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的緣故,憑借它徑寸之苗,能遮蓋有百尺高的松柏。
)這是在慨歎世家後代出仕比寒門子弟要容易些。
你切不可因為這個而炫耀取得的成績,讓别人看不起你。
簡注 ①拮據:境況窘迫,尤指經濟困難而言。
②材器:可供建築制造的材木,比喻有用之才。
③境遇:境況和遭遇。
④清苦:窮困而不失氣節。
⑤附學籍:通過了院試,取得進入官學學習的資格。
附學,科舉考試中,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才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新“入學”的生員稱為附學生員,簡稱附學。
⑥衿:原指漢服的交領,這裡指秀才。
⑦縣庠(xiáng):縣學。
庠,古代的學校名稱。
⑧甫:剛剛,才。
⑨而翁:你的父親。
這裡是為父者自稱。
⑩以彼徑寸根,蔭此千尺條:出自晉·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原為“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徑寸莖,直徑僅一寸的莖幹。
蔭,遮蓋。
百尺條,指澗底松。
意思是,幼苗雖然小,但因為它長在高山頂上,所處的地理位置好,能遮蓋住澗底高大的松柏。
這首詩以形象的比喻,抨擊了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功績而竊取高位的門閥制度,導緻下層寒門士子晉升無門。
這裡以“小苗”借喻世家大族弟子,以“松柏”喻指寒門弟子。
左思,字太沖,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
其詩文語言質樸凝練。
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世胄:世家大族的後代。
?緻身:原指獻身,後用作出仕之典。
語出《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衿寵:炫耀所受的寵愛。
實踐要點 左孝威十七歲時考取了秀才,可喜可賀。
不過父親表揚的話隻有一句“我亦頗以為樂”,轉而馬上提醒他兩點:其一,二伯父左宗植是十五歲中的秀才,你覺得自己的文章相比十七歲時的二伯父和父親的文章如何?言下之意是還有一定的差距。
其二,自古以來世家子弟比寒門子弟成功的機會要多些,學習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都更優越,切忌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反而要更加謙虛謹慎。
左宗棠将喜悅深藏于心底,講得更多的還是要孝威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要更加低調,從中可以看出其家教之嚴。
不過,現在看來,他是否過于嚴格了呢? 辰下正鄉試之期,想必與試。
三場畢後,不必在外應酬,仍以閉戶讀書為是。
此心一放最難收捉,不但讀書了無進益,并語言舉動亦漸入粗浮輕佻①一路,特②人不當面責備,自己不覺耳。
今譯 現在正是舉行鄉試的時期,我想你應該會去參加。
三場考試結束以後,你不要在外面交際應酬,仍然要以閉門潛心讀書才對。
這個心思一旦放松就很難收攏把握,不但讀書毫無收獲,連言談舉止也會慢慢朝輕浮不莊重的方向發展,隻是别人不會當面批評你,自己不會覺察罷了。
簡注 ①輕佻:舉止不莊重,不嚴肅。
②特:隻,但。
實踐要點 自古以來,秀才們到省城參加鄉試,免不了交朋結友,三場考試後一般要利用難得的機會放松一下,以釋放備考多年的壓力。
左宗棠要求兒子在考試後抓緊時間閉門讀書,珍惜時光,避免成為粗浮輕佻的人。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不過也要考慮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趁着與士子聚集的契機,多結交端人正士,開闊自己的視野,也未嘗不可。
