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于求退,不顧後患,于義有所不可,于心亦難安也。
爾等試一思之。
孝威所拟二伯父哀詞,以古文哀祭多用韻者,不知古文哀祭用韻施之友戚皆然,惟骨肉則不可用韻,所謂“至親無文”也。
韓祭十二郎、熙甫③志父母墓皆散行不韻,此可類推,楚辭哀些豈宜用之兄弟乎? 十一月二十二夜 今譯 我已過六十歲,長期勞累後,衰老之态日漸嚴重。
腹瀉的毛病自從喝了河水以後稍有好轉,但是常有水瀉的毛病,有時每天好幾次,估計是這裡地勢高、天氣寒冷的原因。
腰腳則酸疼麻木,筋絡不通暢,心血耗散得過多,還時常健忘,看來肯定不能活着走出玉門關了,隻是西北邊疆的事情不能不提前進行大緻的安排。
假如我現在隻有四十來歲,或許還可以為國家效勞,穩定西北邊疆的局面。
可惜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
不久,我将向朝廷說明病情,請求朝廷盡快安排好替代我的人。
如果一時找不到接替的人選,可先選擇一個合适的人來幫我管理事務;或者先留下我這衰老之身在這裡協助他人,等全部布置妥當并任命新人選之後,我再告老還鄉,也并非不可。
現在如果我不請求引退,恐怕會因為年老體衰耽誤國家大事;但是,如果我急于離開,不顧後果,從義的角度考慮是不合适的,又怎麼能讓我感到心安呢?你們可以試着站在我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孝威給你二伯父寫的祭文,用韻文的地方太多,但他卻不知道,自古以來的哀诔文章,用韻文形式而作的,多用于朋友和親戚之間,若祭文的對象是最親近的人,則應該少用韻文(發自肺腑的感情應當自然流淌在樸實的行文當中),這就是所謂“至親無文”。
如韓愈寫的《祭十二郎文》、歸有光為父母所作的墓志銘《先妣事略》等,都是行散雜糅,由此可以類推,《楚辭》形式的哀婉風格怎麼會适合給兄弟寫祭文呢? 簡注 ①水瀉:病證名。
瀉下稀水,如水下注。
又稱水洩、注洩、洩注、注下。
多因脾胃虛弱,感寒停濕及熱迫腸胃所緻。
②幫辦:舊指幫助主管人員辦理事務。
③熙甫: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别号震川,又号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
明朝“唐宋派”散文家代表。
實踐要點 左宗棠戎馬一生,最大的功勞是出塞平叛,收複新疆。
早年雲貴總督林則徐和一介布衣左宗棠的湘江夜話中,兩人都認為新疆是必收之地,中國最大的隐患就是北方的俄國以及東邊的日本。
一席話後林則徐認定“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後來果真應驗! 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這段并未遠去的曆史: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極力頂住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的壓力,在平定了陝甘叛亂之後請纓西征,意在收複伊犁。
光緒二年三月,左宗棠六十五歲,率兵到達肅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酒泉市。
五月,攻克烏魯木齊。
九月,又攻克了有烏魯木齊西大門之稱的瑪納斯南城,完全收複了北疆,繼續揮師南疆。
光緒三年三月,攻克達坂,又接連攻克托克遜、吐魯番,原先暗中勾結英國和俄國的叛亂頭子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他的兒子殺了弟弟後逃往喀什。
光緒四年,左宗棠上書朝廷,建議設立新疆省,并請朝廷與俄國交涉歸還伊犁,交出逃到俄國的叛亂分子。
光緒六年四月,近七十高齡的左宗棠擡着棺材,帶四萬大兵到哈密駐紮,計劃收複伊犁。
七月,朝廷下诏讓左宗棠回京,部下劉錦棠代替他帶兵駐守新疆。
第二年正月,朝廷和俄國達成協議,俄國同意歸還伊犁。
光緒八年,俄國正式歸還伊犁,左宗棠第五次上書朝廷,建議設立新疆省。
光緒十年,正式設立新疆省,左宗棠時年七十三歲。
第二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四歲。
左宗棠在有生之年,不但親自帶兵收複新疆,而且見到新疆單獨設省,抒寫了中國曆史上激蕩人心的愛國主義篇章! 無疑,花甲之年的老人要做出率軍出征的抉擇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他向兒子們說出了諸多顧慮:年過六十,常年勞苦的征戰生涯,使他患有多種疾病,如腹瀉、水瀉、腰酸背痛等老年人常見病,估計不能活着走出玉門關,可最讓他放不下的是西北邊疆還未得到平定。
誰不想早點解甲歸田,回到家鄉安度晚年!但目睹國家有難,邊疆告急,他無法做到置身事外,含饴弄孫。
