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子家叙論

關燈
(Theology),或曰玄學(Metaphgiscs),見諸行事則成迷信。

    五行論在中國造毒極大,一切信仰及方技都受他影響。

    但我們現在也不用笑他了,十九世紀總不是一個頂迷信的時代罷?德儒海格爾以其心學之言盈天下,三四十年前,幾乎統一了歐美大學之哲學講席。

    但這位大玄學家發軌的一篇著作是用各種的理性證據——就是五德終始一流的——去斷定太陽系行星隻能有七,不能有六,不能有八。

    然他這本大著出版未一年,海王星之發現宣布了!至于辨氏Dialektik,還不是近代的陰陽論嗎?至若我們隻瞧不起我們二千年前的同國人,未免太寬于數十年前的德國哲學家了。

     丙,托于管晏的政論 管晏政論在我們現在及見的戰國書中并無記之者(《呂覽》隻有引管子言行處,沒有可以證明其為引今見《管子》書處),但《淮南》、《史記》均詳記之。

    我對于《管子》書試作的設定是:《管子》書是由戰國晚年漢初年的齊人雜著拼合起來的。

    《晏子》書也不是晏子時代的東西,也是戰國末漢初的齊人著作。

    此義在下文殊方之治術一篇及下一章《戰國子家書成分分析》中論之。

     丁,齊儒學 這本是一個漢代學術史的題目,不在戰國時期之内,但若此地不提明此事,将不能認清齊國對戰國所醞釀漢代所造成之文化的貢獻,故略說幾句。

    儒者的正統在戰國初漢均在魯國,但齊國自有他的儒學,骨子裡隻是陰陽五行,又合着一些放言侈論。

    這個齊學在漢初的勢力很大,武帝時竟奪魯國之席而為儒學之最盛者,政治上最得意的公孫弘,思想上最開風氣的董仲舒,都屬于齊學一派。

    公羊氏《春秋》,齊《詩》,田氏《易》,伏氏《書》,都是太常博士中最顯之學。

    魯學小言詹詹,齊學大言炎炎了。

    現在我們在西漢之殘文遺籍中,還可以看出這個分别。

     戊,齊文辭 戰國文辭,齊楚最盛,各有其他的地方色彩,此事待後一篇中論之(《論戰國雜詩體》一章中)。

     魯 魯是西周初年周在東方文明故域中開辟一個殖民地。

    西周之故域既亡于戎,南國又亡于楚,而“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人揖讓之禮甚講究,而行事甚乖戾(太史公語),于是拿詩書禮樂做法寶的儒家出自魯國,是再自然沒有的事情。

    蓋人文既高,儀節尤備,文書所存獨多,又是個二等的國家,雖想好功矜伐而不能。

    故齊楚之富,秦晉之強,有時很足為師,儒之學發展之阻力,若魯則恰成發展這一行的最好環境。

    “儒是魯學”這句話,大約沒有疑問罷?且儒學一由魯國散到别處便馬上變樣子。

    孔門弟子中最特别的是“堂堂乎張”和不仕而俠之漆雕開,這兩個人後來皆成顯學。

    然上兩個人是陳人,下兩個人是蔡人。

    孔門中又有個子遊,他的後學頗有接近老學的嫌疑,又不是魯人(吳人)。

    宰我不知何許人,子貢是衛人,本然都不是魯國願儒的樣子,也就物以類聚跑到齊國,一個得意,一個被殺了。

    這都是我們清清楚楚地認識出地方環境之限制人。

    墨子魯人(孫诒讓等均如此考定),習孔子之書,業儒者之業(《淮南·要略》),然他的個性及主張,絕對不是适應于魯國環境的,他自己雖然應當是魯國及儒者之環境逼出來的一個造反者,但他總要到外方去行道,所以他自己的行迹,便也在以愚著聞的宋人國中多了。

     宋 宋也是一個文化極高的國家,且曆史的綿遠沒有一個可以同他比:前邊有幾百年的殷代,後來又和八百年之周差不多同長久。

    當桓襄之盛,大有殷商中興之勢,直到亡國還要稱霸一回。

    齊人之誇,魯人之拘,宋人之愚,在戰國都極著名。

    諸子談到愚人每每是宋人,如《莊子》“宋人資章甫而适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韓非子》宋人守株待兔。

