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

關燈
與孝威(盡瘁報國,望思父苦心) 孝威等知之: 許久不寄家信,亦未接爾等禀函,未知爾母近來體氣何如,爾等均如常否。

    得仁先大叔及意城二叔信,知各家均無恙,二伯亦健适如常,心為稍釋。

    然軍事方殷①,實亦無片刻閑暇想及家事。

     我一書生,蒙朝廷特達之知②,擢任③巡撫,危疆重寄,義無可诿④,惟有盡瘁圖之,以求無負。

    其濟則國家之幸,蒼生之福,不濟則一身當之而已。

     爾等讀書作人,能立志向上,思乃父之苦,體乃父之心,日慎一日,不至流于不肖⑤,則我無複牽挂矣。

     三月初二日浙江常山縣水南營次(谕) 今譯 我很長時間沒有給你們寫信,也沒有收到你們寫給我的家書,不知道你母親現在身體如何,你們是不是都一如既往地安好呢?得到郭嵩焘(仁先)大叔和郭崑焘(意城)二叔的來信,得知各家都平安,你二伯也和平常一樣健康,便稍微放心了。

    可是軍務正繁忙,實在沒有片刻閑暇去考慮家事。

     我是一介寒門書生,因為得到朝廷特殊的知遇之恩,被提拔任命為巡撫,在國家危急的情況下被委以重任,深感責任重大不可推卸,唯有鞠躬盡瘁,以求不辜負國家和百姓的重托。

    如果能夠成功,則是國家的幸運,百姓的福氣;如果不成功,就讓我一個人承擔罷了。

     你們讀書做人,能夠立志向上,想到父親戎馬生涯的艱辛,體會父親以天下為己任的苦心,一天比一天謹慎踏實,不至于成為品行不好且沒有出息的子孫,那我就沒有什麼牽挂的了。

     簡注 ①方殷:正當劇盛之時。

     ②特達之知:特殊的知遇之恩。

     ③擢(zhuó)任:提拔任用。

     ④诿:推脫。

     ⑤不肖:品行不好,沒有出息。

    多用于子孫,如不肖子孫。

     實踐要點 面對愛國與愛家之間的沖突,左宗棠以離家千裡南征北戰的行動給出了明确的回答。

    家書的字裡行間洋溢着以天下為己任的激昂正氣,這是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将深深影響後輩的秉性氣質和人生境界。

    同時,他又利用家書督促子女成長,希望他們體會父親的艱辛與心情,發憤立志向上。

    家國情懷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父母應該帶頭愛國愛家,子女在耳濡目染後自然會深受影響。

     與孝威(世事方艱,各宜努力學好) 孝威知悉: 浙江夙稱饒富,今則膏腴①之地盡成荒脊。

    人民死于兵燹②,死于饑餓,死于疾疫,蓋幾靡有孑遺③。

    縱使迅速克複,亦非二三十年不能複元,真可痛也。

     爾兩試幸取前列,然未免占寒士④進取之路,須自忖⑤詩、文、字三者真比同試之人何如,不可因郡縣刮目遂自謂本領勝于寒士也。

    院試過後又須赴鄉試,過考日多,讀書日少,殊為無謂。

    我欲爾等應考,不過欲爾等知此道辛苦,發憤讀書。

    至科名一道,我生平⑥不以為重,亦不以此望爾等。

    況爾例得三品蔭生⑦,如果立志讀書,亦不患無進身之路也。

    世事方艱,各宜努力學好,為囑。

     五月十七日衢州雲溪行營(谕) 今譯 浙江地區一直都以富庶著稱,如今這土地肥美、物産豐富的好地方卻全都變得荒涼貧瘠。

    老百姓或死于戰亂,或死于饑餓,或死于瘟疫疾病,幾乎沒有幸存的。

    即使能夠迅速收複,沒有二三十年時間是絕不能恢複到原來的樣子的,真是令人十分痛心。

     你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有幸名列前茅,但不能不說是占據了寒門學子求取進步的道路,你要自己想想在詩歌、文章、書法三個方面真的比一同參加考試的人到底怎麼樣,不能因為郡縣主考官的誇獎就自認為本領已經超過那些寒門學子了。

    院試之後又要準備參加鄉試,通過考試的時間多,而真正沉下心思來讀書的時間少,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我想要你們參加科舉考試,原本不過是想要你們明白這條道路的艱辛,能夠刻苦讀書。

    至于能否考取功名,我有生以來并不看重這個,也不在這個方面對你們寄予厚望。

    況且(根據你父親現有的三品職級),按照慣例你可以獲得蔭生,如果你立下志向讀書,也不用擔心沒有晉升之路。

    時事越來越艱難,各方面都要努力學好樣,特此囑咐。

     簡注 ①膏腴:形容土地肥美。

     ②兵燹(xiǎn):戰亂所造成的焚燒毀壞等災害。

     ③孑(jié)遺:殘留、獨存。

    孑,遺留、剩餘。

    《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 ④寒士:多指貧苦的讀書人。

     ⑤自忖(cǔn):暗自思考,暗自揣度。

     ⑥生平:有生以來,從出生到現在。

     ⑦蔭生:按清制,文職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稱恩蔭。

    入監讀書的子弟稱恩蔭生,簡稱蔭生。

    蔭生名義上是入監讀書,實際隻須經過一次考試,即可給予一定官職。

    左宗棠當時以三品京堂候補幫辦兩江總督曾國藩軍務,按照慣例孝威可獲準成為蔭生。

     實踐要點 左宗棠經常在家書中講述外面的見聞和自己的看法,其出發點有三:一是可以讓家中子女了解時政,不當“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擴充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二是分享自己的思考,展開平等交流,拉近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彌補不在子女身邊的缺憾;其三,還可以讓子女明白世事方艱,培養憂國憂民的胸懷,激發積學儲才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其實他心中并非以科名為重,在此,他解釋說,之所以同意他們參加科舉考試,是為了讓他們體會其中的艱辛,從而知道科舉之路并不平坦。

