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嘉言
關燈
小
中
大
也]箧[音歉,竹箱也]枕,斂簟而襡[音獨,韬也]之。
席①上有簟②,簟上有衾,衾、簟、枕,皆親身之物,故衾則束而懸之,枕則入于箧中,簟則卷而韬③之,恐污穢也。
┃呂語今譯┃ 父母舅姑睡覺所用的床席上面有簟席,簟席上有衾被。
衾被、簟席和枕頭都是與身體密切接觸的物品。
因此衾被要收束并懸挂起來,枕頭要放入箱子裡面,簟席要卷起來藏好,這是害怕這三件東西會被弄髒。
┃簡注┃ ①席:床席,古人席地而卧,在地上鋪床席,床席之上再鋪簟席。
②簟(diàn):簟席,古人睡覺時墊在身下、置于床席之上的竹席。
③韬:藏。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不那移]。
杖、屦,祗敬之,勿敢近[不得挨傾亵棄也]。
敦[音怼]、牟[俱盛黍稷]、巵[音支,盛酒]、匜[音移,盛槳],非馂,莫敢用[此指器用]。
與[及也]恒食飲,非馂,莫之敢飲食[此指飲食]。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
進退周旋慎齊[音齋]①,升降出入揖遊②,不敢哕[音谒]噫[音隘]、嚏[音帝]咳[音慨]、欠[張口]伸[伸手],跛[音庇,足偏]倚[依物]、睇視[邪視]、唾[音拖,去聲。
口液也]洟[音替,鼻液也]。
寒不敢襲[重衣],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③,不涉不撅[音厥,揭裳]④,亵衣衾不見裡⑤。
凡此數者,皆敬謹之至也。
┃呂語今譯┃ 上述的這些事項,都是極其恭敬謹慎的表現。
┃簡注┃ ①齊:齋莊恭敬。
②升降出入揖遊:升降,上下台階。
揖遊,揖指前進的時候身體略俯,如拜揖之禮;遊指後退的時候揚起原本前俯的上身。
③袒裼:脫衣見體。
④不涉不撅:不涉水就不掀起下裳。
⑤亵衣衾不見裡:不要将貼身内衣和被衾的裡子露出來。
◎父母唾洟,不見[皆掩墊之]。
冠帶垢,和灰請潄[平聲]。
衣裳垢,和灰請浣[音緩]。
衣裳綻[音站]裂,紉[音刃]箴請補綴[音墜緝也]。
五日則燂[音潛,溫也]湯請浴[洗身],三日具沐[洗頭],其間面垢,燂①湯請靧[音會,洗面],足垢,燂湯請洗。
此亦俟父母舅姑之命,有命即行,不得定以日期,強所不欲。
┃呂語今譯┃ 這幾件事情也是要聽候父母公婆的吩咐,有吩咐便去做,不可以提前定下日期,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情。
┃簡注┃ ①燂(qián):用火燒熱。
┃實踐要點┃ 以上六條,均是古人日常事奉父母以及公公婆婆的具體做法。
古今生活環境、條件不盡相同,當中的儀節不一定能在現代社會得以施行,現代讀者可根據實際情況參考選用。
盡管具體的儀節不盡适用,但其背後體現的孝心以及敬意卻是現代為人子女媳婦者應當取法的。
事實上,真正的孝行是發自于誠敬的孝心。
知道奉事父母公婆的具體儀節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有一顆真誠而純粹的孝心。
王陽明和弟子徐愛曾就相關的問題進行讨論,現摘錄如下供讀者參考: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請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請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請求。
就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請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1] ◎男女非祭非喪,不相授器。
其相授,則女受以筐,其無筐,則坐[男女相向]奠[置物于地]之,而後取之。
◎内外不共井,不共湢[音必,浴室]浴,不通寝席[或移席或卧床],不通乞假[借也],不通衣裳。
皆遠嫌别疑之意。
┃呂語今譯┃ 這些都是遠離嫌疑的意思。
◎男子入内,不嘯[音咲]不指①,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相遇之時,男右避女,女左避男。
┃呂語今譯┃ 男女道上相遇的時候,男子靠右走以避開女子,女子靠左以避開男子。
┃簡注┃ ①不嘯不指:不叱人、不指物。
┃實踐要點┃ 以上四條,均是男女有别之禮的具體儀節。
雖不盡适用于現代社會,但其背後保護女子人身安全意識、避免男女之間發生不正當關系的出發點則值得現代人效法。
◎父母舅姑之命,勿逆[不從]勿怠[遲誤]。
若飲食之[尊者與之飲食],雖不耆[與嗜同],必嘗而待。
加之衣服[尊者與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
加之事,人代之[尊者又使人代之],己雖弗欲[雖不欲人代],姑與之而姑使之[教之為],而後複之[見代者不善事而後己複自為]。
◎舅沒則姑老[告老而傳家于冢婦],冢[嫡長子妻]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①[冢婦老,介婦攝]則請于冢婦。
◎舅姑使冢婦,毋怠。
不友[友作敢]無禮于介婦[怨介婦不代己],舅姑若使介婦,不敢敵耦于冢婦[攀冢婦助己]②,不敢并行[須讓一肩],不敢并命[同使一人],不敢并坐。
行則随。
坐則隅,非冢婦自當并行并坐,但不得并命以陵長耳。
┃呂語今譯┃ 介婦在行走的時候要跟在冢婦之後,坐的時候則坐在角落。
除冢婦以外的介婦自然應當并肩而行、同席而坐,隻是不能同時使喚同一個仆人而侵陵長者。
┃簡注┃ ①介婦:家族當中,嫡長子之妻為“冢婦”,諸子之妻為“介婦”。
介婦亦即前文所說的“衆婦”。
②不敢敵耦于冢婦:依《禮記正義》注疏的說法,介婦即使受到了婆婆的差遣,也不敢與冢婦相絞讦。
而呂坤的注解是說,介婦即使受到了婆婆的差遣,也不敢命令冢婦協助自己做事。
◎子婦将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
◎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
不敢私假[暗借],不敢私與[暗與]。
私貨私畜,謂以公财為私積也。
若婦家妝奁①衣飾之類,自非舅姑兄弟之物,不得謂之私貨私畜矣。
┃呂語今譯┃ 私貨私畜是指把公共财物據為己有。
若是娘家給的梳妝鏡匣、衣服、首飾等嫁妝,自然不是公婆兄弟的财物,不得視作是私貨私畜。
┃簡注┃ ①妝奁(lián):放置鏡子的匣子,泛指嫁妝用具。
◎婦或與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音采]蘭,則受而獻之舅姑。
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①;若反賜之,則辭。
不得命②,如更受賜,藏以待乏③[近世此禮久廢,舅姑恥受婦财,恐生愛憎之嫌,不如因其俗可也]。
婦若有私親兄弟,将與之,則必複請其故賜[舅姑所不受者],而後與之。
┃簡注┃ ①如新受賜:若婆婆接受所獻之物,則婦人心中喜悅,如同剛接受賜贈之物時的心情。
②不得命:不被允許。
指婆婆堅持要婦人收下反賜之物。
③藏以待乏:收藏婆婆的反賜之物,待婆婆有所匮乏時再次進獻。
┃實踐要點┃ 以上六條講述婦人和家庭成員相處的具體儀節,涉及如何執行父母公婆之命、嫡長子妻和衆婦之間的禮節、婦人如何處理私人财産和家族公共财産等問題。
這些都是古人在家族聚居的情況下,日常生活當中所會碰到的實際問題。
處理這些問題的原則總結起來無非是兩條:人事講究尊卑分明,尊尊而敬老;财物則講究公私分明,受贈則獻,獻不敢私。
這兩條原則對于現代家庭也是适用的。
◎夫婦之禮,雖及七十,同藏[同室而寝]無間。
故[舊]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禦[妾五日一侍寝]。
妻不在,妾禦莫敢當夕[當妻之夕]。
◎妻将生子,及月辰①,居側室②。
夫使人日再問之③,作[将産胎動]而自問之。
妻不敢見,使姆[音母,女師]衣服而對。
至于子生,夫複使人日再問之。
妾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問之。
嫡妾有貴賤,而情禮之隆殺因之。
┃呂語今譯┃ 正妻和妾侍有地位貴賤的不同。
而人情禮節也因之而有繁簡。
┃簡注┃ ①及月辰:《禮記正義》疏雲“謂生月之辰,初朔之日”,意謂及至臨盤之月的初一日。
②居側室:古代貴族家中前有正室(或名路寝)、後有燕寝、燕寝之旁有側室。
一般情況下丈夫居正室、妻居燕寝、妾侍居側室,因而正室、燕寝較側室為尊貴。
古人認為婦人接近臨盆産子之時可能會産生穢亵不潔之物,如膿血、羊水等,因此正妻臨盆之月要遷居側室,避免穢亵之物沾染燕寝之中。
③夫使人日再問之:丈夫派人每天去側室問候兩次。
◎大夫之子有食母[乳母],士之妻,自養其子。
近世家家有食母,惟力是視,不知古人名分,自有差等。
士有官者,自養其子,下可知矣。
┃呂語今譯┃ 近來很多人的家中都有乳母,(聘請乳母時)隻考慮是否有經濟能力去聘請乳母,卻不知道古人看重名分,根據地位的不同而去決定是否請聘請乳母。
古時候有官銜的士人家裡,也要自己喂養子女,不聘請乳母,地位更低的人就更不能聘請乳母了。
◎七年[七歲],男女不同席①,不共食②。
◎女子十年不出[十歲不出門],母教婉[音遠,言語委曲]娩[音晩,容貌溫和]、聽從[不專辄,不執拗]。
執麻枲[音洗]③,治絲繭,織纴[音任,缯帛之類]、組[音祖,織也][音巡,似縧]。
十有五年而笄[加雞頭簪],二十而嫁,有故[父母舅姑之喪],二十三年而嫁。
聘則為妻,奔[私合]則為妾。
┃簡注┃ ①不同席:不同坐一席。
②不共食:不一起進食。
③執麻枲(xǐ):枲,麻類植物。
執麻枲即從事紡麻制衣之事。
┃實踐要點┃ 以上五條為夫妻生育、教養兒女的具體儀節,涉及了妻妾尊卑、男女有别等問題,對于現代社會不盡适用。
其中值得現代讀者注意的是,古人從小教育女子要言語婉轉、容貌溫和、不固執己見(“母教婉、娩、聽從”),并在女子成年的時候舉行成人禮以告誡其成人的義務(“十有五年而笄”),這些做法十分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大傳 ◎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
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言弟妻不可謂之弟婦,婦對子而言。
見舅姑之稱,非稱于兄長之前者也。
┃呂語今譯┃ 弟弟的妻子不可以稱作弟婦。
“婦”是相對于子道而言的,公公婆婆才可以把兒子的妻子稱作“婦”,在兄長面前就不要把弟妻喚作“婦”。
┃實踐要點┃ 慎重對待對他人的稱謂,實際上是尊敬他人的表現。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也要謹慎地稱呼家族成員,尤其是對于很少會碰面的親戚,家族聚會的時候要弄清對方的輩分,避免稱呼出錯。
◎系[音計]之以姓而弗别,綴之以食[燕會]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此因同姓系祖宗之血屬,雖百世之遠,男女不可昏姻,重同祖之倫也。
┃呂語今譯┃ 這是因為同姓是屬于同一個宗祖的血脈。
即使相隔了百代那麼遙遠,同姓男女也不可以通婚,這是重視同一個祖宗的倫常之道的緣故。
┃實踐要點┃ 本條提醒現代讀者要重視家庭倫常。
經解 ◎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音批,邪也]之罪多矣。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婚禮的重要性。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這提醒了未婚男女日後成婚時應舉辦一場莊嚴隆重的婚禮,通過儀式感讓夫妻雙方轉換家庭角色,自覺承擔起各自的職責。
仲尼燕居 ◎以之閨門之内有禮,故三族①和也。
既能宜其家人,自能敦睦三族。
┃呂語今譯┃ 既然能夠讓家庭和睦相宜,自然也可以讓三族的關系敦厚和順。
┃簡注┃ ①三族:根據上下文不同,“三族”有不同的含義。
據《禮記正義》,此處以父、子、孫為三族。
┃實踐要點┃ 本條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發是,若是家庭成員都安分守禮,各盡其責,則一家人便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坊記 ◎子雲:“夫禮,坊①民所淫②,章民之别,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
”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币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别也。
詩雲:“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女悅男而從之]。
