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嘉言

關燈
一家之主性情嚴格的話,家人的私情就不敢放肆;家法振興的話,家人處事就不會松懈。

    這樣就是家庭吉祥之道。

    就算有不吉利,也不過是悔恨和危險而已。

    如果家法不嚴,婦女子女笑鬧嘻嘻,這是為了和睦而聽任家人的私意,這種和睦會讓家人變得毫無忌憚,做事都恣縱私情,如此一來,就算沒有兇險禍患,也難免會使家族蒙羞、恨惜不已。

    況且一家之主如果優柔寡斷、寬柔放縱,容易招惹禍害、助長奸事,又怎能保證不會出現意外的兇險呢?所以說,中正和平是持家的正道,而《易》經主張嚴厲治家,大概是甯可嚴守家法,使得家庭儉樸、穩固。

     ┃簡注┃ ①嗃(hè)嗃:象聲詞,愁怨之聲。

     ②吝(lìn):恨惜。

     ③肫(zhūn)肫:誠懇的樣子。

     ④拂情:違背人情。

     ┃實踐要點┃ 古語有雲:“慈母多敗兒。

    ”女子大多心腸柔軟,對待自己的子女更是慈祥寬恕,容易因為溺愛而放任了子女的不良行為。

    而本條則主張以嚴治家,隻有嚴守家法,才能使家庭成員行為中規中矩,免遭家道敗亂之禍。

     ◎六四,富家,大吉。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 富家,家道豐盈也。

    富非珠玉粟帛之謂,和氣洋溢,人情熙泰①。

    《禮記》以兄弟睦為家之肥是已②。

    所以然者何?一家之人,各有其位,而不順其在位之道,乖離怨歎,何貧如之?今也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是謂順在位。

    蓋六四以柔順之德,居下之上,有母儀;居上之下,有婦道。

    宜③其家人,實六四為之。

    婦人順位,而一家無事矣。

     ┃呂語今譯┃ “富家”說的是家庭和順,喜氣充盈。

    “富”并非指珠寶、玉石、糧粟、帛布等财物,而是指家裡和氣洋溢、人情和順,所以《禮記》以兄弟和睦為家道之肥。

    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個家庭裡面各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如果沒有盡到自己所處位置的本分,就會出現家人乖離、相互怨歎的情況,這樣家道就再貧困不過了。

    現在若能做到父親慈祥、子女孝順,丈夫合乎道義、妻子順承其意,兄長友愛、弟弟恭敬,這就是家庭成員們都盡好了自己所處之位的本分。

    大概六四的爻象象征女子以柔順的德性,處在下卦(初、二、三爻)之上展現出母親對待膝下兒女的慈祥儀态,處在上卦(四、五、上爻)之下體現出順承尊長的婦人之道。

    能和順家人,實際是六四柔順之德的功勞。

    婦人若能盡到本分,那麼一家人就可以相安無事了。

     ┃簡注┃ ①熙泰:和順。

     ②《禮記·禮運》有雲:“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

    父子笃,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

    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是謂大順。

    ” ③宜:朱熹《詩集傳》:“宜者,和順之意。

    ” ┃實踐要點┃ 本條指出了,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最大的幸福是家裡和氣洋溢、人情和順。

    當談到“什麼是幸福的家庭”時,現代人首先可能會想到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車子,小孩能上重點學校、出國讀書,網購的購物車總是處于清空的狀态,每年旅遊若幹次,工資上漲、銀行儲蓄日益增多等等。

    總而言之,現代人對家庭幸福的概念更加傾向于構築在物質生活條件豐盛的基礎之上。

    為了家庭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父母在外天天加班,子女放學之後天天補習,而一家人在一起共叙天倫的時光卻所剩無幾,即使共聚一堂,各自也被工作、學業的壓力以及手機平闆的誘惑耗散了心力。

    本條卻提醒了現代讀者,家庭的富裕并不在于物質條件的富裕,而是家庭當中富有人情。

    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如此和睦的家庭關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

     ◎九五,王假[與格①同]有家,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

    交相愛也。

    ” 九五陽剛中正,與六二陰柔中正為正應,有刑于二女②、刑于寡妻③之德,故曰“格有家”。

    女以男為家,家既格矣,他何憂焉?故曰“勿恤,吉。

    ”然不至于交相愛,則不得謂之格矣。

    交相愛,夫喜婦之柔嘉,婦樂夫之剛正,有孚攣如④,何吉如之? ┃呂語今譯┃ 九五陽爻性剛而居上卦中正之位,與六二的陰爻(性柔而居下卦中正之位)正相呼應,能像帝舜“刑于二女”、文王“刑于寡妻”一樣,以禮法對待妻子,所以說是“格有家”。

    女子以丈夫為家,丈夫既然能感格妻子,那又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呢?所以說“無須憂慮,吉祥”。

    然而若沒有能夠使夫婦之間互相親愛,那還算不上是能感格。

    夫妻之間互相親愛,丈夫喜愛妻子的柔順善良,妻子喜歡丈夫的剛強中正,能以至誠維系雙方的關系,那是多麼的吉祥啊! ┃簡注┃ ①格:至,來,感通。

     ②刑于二女:刑,法也。

    《尚書·堯典》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說的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下嫁給舜,觀察他對待二女的法度以及治家能力,從而考察他的治國能力。

     ③刑于寡妻:《詩經·大雅·思齊》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寡妻即正妻,詩謂文王以禮法對待正妻。

     ④有孚攣如:《易經·中孚》爻辭,謂以誠信牽系天下之心。

     ┃實踐要點┃ 本條指出夫妻和順的關鍵在于“交相愛”。

    如何是“交相愛”?實質就是夫婦之間能互相欣賞對方身上的氣質特點。

    這要求夫妻雙方首先各自端正好自己的行為,作為丈夫,應該做到剛強中正;作為妻子,應做到柔順善良。

    若自身沒做好,卻又指望對方能欣賞、體貼自己,那麼互相欣賞便無從說起。

     ◎上九,有孚①威如②,終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③之謂也。

    ” 上九過剛,有威如之象。

    而家人有孚,蓋威如之初,人心未孚,疑于不吉,至于孚其威如,則終無不吉矣。

    威如而能有孚者何?凡人恕己而責人,寬則笑,嚴則怨,何孚之有?上九心懷六四之順德,身持九五之剛中,其檢身也不苟,其存心也不苛,反身無可指之過,律人以自治之嚴,焉得不孚?男正外,女正内,反身之外,無良術矣。

     ┃呂語今譯┃ 上九過于剛強,有威嚴之象,但家裡的人都信任他。

    大概剛開始以威嚴治家的時候,家人都不太信任他,怕會不太吉祥。

    但等到家裡人都信服他的威嚴之後,最終不會有什麼不吉祥的事情。

    有多少人能做得到以威嚴服衆呢?一般人都容易寬恕自己而喜歡責備别人。

    寬容相待的話,大家彼此之間都還能有說有笑,一旦要求嚴格,别人心裡就會産生怨恨,有誰會信服呢?上九象征心懷六四柔順的德性,立身以九五的陽剛中正。

    他檢點自身時毫不苟且,對待别人不會故意苛刻。

    他時刻反求諸己,身上沒有能讓别人指責的過錯;他嚴格地要求自己,并用同樣的标準去約束别人。

    這樣的話,家人又怎會不信服他?要做到“男正外、女正内”,夫妻各盡其責,除了時刻反省自身,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簡注┃ ①孚:信。

