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命也。
爾母臘底春初病甚危笃,爾雖有憂戚之語,而一聞母病漸痊,準爾赴試,辄複欣然③。
試事報罷,猶複流連④,不即歸省視,知爾之忍⑤于忘親也。
今譯 你前一封信說月初可(離開北京)到天津,筱濤來信,又說你本月十五以後可以到(天津),(可是)至今還沒有你是否從北京出發的消息。
二伯從家裡來信,也說很久沒收到你寄到家中的信,你母親對你非常挂念。
你難道不知道家中老母會經常念叨你嗎? 這麼多年來,我在外連年征戰,軍務繁忙,沒時間和你講這方面的道理;從這次你進京會試的情形看,知道你敢于違抗父母之命了。
你母親去年臘月底和今年春天,病得很嚴重,情況十分危急。
你雖然很焦急和悲傷,在平日的言談中都有體現,但後來一聽到母親的病情得到緩解并準許你去參加會試,就馬上感到很高興。
會試結束後,你仍留戀京城而不願離開,沒想到及早回家好好侍奉患病的母親,可見在你的心中已狠心将母親忘到了腦後。
簡注 ①望後:月望之後。
“月望”即望月、滿月。
高誘注《呂氏春秋》:“月,十五日盈滿,在西方與日相望也。
”月滿之時,通常在月半,故用月望指農曆每月十五日。
②倥偬(kǒngzǒng):忙亂,事情紛繁迫促。
③欣然:非常地愉快。
④流連:依戀而舍不得離去。
一作“留連”“流漣”。
⑤忍:狠心,硬着心腸。
實踐要點 兒子孝威沒将母親的病情放在心上,參加會試之後又流連京城遲滞未歸,一再遷延出京日期,并且很久沒有寫信回家而讓病中母親牽挂不已,左宗棠對這一系列不孝行為非常反感,決心要好好批評教育他。
左氏家族世代以孝治家,據史料記載,左宗棠曾祖左逢聖以“恭悫”“仁孝”著聞;祖父左人錦“以孝義聞”。
左宗棠同樣非常注重孝道,為子女取名都含有一個“孝”字,四個兒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寬、孝勳和孝同,四個女兒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瑸。
在日常生活中,他身體力行,踐行孝道,也希望子女們能夠真心實意地孝敬父母,所以他對孝威的種種不孝迹象,大為不滿,以不多見的嚴厲措辭寫了這封信。
“百善孝為先。
”《孝經》中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無數事實證明,隻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隻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隻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隻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
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
試問,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雖然中國傳統孝道還有一些需要批判繼承的地方,但是,加強敬老愛老教育,無論是對于子女、父母、家庭、國家還是人類社會,都是必須堅持的。
爾不知讀書力學,惟希世俗科目為榮,知爾之無志。
于端人正士及學問優長之人不知親近愛慕,而樂與下流不若己之人為伍,知爾之無是非。
我過甯津①時,無意中見兩張姓(一捐中書②),一高姓,均雲是爾同年③,在都時曾為爾代購人參者。
吾觀其鴉片瘾甚大,絕之。
爾為母病買參,乃托吸煙好友,何耶?湘潭韓姓同年曾到浙江,吾知之深矣。
昨谕爾訪下第寒士④,厚送盤費,爾乃托之此君,何耶?賀秀和,汝妻兄也;黎爾民,爾姊夫也。
骨肉之親,情與理均須曲至⑤,惟宜相規以善,彼此期于⑥有成。
若徒谑浪笑傲⑦,飲食征逐⑧,但有損并無益也。
爾知之否?吾三十五歲始得爾,愛憐備至,望爾為成人。
爾今已長大,而所學所志如此,吾無望矣,一歎! 五月二十七日(父書) 今譯 你不是真正在發憤求學,而隻是以獲取世俗認可的功名為榮耀,所以我知道你并沒有志向。
對于品行端正及學問出類拔萃的人,不知道去敬重他們并多在一起交流砥砺,而甘于與等而下之不如自己的人為伍,所以我認為你沒有是非之分。
我路過甯津的時候,無意中遇到兩個姓張的人(其中一個捐納了中書的官職),還有一個姓高的人,都說是你的同年,在京城時都曾為你代為購買過人參。
我看到他們鴉片瘾非常大,就不和他們交往了。
你因為母親的病購買人參,為什麼要委托給吸煙的好友,而不是親自去買呢?湘潭籍的韓姓同年,曾經去過浙江,我很了解他的品行。
上次我要你尋訪考試落第的寒士,多送些盤纏幫助他們,你卻委托這個人,為什麼呢?賀秀和是你妻子的哥哥,黎爾民是你姐夫,可謂骨肉之親,于情于理都應該對他們關照周到,最好是相互之間進行善意的規勸,以期對方有所成就。
若在一起隻是戲谑笑鬧,不務正業,隻是在吃喝玩樂上往來,那麼隻會有損無益。
你知道嗎?我三十五歲才生下你,對你十分憐愛,希望你長大後能夠成才。
你現在已經長大,學識和志向還隻是這個樣子,我感覺沒有什麼希望了,隻有一聲歎息! 簡注 ①甯津:縣名,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冀