┃簡注┃ ①坊:防範。
②淫:貪。
意謂禮用于防範民衆所貪欲之事。
┃實踐要點┃ 本條強調禮法用于區分男女之别,但仍有男女無視禮法,私遂其欲。
本條再次提醒現代讀者和異性交往時要敬慎守禮,謹記男女有别。
雜記 ◎婦人非三年之喪①,不踰封②而吊。
吊非三年,尚不踰封,況非吊乎。
┃呂語今譯┃ 若不是父母之喪尚且不能越過國界回母國吊唁,更何況不是因為吊唁而出國呢? ┃簡注┃ ①三年之喪:父母之喪。
②踰封:跨越國境。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男女有别之禮。
可參看前文幾處涉及諸侯夫人歸甯條目的實踐要點。
◎妻出,夫使人緻之曰[緻辭于父母家]:“某不敏,不能從而[汝也]共[音公]粢[音資]盛[音成],使某[使者]也敢告于侍者[妻父母家侍者]。
”主人[妻父兄]對曰:“某之子不肖,不敢避誅,敢不敬須[待也]以俟命[候誅]。
”使者[夫家人]退,主人拜送之。
妻而可出,必有罪者。
古人溫厚和平猶如此,況平居夫婦相得之時,有不以禮相将者乎?後世夫婦,相親愛,則極媟嫚①之情;相怨尤,則極醜诋之語。
古人雲:“出妻令其可嫁。
”其忠厚如此。
┃呂語今譯┃ 被出休的妻子必定有過罪。
(休妻的時候)古人尚且如此溫厚和平,那麼平時夫婦相處和睦時候,會有不以禮相待的道理嗎?後世的夫婦,相親相愛時就極盡亵渎輕慢的情感;相互怨恨責備時,就極盡醜陋诋毀的語言。
古人說,“休棄了妻子,要讓她可以改嫁别家”。
這是多麼忠誠寬厚啊。
┃簡注┃ ①媟嫚(xièmàn):亵渎輕慢。
┃實踐要點┃ 本條指出夫妻之間應以禮相待,即使在關系決裂、勞燕分飛的時候,也應以誠相待,不互相诋毀,并希望對方能找到合适的歸宿。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真誠地為對方着想,不管兩人是否有緣能白首偕老。
在現代社會,離婚似乎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而離婚時夫妻雙方為了财産分割、争奪兒女撫養權等鬧個你死我活的事情也并不罕見,言行上的相互诋毀抹黑更不在話下。
曾經濃情蜜意的兩人卻反目成仇,這是多麼讓人遺憾的事情啊!古人離婚時的宅心仁厚實在值得後人借鑒。
此外,引人深思的是,為何有的夫婦在平安無事時親密無間、不分你我,在相分離時則極盡醜陋诋毀的語言、勢如仇寇呢?原因也許是,這些夫妻最初結合時僅僅為了滿足情欲之私或迫于家人催婚的壓力,并非真心欣賞、愛戴對方。
因而,無事時便極盡情欲、形影不離,有事時便怨恨叢生、勢不兩立。
這提醒未婚男女,要慎重對待婚姻,認真選擇對象,婚後要處之以禮、相敬如賓。
如此,即使最終不能獲得一段美滿的婚姻,至少也不樹立一個讓自己痛心疾首的敵人。
◎妻之衣裳,不敢縣[即懸字]于夫之楎[音灰]椸[音移,衣架]①,不敢藏于夫之箧[音歉]笥[音四]。
夫不在,斂枕箧簟[音店,竹席也]席,襡[音獨,韬也]器而藏之。
◎母之諱,宮中諱[一門之内皆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惟不在妻旁面犯之而已]②。
┃簡注┃ ①楎椸(huīyí):古人懸挂衣服所用的架子。
②古人在親人過世之後要諱避其名,以表達對逝者的尊敬,同時避免生者觸景生情,過度悲傷。
若母親有親戚過世,家裡所有人在家中任何地方都要諱避逝者之名。
若妻子有親戚過世,丈夫僅需在妻子面前要諱避逝者之名。
┃實踐要點┃ “妻之衣裳”條給現代讀者的啟發是,整理夫妻各自的衣物、床上用品時要講究個人衛生,有序放置。
“母之諱”條講的是諱避過世親人之名的禮法。
古人對此十分重視,其尊敬死者、撫慰生者的精神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1]王守仁撰,吳光、錢明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2頁。
古語 ◎《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妊[音認,身懷孕也]子,寝不側,坐不邊[偏也],立不跸[音畢,一足歇],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四正四隅皆正也]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①誦道正事②。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矣。
” ┃簡注┃ ①瞽:樂師。
②誦道正事:今本《列女傳》為“誦詩、道正事”。
┃實踐要點┃ 從這條可以看出古人極其重視胎教,當中談到的具體做法值得現代孕婦借鑒效法,其要點在于孕婦本人的言行舉止要合乎正道,而眼、耳、口、舌等感官所接觸到的事物也須是端正無邪的。
此外,要注重音樂的教育,晚上要給胎中的嬰兒唱念、吟誦《詩經》以及合乎正道的曆史故事。
◎孔子曰:“婦人,伏于人也①。
是故無專制②之義,有三從③之道,無所敢自遂也。
教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音饋,饷也]食之間而已矣。
” ┃簡注┃ ①伏于人也:《白虎通義·三鋼六紀》:“婦者,服也,以禮屈服。
” ②專制:專,擅。
制,斷。
專制即擅作主張。
③三從:從,聽從。
《白虎通義·嫁娶》:“女者,如也,從如人也。
在家從父母,既嫁從夫,夫沒從子也。
” ◎是故女及日[猶言終日]乎閨門之内,不百裡而犇[音奔]喪[有三年之喪則越境],事無擅為,行[去聲]無獨成,參[謀于人]知而後動,可驗[有證據]而後言。
晝不遊庭,夜行以火,所以正婦德也。
┃實踐要點┃ 上述兩條講的都是婦德的問題。
對于“三從”,在古代社會制度條件之下有其合理性,而且古人對于婦女所從之人(父母、丈夫、兒子)都有嚴格的道德約束,要求父母、丈夫、兒子首先要盡好自身的職責,有擔當、有主見、有智慧,如此婦人才能言聽計從。
而婦人之從也非盲目服從,而是唯道是從、唯理是從、唯禮是從。
反過來說,婦人之言若合乎道義禮法,則父母、丈夫、兒子也應當聽從(下文“善行”部分即有相關的事例)。
對現代讀者而言,不妨将婦人的“三從”理解為從道、從理、從禮,若婦人能做到“三從”,則有助于夫妻和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女有五不取①:逆家[不忠不孝]子,不取;亂家[内外淫嬻]子,不取;世有刑人[棄于官法],不取;世有惡疾,[天疱、癞風、體氣之種]不取;喪[去聲]父長子[無家教],不取。
此五不取,惟亂家猶有可擇,然子頑烝于宣姜②,而生三子二女,皆有賢德,為世所稱,似不可以亂家棄之。
至于喪父長子,終身可不嫁乎?且又不言衆女,皆不可曉者。
┃呂語今譯┃ 這五種不娶的情況當中,對于亂家之子可以有所揀擇,像子頑與宣姜通奸,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們都有賢良的德性,被世人所稱譽,(這樣看來)似乎不能因為女子出身于淫亂之家而放棄她們。
至于說那些父親死掉了的家庭,家中的長女難道可以一輩子都不嫁人嗎?而且也沒有言及長女以外的其他女兒,這都讓人摸不着頭腦。
┃簡注┃ ①女有五不取:女子若有這五種情況的話不能娶進門。
《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二十七年》注中亦載有五不取:“喪婦長女不娶,無教戒也;世有惡疾不娶,棄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棄于人也;亂家女不娶,類不正也;逆家女不娶,廢人倫也。
”可對照參看。
②子頑烝于宣姜:《春秋左傳·闵公二年》:“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
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昭伯即子頑。
宋桓夫人、許穆夫人皆有令名。
宋桓夫人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的母親,前文著錄《詩經》中的《泉水》《河廣》二詩據舊說即為宋桓夫人的作品。
許穆夫人入載《列女傳·仁智傳》,前文著錄《詩經》中的《載馳》一詩據舊說即為許穆夫人的作品。
◎婦有七去[上聲]①: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②,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無子、有疾,雖聖人所不免,世豈無無子之丈夫乎?設數出數娶,而竟無子,何以處之?伯牛有惡疾,設是長子,亦當廢禮矣。
此二婦者,出之,于情未安,雖先祖之嗣、宗廟之禮固重,亦在善處之而已。
┃呂語今譯┃ 沒有子嗣和身患惡疾,這樣的事情雖在聖人身上也不能避免。
世上難道沒有生不出孩子的丈夫嗎?假設多次休妻又多次再娶,而最終還是沒有子嗣,那又該如何處理這個丈夫呢?伯牛有惡疾,假設他是長子的話,(因為有疾在身而不能為祖先傳宗接代)也算是廢壞了禮法。
這兩種情況下,他們的妻子若是被休棄了,在情理上說不過去,雖然說先祖的子嗣、宗廟的禮法固然應當重視,但也要妥善地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休妻的問題。
┃簡注┃ ①七去:若妻子符合這七項當中任何一項的話,丈夫可以休妻。
《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二十七年》注中載有七棄:“無子棄,絕世也;淫泆棄,亂類也;不事舅姑棄,悖德也;口舌棄,離親也;盜竊棄,反義也;嫉妒棄,亂家也;惡疾棄,不可奉宗廟也。
”可對照參看。
②妒:害善為妒。
◎有三不去①:有所取[娶時父兄在],無所歸[而今父兄不在],不去;與更[平聲]三年喪②,不去;先貧賤,後富貴,不去。
婦人竊盜,不過亡财,猶可寬也。
然則父母聽其不順,淫聽其淫,妒聽其妒,多言亂家,聽其多言乎?愚謂“五不取”以下,皆非孔子之言,而後世制禮立法,鹹以是為準,然則禮由天降地出,不自人情中來矣? ┃呂語今譯┃ 婦人偷東西,不過是損失些财物罷了,尚且可以寬恕。
然而,父母聽任婦人不順婦道,她淫亂便聽任她淫亂,她嫉妒便聽任她嫉妒,多言會敗亂家風,也聽任她多言嗎?我認為“五不取”以下的規定,都不是孔子說的話,而後代的人制定禮法、律法,都把這些規定作為準則,然而,禮法果真是由上天降下、地上長出來的死規定,不是依據人情實際制定出來的嗎? ┃簡注┃ ①有三不去:《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二十七年》注中載有三不去:“嘗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取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
”可對照參看。
②與更三年喪:更,經曆。
和丈夫一起經曆了公公婆婆的三年之喪。
┃實踐要點┃ 上述“五不取”“七去”“三不去”三條涉及古人對娶妻休妻的标準。
這三條據說為孔子之言,然而正如呂坤所指出的,當中有些規定不合情理,應為後人僞托。
縱觀條文的具體規定,不盡适用于現代社會。
可是,這些條文的訂立從側面反映出了古人相當重視娶妻休妻之事。
男子娶妻,并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上了誰家的閨女就向誰家提親。
男子休妻則必須是符合“七出”和“三不去”之條,而不是丈夫看妻子不順眼就可以随意休棄。
相比之下,現代人對于結婚、離婚的态度則較為兒戲。
這提醒了現代讀者,要想成就幸福的家庭生活,首先必須要以審慎的态度對待婚姻。
◎《士昏禮》曰,父醮[焦去聲,戒命之酒]子命之曰:“往迎爾相[妻相夫],承我宗事[嗣先祖],勖[音旭,勉也]帥[先也]以敬先妣之嗣[共祭祀],若[汝也]則有常。
”子曰:“諾[努,平聲]。
”唯恐弗堪[勖勉],不敢忘命。
◎父送女,命之曰:“戒之[無非為]敬之[勉善行],夙夜無違命[舅姑夫子之令]。
”母施衿[音琴,小帶],結帨[音稅,佩巾],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閨門之事]。
”庶母[父妾]及門内施鞶[音盤,大帶],申[重言父母之命]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言敬又言恭,恐其忽忘也],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過也],視諸衿鞶。
” 視衿鞶,則思父母之命矣。
衿鞶二帶,欲其重重收斂。
帨,欲其日日清潔。
真西山①曰:“夫之道,在敬身以帥其婦;婦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
”孰謂閨門為放肆之地,夫婦為亵狎之人哉? ┃呂語今譯┃ (女子出嫁之後)看見衿和鞶,便會想起父母的誡命。
衿和鞶這兩條衣帶,是想讓女子一重又一重地收斂自身。
(母親給女子)帨巾,是希望她能每天保持清潔。
宋代的真西山先生說:“丈夫之道,在敬慎己身來統帥自己的妻子;婦人之道,在于敬慎己身來承事自己的丈夫。
