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告誡湖南鄉親,以便為日後稍稍留有餘地,而以制止诽謗作借口來為家鄉做這件事,這是我不能理解的。
救濟他人不用告訴我,以及其他義舉所産生的費用,我決不吝惜,你們自己看着辦吧。
你三伯的小兒子來探親,已告誡他早點回家,送四十兩銀子作為路費。
日升父子及另外三個親戚來,贈送五十四兩銀子作為路費,另有十兩給日升的兒子新盛(他好像種田的技術很不錯),都不準多作逗留。
豐孫的字很是端秀,讓人喜歡,我賞給他一些尼山硯、湖筆、徽墨、擺包等,此外還有一方硯台留給孫子中讀書讀得好的孩子。
可以讓豐孫給我寫一封感謝的信,我順便看看他寫的文章文句是否通順。
陶家的孫女出嫁,我們從道理上來說應該置辦嫁妝。
兩個外孫入縣學了,可以賞些筆墨。
近來我得到好幾本閣帖(明肅王刻,此處刻闆尚存),如果有更多,我便寄回家,分給大家一起賞玩。
少雲那裡來不及寫回信了。
簡注 ①屬:古同“囑”,囑咐,托付。
②表曝(pù):暴露,顯露。
③去奢去泰:去除奢侈、過度,意思是做事情不能太逾越它的本分。
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④桑梓:故鄉。
⑤饬:古同“敕”,告誡,命令。
⑥畀(bì):給予。
⑦奁(lián)資:嫁妝。
⑧邑庠:庠,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
⑨閣帖:《淳化秘閣法帖》(十卷),曆史叢帖,簡稱《閣帖》。
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光義出秘閣所藏曆史法書,命王著編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棗木闆上,大臣進登二府,則拓賜一本。
《閣帖》是我國第一部著名法帖。
自漢章帝至唐高宗,著名臣至二王唐柳,共存書家103人,作品約420篇。
從此,大量古人書法墨迹賴它得以保存,被後世譽為法帖之冠,功在千秋。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湘人準備議刻《楚軍紀事本末》一書這件事持批判态度,他認為著書立說的目的是養德,是為涵養整個社會的高尚風氣,而非用來置換榮名利益。
作為傳統文人士大夫,左宗棠對于刻書本身并不反對,但告誡諸公要多反躬自省,去除博取虛名的驕奢姿态,多為子孫後代積攢些餘慶,仍是“笃根本、去浮華”思想的一脈相承。
對于周濟鄉鄰及族人的義舉,左宗棠采取一貫鼓勵并支持的态度。
他告誡子孫多行善事,善待身邊需要幫助的窮苦百姓。
耕讀傳家與經世、濟世的仁者情懷緊密相連,亦是聲施鄉邦、振興家族必須恪守的操行。
左宗棠關心孫輩的學業。
家庭教育從娃娃抓起,他深知對家族子弟的教育開展得越早越好,因為幼童神思專一,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從他賞給孫子們的硯台、湖筆等,可以看出左宗棠對于家庭教育持之以恒、從不松懈的重視,同時也彰顯出詩書之家的文化品位。
與威寬勳同(名之傳不傳,聲稱之美不美,何足計較) 威、寬、勳、同知之: 吳南屏、郭意城、羅研生、曹鏡初前有書來,欲輯《楚軍紀事本末》為一書,意在表章餘烈①,用心周至②,陳義③甚高,實可佩慰④。
惟我所慮者,吾湘于鹹豐初年首倡忠義,至今二十餘載,風流未沬⑤。
諸英傑乘時樹績,各有所成,為自來未有盛事。
此時正宜韬光匿采⑥,加以蘊釀,冀後時俊民輩出,以護我桑梓,為國幹輔⑦。
不宜更事鋪張,來讒慝⑧之口而壞老輩樸願⑨之風也。
至當時戰迹事實,各行省章奏具在,新修方略國故昭彰,縱有堙沒?,亦斷不能刬削?事實,并其人而去之者。
陶士行得罪當時權貴,至身後慘遭誣謗,子孫冤累衰弱,數世不振。
數千年後征文考獻,尚有為其昭雪者。
至史宬?體例,不錄各家議論、本人逸事,而惟取章奏為據依。
譬猶畫真家,但審形模部位,而神采意态不具,生氣索然,移之他人,則亦未有宛肖者,以是勝于私家記載野史愛憎可矣。
士君子立身行己,出而任事,但求無愧此心,不負所學。
名之傳不傳,聲稱之美不美,何足計較?“籲嗟?沒世名,寂寞身後事”,古人蓋見及矣。
爾母在日曾言我“不喜華士,日後恐無人作佳傳”,我笑答雲:“自有我在,求在我不求之人也。