     ②威如:威嚴的樣子。

     ③反身:反求諸己。

     ┃實踐要點┃ 上文多次強調了嚴格治家的重要性。

    然而,如何從嚴治家才能取得家庭成員的信任呢?答案隻有一個,就是治家之人要嚴于律己、從嚴治己。

    無論家法家規有多麼的嚴厲,隻要一家之主自己能做好,其他家庭成員也就樂于服從。

    儒家注重自修其身,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講得也是同一個道理。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說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卻是另外一套。

    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自己卻總是在捧着手機;要求孩子認真上課,自己上班的時候卻想着偷懶。

    如此一來,孩子又怎能心悅誠服地聽從教誨呢?用現代的話語,這便是雙重标準。

    不僅是父母對待孩子時會出現雙重标準,在夫妻之間也往往會出現雙重标準的情況。

    若夫妻之間都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看不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卻又總是覺得對方做得不夠好,那怎能做到夫妻和順呢?所以說,“反身之外,無良術矣”,這句話古今都适用。

     姤[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巽為長女①,以一身而當群陽之首,無所回避,女壯甚矣。

    且方來之銳,漸長之萌,不至陽盡屈服,陰盡當權,不止。

    是女也,為婦且當出②,在室豈可取哉?卦名之曰遇,言非朝、非谒,直與五陽敵體相遇,不遜③之意也,故戒以勿取。

    蓋娶妻者,甯無用而溫柔,勿有才而剛悍。

    無用止于廢墜,剛悍必取敗亡。

    聖人嚴于為女之時,其懼深矣。

     ┃呂語今譯┃ 姤卦下面是巽卦,象征長女,(初爻)以自己一人充當衆陽的首領,無所回避,可見此女是如此的強悍。

    而且這個女子未來統攝群陽的銳氣是從萌芽之後逐漸生發的,不到男方屈服、女方掌權的時候決不會停止增長。

    對于這樣的女子,若已為人婦也應該被丈夫休棄,若還沒出嫁的話男人就更不能娶了。

    姤卦的名字代表“相遇”,也就是說并非朝見、拜谒,(初爻)直接和五陽爻相遇較量,毫無恭敬之心。

    因此卦辭勸誡不要娶這樣的女子。

    娶妻的話,甯可娶能力不強卻性格溫柔的女生,切勿娶才氣過人而剛強兇悍的。

    婦人能力不高的話,最壞的情況隻是幹不好家務活,而婦人剛強兇悍的話,必定會讓家庭敗亡。

    聖人嚴格管教待字閨中的女孩子,用意是很深遠的。

     ┃簡注┃ ①長女:《易經·說卦傳》:“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 ②出:休棄。

     ③不遜:不恭敬。

     ┃實踐要點┃ 呂坤指出剛強兇悍的女子容易導緻家庭敗亡,因而男子不願娶之,而女子也要避免養成這種剛強兇悍的性格。

    這裡說的剛強兇悍,是指待人沒有恭敬之心、野蠻無恥。

    呂坤曾填寫《望江南》,生動地刻畫了剛悍婦人的情态: 潑惡婦,一味性剛強。

    擡頭撞腦兇如虎,孥刀弄杖狠如狼。

    動灘哭一場。

     殘刻婦,心狠似豺狼。

    打人惡打人頭臉,罵人先罵他爺娘。

    第一不賢良。

     強悍婦,性兒好縱橫。

    不拘甚事她主張,就是男兒敢硬争。

    誰家父母生。

     兇狠如虎狼、舞刀弄杖、打人罵人、哭鬧強争、強橫專斷,如此種種甚是失禮。

    回顧新聞報道,現代社會也有潑辣如斯的婦人,不僅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秩序,還讓自己遭殃。

    例如,2019年7月,某女子大鬧廣州南站,迫使高鐵晚點7分鐘,落得個行政拘留9天的下場。

    又如,2020年3月,在全民抗戰新冠病毒的緊急關頭,某外籍華人女子不顧隔離令擅自外出跑步、不戴口罩,遭社區防疫人員勸說時又瘋狂撒野,最終落得個遣返原籍、工作被辭退的狼狽下場。

    剛悍無禮之人,古今并無二緻。

    現代女性,要引以為戒,而家有閨女者,也要注意對女兒的教養,勿讓今日的掌中明珠長成他日的剛悍虎狼。

     漸[艮下巽上] ◎漸,女歸①吉,利貞。

     山,剛堅之地,其生木也不驟大,有漸之象。

    女之歸人也,始納采,次問名,次納吉,次納征,次請期,次親迎,有漸之道焉。

    蓋急欲者多躁進,巽以長女而歸少男②,已過時矣,猶待禮而漸進焉,不貞而能之乎?故利。

     ┃呂語今譯┃ 山(漸卦下卦為艮,艮為山)是剛強堅硬之地,在它上面生長的樹木(漸卦上卦為巽,巽為木)不會一下子就長大,因此漸卦有循序漸進的意象。

    女子出嫁,要遵循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個流程,有循序漸進之道。

    大概急着要出嫁的人多半會急躁冒進,不遵守婚禮儀程。

    巽卦象征年紀不小的長女,要嫁給年紀輕輕的少男(艮卦),已經是過了結婚的适當年齡了,但仍然依照六禮不慌不忙地完成整個結婚儀式。

    在這種情況之下,若女子不貞正,怎麼能做到依禮漸進呢?所以說,娶得到這樣貞正的女子将會很吉利。

     ┃簡注┃ ①歸:出嫁。

     ②少男:艮卦為少男,《易經·說卦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 ┃實踐要點┃ 本條強調了婚姻要講求禮儀,即使女方已經過了适婚的年齡,也不能不依禮法,貿然成婚。

    前文已述及,女子未找到合适的對象不要急于成婚,而男女成婚之時要注重婚禮的儀式感,可一并參看。

     歸妹[兌下震上] ◎歸妹,征兇,無攸利。

     歸妹,女之終,婦之始也。

    君子以理禦情,雖和樂而不失恭敬,雖親愛而不損威儀。

    今兌以少女①适人②,有喜悅心,無貞靜态。

    震以長男娶少,有動蕩之意,無莊雅之容。

    以此相與,所謂欲動情勝,既不可以正家,又不可以終好,無往不兇矣,何利之有。

     ┃呂語今譯┃ 少女出嫁,對于女子而言是待字閨中的終結、嫁為人婦的開端。

    婚姻之事,有道德的君子可以用理智駕馭情欲,夫妻之間能夠做到和諧快樂而不失内心的恭敬、相親相愛而不損外在的禮儀。

    現在歸妹的上卦兌卦象征着年輕的少女出嫁,内心充滿喜悅之情,外表沒有貞固文靜的姿态。

    下卦震卦象征着年長的長男娶年輕的少女,心中有沖動鼓蕩的情意,外表沒有端莊雅正的儀容。

    這樣的男女互相結合,可以說是欲望湧動、情勝于理,既不可以端正家風,又不可以終身修好,到哪不會遭遇兇險呢?怎麼會吉利呢? ┃簡注┃ ①少女:兌卦象征少女,《易經·說卦傳》:“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②适人:女子出嫁。

