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子家叙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不作”的話,《莊子》稱述各家皆冠以“古之道述有在于是者”。
這些話雖不可固信,然西周春秋總有些能為善言嘉訓,如史佚、周任,曆為後人所稱道者。
既把前一題疏答了,我們試猜春秋戰國間何以諸子并起之原因。
既已書缺簡脫,則一切想像,無非求其為合理之設定而已。
一、春秋戰國間書寫的工具大有進步。
在春秋時,隻政府有力作文書者,到戰國初年,民間學者也可著書了。
西周至東周初年文籍現在可見者,皆是官書。
《周書》、《雅》、《頌》不必說,即如《國風》及《小雅》若幹篇,性質全是民間者,其著于簡篇當在春秋之世。
《國語》乃由各國材料拼合而成于魏文侯朝,仍是官家培植之著作,私人無此力量。
《論語》雖全是私家記錄,但所記不過一事之細,一論之目,稍經展轉,即不可明了。
禮之甯儉,喪甯戚,或至以為非君子之言,必當時著書還甚受物質的限制,否則著書不應簡括到專生誤會的地步。
然而一到戰國中期,一切豐長的文辭都出來了,孟子的長篇大論,鄒衍的終始五德,莊子的危言日出,惠施的方術五車,若不是當時學者的富力變大,即是當時的書具變廉,或者兼之。
這一層是戰國子家記言著書之必要的物質憑借。
二、封建時代的統一固然不能統一得像郡縣時代的統一,然若王朝能成文化的中心,禮俗不失其支配的勢力,總能有一個正統的支配力,總不至于異說紛纭。
周之本土既喪于戎,周之南國又亡于楚,一入春秋,周室隻是亡國。
所謂“尊天子”者,隻是諸侯并争不得其解決之遁詞,外族交逼不得不團結之口号。
宋以亡國之餘,在齊桓晉文間竟恢複其民族主義(見《商頌》);若《魯頌》之魯,也是俨然以正統自居的。
二等的國家已這樣,若在齊楚之富,秦晉之強,其“内其國而外諸夏”,更不消說。
政治無主,傳統不能支配,加上世變之紛繁,其必至于磨擦出好些思想來,本是自然的。
思想本是由于精神的不安定而生,“天下惡乎定?曰,定于一”;思想惡乎生?曰,生于不一。
三、春秋之世,保持傳統文化的中原國家大亂特亂,四邊幾個得勢的國家卻能大啟土宇。
齊盡東海,晉滅諸狄,燕有遼東,以魯之不強也還在那裡開淮泗;至于秦楚吳越之本是外國,不過受了中國文化,更不必說了。
這個大開拓,大兼并的結果,第一,增加了全民的富力,蕃殖了全民的生産。
第二,社會中的情形無論在經濟上或文化上都出來了好些新方面,更使得各國自新其新,各人自是其是。
第三,春秋時代部落之獨立,經過這樣大的擴充及大兼并不能保持了,漸由一切互謂蠻夷互謂戎狄的,混合成一個難得分别“此疆爾界”的文化,絕富于前代者。
這自然是出産各種思想的肥土田。
四、因上一項所叙之擴充而國家社會的組織有變遷。
部落式的封建國家進而為軍戎大國,則刑名之論當然産生。
國家益大,諸侯益侈,好文好辯之侯王,如枚乘《七發》中對越之太子,自可“開第康莊,修大夫之列”,以養那些食飽飯、沒事幹,專禦人以口給的。
于是惠施公孫龍一派人可得養身而托命。
且社會既大變,因社會之大變而生之深刻觀察可得豐衍,如《老子》。
随社會之大變而造之系統倫理,乃得流行,如墨家。
大變大紊亂時,出産大思想大創作,因為平時看得不遠,亂時刺得真深。
綜括上四項:第一,著書之物質的憑借增高了,古來文書仕官,學不下庶人,到戰國不然了;第二,傳統的宗主喪失了;第三,因擴充及混合,使得社會文化的方面多了;第四,因社會組織的改變,新思想的要求乃不可止了。
曆傳的文獻隻足為資,不能複為師,社會的文華既可以為用,複可以為戒。
紛纭擾亂,而生磨擦之力;方面複繁,而促深澈之觀。
方土之初交通,民族之初混合,人民經濟之初向另一面拓張,國家社會根本組織之初變動,皆形成一種新的壓力,這壓力便是逼出戰國諸子來的。
五 論儒為諸子之前驅,亦為諸子之後殿 按,儒為諸子中之最前者,孔子時代尚未至于百家并鳴,可于《論語》、《左傳》、《國語》各書得之。
雖《論語》所記的偏于方域,《國語》所記的不及思想,但在孔丘的時代果然諸子已大盛者,孔丘當不至于無所論列。
孔丘以前之儒,我們固完全不曾聽說是些什麼東西;而墨起于孔後,更不成一個問題。
其餘諸子之名中,管、晏兩人之名在前,但著書皆是戰國時人所托,前人論之已多。
著書五千言之老子乃太史儋,汪容甫、畢秋帆兩人論之已長;此外皆戰國人。