雖然深入不毛之地且勝負難蔔,但他無法顧及老弱病軀!他希望有接班人來擔任中流砥柱,甚至可以放低身份協助他人運籌帷幄,但需要挺身而出時他還是毫不退縮……戈壁灘上的“左公柳”應當見證了無數難以想象的艱辛。
愛國、忠誠、擔當等等道德品質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左宗棠這種以國事為重的大義已深深融入家族精神中。
左氏家族至今人才輩出,或為國育才,或懸壺濟世,或為民造福,正是對先輩愛國愛民風範最好的傳承與紀念! 與威寬勳同(世澤之興隆要多出勤耕苦讀子弟) 威、寬、勳、同覽: 關隴事幸而後濟,亦非始願所到。
器忌盈滿,功名亦忌太盛,不獨衰朽餘生不堪負荷已也。
湖南諸老友有《楚軍紀事本末》之議,意在表章,實則贅說;且令同時之人多議論,不如其已。
南屏年伯性情敦摯①,又善為古文,有書複之。
爾等須時常親敬,見父執當以所事諸父者事之,于心亦安也。
子弟不好讀書,隻想作官;不明義理,隻想富貴,可歎耳。
族間建總祠、修譜之議,如可行亦宜圖②之。
實則支祠已建,譜修未久,暫緩興辦亦未嘗不可。
吾總以世澤之興隆要多出勤耕苦讀子弟,家祚③之昌盛總在忠孝節義④,他不足貴也。
遇有相知世舊⑤,可與共勉之。
小除前夕蘭州節署 今譯 陝甘戰事幸虧後來得以解決,這也并不是我最初的心願。
盛水的器皿忌諱水太滿,功名也忌諱太盛,并不僅僅是因為我現在風燭殘年無法承擔重荷。
湖南的各位老友有編寫《楚軍紀事本末》的提議,本意是為表彰,實際上是贅述;而且讓同時代的人多有譏評,還不如不做此事。
你們的吳南屏伯伯為人厚道誠懇,又寫得一手好古文,我有信給他。
你們要多親近尊敬他,見到父親的朋友應該用事奉父親的禮節事奉他,這樣我就安心了。
家族子弟不喜歡讀書,隻想做官;不知曉事理,而隻圖富貴,真是令人可歎。
族裡打算修建總祠和族譜的建議,如果(你們覺得)可行,就可以謀劃了。
其實分祠已建,族譜剛修過不久,暫時将此計劃放到一邊也未嘗不可。
我認為祖先遺澤興旺在于多一些勤耕苦讀的家族子弟,家運昌隆的關鍵還是在于忠孝節義,其他的都不值得重視。
遇到知心的世交舊誼,可以用我的這番話與之共勉。
簡注 ①敦摯:厚道誠懇。
②圖:策劃、考慮。
③家祚:是家運的意思,出自《後漢書·馬援傳贊》:“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 ④忠孝節義: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夫妻盡節,對朋友盡義,泛指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⑤世舊:世交舊誼。
實踐要點 左宗棠一直考慮的是如何讓家鄉和家族持續興旺發達,避免盛極而衰和物極必反,所以對于編寫《楚軍紀事本末》和家族建總祠、修族譜兩件事,他都是持反對态度。
他提倡什麼呢?就是“多出勤耕苦讀子弟”和“總在忠孝節義”這兩點,其中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智慧。
不少老宅第上都有一副對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耕讀傳家的内涵在于:不能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邊勞動邊讀書,兩者相輔相成,既可以鍛煉筋骨、磨煉意志以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還可以學會一技之長,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領悟書本知識和學以緻用,避免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因此,耕讀傳家确實成為農業社會家族和個人的興隆之道。
貧苦人家子弟依靠耕讀,不但能夠滿足基本生活條件,還能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而富貴人家強調耕讀,更需要清醒的認識與堅強的意志。
面對長輩積累下來的地位和财産,子女們何嘗不想走捷徑?家長們何嘗想讓子女再去吃苦受累?所以,“富不過三代”的現象比比皆是。
隻有像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有識之士,從小就開始開展“耕讀傳家”的教育,以非凡的意志保持寒素人家的風氣,率先垂範,苦口婆心,才有子女後來的自強不息,家族才能興旺發達。
盡管這是農業社會家庭教育的經驗總結,但是對于現代社會的我們同樣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至于強調“忠孝節義”,是着眼于強調道德品質對一個家族和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雖然“忠孝節義”中有一些需要批判的糟粕,但是“以德為先”的教育原則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爾等試一思之。
