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十歲後男女俱長,吾如尚在,當為訂之。
今譯 接到七月初十日家書,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添了新孫,足以安慰我這個老年人的心懷。
這個月收複孝豐縣,可以給新添的小孫子取名為豐孫,以紀念這件事。
如果母乳足夠就不要雇用乳母,不能過于溺愛。
我們本是貧寒家庭出身,你父親出生以後,因貧窮而隻能喝米汁,日夜啼哭不止,以至于後來肚臍突出,到現在還是肚子雖大但肚臍不深。
我母親曾經說起養育我的艱難、嚼米取汁的困苦,現在每每回憶起這些,就好像你祖母的聲音還在我耳邊。
你出生的時候,家中已達小康水平,但也沒有雇請乳母,就是因為考慮到家中過去的做法。
少雲打算将他第六個女兒許配給豐孫,你母親的意思是想等到十歲以後再定奪,我認為這非常有見地。
十年之後,雙方都長大了,如果我還健在,當會為他們的婚事做主。
簡注 ①孝豐:孝豐縣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地區的一個舊縣名。
其行政區域包括今天安吉縣南部的孝豐鎮等地,舊縣城在今孝豐鎮。
實踐要點 爺爺為孫兒降臨欣喜,同時不忘提醒兒子“不可過于愛之”,如果“乳足則無須雇用乳母”。
為了講清這個道理,他以自己小時候沒有奶吃和孝威小時候雖然寬裕但也沒有請乳母為例進行說明,并且再次強調家中的傳統,希望傳承好寒素家風。
壬叟入學,最為可喜。
爾伯父望子甚切,而壬僅中人之資,得此固可塞責①耳。
試館②明歲可改造,義學③明歲可舉行。
究竟需錢若幹,如何規畫,爾來書不一言及何耶?義學之外尚須添置義莊,以贍族之鳏寡孤獨④,擴充備荒谷以救荒年,吾苦力不贍⑤耳。
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⑥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吾尚拟繳一萬兩作京饷,則存者不過數千兩已耳。
浙事了後,當赴閩一行。
以一年度之,尚可餘廉泉數千。
當請觐⑦北上,即決計乞休耳。
約略言之,俾⑧爾知自為計。
今譯 壬叟進入學堂是最為可喜的事情。
你伯父對他寄予了厚望,而他隻有中等的資質,(讓他上學)已經盡到我們的責任了。
試館明年可以進行修繕改造,義學明年也可以辦起來。
(這兩項)到底需要多少錢,該怎樣計劃,為什麼你的來信沒有提到一句呢?除了義學,我們還應該增設義莊,用來贍養族中孤獨貧苦、無依無靠的人,增加備荒谷以便幫助族人度過荒年,但我苦于能力和财力不夠。
帶兵五年,我沒有存下一分一毫;擔任封疆大吏三年,剩餘的養廉銀不過一萬幾千兩,我準備上繳一萬兩充作朝廷軍饷,剩下的也就數千兩而已。
浙江戰事結束之後,我将去福建赴任。
以一年的時間來計算,我還能省下幾千兩。
我決定向聖上請求北上朝見,就是打定主意要告老還鄉。
我簡略地和你說了這些情況,是為了讓你知道應該怎麼打算。
簡注 ①塞責:盡到責任。
②試館:古代科舉考試時各地應試的人居住的場所。
③義學:私人募集款項,為公衆所設免收學費的學校。
④鳏(guān)寡孤獨:孤獨困苦、無依無靠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亦作“矜寡孤獨”。
⑤贍:充足、富足。
⑥疆圻(qí):邊疆。
借指封疆大吏。
⑦請觐:請求朝見君主。
⑧俾:使(達到某種效果)。
實踐要點 放眼晚清官場,左宗棠無疑是一個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典範。
堂堂一名封疆大吏,經手的軍饷稅費不知多少,可真實情況是“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
這些養廉銀,“吾尚拟繳一萬兩作京饷,則存者不過數千兩已耳”。
即便是這些規規矩矩的收入,他還要考慮在家鄉改造試館、舉辦義學義莊,根本沒考慮為家人留下什麼。