” 今譯 吳敏樹(号南屏)、郭崑焘(号意城)、羅汝懷(字研生)、曹耀湘(字鏡初)之前寫信給我,向我詳細講述了打算編輯《楚軍紀事本末》這件事,本意是為表彰湖湘英傑的曆史功績,考慮得很周全,陳述的道理也十分高遠,讓我心生欽佩和欣慰。
不過我考慮的是,我們湖南士人自從鹹豐初年倡導忠義以來,二十多年過去了,豪傑輩出影響不止。
大批湖湘才俊順應時勢建功立業,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湖南)自古以來所沒出現過的盛況。
這個時候我們正應該韬光養晦,蓄勢隐藏,希望後輩中湧現出更多優秀人才,以保護家鄉,并為國家擔當重任。
不宜将已有的盛名到處放肆誇耀,以免招來那些内心邪惡的小人的口舌是非,而敗壞老一輩鄉賢樸實忠厚的風氣。
至于當時戰争的史實,在各省的奏章中都有詳細記載,新修的史書中明确記載了已經發生的重大變故,盡管可能會有一些遺漏或埋沒,但那些曾經實實在在存在的顯赫功績并不會随着他們的離世而消失。
東晉的陶侃當年得罪權貴,死後遭到誣陷,并禍及子孫,以緻家族衰微,其後好幾代都沒有振興起來。
但數千年之後的文獻和考證,仍然有人在為他平反昭雪。
按照正史體例,是不收錄各家評論和人物逸事的,隻取奏章裡的言論作為依據。
比如畫活生生的人,隻根據部位來畫,那麼神态就難以摹狀,畫出來也就毫無生機了,換一個人來畫,也不會畫出跟真人完全相似的感覺。
對史書而言,求真求實是最重要的原則,它在這方面勝過私家野史的愛憎分明。
讀書人修己處世,出外任職,隻求問心無愧,不辜負一生所學。
至于名聲能不能傳播,他人評價美不美,又有什麼值得放在心上的呢?“籲嗟沒世名,寂寞身後事”(一輩子的名聲,都是寂寞生涯以後的事情啊),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你母親當年曾對我說:“你不喜歡虛華的文人學士,将來恐怕沒有人會寫對你評價很高的傳記呢。
”我則笑着回答說:“自從我來到人世,我就隻要求自己而不會折節央求他人。
” 簡注 ①餘烈:遺留的業績、功業。
②周至:周全,詳盡。
③陳義:陳述大義;陳說的道理;所表現出的凜然大義。
④佩慰:敬佩和欣慰。
⑤沬(mèi):古同“昧”,微暗。
⑥韬光匿采:斂藏光芒,隐去光彩,意指韬光養晦。
⑦幹輔:主幹與輔佐,喻指擔當重任之人。
⑧慝(tè):奸邪,邪惡。
⑨願:忠厚,謹慎。
⑩堙(yīn)沒:埋沒,磨滅。
堙,古同“湮”。
?刬(chǎn)削:删減,奪去。
?史宬(chéng):古代的檔案館。
?籲嗟(yùjiē):歎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吳南屏、郭意城等人準備編寫《楚軍紀事本末》一事持不同看法。
首先,對于家鄉來說,雖然弘揚湖湘士人學以緻用、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是一件令人感佩的極有意義的好事,但湖湘英傑自鹹豐初年嶄露頭角後至今風頭正盛,此時不應推波助瀾,領風氣之先的湘人更應該低調謹慎,避免物極必反和盛極而衰,以期福澤綿長。
他的“天道忌盈”憂患意識仍一以貫之。
其次,對于個人來說,他始終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曆來強調黜浮名求根本,志在安邦濟民,務必經世緻用,隻當不折不扣的實幹家,不求迎合世俗博取美名。
試看當今不少人并無多少可圈可點的才學和業績,卻喜歡“著書立說”,希冀留下文字揚名立萬,甚至花錢請人來幫自己立傳,或是為了争取話語權以實現對金錢财富的提現。
左宗棠與這類不學無術、沽名釣譽之徒正形成鮮明對比! 我年逾六十,積勞之後,衰态日增。
腹瀉自飲河水稍減,然常患水瀉①,日或數遍,蓋地氣高寒,亦有以緻之。
腰腳則酸疼麻木,筋絡不舒,心血耗散,時患健忘,斷不能生出玉門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預籌大概。
使我如四十許時,尚可為國宣勞,一了此局。
今老矣,無能為矣。
不久當拜疏陳明病狀,乞朝廷速覓替人。
如一時不得其人,或先擇可者作幫辦;或留衰軀在此作幫辦②,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歸,亦無不可。