”誰說閨門之内是放肆的地方呢?誰說夫婦是亵渎狎玩的人呢? ┃簡注┃ ①真西山:真德秀,字景元,一字希元,後改作景希,号西山,谥文忠,宋代大儒,著有《大學衍義》《文章正宗》等傳世。
┃實踐要點┃ 上述兩條是古人婚禮之上的具體儀式。
古人婚禮注重儀式感,而每個儀節背後都有相應的含義。
當中最值得現代讀者參考的是真德秀的這句話:“夫之道,在敬身以帥其婦;婦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
”無論丈夫和妻子,都應該以敬修身、相敬如賓。
在此基礎上,丈夫應帶頭做妻子的表率,主動承擔家庭責任,而妻子則應輔助丈夫,為丈夫排憂解難。
◎魯師春姜曰:“婦以順從為務,貞悫①為首,故婦人事夫有五:平旦[音灑,韬發]笄②而朝,則有君臣之嚴;沃盥饋食,則有父子之敬;報反[出報行,回告反]而行,則有兄弟之道;規過成德,則有朋友之義。
惟寝席之交,而後有夫婦之情。
” 夫婦相與,嚴居其四,和居其一,近世則知和而和矣。
┃呂語今譯┃ 夫婦之間相處,嚴謹占五分之四,和樂占五分之一,近世的夫婦隻知道為了和樂而和樂。
┃簡注┃ ①悫(què):誠實、謹慎。
②笄(xǐjī):,束頭發用的帛布。
笄,發簪。
此處用作動詞,束簪頭發。
┃實踐要點┃ 本條講的是妻子要為丈夫做的五件事情,包括:早上起來要整理好儀容才去見丈夫,洗好手後再給丈夫端去食物,出門進門都跟丈夫打招呼,要規勸丈夫改正過錯、成就德性,以及和丈夫寝席交歡。
前四項都講究嚴肅敬慎,而隻有最後一項才講究和樂之情。
由此可見,夫妻相處之道在于以敬相待。
本條可為現代女子所參考借鑒。
◎太公曰:“婦人之禮,語必柔細,行必緩步,止則斂容,動則跙[音祥沮,從容若難進之狀],耳無餘聽[聽不了],目無餘視[看不了],出無谄容[媚人之色]。
” ┃實踐要點┃ 本條詳細地講述了婦人的言行之禮,包括:說話時要溫柔細語,行走時要緩慢步行,靜止的時候要收斂容色,動作的時候要從容不迫,耳朵不聽不該聽的,眼睛不看不該看的,出門見人的時候沒有谄媚的容色。
不難想象,婦人若能做到上述規範,便能氣度深沉,大方得體。
這些禮節對于現代社會也适用,值得現代女子效法。
漢 曹大家班昭,作《女誡》①七篇,今錄其四,而尤撮其切要雲。
┃呂語今譯┃ 曹大家班昭作《女誡》七篇,現在摘錄其中的四篇,特别能體現《女誡》的思想要點。
卑弱 ◎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休自矜誇],有惡莫辭[即自知過],忍辱含垢[音苟,污穢],常若畏懼,是謂下人也。
晩寝早作,勿憚夙夜,不辭劇[音吉,繁難]易,所作必成,是謂執勤也。
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靜自守,無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祖宗,是謂繼祀也。
三者備,而患名稱之不聞,黜辱之在身,未之見也。
婦行 ◎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
婦德不必異才奇行也,婦言不必辨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顔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
幽閑貞靜,清潔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幹他事,是謂婦言。
盥洗塵穢,衣服鮮[音先]潔,雅飾淡妝,不從俗好,是謂婦容。
盡心正務,不作無益,精于衣食以裕生計,是謂婦功。
專心 ◎夫有再娶之義,婦無兩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不可逃,夫不可離。
行違神祇[音其],天則罰之;禮義有愆[音謙,過也],夫則薄之。
故《女憲》曰:“得意一人[得夫之意],是謂永畢[永盡一生之事];失意一人[失夫之心],是謂永訖[音乞,止也]。
”然求得夫意,非為佞而苟親也,莫若專心正色,耳無妄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
無聚會群小,無看視門戶,此謂專心正色矣。
若夫動靜輕脫,視聽邪偷,入則亂發毀容,出則飾觀作态,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
和叔妹 ◎婦人之得于夫,由舅姑之愛己也。
舅姑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
由此言之,叔妹之心,尤不可失也。
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内離,則惡揚。
自非聖人,鮮能無過,而況婦人乎?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其鋒铦利可以截金鐵]。
同心之言,其臭[氣也]如蘭[香草]。
”是謂明哲謙順之人,輕利以笃好,崇恩以結援,使美善彰聞而過差隐蔽,舅姑歡悅而夫主親依。
聲譽達于鄉邦,光榮及于父母。
若夫蠢愚之人,于嫂則托名以自高,于妹則因尊以生嫌,形迹日着,恩義斯乖,是以美隐而過宣,姑怒而夫愠,毀訾[音子,謗言]布于中外,恥辱逮于家門,榮辱之召,叔妹為本,可不和與? 和非曲意阿徇之謂也,舅姑之子,當為舅姑體之;夫之弟妹,當為夫愛之。
衣食欲其溫飽,禮貌欲其謙遜,顔色欲其溫和,财物欲其分施,言語欲其忍讓,疾苦欲其将惜,過失欲其掩覆,謗讪欲其昭雪,如此,雖處夷狄寇仇,亦如腹心骨肉矣。
但婦人以薄惡待同室,而又于母家作怨語,蓋千人而千,百人而百也。
及至兩家生嫌,必緻一身無措,非敗辱其名,則不得其死,禍由己作,豈獨人非?為婦人者,可以省矣。
┃呂語今譯┃ “和”并不是委曲心意、阿谀徇己的意思。
對于公公婆婆的子女,應當替公公婆婆體察他們;對于丈夫的弟弟妹妹,應當為了丈夫而愛護他們。
在穿衣進食方面想着讓他們得到溫飽;在禮節容貌方面想着讓自己變得謙虛溫馴;在臉色方面想着對他們流露出溫恭和順的臉色;在财物方面想着和他們平均分配、不吝施與;在言語方面想着對他們謙恭忍讓;他們有痛苦的時候想要去愛惜幫助他們;他們有過失時候想要替他們掩護;他們受到诽謗讪笑的時候想要幫他們昭雪平反。
這樣的話,即使身處于夷狄寇仇之地,也能夠做到和家人像腹心骨肉一般關系親密。
但是,婦人往往以刻薄憎惡的态度對待同室之中的親人,而在娘家又說些怨恨夫家家人的話,大概一千個人當中有一千個人會這樣做,一百個人當中有一百個人會這樣做。
待到夫家和娘家兩家人産生嫌隙的時候,必然會導緻自己無處安身,不是落得一個恥辱的名聲,就是不得善終。
這種禍害由自己造作,難道僅僅是别人的過錯嗎?身為婦人的,由此可以自省。
┃簡注┃ ①《女誡》:西漢曹大家(gū)班昭所著的女教經典,對後世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本書另附有《〈女誡〉譯注》對之進行專門的解讀,此處不作簡注。
┃實踐要點┃ 本條呂坤對“和”的解釋甚為精當,并具體地指出了婦人應該如何與夫家的家庭成員相處,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總而言之,婦人應當把丈夫的親人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待,切忌在娘家人中搬弄夫家人的是非。
◎匡衡①曰:“匹配之際②,生民之始,萬福之原。
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論《詩》,以《關雎》為首,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後夫人之行,不侔[似也]乎天地,則無以奉[九廟]神靈之統,而理[九宮]萬物之宜。
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言能緻[極也]其貞淑,不貳其操[節操始終如一]。
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③之意,不形于動靜,然後可以配至尊[天子]而為宗廟主。
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 帝後上配天地之陰陽,下表臣民之夫婦,故後妃之德,端莊靜一,無狎媚媱妷之态,足以斂人君之德容,而消其邪念,然後象地配天,母儀天下。
若親昵嬉狎,依媚留連,專後宮之寵,虧損君德,而憔悴其身,則國家之禍基也。
然則匡衡之言,蓋為飛燕④憂與? ┃呂語今譯┃ 皇帝皇後在上體現了天地的陰陽和合之道,對下是臣民夫婦之道的表率。
因此,後妃的德性,在于端莊娴靜,始終如一,沒有狎親妖媚、淫妷放蕩的姿态,能夠收斂整束人君的德容,而打消他邪僻的念頭,然後能像大地配對上天一樣,以母道之儀慈愛天下百姓。
若是親昵嬉笑,憑借媚色留連君王身邊,獨專君王的寵愛,虧損人君的德性,而使得人君身體憔悴,那麼這便是國家的禍亂之基。
匡衡這番話,大概是擔憂趙飛燕會禍害國家吧。
┃簡注┃ ①匡衡: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漢元帝時官至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②匹配之際:意謂婚配之事。
匡衡的這段話見載于《漢書·匡張孔馬傳》,是匡衡上疏戒妃匹之語。
此處呂坤摘錄的“匹配之際”,今本《漢書》載為“妃匹之際”。
③宴私:安逸之意。
④飛燕:趙飛燕,西漢成帝皇後,妹為昭儀。
姊妹二人專寵,但都沒有子嗣,因而嫉妒後宮妃妾。
其後趙昭儀獨寵,說服成帝殺盡其他妃妾所生子嗣,無論男女一概不留。
最終使得成帝至死也沒有子嗣繼後。
┃實踐要點┃ 本條對于現代讀者而言,“後妃之德,端莊靜一,無狎媚媱妷之态,足以斂人君之德容,而消其邪念”一句是最值得借鑒的。
此處的“後妃之德”“人君之德容”,可替換為妻子之德、丈夫之德容。
換言之,妻子應該端正自身的德性和儀态,從而讓丈夫也受到感化,打消貪求情欲的邪念。
◎司馬遷曰:“《易》基乾坤①,《詩》首關雎②,《書》美厘降③,《春秋》譏不親迎④。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昏姻為兢兢。
” 兢兢,戰懼謹慎之意。
世人皆以為樂,而聖人以為懼;世人皆以為合,而聖人以為别。
其慮遠,其計深矣。
┃呂語今譯┃ 兢兢,是恐懼謹慎的意思。
世人都把婚姻看作是件快樂的事情,而聖人對之十分恐懼謹慎。
世人皆把婚姻看作是男女的交合,而聖人則重視男女有别。
聖人的思慮是那麼地有遠見,其夫婦有别的計謀是那麼地有深意啊! ┃簡注┃ ①《易》基乾坤:《易經》以乾坤兩卦作為基礎,在其基礎上衍生出六十四卦。
②《詩》首關雎:《詩經》以《關雎》為首篇。
③《書》美厘降:厘降即帝堯下嫁二女于舜,其事見前文。
④《春秋》譏不親迎:《春秋公羊傳·隐公二年》載雲:“紀履來逆女……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提醒現代讀者,要重視婚姻之事,并由始至終都要以謹慎的态度處理婚姻之事涉及的問題。
◎蔡邕①《女訓》曰:“心猶面也,是以甚緻飾焉。
世人鹹知飾面,不知修心。
面不飾,愚者謂之醜,心不修,賢者謂之惡。
面醜猶可,心惡尚得謂之人乎?故覽鏡拭[音式,洗擦]面,則思心當潔淨;傅脂,則思心當點檢;加粉,則思心當明白;澤發,則思心當柔順;用栉②,則思心有條理;立髻,則思心當端正;攝鬂,則思心當整肅。
” ┃簡注┃ ①蔡邕(yōng):蔡邕字伯喈,東漢著名學者、書法家。
②栉(zhì):梳子。
┃實踐要點┃ 儒家講修己以敬,強調反躬自省的功夫。
本條講女子修飾面容時應當想到要修飾内心,實際亦是反躬自省功夫,極為貼近女子日常,十分值得現代女子效法。
鑒于本條實踐性強,而呂坤又未作解說,現将全文翻譯如下: 蔡邕的《女訓》說:“内心猶如人面,因此也要注重修飾。
世人都知道打扮修飾面容,卻不知道要修整内心。
女子的面容不打扮,愚鈍的人說她是醜;内心不修飾,賢明的人說她是惡,面醜尚且可以接受,心惡的話還配自稱為人嗎?因此,女子在看着鏡子洗面時,要想到内心也應當保持潔淨。
給面敷上胭脂時,要想到内心也應當保持潔淨。
給面撲粉時,要想到内心也應該明明白白,光明正大。
潤澤頭發時要想到内心也要保持溫柔和順,用梳子梳頭時,要想到内心也要有條理。
立上發髻時要想到内心也要保持端正。
整理發鬓時内心也應當保持整齊嚴肅。
” 三國 ◎吳虞翻①與其弟書曰:“長子容[侄名],當為求婦。
遠求小姓,足使生子。
天福其人,不在貴族,芝草無根,醴泉無源②。
” 天道無常盈之運,男女皆貴族,美先盡矣。
盛之盛者,繼美為難。
名花根少,珍果種稀,但非惡族辱門,何害貧家賤士?惟是女欲賢善聰明,家欲忠良仁厚,或同類相求,或同心相結,人不昏愚,志不污下,皆為善矣。
┃呂語今譯┃ 天道的運行沒有常盈不虛的道理。
婚姻之事,若男女兩家都是貴族的話,美好幸福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到了盡頭。
當興盛之家遇上興盛之家,雙方結合之後要繼承這種美好便十分困難。