    此等例不勝其舉,而《韓非子》尤其談到愚人便說是宋人。

    大約宋人富于宗教性,心術質直,文化既古且高,民俗卻還淳樸,所以學者倍出,思想疏通緻遠而不流于浮華。

    墨家以宋為重鎮,自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晉及周鄭 晉國在原來本不是一個重文貴儒提倡學術的國家,“晉所以伯,師武臣之力也”。

    但晉國接近周鄭,周鄭在周既東之後,雖然國家衰弱,終是一個文化中心,所以晉國在文化上受周鄭的影響多(《左傳》中不少此例)。

    待晉分為三之後,并不保存早年單純軍國的樣子了,趙之邯鄲且與齊之臨淄争奢侈,韓魏地當中原,尤其出來了很多學者,上繼東周之緒,下開名法諸家之盛,這一帶地方出來的學者,大略如下: 太史儋 著所謂《老子》五千言(考詳後)。

    關尹不知何許人,然既為周秦界上之關尹,則亦此一帶之人。

     申不害、韓非 刑名學者。

    管、晏、申、韓各書皆談治道者,而齊晉兩派絕異。

     惠施、鄧析、公孫龍 皆以名理為衛之辯士。

    據《荀子》,惠施、鄧析,一流人;據《漢·志》,則今本《鄧析子》乃申韓一派。

     魏牟 放縱論者。

     慎到 稷下辯士。

    今存《慎子》不可考其由來,但《莊子》中《齊物論》一篇為慎到著十二論之一,說後詳。

     南國 “南國”和”楚”兩個名辭斷不混的。

    “南國”包陳、蔡、許、鄧、息、申一帶楚北夏南之地,其地在西周晚季文物殷盛(詳說論《周頌》篇),在春秋時已經好多部分入楚,在戰國時全入楚境之内了。

    現在論列戰國事自然要把南國這個名詞放寬些,以括楚吳新興之人衆。

    但我們終不要忘楚之人文是受自上文所舉固有之南國的。

    勝國之人文,新族之朝氣,混合起來,自然可出些異樣的東西。

    現在我們所可見自春秋末年這一帶地方思想的風氣,大略有下列幾個頭緒: 厭世達觀者 如孔子适陳、蔡一帶所遇之接輿、長沮、桀溺、荷丈人等。

     獨行之士 許行等。

     這一帶地方又是墨家的一個重鎮,且這一帶的墨學者在後來以偏于名辯著聞。

     果下文所證所謂苦縣之老子為老萊子,則此一聞人亦是此區域之人。

     秦國 秦國若幹風氣似晉之初年,并無學術思想可言,不知《商君書》一件東西是秦國自生的政論,如管晏政論之為齊學一樣?或者是六國人代拟的呢? 中國之由分立進為一統,在政治上固由秦國之戰功,然在文化上則全是另一個局面,大約說來如下: 齊以宗教及玄學統一中國(漢武帝時始成就)。

     魯以倫理及禮制統一中國(漢武帝時始成就)。

     三晉一帶以官術統一中國(秦漢皆申韓者)。

     戰國之亂,激出些獨行的思想家;戰國之侈,培養了些作清談的清客。

    但其中能在後世普及者,隻有上列幾項。

     七 論墨家之反儒學 在論戰國墨家反儒學之先,要問戰國儒家究竟是怎個樣子。

    這題目是很難答的,因為現存的早年儒家書,如《荀子》、《禮記》,很難分那些是晚周,那些是初漢,《史記》一部書中的儒家史材料也吃這個虧。

    隻有《孟子》一部書純粹,然孟子又是一個“辯士”,書中儒家史料真少。

    在這些情形之下,戰國儒家之分合,韓非所謂八派之差異,竟是不能考的問題。

    但他家攻擊儒者的話中,反要存些史料,雖然敵人之口不可靠,但攻擊人者無的放矢,非特無補,反而自尋無趣;所以《墨子》、《莊子》等書中非儒的話,總有着落,是很耐人尋思的。

