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與孝威(反對家中鋪張浪費,養口體不如養心志)
家中加蓋後棟已覺勞費,見又改作轎廳,合買地基及工料等費,又須六百餘兩。
孝寬竟不禀命,妄自舉動,托言爾伯父所命。
無論舊屋改作非宜,且當此西事未甯、廉項将竭之時,興此可已不已之工,但求觀美,不顧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
據稱欲為我作六十生辰,似亦古人洗腆①之義,但不知孝寬果能一日仰承②親訓,默體③親心否?養口體不如養心志④,況數千裡外張筵受祝,亦憶及黃沙⑤遠塞、長征未歸之苦況否?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
計爾到家,工已就矣。
成事不說,可出此谕與爾諸弟共讀之。
今年滿甲之日,不準宴客開筵,親好中有來祝者照常款以酒面,不準下帖,至要,至要!禦書⑦四字可恭懸住宅中間,轎廳則不宜也。
今譯 家中加蓋後面一棟房子已經覺得很浪費了,如今你們又将轎廳重新裝修,光買地基及材料費用又需要六百兩銀子。
孝寬竟然不征求我的意見,自作主張,還借口說是你伯父的主意。
舊屋改造是否合适暫且不說,現在正是西北戰事還沒有平息、養廉銀即将枯竭之時,開始做這種沒有必要的工程,你們隻求美觀,而不顧事理,是我始料未及的。
據(孝寬)說準備給我在家中過六十歲生日,好像是古人所說孝敬父母的意思,但不知孝寬果真能夠有一天遵從父親的訓導,默默體會父親的心意呢?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不如在精神上順從父母的心意,何況千裡之外為父親大擺生日宴席接受親友的祝賀,是否想到過父親遠赴邊塞、征戰未歸的勞苦呢?我們世代都是貧寒的讀書之家,卻沒有想到(孝寬)竟沾染了養尊處優、追求奢華的陋習,惹人譏諷和恥笑,令我十分生氣。
估計等你到家,工期已經完成。
過去的事情就不說了,你可以把這封信拿給弟弟們一起讀,讓他們了解我的心思,以免下次再犯這樣的錯誤。
我今年六十壽誕,不許大宴賓客,親朋好友中如果有人來祝壽,照常款待,但不準下請帖,切記,切記!禦書四個字,你們要恭恭敬敬懸挂在住宅中間,挂在轎廳則不合适。
簡注 ①洗腆(tiǎn):謂置辦潔淨豐盛的酒食。
多指用來孝敬父母或款待客人。
②仰承:敬仰承受,多用于下對上的敬辭,指遵從對方的意圖。
③默體:默默體會。
④養口體不如養心志:養,使身心得到滋補和休息。
口體,口和腹;口和身體。
心志,心意。
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不如在精神上順從父母的心意。
語出《孟子·離婁上》:“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将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将以複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可翻譯為: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晳,每餐必有酒肉。
撤除食物時,必定請問剩餘的酒肉給誰。
曾晳問他還有沒有剩餘時,必定回答說‘有’。
(因為父親曾晳這麼問,一定是想要送給别人一份。
)曾皙死後,曾元奉養他的父親曾子,每頓必定有酒有肉。
撤除酒食的時候,并不請示剩餘的給誰。
曾子問他還有沒有剩餘,便說‘沒有了’。
曾元是想将剩下的飯菜下頓再進奉給曾子。
這就是所謂的奉養口體。
像曾子這樣奉養父親,就可以稱為奉養父親的心意。
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⑤黃沙:沙漠地區。
⑥腦滿腸肥:形容不勞而食,養尊處優無所用心,養得肥頭大耳的樣子。
腦滿,指腦袋肥耳朵大。
腸肥,指肚子大身子肥。
也比喻終日飽食無所用心的庸夫。
⑦禦書:皇帝親寫的文字。
實踐要點 孝寬在家中先斬後奏地私自加蓋後棟又改作轎廳,共需六百多兩花費,他說是伯父的意見,還準備在家中慶祝父親的六十歲生日。
一貫崇儉的左宗棠對此極為反感,指出“養口體不如養心志”,痛批孝寬“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并明确告誡:“不準宴客開筵,親好中有來祝者照常款以酒面,不準下帖”,以杜絕富貴人家習氣。