有名的花卉數量疏少,珍貴的果品種子稀缺,隻要不是有大惡大辱的家庭背景,貧困人家又有什麼不好的呢?隻要這個女子賢良善美、聰明懂事,她的家人忠良仁厚,或者選擇同一性格的,或選擇情投意合的,隻要為人不昏庸愚昧,志向不污穢下流,那都是好的。
┃簡注┃ ①虞翻:虞翻,字仲翔,三國時孫吳著名學者。
②芝草無根,醴泉無源:芝草,即靈芝。
醴泉,甘甜的泉水。
古人認為芝草和醴泉都是上天降生的祥瑞,如《前漢紀·序》雲:“凡祥瑞:黃龍見、鳳皇集、麒麟臻、神馬出、神鳥翔、神雀集、白虎仁獸獲、寶鼎升、寶磬神光見、山稱萬歲、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湧、木連理。
” ┃實踐要點┃ 本條對現代讀者的啟示是,男子選擇妻子時無需過分考慮對方的家境是否富裕,而應看重女子及其家人的品性,如呂坤所說“惟是女欲賢善聰明,家欲忠良仁厚”。
◎荀爽曰:“聖人制禮,以隔陰陽①。
七歲之男,王母[祖母]不抱;七歲之女,王父[祖父]不持。
親非父母,不與同車;親非兄弟,不與同筵②。
非禮不動,非義不行。
” ┃簡注┃ ①以隔陰陽:用以分隔男女。
②不與同筵(yán):筵,席子。
即《禮記·内則》雲:“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 ┃實踐要點┃ 本條講述孩子從小就應該注重講究男女有别之禮。
在現代社會,猥亵兒童、性侵、強奸未成年人的案件時有發生,為了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安全,不僅在家中要講男女有别之禮,在外也需注意保護孩子免受他人的侵犯。
隋 ◎文中子[王通]①曰:“婚娶而論财,貪鄙之道也,君子不入其鄉。
古者男女之族,各擇德焉,不以财為禮。
早婚少聘,教人以偷[真性早鑿,情欲早肆];妾媵[音映]無數,教人以亂。
且貴賤有等,一夫一婦,庶人之職也。
” 天子三宮、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②。
諸侯娶九女,卿五,大夫三,士二,皆有爵者,故妾媵亦有等。
庶人一夫一婦,所以謂之匹夫匹婦。
然法有四十無子取妾之文,所以重後嗣也。
┃呂語今譯┃ 天子有三宮、九嫔、二十七世婦和八十一禦妻。
諸侯娶九女,卿五,大夫三,士二,他們都是有爵位的,因此妾媵的數量因地位不同而數量不一。
平民一夫一婦,所以叫作匹夫匹婦。
然而,禮法有條文說平民過了四十歲沒有子嗣的話,丈夫可以取妾侍。
這是重視後繼有嗣的緣故。
┃簡注┃ ①文中子:王通,字仲淹,隋朝著名思想家,效法孔子删述《六經》,著有《論禮》《樂論》《續書》《續詩》《元經》《贊易》,謂之“王氏六經”。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稱之為“賢儒”。
②古代家國同構,天子和後各立其官以輔理内外的事務,天子有三公,後亦有三夫人,即此處所說的三宮。
夫,扶也,所謂夫人,是指“扶持于王”。
天子有九卿,後有九嫔,嫔是婦人的美稱,取“可賓敬”之意。
天子有二十七大夫,後有二十七世婦。
婦,服也,所謂世婦,是指“進以服事君子”。
天子有八十一元士,後有八十一禦妻。
禦妻即進禦于王,侍其燕寝。
┃實踐要點┃ 本條值得現代讀者借鑒的是王通的教誨,其中尤其有意義的是以下兩點: 一、談論婚事應以品德為揀擇标準,不以财物多寡為禮節; 二、年紀輕輕就結婚的話,會讓人過早地放肆情欲,因而不宜早婚。
唐 ◎柳開仲塗①曰:“皇考[父也]治[平聲]家孝且嚴,旦望諸婦等拜堂下,畢,即上手[拱手]低面[低頭],聽我皇考訓誡曰:‘人家兄弟,無不義者。
盡因娶婦入門,異姓相聚,争長競短,漸[音尖]漬[音自]日聞,偏愛私藏,以緻背戾,分門割戶,患若賊仇,皆汝婦人所作。
男子剛腸②者幾人,能不為婦言所惑?吾見罕矣,若等甯有是耶?’退[諸婦]則惴惴[音墜,恐懼],不敢出一語為不孝事。
開輩抵此,賴之得全其家雲。
” 愚嘗謂婦人有五認得:認得丈夫是自家丈夫,子女是自家子女,财帛是自家财帛,父母兄弟是自家父母兄弟,奴仆是自家奴仆。
其夫家尊卑長幼,俱是路人。
妯娌皆懷此心,家産安得不分?婦人日浸此言,兄弟安得無嫌?諺曰:“兄弟一塊肉,婦人是刀錐。
”言任其剜割也。
“兄弟一釜羹,婦人是鹽梅。
”言任其調和也。
婦人可畏哉!大抵婦人輕利而寡言,恩多而怨少,庶幾不作人家災星禍鬼雲。
┃呂語今譯┃ 我曾說過,婦人有五認得:認得丈夫是自己的丈夫,子女是自己的子女,财物是自己的财物,父母兄弟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奴仆是自家的奴仆。
她夫家的人無論尊卑長幼,都不過是路邊的人。
妯娌都抱有這種心态,家族财産又怎能不被分割呢?婦人每都說分家的話,隻弟間又怎能沒有嫌隙呢?諺語說:“兄弟本是同一塊肉,婦人是刀錐。
”這是說兄弟親情任由婦人分割。
“兄弟是一鍋肉羹,婦人是鹽和酸梅。
”這是說兄弟親情任由婦人調和。
這樣說來,婦人是那麼的可怕啊!婦人若能做到輕視利益而少說不好的話語,恩情多而怨氣少,大概便不會成為家的災星禍鬼了。
┃簡注┃ ①柳開:柳開,字仲塗,号東郊野夫、補亡先生,北宋文學家,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②剛腸:心腸剛硬。
┃實踐要點┃ 本條講本來情如手足的兄弟容易受婦人的教唆而形同路人。
将兄弟分家完全歸咎于婦人,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公允。
但現代讀者無論男女,也應時時反省自己有否因私廢公、傷害了親人之間的感情,要盡量避免出現本條所說的情況。
宋 ◎司馬溫公①曰:“凡議婚姻,當先察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貴。
婿苟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苟為不肖,今雖富貴,安知異時不貧賤乎?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彼挾富貴,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者。
養成驕妒之性,異日為患,庸有極乎?借使因婦财以緻富,依婦勢以取貴,苟有丈夫之志氣,能無愧耶?” ┃簡注┃ ①司馬溫公: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去世之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曾主持編修《資治通鑒》。
┃實踐要點┃ 本條講的是擇偶之法。
其言當理又切于日用,鑒于呂坤對之未作解說,現将全文翻譯如下: 司馬溫公說:“凡是議論婚事,應當先察看未來女婿或媳婦的性格和品行,以及他(她)的家教之法是怎樣的,切勿隻貪慕對方的富貴。
未來女婿若是賢明的,現在即使貧賤,怎麼知道将來不會富貴呢?若是不肖的活,怎麼知道将來不會由富貴變成貧賤呢?婦人是家庭興盛或衰落的緣由。
若貪慕一時的富貴而娶入門,若她挾持自家的富貴,很少會有不輕慢丈夫而傲怠婆婆的。
如此養成了驕傲嫉妒的品性,他日必将成為家裡的禍患,哪裡會有盡頭呢?假設丈夫因為婦人的錢财而緻富,依靠婦人的勢力而取得貴位,即使他有大丈夫的志氣,能做到無愧于心嗎?” ◎又曰:“女子六歲,始習女工①之小者,七歲誦《孝經》《論語》,九歲講解《孝經》《論語》及《女誡》之類,略曉大義。
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
” ┃簡注┃ ①女工:古代女子所從事的針織刺繡活動。
┃實踐要點┃ 本條對現代讀者的啟發是,家長從小要教導女孩子學習做簡單的家務,并背誦學習《孝經》《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端正三觀。
而對于現代電視電台廣播、互聯網等媒體上充斥着的一些低俗的視聽節目、音樂、動漫、小說等,家長要注意甄别,避免孩子沉迷其中而受到不良影響。
◎安定胡先生①曰:“嫁女必須勝吾家者,勝吾家,則女之事人,必欽②必戒。
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則婦事舅姑,必執婦道。
” ◎鄭衛之音③導淫[隻是聲調便淫,不但詞曲],以教女子,非所宜也。
┃簡注┃ ①安定胡先生:胡瑗,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北宋大儒,與孫複、石介并稱為宋初三先生。
②欽:敬。
③鄭衛之音:原指春秋戰國時,鄭國、衛國的民間音樂,《禮記·樂記》雲:“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後泛指使人心邪僻不正、萎靡放蕩的世俗音樂。
┃實踐要點┃ 上文提到,在談婚論嫁的時候,首要的擇偶标準是看對方及其家人的人品,而不必過分地考慮對方家境是否富裕。
“嫁女必須勝吾家者”條則從另一角度出發,認為要以女方家境不如男方為宜。
這樣的話,女子進門之後便能遵守婦道,敬重夫家。
若是女子有賢良的德性,無論家境如何也能尊敬夫家。
然而,真正有賢良德性的女子也不容易覓得。
因而,隻能退而求其次,以雙方家境優劣作出嫁娶的判斷。
這多少有點以勢壓人的意味,現代讀者不必盡取。
然而,由此引發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男女雙方在家境差距太大的情況下,容易由于從小養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生活習慣、消費習慣等的不一緻而産生矛盾。
這個時候,需要雙方将心比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努力地包容、體貼對方。
“鄭衛之音導淫”條講的是靡靡之音能誤導人的情志,因而不适宜用于教育女孩子。
換言之,也是強調家長要注意選取孩子的信息來源,防止不良信息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顔氏家訓》①曰:“婦主中饋,唯事酒食[音四]衣服之禮耳。
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經營]蠱[音古,壞也],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勸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②,以緻禍也。
” ◎兄弟者,分形連氣③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
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弟妻]姒[兄嫂]之比兄弟,則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節[裁限]量[計較]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唯友悌深至,不為傍人之所移者,免夫。
┃簡注┃ ①《顔氏家訓》:北齊顔之推撰,論述立身治家之道,對後世産生廣泛的影響。
②牝雞晨鳴:牝雞即母雞。
古人認為早晨打鳴是雄雞的職責,若母雞晨鳴則不合常理,會招緻不祥的禍害。
意指婦人不應該幹預政事,否則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武王伐纣時就曾經引用“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的古語,詳見前文《書經》部分摘錄。
③分形連氣:指兄弟血脈相通,雖形體分别而同屬一氣。
┃實踐要點┃ “婦主中饋”條講婦人不要幹預政事,要專心治理家中事務。
若婦人有聰明才智,學識通達古今,恰好應該去輔助夫君,規勸他的不足,不要專橫地替夫君作主。
如前所述,要現代的婦人專主中饋是不切實際的。
然而,要求妻子不過分地幹預丈夫在工作方面的事情,并在需要的時候協助丈夫、規勸其不足,這也不失情理。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條,講兄弟不要因為婦人的唆使而破壞手足之間的情誼。
實踐要點可參考上文“柳開仲塗曰”條。
◎李氏《女戒》曰:“貧者安其貧,富者戒其富。
”[又雲]“棄和柔之色,作嬌小之容,是為輕薄之婦人。
藏心為情,出口為語,言語者,榮辱之樞機,親疏之大節也。
亦能離堅合異,結怨興仇,大則覆國亡家,小則六親離散。
是以賢女謹口,恐招恥謗。
或在尊前,或居閑處,未嘗觸應答之語[他人說話,傍邊接聲],發谄谀之言。
不出無稽之詞,不為調戲之事,不涉穢濁,不處嫌疑。
” ┃實踐要點┃ 本條提到的要點包括女子要安貧戒富以及敬慎言語,值得現代讀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借鑒。
鑒于本條切于日用,而呂坤未作解說,現将全文翻譯如下: 李氏《女戒》說:“貧窮的人要安于貧窮。
富貴的人要戒慎于富貴。
抛棄溫和柔順的臉色,僞作嬌小的容貌,這是輕薄的婦人。
藏在心中的情感情緒,說出來便成為了語言。