爾母臘底春初病甚危笃,爾雖有憂戚之語,而一聞母病漸痊,準爾赴試,辄複欣然③。
試事報罷,猶複流連④,不即歸省視,知爾之忍⑤于忘親也。
今譯 你前一封信說月初可(離開北京)到天津,筱濤來信,又說你本月十五以後可以到(天津),(可是)至今還沒有你是否從北京出發的消息。
二伯從家裡來信,也說很久沒收到你寄到家中的信,你母親對你非常挂念。
你難道不知道家中老母會經常念叨你嗎? 這麼多年來,我在外連年征戰,軍務繁忙,沒時間和你講這方面的道理;從這次你進京會試的情形看,知道你敢于違抗父母之命了。
你母親去年臘月底和今年春天,病得很嚴重,情況十分危急。
你雖然很焦急和悲傷,在平日的言談中都有體現,但後來一聽到母親的病情得到緩解并準許你去參加會試,就馬上感到很高興。
會試結束後,你仍留戀京城而不願離開,沒想到及早回家好好侍奉患病的母親,可見在你的心中已狠心将母親忘到了腦後。
簡注 ①望後:月望之後。
“月望”即望月、滿月。
高誘注《呂氏春秋》:“月,十五日盈滿,在西方與日相望也。
”月滿之時,通常在月半,故用月望指農曆每月十五日。
②倥偬(kǒngzǒng):忙亂,事情紛繁迫促。
③欣然:非常地愉快。
④流連:依戀而舍不得離去。
一作“留連”“流漣”。
⑤忍:狠心,硬着心腸。
實踐要點 兒子孝威沒将母親的病情放在心上,參加會試之後又流連京城遲滞未歸,一再遷延出京日期,并且很久沒有寫信回家而讓病中母親牽挂不已,左宗棠對這一系列不孝行為非常反感,決心要好好批評教育他。
左氏家族世代以孝治家,據史料記載,左宗棠曾祖左逢聖以“恭悫”“仁孝”著聞;祖父左人錦“以孝義聞”。
左宗棠同樣非常注重孝道,為子女取名都含有一個“孝”字,四個兒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寬、孝勳和孝同,四個女兒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瑸。
在日常生活中,他身體力行,踐行孝道,也希望子女們能夠真心實意地孝敬父母,所以他對孝威的種種不孝迹象,大為不滿,以不多見的嚴厲措辭寫了這封信。
“百善孝為先。
”《孝經》中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無數事實證明,隻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隻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隻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隻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
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
試問,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雖然中國傳統孝道還有一些需要批判繼承的地方,但是,加強敬老愛老教育,無論是對于子女、父母、家庭、國家還是人類社會,都是必須堅持的。
爾不知讀書力學,惟希世俗科目為榮,知爾之無志。
于端人正士及學問優長之人不知親近愛慕,而樂與下流不若己之人為伍,知爾之無是非。
我過甯津①時,無意中見兩張姓(一捐中書②),一高姓,均雲是爾同年③,在都時曾為爾代購人參者。
吾觀其鴉片瘾甚大,絕之。
爾為母病買參,乃托吸煙好友,何耶?湘潭韓姓同年曾到浙江,吾知之深矣。
昨谕爾訪下第寒士④,厚送盤費,爾乃托之此君,何耶?賀秀和,汝妻兄也;黎爾民,爾姊夫也。
骨肉之親,情與理均須曲至⑤,惟宜相規以善,彼此期于⑥有成。
若徒谑浪笑傲⑦,飲食征逐⑧,但有損并無益也。
爾知之否?吾三十五歲始得爾,愛憐備至,望爾為成人。
爾今已長大,而所學所志如此,吾無望矣,一歎! 五月二十七日(父書) 今譯 你不是真正在發憤求學,而隻是以獲取世俗認可的功名為榮耀,所以我知道你并沒有志向。
對于品行端正及學問出類拔萃的人,不知道去敬重他們并多在一起交流砥砺,而甘于與等而下之不如自己的人為伍,所以我認為你沒有是非之分。
我路過甯津的時候,無意中遇到兩個姓張的人(其中一個捐納了中書的官職),還有一個姓高的人,都說是你的同年,在京城時都曾為你代為購買過人參。
我看到他們鴉片瘾非常大,就不和他們交往了。
你因為母親的病購買人參,為什麼要委托給吸煙的好友,而不是親自去買呢?湘潭籍的韓姓同年,曾經去過浙江,我很了解他的品行。
上次我要你尋訪考試落第的寒士,多送些盤纏幫助他們,你卻委托這個人,為什麼呢?賀秀和是你妻子的哥哥,黎爾民是你姐夫,可謂骨肉之親,于情于理都應該對他們關照周到,最好是相互之間進行善意的規勸,以期對方有所成就。
若在一起隻是戲谑笑鬧,不務正業,隻是在吃喝玩樂上往來,那麼隻會有損無益。
你知道嗎?我三十五歲才生下你,對你十分憐愛,希望你長大後能夠成才。
你現在已經長大,學識和志向還隻是這個樣子,我感覺沒有什麼希望了,隻有一聲歎息! 簡注 ①甯津:縣名,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