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不讓兒子在金錢上對父親産生依賴。
他的俸祿主要用于救濟他人。
據史書記載,1866年,他捐獻銀兩支持湘陰義舉,自掏腰包兩建試館;1869年,湖湘水災,他捐廉銀赈災;1877年,陝西、甘肅大災,他再度慷慨解囊……左宗棠家書中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六十六處之多,真正實踐了“崇儉以廣惠”。
雖然已是巨室名門,但左宗棠仍“耕讀為業,務本為懷”。
回顧自己出将入閣的人生曆程後,念念不忘“讀書隻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和“(讀書)隻要有恒無間,不必加以迫促”的教導,甚至将醉心科名而不能耕讀務本的子孫斥為不肖子孫!作為聲名赫赫的名臣,而一直淡看功名,始終強調耕讀務本,實在是難得的清醒! 他有四個兒子,孝威人品學業俱佳,可惜二十七歲便英年早逝。
孝寬、孝勳、孝同考取的功名有限,但受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都能自食其力,正是傳承了清正樸素的家風! 勳、同請歸赴試,吾以秀才應舉亦本分事,勉諾①之。
料爾在家,亦必預鄉試。
世俗之見,方以子弟應試為有志上進,吾何必故持異論?但不可借此廣交遊、務征逐、通關節為要,數者吾所憎也。
恪遵②功令③,勿涉浮嚣④,庶免辱恥。
豐孫讀書如常,課程不必求多,亦不必過于拘束,陶氏諸孫亦然。
以體質非佳,苦讀能傷氣,久坐能傷血。
小時拘束太嚴,大來縱肆⑤,反多不可收拾⑥;或漸近憨呆,不曉世事,皆必有之患。
此條切要,可與少雲、大姊詳言之。
丙子五月初六日酒泉營次(書) 今譯 孝勳、孝同請求回家參加鄉試,我認為秀才參加舉人考試也是分内之事,就鼓勵并答應了他們。
如果你在家,估計也一定會準備參加鄉試。
按照世俗的标準,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才是有志向和求上進,我又何必故意标新立異呢?但是必須記住不能借此機會頻繁外出交友遊玩,醉心于吃喝玩樂,想方設法去打通關系,這些都是我所憎惡的。
你們必須恪守與考試相關的規章,杜絕浮躁,才能避免被羞辱和恥笑。
豐孫讀書還要和往常一樣(持之以恒),學習内容不必貪多,也不要有太多的管束限制,陶家的孫輩也要這樣。
因為體質不好,讀書太用功會傷氣,坐得太久會傷血。
小時候管得太嚴,長大後就容易肆無忌憚,反而會陷入無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慢慢變成癡傻的書呆子,對于世事全然不知,都一定會埋下隐患。
這一點很重要,要與你的大姐夫少雲、大姐詳細講明(這層意思)。
簡注 ①勉諾:鼓勵并答應。
②恪遵:謹慎遵守。
③功令:古時國家考核和選用學官的法令。
④浮嚣:浮躁,不踏實。
⑤縱肆:無遮掩地做無道義的事。
⑥不可收拾:原指事物無法歸類整頓,後借指事情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實踐要點 兒童教育應該“嚴”還是“松”?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難題。
左宗棠認為孫輩的學業無需貪多,管教也不宜太嚴格。
他的理由有三點:久思久讀久坐損耗氣血;小時候管教過于嚴厲,一種後果是長大了之後反而很放肆,因為小時候太壓抑了,所以反彈幅度大;另一種情況是不曉世事,幾近愚呆,在社會上唯唯諾諾。
也許是鑒于家族遺傳和兒子輩的身體都不大好,他才有這些考慮。
溺愛和過于嚴苛,都容易走向極端,成為教育失敗的反面教材。
“嚴”與“松”之間的度如何把握,還真是一件難事,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一般來說,兒童的身體狀況、興趣、專注力、心理健康是要首先考慮的因素,社會不需要弱不禁風的書呆子,也不需要三心二意的聰明人,更不需要壓抑扭曲的乖學生!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子女成長,積極發現子女的興趣點和心理需要,積極創造一個張弛有度的溫馨環境。
與寬勳同(告誡兒孫,毋過于注重科名) 寬今歲下場,亦不望中,但文字清順不犯條例即可矣。
勳、同榜後即與寬共商母茔①改葬一切,八尺坳既定,則擇期營葬,不必又訪别處耳。
陶氏諸孫赴鄉試者今年當可望中。
惟科名有命,得與不得不盡在文章,亦毋須望之過切耳。
今譯 孝寬今年參加考試,我也不指望你考中,隻要文章寫得通順不觸犯規矩即可。
孝勳、孝同在放榜之後與哥哥孝寬一起共同商讨你們母親的改葬事宜,八尺坳的墓地既然已經定下來,那就選定日期改葬,不必再去尋覓其他風水吉地了。
陶家的孫子們今年參加科舉,有希望取得不錯的成績。
隻是功名是由命運主宰的,能不能考中不完全是因為文章(的好壞),也無須對此抱太高的期望。
簡注 ①茔(yíng):墓地。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于兒子及孫輩的教育,從不以科考是否金榜題名作為衡量學業成績優秀與否的标準。
一方面,他認為科名的獲得有相當大的運氣成分。
另外,他殷切希望家族子弟腳踏實地,毋将讀書視作科舉晉升之途,而是多讀經世緻用之書,傳承耕讀家風。