言語是招緻榮辱的關鍵,是決定親密疏遠關系的重要環節,既可以拆分堅固密切的關系、撮合相分離異的人,也可以結下仇怨、樹立敵人。
嚴重的話,可以覆亡社會家庭,輕則導緻親戚離散。
因此,賢良的女子謹慎其言,恐怕會招緻恥辱诽謗。
在尊長者面前、或在閑居之處,都未曾插嘴接話,說出谄谀的話語,也不說沒有證據的話,不做調笑嬉戲的事情,不涉足污穢的地方,不處于嫌疑之處。
”
席①上有簟②,簟上有衾,衾、簟、枕,皆親身之物,故衾則束而懸之,枕則入于箧中,簟則卷而韬③之,恐污穢也。
┃呂語今譯┃ 父母舅姑睡覺所用的床席上面有簟席,簟席上有衾被。
衾被、簟席和枕頭都是與身體密切接觸的物品。
因此衾被要收束并懸挂起來,枕頭要放入箱子裡面,簟席要卷起來藏好,這是害怕這三件東西會被弄髒。
┃簡注┃ ①席:床席,古人席地而卧,在地上鋪床席,床席之上再鋪簟席。
②簟(diàn):簟席,古人睡覺時墊在身下、置于床席之上的竹席。
③韬:藏。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不那移]。
杖、屦,祗敬之,勿敢近[不得挨傾亵棄也]。
敦[音怼]、牟[俱盛黍稷]、巵[音支,盛酒]、匜[音移,盛槳],非馂,莫敢用[此指器用]。
與[及也]恒食飲,非馂,莫之敢飲食[此指飲食]。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
進退周旋慎齊[音齋]①,升降出入揖遊②,不敢哕[音谒]噫[音隘]、嚏[音帝]咳[音慨]、欠[張口]伸[伸手],跛[音庇,足偏]倚[依物]、睇視[邪視]、唾[音拖,去聲。
口液也]洟[音替,鼻液也]。
寒不敢襲[重衣],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③,不涉不撅[音厥,揭裳]④,亵衣衾不見裡⑤。
凡此數者,皆敬謹之至也。
┃呂語今譯┃ 上述的這些事項,都是極其恭敬謹慎的表現。
┃簡注┃ ①齊:齋莊恭敬。
②升降出入揖遊:升降,上下台階。
揖遊,揖指前進的時候身體略俯,如拜揖之禮;遊指後退的時候揚起原本前俯的上身。
③袒裼:脫衣見體。
④不涉不撅:不涉水就不掀起下裳。
⑤亵衣衾不見裡:不要将貼身内衣和被衾的裡子露出來。
◎父母唾洟,不見[皆掩墊之]。
冠帶垢,和灰請潄[平聲]。
衣裳垢,和灰請浣[音緩]。
衣裳綻[音站]裂,紉[音刃]箴請補綴[音墜緝也]。
五日則燂[音潛,溫也]湯請浴[洗身],三日具沐[洗頭],其間面垢,燂①湯請靧[音會,洗面],足垢,燂湯請洗。
此亦俟父母舅姑之命,有命即行,不得定以日期,強所不欲。
┃呂語今譯┃ 這幾件事情也是要聽候父母公婆的吩咐,有吩咐便去做,不可以提前定下日期,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情。
┃簡注┃ ①燂(qián):用火燒熱。
┃實踐要點┃ 以上六條,均是古人日常事奉父母以及公公婆婆的具體做法。
古今生活環境、條件不盡相同,當中的儀節不一定能在現代社會得以施行,現代讀者可根據實際情況參考選用。
盡管具體的儀節不盡适用,但其背後體現的孝心以及敬意卻是現代為人子女媳婦者應當取法的。
事實上,真正的孝行是發自于誠敬的孝心。
知道奉事父母公婆的具體儀節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有一顆真誠而純粹的孝心。
王陽明和弟子徐愛曾就相關的問題進行讨論,現摘錄如下供讀者參考: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請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請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請求。
就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請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1] ◎男女非祭非喪,不相授器。
其相授,則女受以筐,其無筐,則坐[男女相向]奠[置物于地]之,而後取之。
◎内外不共井,不共湢[音必,浴室]浴,不通寝席[或移席或卧床],不通乞假[借也],不通衣裳。
皆遠嫌别疑之意。
┃呂語今譯┃ 這些都是遠離嫌疑的意思。
◎男子入内,不嘯[音咲]不指①,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相遇之時,男右避女,女左避男。
┃呂語今譯┃ 男女道上相遇的時候,男子靠右走以避開女子,女子靠左以避開男子。
┃簡注┃ ①不嘯不指:不叱人、不指物。
┃實踐要點┃ 以上四條,均是男女有别之禮的具體儀節。
雖不盡适用于現代社會,但其背後保護女子人身安全意識、避免男女之間發生不正當關系的出發點則值得現代人效法。
◎父母舅姑之命,勿逆[不從]勿怠[遲誤]。
若飲食之[尊者與之飲食],雖不耆[與嗜同],必嘗而待。
加之衣服[尊者與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
加之事,人代之[尊者又使人代之],己雖弗欲[雖不欲人代],姑與之而姑使之[教之為],而後複之[見代者不善事而後己複自為]。
◎舅沒則姑老[告老而傳家于冢婦],冢[嫡長子妻]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①[冢婦老,介婦攝]則請于冢婦。
◎舅姑使冢婦,毋怠。
不友[友作敢]無禮于介婦[怨介婦不代己],舅姑若使介婦,不敢敵耦于冢婦[攀冢婦助己]②,不敢并行[須讓一肩],不敢并命[同使一人],不敢并坐。
行則随。
坐則隅,非冢婦自當并行并坐,但不得并命以陵長耳。
┃呂語今譯┃ 介婦在行走的時候要跟在冢婦之後,坐的時候則坐在角落。
除冢婦以外的介婦自然應當并肩而行、同席而坐,隻是不能同時使喚同一個仆人而侵陵長者。
┃簡注┃ ①介婦:家族當中,嫡長子之妻為“冢婦”,諸子之妻為“介婦”。
介婦亦即前文所說的“衆婦”。
②不敢敵耦于冢婦:依《禮記正義》注疏的說法,介婦即使受到了婆婆的差遣,也不敢與冢婦相絞讦。
而呂坤的注解是說,介婦即使受到了婆婆的差遣,也不敢命令冢婦協助自己做事。
◎子婦将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
◎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
不敢私假[暗借],不敢私與[暗與]。
私貨私畜,謂以公财為私積也。
若婦家妝奁①衣飾之類,自非舅姑兄弟之物,不得謂之私貨私畜矣。
┃呂語今譯┃ 私貨私畜是指把公共财物據為己有。
若是娘家給的梳妝鏡匣、衣服、首飾等嫁妝,自然不是公婆兄弟的财物,不得視作是私貨私畜。
┃簡注┃ ①妝奁(lián):放置鏡子的匣子,泛指嫁妝用具。
◎婦或與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音采]蘭,則受而獻之舅姑。
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①;若反賜之,則辭。
不得命②,如更受賜,藏以待乏③[近世此禮久廢,舅姑恥受婦财,恐生愛憎之嫌,不如因其俗可也]。
婦若有私親兄弟,将與之,則必複請其故賜[舅姑所不受者],而後與之。
┃簡注┃ ①如新受賜:若婆婆接受所獻之物,則婦人心中喜悅,如同剛接受賜贈之物時的心情。
②不得命:不被允許。
指婆婆堅持要婦人收下反賜之物。
③藏以待乏:收藏婆婆的反賜之物,待婆婆有所匮乏時再次進獻。
┃實踐要點┃ 以上六條講述婦人和家庭成員相處的具體儀節,涉及如何執行父母公婆之命、嫡長子妻和衆婦之間的禮節、婦人如何處理私人财産和家族公共财産等問題。
這些都是古人在家族聚居的情況下,日常生活當中所會碰到的實際問題。
處理這些問題的原則總結起來無非是兩條:人事講究尊卑分明,尊尊而敬老;财物則講究公私分明,受贈則獻,獻不敢私。
這兩條原則對于現代家庭也是适用的。
◎夫婦之禮,雖及七十,同藏[同室而寝]無間。
故[舊]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禦[妾五日一侍寝]。
妻不在,妾禦莫敢當夕[當妻之夕]。
◎妻将生子,及月辰①,居側室②。
夫使人日再問之③,作[将産胎動]而自問之。
妻不敢見,使姆[音母,女師]衣服而對。
至于子生,夫複使人日再問之。
妾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問之。
嫡妾有貴賤,而情禮之隆殺因之。
┃呂語今譯┃ 正妻和妾侍有地位貴賤的不同。
而人情禮節也因之而有繁簡。
┃簡注┃ ①及月辰:《禮記正義》疏雲“謂生月之辰,初朔之日”,意謂及至臨盤之月的初一日。
②居側室:古代貴族家中前有正室(或名路寝)、後有燕寝、燕寝之旁有側室。
一般情況下丈夫居正室、妻居燕寝、妾侍居側室,因而正室、燕寝較側室為尊貴。
古人認為婦人接近臨盆産子之時可能會産生穢亵不潔之物,如膿血、羊水等,因此正妻臨盆之月要遷居側室,避免穢亵之物沾染燕寝之中。
③夫使人日再問之:丈夫派人每天去側室問候兩次。
◎大夫之子有食母[乳母],士之妻,自養其子。
近世家家有食母,惟力是視,不知古人名分,自有差等。
士有官者,自養其子,下可知矣。
┃呂語今譯┃ 近來很多人的家中都有乳母,(聘請乳母時)隻考慮是否有經濟能力去聘請乳母,卻不知道古人看重名分,根據地位的不同而去決定是否請聘請乳母。
古時候有官銜的士人家裡,也要自己喂養子女,不聘請乳母,地位更低的人就更不能聘請乳母了。
◎七年[七歲],男女不同席①,不共食②。
◎女子十年不出[十歲不出門],母教婉[音遠,言語委曲]娩[音晩,容貌溫和]、聽從[不專辄,不執拗]。
執麻枲[音洗]③,治絲繭,織纴[音任,缯帛之類]、組[音祖,織也][音巡,似縧]。
十有五年而笄[加雞頭簪],二十而嫁,有故[父母舅姑之喪],二十三年而嫁。
聘則為妻,奔[私合]則為妾。
┃簡注┃ ①不同席:不同坐一席。
②不共食:不一起進食。
③執麻枲(xǐ):枲,麻類植物。
執麻枲即從事紡麻制衣之事。
┃實踐要點┃ 以上五條為夫妻生育、教養兒女的具體儀節,涉及了妻妾尊卑、男女有别等問題,對于現代社會不盡适用。
其中值得現代讀者注意的是,古人從小教育女子要言語婉轉、容貌溫和、不固執己見(“母教婉、娩、聽從”),并在女子成年的時候舉行成人禮以告誡其成人的義務(“十有五年而笄”),這些做法十分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大傳 ◎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
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言弟妻不可謂之弟婦,婦對子而言。
見舅姑之稱,非稱于兄長之前者也。
┃呂語今譯┃ 弟弟的妻子不可以稱作弟婦。
“婦”是相對于子道而言的,公公婆婆才可以把兒子的妻子稱作“婦”,在兄長面前就不要把弟妻喚作“婦”。
┃實踐要點┃ 慎重對待對他人的稱謂,實際上是尊敬他人的表現。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也要謹慎地稱呼家族成員,尤其是對于很少會碰面的親戚,家族聚會的時候要弄清對方的輩分,避免稱呼出錯。
◎系[音計]之以姓而弗别,綴之以食[燕會]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此因同姓系祖宗之血屬,雖百世之遠,男女不可昏姻,重同祖之倫也。
┃呂語今譯┃ 這是因為同姓是屬于同一個宗祖的血脈。
即使相隔了百代那麼遙遠,同姓男女也不可以通婚,這是重視同一個祖宗的倫常之道的緣故。
┃實踐要點┃ 本條提醒現代讀者要重視家庭倫常。
經解 ◎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音批,邪也]之罪多矣。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婚禮的重要性。
對于現代讀者而言,這提醒了未婚男女日後成婚時應舉辦一場莊嚴隆重的婚禮,通過儀式感讓夫妻雙方轉換家庭角色,自覺承擔起各自的職責。
仲尼燕居 ◎以之閨門之内有禮,故三族①和也。
既能宜其家人,自能敦睦三族。
┃呂語今譯┃ 既然能夠讓家庭和睦相宜,自然也可以讓三族的關系敦厚和順。
┃簡注┃ ①三族:根據上下文不同,“三族”有不同的含義。
據《禮記正義》,此處以父、子、孫為三族。
┃實踐要點┃ 本條對于現代讀者的啟發是,若是家庭成員都安分守禮,各盡其責,則一家人便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坊記 ◎子雲:“夫禮,坊①民所淫②,章民之别,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
”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币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别也。
詩雲:“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女悅男而從之]。