     ┃實踐要點┃ 本條強調了夫妻相處之道在于能用理智駕馭情欲,兩人能夠做到和諧快樂而不失内心的恭敬、相親相愛而不損外在的禮儀。

    夫妻朝夕共對,親密無間,若從一開始時便情意綿綿而不知節制,親昵亵玩而失卻恭敬,待到激情耗盡、新鮮感盡無時,夫妻二人便同床異夢,心中殘留的情感就隻有厭倦和怠慢。

    因而,古人提倡“以理禦情”,夫妻應當“相敬如賓”。

    “以理禦情”是指夫妻之間不要因為情欲而沖昏頭腦、罔顧一切,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唯理是從。

    如此一來,便不會因為貪求情欲、偏愛昵私而敗壞正事(最大的反例即為纣王妲己之事,下文将述及)。

    “相敬如賓”,是指夫妻雙方互相尊敬、互相欣賞。

    如此一來,夫妻雙方才能不斷地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和可愛之處,長期保存愛情的新鮮感;才能做到坦誠相對,互相交換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不因為親昵之情而将對對方的不滿之情封藏在心底、越積越多,直至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才能真正做到為對方着想,而非處處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私欲。

    由是,“以理禦情”“相敬如賓”實在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此外,本條也提到夫妻雙方若年齡相差太遠的話容易産生問題。

    易卦卦象無論男女都有少、中、長之别,少女配長男,寓意夫妻雙方年齡差距極大。

    少女正值情窦初開之際,而長男則垂涎少女的美色,因而,少女、長男一拍即合,欲動情勝,容易落得不好的結果。

    尤其是,兩人年紀相差太遠的話,女方很有可能早早便要守寡,不比年齡相若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故呂坤謂之“不可以終好”。

    這也是女子尋覓夫婿時應該考慮到的現實問題。

     ◎六五,帝乙①歸妹,其君之袂②,不如其娣③之袂良,月幾望④,吉。

     六五以陰居尊,有帝妹之象。

    應九二之陽,有下嫁之象。

    帝妹下嫁,富貴驕人,何飾不盛?今觀其衣袂,淡妝雅束,殊無燦爛之華,不似帝王之女,反不如娣之袂之良焉。

    即此崇真尚樸,可知清德素心,天下之賢女矣。

    然恐其有初鮮終也,故勉之曰:“月幾望,吉。

    ”蓋愛之至而望之深也。

     ┃呂語今譯┃ 六五以陰爻居尊位,有帝王之妹的氣象,與九二陽爻互應,以尊(六五)從卑(九二),有屈尊下嫁之象。

    帝乙之妹下嫁,本應排場富麗、貴氣逼人,哪一件飾品不奢華美盛?然而現在看她的衣服和袖子,裝扮淡雅,毫無奪目的炫彩,看着不像是帝王家的女孩,反而還比不上陪嫁之妾的好看。

    從這種崇尚自然純樸的作風,可以看出她的品德清雅、心地樸素,是人世間的賢淑女子。

    然而帝乙怕她不能保持初心,所以勉勵她說“月亮接近圓滿時最為吉祥”。

    可見帝乙對她情誼至厚而寄望深切。

     ┃簡注┃ ①帝乙:傳說中商代君主,纣王之父。

     ②其君之袂:即出嫁女子的衣袖。

    《周易正義》雲:“帝王嫁妹,為之崇飾,故曰‘其君之袂’也。

    ” ③娣:陪嫁之妾。

     ④幾望:陰曆每月的十五日為望日,望日月滿。

    幾望即接近望日。

     ┃實踐要點┃ 現代女子出嫁,一般情況下都排場奢華,豪華車隊、禮花禮炮、專業攝像、定制婚紗、富貴妝容、高級酒店、貴價酒席、珠光寶氣應有盡有。

    相比之下,帝乙之妹出嫁的穿着打扮卻是清新淡雅,令人眼前一亮。

    在此,呂坤指出了崇真尚樸、清德素心是賢良女子應有的品德。

    這種崇真尚樸、清德素心不僅體現在婚禮之中,還體現在日常穿着打扮之上。

    呂坤在《女子禮》中專門辟有“雅素”一條,告誡女子在日常穿着打扮之中應以“雅素”為合禮,其辭曰“女子有雅素之風,恥奢華之尚,可謂賢矣”,又曰“但不驕矜,不靡麗,老成樸實,見者自知為有德之女矣”。

     在鼓吹消費主義的現代社會,商家利用女子愛美之心,推銷各種衣服、首飾、搭配品、化妝品甚至是整容服務。

    有的女子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于其上,用濃妝重彩和款式各異的衣着打扮搭配出所謂的“時尚之美”。

    “時尚之美”,美則美已,卻不及“氣質之美”。

    “氣質之美”是由女子内在修養散發于外所顯現的美,這種美抵得住歲月的磨蝕,非“時尚之美”所可比拟。

    如著名學者葉嘉瑩,腹有詩書氣自華,雖年過耄耋、衣服樸素,舉手投足之間卻流露出雍容得體的氣質,這也正是崇真尚樸、清德素心的雅素之風。

    與其追求有保質期的“時尚之美”,何不把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培養不輸歲月的“氣質之美”呢?讀者宜深思之。

     書經 ◎嶽①曰:“瞽②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③,乂④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

    ”女[音汝]于時觀厥刑于二女。

    釐⑤[音離,理也]降二女于妫[音歸]汭[音銳]⑥,嫔[音賓]⑦于虞。

    帝曰:“欽哉!” 舜浚哲文明⑧,溫恭允塞⑨,天下之至德也。

    父頑,母嚚,象傲,天下之至惡也。

    舜能使之克諧烝乂,天下之至化也。

    猶不足信而試以二女。

    二女視頑嚚者,賢愚何如?舜化二女,視化頑嚚難易何如?堯猶以此試舜,始知嫡妾之難處,有甚于父母之頑嚚。

    《易》睽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蓋中女少女,性各陰柔,火動而上,澤動而下,志各異趨,以是處于同室,冰炭不相入矣。

    況同欲分愛,争妍取憐,又婦人常态。

    能刑于二女矣,天下尚複有難處之事乎?堯既不挾貴,以理降二女于舜家,且命二女曰:“敬之哉。

    ”夫以天子之女,下嫁匹夫,猶曰敬慎,始知婦道之卑,帝女不得加于凡民,夫道之尊,凡民不得屈于帝女,況諸侯大夫士庶人乎? ┃呂語今譯┃ 舜既有深遠的智慧,又有文明溫恭的品德,是天下間的道德楷模。

    他的父親愚蠢固執,後母說話悖謬,兄弟象傲慢驕橫,是天下間最惡的壞人。

    然而,舜能讓頑劣的家人們和諧共處、家道大治,這是天下間最大的教化。

    堯還沒有完全信服舜的能力,于是派自己的兩個女兒去考驗他。

    堯的兩個女兒和舜頑劣的家人們相比,誰更賢明,誰更愚癡呢?舜對二女的教化和對頑劣家人的教化相比,哪一個容易,哪一個困難呢?(看起來堯的女兒們似乎會更賢明,要教化二女似乎會比教化頑劣的家人容易,然而)堯偏要二女去試探舜,可見,相比起感化頑劣的家人,能正确處理好正妻和妾侍之間的關系要更加地艱難。