則儒家之興,實為諸子之前驅,是一件顯然的事實。
孔子為何如人,現在因為關于孔子的真材料太少了,全不能論定。
但《論語》所記他仍是春秋時人的風氣,思想全是些對世間務的思想,全不是戰國諸子的放言高論。
即以孟、荀和他比,孟子之道統觀、論性說,荀子之治本論、正儒說,都已是系統的思想;而孔丘乃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學願”。
所以孔丘雖以其“教”教出好些學生來,散布到四方,各自去教,而開諸子的風氣,自己仍是一個春秋時代的殿軍而已。
儒者最先出,曆對大敵三:一、墨家,二、黃老,三、陰陽。
儒墨之戰在戰國極劇烈,這層可于孟、墨、韓、呂諸子中看出。
儒家黃老之戰在漢初年極劇烈,這層《史記》有記載。
漢代儒家的齊學本是雜陰陽的,漢武帝時代的儒學已是大部分糅合陰陽,如董仲舒;以後緯書出來,符命圖谶出來,更向陰陽同化。
所以從武帝到光武雖然号稱儒學正統,不過是一個名目,骨子裡頭是陰陽家已篡了儒家的正統。
直到東漢,儒學才漸漸向陰陽求解放。
儒墨之戰儒道之戰,儒均戰勝。
儒與陰陽之戰(此是相化非争鬥之戰),儒雖幾乎為陰陽所吞,最後仍能超脫出來。
戰國一切子家一律衰息之後,儒者獨為正統,這全不是偶然,實是自然選擇之結果。
儒家的思想及制度中,保存部落時代的宗法社會性最多,中國的社會雖在戰國大大的動蕩了一下子,但始終沒有完全進化到軍國,宗法制度仍舊是支配社會倫理的。
所以黃老之道,申韓之術,可為治之用,不可為社會倫理所從出。
這是最重要的一層理由。
戰國時代因世家之廢而尚賢之說長,諸子之言興,然代起者仍是士人一個階級,并不是真正的平民。
儒者之術恰是适應這個階級之身份,虛榮心,及一切性品的。
所以墨家到底不能挾民衆之力以勝儒,而儒者卻可挾王侯之力以勝墨,這也是一層理由。
天下有許多東西,因不才而可綿延性命。
戰國之窮年大戰,諸侯亡秦,楚漢戰争,都是專去淘汰民族中最精良最勇敢最才智的分子的。
所以中國人經三百年的大戰而後,已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了。
淘汰剩下的平凡庸衆最多,于是儒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穩當道路成王道了。
儒家之獨成“适者的生存”,和戰國之究竟不能全量的變古,實在是一件事。
假如楚于城濮之戰,滅中原而開四代(夏、商、周、楚);匈奴于景武之際,吞區夏而建新族,黃河流域的人文曆史應該更有趣些,儒家也就不會成正統了。
又假如戰國之世,中國文化到了楚吳百越而更廣大,新民族負荷了舊文化而更進一步,儒者也就不會更延綿了。
新族不興,舊憲不滅,宗法不亡,儒家長在。
中國的曆史,長則長矣;人民,衆則衆矣。
緻此之由,中庸之道不無小補,然而果能光榮快樂乎哉? 六 論戰國諸子之地方性 凡一個文明國家統一久了以後,要漸漸的變成隻剩了一個最高的文化中心點,不管這個國家多麼大。
若是一個大國家中最高的文化中心點不止一個時,便要有一個特别的原因,也許是由于政治的中心點和經濟的中心點不在一處,例如明清兩代之吳會;也許是由于原舊國家的關系,例如羅馬帝國之有亞曆山大城,胡元帝國之有杭州。
但就通例說,統一的大國隻應有一個最高的文化中心點的。
所以雖以西漢關東之富,吳梁滅後,竟不複聞類于吳苑梁朝者。
雖以唐代長江流域之文華,隋炀一度之後,不聞風流文物更熾于漢臯吳會。
統一大國雖有極多便宜,然也有這個大不便宜。
五季十國之亂,真是中國曆史上最不幸的一個時期了,不過也隻有在五季十國那個局面中,南唐西蜀乃至閩地之微,都要和僭亂的中朝争文明的正統。
這還就單元的國家說,若在民族的成分頗不相同的一個廣漠文明區域之内,長期的統一之後,每至消磨了各地方的特性,而減少了全部文明之富度,限制了各地各從其性之特殊發展。
若當将混而未融之時,已通而猶有大别之間,應該特别發揮出些異樣的文華來。
近代歐洲正是這麼一個例,或者春秋戰國中也是這樣子具體而微罷? 戰國諸子之有地方性,《論語》、《孟子》、《莊子》均給我們一點半點的記載,若《淮南·要略》所論乃獨詳。
近人有以南北混分諸子者,其說極不可通。
蓋春秋時所謂“南”者,在文化史的意義上與楚全不相同(詳拙論《南國》),而中原諸國與其以南北分,毋甯以東西分,雖不中,猶差近。
