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與孝威(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
孝威知之:
接臘月初十日禀,知家中清吉,爾兄弟姊妹均好,甚為欣然。
爾年已漸長,讀書最為要事。
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
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
若徒然①寫一筆時派字,作幾句工緻詩,摹幾篇時下八股,騙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究竟是甚麼人物?爾父二十七歲以後即不赴會試,隻想讀書課子②以綿世澤,守此耕讀家風,作一個好人,留些榜樣與後輩看而已。
生爾等最遲③,盼爾等最切。
前因爾等不知好學,故嘗以科名歆動爾④,其實爾等能向學作好人,我豈望爾等科名哉!來書言每日作文一篇,三六九日作文兩篇。
雖見爾近來學力⑤遠勝從前,然但想赴小試做秀才,志趣⑥尚非遠大。
且爾向來體氣⑦薄弱,自去春病後,形容憔悴⑧,尚未複原,我與爾母每以為憂,爾亦知之矣。
今譯 自臘月初十接到你的家書,得知家中清靜祥和,你們兄弟姐妹都安好,我很高興。
你的年齡已越來越大,讀書是最為要緊的事。
讀書之所以重要,是讀書能夠讓人明白事理。
讀書是為了成為聖賢,并不在于獲取功名,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君子,即使沒有考取功名也自然令人敬重。
若僅僅隻會寫一筆流行的時髦字,作幾行工整詩,模仿幾篇現在推崇的八股文,騙取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的頭銜,到底算得上什麼人物呢?你的父親我二十七歲之後就不再參加會試,隻不過想讀書教子延續祖先遺澤,守護好耕讀家風,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給後輩留下好榜樣而已。
你們出生得最晚,(因此)對你們的期盼也最為殷切。
從前,我因為擔心你不好好學習,便以考取功名來打動你,其實,如果你能學好向上,我又怎麼會看重你是否獲取功名!這次你來信說,每天寫一篇文章,逢三、六、九日寫兩篇文章。
我感覺你近來學問水平大有進步,但是隻想到赴考做秀才,志向興趣還不夠遠大。
而且你向來體質虛弱,自從去年春天生病以後,形體容貌看上去還是枯槁瘦弱的樣子,還沒有完全複原,我與你母親每每想到這裡都十分擔憂,這些你是知道的。
簡注 ①徒然:僅此,隻是如此。
②課子:督教子女讀書。
課,督促、督率。
③生爾等最遲:你們出生得最晚。
道光二十六年,左宗棠三十五歲的時候,原配周夫人生了四個女兒之後才生下長子孝威。
三十六歲時,次子左孝寬出生;四十二歲時,三子左孝勳出生;四十六歲時,四子左孝同出生。
後面三個兒子的生母均為張夫人。
④以科名歆動爾:用科舉功名來使你羨慕動心。
⑤學力:學問上達到的水平。
⑥志趣:志向興趣。
⑦體氣:體質。
⑧形容憔悴:形容,形體容貌。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枯槁的樣子。
實踐要點 左宗棠一直告誡兒子:讀書不是為了趕時髦、充門面、博功名,而是為了“明白事理”“學作聖賢”。
雖然偶爾也提到功名,那不過是看見兒子讀書懈怠時刺激一下而已,也是順應世俗,其實并非本心。
他以自己二十七歲以來的想法坦然相告,希望孝威讀書不僅僅以科名為目的,而應子承父志,不負厚望,懷有更遠大的志趣。
最後,還表達了對兒子體質不佳尚未康複的擔憂。
盡管是千裡之外的書信交流,字裡行間卻更像是父子間的促膝談心。
讀書能令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固①,蓋義理悅心之效也。
若徒然信口誦讀而無得于心,如和尚念經一般,不但毫無意趣,且久坐傷血,久讀傷氣,于身體有損。
徒然揣摩時尚腔調而不求之于理,如戲子演戲一般,上台是忠臣孝子,下台仍一賤漢。
且描摹刻畫,勾心鬥角,徒耗心神,尤于身體有損。
近來時事日壞,都由人才不佳。
人才之少,由于專心做時下科名之學者多,留心本原之學者少。
且人生精力有限,盡用之科名之學,到一旦大事當前,心神耗盡,膽氣②薄弱,反不如鄉裡粗才尚能集事③,尚有擔當。
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④,人才愈見庸下。
此我閱曆有得之言,非好罵時下自命為文人學士者也。