    《易經》睽卦彖傳雲:“兩個女子同居一室,志向不同而行為乖背”。

    睽卦上卦離卦為中女,下卦兌卦為少女,二女的性格都體現出陰柔的不容層面:離為火,火炎上;兌為澤,澤潤下。

    水火不交,或上或下,可見二女志向相背。

    這樣的兩個女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本來就像是冰水和炭火一樣互不相容。

    何況二女共夫,各自都要争取丈夫的愛意,難免會争妍鬥麗、博取憐愛,這是婦人常有的态度。

    能夠讓妻妾二女和諧相處的話,天下間還有什麼難以解決的事情呢?堯不僅不以帝王顯貴的身份自居,以義理說服兩個女兒下嫁于舜,還告誡女兒們要恭敬謹慎。

    由此可見,婦道是講求謙卑的,因為即使是帝王家的女兒,在身為平民的丈夫面前也要恭敬謹慎。

    而夫道是尊貴的,如果身為平民的丈夫是合乎道義的話,在帝女面前也不必因為身份卑微而屈服。

    帝王女也得遵守婦道,何況諸侯、大夫、士人、平民的女兒呢。

     ┃簡注┃ ①嶽:分掌四嶽之諸侯,地方首領。

     ②瞽(gǔ):無目為瞽。

    《尚書正義》注雲:“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惡,故時人謂之瞽。

    ” ③烝烝:據《經義述聞》,烝烝形容孝德之美厚。

    《尚書正義》注謂:“烝,進也。

    ” ④乂:治理。

     ⑤釐(lí):義理。

     ⑥妫汭(guīruì):妫為河名。

    汭為河流彎曲之處。

     ⑦嫔:嫁。

     ⑧浚哲文明:浚,深。

    哲,智。

    經緯天地曰文。

    昭臨四方曰明。

     ⑨允塞:充實,充滿。

     ┃實踐要點┃ 本條值得現代讀者借鑒的觀點在于女子嫁作人婦便要講求謙卑,即使娘家的社會地位比夫家要高,也不可侍勢淩人。

    且不說娘家、夫家地位是否平等,現代社會流行一種觀念,即女孩要富養。

    這種觀念容易造成女子自小嬌生慣養,養成高傲自大的性格。

    如此一來,女子嫁人後若丈夫不能容忍,便會落得個終日吵鬧、家無甯日的下場。

    若父母從小就注重培養女孩子謙虛謹慎的品性,那麼日後嫁人後便能更好地處理與丈夫以及夫家的關系。

    當然,謙虛謹慎不等于委屈服從。

    如前所說,夫妻之間遇到問題應該唯道是從、以理禦情,誰的主張有道理就聽誰的。

    若丈夫的主張不符合道義的話,妻子不必盲從,而應以理規勸。

    若丈夫的主張符合道義,即使娘家有權有勢,丈夫又何必屈從于妻子呢?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纣名],惟婦言是用。

    ” 此武王伐纣誓師之辭也。

    牝雞,母雞也。

    鳴晨者,雄雞之聲。

    當家者,男子之事。

    母雞夜啼而報曉,必主家道蕭索,骨肉離散,兇之兆也。

    今纣惟用妲己之言,妲己所喜者,貴之;妲己所憎者,誅之。

    奸邪滿朝,忠良誅逐,故我誓告三軍,明正天讨,為天下除害焉。

    夫眇眇①一婦人耳,逐則不敢不去室,誅則不敢不就刑,庸夫賤子,皆能禍福其妻,彼何能為者?乃古今以來,不但妲己,桀以妹喜②亡夏,幽以褒姒③亡周,唐高以武曌④[音照]、明皇以玉環⑤亡唐,浩浩六合⑥之大,林林千百萬之衆,緻令國破身亡,江河漲萬姓之血,原野丘三軍之骨,何物妖孽,禍烈至此!無他,溺愛者之罪也。

    此數女子,在文王宮中,不過一婢妾耳。

    化于德,尚可以為賢妃;恣其惡,不過自殃乃身,何禍之能為?故兵刃皆可以殺戮,水火皆可以焚溺,善用之,則成勘靖⑦之仁、養生之賴。

    周書不罪婦言,而曰惟婦人之言是用,始知操刃、縱火、決防,禍有所從來矣。

     ┃呂語今譯┃ 這是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時告誡士兵的話。

    牝雞即是母雞。

    早晨打鳴,這本來應該是雄雞的職責,如同管理家庭是男人的職責一樣。

    母雞晚上啼叫,早上又報曉,象征着女人成為了當家人,那麼,這個家庭必定會走向衰落、骨肉分離,這是大兇的征兆。

     (周武王訓誡士兵說)現在纣王隻聽從妲己的話,她喜歡的人就大為重用,她憎恨的人就加以誅殺。

    于是,朝廷之上,奸臣當道,而忠良之臣或被殺害、或被放逐。

    所以,我今天告誡你們三軍,我要奉行上天讨伐無道的旨意,為天下人除去纣王的禍害。

     妲己不過是小小的一個婦人而已,放逐她則不敢不離開家室,誅殺她則不敢不赴死。

    凡夫俗子都能任意處置自己的妻子,給她們帶來好或不好的遭遇。

    (纣王作為天下君主,如果立身中正,行乎正道,)妲己又怎能做出禍害社稷的事情呢?可是,從古到今,不僅是妲己,夏桀因為妹喜而颠覆社稷,周幽王因為褒姒而自取滅亡,唐代高宗因為武曌、明皇因為楊玉環而斷送天下,普天之下、芸芸衆生,都因之遭受國破身亡的悲慘遭遇,江河流滿了百姓的鮮血,平原曠野掩埋了三軍将士的骸骨。

    禍亂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為天下帶來了如此巨大的禍害。

    不是别的,這正是溺愛女色的昏君犯下的罪過。

    妲己、妹喜、褒姒這幾個女子,倘若是在周文王的後宮之中,不過是普通的婢妾而已。

    若能被文王的德行感化,也許能成為賢明的妃子;若放縱自身的惡念,不過也是自己受害而已,哪裡能造成覆亡天下的禍害呢?所以說,兵器的利刃可以用來殺戮,水、火可以用來焚燒、溺亡,如果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兵器的利刃可以成為平定禍亂、安邦定國的武器,水、火可以成為人們賴以保養生命的工具。

    《書經·周書》這裡沒有把商朝的滅亡歸罪為婦人(妲己)之言,而是說“(商纣王)隻聽從婦人的話”,由此可以推測,猶如執刃殺人、放火燒人、決堤溺人等禍害的罪魁禍首是執刃、放火、決堤的人(而非兵刃、水、火),而商朝的覆滅則應歸罪于聽用婦人之言的商纣王(而非妲己)。