孟子說,對父母的孝順有三個層次,依次為“養口體”、“養心志”、“大孝終身慕父母”(隻有最孝敬的人才終身都愛慕着父母)。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的孝道就偏重于讓父母在精神方面感到愉悅。
對比當下的“啃老族”、常回家看看後連吃飯都在玩手機的“手機一族”和以為給錢就是孝順的心理,我們應該從左宗棠對兒子的教導中反思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順。
與孝威(慎愛其身,庶免數千裡老人牽挂) 孝威知之: 得沈吉田書,知爾三月初八日已抵荊紫關①,計順流出樊城②,下鄂渚③,無須多日。
鄂至長沙,隻須北風數日,此時當已抵家。
咳嗽全愈,仍當多服滋陰補肺之劑。
爾體氣虛弱,吾每憂之,須時以親憂為念。
凡可以愛其身者,無不慎益加慎,庶免數千裡老人牽挂耳。
前聞丁侄噩耗,當即作書;并将潤兒信寄爾,由若農處轉遞,計已接到。
二伯年老值此,心緒哀切不問可知。
病勢恐因此有增無減,如需藥品,可分奉之,我處當再覓寄。
四月四日 今譯 收到沈吉田的書信,知道你三月初八已經抵達荊紫關,将要順江離開樊城抵達武昌附近,不需要多長的時間。
從湖北到長沙,順着北風隻需要幾天,想必你現在已經到家。
你的咳嗽雖然已經痊愈,還是應該多服滋陰補肺的藥劑。
你體質比較虛弱,我經常感到擔憂,你要時時将父親的擔憂放在心上。
凡是懂得愛惜自己身體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會更加謹慎小心,這樣才能避免讓千裡之外的老父親牽挂。
前段時間接到丁侄去世的消逝,當時便寫了家書;并将潤兒的信一并寄給你,由若農轉送,想來已經送達。
你二伯老年痛失愛子,悲痛的心情可以想見。
我擔心他的病情會因此加重,需要哪些藥品,你要及時分送給他,我會想辦法再給你們寄送。
簡注 ①荊紫關:荊紫關鎮位于河南淅川西北部,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
②樊城:為襄陽所轄鎮,位于湖北西北部,漢水中遊。
③鄂渚:一個較為廣泛的區域,在不同的時期,“鄂渚”所指的地點有時是不一樣的。
大緻說來,上起武漢市江夏區,下至鄂州市鄂城區,東止黃石市區,南止大冶,長江南岸這一片區域,均在“鄂渚”的範圍之内。
語出《楚辭·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
” 實踐要點 體弱的孝威從陝甘回鄉,老父一直在掐着指頭估算他的行程,叮囑他要繼續服藥,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免讓老父牽挂。
細語唠叨中隻見一片拳拳慈父之心!如果說嚴格要求能督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斷完善自我,那麼“愛”無疑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讓其内心永存溫暖的歸處。
同樣,對于遲暮之年痛失愛子的二伯,他也十分惦念,囑咐兒子們對二伯的日常起居多加照料,生活上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應當多加體察。
與孝威(談曾國藩去世及君臣朋友之道) 孝威覽: 曾侯①之喪,吾甚悲之。
不但時局可慮,且交遊情誼亦難恝然②也。
已緻赙③四百金,挽聯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④;同心若金,攻錯若石⑤,相期無負平生⑥。
”蓋亦道實語。
見何小宋⑦代懇恩恤⑧一疏,于侯心事頗道得着,闡發不遺餘力,知劼剛⑨亦能言父實際,可謂無忝?矣。
君臣朋友之間,居心宜直,用情宜厚。
從前彼此争論,每拜疏?後即錄稿咨送,可謂鋤去陵谷,絕無城府?。
至茲?感傷不暇之時,乃複負氣耶?“知人之明,謀國之忠”兩語亦久見章奏,非始毀今譽,兒當知吾心也。
喪過湘幹?時,爾宜赴吊以敬父執?,牲醴肴馔?自不可少,更能作诔?哀之,申吾不盡之意,尤是道理。
吾與侯所争者國事兵略,非争權競勢比,同時纖儒?妄生揣疑之詞,何直一哂?耶? 四月十四日 今譯 曾國藩去世,我感到很悲痛。
他的離去,不但影響到這個多危多變的時局,而且我一回想起和他多年之間的交往情誼便難以淡然處之。
我已經派人送去四百兩銀子作為奠儀,并附上挽聯一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為國謀劃的忠誠,善辨人才的英明,我自愧不如曾侯你呀;我們倆既像琢玉的石頭和玉石互相打磨那樣,不留情面地指出彼此的錯誤,又同心協力共赴國事,像黃金一樣堅固,不辜負平生的交情。