在永嘉喪亂之前,中國固隻有東西之争,無南北之争(晉楚之争而不決為一例外)。
所以現在論到諸子之地方性,但以國别為限不以南北西東等泛詞為别。
齊燕附 戰國時人一個成見,或者這個成見正是很對,即是談到荒誕不經之人,每說他是齊人。
《孟子》:“此齊東野人之語也。
”《莊子》:“齊諧者,志怪者也。
”《史記》所記鄒衍等,皆其例。
春秋戰國時,齊在諸侯中以地之大小比起來,算最富的(至兩漢尚如此),臨淄一邑的情景,假如蘇秦的話不虛,竟是一個近代大都會的樣子。
地方又近海,或以海道交通而接觸些異人異地;并且從早年便成了一個大國,不像鄒魯那樣的寒酸。
姜田兩代頗出些禮賢下士的侯王。
且所謂東夷者,很多是些有長久傳說的古國,或者濟河岱宗以東,竟是一個很大的文明區域。
又是民族遷徙自西向東最後一個層次(以上各節均詳别論)。
那麼,齊國自能發達他的特殊文化,而成到了太史公時尚為人所明白見到的“泱泱乎大國風”,正是一個很合理的事情。
齊國所貢獻于晚周初漢的文化大約有五類(物質的文化除外)。
甲,宗教 試看《史記·秦始皇本紀》、《封禅書》,則知秦皇、漢武所好之方士,實原自齊,燕亦附庸在内。
方士的作禍是一時的,齊國宗教系統之普及于中國是永久的。
中國曆來相傳的宗教是道教,但後來的道教造形于葛洪、寇謙之一流人,其現在所及見最早一層的根據,隻是齊國的神祠和方士。
八祠之祀,在南朝幾乎成國教;而神仙之論,竟成最普及最綿長的民間信仰。
乙,五行論 五行陰陽論之來源已不可考,《甘誓》、《洪範》顯系戰國末人書(我疑《洪範》出自齊,伏生所采以入廿八篇者),現在可見之語及五行者,以《荀子·非十二子篇》為最多。
荀子訾孟子、子思以造五行論,然今本《孟子》、《中庸》中全無五行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卻有一段,記鄒衍之五德終始論最詳: 齊有三鄒子。
其前鄒忌,以鼓琴幹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鄒衍,後孟子。
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闳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
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鄒子重于齊。
适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适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昭王擁篲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
鄒子出于齊,而最得人主景仰于燕,燕齊風氣,鄒子一身或者是一個表象。
鄒子本不是儒家,必戰國晚年他的後學者托附于當時的顯學儒家以自重,于是謂五行之學創自子思、孟轲,荀子習而不察,遽以之歸罪子思、孟轲,遂有《非十二子》中之言。
照這看來,這個五行論在戰國末很盛行的,諸子《史記》不少證據。
且這五行論在戰國晚年不特托于儒者大師,又竟和儒者分不開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
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
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
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
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
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
”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乃令鹹陽之旁二百裡内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
始皇怒曰:“此中人洩吾語。
”案問,莫服。