     ┃簡注┃ ①眇(miǎo)眇:細小,微小。

     ②妹喜:又名末喜,夏桀之寵妃。

    《國語·晉語》載雲:“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

    ”據《列女傳·孽嬖》所載,桀聽用妹喜之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

    曾建造酒池,命人牛飲其中,有醉而溺死者,妹喜觀之大笑,用以取樂。

     ③褒姒(bāosì):周幽王之寵妃。

    《史記·周本紀》載雲:“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

    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

    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

    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攻幽王。

    幽王舉烽火征兵,諸侯不至,被犬戎殺于骊山之下。

     ④武曌(zhào):武則天。

     ⑤玉環:楊貴妃。

     ⑥六合:天、地、四方為六合。

     ⑦勘靖:勘,校正。

    靖,平定。

     ┃實踐要點┃ 前文已述及,古人曆來重視夫婦之道,因為夫婦之道所維系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關系,推廣至極緻,甚至能影響天下的敗亡。

    如呂坤所謂“萬世萬化之原始于閨門”,本條即為例證。

    古人重視夫婦有别、嚴防婦人預政,是為了避免重蹈夏桀、商纣、周幽王等人君因沉溺女色而傾覆天下的覆轍。

    古人常雲“紅顔禍水”,然而,将天下的覆亡簡單地歸咎在妹喜、妲己、褒姒等女子的身上,實在有失公允。

    于此,呂坤認為商朝的覆滅則應歸罪于商纣王,而非妲己。

    在某種程度上說,商纣王以及夏桀、周幽王等人敗亡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正确處理好夫婦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正确處理好夫婦之間的關系,要做到唯道是從、以理禦情。

    而要做到唯道是從、以理禦情,又需要提升自身的智慧和德性。

    如《大學》所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隻有通過自修其身,才能在處理夫妻關系之上不為情欲所偏頗。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這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無論男女)都要兼顧家庭和事業,如夫妻關系沒有處理好,便容易影響工作。

    為此,我們不妨從修身做起。

    自身品德修養提高了,夫妻關系又怎會不和順呢? 詩經 ◎關關[和鳴]雎鸠[水鳥],在河之洲[水灘]。

    窈[音杳,幽深]窕[挑,上聲,閑靜]淑女[太姒],君子[文王]好逑[嘉耦]。

     參差[不齊]荇菜[水生],左右流[順水尋覓]之。

    窈窕淑女[昔未得時],寤[醒時]寐[睡時]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心頭放不下]。

    悠哉悠哉,[念頭無已時]輾轉反側[卧不安席]。

     參差荇菜,左右采[葉此苟]之。

    窈窕淑女[今既得之],琴瑟友[親愛]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冒,葉末,擇也]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歡喜]之。

     雎鸠①之鳥,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并遊而不相狎。

    荇菜②之物,芳潔而不污穢,葉浮而根沉潛,物之窈窕③者也。

    文王,天下之聖人,難乎為配;太姒,天下之聖女,足配文王。

    彼其女德素聞,宮人④一見欣喜,而言是淑女也,德容深潛而不淺露,安靜而不輕浮,如此窈窕,與我君子,和樂而不乖戾,恭敬而不媟狎,真一德相成,兩美相并矣。

    所以未得而憂思,既得而喜樂如此。

    近世婦女,以灑落為多情,以輕佻為風韻。

    夫婦相與,非情欲之感,則狎昵之私。

    和樂非正,恭敬為羞,與淑女窈窕全不相似。

    讀此詩者,可以反觀矣。

     ┃呂語今譯┃ 雎鸠這種水鳥,生來便有固定的配偶,不相雜亂。

    它們經常成對地出遊,而不相互狎昵。

    荇菜這種植物,芳潔而不污穢,葉子浮在水面而根部沉在水中,是植物中娴靜美好的代表。

    周文王是天下間的聖人,很難有人能配得上他,太姒是天下間的聖女,足以配得上文王。

    作為女子,她的德性素來名聞天下。

    皇宮裡的宮人一見到她就心生歡喜,說這個娴淑的女子啊,她的德性深厚潛藏而不外露,舉止安靜而不輕浮。

    像這樣窈窕的女子若許配給我的君上,兩人一定會和諧快樂而不相互背離,恭敬相處而不親昵失禮,真可謂是一對佳偶能以共同的德性追求而成就彼此、兩個善良美好的人足以相互媲美。

    因此,未追求得此女子時,心有憂思;追求得到了,便如此歡喜快樂。

    近來的婦人,把逢場作戲的玩樂當作是倜傥多情,把舉止輕佻當作是風流餘韻。

    兩夫妻在一起的時候,不是為了滿足感官的欲望,便是為了親近狎玩的私心,把合乎禮儀之道的和諧快樂看作是不正常的,把夫妻間的恭敬相處當作是羞恥之事,這與淑女的端莊賢淑完全不相似。

    讀完《關雎》這首詩的人,可以反觀自省。

     ┃簡注┃ ①雎鸠:一種水鳥,古人認為這種鳥生來便有固定的配偶,《關雎》詩中用以起興,引起下文的君子、淑女,佳偶天成。

     ②荇(xìng)菜:一種淺水水生植物,根生泥中而葉子漂浮于水面,呂坤認為這是女子德性潛藏而不輕浮的象征。

     ③窈窕(yǎotiǎo):幽靜美好的樣子。

     ④宮人:《周禮·天宮·宮人》:“宮人掌王之六寝之修。

    ”據此則宮人為官名,掌管君主日常的生活事務。

     ┃實踐要點┃ 人們常說娶妻要求淑女,那麼,如何才算得上是一個淑女呢?此處,呂坤的回答是“德容深潛而不淺露,安靜而不輕浮”。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可以參看呂坤《女子禮》中“女容”條目: “窈窕淑女”,朱子解雲“幽閑貞靜”,最好。

    女子家,隻是精神不露,意态深沉,第一美德。

    若輕淺浮薄,逞聰明,學輕佻,最為可恨。

    至于姻族相與,卻要親洽,《詩》稱“樂隻任隻,終溫且惠”,女子不可不知。

     所謂淑女,在容态方面要做到精神不露、意态深沉,如此即是用宋儒所說的“主敬”工夫,用恭敬之意收攝内心,不苟言笑,而切勿舉止輕浮、自逞聰明。

    和家人族人相處時,要用溫和、柔順的态度相接洽。

    能做到這樣的話,便是一個淑女,受得别人敬重。

    若女子能有如此的德容,必定能吸引得有德守禮的男子前來追求,如此便能成就一段好的姻緣。

    有的女子不願講究淑女之儀(古今皆然),倜傥多情、舉止輕佻,也引得不少男子前來追求,但多數隻為了滿足情欲之私,如此一來,不免要遭受坎坷。

     ◎葛之覃[音痰,延長也]兮,施[音異,引蔓也]于中谷,維葉萋萋[肥嫩]。

    黃鳥于飛,集于灌[稠密]木,其鳴喈喈[皆葉雞和聲]。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蒼滿]。

