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

關燈
遊城外大營 今譯 我在軍營中,認真安排好每一天,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每天都反省自己,總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做得不好,這才明白陸清獻公(陸隴其)的一句詩“老大始知氣質駁”(年紀大了才知道自己的氣質不純正)是曆經世事後的真實感受。

    少年時期志向遠大、言論宏遠,我本來是很喜歡的。

    但又擔心這種念頭一冒出來便難以約束,以後接人待物時目中無人、習慣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的種種毛病都出來了。

    比如學業荒廢後,看到别人的好文章總覺得不如自己,漸漸養成眼高手低的毛病。

    别人在背後取笑卻渾然不知,自己反而得意忘形,你要将這些銘記于心。

     簡注 ①陸清獻公:陸隴其,字稼書,被譽為清代理學第一人,作品有《三魚堂文集》。

     ②駁:不純正。

     ③荒疏:因平時缺乏練習而生疏。

     ④目高手低:眼光高,手藝低。

    比喻要求标準高,而實行能力低。

     ⑤讪笑:譏笑。

     實踐要點 左宗棠不僅要求子女反省,而且自己帶頭每天反省,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及時将自己反省的心得與家中子女分享。

    他告訴晚輩:到現在才體會到清代理學第一人陸隴其“老大始知氣質駁”的深意,到現在才知道原來少年志高言大不利于修德敬業。

    這些經驗之談讓子女明白一個道理:越是有了進步,就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學識修養越高的人越謙虛。

    反之,越是沒有什麼見識的人,越容易輕狂自大。

    他毫不遮掩自己的毛病,主動說出自己的檢讨曆程,不僅無損于父親的高大形象,反而讓子女倍感親切,其實是在暗示:連軍中老父都在三省吾身,家中兒女怎麼能不也這麼做呢?子女們在此看到了一個可親可敬的父親。

     與孝威孝寬(惟崇儉乃可廣惠) 孝威、孝寬知之: 所寄信件均收到。

    爾等今歲讀書如何?昨見孝寬與我禀①,字畫略有進境②,爾母來書亦漸誇之,或者真知立志學好耶?長一歲須長一歲志氣,刻刻念念以學好為事,或免為下流之歸。

    家用雖不饒,卻比我當初十幾歲時好多些。

    但不可亂用一文,有餘則散諸宗親之貧者。

    惟崇儉乃可廣惠③也,識之! 今譯 你們寄來的信都已收到。

    今年你們讀書的情況如何?昨天看到孝寬向我的彙報,寫字的水平稍微有點進步,你母親在來信中也開始誇獎他,或許他真的明白要立志學做好子弟了吧?年齡增長一歲要增長一歲的志氣,時時刻刻想到以學做好子弟為事業,或者可以避免成為品行卑劣的人。

    家中開銷雖然不算富有,卻比我當年十多歲的時候好多了。

    但不要亂花一文,有多餘的錢應該拿來救濟家族中的貧苦之人。

    隻有推崇儉樸才能擴充對别人的仁愛,記住這些道理! 簡注 ①禀:指下對上的報告。

     ②進境:指學業進步的情況。

     ③惠:仁愛。

    《說文》:“惠,仁也。

    ”《周書·谥法》:“愛民好與曰惠。

    柔質慈民曰惠。

    ” 實踐要點 諸葛亮《誡子書》“儉以養德”一語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修身齊家的名言。

    但是左宗棠的“崇儉以廣惠”思考得更深遠,他将節儉上升到廣施仁愛的濟世安民操作層面,由修身齊家的有限範圍上升到治國平天下的廣泛領域,是對“儉以養德”論的豐富和發展,為以節儉律己貫通修齊治平的行為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崇儉廣惠的好習慣,家長和孩子要一起盡可能幫助别人、奉獻愛心。

    無論是對于孩子當下的健康成長,還是對于孩子未來回報社會和家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劉先生向頗專勤,待之宜厚。

    我曾教小學生,知先生之難且苦。

    學俸三節①緻送,或時其緩急送之。

    爾母藥餌不可少。

    爾輩衣無求華,食無求美,則當用之錢可不緻缺矣。

    此時尚無外事分心,可勤苦學問,勿悠忽度日,最要最要。

     三月十九日嚴州大營(字寄) 今譯 劉先生教書一直很勤勉,在薪酬方面應該豐厚一些。

    我曾經教過私塾學生,知道塾師的難處和清苦。

    老師教書的費用在三個節日的時候送達,也可以根據老師花費需要的緊急情況及時送去。

    你母親調養身體的藥品不能節省。

    你們的衣着和食物不要追求華美,那麼家裡必要的花銷自然就不會緊缺。

    現在你們還沒有外面的俗事分心,要勤奮鑽研學問,不要閑遊浪費光陰,(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簡注 ①三節:中國傳統習俗中人們看重的春節、端午和中秋三個節日。

     實踐要點 哪些錢該用,哪些錢不該用,左宗棠都作了交代。

    對老師要尊敬,積極為母親治病是孝順,這些方面的花費不能省。

    在個人的吃飯穿衣方面隻要達到基本水平即可,不能追求享受。

    他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