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⑤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隻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養心者在此,所以養身者在此。
府試⑥、院試⑦如尚未過,即不必與試。
我不望爾成個世俗之名,隻要爾讀書明理,将來做一個好秀才,即是大幸。
軍中事多,不及詳示。
因爾信如此,故略言之。
李貴不耐勞苦,來營徒多一累。
其人不能學好,留之家中亦斷不可。
我寫信與郭二叔,求他轉薦地方可也。
家中大小事件亦宜留意,家有長子曰“家督”,爾責非輕。
長一歲年紀,須增一歲志氣,須去盡童心為要。
辛酉正月二日四更梅源橋行營 今譯 讀書可以令人心曠神怡,可以令人更加聰明智慧,這是文章中的内容和意義愉悅心靈所達到的效果。
如果隻會心不在焉地誦讀而沒有什麼心得,像和尚念經一般,不但完全失去了讀書的樂趣,況且坐久了有礙血脈流通,誦讀時間過長則耗費精氣神,對身體也會有損傷。
如果讀書時隻是模仿當下流行的腔調而不去探求義理,那麼就像戲子演戲一樣,雖然在台上表演的是忠臣孝子,走下台來,卻依然是一個不通文理的粗人。
況且(像唱戲一樣讀書)隻是在模仿刻畫,用盡心機,這樣隻會白白耗費心神,更加傷害身體。
近年來,時局越來越衰敗,都是由于人才不好的緣故。
人才漸趨減少,是因為熱衷于作時下流行八股文的人太多,而潛心鑽研根本學問的人太少。
人一生的精力有限,如果全用在博取科名的學問上,一旦面臨國家大事,心思精力已經耗費殆盡,膽量氣魄柔弱不堪,反而不及鄉野間大字不識的粗人能成事、有擔當。
請看近來湧現的人才,有一個是從考科舉做八股文出身的嗎?八股文做得越合乎格式,人才越庸常。
這是我多年來的切身感悟,并不是喜歡侮辱現在那些自命為文人學士的人。
讀書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多讀數遍後認真思考,必須在慢慢品味的基礎上領悟義理所蘊含的意趣,不能隻是敷衍了事,用來涵養心志的地方就在這裡,用來保養身體的地方也在這裡。
府試、院試如果沒有通過,就沒必要參加科舉考試了。
我不指望你博得世人所看重的科名,隻望你讀書明理,将來做一個好秀才,便是人生的大幸。
我軍務繁忙,就不再細說。
因為你的來信提到這些問題,所以在信中稍微多說幾句。
李貴這個人不能吃苦耐勞,來到軍營中也隻是額外增加我的累贅。
這個人不學好,留在家中也萬萬不行。
我已經寫信給郭二叔,讓他幫忙推薦李貴到合适的地方去。
家裡的大小事情要多留意,家中的長子被稱為“家督”,你的責任不輕。
每長大一歲,必須增長一歲的志氣,記住一定要去掉身上的孩子氣。
簡注 ①強固:強大鞏固。
②膽氣:膽量和勇氣。
③集事:成事,成功。
④入格:合乎格式。
⑤涵泳:陶冶、品味。
⑥府試:縣試之後,由知府主持的科舉考試。
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多在四月份舉行。
⑦院試:縣試、府試之後,由學政主持在各省貢院内的科舉考試。
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
辰、戌、醜、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試。
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
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權。
實踐要點 讀書為明理,不為科名,是左宗棠教子的一個永恒主題。
這封家書換了角度談這個道理,側重于講“讀書能令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固”的“愉悅”。
常言道“學海無涯苦作舟”,人們往往隻看到求學之路的艱辛,以緻不少未入門者順從追求安逸的天性對讀書望而卻步。
殊不知,遨遊在思想和知識的海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不僅可以養心還可以養身,讓人感覺是一種享受。
書讀得越多,對世事就越明白,胸襟也越寬廣,心态也會越平和,非常有助于身心健康,所以說“開卷有益”。
左宗棠是體會過這種快樂的,所以他願與兒子共同分享這個觀點。
當今聰明的父母們,不妨告訴兒女“學海無涯樂作舟”,或從自己做起,少玩手機多讀書;或堅持“親子閱讀”,共同領悟讀書帶來的快樂,子女将會愛上閱讀并樂在其中。
與孝威(爾今年小試,原可不必) 阿霖閱之: 爾今年小試,原可不必,隻要讀書明理,講求作人及經世有用之學,便是好兒子,不在科名也。