孝威所拟二伯父哀詞,以古文哀祭多用韻者,不知古文哀祭用韻施之友戚皆然,惟骨肉則不可用韻,所謂“至親無文”也。
韓祭十二郎、熙甫③志父母墓皆散行不韻,此可類推,楚辭哀些豈宜用之兄弟乎? 十一月二十二夜 今譯 我已過六十歲,長期勞累後,衰老之态日漸嚴重。
腹瀉的毛病自從喝了河水以後稍有好轉,但是常有水瀉的毛病,有時每天好幾次,估計是這裡地勢高、天氣寒冷的原因。
腰腳則酸疼麻木,筋絡不通暢,心血耗散得過多,還時常健忘,看來肯定不能活着走出玉門關了,隻是西北邊疆的事情不能不提前進行大緻的安排。
假如我現在隻有四十來歲,或許還可以為國家效勞,穩定西北邊疆的局面。
可惜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
不久,我将向朝廷說明病情,請求朝廷盡快安排好替代我的人。
如果一時找不到接替的人選,可先選擇一個合适的人來幫我管理事務;或者先留下我這衰老之身在這裡協助他人,等全部布置妥當并任命新人選之後,我再告老還鄉,也并非不可。
現在如果我不請求引退,恐怕會因為年老體衰耽誤國家大事;但是,如果我急于離開,不顧後果,從義的角度考慮是不合适的,又怎麼能讓我感到心安呢?你們可以試着站在我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孝威給你二伯父寫的祭文,用韻文的地方太多,但他卻不知道,自古以來的哀诔文章,用韻文形式而作的,多用于朋友和親戚之間,若祭文的對象是最親近的人,則應該少用韻文(發自肺腑的感情應當自然流淌在樸實的行文當中),這就是所謂“至親無文”。
如韓愈寫的《祭十二郎文》、歸有光為父母所作的墓志銘《先妣事略》等,都是行散雜糅,由此可以類推,《楚辭》形式的哀婉風格怎麼會适合給兄弟寫祭文呢? 簡注 ①水瀉:病證名。
瀉下稀水,如水下注。
又稱水洩、注洩、洩注、注下。
多因脾胃虛弱,感寒停濕及熱迫腸胃所緻。
②幫辦:舊指幫助主管人員辦理事務。
③熙甫: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别号震川,又号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
明朝“唐宋派”散文家代表。
實踐要點 左宗棠戎馬一生,最大的功勞是出塞平叛,收複新疆。
早年雲貴總督林則徐和一介布衣左宗棠的湘江夜話中,兩人都認為新疆是必收之地,中國最大的隐患就是北方的俄國以及東邊的日本。
一席話後林則徐認定“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後來果真應驗! 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這段并未遠去的曆史: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極力頂住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的壓力,在平定了陝甘叛亂之後請纓西征,意在收複伊犁。
光緒二年三月,左宗棠六十五歲,率兵到達肅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酒泉市。
五月,攻克烏魯木齊。
九月,又攻克了有烏魯木齊西大門之稱的瑪納斯南城,完全收複了北疆,繼續揮師南疆。
光緒三年三月,攻克達坂,又接連攻克托克遜、吐魯番,原先暗中勾結英國和俄國的叛亂頭子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他的兒子殺了弟弟後逃往喀什。
光緒四年,左宗棠上書朝廷,建議設立新疆省,并請朝廷與俄國交涉歸還伊犁,交出逃到俄國的叛亂分子。
光緒六年四月,近七十高齡的左宗棠擡着棺材,帶四萬大兵到哈密駐紮,計劃收複伊犁。
七月,朝廷下诏讓左宗棠回京,部下劉錦棠代替他帶兵駐守新疆。
第二年正月,朝廷和俄國達成協議,俄國同意歸還伊犁。
光緒八年,俄國正式歸還伊犁,左宗棠第五次上書朝廷,建議設立新疆省。
光緒十年,正式設立新疆省,左宗棠時年七十三歲。
第二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四歲。
左宗棠在有生之年,不但親自帶兵收複新疆,而且見到新疆單獨設省,抒寫了中國曆史上激蕩人心的愛國主義篇章! 無疑,花甲之年的老人要做出率軍出征的抉擇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他向兒子們說出了諸多顧慮:年過六十,常年勞苦的征戰生涯,使他患有多種疾病,如腹瀉、水瀉、腰酸背痛等老年人常見病,估計不能活着走出玉門關,可最讓他放不下的是西北邊疆還未得到平定。
誰不想早點解甲歸田,回到家鄉安度晚年!但目睹國家有難,邊疆告急,他無法做到置身事外,含饴弄孫。
雖然深入不毛之地且勝負難蔔,但他無法顧及老弱病軀!他希望有接班人來擔任中流砥柱,甚至可以放低身份協助他人運籌帷幄,但需要挺身而出時他還是毫不退縮……戈壁灘上的“左公柳”應當見證了無數難以想象的艱辛。
