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類,都将是政策制定者和千萬父母所關注的永恒話題。
小時志趣要遠大,高談闊論固自不妨。
但須時時反躬自問①:我口邊是如此說話,我胸中究有者般道理否?我說人家作得不是,我自己作事時又何如?即如②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細去尋他思路,摩他筆路,仿他腔調。
看時就要着想:要是我做者篇文字必會是如何,他卻不然,所以比我強。
先看通篇,次則分起,節節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細心體會,方曉得他的好處,方學得他的好處,亦是不容易的。
心思能如此用慣,則以後遇大小事到手便不至粗浮③苟且④。
我看爾喜看書,卻不肯用心。
我小來亦有此病,且曾自誇目力之捷⑤,究竟未曾子細,了無所得,爾當戒之。
今譯 小時候讀書志向要高遠,敢于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發表不同于他人的見解也沒關系。
但是,你要時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我口頭上這樣說,心裡是不是真正認為确實是這番道理呢?我講别人做得不好,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又怎麼樣呢?就像讀到他人寫的好文章,也要認真去體悟他的思路,臨摹他的筆法和風格。
看的時候就要想到:如果我寫這篇文章将會怎樣寫,他卻不是這樣寫,所以要比我寫得好。
讀文章先從整體入手,通讀一遍,然後再一段一段分别閱讀,一節一節往下看,一字一句都要細心體會,這樣才能知道他好的地方,才能學得他好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的。
能夠形成這樣良好的思維習慣,那麼以後處理起生活中大小事情來就不至于浮躁馬虎。
我發現你喜歡讀書,但不夠用心。
我小時候讀書也有這種毛病,而且常常自認為看書看得快,歸根到底還是沒有認真看書,結果并沒有什麼收獲,你應該努力戒除。
簡注 ①反躬自問:事後反過來問問自己,指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躬,自身。
②即如:正像,就像。
③粗浮:浮躁,形容人不細心,不沉着。
④苟且:敷衍了事,馬虎。
⑤捷:敏捷,迅速。
實踐要點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左宗棠進一步将這種反省具體化了:說話和心裡想的是否表裡如一?批評别人做得不好時要想想自己去做能否做得好?看到好文章想想自己的寫法和别人的想法有什麼不同,别人寫的好在哪裡?還有看書太快不用心體會的壞毛病,父親原來也有過,吃了虧,希望兒子吸取這樣的教訓。
他從讀書、寫文章、評論别人、做大小事情上進行舉例,所提建議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是泛泛而論。
雖然他對子弟要求嚴格,但總不忘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指導方法,其中包含了多年體會出來的人生經驗,甚至常常以自己的人生經曆做反面教材,十分具有說服力,是一種溫和又堅定的家庭教育。
子弟之資分各有不同,總是書氣①不可少。
好讀書之人自有書氣,外面一切嗜好②不能誘之。
世之所貴讀書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讀書),境遇苦(寒士),可望成材也。
若讀書不耐苦,則無所用心③之人;境遇不耐苦,則無所成就之人。
今譯 每個子弟的天分各有不同,不管怎麼說都不能缺少讀書人的氣質。
喜歡讀書的人自然而然會散發出一種彬彬有禮的書卷氣,外在的一切誘惑都不能打動他。
世人之所以推崇和看重寒門學子,在于他們(讀書)肯下苦功夫,境遇艱難(寒士),有成才的希望。
如果讀書不能下苦功夫,便是不動腦筋的人;如果不能忍受艱苦的環境,便是沒有什麼作為的人。
簡注 ①書氣:讀書人的氣質。
②嗜好:本性特别愛好的,多用于貶義。
③無所用心:沒有地方用他的心。
指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關心。
實踐要點 喜歡讀書的人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在專注力和毅力方面都經過一番磨煉。
如果是貧寒人家中喜歡讀書的人,則更經曆了窮苦生活的考驗,會更加具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這些品格将有助于成就事業。
所謂“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這個道理。
何況,讀書無疑是訓練思維能力和汲取前人智慧最快捷的途徑,聰明人善于将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思考和體會。
所以,左宗棠欣賞寒士的品格,認為寒士更可能成大器。
這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點還是大有區别的。
我在軍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檢點,總覺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陸清獻公①詩“老大始知氣質駁②”一句真是閱曆後語。
少年志高言大,我最歡喜。
卻愁心思一放,便難收束,以後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種種毛病都從此出。
如學業荒疏③之後,看人好文章總覺得不如我,漸成目高手低④之病。
人家背後讪笑⑤,自己反得意也,爾當識之。
