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颉剛論古史書
關燈
小
中
大
匈奴之号稱出于夏氏。
與其信周之先世曾竄于戎狄之間,毋甯謂周之先世本出于戎狄之間。
姬、姜容或是一支之兩系。
特一在西,一在東耳。
魯是一個古文化的中心點,其四圍有若幹的小而古的國。
曲阜自身是少昊之墟。
昊容或為民族名,有少昊必有太昊,猶大宛小宛,大月氏小月氏也。
我疑及中國文化本來自東而西:九河濟淮之中,山東、遼東兩個半島之間,西及河南東部,是古文化之淵源。
以商興而西了一步,以周興而更西了一步。
不然,此地域中何古國之多也。
齊容或也是一個外來的強民族,遂先于其間成大國。
齊有齊俗,有齊宗教,雖與魯近,而甚不同。
大約當年鄒魯的文化人士,很看不起齊之人士,所以孟子聽到不經之談,便說是“齊東野人之語也”,而笑他的學生時便說:“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正是形容他們的坐井觀天的樣子。
看來當年齊人必有點類似現在的四川人,自覺心是很大的,開口蘇東坡,閉口諸葛亮,誠不愧為夜郎後世矣。
魯之儒家,迂而執禮。
齊之儒家,放而不經。
如淳于、鄒衍一切荒唐之詞人,世人亦謂為儒家。
荊楚一帶,本另是些民族,荊或者自商以來即是大國,亦或者始受殷号,後遂自立。
楚國話與齊國話必不止方言之不同,不然,何至三年莊嶽然後可知。
孟子罵他們舌,必然聲音很和北方漢語不類。
按楚國話語存在者,隻有“謂乳穀,謂虎於菟”一語。
乳是動詞,必時有變動;而虎是靜詞,尚可資用。
按吐蕃語虎為Stng,吐蕃語字前之S每在同族語中為韻,是此字易有線索,但一字決不能為證耳。
又漢西南夷君長稱精夫,疑即吐蕃語所謂Rgyal-po,《唐書》譯為贊普者。
《漢書·西南夷傳》有幾首四字詩對記,假如人能精于吐蕃語、太語、緬甸語,必有所發現。
這個材料最可寶貴。
楚之西有百濮,今西藏自稱曰濮。
又蠻閩等字音在藏文為人,或即漢語民字之對當?總之,文獻不足,無從征之。
秦之先世必是外國,後來染上些晉文化,但俗與宗教想必同于西戎。
特不解西周的風氣何以一下子精光? 狄必是一個大民族。
《左傳》、《國語》記他們的名字不類單音語。
且說到狄,每加物質的标記,如赤狄、白狄、長狄等等。
赤白又長,竟似印度日耳曼族的樣子,不知當時吐火羅等人東來,究竟達到什麼地方? 應該是中國了,而偏和狄認親(有娀,簡狄)。
這團亂糟糟的樣子,究竟誰是諸夏,誰是戎狄? 中國之有民族的、文化的、疆域的一統,至漢武帝始全功,現在人曰漢人,學曰漢學,土曰漢土,俱是最合理的名詞,不是偶然的。
秦以前本不一元,自然有若幹差别。
人疑生莊周之土不應生孔丘。
然如第一認清中國非一族一化,第二認清即一族一化之中亦非一俗,則其不同亦甚自然。
秦本以西戎之化,略收點三晉文俗而統一中國。
漢但接秦,後來魯國、齊國又漸于文化上發生影響。
可如下列看: 統一中國之國家者——秦。
統一中國之文教者——魯。
統一中國之宗教者——齊。
統一中國之官術者——三晉。
此外未得發展而壓下的東西多得很啦。
所以我們覺得漢朝的物事少方面,晚周的物事多方面。
文化之統一與否,與政治之統一與否相為因果;一統則興者一宗,廢者萬家。
五 補說(《春秋》與《詩》) 承颉剛寄我《古史辨》第一冊,那時我已要從柏林起身,不及細看。