吾家向例,子弟入學,族中父老必擇期迎往掃墓、拜祠,想此次爾與丁弟亦必有此舉。
到鄉見父老兄弟必須加倍恭謹,長輩呼爾為少爺,必斂容①退避,示不敢當;平輩亦面謝之:“分明昆弟,何苦客氣?”自帶盤費住居祠中,不必赴人酒席。
三日後仍即回家。
祠中獎賞之資不可索領。
如族衆必欲給爾,領取後仍捐之祠中,抵此次祭掃之費可也。
今譯 我們家族的慣例是,族中子弟正式入學堂讀書,長輩必須選好日子帶入學子弟去掃墓和進祠堂拜祭先祖,想必這次你與丁弟也會有這樣的安排。
你們回家鄉見到父老兄弟必須更加恭敬,長輩稱呼你為少爺,你應該退後一步,收起笑容,面色端莊地表示“不敢當”;如果平輩兄弟也這樣稱呼,也應該當面表示感謝:“大家都是兄弟,何必要這麼客氣呢?”自己帶上盤纏旅費住在祠堂中,不必趕赴别人邀請的酒席。
三天後就回家。
宗祠裡獎賞的财物不可貪拿或索要。
如族中衆人執意要給你,你可以收下後仍舊捐獻給祠堂,當作這一次祭掃活動的費用。
簡注 ①斂容:收起笑容,臉色莊重。
實踐要點 孝威中秀才入官學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按慣例要回鄉掃墓、拜祠。
左宗棠囑咐:要謙恭有禮,連怎樣向長輩和平輩回答都考慮好了;要帶上盤纏住在祠堂裡,不赴族人的酒席,不花費族人的錢财;三天後就要回家;宗祠的獎賞不能領取;族人一定要送禮表示心意的話,可以先收下再捐獻給祠堂。
兩袖清風的父親對家族人情往來考慮得十分周到,希望兒子在家族向他賀喜的時候也能保持簡樸、清廉的本色。
再看當今有些父母在子女升學的時候大造聲勢,大肆慶賀,唯恐周圍人不知道,甚至相互攀比,兩者形成了何其鮮明的對比! 浩齋先生處送謝敬五十兩不為多。
先生不知我之所以自處①,以為帶勇之人例有餘财,非五十金不足慰②其意,且先生境遇亦實苦也。
爾大姊病體如何?爾母信來雲:大姊意欲勳兒往小淹讀書。
我頗不以為然,一則相距太遠,一則爾大姊多病,豈可累其照料。
又勳兒年太幼小,往來須人護送,亦殊③不便耳。
八月初九夜龍遊縣潭石望行營 今譯 浩齋先生那裡送銀子五十兩表示感謝不算多。
先生不了解我這邊的情況,認為在外帶兵的人一般都會有多餘的錢财,所以沒有五十兩不能讓他寬心,況且先生的遭遇也确實太困苦了。
你大姐身體怎麼樣了?你母親在上封家書中說:大姐打算送勳兒去安化小淹讀書。
我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太合适,一則兩地相距太遠,你大姐體弱多病,不可能分出那麼多精力來照顧他。
再說勳兒年紀太小,來回都需要人護送,也特别不方便。
簡注 ①自處:自己對環境事态的應對與處理。
這裡指左宗棠自己過着簡樸生活,由于軍營糧饷的奇缺和周圍難民需要接濟,他經常從自己的養廉銀中進行開支。
②慰:安撫,用言行或物質等使人寬心。
③殊:特别,很。
實踐要點 左宗棠囑咐兒子,替自己給浩齋先生送去五十兩銀子。
浩齋先生既是兒子的老師,也是他的朋友。
從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師友之間的情誼,即使師友對他有一些不理解或誤解,也能以寬闊、豁達的心胸接納。
左宗棠尊重、理解和盡全力幫助解決浩齋先生的困難,可以看出雖然他們之間地位懸殊,但左宗棠對待師友的真誠始終如一。
對于家族子弟的教育,他從不放松懈怠,即使常年在外帶兵打仗,也通過家書及時保持溝通和了解,身體力行,至老不衰。
信中提及勳兒是否去小淹讀書的問題,他給出具體務實的意見,既表現出他對女兒的體貼照顧,無微不至,也考慮到勳兒年幼的實際情況,體現出左宗棠的家庭教育觀既飽含愛心,有高度的責任感,又實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
與孝威(苦心力學,無墜門風) 阿霖知之: 得爾場後書,知爾初預秋試,諸免謬誤①,心殊喜慰。
榜已發矣,不中是意中事,我亦不以一第望爾。
