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

關燈
樣子。

     ④策蹇(jiǎn):“策蹇驢”的省略語。

    騎跛足驢,比喻工具不利,行動遲緩。

    蹇,跛,行走困難。

     ⑤勞頓疲乏:勞累疲倦。

     ⑥孔亟(jí):很緊急,很急迫。

     實踐要點 這是左宗棠對兒子少有的褒獎。

    想必也是原來父親多次說起落第考生困窘萬分,将來有能力必将盡力幫助,耳濡目染之下,孝威自然會做出這種慷慨解囊的義舉。

    所以說,父母很久以前不經意的一些言語舉動,都會給兒女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将深刻影響到兒女的成長,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想要子女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要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我雖一分不苟,然廉俸尚優,當以千金交兒,以五百金為孝寬領照,以百金為族中節婦①請旌②,以百金為爾母買高麗參,以百金寄謝麟伯(祝爽亭垲③已省親暫回衛郡④,未在軍中),以百金寄周荇農⑤,以百金為兒行赀⑥,了此私事。

    再以千金交兒分贈同鄉寒士為歸途川費,或搭輪船,或俟秋間車馬價賤再作歸計,均聽其便。

    今作一信寄胡雪岩⑦為券,請其号友彙兌(庫平⑧二千二百兩),從洋款項下劃還歸款。

    爾可持此信到阜康⑨取庫平銀二千兩。

    俟銀取到,再将諸事逐件料理,即雇車到天津與夏筱濤⑩兄同住,請由官封?寄一信來,再候我信赴營可耳。

     王師處再緻百金為家用,綿師處亦緻百金,合已挪阜康之八百兩則三千矣。

    手此谕知。

     閏四月十九日連鎮大營(書) 今譯 我雖然一分錢都不随便使用,但我的廉俸還算優厚,将拿出一千兩銀子交給你,其中五百兩孝寬收領,一百兩是為家族中的節婦向朝廷請求旌表準備的,一百兩是為你母親買高麗參準備的,一百兩寄給謝麟伯(祝爽亭垲已回河南新鄉家中探親,沒有在軍中),一百兩寄給周荇農,還有一百兩作為你出行的經費,當作你的私人開銷。

    剩餘的一千兩就交給你作為資助寒門學子的旅費,或者讓他們搭乘輪船,或者建議他們等到秋天車馬費較為便宜的時候返鄉,都随他們自己安排。

    現在寫一封信給胡雪岩作為借券,請他在分号的朋友幫忙兌換(庫平二千二百兩銀子),(以後我将)在與洋人來往的款項下歸還這筆錢。

    你可以拿着我的這封信到阜康錢莊提取庫平銀二千兩。

    等你取到銀子後,便将這些事情一件一件處理完畢,之後再雇車到天津與夏筱濤兄住在一起,請寫一封家書經由官府密封寄來給我,等我回信以後再确定來我軍營的時間。

     王老師那裡再送一百兩給他補貼家用,綿老師那裡也送一百兩,加上(上次)已經從阜康錢莊挪借的八百兩則有三千兩了,特地寫信告訴你。

     簡注 ①節婦:請旌夫死獨守貞節不再嫁的婦人。

     ②請旌:舊制,凡忠孝節義之人,得向朝廷請求表彰,謂之請旌。

     ③祝爽亭垲:祝垲(kǎi),字爽亭,号定庵,陝西安康人。

    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曾任新邑知縣、太康知縣、直隸大名道、欽差大臣督辦直東豫三省軍務、長蘆鹽運使等職。

    以戰功獲二品頂戴。

    著有《體微齋日記》《爽亭齋易說》和《語錄》等。

     ④衛郡:今河南新鄉。

     ⑤周荇(xìng)農:周壽昌,字應甫,一字荇農,号友生、自庵等,湖南長沙人。

    道光二十五年進士,由編修累遷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光緒初罷官居京師,以著述為事,詩文、書、畫,俱負重名。

    著有《思益堂集》《漢書注校補》《後漢書注補正》《三國志注證遺》等。

     ⑥行赀:出行的費用。

     ⑦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績溪,十三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徽商代表人物。

    清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岩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為左宗棠賞識,後來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辦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時,為他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采供軍饷、訂購軍火,并做情報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左宗棠。

    備受歡迎時,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是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

     ⑧庫平:清政府征收租稅、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标準,訂立于康熙年間。

    每庫平一兩大約等于關平九錢八分七厘二毫,合于标準制37.301克。

     ⑨阜康:即胡雪岩的阜康錢莊,在同治到光緒初年是全國最大的錢莊之一。

    胡雪岩利用過手的官銀運營錢莊,逐步擴展,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号。

     ⑩夏筱濤:夏獻綸,字筱濤,江西新建人。

    曾署福建布政使、船政大臣,1873年任台灣道,1879年病殁于任。

    著有《台灣輿圖》。

     ?官封:封寄。

     實踐要點 左宗棠作為封疆大吏,俸祿不少,但是“一分不苟”,将各種開支清清楚楚地列出來,既讓孝威心裡踏實,知道每筆開支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孰重孰輕,哪些該用哪些不該用,逐步學會當家理财和“崇儉廣惠”。

     與孝威(不即歸省視知爾之忍于忘親也) 孝威知之: 爾前信言月初可到天津,筱濤兄信來,又言爾望後①可到,至今未見爾已否出都消息。

    二伯書來,亦言久未見爾寄家信,爾母深以為念。

    爾殆不知老母之念爾耶? 數年來,軍事倥偬②,未暇教爾;觀爾此次之進京會試,知爾之敢于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