當是時,诏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
聽事,群臣受決事,悉于鹹陽宮。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
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辄死。
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谀、不敢端言其過。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貪于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于是乃亡去。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今聞韓衆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诽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于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益發谪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惟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
這真是最有趣的一段史料,分析之如下: 一、盧生等隻是方士,決非鄒魯之所謂儒; 二、秦始皇坑的是這些方士; 三、這些方士竟“皆誦法孔子”,而坑方士變做了坑儒。
則侈談神仙之方士,為五行論之諸生,在戰國末年竟儒服儒号,已無可疑了。
這一套的五德終始陰陽消息論,到了漢朝,更養成了最有勢力的學派,流行之普遍,竟在儒老之上。
有時附儒,如儒之齊學,《禮記》中《月令》及他篇中羼入之陰陽論皆是其出産品;有時混道,如《淮南鴻烈》書中不少此例,《管子》書中也一樣。
他雖然不能公然的争孔老之席,而暗中在漢武時,已把儒家換羽移宮,如董仲舒、劉向、劉歆、王莽等,都是以陰陽學為骨幹者。
五行陰陽本是一種神道學
這些話雖不可固信,然西周春秋總有些能為善言嘉訓,如史佚、周任,曆為後人所稱道者。
既把前一題疏答了,我們試猜春秋戰國間何以諸子并起之原因。
既已書缺簡脫,則一切想像,無非求其為合理之設定而已。
一、春秋戰國間書寫的工具大有進步。
在春秋時,隻政府有力作文書者,到戰國初年,民間學者也可著書了。
西周至東周初年文籍現在可見者,皆是官書。
《周書》、《雅》、《頌》不必說,即如《國風》及《小雅》若幹篇,性質全是民間者,其著于簡篇當在春秋之世。
《國語》乃由各國材料拼合而成于魏文侯朝,仍是官家培植之著作,私人無此力量。
《論語》雖全是私家記錄,但所記不過一事之細,一論之目,稍經展轉,即不可明了。
禮之甯儉,喪甯戚,或至以為非君子之言,必當時著書還甚受物質的限制,否則著書不應簡括到專生誤會的地步。
然而一到戰國中期,一切豐長的文辭都出來了,孟子的長篇大論,鄒衍的終始五德,莊子的危言日出,惠施的方術五車,若不是當時學者的富力變大,即是當時的書具變廉,或者兼之。
這一層是戰國子家記言著書之必要的物質憑借。
二、封建時代的統一固然不能統一得像郡縣時代的統一,然若王朝能成文化的中心,禮俗不失其支配的勢力,總能有一個正統的支配力,總不至于異說紛纭。
周之本土既喪于戎,周之南國又亡于楚,一入春秋,周室隻是亡國。
所謂“尊天子”者,隻是諸侯并争不得其解決之遁詞,外族交逼不得不團結之口号。
宋以亡國之餘,在齊桓晉文間竟恢複其民族主義(見《商頌》);若《魯頌》之魯,也是俨然以正統自居的。
二等的國家已這樣,若在齊楚之富,秦晉之強,其“内其國而外諸夏”,更不消說。
政治無主,傳統不能支配,加上世變之紛繁,其必至于磨擦出好些思想來,本是自然的。
思想本是由于精神的不安定而生,“天下惡乎定?曰,定于一”;思想惡乎生?曰,生于不一。
三、春秋之世,保持傳統文化的中原國家大亂特亂,四邊幾個得勢的國家卻能大啟土宇。
齊盡東海,晉滅諸狄,燕有遼東,以魯之不強也還在那裡開淮泗;至于秦楚吳越之本是外國,不過受了中國文化,更不必說了。
這個大開拓,大兼并的結果,第一,增加了全民的富力,蕃殖了全民的生産。