)這些都是我發自内心的實話。
何璟上疏朝廷的謝恩表寫得言辭懇切,
孝寬竟不禀命,妄自舉動,托言爾伯父所命。
無論舊屋改作非宜,且當此西事未甯、廉項将竭之時,興此可已不已之工,但求觀美,不顧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
據稱欲為我作六十生辰,似亦古人洗腆①之義,但不知孝寬果能一日仰承②親訓,默體③親心否?養口體不如養心志④,況數千裡外張筵受祝,亦憶及黃沙⑤遠塞、長征未歸之苦況否?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
計爾到家,工已就矣。
成事不說,可出此谕與爾諸弟共讀之。
今年滿甲之日,不準宴客開筵,親好中有來祝者照常款以酒面,不準下帖,至要,至要!禦書⑦四字可恭懸住宅中間,轎廳則不宜也。
今譯 家中加蓋後面一棟房子已經覺得很浪費了,如今你們又将轎廳重新裝修,光買地基及材料費用又需要六百兩銀子。
孝寬竟然不征求我的意見,自作主張,還借口說是你伯父的主意。
舊屋改造是否合适暫且不說,現在正是西北戰事還沒有平息、養廉銀即将枯竭之時,開始做這種沒有必要的工程,你們隻求美觀,而不顧事理,是我始料未及的。
據(孝寬)說準備給我在家中過六十歲生日,好像是古人所說孝敬父母的意思,但不知孝寬果真能夠有一天遵從父親的訓導,默默體會父親的心意呢?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不如在精神上順從父母的心意,何況千裡之外為父親大擺生日宴席接受親友的祝賀,是否想到過父親遠赴邊塞、征戰未歸的勞苦呢?我們世代都是貧寒的讀書之家,卻沒有想到(孝寬)竟沾染了養尊處優、追求奢華的陋習,惹人譏諷和恥笑,令我十分生氣。
估計等你到家,工期已經完成。
過去的事情就不說了,你可以把這封信拿給弟弟們一起讀,讓他們了解我的心思,以免下次再犯這樣的錯誤。
我今年六十壽誕,不許大宴賓客,親朋好友中如果有人來祝壽,照常款待,但不準下請帖,切記,切記!禦書四個字,你們要恭恭敬敬懸挂在住宅中間,挂在轎廳則不合适。
簡注 ①洗腆(tiǎn):謂置辦潔淨豐盛的酒食。
多指用來孝敬父母或款待客人。
②仰承:敬仰承受,多用于下對上的敬辭,指遵從對方的意圖。
③默體:默默體會。
④養口體不如養心志:養,使身心得到滋補和休息。
口體,口和腹;口和身體。
心志,心意。
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不如在精神上順從父母的心意。
語出《孟子·離婁上》:“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将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将以複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可翻譯為: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晳,每餐必有酒肉。
撤除食物時,必定請問剩餘的酒肉給誰。
曾晳問他還有沒有剩餘時,必定回答說‘有’。
(因為父親曾晳這麼問,一定是想要送給别人一份。
)曾皙死後,曾元奉養他的父親曾子,每頓必定有酒有肉。
撤除酒食的時候,并不請示剩餘的給誰。
曾子問他還有沒有剩餘,便說‘沒有了’。
曾元是想将剩下的飯菜下頓再進奉給曾子。
這就是所謂的奉養口體。
像曾子這樣奉養父親,就可以稱為奉養父親的心意。
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⑤黃沙:沙漠地區。
⑥腦滿腸肥:形容不勞而食,養尊處優無所用心,養得肥頭大耳的樣子。
腦滿,指腦袋肥耳朵大。
腸肥,指肚子大身子肥。
也比喻終日飽食無所用心的庸夫。
⑦禦書:皇帝親寫的文字。
實踐要點 孝寬在家中先斬後奏地私自加蓋後棟又改作轎廳,共需六百多兩花費,他說是伯父的意見,還準備在家中慶祝父親的六十歲生日。
一貫崇儉的左宗棠對此極為反感,指出“養口體不如養心志”,痛批孝寬“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并明确告誡:“不準宴客開筵,親好中有來祝者照常款以酒面,不準下帖”,以杜絕富貴人家習氣。
孟子說,對父母的孝順有三個層次,依次為“養口體”、“養心志”、“大孝終身慕父母”(隻有最孝敬的人才終身都愛慕着父母)。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的孝道就偏重于讓父母在精神方面感到愉悅。