爾年十六七,正是讀書時候,能苦心力學,作一明白秀才,無墜門風②,即是幸事。
如其不然③,即少年登科④,有何好處?且正古人所憂也。
閏月十七日(父谕) 今譯 收到你考試之後的家信,知道你第一次參加秋試,各種事情都沒出什麼差錯,我心裡非常高興。
考試結果已經出來,(你)沒有考取是意料中的事情,我也沒有以考取一個功名對你寄予厚望。
你現在十六七歲,正是讀書的好時候,如果能沉下心來刻苦讀書,做一個清白的秀才,不喪失家族世代相承的傳統,在我看來就是好事。
如果不這樣,即使年少就考取功名,那又有什麼益處呢?而且這正是古人所擔憂的。
簡注 ①謬誤:錯誤。
②無墜門風:不喪失家族世代相承的傳統。
語出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笃學修行,不墜門風。
”墜,喪失。
③如其不然:如果不這樣。
④登科: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
實踐要點 左宗棠支持兒子參加科舉考試,是順應世俗和鼓勵走正道的一種方式,其目的主要在于讀書明理和知曉其中艱辛,由此更加發憤。
他并不以考取功名為重,更不将其作為一條最重要的考核标準。
相反,他信奉古人說的,少年登科,大不幸矣。
因為少年得志,容易滋生驕傲浮躁之氣,如不能克己守道,反而容易招緻禍患。
如果子弟能恪守祖訓,保持耕讀之家讀書人本色,能夠靜心讀書,淡泊名利而厚學笃行,即使以一介秀才終老,也是家族的幸運,足以垂訓後世。
與孝威(早成者必早毀,以其氣未厚積而先洩也) 孝威知悉: 前日寄一函由郭二叔轉遞。
甫發數時,即接中丞及郭二叔書,知閏月初六日榜發,爾竟幸中三十二名,且為爾喜,且為爾慮。
古人以早慧早達為嫌,晏元獻①、楊文和②、李文正③千古有幾?其小時了了、大來不佳者④則已指不勝屈,吾目中所見亦有數人。
惟孫芝房⑤侍講稍有所成,然不幸中年赍志⑥,亦頗不如當年所期,其他更無論也。
天地間一切人與物均是一般,早成者必早毀,以其氣未厚積而先洩也。
即學業亦何獨不然?少時苦讀玩索而有得者,皓首⑦猶能暗誦無遺。
若一讀即上口⑧,上口即不讀,不數月即忘之矣。
為其易得,故易失也
)這是在慨歎世家後代出仕比寒門子弟要容易些。
你切不可因為這個而炫耀取得的成績,讓别人看不起你。
簡注 ①拮據:境況窘迫,尤指經濟困難而言。
②材器:可供建築制造的材木,比喻有用之才。
③境遇:境況和遭遇。
④清苦:窮困而不失氣節。
⑤附學籍:通過了院試,取得進入官學學習的資格。
附學,科舉考試中,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才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新“入學”的生員稱為附學生員,簡稱附學。
⑥衿:原指漢服的交領,這裡指秀才。
⑦縣庠(xiáng):縣學。
庠,古代的學校名稱。
⑧甫:剛剛,才。
⑨而翁:你的父親。
這裡是為父者自稱。
⑩以彼徑寸根,蔭此千尺條:出自晉·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原為“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徑寸莖,直徑僅一寸的莖幹。
蔭,遮蓋。
百尺條,指澗底松。
意思是,幼苗雖然小,但因為它長在高山頂上,所處的地理位置好,能遮蓋住澗底高大的松柏。
這首詩以形象的比喻,抨擊了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功績而竊取高位的門閥制度,導緻下層寒門士子晉升無門。
這裡以“小苗”借喻世家大族弟子,以“松柏”喻指寒門弟子。
左思,字太沖,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
其詩文語言質樸凝練。
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世胄:世家大族的後代。
?緻身:原指獻身,後用作出仕之典。