他将自己對養廉銀使用的計劃和盤托出,正是在身體力行培育清廉仁愛的家風。
爾意必欲會試,吾不爾阻。
其實則帖括①之學亦無害于學問,且可借此磨砻②心性。
如隻八股一種,若作得精切③妥惬亦極不易。
非多讀經書,博其義理之趣,多看經世有用之書,求諸事物之理,亦不能言之當于人心也。
爾初學淺嘗,固宜其視此太易。
今歲并未見爾寄文字來,閱字畫亦無長進,可見爾之不曾用心讀書,不留心學帖,乃妄意幸博科第,以便專心有用之學,吾所不解。
曾記馮鈍吟先生有雲:“小時志大言大,父師切勿抑之。
”此為庸俗父兄之拘束佳子弟者也。
若爾之性質不逾④中人,而我之教汝者并不在科第之學,自不得以此例之。
且爾欲為有用之學,豈可不讀書?欲轟轟烈烈作一個有用之人,豈必定由科第?汝父四十八九猶一舉人,不數年位至督撫⑤,亦何嘗由進士出身耶?當其未作官時,亦何嘗不為科第之學,亦何嘗以會試為事?今爾欲急赴會試以博科名,欲幸得科名以便為有用之學,視讀書緻用為兩事,吾所不解也。
大約近日頗事遊嬉⑥,未嘗學問,故不覺言之放曠⑦如此。
八月初六夜杭州(書寄) 今譯 你打算參加會試,我也不阻攔你。
其實潛心琢磨科舉文章對增進學問原本無害,還可以借此磨煉人的意志和心性。
就拿八股文來說,要作得精要貼切,也是極不容易的。
若非多讀經書,領悟書中的義理之趣,多看經世緻用的書籍,探求各種事物之間的道理,也不能表述得契合人心。
你初學八股文,研究并不深入,還沒領會到其中的奧秘,想當然認為這很容易。
今年都沒有收到你寄來文章,看你寫字也覺得沒有什麼長進,可見你平時并沒有用心讀書,也沒有留心好好臨摹古人的字帖,一心隻想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還說這樣今後就可以專心攻讀有用之書,對你的這種說法我感到很不理解。
記得馮鈍吟先生曾經說過:“小時候志向遠大,言論放曠,父親和老師不要去約束。
”這是庸常父兄拘束聰慧子女的情形。
像你的資質不過中等水平,而且我教育你的用意也
今譯 接到七月初十日家書,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添了新孫,足以安慰我這個老年人的心懷。
這個月收複孝豐縣,可以給新添的小孫子取名為豐孫,以紀念這件事。
如果母乳足夠就不要雇用乳母,不能過于溺愛。
我們本是貧寒家庭出身,你父親出生以後,因貧窮而隻能喝米汁,日夜啼哭不止,以至于後來肚臍突出,到現在還是肚子雖大但肚臍不深。
我母親曾經說起養育我的艱難、嚼米取汁的困苦,現在每每回憶起這些,就好像你祖母的聲音還在我耳邊。
你出生的時候,家中已達小康水平,但也沒有雇請乳母,就是因為考慮到家中過去的做法。
少雲打算将他第六個女兒許配給豐孫,你母親的意思是想等到十歲以後再定奪,我認為這非常有見地。
十年之後,雙方都長大了,如果我還健在,當會為他們的婚事做主。
簡注 ①孝豐:孝豐縣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地區的一個舊縣名。
其行政區域包括今天安吉縣南部的孝豐鎮等地,舊縣城在今孝豐鎮。
實踐要點 爺爺為孫兒降臨欣喜,同時不忘提醒兒子“不可過于愛之”,如果“乳足則無須雇用乳母”。
為了講清這個道理,他以自己小時候沒有奶吃和孝威小時候雖然寬裕但也沒有請乳母為例進行說明,并且再次強調家中的傳統,希望傳承好寒素家風。
壬叟入學,最為可喜。
爾伯父望子甚切,而壬僅中人之資,得此固可塞責①耳。
試館②明歲可改造,義學③明歲可舉行。
究竟需錢若幹,如何規畫,爾來書不一言及何耶?義學之外尚須添置義莊,以贍族之鳏寡孤獨④,擴充備荒谷以救荒年,吾苦力不贍⑤耳。
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⑥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吾尚拟繳一萬兩作京饷,則存者不過數千兩已耳。
浙事了後,當赴閩一行。
