯兮朅[音挾,武貌]兮,邦之桀[才氣過人]兮。

    伯也執殳[音殊,長杆],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從征],首如飛蓬[鬅松]。

    豈無膏[音高,油發]沐[洗頭],誰适[音的,主也]為容。

     其雨其雨[指望将雨],杲杲[日光]出日[比夫曰歸曰歸,而終日不至]。

    願言思伯,甘心首疾[頭痛]。

     焉得谖[音萱,忘也]草,言樹之背[北堂]。

    願言思伯,使我心痗[音妹,心痛]。

     婦人以夫久從征役而思之。

    一章言夫之才能,為國效忠也。

    二章言容顔不冶①,為夫不在也。

    三章言望夫不歸,思至于頭痛,所甘心也。

    四章言欲忘憂而不忍忘,思至于心痛,所不辭也。

    婦人以夫為天②,故婦心以思夫為正。

    世俗見思夫者,則笑之以為無恥,而婦人亦諱其所思,郁郁有懷,不敢向人一道,聞姒娣姊妹嘲讪,則掩護不肯承,豈以忘夫為賢乎?豈以思他人為正乎?道之不明也久矣。

     ┃呂語今譯┃ (《伯兮》這首詩歌說的是)婦人因為丈夫長期出征服役而思念他。

    第一章說丈夫以自己的才能為國家效忠。

    第二章說自己沒有在意容顔的打扮,是因為丈夫沒有在家。

    第三章說盼望丈夫歸來卻不曾歸來,思念到頭都痛了,也為之心甘情願。

    第四章說想忘記憂愁卻又不忍心忘記丈夫,以至于思念之情引起了心頭的疼痛,但即使這樣也在所不辭。

     婦人以丈夫為自己的天,故而婦人的心思應該以想念丈夫為正道。

    世俗人看見了思念丈夫的婦人,卻取笑她們說這是不知羞恥。

    婦人也隐藏自己的心思,抑郁在心中,不敢向别人傾訴;聽到了姐妹們的嘲笑,則遮遮掩掩不肯承認。

    難道說,忘記出門在外的丈夫才算得上是賢淑嗎?難道說,應該以思念其他人為正道嗎?婦人之道已經晦暗不明很久了。

     ┃簡注┃ ①冶(yě):打扮,裝飾。

     ②婦人以夫為天:《列女傳·母儀·魯之母師》:“夫禮,婦人未嫁,則以父母為天;既嫁,則以夫為天。

    ”妻子入門之後,丈夫承擔養育妻室的職責,有如天之覆養萬物,因而婦人以夫為天。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女子思念丈夫之情的正當性,可參看上文《汝墳》的實踐要點。

     ◎女曰雞鳴,士曰昩旦[将明猶黑]。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光明]。

    将翺将翔[往行之狀],弋凫[音符,水鴨]與雁。

     弋言加[中鳥]之,與子宜[調和]之。

    宜言飲酒[葉子咬切],與子偕[音皆,同也]老。

    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德緻其來]之,雜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同心一德]之,雜佩以問[候也]之。

    知子之好[親愛]之,雜佩以報之。

     人情多溺于宴安①,家道每貧于懶惰。

    至于親賢修德,尤非婦人所知;而貪愛服飾,又其驕奢常性。

    雞鳴婦人,既以勤勞相警戒,又以靜好相綢缪②,非情欲之私也。

    望夫取友成德,服飾亦所不惜,皆道義之愛也。

    古賢夫婦之相與固如此。

     ┃呂語今譯┃ 人之常情多沉溺于安逸,而家道常常由于人的懶惰而陷于貧困。

    至于親近賢人、自修德行,尤其不是婦人所知曉的。

    而貪愛服裝飾物又是婦人常有的驕奢性情。

    《女曰雞鳴》這首詩歌當中描寫的婦人,既用勤勞的品德警戒丈夫,又用娴靜和好的方式與丈夫恩愛纏綿,而非出于情欲的私心。

    她希望丈夫擇得益友、成就德性,即使用上好的佩飾來贈送友人也不感到可惜,這是基于道義的愛情。

    古時候賢良的夫妻就是這樣相處的。

     ┃簡注┃ ①宴安:安逸、逸樂。

     ②綢缪:親密、纏綿。

     ┃實踐要點┃ 本條指出夫妻相處不能隻貪求放縱逸樂,而應當互相以德相規。

    如上文所說,真正的愛情,是希望對方能得到進步,成就自我。

    在現代社會,女子可能習慣于通過贈送禮物、烹饪佳肴、完成丈夫心願等方式表達對丈夫的愛意,今後不妨效仿古代賢妻,時時勸誡丈夫培養德性、結交良友,讓丈夫能夠成為一個頂天立地、受人尊敬的大丈夫。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葉彌羊反]矣,朝既昌矣。