多多一看,自然不消說如何高興贊歎的話,前文已說盡我所能說,我的沒有文思使我更想不出别的話語來說。
現在隻能說一個大略的印象。
最可愛是那篇長叙,将來必須更仔細讀它幾回,後面所附着第二冊拟目,看了尤其高興,盼望的巴不得馬上看見。
我尤其希望的是颉剛把所辨出的題目一條一條去仔細分理,不必更為一般之辨,如作《原經》一類的文章。
從第二冊拟目上看來,颉剛這時注意的題目在《詩》,稍及《書》。
希望颉剛不久把這一堆題目弄清楚,俾百詩的考僞孔後更有一部更大的大觀。
我覺得《春秋》三傳問題現在已成熟,可以下手了。
我們可以下列的路線去想: (一)《春秋》是不是魯史的記載?這個問題很好作答,把二百多年中所記日食一核便妥了。
(二)左氏經文多者是否劉歆僞造?幸而哀十四年有一日食,旦去一核,看是對否。
如不對,則此一段自是後人意加。
如對,則今文傳統說即玄同先生所不疑之“劉歆僞造”墜地而盡。
此點關系非常之大。
(三)孔子是否作《春秋》?此一點我覺得竟不能決,因沒有材料。
但這傳說必已很久,而所謂公羊春秋之根本思想實與《論語》相合。
(四)孟子所謂《春秋》是否即今存之斷爛朝報?此一段并非不成問題。
(五)春秋一名在戰國時為公名,為私名? (六)公羊傳思想之時代背景。
(七)公羊大義由《傳》、《繁露》,到何氏之變遷,中間可于斷獄取之。
(八)谷梁是仿公羊而制的,或者是一别傳? (九)《史記》與《國語》的關系。
(十)《史記》果真為古文家改到那個田地嗎?崔君的黨見是太深的,決不能以他的話為定論。
(十一)《左氏傳》在劉歆制成定本前之曆史。
此一端非常重要。
《左傳》決不是一時而生,諒亦不是由劉歆一手而造。
我此時有下一個設想:假定漢初有一部《國語》,又名《左氏春秋》,其傳那個斷爛朝報者實不能得其解,其間遂有一種聯想,以為《春秋》與《國語》有關系,此為第一步。
不必兩書有真正之銀丁扣,然後可使當時人以為有關系,有此傳說,亦可動當時人。
太史公恐怕就是受這個觀念支配而去于《史記》中用其材料的,這個假設小,康崔諸君那個假設太大。
公羊學後來越來越盛,武帝時幾乎成了國學。
反動之下,這傳說亦越進化,于是漸漸的多人為《國語》造新解,而到劉向、劉歆手中,遂成此《左氏傳》之巨觀。
古文學必不是劉歆一手之力,其前必有一個很長的淵源。
且此古文學之思想亦甚自然。
今文在當時成了斷獄法,成了教條,成了谶緯陰陽,則古文之較客觀者起來作反動,自是近情,也是思想之進化。
(十二)《左傳》并不于材料上是單元。
《國語》存本可看出,《國語》實在是記些語。
《左傳》中許多并不是語,而且有些矛盾的地方。
如呂相絕秦語文章既不同,而事實又和《左傳》所記矛盾。
必是當年作者把《國語》大部分采來做材料,又加上好些别的材料,或自造的材料,我們要把它分析下去的。
(十三)《左傳》、《國語》文字之比較。
《左傳》、《國語》的文字很有些分别,且去仔細一核,其中必有提醒人處。
(十四)東漢左氏傳說之演進。
左氏能勝了公羊,恐怕也有點适者生存的意思。
今文之陋而誇,實不能滿足甚多人。
(十五)古《竹書》之面目。
現在我隻寫下這些點。
其實如是自己作起功來,所有之假設必然時時改變。
今文古文之争,給我們很多的道路和提醒。
但自莊孔劉宋到崔适,都不是些極客觀的人物,我們必須把他所提醒的道路加上我們自己提醒的道路。
現在看《詩》,恐怕要但看白文,訓诂可參考而本事切不可問。