     關于戰國儒者事,有三件事可以說幾句: 一、儒者确曾制禮作樂,雖不全是一個宗教的組織,卻也是自成組織,自有法守。

    三年之喪并非古制,實是儒者之制,而儒者私居演禮習樂,到太史公時還在魯國曆曆見之。

    這樣的組織,正是開墨子創教的先河,而是和戰國時一切辯士之諸子全不同的。

     二、儒者在魯國根深蒂固,竟成通國的宗教。

    儒者一至他國,則因其地而變,在魯卻能保持較純淨的正統,至漢而多傳經容禮之士。

    所以在魯之儒始終為專名,一切散在列國之号為儒者,其中實無所不有,幾乎使人疑儒乃一切子家之通名。

     三、儒者之禮雲樂雲,弄到普及之後,隻成了個樣子主義mannerism,全沒有精神,有時竟像詐僞。

    荀卿在那裡罵賤儒,罵自己的同類,也不免罵他們隻講樣子,不管事作。

    《莊子·外物篇》中第一段形容得尤其好: 儒以《詩》、《禮》發冢。

    (王先謙雲:“求詩禮發古冢”。

    此解非是。

    下文雲,大儒胪傳,小儒述《詩》,猶雲以《詩》、《禮》之态發冢。

    郭注雲:“詩禮者,先王之陳迹也。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為奸,則迹不足恃也。

    ”此解亦謂以《詩》、《禮》發冢,非謂求《詩)、《禮》發冢)大儒胪傳曰:“東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食珠為。

    ’”接其鬓,壓其,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别其頰,無傷口中珠! 這是極端刻畫的形容,但禮雲樂雲而性無所忍,勢至弄出這些怪樣子來的。

     墨子出于禮雲樂雲之儒者環境中,不安而革命,所以墨家所用之具全與儒同,墨家所标之義全與儒異。

    儒者稱《詩》、《書》,墨者亦稱《詩》、《書》;儒者道《春秋》,墨者亦道《春秋》(但非止魯《春秋》);儒者談先王,談堯舜,墨者亦談先王談堯舜;儒者以禹為大,墨者以禹為至;儒墨用具之相同遠在戰國諸子中任何兩家之上。

    然墨者标義則全是向儒者痛下針砭,今作比較表如下: 就上表看,墨者持義無不與儒歧别。

    其實邏輯說去,儒墨之别常是一個度的問題:例如儒者亦主張任賢使能者,但更有親親之義在上頭;儒者亦非主張不愛人,如魏牟楊朱者,但謂愛有差等;儒者亦非主戰陣,如縱橫家者,但還主張義戰;儒者亦非無神無鬼論者,但也不主張有鬼。

    樂葬兩事是儒墨行事争論的最大焦點,但儒者亦放鄭聲,亦言“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然而持中者與極端論者總是不能合的,兩個絕相反的極端論者,精神上還有多少的同情;極端論與持中者既不同道,又不同情,故相争每每最烈。

    儒者以為凡事皆有差等,皆有分際,故無可無不可。

    在高賢尚不免于妥協之過,在下流則全成僞君子而已。

    這樣的不絕對主張,正是儒者不能成宗教的主因;雖有些自造的禮法制度,但信仰無主,不吸收下層的衆民,故隻能随人君為抑揚,不有希世取榮之公孫弘,儒者安得那樣快當的成正統啊! 八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 汪容甫《老子考異》一文所論精澈,茲全錄之如下: 《史記·孔子世家》雲:“南宮敬叔與孔子俱适周問禮,蓋見老子雲。

    ”《老莊申韓列傳》雲:“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

    ”按,老子言行今見于曾子問者凡四,是孔子之所從學者可信也。

    夫助葬而遇日食,然且以見星為嫌,止柩以聽變,其謹于禮也如是;至其書則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下殇之葬,稱引周召史佚,其尊信前哲也如是;而其書則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彼引乖違甚矣!故鄭注謂古壽考者之稱,黃東發《日抄》亦疑之,而皆無以輔其說。

    其疑一也。

    《本傳》雲:“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又雲:“周守藏室之史也。

    ”按周室既東,辛有入晉(《左傳》昭二十年),司馬适秦(《太史公自序》),史角在魯(《呂氏春秋·當染篇》),王官之符,或流播于四方,列國之産,惟晉悼嘗仕于周,其他固無聞焉。