    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葉蒙]。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音增]。

     古之賢妃,侍寝于君,警戒之心切,宴安之意忘,忽聞蒼蠅之聲,誤以為雞,而告君曰:“雞既鳴矣,來朝之臣,既盈廷矣。

    ”忽見月出之光,誤以為日,再告君曰:“東方明矣,來朝之臣,既盛集矣。

    ”三告君曰:“蟲飛薨薨①有聲,天明之候也,承子祍席②之寵,遂吾缱绻③之私,豈不甘心與子同寝而夢哉,但會朝之臣,待君不出,且散而歸矣,豈不相憎曰:‘妃之惑君心也如此,君之耽女寵也如此。

    ’是以我之故,為子之憎也,無庶予子憎哉!”夫憂勤者,人君之事;依戀者,婦人之常。

    賢妃忍于拂④君之樂,惟懷勤政之心,可為萬世宮闱⑤之法矣。

     ┃呂語今譯┃ (《雞鳴》這首詩歌講的是)古代賢良的後妃,侍奉君主寝眠,警戒之心迫切,忘卻了貪圖安逸的心意。

    忽然聽到了蒼蠅的聲音,誤以為是雄雞在鳴叫,于是告訴夫君說:“雄雞已經鳴叫了,來朝見的臣下已經站滿在朝廷之上了。

    ”忽然又看見月亮的光芒,誤以為是太陽,又再次告訴夫君說:“東方已經明亮起來了,來朝見的臣下已經大量的聚集在一起了。

    ”爾後又第三次告訴夫君說:“蟲子飛舞發出嗡嗡的聲音,這是天亮的征候。

    承蒙君上賜予我同寝的寵幸,滿足了我與君上纏綿的情意,我怎麼會不想與君上繼續同眠而共夢呢?但是,來朝會的臣下久久等待而君主不上朝的話,他們便會四散而歸。

    他們肯定會心生憎怨,私下議論說:‘後妃蠱惑君主之心使他如此怠慢朝政,而君主沉迷女色之寵,竟然到了不臨朝聽政這樣的地步。

    ’這樣因為我的緣故,使得臣下都憎恨你,我真的不希望君上受到臣下的憎恨啊。

    ” 一般來說,人君應該憂心政事、勤勞不辍,而依戀逸樂是婦女常有的事情。

    賢良的後妃忍心違逆君主享樂的心思,心中滿懷讓君主勤于政事的心意,這樣的做法可以成為後世宮中妃妾們的榜樣。

     ┃簡注┃ ①薨薨(hōng):象聲詞,蟲子飛舞時發出的聲音。

     ②祍席:用于睡覺的床席。

     ③缱绻(qiǎnquǎn):情誼纏綿,不願分離。

     ④拂:逆。

     ⑤宮闱(wéi):後宮,這裡指後宮妃妾。

     ┃實踐要點┃ 古代男子最忌沉迷美色,不務正業,今人亦然。

    此條提醒現代讀者,作為妻子的應當勸喻丈夫不應貪圖逸樂、沉湎于聲色犬馬,而當進德修業,勤奮有為。

     ◎乃生女子,載寝之地,載衣之裼[音替,包兒大衣],載弄之瓦[紡磚]。

    無非[不宜有過]無儀[不欲多能],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诒罹[利葉梨,憂也]。