爾小楷①宜學帖,方有可觀②。
讀書總要涵泳從容,不可圖快潦草,切切! 二月三日 今譯
爾年已漸長,讀書最為要事。
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
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
若徒然①寫一筆時派字,作幾句工緻詩,摹幾篇時下八股,騙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究竟是甚麼人物?爾父二十七歲以後即不赴會試,隻想讀書課子②以綿世澤,守此耕讀家風,作一個好人,留些榜樣與後輩看而已。
生爾等最遲③,盼爾等最切。
前因爾等不知好學,故嘗以科名歆動爾④,其實爾等能向學作好人,我豈望爾等科名哉!來書言每日作文一篇,三六九日作文兩篇。
雖見爾近來學力⑤遠勝從前,然但想赴小試做秀才,志趣⑥尚非遠大。
且爾向來體氣⑦薄弱,自去春病後,形容憔悴⑧,尚未複原,我與爾母每以為憂,爾亦知之矣。
今譯 自臘月初十接到你的家書,得知家中清靜祥和,你們兄弟姐妹都安好,我很高興。
你的年齡已越來越大,讀書是最為要緊的事。
讀書之所以重要,是讀書能夠讓人明白事理。
讀書是為了成為聖賢,并不在于獲取功名,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君子,即使沒有考取功名也自然令人敬重。
若僅僅隻會寫一筆流行的時髦字,作幾行工整詩,模仿幾篇現在推崇的八股文,騙取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的頭銜,到底算得上什麼人物呢?你的父親我二十七歲之後就不再參加會試,隻不過想讀書教子延續祖先遺澤,守護好耕讀家風,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給後輩留下好榜樣而已。
你們出生得最晚,(因此)對你們的期盼也最為殷切。
從前,我因為擔心你不好好學習,便以考取功名來打動你,其實,如果你能學好向上,我又怎麼會看重你是否獲取功名!這次你來信說,每天寫一篇文章,逢三、六、九日寫兩篇文章。
我感覺你近來學問水平大有進步,但是隻想到赴考做秀才,志向興趣還不夠遠大。
而且你向來體質虛弱,自從去年春天生病以後,形體容貌看上去還是枯槁瘦弱的樣子,還沒有完全複原,我與你母親每每想到這裡都十分擔憂,這些你是知道的。
簡注 ①徒然:僅此,隻是如此。
②課子:督教子女讀書。
課,督促、督率。
③生爾等最遲:你們出生得最晚。
道光二十六年,左宗棠三十五歲的時候,原配周夫人生了四個女兒之後才生下長子孝威。
三十六歲時,次子左孝寬出生;四十二歲時,三子左孝勳出生;四十六歲時,四子左孝同出生。
後面三個兒子的生母均為張夫人。
④以科名歆動爾:用科舉功名來使你羨慕動心。
⑤學力:學問上達到的水平。
⑥志趣:志向興趣。
⑦體氣:體質。
⑧形容憔悴:形容,形體容貌。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枯槁的樣子。
實踐要點 左宗棠一直告誡兒子:讀書不是為了趕時髦、充門面、博功名,而是為了“明白事理”“學作聖賢”。
雖然偶爾也提到功名,那不過是看見兒子讀書懈怠時刺激一下而已,也是順應世俗,其實并非本心。
他以自己二十七歲以來的想法坦然相告,希望孝威讀書不僅僅以科名為目的,而應子承父志,不負厚望,懷有更遠大的志趣。
最後,還表達了對兒子體質不佳尚未康複的擔憂。
盡管是千裡之外的書信交流,字裡行間卻更像是父子間的促膝談心。
讀書能令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固①,蓋義理悅心之效也。
若徒然信口誦讀而無得于心,如和尚念經一般,不但毫無意趣,且久坐傷血,久讀傷氣,于身體有損。
徒然揣摩時尚腔調而不求之于理,如戲子演戲一般,上台是忠臣孝子,下台仍一賤漢。
且描摹刻畫,勾心鬥角,徒耗心神,尤于身體有損。
近來時事日壞,都由人才不佳。
人才之少,由于專心做時下科名之學者多,留心本原之學者少。
且人生精力有限,盡用之科名之學,到一旦大事當前,心神耗盡,膽氣②薄弱,反不如鄉裡粗才尚能集事③,尚有擔當。
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④,人才愈見庸下。
此我閱曆有得之言,非好罵時下自命為文人學士者也。
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⑤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隻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養心者在此,所以養身者在此。
