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

關燈
魯交界處。

     ②中書:中書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閣置中書若幹人。

    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

     ③同年:指科舉考試時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④下第寒士:下第,科舉時代指殿試或鄉試沒考中。

    這裡指落榜的讀書人。

     ⑤曲至:周到。

     ⑥期于:希望達到,目的在于。

     ⑦谑(xuè)浪笑傲:形容戲谑笑鬧。

    出自《詩經·邶風·終風》:“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 ⑧征逐:不務正業,唯在吃喝玩樂上往來。

    追随,追求。

     實踐要點 左宗棠在信中反複向兒子叮囑交友之道,但是從目前得到的一些信息來看,孝威所交的朋友并不符合父親所認可的标準,這讓父親十分失望,甚至在信中向兒子流露出深深的感傷:雖然中年得子十分珍惜,但是望子成龍的希望似乎已經落空。

    這封信的用詞非常嚴厲,批評兒子是非不分、交友不慎、志向淺陋,同時對他所交朋友一一進行了點評分析,可謂良藥苦口,應當存有矯枉必須過正的想法。

     當嚴厲批評子女時,若要他們心服口服,是需要考慮周詳的。

    這裡,左宗棠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先當頭棒喝、催人警醒,再用事實說話、逐一分析,最後流露真情、袒露心扉。

    雖然遠隔關山,但是他力求從有限的信息中觀察兒子的成長狀态,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他“恨鐵不成鋼”和“嚴是愛、松是害”的教子之道,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與孝寬(僥幸青衿,切勿沾沾自滿) 聞汝幸入府庠①,為之一慰。

    吾家本寒儒,世守耕讀。

    吾四十以前,原拟以老孝廉②終于隴畝③,迫于世難④,躍馬橫戈⑤十餘年,幾失卻秀才風味⑥矣。

    爾之天資非高,文筆亦欠挺拔⑦,僥幸青衿,切勿沾沾自滿。

    須知此是讀書本分事,非驕人之具也。

    吾嘗謂子弟不可有纨绔氣,尤不可有名士氣。

    名士之壞,即在自以為才,目空一切,大言不慚⑧,隻見其虛?狂誕⑨,而将所謂純謹笃厚之風悍然⑩喪盡。

    故名士者,實不祥之物。

    從來人說“佳人命薄,才人福薄”,非天賦之薄也,其自戕自賊?、自暴自棄?,早将先人餘蔭、自己根基斫削?盡以。

    又何怪坎坷不遇、憔悴?傷身乎?戒之!戒之! 今譯 聽聞你有幸進入了府學,我感到很欣慰。

    我們家本來是貧寒儒生出身,世代均為耕讀之家。

    我四十歲之前,原本打算以一名老孝廉在鄉間終老,因時局遽變禍亂頻出,在戰場上沖殺了十多年,幾乎喪失了秀才的風度。

    你的天分并不高,文筆也不算出衆,僥幸考入府學當學生,切記不能沾沾自喜而驕傲起來。

    你一定要明白這是分内之事,并不是拿出來炫耀的資本。

    我曾經告誡家族子弟,千萬不能沾染纨绔子弟的不良習氣,尤其不可有名士的放達習氣。

    名士的缺點,就在于自認為才華橫溢,一切都不放在眼裡,說話喜歡誇大事實,隻看到他們的狂妄放肆,而将純正謹慎、忠實厚道的風度丢失殆盡。

    所以名士實在是不祥之物。

    一直有人說“佳人命薄,才人福薄”,不是指他們的天賦不高,而是他們自己傷害自己,自甘堕落,不求上進,早已将先祖留下來的福澤、良好的根基都摧傷損殆盡,又怎麼能怪自己潦倒不得志,因為困頓而傷害了身體呢?你們一定要戒除這種名士氣! 簡注 ①府庠(xiáng):古代學校稱庠,明清時期學子考取秀才後進入府、州學習,稱為“府學”或“府庠”。

     ②孝廉:科舉時代的舉人。

     ③隴畝:田間,亦引申為出身于平民。

     ④世難:當世的災難、禍亂。

     ⑤躍馬橫戈:将士威風凜凜,準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态。

     ⑥風味:風度、風采。

     ⑦挺拔:獨立特出的樣子。

     ⑧大言不慚:不顧事實而妄言誇大。

    比喻不知羞恥。

     ⑨虛?(jiāo)狂誕:狂妄放肆。

    ?,同“驕”。

     ⑩悍然:強橫無理。

     ?自戕自賊:自己傷害自己。

    戕、賊,這裡都指傷害的意思。

     ?自暴自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

    語本《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後多指自甘堕落,不求上進。

     ?斫(zhuó)削:用刀、斧等砍,喻指摧傷損害。

     ?憔悴:困頓、枯萎、凋零。

     實踐要點 左宗棠告誡孝寬,讀書寫文章不是炫耀的談資,而是讀書人正經的分内之事。

    考上秀才後,切勿驕傲,要保持平常心,時刻對照自己的不足加以修正,為傳承耕讀傳統而接力。

    對于名士,左宗棠認為是一種悲哀的社會存在,他援引古人所言的“佳人命薄,才人福薄”例子進行剖析,認為名士喜歡高談闊論而缺乏社會責任感,大到不能為民生做實事,小到不能為家族謀福祉。

    相反,名士由于個性放蕩不羁,感性大于理性,遇到挫折便投降放棄,明明是缺乏頑強的拼搏精神,卻自認為懷才不遇,終至一事無成,成為言語和行為上的憤青。

    這些名士的做派,與左宗棠教育子女所提倡的經世緻用的實幹精神是完全相左的,因此他告誡子女切勿沾染名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