     《斯幹》之詩,群臣頌禱①天子之女也。

    天子之女,不與士庶同,而群臣祝天子之女,不過曰寝之地而已,不得同男子在床,示卑順之義也。

    不得同男子衣裳,但以褓②包裹之而已,示無以加也。

    不得弄③以貴重之物,但弄紡磚,示以婦人所有事而已。

    無有過失,不用才能,但講求酒食之事④,以養舅姑夫子,不遺父母之憂而已。

    夫以帝女王姬,世号金枝玉葉,視諸侯大夫之女,百倍不同,而所祝願者,不過民間婦人之事。

    況士庶人之女,敢不安柔順勤勞之分?忽舅姑夫子之尊,緻夫家之武怒⑤,遺父母之憂辱乎?此章詩乃古今女道之準也,讀者宜三思焉。

     ┃呂語今譯┃ 《斯幹》是群臣祝賀周天子女兒的詩作。

    天子的女兒,地位尊貴,和士庶人的女兒不一樣。

    然而群臣祝賀天子的女兒,不過是說要讓她睡在地上而已,不得和男孩一樣睡在床上,以此來示意女孩應當謙卑和順的義理。

    不得和男孩一樣穿着上衣下裳,隻用襁褓之布包裹着身體而已,以此來示意不能過分地寵愛。

    不能讓她玩弄貴重的東西,隻讓她玩耍紡布用的紡磚,以此來示意婦人應從事于紡織之事。

    (女子)不要有過失,不用追求多才多能,隻要會做酒菜飯食等家務事,用來奉養公公、婆婆和丈夫,不讓自己的父母擔憂就可以了。

     帝王之女被世俗之人稱為“金枝玉葉”,其地位比諸侯大夫的女兒尊貴百倍,但群臣們的祝辭也不過是民間婦人的事務,何況是士庶人的女兒呢?難道她們敢不安守柔順勤勞的本分嗎?她們敢忽視公公、婆婆和丈夫的尊嚴,引緻夫家人的威怒,給自己的父母帶來擔憂和恥辱嗎?這一章詩講的是古今女子之道的準繩,讀者應當仔細思量。

     ┃簡注┃ ①頌禱:祝福贊美。

     ②褓:包裹嬰兒用的布。

     ③弄:玩耍。

     ④酒食之事:酒菜飯食等家務事。

    《列女傳·母儀·鄒孟轲母》:“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審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

    ’” ⑤武怒:威怒。

     ┃實踐要點┃ 此條的主旨是強調男女有别,對于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施教方式應從小就有所區别。

    古人受時代的局限,此處提到的做法有重男輕女的傾向,現代讀者不必全盤接受。

    但針對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進行養育施教,這一觀點是值得肯定的。

    如孩子從小的衣着打扮就應當符合性别特征:男孩好動,發型以短發為宜,衣着則以舒适整潔、便于運動的裝束為宜;女孩嬌俏,發型長短皆可,衣着則以可愛靈動、大方得體為宜。

    如此才能保證孩子從小就養成正确的性别認知,對于日後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間關①車之轄[音匣,車軸]兮,思娈[美也]季[少也]女逝兮。

    匪饑匪渴,德音來括[會也]。

    雖無好友,式燕②且喜。

     依彼平林③,有集維鷮[音交,雉也]。

    辰彼碩[音石,大也]女,令德來教[音交]。

    式燕且譽[稱頌],好爾無射[音亦,葉渡,厭也]。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④。

    雖無嘉肴,式食庶幾。

    雖無德與女[配合],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⑤,析[音昔,批也]其柞[音作,栎也]薪。

    析其柞薪,其葉湑[胥上聲,盛也]兮。

    鮮我觏爾[罕見],我心寫[舒暢]兮。

     高山仰[音羊]止,景行[大道]行[葉向,平聲]止。

    四牡[公馬],[音非,常行]六辔如琴[調和]。

    觏爾新昏[有德少女],以慰我心。

     聘⑥女問容,娶婦亟欲,此世兒之通态也。

    又其甚者,入門之夕,或見顔色不麗,或見奁箧⑦不豐,則怏怏然不樂,誰複問德哉?維此《間關》之詩,一章言德音來括,極其願見之懷也。

    二章言令德來教,望其相成之益也。

    三章言無德與女,愧其媲美之難也。

    四章言鮮我觏爾,欣喜如獲百朋也。

    五章言高山景行,愛慕而欲師法也。

    讀此詩而女子之德信美,詩人之好德亦誠矣,可為娶婦之法。

    彼女子無德可稱,但冶容以矜容貌之華,盛張以炫資裝之厚,其夫亦因以喜之。

    緻長驕肆之心,積成忍怯之勢,豈非兩不肖人哉! ┃呂語今譯┃ 與女方家裡訂立婚約的時候要問新娘的容貌是否好看,迎娶新婦的時候又隻看嫁妝是否能滿足自己的貪欲,這是世俗男子的普遍情态。