府試⑥、院試⑦如尚未過,即不必與試。
我不望爾成個世俗之名,隻要爾讀書明理,将來做一個好秀才,即是大幸。
軍中事多,不及詳示。
因爾信如此,故略言之。
李貴不耐勞苦,來營徒多一累。
其人不能學好,留之家中亦斷不可。
我寫信與郭二叔,求他轉薦地方可也。
家中大小事件亦宜留意,家有長子曰“家督”,爾責非輕。
長一歲年紀,須增一歲志氣,須去盡童心為要。
辛酉正月二日四更梅源橋行營 今譯 讀書可以令人心曠神怡,可以令人更加聰明智慧,這是文章中的内容和意義愉悅心靈所達到的效果。
如果隻會心不在焉地誦讀而沒有什麼心得,像和尚念經一般,不但完全失去了讀書的樂趣,況且坐久了有礙血脈流通,誦讀時間過長則耗費精氣神,對身體也會有損傷。
如果讀書時隻是模仿當下流行的腔調而不去探求義理,那麼就像戲子演戲一樣,雖然在台上表演的是忠臣孝子,走下台來,卻依然是一個不通文理的粗人。
況且(像唱戲一樣讀書)隻是在模仿刻畫,用盡心機,這樣隻會白白耗費心神,更加傷害身體。
近年來,時局越來越衰敗,都是由于人才不好的緣故。
人才漸趨減少,是因為熱衷于作時下流行八股文的人太多,而潛心鑽研根本學問的人太少。
人一生的精力有限,如果全用在博取科名的學問上,一旦面臨國家大事,心思精力已經耗費殆盡,膽量氣魄柔弱不堪,反而不及鄉野間大字不識的粗人能成事、有擔當。
請看近來湧現的人才,有一個是從考科舉做八股文出身的嗎?八股文做得越合乎格式,人才越庸常。
這是我多年來的切身感悟,并不是喜歡侮辱現在那些自命為文人學士的人。
讀書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多讀數遍後認真思考,必須在慢慢品味的基礎上領悟義理所蘊含的意趣,不能隻是敷衍了事,用來涵養心志的地方就在這裡,用來保養身體的地方也在這裡。
府試、院試如果沒有通過,就沒必要參加科舉考試了。
我不指望你博得世人所看重的科名,隻望你讀書明理,将來做一個好秀才,便是人生的大幸。
我軍務繁忙,就不再細說。
因為你的來信提到這些問題,所以在信中稍微多說幾句。
李貴這個人不能吃苦耐勞,來到軍營中也隻是額外增加我的累贅。
這個人不學好,留在家中也萬萬不行。
我已經寫信給郭二叔,讓他幫忙推薦李貴到合适的地方去。
家裡的大小事情要多留意,家中的長子被稱為“家督”,你的責任不輕。
每長大一歲,必須增長一歲的志氣,記住一定要去掉身上的孩子氣。
簡注 ①強固:強大鞏固。
②膽氣:膽量和勇氣。
③集事:成事,成功。
④入格:合乎格式。
⑤涵泳:陶冶、品味。
⑥府試:縣試之後,由知府主持的科舉考試。
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多在四月份舉行。
⑦院試:縣試、府試之後,由學政主持在各省貢院内的科舉考試。
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
辰、戌、醜、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試。
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
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權。
實踐要點 讀書為明理,不為科名,是左宗棠教子的一個永恒主題。
這封家書換了角度談這個道理,側重于講“讀書能令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固”的“愉悅”。
常言道“學海無涯苦作舟”,人們往往隻看到求學之路的艱辛,以緻不少未入門者順從追求安逸的天性對讀書望而卻步。
殊不知,遨遊在思想和知識的海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不僅可以養心還可以養身,讓人感覺是一種享受。
書讀得越多,對世事就越明白,胸襟也越寬廣,心态也會越平和,非常有助于身心健康,所以說“開卷有益”。
左宗棠是體會過這種快樂的,所以他願與兒子共同分享這個觀點。
當今聰明的父母們,不妨告訴兒女“學海無涯樂作舟”,或從自己做起,少玩手機多讀書;或堅持“親子閱讀”,共同領悟讀書帶來的快樂,子女将會愛上閱讀并樂在其中。
與孝威(爾今年小試,原可不必) 阿霖閱之: 爾今年小試,原可不必,隻要讀書明理,講求作人及經世有用之學,便是好兒子,不在科名也。
爾小楷①宜學帖,方有可觀②。
讀書總要涵泳從容,不可圖快潦草,切切! 二月三日 今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