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與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謹厚樸儉為主)
筠心夫人覽者:
鄂中大旱,秧田枯拆,首種①不入。民間日夜避兵,啼呼滿道,深可傷憫②。我之遲回于此,亦欲為中原銷此巨患耳。
試館已動工,凡工師工費賞犒之需少從寬裕,俾樂于從事。孝威主之,不必問之二伯。家下事一切以謹厚③樸儉為主。秋收④後還是移居柳莊,耕田讀書,可遠嚣雜,十數年前風景想堪尋味也。
四月二十日樊城書(寄)
今譯
湖北地區旱災嚴重,田裡的秧苗都幹枯而死,最先播種的莊稼也沒有什麼收成。老百姓一天到晚都在躲避軍隊,道路上到處都是啼哭聲,十分令人傷心憐憫。我遲遲沒有回家就是由于這個原因,也希望自己能為中原地區的百姓解決這一巨大的災禍。
試館已經開始動工,凡是工匠的工錢及犒勞費用應該稍微給得充足一點,使他們願意花力氣修好試館。孝威主持這件事就可以了,不必去咨詢二伯。家中諸事開銷都應該遵循謹慎、笃厚、樸素、節儉的原則。秋天收獲農作物之後,全家還是搬到柳莊去住吧,耕田讀書的生活可以遠離喧嚣,十幾年前在柳莊的耕讀生活還很讓我回味呢。
簡注
①首種:最先播種的莊稼。
②傷憫:傷心、憐憫。
③謹厚:謹慎笃厚。
④秋收:秋天收獲農作物。
實踐要點
左宗棠雖然要求家人生活儉樸寒素,但是對于修建家鄉試館的工匠費用還是要大方一點,這也是在踐行“崇儉以廣惠”的經世之道。
與孝威(讀書增其識解,治事長其閱曆)
孝威知之:
我軍車隊既精,再得所調塞馬①輔之,賊不足平也,可見古今事理并無二緻。讀書增其識解,治事②長其閱曆,自少差謬③,豈獨兵事然哉!爾曹勉之!
五月初七日樊城營次
今譯
我軍的車輛和士卒本來就是精銳之師,再加上調來塞上軍馬作為輔助,掃除賊寇不足為慮,可見古往今來任何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讀書增長見識,經曆世事增加閱曆,差錯自然就少了,難道隻有用兵是這個道理嗎!我特意拿出來分析與你們聽,希望能對你們起到勉勵的作用!
簡注
①塞馬:塞上的馬。
②治事:處理事情。
③差謬:差錯。
實踐要點
累月在外征戰的左宗棠,不時将軍營中的事情與家人共同分析,既緩解了家人的擔心和牽挂,同時也擴充了子女的見識,通過活生生的例子更好地激勵和教育子女。雖然父輩和子女各自面對的事情和責任不同,但是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相通的,讀書和治事是相輔相成的。雖然找到治事方法最快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書本,但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中的觀點還要靠實踐去證明和發展,實踐要靠理論來指導和預測。善于學習的人,總會将讀書和治事緊密結合起來去學以緻用和融會貫通。
這種父母與子女平等交流的場面是何等溫馨!父母将所經曆的事情與子女共同分享是對晚輩莫大的尊重,父母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講出來的道理是多麼有說服力,并且将讓子女永遠記憶猶新。不得不說,左宗棠教子是嚴、慈、平等的,花了不少心血,而且有不少方法。稍晚于他的安徽廬江人劉聲木在《苌楚齋五筆·論左宗棠家書二篇》中高度評價道:“其家書告誡子侄之言,皆镂心刻骨而出,披肝瀝膽而談,而字字确鑿,語語諄實,千載下,如聞見其聲音笑貌,非可僞為。今雖時移事變,其書固可曠百世而不廢也。所論學文讀書之法,比之《曾文正公家訓》,誠為不逮,然亦有獨到之處,不可磨滅。”
當前,若父母不在子女身邊,父母是否也可以學學曾國藩、左宗棠、梁啟超、傅雷、劉再複等人,不隻是打電話和發微信,而是字斟句酌地與子女娓娓道來,見字如面的家書是否将會産生不一樣的效果呢?是否能給子女留下一筆多年後還值得回味和珍藏的精神财富呢?