以一年度之,尚可餘廉泉數千。
當請觐⑦北上,即決計乞休耳。
約略言之,俾⑧爾知自為計。
今譯 壬叟進入學堂是最為可喜的事情。
你伯父對他寄予了厚望,而他隻有中等的資質,(讓他上學)已經盡到我們的責任了。
試館明年可以進行修繕改造,義學明年也可以辦起來。
(這兩項)到底需要多少錢,該怎樣計劃,為什麼你的來信沒有提到一句呢?除了義學,我們還應該增設義莊,用來贍養族中孤獨貧苦、無依無靠的人,增加備荒谷以便幫助族人度過荒年,但我苦于能力和财力不夠。
帶兵五年,我沒有存下一分一毫;擔任封疆大吏三年,剩餘的養廉銀不過一萬幾千兩,我準備上繳一萬兩充作朝廷軍饷,剩下的也就數千兩而已。
浙江戰事結束之後,我将去福建赴任。
以一年的時間來計算,我還能省下幾千兩。
我決定向聖上請求北上朝見,就是打定主意要告老還鄉。
我簡略地和你說了這些情況,是為了讓你知道應該怎麼打算。
簡注 ①塞責:盡到責任。
②試館:古代科舉考試時各地應試的人居住的場所。
③義學:私人募集款項,為公衆所設免收學費的學校。
④鳏(guān)寡孤獨:孤獨困苦、無依無靠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亦作“矜寡孤獨”。
⑤贍:充足、富足。
⑥疆圻(qí):邊疆。
借指封疆大吏。
⑦請觐:請求朝見君主。
⑧俾:使(達到某種效果)。
實踐要點 放眼晚清官場,左宗棠無疑是一個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典範。
堂堂一名封疆大吏,經手的軍饷稅費不知多少,可真實情況是“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
這些養廉銀,“吾尚拟繳一萬兩作京饷,則存者不過數千兩已耳”。
即便是這些規規矩矩的收入,他還要考慮在家鄉改造試館、舉辦義學義莊,根本沒考慮為家人留下什麼。
他将自己對養廉銀使用的計劃和盤托出,正是在身體力行培育清廉仁愛的家風。
爾意必欲會試,吾不爾阻。
其實則帖括①之學亦無害于學問,且可借此磨砻②心性。
如隻八股一種,若作得精切③妥惬亦極不易。
非多讀經書,博其義理之趣,多看經世有用之書,求諸事物之理,亦不能言之當于人心也。
爾初學淺嘗,固宜其視此太易。
今歲并未見爾寄文字來,閱字畫亦無長進,可見爾之不曾用心讀書,不留心學帖,乃妄意幸博科第,以便專心有用之學,吾所不解。
曾記馮鈍吟先生有雲:“小時志大言大,父師切勿抑之。
”此為庸俗父兄之拘束佳子弟者也。
若爾之性質不逾④中人,而我之教汝者并不在科第之學,自不得以此例之。
且爾欲為有用之學,豈可不讀書?欲轟轟烈烈作一個有用之人,豈必定由科第?汝父四十八九猶一舉人,不數年位至督撫⑤,亦何嘗由進士出身耶?當其未作官時,亦何嘗不為科第之學,亦何嘗以會試為事?今爾欲急赴會試以博科名,欲幸得科名以便為有用之學,視讀書緻用為兩事,吾所不解也。
大約近日頗事遊嬉⑥,未嘗學問,故不覺言之放曠⑦如此。
八月初六夜杭州(書寄) 今譯 你打算參加會試,我也不阻攔你。
其實潛心琢磨科舉文章對增進學問原本無害,還可以借此磨煉人的意志和心性。
就拿八股文來說,要作得精要貼切,也是極不容易的。
若非多讀經書,領悟書中的義理之趣,多看經世緻用的書籍,探求各種事物之間的道理,也不能表述得契合人心。
你初學八股文,研究并不深入,還沒領會到其中的奧秘,想當然認為這很容易。
今年都沒有收到你寄來文章,看你寫字也覺得沒有什麼長進,可見你平時并沒有用心讀書,也沒有留心好好臨摹古人的字帖,一心隻想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還說這樣今後就可以專心攻讀有用之書,對你的這種說法我感到很不理解。
記得馮鈍吟先生曾經說過:“小時候志向遠大,言論放曠,父親和老師不要去約束。
”這是庸常父兄拘束聰慧子女的情形。
像你的資質不過中等水平,而且我教育你的用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