大約本事靠得住的如碩人之說莊姜是百分難得的;而極不通者一望皆是。
如君子偕老為刺衛宣姜,真正豈有此理。
此明明是稱贊人而惜其運命不濟,故曰“子之不淑”,猶雲“子之不幸”。
但論白文,反很容易明白。
《詩》的作年,恐怕要分開一篇一篇的考過,因為現在的“定本”,樣子不知道經過多少次的改變,而字句之中經流傳而成改變,及以今字改古字,更不知有多少了。
《頌》的作年,古文家的家論固已不必再讨論。
玄同先生的議論,恐怕也還有點奉今文家法罷?果如魏默深的說法,則宋以泓之敗績為武成,說“深入其阻,裒荊之旅”,即令自己不腼厚臉皮,又如何傳得到後人?且殷武之武,如為抽象詞,則哀公亦可當之,正不能定。
如為具體詞,自号武王是湯号。
且以文章而論,《商頌》的地位顯然介于鄒魯之間,《周頌》自是這文體的初步,《魯頌》已大豐盈了。
假如作《商頌》之人反在作《魯頌》者之後,必然這個人先有摹古的心習,如宇文時代制诰仿《大诰》,石鼓仿《小雅》,然後便也。
但即令宋人好古,也未必有這樣心習。
那麼,《商頌》果真是哀公的東西,則《魯頌》非僖公時物了。
玄同先生信中所引王靜庵先生的話,“時代較近易于摹拟”,這話頗有意思,并不必如玄同先生以為臆測。
或者摹拟兩個字用得不妙。
然由《周頌》到《商頌》,由《商頌》到《魯頌》,文體上詞言上是很順叙,反轉則甚費解。
《七月》一篇必是一遺傳的農歌;以傳來傳去之故,而成文句上極大之Corruption,故今已不順理成章。
這類時最不易定年代,且究是《豳風》否也未可知。
因為此類農歌,總是由此地傳彼地。
《鸱鸮》想也是一個農歌;為鳥說話,在中國詩歌中有獨無偶。
《東山》想系徂東征戍者之詞,其為随周公東征否則未可知。
但《豳風》的東西大約都是周的物事,因為就是《七月》裡也有好些句與《二南》、《小雅》同。
《大雅》、《小雅》十年前疑為是大京調、小京調。
風雅本是相對名詞,今人意雲雅而曰風雅,實不詞(杜詩“别裁僞體親風雅”),今不及詳論矣。
《破斧》恐是東征罷敝,國人自解之言如是。
後人追叙,恐無如此之實地風光。
《破斧》如出後人,甚無所謂。
下列諸疑拟釋之如下: 如雲是周公時物,何以周诰如彼難解,此則如此易解?答,诰是官話,這官話是限于小範圍的,在後來的語言上影響可以很小。
詩是民間通俗的話,很可以為後來通用語言之所自出。
如蒙古白話上谕那末不能懂,而元曲卻不然,亦複一例。
且官書寫成之後,便是定本,不由口傳。
詩是由口中相傳的,其陳古的文句随時可以改換,故顯得流暢。
但難使字句有改換,其來源卻不以這字句的改換而改換。
周公東征時稱王,何以……(未完) 抄到此地,人極倦,而船不久停,故隻有付郵。
尾十多張,待于上海發。
抄的既潦草,且我以多年不讀中國書後,所發議論必不妥者多,妥者少,希望不必太以善意相看。
弟 斯年 颉剛案:傅孟真先生此書,從1924年1月寫起,寫到1926年10月30日船到香港為止,還沒有完。
他歸國後,我屢次催他把未完之稿寫給我;無奈他不忙便懶,不懶便忙,到今一年餘,還不曾給我一個字。
現在《周刊》需稿,即以此書付印。
未完之稿,隻得過後再催了。
書中看不清的草書字甚多,恐有誤抄,亦俟他日校正。
一九二八、一、二 (原載1928年1月23日、31日《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周刊》第二集第十三、十四期)