他的俸祿主要用于救濟他人。
據史書記載,1866年,他捐獻銀兩支持湘陰義舉,自掏腰包兩建試館;1869年,湖湘水災,他捐廉銀赈災;1877年,陝西、甘肅大災,他再度慷慨解囊……左宗棠家書中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六十六處之多,真正實踐了“崇儉以廣惠”。
雖然已是巨室名門,但左宗棠仍“耕讀為業,務本為懷”。
回顧自己出将入閣的人生曆程後,念念不忘“讀書隻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和“(讀書)隻要有恒無間,不必加以迫促”的教導,甚至将醉心科名而不能耕讀務本的子孫斥為不肖子孫!作為聲名赫赫的名臣,而一直淡看功名,始終強調耕讀務本,實在是難得的清醒! 他有四個兒子,孝威人品學業俱佳,可惜二十七歲便英年早逝。
孝寬、孝勳、孝同考取的功名有限,但受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都能自食其力,正是傳承了清正樸素的家風! 勳、同請歸赴試,吾以秀才應舉亦本分事,勉諾①之。
料爾在家,亦必預鄉試。
世俗之見,方以子弟應試為有志上進,吾何必故持異論?但不可借此廣交遊、務征逐、通關節為要,數者吾所憎也。
恪遵②功令③,勿涉浮嚣④,庶免辱恥。
豐孫讀書如常,課程不必求多,亦不必過于拘束,陶氏諸孫亦然。
以體質非佳,苦讀能傷氣,久坐能傷血。
小時拘束太嚴,大來縱肆⑤,反多不可收拾⑥;或漸近憨呆,不曉世事,皆必有之患。
此條切要,可與少雲、大姊詳言之。
丙子五月初六日酒泉營次(書) 今譯 孝勳、孝同請求回家參加鄉試,我認為秀才參加舉人考試也是分内之事,就鼓勵并答應了他們。
如果你在家,估計也一定會準備參加鄉試。
按照世俗的标準,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才是有志向和求上進,我又何必故意标新立異呢?但是必須記住不能借此機會頻繁外出交友遊玩,醉心于吃喝玩樂,想方設法去打通關系,這些都是我所憎惡的。
你們必須恪守與考試相關的規章,杜絕浮躁,才能避免被羞辱和恥笑。
豐孫讀書還要和往常一樣(持之以恒),學習内容不必貪多,也不要有太多的管束限制,陶家的孫輩也要這樣。
因為體質不好,讀書太用功會傷氣,坐得太久會傷血。
小時候管得太嚴,長大後就容易肆無忌憚,反而會陷入無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慢慢變成癡傻的書呆子,對于世事全然不知,都一定會埋下隐患。
這一點很重要,要與你的大姐夫少雲、大姐詳細講明(這層意思)。
簡注 ①勉諾:鼓勵并答應。
②恪遵:謹慎遵守。
③功令:古時國家考核和選用學官的法令。
④浮嚣:浮躁,不踏實。
⑤縱肆:無遮掩地做無道義的事。
⑥不可收拾:原指事物無法歸類整頓,後借指事情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實踐要點 兒童教育應該“嚴”還是“松”?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難題。
左宗棠認為孫輩的學業無需貪多,管教也不宜太嚴格。
他的理由有三點:久思久讀久坐損耗氣血;小時候管教過于嚴厲,一種後果是長大了之後反而很放肆,因為小時候太壓抑了,所以反彈幅度大;另一種情況是不曉世事,幾近愚呆,在社會上唯唯諾諾。
也許是鑒于家族遺傳和兒子輩的身體都不大好,他才有這些考慮。
溺愛和過于嚴苛,都容易走向極端,成為教育失敗的反面教材。
“嚴”與“松”之間的度如何把握,還真是一件難事,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一般來說,兒童的身體狀況、興趣、專注力、心理健康是要首先考慮的因素,社會不需要弱不禁風的書呆子,也不需要三心二意的聰明人,更不需要壓抑扭曲的乖學生!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子女成長,積極發現子女的興趣點和心理需要,積極創造一個張弛有度的溫馨環境。
與寬勳同(告誡兒孫,毋過于注重科名) 寬今歲下場,亦不望中,但文字清順不犯條例即可矣。
勳、同榜後即與寬共商母茔①改葬一切,八尺坳既定,則擇期營葬,不必又訪别處耳。
陶氏諸孫赴鄉試者今年當可望中。
惟科名有命,得與不得不盡在文章,亦毋須望之過切耳。
今譯 孝寬今年參加考試,我也不指望你考中,隻要文章寫得通順不觸犯規矩即可。
孝勳、孝同在放榜之後與哥哥孝寬一起共同商讨你們母親的改葬事宜,八尺坳的墓地既然已經定下來,那就選定日期改葬,不必再去尋覓其他風水吉地了。
陶家的孫子們今年參加科舉,有希望取得不錯的成績。
隻是功名是由命運主宰的,能不能考中不完全是因為文章(的好壞),也無須對此抱太高的期望。
簡注 ①茔(yíng):墓地。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于兒子及孫輩的教育,從不以科考是否金榜題名作為衡量學業成績優秀與否的标準。
一方面,他認為科名的獲得有相當大的運氣成分。
另外,他殷切希望家族子弟腳踏實地,毋将讀書視作科舉晉升之途,而是多讀經世緻用之書,傳承耕讀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