    他還感歎赴考會浪費許多時間,希望兒子回頭更加發憤讀書。

    家書語言平實,向兒子推心置腹,說的都是心裡話,無一句不是在激勵兒子成為謙虛、正直、有志向、愛讀書的有為之人。

     與孝威(目睹浙民流離颠沛的慘狀,無淚可揮一刻難安) 孝威知悉: 适封信間,得郭二叔信,知爾院試經古①亦獲取列,甚為欣然。

    發憤讀書,講求正經學問,作一好秀才,亦足為家門之慶也②。

     爾母近來病體何如?朱和哥回時曾帶桑寄生③一包,已送到否?我近來身體如常,惟眼力大不如從前。

    目睹浙民流離颠沛之苦、疾役流行之慘、饑餓不堪之狀,無淚可揮,真是一刻難安耳。

     吳都司假歸,順寄今歲薪水銀二百兩以作家用,可樽節④用之。

    外萬名傘一把、旗四樹,并付。

     六月二十四夜雲溪營中 今譯 正在封裝信件的時候,收到郭二叔(意城)的來信,得知你院試的經古考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很高興。

    決心努力讀書,追求正統學問,做一個好秀才,也是家族的福澤。

     你母親的身體近來怎麼樣?朱和哥回家時帶的一包桑寄生,已經收到了嗎?我近來身體還和往常一樣健康,隻是視力比起從前衰退了許多。

    我親眼看到浙江一帶的老百姓飽受流離失所的痛苦、瘟疫等流行病的折磨、忍饑挨餓的悲慘,已經沒有淚水可流了,真是一刻也不能安心。

     吳都司告假回家,我順便托他帶回今年的薪水二百兩銀子作為家庭開銷,可以節省點用。

    還有萬名傘一把、旗四根,一并帶回。

     簡注 ①經古:“經古”是院試考前的一個測試。

    “經古”題目最初為經解、史論、詩賦。

    鹹豐時增加性理、孝經論。

    同治十年增加算術。

    光緒二十三年增加時務。

    考生隻須選其中一門考試即可。

     ②慶:福澤。

     ③桑寄生:别稱桃樹寄生、苦楝寄生等。

    嫩枝、葉密被褐色或紅褐色星狀毛,有時具散生疊生星狀毛,小枝黑色,無毛,具散生皮孔。

    有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

     ④樽節:節省。

    樽,通“撙”。

     實踐要點 相比于自己的身體漸衰和遠離親人,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還有更大的痛苦:離老百姓如此之近,卻不能拯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

    強烈的“愛民”之心和家國情懷,讓寒門出身的他如坐針氈,夜不能寐。

    他這種仕宦不為求取功名,而為造福社稷百姓的價值觀,身體力行地傳遞給子弟,也是在千裡之外培養他們愛國為民的情懷。

     與孝威(世胄之緻身易于寒酸) 霖兒知悉: 六月十七日吳都司蘭桂因病假歸,曾以一函寄爾,并付今年薪水銀二百兩歸,未知接得否。

    念家中拮據①,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饷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

    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曆艱辛,練成材器②。

    境遇③以清苦④澹泊為妙,不在多錢也。

     爾幸附學籍⑤,人多以此賀我,我亦頗以為樂。

    然吾家積代以來皆苦讀能文,僅博一衿⑥,入學之年均在二十歲以外,惟爾仲父十五歲得冠縣庠⑦為僅見之事。

    今爾年甫⑧十七亦複得此,自忖文字能如仲父及而翁⑨十七時否?左太沖詩雲:“以彼徑寸根,蔭此千尺條。

    ”⑩蓋慨世胄?之緻身?易于寒畯也。

    爾勿以此妄自衿寵?,使人輕爾。

     今譯 六月十七日,吳蘭桂都司因病請假回家,我曾托他捎一封家信帶給你,還有我今年的薪水二百兩銀子,不知道你收到沒有?我知道家中經濟不寬裕,也想過要多寄一些錢給你們,然而現在國家時局艱難,軍中已經有七個多月沒給将士們發糧饷了,這也是我不忍心給你們多寄錢的原因。

    你們現在年紀還小能力不強,正要在艱苦的環境下多加磨煉,這樣才能成為有用之材。

    人生的境況和遭遇以處于清苦淡泊中不失氣節為好,不在于有很多錢财。

     你有幸通過院試取得進入官學學習的資格,許多人都來向我道賀,我也從心底裡感到高興。

    然而我們家族幾代以來都是勤學苦讀出身,也隻考取了秀才,而且年齡都超過了二十歲,唯有你二伯父十五歲在縣學中名列前茅,實屬罕見。

    你今年剛剛十七歲便有幸取得和你二伯父當年一樣的成績,你應該問問自己的文章是否能比得上你伯父和你父親十七歲時呢?左太沖的詩歌寫道:“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小苗生長在山頂上,因為地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