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四年

關燈
,也稱為“義學”。

     ?圖:謀劃實施。

     實踐要點 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父母都習慣于肯定和表揚自己的小孩。

    左宗棠作為嚴父,亦是如此。

    但在這封家書裡,他對孝勳和孝同的個性禀賦分别進行“點評”和褒獎,實屬少見。

    但他教育的核心一如既往:不提倡早早獲取功名,而應該讀好書,務正業,将來門庭興旺才有希望。

     另外,左宗棠随着年事漸高,衰病相侵,尤其是長子孝威早逝,不久媳婦賀氏也撒手人寰,留下三個孤孫,他意欲對自己身後事早做安排。

    他明确向孝寬、孝勳、孝同三子表達了對家産的妥善安排:主要是用養廉銀為子孫置辦有限的田産,平均分成四等份,這不是普通的消費性支出,而是為家族的長遠生存發展立下基業,亦是為人父母的舐犢情深的體現,也算是對子孫的一個交代。

    他對家庭财産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體現了作為父母的公平公正,能避免日後因經濟産生糾紛,兄弟失和。

    他還兼顧承擔對孤侄一家的照顧,比如幫生活陷入困頓的世延侄還清債務,盡心盡力幫助他自立門戶,亦是出于兄弟同氣連枝的自覺天性。

    左宗棠公正分配家庭财産的思維方式和周濟親族貧苦的仁者風度,都值得我們今人學習。

     與孝寬(解囊贈金,資助故交兒子) 曾栗諴①托我向毅齋②借錢,聞亦由家有病人,缺資調養之故。

    毅齋光景③非裕,劼剛又出使外洋,栗景況之窘可知。

    吾以三百金贈之。

    本系故人之子,又同鄉京官,應修饋歲④之敬。

    吾與文正交誼非同泛常,所争者國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與⑤,固無絲毫芥蒂⑥,豈以死生而異乎?栗諴謹厚好學,素所愛重⑦。

    以中興元老⑧之子而不免饑困,可見文正之清節,足為後世法矣。

     今譯 曾紀鴻(栗諴)托我向劉錦棠(毅齋)借錢,聽說也是由于家中有人生病,缺錢調護保養的緣故。

    劉錦棠家中經濟情況并不富裕,曾紀澤(劼剛)又駐節英法等國,曾紀鴻窘迫的生活可想而知。

    我送了三百兩銀子給他。

    他本來是我故交的兒子,又是同在京城做官的同鄉,應該準備歲末饋贈的禮物。

    我與曾國藩(文正)之間的情誼絕非普通人可比,我們所争論的都是國家的公事,而且彼此的性格脾氣本來也沒有任何嫌隙,難道能因為他如今他已謝世而有所改變嗎?曾紀鴻為人謹慎笃厚又好學上進,我向來都很喜愛重視他。

    作為複興國家的重臣之子,卻陷入困頓,可見曾文正公為官清廉的節操,足以成為後世效法的榜樣。

     簡注 ①曾栗諴(xián):曾紀鴻,字栗諴,湖南湘鄉人。

    曾國藩的次子,父親去世後蔭賞舉人,充兵部武選司郎官。

    但他不熱衷于仕途而酷愛數學,并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

    可惜的是,曾紀鴻事業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僅三十三歲。

     ②毅齋:劉錦棠,字毅齋,湖南湘鄉人,晚清著名将領。

    劉錦棠十歲時,其父劉厚榮因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而喪生。

    成年後,投入叔父劉松山所在的湘軍,随同叔父鎮壓太平軍和撚軍,作為左宗棠西征軍的主力平定了西北區域的同治回亂和新疆亂局中阿古柏的繼承人伯克胡裡勢力,有“飛将軍”之稱。

    後推動新疆建省并擔任新疆首任巡撫。

    官至太子太保,一等男爵。

    甲午中日戰争前夕,應征起複,未及成行而卒,谥号“襄勤”。

     ③光景:景況,經濟情況。

     ④饋歲:中國年俗,北宋時,歲末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

     ⑤相與:彼此往來,相交,相處。

     ⑥芥蒂:微小的梗塞物。

    比喻積在心裡使人不快的嫌隙。

     ⑦愛重:喜愛重視。

     ⑧中興元老:指複興國家,資深望厚而有品德的官員。

     實踐要點 在這封家書中,左宗棠談及曾紀鴻的經濟情況陷入窘困,貧病交加之際,解囊相助一事。

    他重申當年與曾文正公同心謀國,并無外人所傳的不合,對于相知世舊之子,理應在他有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盡心幫助,以盡愛護之意。

    不但如此,他還明确表示自己一生敬服曾國藩為官清廉,不與子孫留家财的清白家風,認為值得後世效法。

    那些曾經揣測左宗棠與曾國藩交惡的不實傳言,在曾國藩去世後,從左宗棠的家書中似乎揭曉了謎底,也讓後人看到兩位地位和名望相當的封疆大吏的磊落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