┃簡注┃ ①坊:防範。
②淫:貪。
意謂禮用于防範民衆所貪欲之事。
┃實踐要點┃ 本條強調禮法用于區分男女之别,但仍有男女無視禮法,私遂其欲。
本條再次提醒現代讀者和異性交往時要敬慎守禮,謹記男女有别。
雜記 ◎婦人非三年之喪①,不踰封②而吊。
吊非三年,尚不踰封,況非吊乎。
┃呂語今譯┃ 若不是父母之喪尚且不能越過國界回母國吊唁,更何況不是因為吊唁而出國呢? ┃簡注┃ ①三年之喪:父母之喪。
②踰封:跨越國境。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強調男女有别之禮。
可參看前文幾處涉及諸侯夫人歸甯條目的實踐要點。
◎妻出,夫使人緻之曰[緻辭于父母家]:“某不敏,不能從而[汝也]共[音公]粢[音資]盛[音成],使某[使者]也敢告于侍者[妻父母家侍者]。
”主人[妻父兄]對曰:“某之子不肖,不敢避誅,敢不敬須[待也]以俟命[候誅]。
”使者[夫家人]退,主人拜送之。
妻而可出,必有罪者。
古人溫厚和平猶如此,況平居夫婦相得之時,有不以禮相将者乎?後世夫婦,相親愛,則極媟嫚①之情;相怨尤,則極醜诋之語。
古人雲:“出妻令其可嫁。
”其忠厚如此。
┃呂語今譯┃ 被出休的妻子必定有過罪。
(休妻的時候)古人尚且如此溫厚和平,那麼平時夫婦相處和睦時候,會有不以禮相待的道理嗎?後世的夫婦,相親相愛時就極盡亵渎輕慢的情感;相互怨恨責備時,就極盡醜陋诋毀的語言。
古人說,“休棄了妻子,要讓她可以改嫁别家”。
這是多麼忠誠寬厚啊。
┃簡注┃ ①媟嫚(xièmàn):亵渎輕慢。
┃實踐要點┃ 本條指出夫妻之間應以禮相待,即使在關系決裂、勞燕分飛的時候,也應以誠相待,不互相诋毀,并希望對方能找到合适的歸宿。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真誠地為對方着想,不管兩人是否有緣能白首偕老。
在現代社會,離婚似乎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而離婚時夫妻雙方為了财産分割、争奪兒女撫養權等鬧個你死我活的事情也并不罕見,言行上的相互诋毀抹黑更不在話下。
曾經濃情蜜意的兩人卻反目成仇,這是多麼讓人遺憾的事情啊!古人離婚時的宅心仁厚實在值得後人借鑒。
此外,引人深思的是,為何有的夫婦在平安無事時親密無間、不分你我,在相分離時則極盡醜陋诋毀的語言、勢如仇寇呢?原因也許是,這些夫妻最初結合時僅僅為了滿足情欲之私或迫于家人催婚的壓力,并非真心欣賞、愛戴對方。
因而,無事時便極盡情欲、形影不離,有事時便怨恨叢生、勢不兩立。
這提醒未婚男女,要慎重對待婚姻,認真選擇對象,婚後要處之以禮、相敬如賓。
如此,即使最終不能獲得一段美滿的婚姻,至少也不樹立一個讓自己痛心疾首的敵人。
◎妻之衣裳,不敢縣[即懸字]于夫之楎[音灰]椸[音移,衣架]①,不敢藏于夫之箧[音歉]笥[音四]。
夫不在,斂枕箧簟[音店,竹席也]席,襡[音獨,韬也]器而藏之。
◎母之諱,宮中諱[一門之内皆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惟不在妻旁面犯之而已]②。
┃簡注┃ ①楎椸(huīyí):古人懸挂衣服所用的架子。
②古人在親人過世之後要諱避其名,以表達對逝者的尊敬,同時避免生者觸景生情,過度悲傷。
若母親有親戚過世,家裡所有人在家中任何地方都要諱避逝者之名。
若妻子有親戚過世,丈夫僅需在妻子面前要諱避逝者之名。
┃實踐要點┃ “妻之衣裳”條給現代讀者的啟發是,整理夫妻各自的衣物、床上用品時要講究個人衛生,有序放置。
“母之諱”條講的是諱避過世親人之名的禮法。
古人對此十分重視,其尊敬死者、撫慰生者的精神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古語 ◎《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妊[音認,身懷孕也]子,寝不側,坐不邊[偏也],立不跸[音畢,一足歇],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四正四隅皆正也]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①誦道正事②。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矣。
” ┃簡注┃ ①瞽:樂師。
②誦道正事:今本《列女傳》為“誦詩、道正事”。
┃實踐要點┃ 從這條可以看出古人極其重視胎教,當中談到的具體做法值得現代孕婦借鑒效法,其要點在于孕婦本人的言行舉止要合乎正道,而眼、耳、口、舌等感官所接觸到的事物也須是端正無邪的。
此外,要注重音樂的教育,晚上要給胎中的嬰兒唱念、吟誦《詩經》以及合乎正道的曆史故事。
◎孔子曰:“婦人,伏于人也①。
是故無專制②之義,有三從③之道,無所敢自遂也。
教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音饋,饷也]食之間而已矣。
” ┃簡注┃ ①伏于人也:《白虎通義·三鋼六紀》:“婦者,服也,以禮屈服。
” ②專制:專,擅。
制,斷。
專制即擅作主張。
③三從:從,聽從。
《白虎通義·嫁娶》:“女者,如也,從如人也。
在家從父母,既嫁從夫,夫沒從子也。
” ◎是故女及日[猶言終日]乎閨門之内,不百裡而犇[音奔]喪[有三年之喪則越境],事無擅為,行[去聲]無獨成,參[謀于人]知而後動,可驗[有證據]而後言。
晝不遊庭,夜行以火,所以正婦德也。
┃實踐要點┃ 上述兩條講的都是婦德的問題。
對于“三從”,在古代社會制度條件之下有其合理性,而且古人對于婦女所從之人(父母、丈夫、兒子)都有嚴格的道德約束,要求父母、丈夫、兒子首先要盡好自身的職責,有擔當、有主見、有智慧,如此婦人才能言聽計從。
而婦人之從也非盲目服從,而是唯道是從、唯理是從、唯禮是從。
反過來說,婦人之言若合乎道義禮法,則父母、丈夫、兒子也應當聽從(下文“善行”部分即有相關的事例)。
對現代讀者而言,不妨将婦人的“三從”理解為從道、從理、從禮,若婦人能做到“三從”,則有助于夫妻和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女有五不取①:逆家[不忠不孝]子,不取;亂家[内外淫嬻]子,不取;世有刑人[棄于官法],不取;世有惡疾,[天疱、癞風、體氣之種]不取;喪[去聲]父長子[無家教],不取。
此五不取,惟亂家猶有可擇,然子頑烝于宣姜②,而生三子二女,皆有賢德,為世所稱,似不可以亂家棄之。
至于喪父長子,終身可不嫁乎?且又不言衆女,皆不可曉者。
┃呂語今譯┃ 這五種不娶的情況當中,對于亂家之子可以有所揀擇,像子頑與宣姜通奸,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們都有賢良的德性,被世人所稱譽,(這樣看來)似乎不能因為女子出身于淫亂之家而放棄她們。
至于說那些父親死掉了的家庭,家中的長女難道可以一輩子都不嫁人嗎?而且也沒有言及長女以外的其他女兒,這都讓人摸不着頭腦。
┃簡注┃ ①女有五不取:女子若有這五種情況的話不能娶進門。
《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二十七年》注中亦載有五不取:“喪婦長女不娶,無教戒也;世有惡疾不娶,棄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棄于人也;亂家女不娶,類不正也;逆家女不娶,廢人倫也。
”可對照參看。
②子頑烝于宣姜:《春秋左傳·闵公二年》:“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
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昭伯即子頑。
宋桓夫人、許穆夫人皆有令名。
宋桓夫人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的母親,前文著錄《詩經》中的《泉水》《河廣》二詩據舊說即為宋桓夫人的作品。
許穆夫人入載《列女傳·仁智傳》,前文著錄《詩經》中的《載馳》一詩據舊說即為許穆夫人的作品。
◎婦有七去[上聲]①: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②,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無子、有疾,雖聖人所不免,世豈無無子之丈夫乎?設數出數娶,而竟無子,何以處之?伯牛有惡疾,設是長子,亦當廢禮矣。
此二婦者,出之,于情未安,雖先祖之嗣、宗廟之禮固重,亦在善處之而已。
┃呂語今譯┃ 沒有子嗣和身患惡疾,這樣的事情雖在聖人身上也不能避免。
世上難道沒有生不出孩子的丈夫嗎?假設多次休妻又多次再娶,而最終還是沒有子嗣,那又該如何處理這個丈夫呢?伯牛有惡疾,假設他是長子的話,(因為有疾在身而不能為祖先傳宗接代)也算是廢壞了禮法。
這兩種情況下,他們的妻子若是被休棄了,在情理上說不過去,雖然說先祖的子嗣、宗廟的禮法固然應當重視,但也要妥善地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休妻的問題。
┃簡注┃ ①七去:若妻子符合這七項當中任何一項的話,丈夫可以休妻。
《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二十七年》注中載有七棄:“無子棄,絕世也;淫泆棄,亂類也;不事舅姑棄,悖德也;口舌棄,離親也;盜竊棄,反義也;嫉妒棄,亂家也;惡疾棄,不可奉宗廟也。
”可對照參看。
②妒:害善為妒。
◎有三不去①:有所取[娶時父兄在],無所歸[而今父兄不在],不去;與更[平聲]三年喪②,不去;先貧賤,後富貴,不去。
婦人竊盜,不過亡财,猶可寬也。
然則父母聽其不順,淫聽其淫,妒聽其妒,多言亂家,聽其多言乎?愚謂“五不取”以下,皆非孔子之言,而後世制禮立法,鹹以是為準,然則禮由天降地出,不自人情中來矣? ┃呂語今譯┃ 婦人偷東西,不過是損失些财物罷了,尚且可以寬恕。
然而,父母聽任婦人不順婦道,她淫亂便聽任她淫亂,她嫉妒便聽任她嫉妒,多言會敗亂家風,也聽任她多言嗎?我認為“五不取”以下的規定,都不是孔子說的話,而後代的人制定禮法、律法,都把這些規定作為準則,然而,禮法果真是由上天降下、地上長出來的死規定,不是依據人情實際制定出來的嗎? ┃簡注┃ ①有三不去:《春秋公羊傳注疏·莊公二十七年》注中載有三不去:“嘗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取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
”可對照參看。
②與更三年喪:更,經曆。
和丈夫一起經曆了公公婆婆的三年之喪。
┃實踐要點┃ 上述“五不取”“七去”“三不去”三條涉及古人對娶妻休妻的标準。
這三條據說為孔子之言,然而正如呂坤所指出的,當中有些規定不合情理,應為後人僞托。
縱觀條文的具體規定,不盡适用于現代社會。
可是,這些條文的訂立從側面反映出了古人相當重視娶妻休妻之事。
男子娶妻,并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上了誰家的閨女就向誰家提親。
男子休妻則必須是符合“七出”和“三不去”之條,而不是丈夫看妻子不順眼就可以随意休棄。
相比之下,現代人對于結婚、離婚的态度則較為兒戲。
這提醒了現代讀者,要想成就幸福的家庭生活,首先必須要以審慎的态度對待婚姻。
◎《士昏禮》曰,父醮[焦去聲,戒命之酒]子命之曰:“往迎爾相[妻相夫],承我宗事[嗣先祖],勖[音旭,勉也]帥[先也]以敬先妣之嗣[共祭祀],若[汝也]則有常。
”子曰:“諾[努,平聲]。
”唯恐弗堪[勖勉],不敢忘命。
◎父送女,命之曰:“戒之[無非為]敬之[勉善行],夙夜無違命[舅姑夫子之令]。
”母施衿[音琴,小帶],結帨[音稅,佩巾],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閨門之事]。
”庶母[父妾]及門内施鞶[音盤,大帶],申[重言父母之命]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言敬又言恭,恐其忽忘也],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過也],視諸衿鞶。
” 視衿鞶,則思父母之命矣。
衿鞶二帶,欲其重重收斂。
帨,欲其日日清潔。
真西山①曰:“夫之道,在敬身以帥其婦;婦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
”孰謂閨門為放肆之地,夫婦為亵狎之人哉? ┃呂語今譯┃ (女子出嫁之後)看見衿和鞶,便會想起父母的誡命。
衿和鞶這兩條衣帶,是想讓女子一重又一重地收斂自身。
(母親給女子)帨巾,是希望她能每天保持清潔。
宋代的真西山先生說:“丈夫之道,在敬慎己身來統帥自己的妻子;婦人之道,在于敬慎己身來承事自己的丈夫。
”誰說閨門之内是放肆的地方呢?誰說夫婦是亵渎狎玩的人呢? ┃簡注┃ ①真西山:真德秀,字景元,一字希元,後改作景希,号西山,谥文忠,宋代大儒,著有《大學衍義》《文章正宗》等傳世。
┃實踐要點┃ 上述兩條是古人婚禮之上的具體儀式。