第二,社會中的情形無論在經濟上或文化上都出來了好些新方面,更使得各國自新其新,各人自是其是。
第三,春秋時代部落之獨立,經過這樣大的擴充及大兼并不能保持了,漸由一切互謂蠻夷互謂戎狄的,混合成一個難得分别“此疆爾界”的文化,絕富于前代者。
這自然是出産各種思想的肥土田。
四、因上一項所叙之擴充而國家社會的組織有變遷。
部落式的封建國家進而為軍戎大國,則刑名之論當然産生。
國家益大,諸侯益侈,好文好辯之侯王,如枚乘《七發》中對越之太子,自可“開第康莊,修大夫之列”,以養那些食飽飯、沒事幹,專禦人以口給的。
于是惠施公孫龍一派人可得養身而托命。
且社會既大變,因社會之大變而生之深刻觀察可得豐衍,如《老子》。
随社會之大變而造之系統倫理,乃得流行,如墨家。
大變大紊亂時,出産大思想大創作,因為平時看得不遠,亂時刺得真深。
綜括上四項:第一,著書之物質的憑借增高了,古來文書仕官,學不下庶人,到戰國不然了;第二,傳統的宗主喪失了;第三,因擴充及混合,使得社會文化的方面多了;第四,因社會組織的改變,新思想的要求乃不可止了。
曆傳的文獻隻足為資,不能複為師,社會的文華既可以為用,複可以為戒。
紛纭擾亂,而生磨擦之力;方面複繁,而促深澈之觀。
方土之初交通,民族之初混合,人民經濟之初向另一面拓張,國家社會根本組織之初變動,皆形成一種新的壓力,這壓力便是逼出戰國諸子來的。
五 論儒為諸子之前驅,亦為諸子之後殿 按,儒為諸子中之最前者,孔子時代尚未至于百家并鳴,可于《論語》、《左傳》、《國語》各書得之。
雖《論語》所記的偏于方域,《國語》所記的不及思想,但在孔丘的時代果然諸子已大盛者,孔丘當不至于無所論列。
孔丘以前之儒,我們固完全不曾聽說是些什麼東西;而墨起于孔後,更不成一個問題。
其餘諸子之名中,管、晏兩人之名在前,但著書皆是戰國時人所托,前人論之已多。
著書五千言之老子乃太史儋,汪容甫、畢秋帆兩人論之已長;此外皆戰國人。
則儒家之興,實為諸子之前驅,是一件顯然的事實。
孔子為何如人,現在因為關于孔子的真材料太少了,全不能論定。
但《論語》所記他仍是春秋時人的風氣,思想全是些對世間務的思想,全不是戰國諸子的放言高論。
即以孟、荀和他比,孟子之道統觀、論性說,荀子之治本論、正儒說,都已是系統的思想;而孔丘乃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學願”。
所以孔丘雖以其“教”教出好些學生來,散布到四方,各自去教,而開諸子的風氣,自己仍是一個春秋時代的殿軍而已。
儒者最先出,曆對大敵三:一、墨家,二、黃老,三、陰陽。
儒墨之戰在戰國極劇烈,這層可于孟、墨、韓、呂諸子中看出。
儒家黃老之戰在漢初年極劇烈,這層《史記》有記載。
漢代儒家的齊學本是雜陰陽的,漢武帝時代的儒學已是大部分糅合陰陽,如董仲舒;以後緯書出來,符命圖谶出來,更向陰陽同化。
所以從武帝到光武雖然号稱儒學正統,不過是一個名目,骨子裡頭是陰陽家已篡了儒家的正統。
直到東漢,儒學才漸漸向陰陽求解放。
儒墨之戰儒道之戰,儒均戰勝。
儒與陰陽之戰(此是相化非争鬥之戰),儒雖幾乎為陰陽所吞,最後仍能超脫出來。
戰國一切子家一律衰息之後,儒者獨為正統,這全不是偶然,實是自然選擇之結果。
儒家的思想及制度中,保存部落時代的宗法社會性最多,中國的社會雖在戰國大大的動蕩了一下子,但始終沒有完全進化到軍國,宗法制度仍舊是支配社會倫理的。
所以黃老之道,申韓之術,可為治之用,不可為社會倫理所從出。
這是最重要的一層理由。
戰國時代因世家之廢而尚賢之說長,諸子之言興,然代起者仍是士人一個階級,并不是真正的平民。
儒者之術恰是适應這個階級之身份,虛榮心,及一切性品的。
所以墨家到底不能挾民衆之力以勝儒,而儒者卻可挾王侯之力以勝墨,這也是一層理由。
天下有許多東西,因不才而可綿延性命。
戰國之窮年大戰,諸侯亡秦,楚漢戰争,都是專去淘汰民族中最精良最勇敢最才智的分子的。
所以中國人經三百年的大戰而後,已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了。
淘汰剩下的平凡庸衆最多,于是儒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穩當道路成王道了。
儒家之獨成“适者的生存”,和戰國之究竟不能全量的變古,實在是一件事。