愛國、忠誠、擔當等等道德品質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左宗棠這種以國事為重的大義已深深融入家族精神中。
左氏家族至今人才輩出,或為國育才,或懸壺濟世,或為民造福,正是對先輩愛國愛民風範最好的傳承與紀念! 與威寬勳同(世澤之興隆要多出勤耕苦讀子弟) 威、寬、勳、同覽: 關隴事幸而後濟,亦非始願所到。
器忌盈滿,功名亦忌太盛,不獨衰朽餘生不堪負荷已也。
湖南諸老友有《楚軍紀事本末》之議,意在表章,實則贅說;且令同時之人多議論,不如其已。
南屏年伯性情敦摯①,又善為古文,有書複之。
爾等須時常親敬,見父執當以所事諸父者事之,于心亦安也。
子弟不好讀書,隻想作官;不明義理,隻想富貴,可歎耳。
族間建總祠、修譜之議,如可行亦宜圖②之。
實則支祠已建,譜修未久,暫緩興辦亦未嘗不可。
吾總以世澤之興隆要多出勤耕苦讀子弟,家祚③之昌盛總在忠孝節義④,他不足貴也。
遇有相知世舊⑤,可與共勉之。
小除前夕蘭州節署 今譯 陝甘戰事幸虧後來得以解決,這也并不是我最初的心願。
盛水的器皿忌諱水太滿,功名也忌諱太盛,并不僅僅是因為我現在風燭殘年無法承擔重荷。
湖南的各位老友有編寫《楚軍紀事本末》的提議,本意是為表彰,實際上是贅述;而且讓同時代的人多有譏評,還不如不做此事。
你們的吳南屏伯伯為人厚道誠懇,又寫得一手好古文,我有信給他。
你們要多親近尊敬他,見到父親的朋友應該用事奉父親的禮節事奉他,這樣我就安心了。
家族子弟不喜歡讀書,隻想做官;不知曉事理,而隻圖富貴,真是令人可歎。
族裡打算修建總祠和族譜的建議,如果(你們覺得)可行,就可以謀劃了。
其實分祠已建,族譜剛修過不久,暫時将此計劃放到一邊也未嘗不可。
我認為祖先遺澤興旺在于多一些勤耕苦讀的家族子弟,家運昌隆的關鍵還是在于忠孝節義,其他的都不值得重視。
遇到知心的世交舊誼,可以用我的這番話與之共勉。
簡注 ①敦摯:厚道誠懇。
②圖:策劃、考慮。
③家祚:是家運的意思,出自《後漢書·馬援傳贊》:“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 ④忠孝節義: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夫妻盡節,對朋友盡義,泛指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⑤世舊:世交舊誼。
實踐要點 左宗棠一直考慮的是如何讓家鄉和家族持續興旺發達,避免盛極而衰和物極必反,所以對于編寫《楚軍紀事本末》和家族建總祠、修族譜兩件事,他都是持反對态度。
他提倡什麼呢?就是“多出勤耕苦讀子弟”和“總在忠孝節義”這兩點,其中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智慧。
不少老宅第上都有一副對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耕讀傳家的内涵在于:不能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邊勞動邊讀書,兩者相輔相成,既可以鍛煉筋骨、磨煉意志以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還可以學會一技之長,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領悟書本知識和學以緻用,避免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因此,耕讀傳家确實成為農業社會家族和個人的興隆之道。
貧苦人家子弟依靠耕讀,不但能夠滿足基本生活條件,還能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而富貴人家強調耕讀,更需要清醒的認識與堅強的意志。
面對長輩積累下來的地位和财産,子女們何嘗不想走捷徑?家長們何嘗想讓子女再去吃苦受累?所以,“富不過三代”的現象比比皆是。
隻有像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有識之士,從小就開始開展“耕讀傳家”的教育,以非凡的意志保持寒素人家的風氣,率先垂範,苦口婆心,才有子女後來的自強不息,家族才能興旺發達。
盡管這是農業社會家庭教育的經驗總結,但是對于現代社會的我們同樣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至于強調“忠孝節義”,是着眼于強調道德品質對一個家族和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雖然“忠孝節義”中有一些需要批判的糟粕,但是“以德為先”的教育原則是符合教育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