古人婚禮注重儀式感,而每個儀節背後都有相應的含義。
當中最值得現代讀者參考的是真德秀的這句話:“夫之道,在敬身以帥其婦;婦之道,在敬身以承其夫。
”無論丈夫和妻子,都應該以敬修身、相敬如賓。
在此基礎上,丈夫應帶頭做妻子的表率,主動承擔家庭責任,而妻子則應輔助丈夫,為丈夫排憂解難。
◎魯師春姜曰:“婦以順從為務,貞悫①為首,故婦人事夫有五:平旦[音灑,韬發]笄②而朝,則有君臣之嚴;沃盥饋食,則有父子之敬;報反[出報行,回告反]而行,則有兄弟之道;規過成德,則有朋友之義。
惟寝席之交,而後有夫婦之情。
” 夫婦相與,嚴居其四,和居其一,近世則知和而和矣。
┃呂語今譯┃ 夫婦之間相處,嚴謹占五分之四,和樂占五分之一,近世的夫婦隻知道為了和樂而和樂。
┃簡注┃ ①悫(què):誠實、謹慎。
②笄(xǐjī):,束頭發用的帛布。
笄,發簪。
此處用作動詞,束簪頭發。
┃實踐要點┃ 本條講的是妻子要為丈夫做的五件事情,包括:早上起來要整理好儀容才去見丈夫,洗好手後再給丈夫端去食物,出門進門都跟丈夫打招呼,要規勸丈夫改正過錯、成就德性,以及和丈夫寝席交歡。
前四項都講究嚴肅敬慎,而隻有最後一項才講究和樂之情。
由此可見,夫妻相處之道在于以敬相待。
本條可為現代女子所參考借鑒。
◎太公曰:“婦人之禮,語必柔細,行必緩步,止則斂容,動則跙[音祥沮,從容若難進之狀],耳無餘聽[聽不了],目無餘視[看不了],出無谄容[媚人之色]。
” ┃實踐要點┃ 本條詳細地講述了婦人的言行之禮,包括:說話時要溫柔細語,行走時要緩慢步行,靜止的時候要收斂容色,動作的時候要從容不迫,耳朵不聽不該聽的,眼睛不看不該看的,出門見人的時候沒有谄媚的容色。
不難想象,婦人若能做到上述規範,便能氣度深沉,大方得體。
這些禮節對于現代社會也适用,值得現代女子效法。
漢 曹大家班昭,作《女誡》①七篇,今錄其四,而尤撮其切要雲。
┃呂語今譯┃ 曹大家班昭作《女誡》七篇,現在摘錄其中的四篇,特别能體現《女誡》的思想要點。
卑弱 ◎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休自矜誇],有惡莫辭[即自知過],忍辱含垢[音苟,污穢],常若畏懼,是謂下人也。
晩寝早作,勿憚夙夜,不辭劇[音吉,繁難]易,所作必成,是謂執勤也。
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靜自守,無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祖宗,是謂繼祀也。
三者備,而患名稱之不聞,黜辱之在身,未之見也。
婦行 ◎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
婦德不必異才奇行也,婦言不必辨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顔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
幽閑貞靜,清潔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幹他事,是謂婦言。
盥洗塵穢,衣服鮮[音先]潔,雅飾淡妝,不從俗好,是謂婦容。
盡心正務,不作無益,精于衣食以裕生計,是謂婦功。
專心 ◎夫有再娶之義,婦無兩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不可逃,夫不可離。
行違神祇[音其],天則罰之;禮義有愆[音謙,過也],夫則薄之。
故《女憲》曰:“得意一人[得夫之意],是謂永畢[永盡一生之事];失意一人[失夫之心],是謂永訖[音乞,止也]。
”然求得夫意,非為佞而苟親也,莫若專心正色,耳無妄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
無聚會群小,無看視門戶,此謂專心正色矣。
若夫動靜輕脫,視聽邪偷,入則亂發毀容,出則飾觀作态,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
和叔妹 ◎婦人之得于夫,由舅姑之愛己也。
舅姑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
由此言之,叔妹之心,尤不可失也。
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内離,則惡揚。
自非聖人,鮮能無過,而況婦人乎?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其鋒铦利可以截金鐵]。
同心之言,其臭[氣也]如蘭[香草]。
”是謂明哲謙順之人,輕利以笃好,崇恩以結援,使美善彰聞而過差隐蔽,舅姑歡悅而夫主親依。
聲譽達于鄉邦,光榮及于父母。
若夫蠢愚之人,于嫂則托名以自高,于妹則因尊以生嫌,形迹日着,恩義斯乖,是以美隐而過宣,姑怒而夫愠,毀訾[音子,謗言]布于中外,恥辱逮于家門,榮辱之召,叔妹為本,可不和與? 和非曲意阿徇之謂也,舅姑之子,當為舅姑體之;夫之弟妹,當為夫愛之。
衣食欲其溫飽,禮貌欲其謙遜,顔色欲其溫和,财物欲其分施,言語欲其忍讓,疾苦欲其将惜,過失欲其掩覆,謗讪欲其昭雪,如此,雖處夷狄寇仇,亦如腹心骨肉矣。
但婦人以薄惡待同室,而又于母家作怨語,蓋千人而千,百人而百也。
及至兩家生嫌,必緻一身無措,非敗辱其名,則不得其死,禍由己作,豈獨人非?為婦人者,可以省矣。
┃呂語今譯┃ “和”并不是委曲心意、阿谀徇己的意思。
對于公公婆婆的子女,應當替公公婆婆體察他們;對于丈夫的弟弟妹妹,應當為了丈夫而愛護他們。
在穿衣進食方面想着讓他們得到溫飽;在禮節容貌方面想着讓自己變得謙虛溫馴;在臉色方面想着對他們流露出溫恭和順的臉色;在财物方面想着和他們平均分配、不吝施與;在言語方面想着對他們謙恭忍讓;他們有痛苦的時候想要去愛惜幫助他們;他們有過失時候想要替他們掩護;他們受到诽謗讪笑的時候想要幫他們昭雪平反。
這樣的話,即使身處于夷狄寇仇之地,也能夠做到和家人像腹心骨肉一般關系親密。
但是,婦人往往以刻薄憎惡的态度對待同室之中的親人,而在娘家又說些怨恨夫家家人的話,大概一千個人當中有一千個人會這樣做,一百個人當中有一百個人會這樣做。
待到夫家和娘家兩家人産生嫌隙的時候,必然會導緻自己無處安身,不是落得一個恥辱的名聲,就是不得善終。
這種禍害由自己造作,難道僅僅是别人的過錯嗎?身為婦人的,由此可以自省。
┃簡注┃ ①《女誡》:西漢曹大家(gū)班昭所著的女教經典,對後世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本書另附有《〈女誡〉譯注》對之進行專門的解讀,此處不作簡注。
┃實踐要點┃ 本條呂坤對“和”的解釋甚為精當,并具體地指出了婦人應該如何與夫家的家庭成員相處,值得現代讀者借鑒。
總而言之,婦人應當把丈夫的親人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待,切忌在娘家人中搬弄夫家人的是非。
◎匡衡①曰:“匹配之際②,生民之始,萬福之原。
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論《詩》,以《關雎》為首,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後夫人之行,不侔[似也]乎天地,則無以奉[九廟]神靈之統,而理[九宮]萬物之宜。
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言能緻[極也]其貞淑,不貳其操[節操始終如一]。
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③之意,不形于動靜,然後可以配至尊[天子]而為宗廟主。
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 帝後上配天地之陰陽,下表臣民之夫婦,故後妃之德,端莊靜一,無狎媚媱妷之态,足以斂人君之德容,而消其邪念,然後象地配天,母儀天下。
若親昵嬉狎,依媚留連,專後宮之寵,虧損君德,而憔悴其身,則國家之禍基也。
然則匡衡之言,蓋為飛燕④憂與? ┃呂語今譯┃ 皇帝皇後在上體現了天地的陰陽和合之道,對下是臣民夫婦之道的表率。
因此,後妃的德性,在于端莊娴靜,始終如一,沒有狎親妖媚、淫妷放蕩的姿态,能夠收斂整束人君的德容,而打消他邪僻的念頭,然後能像大地配對上天一樣,以母道之儀慈愛天下百姓。
若是親昵嬉笑,憑借媚色留連君王身邊,獨專君王的寵愛,虧損人君的德性,而使得人君身體憔悴,那麼這便是國家的禍亂之基。
匡衡這番話,大概是擔憂趙飛燕會禍害國家吧。
┃簡注┃ ①匡衡: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漢元帝時官至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②匹配之際:意謂婚配之事。
匡衡的這段話見載于《漢書·匡張孔馬傳》,是匡衡上疏戒妃匹之語。
此處呂坤摘錄的“匹配之際”,今本《漢書》載為“妃匹之際”。
③宴私:安逸之意。
④飛燕:趙飛燕,西漢成帝皇後,妹為昭儀。
姊妹二人專寵,但都沒有子嗣,因而嫉妒後宮妃妾。
其後趙昭儀獨寵,說服成帝殺盡其他妃妾所生子嗣,無論男女一概不留。
最終使得成帝至死也沒有子嗣繼後。
┃實踐要點┃ 本條對于現代讀者而言,“後妃之德,端莊靜一,無狎媚媱妷之态,足以斂人君之德容,而消其邪念”一句是最值得借鑒的。
此處的“後妃之德”“人君之德容”,可替換為妻子之德、丈夫之德容。
換言之,妻子應該端正自身的德性和儀态,從而讓丈夫也受到感化,打消貪求情欲的邪念。
◎司馬遷曰:“《易》基乾坤①,《詩》首關雎②,《書》美厘降③,《春秋》譏不親迎④。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昏姻為兢兢。
” 兢兢,戰懼謹慎之意。
世人皆以為樂,而聖人以為懼;世人皆以為合,而聖人以為别。
其慮遠,其計深矣。
┃呂語今譯┃ 兢兢,是恐懼謹慎的意思。
世人都把婚姻看作是件快樂的事情,而聖人對之十分恐懼謹慎。
世人皆把婚姻看作是男女的交合,而聖人則重視男女有别。
聖人的思慮是那麼地有遠見,其夫婦有别的計謀是那麼地有深意啊! ┃簡注┃ ①《易》基乾坤:《易經》以乾坤兩卦作為基礎,在其基礎上衍生出六十四卦。
②《詩》首關雎:《詩經》以《關雎》為首篇。
③《書》美厘降:厘降即帝堯下嫁二女于舜,其事見前文。
④《春秋》譏不親迎:《春秋公羊傳·隐公二年》載雲:“紀履來逆女……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 ┃實踐要點┃ 本條再次提醒現代讀者,要重視婚姻之事,并由始至終都要以謹慎的态度處理婚姻之事涉及的問題。
◎蔡邕①《女訓》曰:“心猶面也,是以甚緻飾焉。
世人鹹知飾面,不知修心。
面不飾,愚者謂之醜,心不修,賢者謂之惡。
面醜猶可,心惡尚得謂之人乎?故覽鏡拭[音式,洗擦]面,則思心當潔淨;傅脂,則思心當點檢;加粉,則思心當明白;澤發,則思心當柔順;用栉②,則思心有條理;立髻,則思心當端正;攝鬂,則思心當整肅。
” ┃簡注┃ ①蔡邕(yōng):蔡邕字伯喈,東漢著名學者、書法家。
②栉(zhì):梳子。
┃實踐要點┃ 儒家講修己以敬,強調反躬自省的功夫。
本條講女子修飾面容時應當想到要修飾内心,實際亦是反躬自省功夫,極為貼近女子日常,十分值得現代女子效法。
鑒于本條實踐性強,而呂坤又未作解說,現将全文翻譯如下: 蔡邕的《女訓》說:“内心猶如人面,因此也要注重修飾。
世人都知道打扮修飾面容,卻不知道要修整内心。
女子的面容不打扮,愚鈍的人說她是醜;内心不修飾,賢明的人說她是惡,面醜尚且可以接受,心惡的話還配自稱為人嗎?因此,女子在看着鏡子洗面時,要想到内心也應當保持潔淨。
給面敷上胭脂時,要想到内心也應當保持潔淨。
給面撲粉時,要想到内心也應該明明白白,光明正大。
潤澤頭發時要想到内心也要保持溫柔和順,用梳子梳頭時,要想到内心也要有條理。
立上發髻時要想到内心也要保持端正。
整理發鬓時内心也應當保持整齊嚴肅。
” 三國 ◎吳虞翻①與其弟書曰:“長子容[侄名],當為求婦。
遠求小姓,足使生子。
天福其人,不在貴族,芝草無根,醴泉無源②。
” 天道無常盈之運,男女皆貴族,美先盡矣。
盛之盛者,繼美為難。
名花根少,珍果種稀,但非惡族辱門,何害貧家賤士?惟是女欲賢善聰明,家欲忠良仁厚,或同類相求,或同心相結,人不昏愚,志不污下,皆為善矣。
┃呂語今譯┃ 天道的運行沒有常盈不虛的道理。
婚姻之事,若男女兩家都是貴族的話,美好幸福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到了盡頭。
當興盛之家遇上興盛之家,雙方結合之後要繼承這種美好便十分困難。
有名的花卉數量疏少,珍貴的果品種子稀缺,隻要不是有大惡大辱的家庭背景,貧困人家又有什麼不好的呢?隻要這個女子賢良善美、聰明懂事,她的家人忠良仁厚,或者選擇同一性格的,或選擇情投意合的,隻要為人不昏庸愚昧,志向不污穢下流,那都是好的。
┃簡注┃ ①虞翻:虞翻,字仲翔,三國時孫吳著名學者。
②芝草無根,醴泉無源:芝草,即靈芝。
醴泉,甘甜的泉水。
