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與孝威(不可輕言時政得失和人物臧否)
谕孝威知之:
爾榜後已分何部?少年新進,諸事留心考究,虛心詢問,借可稍資曆練,長進學識。
切勿飲食征逐,虛度光陰。
每日讀書習字,仍立功課,不可曠廢間斷。
聞王老師清儉①耐苦,人品心術甚為人所莫及,爾可時往請其教益。
總要擺脫流俗世家子弟習氣,結交端人正士,為終身受用,勿稍放浪②以贻我憂。
時政得失、人物臧否③,不可輕易開口。
少時見識不到,往往有一時輕率緻為終身之玷④者,最須慎之又慎。
閏月初七日漳州大營 今譯 科舉考試放榜後,你被分到了哪一部?你是少年登科,凡事要多留心,虛心向他人求教,借這樣的機會增進自己的學識,增長見識。
千萬不要将心思放在宴請應酬和頻繁交往上,以免浪費光陰。
每天讀書寫字,仍然要像以前一樣完成每天的功課,不可荒廢間斷。
聽說王老師為人十分清廉儉樸,能吃苦,道德人品都非尋常人所及,你可多去向他請教。
一定要摒棄世家子弟輕浮不實的不良習氣,與品行端正的人交朋友,互相切磋學習,這樣才會終身受用,不可稍有放浪讓我替你擔憂。
關于時政得失和對他人的品頭論足,要少發表意見,少參與議論,免得禍從口出。
少年時期見識淺陋,往往會出現因一時的輕率舉動而造成終身的污點的情形,這是必須慎之又慎的。
簡注 ①清儉:清廉儉樸。
②放浪:放縱不受拘束,行為不檢點。
③臧否:褒貶、評論的意思。
④玷(diàn):原指白玉上的斑點,這裡指行為上的污點。
實踐要點 在京城的兒子時刻牽動千裡之外父親的心。
除了繼續教導孝威要持之以恒完成日課、多向人品高尚的師友請教和少交遊外,他在這封信中還特别告誡兒子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而留下終身的遺憾。
少年輕狂、指點江山、好為大言,這是年輕舉子們的通病。
尤其是一群在京城會試的舉子,初出茅廬,曆練不足,卻自诩滿腹經綸,縱覽古今,感覺自己要從“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狀态進入“達則兼濟天下”的階段了,因而懷有滿腔的入世熱情,認為天下事不過爾爾,特别對時政得失和人物臧否感興趣。
殊不知,從書本到實踐,從紙上談兵到躬行入局,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更何況,枯坐書齋的讀書人對世事人情的體會是非常有限的,似懂非懂和一知半解的時候恐怕居多。
在左宗棠生活的那個帝王統治時代,還是按照孔子所教導的“敏于行而讷于言”為妙,免得禍從口出後一世悔恨。
從當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看來,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學子往往不善于表達,甚至課堂提問和小組讨論時也不活躍,這也是需要注意的情況。
所以,父母們要鼓勵子女合理表達,積極思考什麼時候該說,該怎麼恰當地說。
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在輪到自己發表意見時認真說,不要不分場合随便亂說;說的時候要言之有據,理由不充分的言論盡量不說或少說;在可以說的情況下,隻要不是人身攻擊和抱有偏見,則可暢所欲言,特别是開始“頭腦風暴”的時候,則更加需要大膽地說了。
與孝威(不以仕宦望子弟,望詩書世澤引之弗替) 孝威知之: 我生平于仕宦一事最無系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
諺雲:“富貴怕見開花。
”我一書生忝竊至此,從枯寂至顯榮不過數年,可謂速化之至。
絢爛之極正衰歇之征,惟當盡心盡力,上報國恩,下拯黎庶①,做我一生應做之事,為爾等留些許地步②。
爾等更能蘊蓄培養,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學,則詩書世澤③或猶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漸滅殆盡也! 今譯 我平生對于仕途升遷一事最沒有留戀愛慕之意,也不在博取功名富貴方面對子弟寄予厚望。
諺語說:“富貴怕見開花。
”(人在富貴的時候怕見到鮮花盛開。
)我本一介書生,有幸能官居高位,從寂寂無聞到顯貴亨通不過短短數年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快了。
世間萬物絢爛達到巅峰的時候,正是将要走下坡路的征兆,我所能夠做的唯有竭盡所能,将安邦定國視為我的使命,向上報效國恩,向下拯救黎民,做我一生應做的事,為你們留些餘地、攢集些福澤。
你們如果更能積累培養德行學識,相比寒門子弟,加倍勤奮用功,那麼我們家族世代形成的詩書傳家的遺澤,或許就能夠流傳下去而不被其他風氣所替代,不至于有朝一日将其折損耗盡了! 簡注 ①黎庶:百姓。
②地步:指言語、行動留下的可以回旋的地方;餘地,空間。
③世澤:祖先的遺澤。
主要指地位、權勢、财産等。