與其信周之先世曾竄于戎狄之間,毋甯謂周之先世本出于戎狄之間。
姬、姜容或是一支之兩系。
特一在西,一在東耳。
魯是一個古文化的中心點,其四圍有若幹的小而古的國。
曲阜自身是少昊之墟。
昊容或為民族名,有少昊必有太昊,猶大宛小宛,大月氏小月氏也。
我疑及中國文化本來自東而西:九河濟淮之中,山東、遼東兩個半島之間,西及河南東部,是古文化之淵源。
以商興而西了一步,以周興而更西了一步。
不然,此地域中何古國之多也。
齊容或也是一個外來的強民族,遂先于其間成大國。
齊有齊俗,有齊宗教,雖與魯近,而甚不同。
大約當年鄒魯的文化人士,很看不起齊之人士,所以孟子聽到不經之談,便說是“齊東野人之語也”,而笑他的學生時便說:“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正是形容他們的坐井觀天的樣子。
看來當年齊人必有點類似現在的四川人,自覺心是很大的,開口蘇東坡,閉口諸葛亮,誠不愧為夜郎後世矣。
魯之儒家,迂而執禮。
齊之儒家,放而不經。
如淳于、鄒衍一切荒唐之詞人,世人亦謂為儒家。
荊楚一帶,本另是些民族,荊或者自商以來即是大國,亦或者始受殷号,後遂自立。
楚國話與齊國話必不止方言之不同,不然,何至三年莊嶽然後可知。
孟子罵他們舌,必然聲音很和北方漢語不類。
按楚國話語存在者,隻有“謂乳穀,謂虎於菟”一語。
乳是動詞,必時有變動;而虎是靜詞,尚可資用。
按吐蕃語虎為Stng,吐蕃語字前之S每在同族語中為韻,是此字易有線索,但一字決不能為證耳。
又漢西南夷君長稱精夫,疑即吐蕃語所謂Rgyal-po,《唐書》譯為贊普者。
《漢書·西南夷傳》有幾首四字詩對記,假如人能精于吐蕃語、太語、緬甸語,必有所發現。
這個材料最可寶貴。
楚之西有百濮,今西藏自稱曰濮。
又蠻閩等字音在藏文為人,或即漢語民字之對當?總之,文獻不足,無從征之。
秦之先世必是外國,後來染上些晉文化,但俗與宗教想必同于西戎。
特不解西周的風氣何以一下子精光? 狄必是一個大民族。
《左傳》、《國語》記他們的名字不類單音語。
且說到狄,每加物質的标記,如赤狄、白狄、長狄等等。
赤白又長,竟似印度日耳曼族的樣子,不知當時吐火羅等人東來,究竟達到什麼地方? 應該是中國了,而偏和狄認親(有娀,簡狄)。
這團亂糟糟的樣子,究竟誰是諸夏,誰是戎狄? 中國之有民族的、文化的、疆域的一統,至漢武帝始全功,現在人曰漢人,學曰漢學,土曰漢土,俱是最合理的名詞,不是偶然的。
秦以前本不一元,自然有若幹差别。
人疑生莊周之土不應生孔丘。
然如第一認清中國非一族一化,第二認清即一族一化之中亦非一俗,則其不同亦甚自然。
秦本以西戎之化,略收點三晉文俗而統一中國。
漢但接秦,後來魯國、齊國又漸于文化上發生影響。
可如下列看: 統一中國之國家者——秦。
統一中國之文教者——魯。
統一中國之宗教者——齊。
統一中國之官術者——三晉。
此外未得發展而壓下的東西多得很啦。
所以我們覺得漢朝的物事少方面,晚周的物事多方面。
文化之統一與否,與政治之統一與否相為因果;一統則興者一宗,廢者萬家。
五 補說(《春秋》與《詩》) 承颉剛寄我《古史辨》第一冊,那時我已要從柏林起身,不及細看。
多多一看,自然不消說如何高興贊歎的話,前文已說盡我所能說,我的沒有文思使我更想不出别的話語來說。