語出《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衿寵:炫耀所受的寵愛。
實踐要點 左孝威十七歲時考取了秀才,可喜可賀。
不過父親表揚的話隻有一句“我亦頗以為樂”,轉而馬上提醒他兩點:其一,二伯父左宗植是十五歲中的秀才,你覺得自己的文章相比十七歲時的二伯父和父親的文章如何?言下之意是還有一定的差距。
其二,自古以來世家子弟比寒門子弟成功的機會要多些,學習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都更優越,切忌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反而要更加謙虛謹慎。
左宗棠将喜悅深藏于心底,講得更多的還是要孝威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要更加低調,從中可以看出其家教之嚴。
不過,現在看來,他是否過于嚴格了呢? 辰下正鄉試之期,想必與試。
三場畢後,不必在外應酬,仍以閉戶讀書為是。
此心一放最難收捉,不但讀書了無進益,并語言舉動亦漸入粗浮輕佻①一路,特②人不當面責備,自己不覺耳。
今譯 現在正是舉行鄉試的時期,我想你應該會去參加。
三場考試結束以後,你不要在外面交際應酬,仍然要以閉門潛心讀書才對。
這個心思一旦放松就很難收攏把握,不但讀書毫無收獲,連言談舉止也會慢慢朝輕浮不莊重的方向發展,隻是别人不會當面批評你,自己不會覺察罷了。
簡注 ①輕佻:舉止不莊重,不嚴肅。
②特:隻,但。
實踐要點 自古以來,秀才們到省城參加鄉試,免不了交朋結友,三場考試後一般要利用難得的機會放松一下,以釋放備考多年的壓力。
左宗棠要求兒子在考試後抓緊時間閉門讀書,珍惜時光,避免成為粗浮輕佻的人。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不過也要考慮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趁着與士子聚集的契機,多結交端人正士,開闊自己的視野,也未嘗不可。
吾家向例,子弟入學,族中父老必擇期迎往掃墓、拜祠,想此次爾與丁弟亦必有此舉。
到鄉見父老兄弟必須加倍恭謹,長輩呼爾為少爺,必斂容①退避,示不敢當;平輩亦面謝之:“分明昆弟,何苦客氣?”自帶盤費住居祠中,不必赴人酒席。
三日後仍即回家。
祠中獎賞之資不可索領。
如族衆必欲給爾,領取後仍捐之祠中,抵此次祭掃之費可也。
今譯 我們家族的慣例是,族中子弟正式入學堂讀書,長輩必須選好日子帶入學子弟去掃墓和進祠堂拜祭先祖,想必這次你與丁弟也會有這樣的安排。
你們回家鄉見到父老兄弟必須更加恭敬,長輩稱呼你為少爺,你應該退後一步,收起笑容,面色端莊地表示“不敢當”;如果平輩兄弟也這樣稱呼,也應該當面表示感謝:“大家都是兄弟,何必要這麼客氣呢?”自己帶上盤纏旅費住在祠堂中,不必趕赴别人邀請的酒席。
三天後就回家。
宗祠裡獎賞的财物不可貪拿或索要。
如族中衆人執意要給你,你可以收下後仍舊捐獻給祠堂,當作這一次祭掃活動的費用。
簡注 ①斂容:收起笑容,臉色莊重。
實踐要點 孝威中秀才入官學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按慣例要回鄉掃墓、拜祠。
左宗棠囑咐:要謙恭有禮,連怎樣向長輩和平輩回答都考慮好了;要帶上盤纏住在祠堂裡,不赴族人的酒席,不花費族人的錢财;三天後就要回家;宗祠的獎賞不能領取;族人一定要送禮表示心意的話,可以先收下再捐獻給祠堂。
兩袖清風的父親對家族人情往來考慮得十分周到,希望兒子在家族向他賀喜的時候也能保持簡樸、清廉的本色。
再看當今有些父母在子女升學的時候大造聲勢,大肆慶賀,唯恐周圍人不知道,甚至相互攀比,兩者形成了何其鮮明的對比! 浩齋先生處送謝敬五十兩不為多。
先生不知我之所以自處①,以為帶勇之人例有餘财,非五十金不足慰②其意,且先生境遇亦實苦也。
爾大姊病體如何?爾母信來雲:大姊意欲勳兒往小淹讀書。
我頗不以為然,一則相距太遠,一則爾大姊多病,豈可累其照料。
又勳兒年太幼小,往來須人護送,亦殊③不便耳。