    是刈[音異,割也]是濩[互葉霍,煮也],為[音癡,細布]為绤[音乞,粗布],服之無[音亦,厭心]。

     言告師氏[傅姆],言告[文王]言歸[還家]。

    薄污[重洗]我私[内衣],薄浣[音緩,輕濯]我衣[公服]。

    害[音曷]浣害否[府偶切],歸甯[問安]父母[畝偶切]。

     太姒既配文王,尊為後妃,猶自績織葛布①,不以貴而驕逸。

    服舊則洗,服壞則補,不以富而奢侈。

    歸甯②莫敢親告,猶托女師③代言,不以尊而恃愛。

    今之婦女,誰是後妃?而安逸恥作勤勞,華美羞衣布帛,讀此詩可以愧矣。

     ┃呂語今譯┃ 太姒許配給周文王之後,身為後妃,地位尊貴,卻仍然自己親手織制葛布,沒有仗恃尊貴而驕奢逸樂。

    衣服穿舊了就去浣洗,穿破了就去縫補,沒有因為富有而奢侈。

    回娘家省親不敢親自告訴文王,仍托保姆代為告知,沒有因為地位尊高而專恃文王的親愛。

    如今的婦人,有誰是後妃這樣尊貴的呢?卻大都貪求安逸,以勞動為恥;穿着華麗奢美而羞于穿一般布帛做的衣服。

    讀到《葛覃》這首詩的時候,應該會感到羞愧了。

     ┃簡注┃ ①葛布:用葛藤纖維編織而成的布。

     ②歸甯:女子出嫁之後回娘家看完父母。

     ③女師:即保姆,《儀禮·婚禮》鄭玄注:“姆,婦人五十無子,出而不複嫁,能以婦道教人者。

    ” ┃實踐要點┃ 呂坤通過對《葛覃》的闡發,指出當時婦人的兩個通病,一是貪圖安逸、厭惡勞動,二是服飾追求華美而奢侈無度。

    這兩點放到現代社會也依然沒有過時。

     貪圖安逸、厭惡勞動可算作是現代社會的通病,無分男女。

    更有甚者,夫妻之間因為懶惰,互相推脫家務活,因而産生矛盾。

    反觀《葛覃》中諸侯婦人的不辭勞苦,這對現代男女都應有所啟發。

     現代社會,不少女子的家中都有一大堆衣服、鞋子以及飾品,揮霍之極,遠非古人所能想象的。

    當然,這是社會生産力進步的标志之一,也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具體表現。

    隻要花費的金錢是女子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所取得的,衣物成堆本亦無可厚非。

    然而,女子若是能稍加節儉,減少購買衣物,便能減少物欲對自己精神的束縛,亦能把節省下來的金錢和時間用于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之上。

    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南有樛[音鸠,下曲]木,葛藟[音壘,藤條]累[音雷,攀纏]之。

    樂隻[音洛止,和易可親]君子[指後妃],福履[祿也]綏[音雖,固結]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枝葉交雜]之,樂隻君子,福履将[百祥扶助]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四面旋繞]之,樂隻君子,福履成[萬全]之。

     為人上者,太尊嚴,則人畏而難近;太冷落,則人疏而難親。

    況閨門之中,專寵生嫌,蒙恩成妒,惡意常懷,和顔希有,此招兇釀禍之由也。

    太姒尊為後妃,恩及衆妾,嫉忌之意不生,和樂之容常在,衆妾感德祝福而作此詩。

    言下垂之木,故葛藟①得以攀緣;和樂之人,福祿自來辏集②。

    蓋盛德者,緻人心之歡;和氣者,格③天心之道,後妃之多福也宜哉! ┃呂語今譯┃ 地位高的人,如果太尊高嚴肅的話,那麼下面的人會畏懼而難以靠近;太冷淡的話,下面的人就會疏遠而難以親近。

    何況在家庭之中,專門寵愛一人容易引起嫌疑,而蒙受特殊恩惠的人也會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

    這樣的話,家裡人心中常常懷着不好的心思,很少會有和顔悅色,這是招來禍亂的緣由。

    太姒貴為皇後,恩惠遍及所有妾侍,大家的心中都沒有嫉妒之心,經常露出和順快樂的容色。

    所有妾侍心中感懷太姒的德行,為了祝福她而創作了《樛木》這首詩歌。

    詩中說樹枝下垂,讓葛藟的枝蔓得以借之攀緣而上。

    對于心中充滿和順快樂的人,福氣爵祿會自然而然地彙聚到她的身上。

    大概充盈的德性能讓人心生歡喜,平和的氣象能感格上天的心意,太姒同時具備這兩樣東西,故而她擁有這麼多的福氣也是理所當然的。

     ┃簡注┃ ①葛藟(lěi):蔓生藤本植物。

     ②辏(còu)集:本義是指車輪的輻條彙聚到輪毂之中,引申義為彙聚、聚集。

     ③格:感格,感而遂通之意。

     ┃實踐要點┃ 本條原意在于講述正妻要處理好和衆妾侍的關系,澤及衆妾,讓她們也有得幸夫君的機會。

    這樣的教誨對于現代讀者而言意義不大。

    然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

    在現代職場當中,我們都會遇到上下之間的關系。

    作為上級,該如何維護好與下級之間的和諧關系呢?誠如呂坤所說,“為人上者,太尊嚴,則人畏而難近;太冷落,則人疏而難親”。

    作為上級既想保持尊嚴、又不想下屬過于疏遠的話,可借鑒太姒恩澤衆妾的做法。

     抛卻兒女私情的層面,太姒和衆妾也可算是上下級關系。

    太姒讓衆妾進禦于夫君,實質就是施行儒家的恕道。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來太姒也曾扪心自問,如自己作為妾侍的話,也不願遭受正妻的打壓,于是讓衆妾進禦君王。