筠心夫人覽者:
鄂中大旱,秧田枯拆,首種①不入。民間日夜避兵,啼呼滿道,深可傷憫②。我之遲回于此,亦欲為中原銷此巨患耳。
試館已動工,凡工師工費賞犒之需少從寬裕,俾樂于從事。孝威主之,不必問之二伯。家下事一切以謹厚③樸儉為主。秋收④後還是移居柳莊,耕田讀書,可遠嚣雜,十數年前風景想堪尋味也。
四月二十日樊城書(寄)
今譯
湖北地區旱災嚴重,田裡的秧苗都幹枯而死,最先播種的莊稼也沒有什麼收成。老百姓一天到晚都在躲避軍隊,道路上到處都是啼哭聲,十分令人傷心憐憫。我遲遲沒有回家就是由于這個原因,也希望自己能為中原地區的百姓解決這一巨大的災禍。
試館已經開始動工,凡是工匠的工錢及犒勞費用應該稍微給得充足一點,使他們願意花力氣修好試館。孝威主持這件事就可以了,不必去咨詢二伯。家中諸事開銷都應該遵循謹慎、笃厚、樸素、節儉的原則。秋天收獲農作物之後,全家還是搬到柳莊去住吧,耕田讀書的生活可以遠離喧嚣,十幾年前在柳莊的耕讀生活還很讓我回味呢。
簡注
①首種:最先播種的莊稼。
②傷憫:傷心、憐憫。
③謹厚:謹慎笃厚。
④秋收:秋天收獲農作物。
實踐要點
左宗棠雖然要求家人生活儉樸寒素,但是對于修建家鄉試館的工匠費用還是要大方一點,這也是在踐行“崇儉以廣惠”的經世之道。
與孝威(讀書增其識解,治事長其閱曆)
孝威知之:
我軍車隊既精,再得所調塞馬①輔之,賊不足平也,可見古今事理并無二緻。讀書增其識解,治事②長其閱曆,自少差謬③,豈獨兵事然哉!爾曹勉之!
五月初七日樊城營次
今譯
我軍的車輛和士卒本來就是精銳之師,再加上調來塞上軍馬作為輔助,掃除賊寇不足為慮,可見古往今來任何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讀書增長見識,經曆世事增加閱曆,差錯自然就少了,難道隻有用兵是這個道理嗎!我特意拿出來分析與你們聽,希望能對你們起到勉勵的作用!
簡注
①塞馬:塞上的馬。
②治事:處理事情。
③差謬:差錯。
實踐要點
累月在外征戰的左宗棠,不時将軍營中的事情與家人共同分析,既緩解了家人的擔心和牽挂,同時也擴充了子女的見識,通過活生生的例子更好地激勵和教育子女。雖然父輩和子女各自面對的事情和責任不同,但是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相通的,讀書和治事是相輔相成的。雖然找到治事方法最快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書本,但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中的觀點還要靠實踐去證明和發展,實踐要靠理論來指導和預測。善于學習的人,總會将讀書和治事緊密結合起來去學以緻用和融會貫通。
這種父母與子女平等交流的場面是何等溫馨!父母将所經曆的事情與子女共同分享是對晚輩莫大的尊重,父母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講出來的道理是多麼有說服力,并且将讓子女永遠記憶猶新。不得不說,左宗棠教子是嚴、慈、平等的,花了不少心血,而且有不少方法。稍晚于他的安徽廬江人劉聲木在《苌楚齋五筆·論左宗棠家書二篇》中高度評價道:“其家書告誡子侄之言,皆镂心刻骨而出,披肝瀝膽而談,而字字确鑿,語語諄實,千載下,如聞見其聲音笑貌,非可僞為。今雖時移事變,其書固可曠百世而不廢也。所論學文讀書之法,比之《曾文正公家訓》,誠為不逮,然亦有獨到之處,不可磨滅。”
當前,若父母不在子女身邊,父母是否也可以學學曾國藩、左宗棠、梁啟超、傅雷、劉再複等人,不隻是打電話和發微信,而是字斟句酌地與子女娓娓道來,見字如面的家書是否将會産生不一樣的效果呢?是否能給子女留下一筆多年後還值得回味和珍藏的精神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