八月初九夜龍遊縣潭石望行營 今譯 浩齋先生那裡送銀子五十兩表示感謝不算多。
先生不了解我這邊的情況,認為在外帶兵的人一般都會有多餘的錢财,所以沒有五十兩不能讓他寬心,況且先生的遭遇也确實太困苦了。
你大姐身體怎麼樣了?你母親在上封家書中說:大姐打算送勳兒去安化小淹讀書。
我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太合适,一則兩地相距太遠,你大姐體弱多病,不可能分出那麼多精力來照顧他。
再說勳兒年紀太小,來回都需要人護送,也特别不方便。
簡注 ①自處:自己對環境事态的應對與處理。
這裡指左宗棠自己過着簡樸生活,由于軍營糧饷的奇缺和周圍難民需要接濟,他經常從自己的養廉銀中進行開支。
②慰:安撫,用言行或物質等使人寬心。
③殊:特别,很。
實踐要點 左宗棠囑咐兒子,替自己給浩齋先生送去五十兩銀子。
浩齋先生既是兒子的老師,也是他的朋友。
從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師友之間的情誼,即使師友對他有一些不理解或誤解,也能以寬闊、豁達的心胸接納。
左宗棠尊重、理解和盡全力幫助解決浩齋先生的困難,可以看出雖然他們之間地位懸殊,但左宗棠對待師友的真誠始終如一。
對于家族子弟的教育,他從不放松懈怠,即使常年在外帶兵打仗,也通過家書及時保持溝通和了解,身體力行,至老不衰。
信中提及勳兒是否去小淹讀書的問題,他給出具體務實的意見,既表現出他對女兒的體貼照顧,無微不至,也考慮到勳兒年幼的實際情況,體現出左宗棠的家庭教育觀既飽含愛心,有高度的責任感,又實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
與孝威(苦心力學,無墜門風) 阿霖知之: 得爾場後書,知爾初預秋試,諸免謬誤①,心殊喜慰。
榜已發矣,不中是意中事,我亦不以一第望爾。
爾年十六七,正是讀書時候,能苦心力學,作一明白秀才,無墜門風②,即是幸事。
如其不然③,即少年登科④,有何好處?且正古人所憂也。
閏月十七日(父谕) 今譯 收到你考試之後的家信,知道你第一次參加秋試,各種事情都沒出什麼差錯,我心裡非常高興。
考試結果已經出來,(你)沒有考取是意料中的事情,我也沒有以考取一個功名對你寄予厚望。
你現在十六七歲,正是讀書的好時候,如果能沉下心來刻苦讀書,做一個清白的秀才,不喪失家族世代相承的傳統,在我看來就是好事。
如果不這樣,即使年少就考取功名,那又有什麼益處呢?而且這正是古人所擔憂的。
簡注 ①謬誤:錯誤。
②無墜門風:不喪失家族世代相承的傳統。
語出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笃學修行,不墜門風。
”墜,喪失。
③如其不然:如果不這樣。
④登科: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
實踐要點 左宗棠支持兒子參加科舉考試,是順應世俗和鼓勵走正道的一種方式,其目的主要在于讀書明理和知曉其中艱辛,由此更加發憤。
他并不以考取功名為重,更不将其作為一條最重要的考核标準。
相反,他信奉古人說的,少年登科,大不幸矣。
因為少年得志,容易滋生驕傲浮躁之氣,如不能克己守道,反而容易招緻禍患。
如果子弟能恪守祖訓,保持耕讀之家讀書人本色,能夠靜心讀書,淡泊名利而厚學笃行,即使以一介秀才終老,也是家族的幸運,足以垂訓後世。
與孝威(早成者必早毀,以其氣未厚積而先洩也) 孝威知悉: 前日寄一函由郭二叔轉遞。
甫發數時,即接中丞及郭二叔書,知閏月初六日榜發,爾竟幸中三十二名,且為爾喜,且為爾慮。
古人以早慧早達為嫌,晏元獻①、楊文和②、李文正③千古有幾?其小時了了、大來不佳者④則已指不勝屈,吾目中所見亦有數人。
惟孫芝房⑤侍講稍有所成,然不幸中年赍志⑥,亦頗不如當年所期,其他更無論也。
天地間一切人與物均是一般,早成者必早毀,以其氣未厚積而先洩也。
即學業亦何獨不然?少時苦讀玩索而有得者,皓首⑦猶能暗誦無遺。
若一讀即上口⑧,上口即不讀,不數月即忘之矣。
為其易得,故易失也