此時不求退,則恐誤國事;急
救濟他人不用告訴我,以及其他義舉所産生的費用,我決不吝惜,你們自己看着辦吧。
你三伯的小兒子來探親,已告誡他早點回家,送四十兩銀子作為路費。
日升父子及另外三個親戚來,贈送五十四兩銀子作為路費,另有十兩給日升的兒子新盛(他好像種田的技術很不錯),都不準多作逗留。
豐孫的字很是端秀,讓人喜歡,我賞給他一些尼山硯、湖筆、徽墨、擺包等,此外還有一方硯台留給孫子中讀書讀得好的孩子。
可以讓豐孫給我寫一封感謝的信,我順便看看他寫的文章文句是否通順。
陶家的孫女出嫁,我們從道理上來說應該置辦嫁妝。
兩個外孫入縣學了,可以賞些筆墨。
近來我得到好幾本閣帖(明肅王刻,此處刻闆尚存),如果有更多,我便寄回家,分給大家一起賞玩。
少雲那裡來不及寫回信了。
簡注 ①屬:古同“囑”,囑咐,托付。
②表曝(pù):暴露,顯露。
③去奢去泰:去除奢侈、過度,意思是做事情不能太逾越它的本分。
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④桑梓:故鄉。
⑤饬:古同“敕”,告誡,命令。
⑥畀(bì):給予。
⑦奁(lián)資:嫁妝。
⑧邑庠:庠,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
⑨閣帖:《淳化秘閣法帖》(十卷),曆史叢帖,簡稱《閣帖》。
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光義出秘閣所藏曆史法書,命王著編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棗木闆上,大臣進登二府,則拓賜一本。
《閣帖》是我國第一部著名法帖。
自漢章帝至唐高宗,著名臣至二王唐柳,共存書家103人,作品約420篇。
從此,大量古人書法墨迹賴它得以保存,被後世譽為法帖之冠,功在千秋。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湘人準備議刻《楚軍紀事本末》一書這件事持批判态度,他認為著書立說的目的是養德,是為涵養整個社會的高尚風氣,而非用來置換榮名利益。
作為傳統文人士大夫,左宗棠對于刻書本身并不反對,但告誡諸公要多反躬自省,去除博取虛名的驕奢姿态,多為子孫後代積攢些餘慶,仍是“笃根本、去浮華”思想的一脈相承。
對于周濟鄉鄰及族人的義舉,左宗棠采取一貫鼓勵并支持的态度。
他告誡子孫多行善事,善待身邊需要幫助的窮苦百姓。
耕讀傳家與經世、濟世的仁者情懷緊密相連,亦是聲施鄉邦、振興家族必須恪守的操行。
左宗棠關心孫輩的學業。
家庭教育從娃娃抓起,他深知對家族子弟的教育開展得越早越好,因為幼童神思專一,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從他賞給孫子們的硯台、湖筆等,可以看出左宗棠對于家庭教育持之以恒、從不松懈的重視,同時也彰顯出詩書之家的文化品位。
與威寬勳同(名之傳不傳,聲稱之美不美,何足計較) 威、寬、勳、同知之: 吳南屏、郭意城、羅研生、曹鏡初前有書來,欲輯《楚軍紀事本末》為一書,意在表章餘烈①,用心周至②,陳義③甚高,實可佩慰④。
惟我所慮者,吾湘于鹹豐初年首倡忠義,至今二十餘載,風流未沬⑤。
諸英傑乘時樹績,各有所成,為自來未有盛事。
此時正宜韬光匿采⑥,加以蘊釀,冀後時俊民輩出,以護我桑梓,為國幹輔⑦。
不宜更事鋪張,來讒慝⑧之口而壞老輩樸願⑨之風也。
至當時戰迹事實,各行省章奏具在,新修方略國故昭彰,縱有堙沒?,亦斷不能刬削?事實,并其人而去之者。
陶士行得罪當時權貴,至身後慘遭誣謗,子孫冤累衰弱,數世不振。
數千年後征文考獻,尚有為其昭雪者。
至史宬?體例,不錄各家議論、本人逸事,而惟取章奏為據依。
譬猶畫真家,但審形模部位,而神采意态不具,生氣索然,移之他人,則亦未有宛肖者,以是勝于私家記載野史愛憎可矣。
士君子立身行己,出而任事,但求無愧此心,不負所學。
名之傳不傳,聲稱之美不美,何足計較?“籲嗟?沒世名,寂寞身後事”,古人蓋見及矣。
爾母在日曾言我“不喜華士,日後恐無人作佳傳”,我笑答雲:“自有我在,求在我不求之人也。
” 今譯 吳敏樹(号南屏)、郭崑焘(号意城)、羅汝懷(字研生)、曹耀湘(字鏡初)之前寫信給我,向我詳細講述了打算編輯《楚軍紀事本末》這件事,本意是為表彰湖湘英傑的曆史功績,考慮得很周全,陳述的道理也十分高遠,讓我心生欽佩和欣慰。