    況楚之于周,聲教中阻,又非魯鄭之比。

    且古之典籍舊聞,惟在瞽史,其人并世官宿業,羁旅無所置其身。

    其疑二也。

    《本傳》又雲:“老子,隐君子也。

    ”身為王官,不可謂隐。

    其疑三也。

    今按《列子·黃帝》、《說符》二篇,凡三載列子與關尹子答問之語。

    (《莊子·達生篇》與《列子·黃帝篇》文同,《呂氏春秋·審己篇》與《列子·說符篇》同。

    )而列子與鄭子陽同時,見于本書。

    《六國表》:“鄭殺其相驷子陽。

    ”在韓列侯二年,上距孔子之殁凡八十二年。

    關尹子之年世既可考而知,則為關尹著書之老子,其年亦從可知矣。

    《文子·精誠篇》引《老子》曰:“秦楚燕魏之歌,異傳而皆樂。

    ”按,燕終春秋之世,不通盟會。

    《精誠篇》稱燕自文侯之後始與冠帶之國(燕世家有兩文公,武公子文公,《索隐》引《世本)作闵公,其事迹不見于《左氏春秋》,不得謂始與冠帶之國。

    桓公子亦稱文公,司馬遷稱其予車馬金帛以至趙,約六國為縱,與文子所稱時勢正合)。

    文公元年上距孔子之殁凡百二十六年,《老子》以燕與秦楚魏并稱,則《老子》已及見文公之始強類。

    又魏之建國,上距孔子之殁凡七十五年,而《老子》以之與三國齒,則《老子》已及見其侯矣。

    《列子·黃帝篇》載老子教楊朱事。

    (《莊子·寓言篇》文同,惟以朱作子居,今江東讀朱如居,張湛注《列子》雲:朱字子居,非也。

    )《楊朱篇》禽子曰:“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

    ”然則朱固老子之弟子也。

    又雲:“端木叔者,子貢之世也。

    ”又雲:“其死也,無瘗埋之資。

    ”又雲:“禽滑厘曰、端木叔,狂人也,尋其祖矣。

    段幹生曰: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

    ”朱為老子之弟子,而及見子貢之孫之死,則朱所師之老子不得與孔子同時也。

    《說苑·政理篇》:“楊朱見梁主,言治天下如運諸掌。

    ”梁之稱王自惠王始,惠王元年上距孔子之殁凡百十八年;楊朱已及見其王,則朱所師事之老子其年世可知矣。

    《本傳》雲:“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

    ”抱樸子以為散關,又以為函谷關。

    按,散關遠在岐州,秦函谷關在靈寶縣,正當周适秦之道,關尹又與鄭之列子相接,則以函谷為是。

    函谷之置,舊無明文。

    當孔子之世,二崤猶在晉地,桃林之塞,詹瑕實守之。

    惟賈誼《新書·過秦篇》雲:“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則是舊有其地矣。

    秦自躁懷以後,數世中衰,至獻公而始大,故《本紀》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于石門,斬首六萬。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将公孫瘗。

    ”然則是關之置,在獻公之世矣。

    由是言之,孔子所問禮者聃也,其人為周守藏室之史,言與行則曾子問所在者是也。

    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本紀》在獻公十一年,去魏文侯之殁十三年,而老子之子宗為魏将封于段幹(《魏世家》,安釐王四年魏将段幹子請予秦南陽以和。

    《國策》,華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将使段幹崇割地而講。

    《六國表》,秦昭王二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軍。

    按,是時上距孔子之卒,凡二百一十年),則為儋之子無疑。

    而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者,儋也。

    其入秦見獻公,即去周至關之事。

    《本傳》雲:“或曰,儋即老子。

    ”其言韪矣。

    至孔子稱老萊子,今見于太傅禮衛将軍文子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其說,而所雲貧而樂者,與隐君子之文正合。

    老萊之為楚人,又見《漢書·藝文志》,蓋即苦縣厲鄉曲仁裡也。

    而老聃之為楚人,則又因老萊子而誤,故《本傳》老子語孔子“去子之驕色與多欲,态心與淫志”。

    而《莊子·外物篇》則曰,老萊子謂孔子“去汝躬矜與汝容知”。

    《國策》載老萊子教孔子語,《孔叢子·抗志篇》以為老萊子語子思,而《說苑·敬慎篇》則以為常枞教老子《呂氏春秋·慎大篇》,表商容之間。

    高誘注,商容,殷之賢人,老子師也。

    商常容枞音近而誤。

    《淮南·主術訓》,表商容之間,注同。

    《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