    同樣地,上級也可施行恕道,将心比心,積極幫助下屬解決問題。

    如此,下屬便會感懷恩惠,尊敬上級而不願疏離。

     ◎螽[音中,蝗屬]斯羽,诜诜[音辛,和集]兮。

    宜[應該]爾子孫,振振[音真,衆盛]兮。

     螽斯羽,薨薨[群飛聲]兮。

    宜爾子孫,繩繩[相繼不已]兮。

     螽斯羽,揖揖[音即,依愛]兮。

    宜爾子孫,蟄蟄[音質,外安靜而内含蓄]兮。

     後妃不妒忌,而子孫衆多。

    故衆妾以螽斯①之群處和集,而生息蕃盛比之。

    夫慈愛則下寬舒,寬舒則氣暢,氣暢則血和,是以衆妾多生,生無不育。

    故春夏之氣,溫和昌大,而萬物生長茂盛;秋冬之氣,凄涼冷落,而萬物拳曲凋枯。

    此自然之理耳。

    一章頌子孫之衆多,二章頌子孫之綿延,三章頌子孫之賢善,皆慶幸之意也。

     ┃呂語今譯┃ 後妃不嫉妒而多子多孫,因此,妾侍們創作了《螽斯》這首詩歌,用蝗蟲族群和諧共處、繁衍昌盛的情形來作譬喻。

    若在上位者仁慈博愛,那麼下面的人便會心寬體舒;心寬體舒便能使得心氣和順暢快,和順暢快便能血氣調和,所以妾侍們能多生孩子,而且出生的孩子也不會夭折失育。

    所以說,春夏之氣溫和盛大,而萬物得以生長茂盛;秋冬之氣凄清寒冷,而萬物卷曲枯萎。

    這是合乎自然的道理。

    這首詩歌第一章歌頌後妃子孫衆多,第二章歌頌後代連綿不斷,第三章歌頌子孫後代賢良和善,都是喜慶幸福的意思。

     ┃簡注┃ ①螽(zhōng)斯:蝗類的總名。

     ┃實踐要點┃ 本條亦是贊頌太姒能處理好與衆妾侍的關系,而且使得周王室子孫繁盛。

    其中值得注意的,呂坤提出了心寬體舒有助于身體健康、生育子女的觀點,即所謂“寬舒則氣暢,氣暢則血和,是以衆妾多生”。

    現代社會工作繁忙、壓力緊張,導緻很多人出現不良情緒,繼而出現健康問題,用傳統的說法就是“氣血不和”。

    有的夫妻則因為精神壓力過大而出現生育困難的狀況。

    本條正好提醒了現代讀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對維持健康身體的重要性。

     ◎桃之夭夭,灼灼[音綽,紅潤]其華。

    之子于歸①,宜[相得]其室[夫婦所居]家[一門之女]。

     二三章意同 《周禮》以仲春②婚姻,蓋天地發生之際,正夫婦會合之時,此女素有賢聲,故詩人見其嫁而美之如此。

    人家娶婦,固以繼嗣③為重,亦以宜家③為先。

    若不為賢妻,則見棄于夫子,是不宜室矣。

    不稱良婦,則見惡于舅姑④,見非于娣姒⑤、兄弟、姊妹,見怨于下人,則不宜家矣。

    如此而不出,則為一家之兇;如此而被出,則為終身之苦。

    于歸之道,所系重哉!故淑女必為良婦。

    婦人不良,觀于為女而可知矣。

     ┃呂語今譯┃ 周朝的禮制規定人們在仲春的時節結婚。

    因為仲春是天地生發萬物的時節,正适合夫婦共結連理。

    《桃夭》中所說的女子向來有賢良的名聲,詩人看見她出嫁了,便創作了這首贊美的詩歌。

    人們娶媳婦,固然要看重女子生兒育女方面的能力,但首先要考量的是女子能否讓家庭和諧美滿。

    若女子不能成為賢良的妻子,便會被丈夫抛棄,這便不能實現家庭美滿。

    若女子稱不上是賢良的婦人,便會被公公婆婆嫌棄、被娣姒以及夫家的兄弟姐妹非難、被下人怨恨,這也不能使家庭美滿。

    對于這樣的女子,丈夫若是不把她趕出家門的話,會讓她成為家裡的禍害之源;女子若因此而被休棄的話,會遭受一輩子的痛苦。

    所以說,嫁娶之道,關系是那麼的重大啊!一般說來,在家娴淑的女子将來必定會成為賢良的婦人。

    所以說,婦人若是不賢良的話,從她為人閨女的時候便能看出來。

     ┃簡注┃ ①于歸:女子出嫁。

     ②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

     ③繼嗣:指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③宜家:使家人各得其宜,家庭和諧美滿。

     ④舅姑:婦人稱丈夫之父為舅,稱丈夫之母為姑,即公公、婆婆。

     ⑤娣姒:同嫁一夫的諸妾之間的互相稱謂,年長為“姒”,年幼為“娣”。

    另一種說法是妯娌之間的稱謂,兄妻為姒,弟妻為娣。

     ┃實踐要點┃ 在古人看來,婦人的職責除了料理家務事以外,重要的是能夠生育兒女,而一個稱職的婦人則首先要能處理好和夫家家庭成員的關系,是謂“宜其室家”。

    對于現代人而言,妻子若能做到“宜其室家”,和公公、婆婆、兄弟妯娌相處融洽的話,也能促進夫妻關系的健康和諧發展。

     ◎南有喬木[上竦無枝],不可休息,漢有遊[出行]女,不可求[引誘]思。

    漢之廣[水寬]矣,不可泳[潛渡]思。

    江之永[水長]矣,不可方[筏渡]思。

     翹翹[音喬,秀起]錯薪[棘茨錯雜],言刈①其楚[初五切,小刺木]。

    之子于歸,言秣[音末,喂也]其馬[葉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意同。

     女子出遊,本有可求之機,往日遊女,無不可求之事,何也?彼其柔情媚态,本欲緻人,故狎客、狡童②,無不求合,此江漢③之舊俗也。

    一被後妃窈窕之化,頓改前日淫蕩之心,身雖逍遙行樂,貌則端莊靜一。

    行人見之,可敬而不可亵,可愛而不可犯。

    故言喬木上竦無枝,則無蔭可息,遊女德容靜正,則無因可求。

    真如漢水寬闊,誰能水中暗渡?真如江水流長,誰能水上桴浮?我愛其德,敬其人,何以盡仰止之情乎?所願出嫁之日,為之秣馬,亦所甘心耳。

    此遊女也,身不在深閨重門,俗從來輕交苟合,而德容一正,望者邪消。

    乃知女子失身,必有可求之道,彼求我者,親愛則有之矣,而不昩之良心,以我為喪德而鄙之耶?以我為有德而敬之耶?愛身者可以思矣。

     ┃呂語今譯┃ 女子外出遊玩,本來就會讓男子有可以追求的機會。

    舊時在江漢之地出遊的女子,沒有不可追求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些女子出遊時顯露出溫柔妖媚的情态,本來就是想招緻别人的追求。

    因此,那些好色的男子見到出遊的女子,沒有不上前求取偷歡苟合的。

    這是江漢地區舊有的風俗。

    然而江漢地區的女子一旦得到了後妃貞靜賢淑的教化,頓時改變了以前浪蕩的心态,出行時雖然悠然自樂,但容貌依舊端莊娴靜。

    行人看見了,心生敬重而不敢亵渎,心生憐愛而不敢侵犯。

     因此《漢廣》這首詩歌說道:高大的樹木直聳上天而沒有枝桠,沒有樹蔭供人休息其下,這便猶如出遊的女子容貌娴靜端正,讓男子沒有可乘之機。

    (對于這種行為舉止合乎禮儀的出遊女子,詩人感歎道:)真的就像漢水一樣寬廣,誰能在河中潛泳偷渡過河呢?真的就像長江一樣水流綿長,誰能乘坐木筏在上面浮遊呢?我愛戴她的德行,尊敬她的為人,怎樣才能窮盡對她的仰慕之情呢?隻希望在她出嫁的時候,能夠為她喂馬,如此我也心甘情願。

     詩中這位出遊的女子,雖然她沒有安守在閨門之内,在舊時風俗曆來輕視男女交合之禮的情況下,她在外能做到德容專一端正,自然打消了追求者的邪念。

    可見女子失去貞操,必定是因為她自身留給了别人可乘之機。

    那些想追求我的人,對我親近關愛、大獻殷勤,他們假如沒有失掉良知的話,是把我當作失德之人而輕視我呢?還是因為我有德行而敬慕我呢?潔身自愛的人可以思考一下。

     ┃簡注┃ ①刈(yì):割。

     ②狎客、狡童:狎客即親昵而不拘禮節的男子。

    狡童即姣美的少年。

    此處泛指好色的男子。

     ③江漢:江即江水,長江。

    漢即漢水。

    江漢之地即兩條河流之間的地帶。

    按照《詩經正義》的說法,商纣王時淫亂之風遍及天下,而江漢之地率先受到了周文王的教化,一改舊有的風俗。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重申女子德容的重要性,要點參見上文《關雎》條目。