古人認為芝草和醴泉都是上天降生的祥瑞,如《前漢紀·序》雲:“凡祥瑞:黃龍見、鳳皇集、麒麟臻、神馬出、神鳥翔、神雀集、白虎仁獸獲、寶鼎升、寶磬神光見、山稱萬歲、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湧、木連理。
” ┃實踐要點┃ 本條對現代讀者的啟示是,男子選擇妻子時無需過分考慮對方的家境是否富裕,而應看重女子及其家人的品性,如呂坤所說“惟是女欲賢善聰明,家欲忠良仁厚”。
◎荀爽曰:“聖人制禮,以隔陰陽①。
七歲之男,王母[祖母]不抱;七歲之女,王父[祖父]不持。
親非父母,不與同車;親非兄弟,不與同筵②。
非禮不動,非義不行。
” ┃簡注┃ ①以隔陰陽:用以分隔男女。
②不與同筵(yán):筵,席子。
即《禮記·内則》雲:“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 ┃實踐要點┃ 本條講述孩子從小就應該注重講究男女有别之禮。
在現代社會,猥亵兒童、性侵、強奸未成年人的案件時有發生,為了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安全,不僅在家中要講男女有别之禮,在外也需注意保護孩子免受他人的侵犯。
隋 ◎文中子[王通]①曰:“婚娶而論财,貪鄙之道也,君子不入其鄉。
古者男女之族,各擇德焉,不以财為禮。
早婚少聘,教人以偷[真性早鑿,情欲早肆];妾媵[音映]無數,教人以亂。
且貴賤有等,一夫一婦,庶人之職也。
” 天子三宮、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②。
諸侯娶九女,卿五,大夫三,士二,皆有爵者,故妾媵亦有等。
庶人一夫一婦,所以謂之匹夫匹婦。
然法有四十無子取妾之文,所以重後嗣也。
┃呂語今譯┃ 天子有三宮、九嫔、二十七世婦和八十一禦妻。
諸侯娶九女,卿五,大夫三,士二,他們都是有爵位的,因此妾媵的數量因地位不同而數量不一。
平民一夫一婦,所以叫作匹夫匹婦。
然而,禮法有條文說平民過了四十歲沒有子嗣的話,丈夫可以取妾侍。
這是重視後繼有嗣的緣故。
┃簡注┃ ①文中子:王通,字仲淹,隋朝著名思想家,效法孔子删述《六經》,著有《論禮》《樂論》《續書》《續詩》《元經》《贊易》,謂之“王氏六經”。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稱之為“賢儒”。
②古代家國同構,天子和後各立其官以輔理内外的事務,天子有三公,後亦有三夫人,即此處所說的三宮。
夫,扶也,所謂夫人,是指“扶持于王”。
天子有九卿,後有九嫔,嫔是婦人的美稱,取“可賓敬”之意。
天子有二十七大夫,後有二十七世婦。
婦,服也,所謂世婦,是指“進以服事君子”。
天子有八十一元士,後有八十一禦妻。
禦妻即進禦于王,侍其燕寝。
┃實踐要點┃ 本條值得現代讀者借鑒的是王通的教誨,其中尤其有意義的是以下兩點: 一、談論婚事應以品德為揀擇标準,不以财物多寡為禮節; 二、年紀輕輕就結婚的話,會讓人過早地放肆情欲,因而不宜早婚。
唐 ◎柳開仲塗①曰:“皇考[父也]治[平聲]家孝且嚴,旦望諸婦等拜堂下,畢,即上手[拱手]低面[低頭],聽我皇考訓誡曰:‘人家兄弟,無不義者。
盡因娶婦入門,異姓相聚,争長競短,漸[音尖]漬[音自]日聞,偏愛私藏,以緻背戾,分門割戶,患若賊仇,皆汝婦人所作。
男子剛腸②者幾人,能不為婦言所惑?吾見罕矣,若等甯有是耶?’退[諸婦]則惴惴[音墜,恐懼],不敢出一語為不孝事。
開輩抵此,賴之得全其家雲。
” 愚嘗謂婦人有五認得:認得丈夫是自家丈夫,子女是自家子女,财帛是自家财帛,父母兄弟是自家父母兄弟,奴仆是自家奴仆。
其夫家尊卑長幼,俱是路人。
妯娌皆懷此心,家産安得不分?婦人日浸此言,兄弟安得無嫌?諺曰:“兄弟一塊肉,婦人是刀錐。
”言任其剜割也。
“兄弟一釜羹,婦人是鹽梅。
”言任其調和也。
婦人可畏哉!大抵婦人輕利而寡言,恩多而怨少,庶幾不作人家災星禍鬼雲。
┃呂語今譯┃ 我曾說過,婦人有五認得:認得丈夫是自己的丈夫,子女是自己的子女,财物是自己的财物,父母兄弟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奴仆是自家的奴仆。
她夫家的人無論尊卑長幼,都不過是路邊的人。
妯娌都抱有這種心态,家族财産又怎能不被分割呢?婦人每都說分家的話,隻弟間又怎能沒有嫌隙呢?諺語說:“兄弟本是同一塊肉,婦人是刀錐。
”這是說兄弟親情任由婦人分割。
“兄弟是一鍋肉羹,婦人是鹽和酸梅。
”這是說兄弟親情任由婦人調和。
這樣說來,婦人是那麼的可怕啊!婦人若能做到輕視利益而少說不好的話語,恩情多而怨氣少,大概便不會成為家的災星禍鬼了。
┃簡注┃ ①柳開:柳開,字仲塗,号東郊野夫、補亡先生,北宋文學家,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②剛腸:心腸剛硬。
┃實踐要點┃ 本條講本來情如手足的兄弟容易受婦人的教唆而形同路人。
将兄弟分家完全歸咎于婦人,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公允。
但現代讀者無論男女,也應時時反省自己有否因私廢公、傷害了親人之間的感情,要盡量避免出現本條所說的情況。
宋 ◎司馬溫公①曰:“凡議婚姻,當先察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貴。
婿苟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苟為不肖,今雖富貴,安知異時不貧賤乎?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彼挾富貴,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者。
養成驕妒之性,異日為患,庸有極乎?借使因婦财以緻富,依婦勢以取貴,苟有丈夫之志氣,能無愧耶?” ┃簡注┃ ①司馬溫公: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去世之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曾主持編修《資治通鑒》。
┃實踐要點┃ 本條講的是擇偶之法。
其言當理又切于日用,鑒于呂坤對之未作解說,現将全文翻譯如下: 司馬溫公說:“凡是議論婚事,應當先察看未來女婿或媳婦的性格和品行,以及他(她)的家教之法是怎樣的,切勿隻貪慕對方的富貴。
未來女婿若是賢明的,現在即使貧賤,怎麼知道将來不會富貴呢?若是不肖的活,怎麼知道将來不會由富貴變成貧賤呢?婦人是家庭興盛或衰落的緣由。
若貪慕一時的富貴而娶入門,若她挾持自家的富貴,很少會有不輕慢丈夫而傲怠婆婆的。
如此養成了驕傲嫉妒的品性,他日必将成為家裡的禍患,哪裡會有盡頭呢?假設丈夫因為婦人的錢财而緻富,依靠婦人的勢力而取得貴位,即使他有大丈夫的志氣,能做到無愧于心嗎?” ◎又曰:“女子六歲,始習女工①之小者,七歲誦《孝經》《論語》,九歲講解《孝經》《論語》及《女誡》之類,略曉大義。
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
” ┃簡注┃ ①女工:古代女子所從事的針織刺繡活動。
┃實踐要點┃ 本條對現代讀者的啟發是,家長從小要教導女孩子學習做簡單的家務,并背誦學習《孝經》《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端正三觀。
而對于現代電視電台廣播、互聯網等媒體上充斥着的一些低俗的視聽節目、音樂、動漫、小說等,家長要注意甄别,避免孩子沉迷其中而受到不良影響。
◎安定胡先生①曰:“嫁女必須勝吾家者,勝吾家,則女之事人,必欽②必戒。
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則婦事舅姑,必執婦道。
” ◎鄭衛之音③導淫[隻是聲調便淫,不但詞曲],以教女子,非所宜也。
┃簡注┃ ①安定胡先生:胡瑗,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北宋大儒,與孫複、石介并稱為宋初三先生。
②欽:敬。
③鄭衛之音:原指春秋戰國時,鄭國、衛國的民間音樂,《禮記·樂記》雲:“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後泛指使人心邪僻不正、萎靡放蕩的世俗音樂。
┃實踐要點┃ 上文提到,在談婚論嫁的時候,首要的擇偶标準是看對方及其家人的人品,而不必過分地考慮對方家境是否富裕。
“嫁女必須勝吾家者”條則從另一角度出發,認為要以女方家境不如男方為宜。
這樣的話,女子進門之後便能遵守婦道,敬重夫家。
若是女子有賢良的德性,無論家境如何也能尊敬夫家。
然而,真正有賢良德性的女子也不容易覓得。
因而,隻能退而求其次,以雙方家境優劣作出嫁娶的判斷。
這多少有點以勢壓人的意味,現代讀者不必盡取。
然而,由此引發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男女雙方在家境差距太大的情況下,容易由于從小養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生活習慣、消費習慣等的不一緻而産生矛盾。
這個時候,需要雙方将心比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努力地包容、體貼對方。
“鄭衛之音導淫”條講的是靡靡之音能誤導人的情志,因而不适宜用于教育女孩子。
換言之,也是強調家長要注意選取孩子的信息來源,防止不良信息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顔氏家訓》①曰:“婦主中饋,唯事酒食[音四]衣服之禮耳。
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經營]蠱[音古,壞也],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勸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②,以緻禍也。
” ◎兄弟者,分形連氣③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
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弟妻]姒[兄嫂]之比兄弟,則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節[裁限]量[計較]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唯友悌深至,不為傍人之所移者,免夫。
┃簡注┃ ①《顔氏家訓》:北齊顔之推撰,論述立身治家之道,對後世産生廣泛的影響。
②牝雞晨鳴:牝雞即母雞。
古人認為早晨打鳴是雄雞的職責,若母雞晨鳴則不合常理,會招緻不祥的禍害。
意指婦人不應該幹預政事,否則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武王伐纣時就曾經引用“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的古語,詳見前文《書經》部分摘錄。
③分形連氣:指兄弟血脈相通,雖形體分别而同屬一氣。
┃實踐要點┃ “婦主中饋”條講婦人不要幹預政事,要專心治理家中事務。
若婦人有聰明才智,學識通達古今,恰好應該去輔助夫君,規勸他的不足,不要專橫地替夫君作主。
如前所述,要現代的婦人專主中饋是不切實際的。
然而,要求妻子不過分地幹預丈夫在工作方面的事情,并在需要的時候協助丈夫、規勸其不足,這也不失情理。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條,講兄弟不要因為婦人的唆使而破壞手足之間的情誼。
實踐要點可參考上文“柳開仲塗曰”條。
◎李氏《女戒》曰:“貧者安其貧,富者戒其富。
”[又雲]“棄和柔之色,作嬌小之容,是為輕薄之婦人。
藏心為情,出口為語,言語者,榮辱之樞機,親疏之大節也。
亦能離堅合異,結怨興仇,大則覆國亡家,小則六親離散。
是以賢女謹口,恐招恥謗。
或在尊前,或居閑處,未嘗觸應答之語[他人說話,傍邊接聲],發谄谀之言。
不出無稽之詞,不為調戲之事,不涉穢濁,不處嫌疑。
” ┃實踐要點┃ 本條提到的要點包括女子要安貧戒富以及敬慎言語,值得現代讀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借鑒。
鑒于本條切于日用,而呂坤未作解說,現将全文翻譯如下: 李氏《女戒》說:“貧窮的人要安于貧窮。
富貴的人要戒慎于富貴。
抛棄溫和柔順的臉色,僞作嬌小的容貌,這是輕薄的婦人。
藏在心中的情感情緒,說出來便成為了語言。
言語是招緻榮辱的關鍵,是決定親密疏遠關系的重要環節,既可以拆分堅固密切的關系、撮合相分離異的人,也可以結下仇怨、樹立敵人。
嚴重的話,可以覆亡社會家庭,輕則導緻親戚離散。
因此,賢良的女子謹慎其言,恐怕會招緻恥辱诽謗。
在尊長者面前、或在閑居之處,都未曾插嘴接話,說出谄谀的話語,也不說沒有證據的話,不做調笑嬉戲的事情,不涉足污穢的地方,不處于嫌疑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