假如楚于城濮之戰,滅中原而開四代(夏、商、周、楚);匈奴于景武之際,吞區夏而建新族,黃河流域的人文曆史應該更有趣些,儒家也就不會成正統了。
又假如戰國之世,中國文化到了楚吳百越而更廣大,新民族負荷了舊文化而更進一步,儒者也就不會更延綿了。
新族不興,舊憲不滅,宗法不亡,儒家長在。
中國的曆史,長則長矣;人民,衆則衆矣。
緻此之由,中庸之道不無小補,然而果能光榮快樂乎哉? 六 論戰國諸子之地方性 凡一個文明國家統一久了以後,要漸漸的變成隻剩了一個最高的文化中心點,不管這個國家多麼大。
若是一個大國家中最高的文化中心點不止一個時,便要有一個特别的原因,也許是由于政治的中心點和經濟的中心點不在一處,例如明清兩代之吳會;也許是由于原舊國家的關系,例如羅馬帝國之有亞曆山大城,胡元帝國之有杭州。
但就通例說,統一的大國隻應有一個最高的文化中心點的。
所以雖以西漢關東之富,吳梁滅後,竟不複聞類于吳苑梁朝者。
雖以唐代長江流域之文華,隋炀一度之後,不聞風流文物更熾于漢臯吳會。
統一大國雖有極多便宜,然也有這個大不便宜。
五季十國之亂,真是中國曆史上最不幸的一個時期了,不過也隻有在五季十國那個局面中,南唐西蜀乃至閩地之微,都要和僭亂的中朝争文明的正統。
這還就單元的國家說,若在民族的成分頗不相同的一個廣漠文明區域之内,長期的統一之後,每至消磨了各地方的特性,而減少了全部文明之富度,限制了各地各從其性之特殊發展。
若當将混而未融之時,已通而猶有大别之間,應該特别發揮出些異樣的文華來。
近代歐洲正是這麼一個例,或者春秋戰國中也是這樣子具體而微罷? 戰國諸子之有地方性,《論語》、《孟子》、《莊子》均給我們一點半點的記載,若《淮南·要略》所論乃獨詳。
近人有以南北混分諸子者,其說極不可通。
蓋春秋時所謂“南”者,在文化史的意義上與楚全不相同(詳拙論《南國》),而中原諸國與其以南北分,毋甯以東西分,雖不中,猶差近。
在永嘉喪亂之前,中國固隻有東西之争,無南北之争(晉楚之争而不決為一例外)。
所以現在論到諸子之地方性,但以國别為限不以南北西東等泛詞為别。
齊燕附 戰國時人一個成見,或者這個成見正是很對,即是談到荒誕不經之人,每說他是齊人。
《孟子》:“此齊東野人之語也。
”《莊子》:“齊諧者,志怪者也。
”《史記》所記鄒衍等,皆其例。
春秋戰國時,齊在諸侯中以地之大小比起來,算最富的(至兩漢尚如此),臨淄一邑的情景,假如蘇秦的話不虛,竟是一個近代大都會的樣子。
地方又近海,或以海道交通而接觸些異人異地;并且從早年便成了一個大國,不像鄒魯那樣的寒酸。
姜田兩代頗出些禮賢下士的侯王。
且所謂東夷者,很多是些有長久傳說的古國,或者濟河岱宗以東,竟是一個很大的文明區域。
又是民族遷徙自西向東最後一個層次(以上各節均詳别論)。
那麼,齊國自能發達他的特殊文化,而成到了太史公時尚為人所明白見到的“泱泱乎大國風”,正是一個很合理的事情。
齊國所貢獻于晚周初漢的文化大約有五類(物質的文化除外)。
甲,宗教 試看《史記·秦始皇本紀》、《封禅書》,則知秦皇、漢武所好之方士,實原自齊,燕亦附庸在内。
方士的作禍是一時的,齊國宗教系統之普及于中國是永久的。
中國曆來相傳的宗教是道教,但後來的道教造形于葛洪、寇謙之一流人,其現在所及見最早一層的根據,隻是齊國的神祠和方士。
八祠之祀,在南朝幾乎成國教;而神仙之論,竟成最普及最綿長的民間信仰。
乙,五行論 五行陰陽論之來源已不可考,《甘誓》、《洪範》顯系戰國末人書(我疑《洪範》出自齊,伏生所采以入廿八篇者),現在可見之語及五行者,以《荀子·非十二子篇》為最多。
荀子訾孟子、子思以造五行論,然今本《孟子》、《中庸》中全無五行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卻有一段,記鄒衍之五德終始論最詳: 齊有三鄒子。
其前鄒忌,以鼓琴幹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鄒衍,後孟子。
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闳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
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鄒子重于齊。