不過我考慮的是,我們湖南士人自從鹹豐初年倡導忠義以來,二十多年過去了,豪傑輩出影響不止。
大批湖湘才俊順應時勢建功立業,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湖南)自古以來所沒出現過的盛況。
這個時候我們正應該韬光養晦,蓄勢隐藏,希望後輩中湧現出更多優秀人才,以保護家鄉,并為國家擔當重任。
不宜将已有的盛名到處放肆誇耀,以免招來那些内心邪惡的小人的口舌是非,而敗壞老一輩鄉賢樸實忠厚的風氣。
至于當時戰争的史實,在各省的奏章中都有詳細記載,新修的史書中明确記載了已經發生的重大變故,盡管可能會有一些遺漏或埋沒,但那些曾經實實在在存在的顯赫功績并不會随着他們的離世而消失。
東晉的陶侃當年得罪權貴,死後遭到誣陷,并禍及子孫,以緻家族衰微,其後好幾代都沒有振興起來。
但數千年之後的文獻和考證,仍然有人在為他平反昭雪。
按照正史體例,是不收錄各家評論和人物逸事的,隻取奏章裡的言論作為依據。
比如畫活生生的人,隻根據部位來畫,那麼神态就難以摹狀,畫出來也就毫無生機了,換一個人來畫,也不會畫出跟真人完全相似的感覺。
對史書而言,求真求實是最重要的原則,它在這方面勝過私家野史的愛憎分明。
讀書人修己處世,出外任職,隻求問心無愧,不辜負一生所學。
至于名聲能不能傳播,他人評價美不美,又有什麼值得放在心上的呢?“籲嗟沒世名,寂寞身後事”(一輩子的名聲,都是寂寞生涯以後的事情啊),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你母親當年曾對我說:“你不喜歡虛華的文人學士,将來恐怕沒有人會寫對你評價很高的傳記呢。
”我則笑着回答說:“自從我來到人世,我就隻要求自己而不會折節央求他人。
” 簡注 ①餘烈:遺留的業績、功業。
②周至:周全,詳盡。
③陳義:陳述大義;陳說的道理;所表現出的凜然大義。
④佩慰:敬佩和欣慰。
⑤沬(mèi):古同“昧”,微暗。
⑥韬光匿采:斂藏光芒,隐去光彩,意指韬光養晦。
⑦幹輔:主幹與輔佐,喻指擔當重任之人。
⑧慝(tè):奸邪,邪惡。
⑨願:忠厚,謹慎。
⑩堙(yīn)沒:埋沒,磨滅。
堙,古同“湮”。
?刬(chǎn)削:删減,奪去。
?史宬(chéng):古代的檔案館。
?籲嗟(yùjiē):歎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
實踐要點 左宗棠對吳南屏、郭意城等人準備編寫《楚軍紀事本末》一事持不同看法。
首先,對于家鄉來說,雖然弘揚湖湘士人學以緻用、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是一件令人感佩的極有意義的好事,但湖湘英傑自鹹豐初年嶄露頭角後至今風頭正盛,此時不應推波助瀾,領風氣之先的湘人更應該低調謹慎,避免物極必反和盛極而衰,以期福澤綿長。
他的“天道忌盈”憂患意識仍一以貫之。
其次,對于個人來說,他始終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曆來強調黜浮名求根本,志在安邦濟民,務必經世緻用,隻當不折不扣的實幹家,不求迎合世俗博取美名。
試看當今不少人并無多少可圈可點的才學和業績,卻喜歡“著書立說”,希冀留下文字揚名立萬,甚至花錢請人來幫自己立傳,或是為了争取話語權以實現對金錢财富的提現。
左宗棠與這類不學無術、沽名釣譽之徒正形成鮮明對比! 我年逾六十,積勞之後,衰态日增。
腹瀉自飲河水稍減,然常患水瀉①,日或數遍,蓋地氣高寒,亦有以緻之。
腰腳則酸疼麻木,筋絡不舒,心血耗散,時患健忘,斷不能生出玉門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預籌大概。
使我如四十許時,尚可為國宣勞,一了此局。
今老矣,無能為矣。
不久當拜疏陳明病狀,乞朝廷速覓替人。
如一時不得其人,或先擇可者作幫辦;或留衰軀在此作幫辦②,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歸,亦無不可。
此時不求退,則恐誤國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