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六年

關燈
與孝同(多讀書則義理不隔,肯用心則題蘊畢宣) 字谕孝同: 七月以後,天氣漸涼,爾可奉生母挈眷①回蘭,細心讀書,專意務正,免贻我憂。

    楷字總少帖意,是臨摹欠工夫,亦由心胸中少書味耳。

    及時力學,尚不為遲。

    來禀②内有“庶覺陰侵,稍可避暑”兩語,“陰侵”兩字殊不妥,“侵”或是“浸”字之誤耶? 語雲:“秀才不中舉,歸家作小題。

    ”蓋謂多做大題則思緻庸鈍,詞意③膚淺,搖筆滿紙,盡是陳言,何有一語道着?宜其不能動人心目也。

    要作幾篇好八股,殊不容易。

    多讀書則義理不隔,肯用心則題蘊畢宣,而又于“法脈④”兩字細細推尋,勿求其合,乃可望有長進。

    若下筆構思盡歸端寬一路,将終身無悟入處矣。

    茲選定《四書》、詩題廿一道付爾,每月六課,自限一日完卷寄閱。

     六月初一日哈密大營 今譯 七月份以後,天氣漸漸涼爽,你可以侍奉你的生母(張夫人)和家眷回到蘭州,認真讀書,專心走正道,免得讓我擔憂。

    你寫的楷書總是缺少書帖上的意趣,是因為在臨摹上下的功夫不足,也是由于平時讀書積累不夠、心中缺少書法的韻味。

    你現在努力學習,還來得及。

    你的來信中有“庶覺陰侵,稍可避暑”兩句,“陰侵”兩個字在這裡用得不妥,“侵”或許是“浸”字的誤寫吧? 俗話說:“秀才不中舉,歸家作小題。

    ”(如果秀才沒有考中舉人,應該回家選一些小題目好好來練習揣摩寫文章。

    )因為題目太大,反而導緻思想平庸愚鈍,語詞所表達的涵意缺乏深度,動筆寫得密密麻麻,卻都是陳詞濫調,哪裡有一句說得明白的話?這樣的文章是不能打動人心而讓人眼前一亮的。

    要寫出幾篇優秀的八股文,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多讀書才能切近義理,肯用心琢磨才能将題目所蘊含的内容完美地表達出來,還要從文章的法度和脈絡兩方面好好研究,尋求最好的結合點,寫文章才能有進步。

    若下筆構思落入四平八穩泛泛而論的俗套,則一輩子都不能領悟寫好文章的門徑。

    現在從《四書》、詩題中選定二十一道題目一起寄給你,每月分為六次功課,要限定自己在一天内完成答卷,然後寄來給我審閱。

     (所附作文題略) 簡注 ①眷:家屬。

     ②來禀:來信。

    兒子給父親寫信,稱為禀告。

     ③詞意:語詞所表達的涵意。

     ④法脈:法度和脈絡。

    法,法度,寫文章的文體和框架。

    脈,脈絡,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将自己求學路上的多年心得和盤托出,講述讀書作文之法,指出書法功力不到的地方和錯别字,親自出題,還要求寫完寄來批閱。

    對于孝同學業上的事情考慮得很周詳,這已經不僅僅是一位父親了,更像一位嚴格而慈愛的老師。

     好的父母,不僅僅給予子女物質生活保障,還要在言行舉止上樹立典範,更要幫助子女在學業和思想上一步一步成長。

    随着子女的成長,子女對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也會越來越高,所以父母要和子女一起與時俱進! 與孝同(不失寒素佳子弟規模) 返蘭後伏案讀書,謝絕應酬,勤寫家信,庶不失寒素佳子弟規模,至要至要! 近作《馮中允家傳》①刻好,以十本寄來,可與豐孫輩讀之,亦見乃翁②病中思力③不減。

    馮君乃同年④生中有學問者,平浙時蹤迹相近而音問不通。

    殁⑤後五年,乃為作佳傳,俾吳越士夫有所觀焉。

     六月廿三日哈密 今譯 你返回蘭州後應該努力伏案讀書,謝絕一切應酬,多寫家信,這才是一個寒素人家好弟子應有的樣子,切記,切記! 我最近寫的《馮中允家傳》已經刊刻好了,寄回十本,你可讓豐孫那些晚輩們也來讀一讀,這也可以看出,你父親雖在病中,但思慮所及的程度和以前沒什麼差别。

    馮桂芬君是我們同年中舉的儒生中很有學問的人,我平定浙江的時候,他與我行蹤相近然卻因為戰亂而不通音訊。

    他去世五年後,我才為他寫了一篇好的傳記,從而使得江浙一帶的士大夫對他的才德能夠有所了解。

     簡注 ①《馮中允家傳》:即《中允馮君景庭家傳》,為馮桂芬作的傳。

    馮桂芬,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又号景庭,江蘇蘇州人。

     ②翁:父親。

     ③思力:思慮所及的程度、範圍。

     ④左宗棠和馮桂芬都是道光十二年鄉試中舉。

     ⑤殁(mò):死。

     實踐要點 寒素佳子弟的标準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勤耕苦讀、簡樸務本。

    家風需要世代積累,尤需長輩以身作則。

    父母希望子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左宗棠正是這樣言傳身教的。

    他貴為封疆大吏,統帥三軍,生活極其樸素,與士兵同甘共苦,用廉俸接濟他人;軍務繁雜之餘勤于讀書寫作;尤為可敬的是,他在六十八歲時,從甘肅酒泉出發,踏上前往新疆哈密的征途,命親兵“舁(yú)榇(chèn)以行”(擡着棺材行進),以表示抗俄收回伊犁的決心,警動中外,真可謂“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連年老多病的父親在軍營中都勤學苦讀,還有文章寄回來傳閱,家中子孫又有什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