     ◎遵①彼汝墳[汝河堤],伐其條[枝也]枚[梅,葉迷,木幹]。

    未見君子[行役在外],惄[音溺,饑意]如調[條音,周重也]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音異,二楂],既見君子[行役歸來],不我遐[遠也]棄。

     鲂魚赪[音稱,赤色]尾②,王室[纣都]如燬[音毀,火焚]。

    雖則如燬,父母[文王]孔迩[甚近]。

     殷纣将亡,海内多事,百姓行役③,兩年不歸。

    其妻思之曰,當伐木之時,思君子在外,恐遠棄我而不歸矣。

    此心焦勞,如腹苦饑。

    及再伐木之時,見君子歸家,始知不遠棄我矣。

    此心喜幸,不知何如。

    魚勞尾赤,今君子形容憔悴,勞可知矣。

    王室惡政,如火益熱,此勞何時已耶?賴有西伯④,為我父母,可依可恃,如卧于懷。

    今雖勞也,可不自慰乎!婦人思夫,情之正也;勉以效勤,義之正也。

    賢哉斯婦乎! ┃呂語今譯┃ (《汝墳》這首詩講的是)商纣王快将亡天下的時候,天下百姓受到各種勞役。

    有的人外出服役,兩年都沒有回家。

    他的妻子思念他,說道:當我砍柴的時候,想到夫君在外,恐怕在遠方的他已經把我抛棄,以後再也不會回來。

    心中的焦急和勞累,如同肚子饑餓難忍之苦。

    我再次去砍柴的時候,終于看見夫君回家,才知道夫君沒有遠離抛棄我。

    此刻的心情是那麼的欣喜慶幸,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

    魚兒勞累的時候尾巴會變紅,現看到夫君面容憔悴,可以想見他是多麼的辛勞。

    王室實行勞民傷财的政策,如火般熾熱,這樣的勞役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呢?幸好有西伯侯在,他如同我們的父母親一樣,可以放心依靠,像子女能卧躺在父母懷中一樣安心。

    現在雖然辛勞(但之後能得西伯侯的庇護),心中怎會不感到快慰呢? 婦人思念丈夫,這種情感是正當的;勉勵丈夫辛勤勞作是合乎正道的。

    詩中講的這個婦人是多麼的賢惠啊! ┃簡注┃ ①遵:沿着。

    遵彼汝墳,即沿着汝水(河名)的堤岸走。

     ②鲂(fáng)魚赪(chēng)尾:鲂魚,即鳊魚。

    古人認為鲂魚的尾部本來是白色的,當勞累的時候會變成紅色。

     ③行役:因服兵役、勞役而外出跋涉。

     ④西伯:西伯侯姬昌,死後谥為文王,即後世稱頌的周文王。

     ┃實踐要點┃ 本條強調女子思念丈夫之情的正當性。

    古人談論夫婦之道時講求禮法,但禮法不外乎人情。

    夫妻分隔異地,雙方互相思念,這是合乎禮法的人情。

    更難得的是,詩中妻子思念丈夫的同時也不忘勸導丈夫要勤勞工作,這也算是以理禦情,值得後人借鑒。

    與女子思夫之情相反的是,有的夫妻分隔異地,便各自趁機放縱逸樂,如此,則夫妻的情義又從何說起?這值得我們深思。

     ◎麟之趾[足也],振振[音真,仁厚]公子,于[音籲]嗟麟兮。

     二三章意同。

     文王後妃有和樂恭敬之德,家庭之間,一本于仁厚,故其子孫宗族,皆化于仁厚,無不似文王後妃者。

    詩人美之曰,麒麟之性,念念好生,事事不殺。

    故麒麟之足,不踐生草,不履生蟲。

    麟有此心,而趾象之;文王後妃有此德,而子孫宗族象之。

    家法所系重矣哉!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則家人莫不化于正;不夫不婦而家道邪,則家人莫不化于邪。

    麻中無不直之蓬①,莸内無常薰之草②。

    此豈在言教哉?默而成之,漸而漬之,身者非教,象者非學,此之謂化。

    若善教使善學,其入之也既淺,而以言不以身,其訓之也難從。

    君子觀于麟趾,而知化家之道矣。

     ┃呂語今譯┃ 周文王和他的夫人以及後宮妃子都具備和順快樂、待人恭敬的品德。

    家庭裡面大家都一緻地以仁德為本。

    所以他的子孫後代都受到仁德的教化,沒有誰不像文王後妃那麼有德行的。

    (創作《麟之趾》這首詩歌的)詩人贊美說道:麒麟的天性時時保有好生的仁德,不會殺害生命。

    因此,麒麟的腳不踐踏活的小草,不踩踏活的蟲子。

    麒麟有好生的仁心,它腳下的行為可以體現出來。

    這好比文王後妃有仁德,而他們的子孫後代能夠有所取法,顯現仁厚氣象。

     由此可見,家教法度是多麼的重要啊!丈夫盡到做丈夫的職責,婦人盡到做婦人的職責,這樣就能端正家法,而其他家庭成員沒有不受感化而行正道的道理。

    反之則家道不正,家人便會受到壞的影響。

    在麻草叢中沒有不直的蓬草,在莸草叢中沒有常香的香草。

    家教豈是僅僅在于語言層面的說教呢?習慣在語默中形成,品德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以身作則,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的說教,子女在實踐中效仿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學習,這才是所謂的教化。

    若善于口頭說教的父母讓孩子僅僅從理論層面好好學習做人的道理,這種家教方式比較粗淺;若父母僅僅以言教不以身教,這樣的訓斥也很難讓孩子去聽從。

    明白事理的人看到《麟之趾》這首詩歌,應該知道教化家人的道理了。

     ┃簡注┃ ①麻中無不直之蓬:《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②莸(yóu)内無常薰之草:莸,一種帶有臭味的草。

    薰,香味。

    《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

    ”于此,呂坤意謂孩子容易受到家長的不良行為的影響而學壞。

     ┃實踐要點┃ “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則家人莫不化于正;不夫不婦而家道邪,則家人莫不化于邪。

    ”這是本條當中最核心的論斷。

    當現代人談論家風家教的時候,想到的可能是要求子女要做到某些行為規範。

    然而,言傳不如身教。

    子女的行為所體現的,其實是父母自身的素質。

    父母自己盡到了家庭的職責,做好了做人的本分的話,家中子女也一定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家教首先不是教子女應該怎麼做,而是家長先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好。

    當父母自己做好了,再推己及人,如此方為教化家人的正道。

     ◎于以采蘩[何處采],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何所用],公侯[祭祀]之事。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何處用]。

    于以用之,公侯[宗廟]之宮。

    [夫人采此蘩也,當彼奉祭之時,但見]被[編發為飾]之僮僮[音同,竦敬],夙[早也]夜在宮[何其恭敬]。

    被之祁祁[舒遲],薄言旋歸[何其依戀]。

     諸侯夫人,竭誠奉祭,家人作詩以美之,言夫人采沼沚之蘩,充宗廟之獻,中心誠敬,不可形容。

    但見其早夜在宮之時,主薦豆也。

    首飾僮僮而竦敬①,真如祖考在上,意虔誠而不忽。

    祭祀既畢之後,時将歸也,首飾祁祁而舒遲,真若祖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