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四年

關燈
子交遊,而是擔心初入京城的孝威沉迷其間耗費時日而無所得,因此希望他減少質量不高的交遊,不要經常外出交遊,注重修煉内在心性而輕視外在名利。

    即使是交遊,也要戒除輕浮放浪,夯實修身立言的義理之本,避免虛度這段積學儲才的黃金時期。

    其中恐怕也有自己當年會試時的教訓與自省吧。

     與孝威(給長輩寫信應注意禮節) 孝威知之: 昨見福建折弁①赍回《緻徐中丞②書》,我以爾所寄家信在内,故徑自拆視。

    見字畫草率,多用行體。

    稱謂款式均不妥協,殊為不取。

    樹人先生年已七十又四,較我長二十歲。

    我雖同官③,尚時存謙遜之意。

    爾緻信宜用紅單小楷,外用全書,上寫愚侄。

    如照都中款式,即用大單片亦可。

    初次通信,尤宜加慎,豈可任意草率,失敬禮之意?豈惟緻書督撫宜然,即凡同鄉、外省與我同官者,肯交情者,爾均宜執子侄之禮,不可稍形倨傲④。

    不獨世故宜然,即論讀書學禮,亦應如此。

    自卑以尊人,敬父執⑤之道,尤所當講也。

    有人求寫信寄當事者,都宜謝絕,以向無往來,或奉嚴谕不準預聞外事謝之,人亦不怪。

    總之,一舉筆,即當十分敬慎,免留話柄⑥,免招尤悔⑦。

     三月十三日延平大營(封發) 今譯 昨天見到福建官差順路帶來你的《緻徐中丞書》,我以為你所寄家書在裡面,就直接拆開看了。

    我看見你書寫潦草,多用行書。

    信中的稱謂和格式都不妥當,我認為十分不可取。

    樹人先生今年已經七十四歲了,比我年長了二十歲。

    我和他雖然在朝的官職名位相同,但我對他還是時常保持謙遜的态度。

    你給他寫信,應該用紅單小楷書寫,書信外面的稱呼用全稱,落款用愚侄。

    如果按照京城中流行的款式,用大單片也可以。

    初次給他寫信,你尤其應該小心謹慎,豈能潦草對待而沒有一點敬意?不僅僅給總督巡撫一級的長輩寫信應該這樣,即使是你寫給同鄉或外省中與我官職名位相同的長輩,别人如果願意和你交往,你都應該執子侄輩的禮節,不能夠流露出一絲一毫的驕傲自大。

    不單單在這些人情世故上應該保持謙遜敬慎之心,即使是讀書學禮,也要這樣。

    在身份上,以謙卑的姿态表示對他人的恭敬,敬重父親的朋友,這是我特别應當對你強調的。

    如果有人寫信給你,希望通過你來找我或其他當事人,你都應該委婉而明确拒絕,就說自己與當事人向來沒有交往,或者家父一貫嚴格規定我不能幹涉家庭以外的事情,這樣将道理講清楚了,别人也不會在心裡怨恨你。

    總而言之,每當提筆寫信,就應該十分謹慎而充滿恭敬的态度,以免給人留下話柄,以免帶來過失和悔恨。

     簡注 ①折弁(biàn):古時稱專為地方大員送奏折到京城的郵差為折弁。

    他們在辦公差的時候,順便為人傳遞家信。

    弁,古時候的一種低級軍官,或軍官的侍從。

     ②徐中丞:徐宗幹,字伯桢,又字樹人。

    江蘇南通人。

    嘉慶二十五年進士,先後在山東、福建任職。

    同治元年至五年任福建巡撫。

    清朝對巡撫尊稱為“中丞”,故稱徐中丞。

     ③同官:官職名位相同。

    當時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徐宗幹為福建巡撫。

     ④倨傲:驕傲自大。

     ⑤敬父執:敬重父親的朋友。

     ⑥話柄:被人拿來做談笑的言行或行為。

     ⑦尤悔:過失與悔恨。

    語出《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實踐要點 在這封家信中,左宗棠嚴厲批評了兒子給福建巡撫徐宗幹的書信中在格式上表現出的不恭敬,耐心給孝威講解寫信要注意的禮儀,從稱呼、字體到紙張的選擇,都一一加以指導。

    同時舉一反三,告訴兒子在諸如此類的書信交往和待人之道上應該注意的事項,特别強調不要替人向父親說情謀事。

    可見他家教的嚴格與細心,也可看到一位遠隔關山的父親,即使軍政繁忙,也不忘抓住點滴機會密切關注子女的健康成長。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

    中國是禮儀之邦,最重禮節,最崇禮制。

    崇尚禮儀是律己敬人的表現,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左宗棠雖身居高位,但他教導兒子,作為晚輩,對待父親的同事和朋友,要秉持恭敬和謙卑之心,放低自己的位置。

    做一個“懂禮”的謙謙君子,最重要的是内心保持恭敬,然後才能将這種恭敬轉化到行動上來,做人做事才會依禮而行,不逾越規矩。

    他耳提面命的良苦用心,無形中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孝威将禮的觀念根植于内心,并成為日常行為的基本準則。

    今天的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并教會孩子吸收傳統文明禮儀的精華部分,古為今用,學習恭敬地對待長輩,謙遜地與身邊的人相處,争取人人都成為一名文質彬彬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