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六年

關燈
由閑遊嬉戲呢? 與孝同(世延處以千金與之) 孝同知悉: 世延處豈可不為安頓,我意以千金與之,爾等總不以為意。

    寬、勳始終無一字及之,不解何故也。

    鄉俗知利忘義,大率如此。

    我如還家裡居,當自為布置,瞑目以後始聽不肖輩再為所欲為已耳。

     爾與勳學業既無長進,歲科不能望高等,故我拟為爾捐廪貢①,為勳捐附貢②,可應京兆試③,免歲科④兩度奔馳。

    爾意既不願就,則捐貢之說當作罷論。

    如爾等能作文應試,固我所樂也。

    由廪附平進豈非好事?況将來呈遞遺折,尚可望加恩乎!已緻吉田,此事無庸議矣。

     今譯 世延侄兒那邊怎麼能不幫他安頓呢,我準備送他一千兩銀子,你們總是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孝寬、孝勳始終沒有一個字提及他家,不知是什麼原因。

    鄉間的世俗之人見利忘義,大多就是這個樣子。

    我如果告老還鄉,當會親自布置,等我死了以後再聽憑你們這些不肖之輩去為所欲為吧。

     你與孝勳學業并無長進,不能指望你們通過歲試、科試而更上一層,所以我打算給你捐貢生,給孝勳捐為副貢,取得可以去京城考試的機會,避免因(花時間精力)參加歲試、科試這兩次考試而來回奔波。

    你們既然不願意這樣辦,那捐貢生一事就先作罷不說了。

    如果你們能夠通過寫作詩文參加科舉考試,當然是我高興看到的。

    通過捐貢來進階仕途難道不是好事嗎?何況将來向朝廷呈遞我去世後的遺折,還有希望得到額外的恩典呢!我已經寫信給吉田,這件事就無需再讨論了。

     簡注 ①廪貢:非科舉正途而是通過捐納取得的例貢生的一種,指原科舉功名是廪生(秀才中的最高檔)的例貢生。

     ②附貢:非科舉正途而是通過捐納取得的例貢生的一種,指原科舉功名是附生(秀才中的最低檔)的例貢生。

     ③應京兆試:參加京城的考試。

     ④歲科:清制,各省學政一任三年,到任後第一年舉行歲試,第二年舉行科試。

    合稱歲科。

     實踐要點 周濟世延侄兒一事,孝寬、孝勳沒有表态,左宗棠感到不可理解,覺得這是世俗的見利忘義的行為。

    他感到很失望,因此難免出語激憤。

    周急濟困、重義疏财,是左宗棠一貫秉持的仁愛之心的體現,他要求兒子們接人待物也遵循這一指導原則,并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他希望子孫都能自強自立,自食其力。

    但看到兒子們的學業不如人意,又不得不替他們打算,比如打算給孝同、孝勳捐貢生,這樣才能順利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一種矛盾心态。

    從他内心深處來說,他更加希望兒子們憑借自己的本事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而不是靠着父親的庇護。

    所以,當兒子們也不贊成時,他就不強求了。

     爾輩少小,未嘗用心讀書,就天分而論,爾優于勳。

    然自汝兄亡後,家事分心,又不肯就師肄業,緻所學旋荒,詩文不進且日退矣。

    付呈課文與詩均不見思路筆路,且語句亦多疵颣①,膚庸淺滑,下筆滿紙。

    蓋由平時于義理少研求,惟揣摩時文②腔調,以緻于此。

    我馳驅戎馬③,未暇督課,又未能擇延名師與爾講習,于爾輩何尤④。

    茲将詩文評改寄還,爾可細心閱看。

    入居節署⑤,讀書最樂,勉之,時不可失也。

     七月二十日(書) 今譯 你們從小就沒有用心讀過書,從天賦來看,你比孝勳高。

    但自從你哥哥去世後,你因家事分心,又不肯跟着老師學完功課,以至于學業很快就荒廢了,詩文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一日比一日退步了。

    我看了你寄過來的詩文,覺得沒有思路文筆可言,同時詞語和句子方面多有不當之處,膚淺庸俗的東西,幾乎滿紙皆是。

    這都是由于你平時對寫文章的方法和思路琢磨得太少的緣故,隻是一味揣摩八股時文那種腔調,以至于到了這個地步。

    我常年在外督戰,沒有時間督促你們學習,又沒有請名師好好跟你們講習文章之道,實在也不完全是你們的過失。

    現在将詩文批改寄回,你們拿到後要仔細閱讀體會。

    (居住)在衙門裡,能好好讀書,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你們要好好珍惜,不要白白浪費了這樣的好時光。

     簡注 ①颣(lèi):缺點;毛病。

     ②時文: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即八股文。

     ③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争。

     ④尤:過失。

     ⑤節署:總督衙門。

     實踐要點 雖然和兒子常年不在一起,但是通過零散的信息、家書和詩文,左宗棠還是在認真觀察他們,以發現每個人的禀賦和不足。

    可惜的是,在讀書作文方面,兒子們與他的要求還有距離。

    他既站在兒子的角度找原因,也站在父親的角度反躬自省,比較客觀公正。

     他知道,母親和兄嫂病亡等家庭變故,對兒子們的學業産生了影響。

    特别是自己成年累月南征北戰,和兒子們聚少離多,“未暇督課,又未能擇延名師與爾講習”,對自己未能完全盡到父親的責任作出自我批評。

    其中,既有嚴于律己的自責,更有對兒子的愧意。

    其實,他隻要有閑暇,就會在軍營中批改兒子們的功課,家書中屢屢出現作業評語就是證明。

    左宗棠的反省自責,不僅無損于父親的形象,留給兒女們的反而是更高大的形象和更寶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