現在隻能說一個大略的印象。
最可愛是那篇長叙,将來必須更仔細讀它幾回,後面所附着第二冊拟目,看了尤其高興,盼望的巴不得馬上看見。
我尤其希望的是颉剛把所辨出的題目一條一條去仔細分理,不必更為一般之辨,如作《原經》一類的文章。
從第二冊拟目上看來,颉剛這時注意的題目在《詩》,稍及《書》。
希望颉剛不久把這一堆題目弄清楚,俾百詩的考僞孔後更有一部更大的大觀。
我覺得《春秋》三傳問題現在已成熟,可以下手了。
我們可以下列的路線去想: (一)《春秋》是不是魯史的記載?這個問題很好作答,把二百多年中所記日食一核便妥了。
(二)左氏經文多者是否劉歆僞造?幸而哀十四年有一日食,旦去一核,看是對否。
如不對,則此一段自是後人意加。
如對,則今文傳統說即玄同先生所不疑之“劉歆僞造”墜地而盡。
此點關系非常之大。
(三)孔子是否作《春秋》?此一點我覺得竟不能決,因沒有材料。
但這傳說必已很久,而所謂公羊春秋之根本思想實與《論語》相合。
(四)孟子所謂《春秋》是否即今存之斷爛朝報?此一段并非不成問題。
(五)春秋一名在戰國時為公名,為私名? (六)公羊傳思想之時代背景。
(七)公羊大義由《傳》、《繁露》,到何氏之變遷,中間可于斷獄取之。
(八)谷梁是仿公羊而制的,或者是一别傳? (九)《史記》與《國語》的關系。
(十)《史記》果真為古文家改到那個田地嗎?崔君的黨見是太深的,決不能以他的話為定論。
(十一)《左氏傳》在劉歆制成定本前之曆史。
此一端非常重要。
《左傳》決不是一時而生,諒亦不是由劉歆一手而造。
我此時有下一個設想:假定漢初有一部《國語》,又名《左氏春秋》,其傳那個斷爛朝報者實不能得其解,其間遂有一種聯想,以為《春秋》與《國語》有關系,此為第一步。
不必兩書有真正之銀丁扣,然後可使當時人以為有關系,有此傳說,亦可動當時人。
太史公恐怕就是受這個觀念支配而去于《史記》中用其材料的,這個假設小,康崔諸君那個假設太大。
公羊學後來越來越盛,武帝時幾乎成了國學。
反動之下,這傳說亦越進化,于是漸漸的多人為《國語》造新解,而到劉向、劉歆手中,遂成此《左氏傳》之巨觀。
古文學必不是劉歆一手之力,其前必有一個很長的淵源。
且此古文學之思想亦甚自然。
今文在當時成了斷獄法,成了教條,成了谶緯陰陽,則古文之較客觀者起來作反動,自是近情,也是思想之進化。
(十二)《左傳》并不于材料上是單元。
《國語》存本可看出,《國語》實在是記些語。
《左傳》中許多并不是語,而且有些矛盾的地方。
如呂相絕秦語文章既不同,而事實又和《左傳》所記矛盾。
必是當年作者把《國語》大部分采來做材料,又加上好些别的材料,或自造的材料,我們要把它分析下去的。
(十三)《左傳》、《國語》文字之比較。
《左傳》、《國語》的文字很有些分别,且去仔細一核,其中必有提醒人處。
(十四)東漢左氏傳說之演進。
左氏能勝了公羊,恐怕也有點适者生存的意思。
今文之陋而誇,實不能滿足甚多人。
(十五)古《竹書》之面目。
現在我隻寫下這些點。
其實如是自己作起功來,所有之假設必然時時改變。
今文古文之争,給我們很多的道路和提醒。
但自莊孔劉宋到崔适,都不是些極客觀的人物,我們必須把他所提醒的道路加上我們自己提醒的道路。
現在看《詩》,恐怕要但看白文,訓诂可參考而本事切不可問。
大約本事靠得住的如碩人之說莊姜是百分難得的;而極不通者一望皆是。
如君子偕老為刺衛宣姜,真正豈有此理。