适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适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昭王擁篲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
鄒子出于齊,而最得人主景仰于燕,燕齊風氣,鄒子一身或者是一個表象。
鄒子本不是儒家,必戰國晚年他的後學者托附于當時的顯學儒家以自重,于是謂五行之學創自子思、孟轲,荀子習而不察,遽以之歸罪子思、孟轲,遂有《非十二子》中之言。
照這看來,這個五行論在戰國末很盛行的,諸子《史記》不少證據。
且這五行論在戰國晚年不特托于儒者大師,又竟和儒者分不開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
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
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
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
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
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
”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乃令鹹陽之旁二百裡内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
始皇怒曰:“此中人洩吾語。
”案問,莫服。
當是時,诏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
聽事,群臣受決事,悉于鹹陽宮。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
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辄死。
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谀、不敢端言其過。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貪于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于是乃亡去。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今聞韓衆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诽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于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益發谪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惟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
這真是最有趣的一段史料,分析之如下: 一、盧生等隻是方士,決非鄒魯之所謂儒; 二、秦始皇坑的是這些方士; 三、這些方士竟“皆誦法孔子”,而坑方士變做了坑儒。
則侈談神仙之方士,為五行論之諸生,在戰國末年竟儒服儒号,已無可疑了。
這一套的五德終始陰陽消息論,到了漢朝,更養成了最有勢力的學派,流行之普遍,竟在儒老之上。
有時附儒,如儒之齊學,《禮記》中《月令》及他篇中羼入之陰陽論皆是其出産品;有時混道,如《淮南鴻烈》書中不少此例,《管子》書中也一樣。
他雖然不能公然的争孔老之席,而暗中在漢武時,已把儒家換羽移宮,如董仲舒、劉向、劉歆、王莽等,都是以陰陽學為骨幹者。
五行陰陽本是一種神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