    更有甚者,新娘入門當晚,發現她的樣子長得不好看,或者是嫁妝不豐盛,心中就悶悶不樂。

    有誰還會關注新娘是否有德行呢?《間關》這首詩歌,第一章說有賢良之德的女子前來相會,滿足了他願見有德之女的心願。

    第二章說有美德的女子前來指教,希望兩人能相互成就德性,從而獲益。

    第三章說自己沒有美德可以和女子相配,愧疚自己難以和女子媲美。

    第四章說自己很少遇到有如此美德的女子,現在娶進門了,心中欣喜若狂,猶如獲了很多的财富。

    第五章說女子的品德猶如高山般崇高,猶如大道般通達,自己對她心生敬愛仰慕之情,很想向她效法學習。

     讀這首詩可以看到這個女子的品德确實很美好,而詩人好德之心也十分地真誠。

    這種論德娶婦的做法值得後人效法。

    女子若是沒有德行可以稱頌,便通過打扮矜誇自己的容顔好看,通過盛大鋪張的排場來炫耀嫁妝的豐厚,而她的丈夫又因之而歡喜。

    這樣會助長女方的驕傲放肆之心,而男方也累積形成了強忍怯懦的态勢,那麼,兩個人豈不是都成為了品行不好的人嗎? ┃簡注┃ ①間關:象聲詞,安裝車軸時發出的聲音。

     ②式燕:式,發語詞。

    燕,宴會,宴飲。

     ③依彼平林:依,樹木茂盛的樣子。

    平林,平原上的樹林。

     ④雖無旨酒,式飲庶幾:庶幾,希望,但願。

    意思是雖然沒有好的酒,希望你也來品飲一下。

    下句略同。

     ⑤陟(zhì)彼高岡:陟,登。

    高岡,高的山坡。

     ⑥聘:訂立婚約。

     ⑦奁(lián)箧(qiè):放置陪嫁物品的小箱子,文中指代嫁妝。

     ┃實踐要點┃ 本條強調男子娶婦應看重女子的德性,不能僅考慮女子的容顔與嫁妝的多少。

    事實上,無論男女,都應該以對方的德性作為擇偶的首要原則。

    若對方品性頑劣,無論相貌和經濟條件如何,都不必予以考慮。

     ◎摯[音至,國名]仲氏[中女]任[姓也],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嫔[音貧]于京。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非德不行]。

    大[音泰]任[即仲氏]有身,生此文王。

     王季之德,積功累仁,難乎為配。

    而太任乃摯國之女,來嫁于我周京①,與我王季,一德相成,兩心契合,凡有所行,一本于德,是以和氣緻祥,維天眷②德,太任有身,生此文王焉。

     ┃呂語今譯┃ (《大明》這一章講的是)王季德行高尚,建立了不少功業,做了許多有仁德的事情,很難找到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妻子。

    而太任是摯國國君的女兒,嫁到了我們周國的京城,成為了王季的妻子。

    他們同心同德,兩人心心相契,所有的行為都依照道德仁義來執行,因此,他們夫妻之間一團和氣,招緻了吉祥,又由于上天眷顧有德之人,太任有了身孕,生下了周文王。

     ┃簡注┃ ①京:國都。

     ②眷(juàn):顧念。

     ┃實踐要點┃ 周文王的仁德曆來為古人所稱頌,是天下間的聖人。

    此條指出,正是王季、太任夫妻的言行合乎德義,受到上天的眷顧,因此才生下了周文王這個有聖德的孩子。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這可以理解為,正是作為父母的王季、太任都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而周文王在父母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之下,也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由此可見,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大邦[莘國]有子[女也],伣[如也]天之妹①。

    文定厥祥②,親迎于渭。

    造[作也]舟為梁[橋也],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缵女維莘③。

    長子維行,笃生武王。

     太姒,莘國長女也。

    生有聖德,如天之妹。

    既擇祥日文定,又至渭水親迎,作舟為橋,迎此淑女,豈不光顯朝野之觀耶!天既集大命于文王矣,今莘國長女,能繼太任,又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