對比當下的“啃老族”、常回家看看後連吃飯都在玩手機的“手機一族”和以為給錢就是孝順的心理,我們應該從左宗棠對兒子的教導中反思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順。
與孝威(慎愛其身,庶免數千裡老人牽挂) 孝威知之: 得沈吉田書,知爾三月初八日已抵荊紫關①,計順流出樊城②,下鄂渚③,無須多日。
鄂至長沙,隻須北風數日,此時當已抵家。
咳嗽全愈,仍當多服滋陰補肺之劑。
爾體氣虛弱,吾每憂之,須時以親憂為念。
凡可以愛其身者,無不慎益加慎,庶免數千裡老人牽挂耳。
前聞丁侄噩耗,當即作書;并将潤兒信寄爾,由若農處轉遞,計已接到。
二伯年老值此,心緒哀切不問可知。
病勢恐因此有增無減,如需藥品,可分奉之,我處當再覓寄。
四月四日 今譯 收到沈吉田的書信,知道你三月初八已經抵達荊紫關,将要順江離開樊城抵達武昌附近,不需要多長的時間。
從湖北到長沙,順着北風隻需要幾天,想必你現在已經到家。
你的咳嗽雖然已經痊愈,還是應該多服滋陰補肺的藥劑。
你體質比較虛弱,我經常感到擔憂,你要時時将父親的擔憂放在心上。
凡是懂得愛惜自己身體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會更加謹慎小心,這樣才能避免讓千裡之外的老父親牽挂。
前段時間接到丁侄去世的消逝,當時便寫了家書;并将潤兒的信一并寄給你,由若農轉送,想來已經送達。
你二伯老年痛失愛子,悲痛的心情可以想見。
我擔心他的病情會因此加重,需要哪些藥品,你要及時分送給他,我會想辦法再給你們寄送。
簡注 ①荊紫關:荊紫關鎮位于河南淅川西北部,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
②樊城:為襄陽所轄鎮,位于湖北西北部,漢水中遊。
③鄂渚:一個較為廣泛的區域,在不同的時期,“鄂渚”所指的地點有時是不一樣的。
大緻說來,上起武漢市江夏區,下至鄂州市鄂城區,東止黃石市區,南止大冶,長江南岸這一片區域,均在“鄂渚”的範圍之内。
語出《楚辭·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
” 實踐要點 體弱的孝威從陝甘回鄉,老父一直在掐着指頭估算他的行程,叮囑他要繼續服藥,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免讓老父牽挂。
細語唠叨中隻見一片拳拳慈父之心!如果說嚴格要求能督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斷完善自我,那麼“愛”無疑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讓其内心永存溫暖的歸處。
同樣,對于遲暮之年痛失愛子的二伯,他也十分惦念,囑咐兒子們對二伯的日常起居多加照料,生活上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應當多加體察。
與孝威(談曾國藩去世及君臣朋友之道) 孝威覽: 曾侯①之喪,吾甚悲之。
不但時局可慮,且交遊情誼亦難恝然②也。
已緻赙③四百金,挽聯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④;同心若金,攻錯若石⑤,相期無負平生⑥。
”蓋亦道實語。
見何小宋⑦代懇恩恤⑧一疏,于侯心事頗道得着,闡發不遺餘力,知劼剛⑨亦能言父實際,可謂無忝?矣。
君臣朋友之間,居心宜直,用情宜厚。
從前彼此争論,每拜疏?後即錄稿咨送,可謂鋤去陵谷,絕無城府?。
至茲?感傷不暇之時,乃複負氣耶?“知人之明,謀國之忠”兩語亦久見章奏,非始毀今譽,兒當知吾心也。
喪過湘幹?時,爾宜赴吊以敬父執?,牲醴肴馔?自不可少,更能作诔?哀之,申吾不盡之意,尤是道理。
吾與侯所争者國事兵略,非争權競勢比,同時纖儒?妄生揣疑之詞,何直一哂?耶? 四月十四日 今譯 曾國藩去世,我感到很悲痛。
他的離去,不但影響到這個多危多變的時局,而且我一回想起和他多年之間的交往情誼便難以淡然處之。
我已經派人送去四百兩銀子作為奠儀,并附上挽聯一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為國謀劃的忠誠,善辨人才的英明,我自愧不如曾侯你呀;我們倆既像琢玉的石頭和玉石互相打磨那樣,不留情面地指出彼此的錯誤,又同心協力共赴國事,像黃金一樣堅固,不辜負平生的交情。
)這些都是我發自内心的實話。
何璟上疏朝廷的謝恩表寫得言辭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