此明明是稱贊人而惜其運命不濟,故曰“子之不淑”,猶雲“子之不幸”。
但論白文,反很容易明白。
《詩》的作年,恐怕要分開一篇一篇的考過,因為現在的“定本”,樣子不知道經過多少次的改變,而字句之中經流傳而成改變,及以今字改古字,更不知有多少了。
《頌》的作年,古文家的家論固已不必再讨論。
玄同先生的議論,恐怕也還有點奉今文家法罷?果如魏默深的說法,則宋以泓之敗績為武成,說“深入其阻,裒荊之旅”,即令自己不腼厚臉皮,又如何傳得到後人?且殷武之武,如為抽象詞,則哀公亦可當之,正不能定。
如為具體詞,自号武王是湯号。
且以文章而論,《商頌》的地位顯然介于鄒魯之間,《周頌》自是這文體的初步,《魯頌》已大豐盈了。
假如作《商頌》之人反在作《魯頌》者之後,必然這個人先有摹古的心習,如宇文時代制诰仿《大诰》,石鼓仿《小雅》,然後便也。
但即令宋人好古,也未必有這樣心習。
那麼,《商頌》果真是哀公的東西,則《魯頌》非僖公時物了。
玄同先生信中所引王靜庵先生的話,“時代較近易于摹拟”,這話頗有意思,并不必如玄同先生以為臆測。
或者摹拟兩個字用得不妙。
然由《周頌》到《商頌》,由《商頌》到《魯頌》,文體上詞言上是很順叙,反轉則甚費解。
《七月》一篇必是一遺傳的農歌;以傳來傳去之故,而成文句上極大之Corruption,故今已不順理成章。
這類時最不易定年代,且究是《豳風》否也未可知。
因為此類農歌,總是由此地傳彼地。
《鸱鸮》想也是一個農歌;為鳥說話,在中國詩歌中有獨無偶。
《東山》想系徂東征戍者之詞,其為随周公東征否則未可知。
但《豳風》的東西大約都是周的物事,因為就是《七月》裡也有好些句與《二南》、《小雅》同。
《大雅》、《小雅》十年前疑為是大京調、小京調。
風雅本是相對名詞,今人意雲雅而曰風雅,實不詞(杜詩“别裁僞體親風雅”),今不及詳論矣。
《破斧》恐是東征罷敝,國人自解之言如是。
後人追叙,恐無如此之實地風光。
《破斧》如出後人,甚無所謂。
下列諸疑拟釋之如下: 如雲是周公時物,何以周诰如彼難解,此則如此易解?答,诰是官話,這官話是限于小範圍的,在後來的語言上影響可以很小。
詩是民間通俗的話,很可以為後來通用語言之所自出。
如蒙古白話上谕那末不能懂,而元曲卻不然,亦複一例。
且官書寫成之後,便是定本,不由口傳。
詩是由口中相傳的,其陳古的文句随時可以改換,故顯得流暢。
但難使字句有改換,其來源卻不以這字句的改換而改換。
周公東征時稱王,何以……(未完) 抄到此地,人極倦,而船不久停,故隻有付郵。
尾十多張,待于上海發。
抄的既潦草,且我以多年不讀中國書後,所發議論必不妥者多,妥者少,希望不必太以善意相看。
弟 斯年 颉剛案:傅孟真先生此書,從1924年1月寫起,寫到1926年10月30日船到香港為止,還沒有完。
他歸國後,我屢次催他把未完之稿寫給我;無奈他不忙便懶,不懶便忙,到今一年餘,還不曾給我一個字。
現在《周刊》需稿,即以此書付印。
未完之稿,隻得過後再催了。
書中看不清的草書字甚多,恐有誤抄,亦俟他日校正。
一九二八、一、二 (原載1928年1月23日、31日《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周刊》第二集第十三、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