癸亥正月六日龍
小時志趣要遠大,高談闊論固自不妨。
但須時時反躬自問①:我口邊是如此說話,我胸中究有者般道理否?我說人家作得不是,我自己作事時又何如?即如②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細去尋他思路,摩他筆路,仿他腔調。
看時就要着想:要是我做者篇文字必會是如何,他卻不然,所以比我強。
先看通篇,次則分起,節節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細心體會,方曉得他的好處,方學得他的好處,亦是不容易的。
心思能如此用慣,則以後遇大小事到手便不至粗浮③苟且④。
我看爾喜看書,卻不肯用心。
我小來亦有此病,且曾自誇目力之捷⑤,究竟未曾子細,了無所得,爾當戒之。
今譯 小時候讀書志向要高遠,敢于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發表不同于他人的見解也沒關系。
但是,你要時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我口頭上這樣說,心裡是不是真正認為确實是這番道理呢?我講别人做得不好,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又怎麼樣呢?就像讀到他人寫的好文章,也要認真去體悟他的思路,臨摹他的筆法和風格。
看的時候就要想到:如果我寫這篇文章将會怎樣寫,他卻不是這樣寫,所以要比我寫得好。
讀文章先從整體入手,通讀一遍,然後再一段一段分别閱讀,一節一節往下看,一字一句都要細心體會,這樣才能知道他好的地方,才能學得他好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的。
能夠形成這樣良好的思維習慣,那麼以後處理起生活中大小事情來就不至于浮躁馬虎。
我發現你喜歡讀書,但不夠用心。
我小時候讀書也有這種毛病,而且常常自認為看書看得快,歸根到底還是沒有認真看書,結果并沒有什麼收獲,你應該努力戒除。
簡注 ①反躬自問:事後反過來問問自己,指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躬,自身。
②即如:正像,就像。
③粗浮:浮躁,形容人不細心,不沉着。
④苟且:敷衍了事,馬虎。
⑤捷:敏捷,迅速。
實踐要點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左宗棠進一步将這種反省具體化了:說話和心裡想的是否表裡如一?批評别人做得不好時要想想自己去做能否做得好?看到好文章想想自己的寫法和别人的想法有什麼不同,别人寫的好在哪裡?還有看書太快不用心體會的壞毛病,父親原來也有過,吃了虧,希望兒子吸取這樣的教訓。
他從讀書、寫文章、評論别人、做大小事情上進行舉例,所提建議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是泛泛而論。
雖然他對子弟要求嚴格,但總不忘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指導方法,其中包含了多年體會出來的人生經驗,甚至常常以自己的人生經曆做反面教材,十分具有說服力,是一種溫和又堅定的家庭教育。
子弟之資分各有不同,總是書氣①不可少。
好讀書之人自有書氣,外面一切嗜好②不能誘之。
世之所貴讀書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讀書),境遇苦(寒士),可望成材也。
若讀書不耐苦,則無所用心③之人;境遇不耐苦,則無所成就之人。
今譯 每個子弟的天分各有不同,不管怎麼說都不能缺少讀書人的氣質。
喜歡讀書的人自然而然會散發出一種彬彬有禮的書卷氣,外在的一切誘惑都不能打動他。
世人之所以推崇和看重寒門學子,在于他們(讀書)肯下苦功夫,境遇艱難(寒士),有成才的希望。
如果讀書不能下苦功夫,便是不動腦筋的人;如果不能忍受艱苦的環境,便是沒有什麼作為的人。
簡注 ①書氣:讀書人的氣質。
②嗜好:本性特别愛好的,多用于貶義。
③無所用心:沒有地方用他的心。
指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關心。
實踐要點 喜歡讀書的人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在專注力和毅力方面都經過一番磨煉。
如果是貧寒人家中喜歡讀書的人,則更經曆了窮苦生活的考驗,會更加具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這些品格将有助于成就事業。
所謂“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這個道理。
何況,讀書無疑是訓練思維能力和汲取前人智慧最快捷的途徑,聰明人善于将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思考和體會。
所以,左宗棠欣賞寒士的品格,認為寒士更可能成大器。
這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點還是大有區别的。
我在軍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檢點,總覺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陸清獻公①詩“老大始知氣質駁②”一句真是閱曆後語。
少年志高言大,我最歡喜。
卻愁心思一放,便難收束,以後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種種毛病都從此出。
如學業荒疏③之後,看人好文章總覺得不如我,漸成目高手低④之病。
人家背後讪笑⑤,自己反得意也,爾當識之。
癸亥正月六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