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

關燈
與孝威(真作八股者必體玩書理) 霖兒知悉: 所論重經濟①而輕文章亦有所見,然文章亦談何容易。

    且無論古之所謂文章者何若,即說韓、柳、歐、蘇②之古文,李、杜③之詩,皆盡一生聰明學問然後得以名世,古今能幾及者究有幾人?又無論此等文章,即八股文、排律詩,若要作得妥當,語語皆印心而出,亦一代可得幾人?一人可得幾篇乎?今之論者動謂人才之不及古昔由于八股誤之,至以八股人才相诟病。

    我現在想尋幾個八股人才與之講求軍政、學習吏事亦了不可得。

    間有一二曾由八股得科名者,其心思較之他人尚易入理,與之說幾句《四書》,說幾句《大注》④,即目前事物随時指點,是較未讀書之人容易開悟許多。

    可見真作八股者必體玩書理,時有幾句聖賢話頭留在口邊究是不同也。

     今譯 你來信所講重視經世濟民而輕視文章的觀點也有一定的見地,然而要寫出好文章又談何容易?且不說古人所講的文章是什麼含義,單說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轼的古文,李白、杜甫的詩歌,都是耗費他們一生的聰明才智和學識才得以聞名于世的,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趕上他們?暫且不說這樣高水平的文章,僅就八股文、律詩來說,若要寫得妥妥帖帖,每一句都發自内心,一個時代又能有幾人?一個人又能寫出幾篇? 今天有人動不動就說現在的人才比不上古代是由于八股文所害,以至于批評寫八股文的人才。

    我現在想找幾個八股文真正寫得好的人,與他們讨論軍務時政,切磋交流政事官務,也是了不可得。

    偶爾有一兩個由八股而獲科名的人,他們的想法比其他人還容易切近義理一點,與他們講幾句《四書》和《四書章句集注》,根據當前的事情對他們适時進行點撥指導,比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開通覺悟起來容易很多。

    可見,真正能寫好八股文的人必定能将書中的義理融會貫通,與那些不過時常将幾句聖賢語句挂在嘴邊的人确實不同。

     簡注 ①經濟:經世濟民。

    《宋史·王安石傳》論曰:“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

    ”《五代史平話·周史》:“吾負經濟之才,為庸人謀事,一死固自甘心。

    ” ②韓、柳、歐、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轼的合稱,均為唐宋八大家人物。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蘇轼等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

     ③李、杜:指李白和杜甫,分别為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文學家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形容他們詩歌美妙,流傳後世。

     ④《大注》:是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作的注,包括《大學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是朱熹經學思想的代表作,後人合稱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實踐要點 左宗棠作為一個科舉道路上屢屢碰壁,然後發誓不再參加科舉考試的逆襲成功者,按常理會對科舉八股文深惡痛絕,因為自己沒有通過科舉考試也能成功,足以證明科舉八股誤人之深。

    但是,他并不是這樣看待八股文的,他認為能真正寫好八股文的是人才,科舉成功的并不一定就八股文寫得好,還有很多文章之外的因素難以預料;也就是說,現在依靠科舉成功獲取功名的人,并不是真正能寫好八股文的人,大多依靠那種讨巧的時髦八股文而登科。

    科舉考試的本意是選拔人才,将現在缺乏人才的原因歸罪于八股文是錯誤的,非八股文之罪,而是上上下下整個評價八股文的标準和考試選拔體制的罪。

    他認為,要真正寫好八股文,必須“體玩書理”,不是講幾句聖賢話語充門面,而是真正體會和踐行聖賢義理。

    寫過八股文的人與沒寫過八股文的人不同,稍微領悟了聖賢義理的人與隻會寫表面文章的人不同,這也是他作為過來人的切身體會和持平之論,表現出他看待八股文的獨特視角,其間有難得的清醒與豁達。

     由此也可以延伸到對當今高考升學制度的反思。

    高考制度設計的出發點是基于公平選拔人才,而且也确實選拔了一大批人才,至少目前還沒有一種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高考,但高考在實行中也産生了一些流弊,比如:重點中學身價日漲,培養了不少“書呆子”,學生成為“考試機器人”,整個高中階段都“暗無天日”,高考作文被稱為“新八股文”……我們應當明白,考試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學習不是為了拿高分數,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訓練思維和發現自己的不足,盡可能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如何保證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如何讓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如何改變一考定終生的局面?如何實現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學習内容和要求的有序銜接?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