語出《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
切勿飲食征逐,虛度光陰。
每日讀書習字,仍立功課,不可曠廢間斷。
聞王老師清儉①耐苦,人品心術甚為人所莫及,爾可時往請其教益。
總要擺脫流俗世家子弟習氣,結交端人正士,為終身受用,勿稍放浪②以贻我憂。
時政得失、人物臧否③,不可輕易開口。
少時見識不到,往往有一時輕率緻為終身之玷④者,最須慎之又慎。
閏月初七日漳州大營 今譯 科舉考試放榜後,你被分到了哪一部?你是少年登科,凡事要多留心,虛心向他人求教,借這樣的機會增進自己的學識,增長見識。
千萬不要将心思放在宴請應酬和頻繁交往上,以免浪費光陰。
每天讀書寫字,仍然要像以前一樣完成每天的功課,不可荒廢間斷。
聽說王老師為人十分清廉儉樸,能吃苦,道德人品都非尋常人所及,你可多去向他請教。
一定要摒棄世家子弟輕浮不實的不良習氣,與品行端正的人交朋友,互相切磋學習,這樣才會終身受用,不可稍有放浪讓我替你擔憂。
關于時政得失和對他人的品頭論足,要少發表意見,少參與議論,免得禍從口出。
少年時期見識淺陋,往往會出現因一時的輕率舉動而造成終身的污點的情形,這是必須慎之又慎的。
簡注 ①清儉:清廉儉樸。
②放浪:放縱不受拘束,行為不檢點。
③臧否:褒貶、評論的意思。
④玷(diàn):原指白玉上的斑點,這裡指行為上的污點。
實踐要點 在京城的兒子時刻牽動千裡之外父親的心。
除了繼續教導孝威要持之以恒完成日課、多向人品高尚的師友請教和少交遊外,他在這封信中還特别告誡兒子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而留下終身的遺憾。
少年輕狂、指點江山、好為大言,這是年輕舉子們的通病。
尤其是一群在京城會試的舉子,初出茅廬,曆練不足,卻自诩滿腹經綸,縱覽古今,感覺自己要從“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狀态進入“達則兼濟天下”的階段了,因而懷有滿腔的入世熱情,認為天下事不過爾爾,特别對時政得失和人物臧否感興趣。
殊不知,從書本到實踐,從紙上談兵到躬行入局,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更何況,枯坐書齋的讀書人對世事人情的體會是非常有限的,似懂非懂和一知半解的時候恐怕居多。
在左宗棠生活的那個帝王統治時代,還是按照孔子所教導的“敏于行而讷于言”為妙,免得禍從口出後一世悔恨。
從當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看來,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學子往往不善于表達,甚至課堂提問和小組讨論時也不活躍,這也是需要注意的情況。
所以,父母們要鼓勵子女合理表達,積極思考什麼時候該說,該怎麼恰當地說。
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在輪到自己發表意見時認真說,不要不分場合随便亂說;說的時候要言之有據,理由不充分的言論盡量不說或少說;在可以說的情況下,隻要不是人身攻擊和抱有偏見,則可暢所欲言,特别是開始“頭腦風暴”的時候,則更加需要大膽地說了。
與孝威(不以仕宦望子弟,望詩書世澤引之弗替) 孝威知之: 我生平于仕宦一事最無系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
諺雲:“富貴怕見開花。
”我一書生忝竊至此,從枯寂至顯榮不過數年,可謂速化之至。
絢爛之極正衰歇之征,惟當盡心盡力,上報國恩,下拯黎庶①,做我一生應做之事,為爾等留些許地步②。
爾等更能蘊蓄培養,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學,則詩書世澤③或猶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漸滅殆盡也! 今譯 我平生對于仕途升遷一事最沒有留戀愛慕之意,也不在博取功名富貴方面對子弟寄予厚望。
諺語說:“富貴怕見開花。
”(人在富貴的時候怕見到鮮花盛開。
)我本一介書生,有幸能官居高位,從寂寂無聞到顯貴亨通不過短短數年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快了。
世間萬物絢爛達到巅峰的時候,正是将要走下坡路的征兆,我所能夠做的唯有竭盡所能,将安邦定國視為我的使命,向上報效國恩,向下拯救黎民,做我一生應做的事,為你們留些餘地、攢集些福澤。
你們如果更能積累培養德行學識,相比寒門子弟,加倍勤奮用功,那麼我們家族世代形成的詩書傳家的遺澤,或許就能夠流傳下去而不被其他風氣所替代,不至于有朝一日将其折損耗盡了! 簡注 ①黎庶:百姓。
②地步:指言語、行動留下的可以回旋的地方;餘地,空間。
③世澤:祖先的遺澤。
主要指地位、權勢、财産等。
語出《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